湖北省武汉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毕业生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毕业生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武汉市2020届高中毕业生学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20.3.7‎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表格中。‎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5.请学生自行打印答题卡。 不能打印的,可在A4白纸上答题,选择题请标明题号,写清答案;非选择题请标明题号,自行画定答题区域,并在相应区域内答题,需要制图的请自行制图。‎ ‎6.答题完毕,请将答案用手机拍照并上传给学校,原则上一张A4拍成一张照片,要注意照片的清晰,不要多拍、漏拍。‎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 28 -‎ ‎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 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即以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 ‎20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 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 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 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 B. 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 C. 近代文明在其发展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 28 -‎ D. 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 B. 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C. 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 D. 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 B. 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 C. 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 D. 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错误,以偏概全,从第一段所举的《华陀经》《古圣经》等以及《论语》《孟子》《老子》等来看,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能具有“元典”性质的,只是少数“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的典籍,并不是所有的“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A错误。‎ B项,“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错误,从第二段元典“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来看,文化元典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给人们带来“启示”的。B错误。‎ - 28 -‎ C项,“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错误,“尚古”不正确,与第三段“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的说法不一致。C错误。‎ D 项,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错误,“对比”有误,从第三段“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看,中西方对近代文明的审视应是殊途同归,而不是对比。C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错误,从第二段的一二句的内涵看,元典的超越性是指对某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的影响力,并不是具体指超越现实关照久远。B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2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建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石构建筑,一类是木构建筑。前者遍及世界各大洲,包括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和西亚诸国;后者则主要存在于中国以及朝鲜和日本。石构建筑由于材质的原因,不易腐朽或毁坏;即使因客观原因如雷击或战争等毁坏了,也能留下残垣断壁或曰废墟,几千年而不灭。木构建筑则不同,即使没有天灾人祸,也容易朽蚀,故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多少年后仍历历在目,好像真的成了“凝固的音乐”。它们辉煌的过去越来越勾起人们的怀念,而它们的悲剧性遭遇也越来越唤起人们的叹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残垣断壁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不是垃圾,而且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珍惜。这就形成一种文化,即“废墟文化”.‎ ‎(摘编自叶廷芳《再谈废墟之美》)‎ 材料二:‎ 这是一座战争遗迹保留最多,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的二战名城。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捷,使台儿庄一战扬名天下,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作为世界著名的二战纪念城市,斯大林格勒仅存1处蛋糕房遗迹,华沙仅保留2处战争遗迹,而台儿庄有53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台儿庄通过古城重建,在保护原有战争遗迹的基础上,按原样恢复受到损毁的战场遗址,建成了世界上二战遗迹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城市。‎ ‎(摘编自新浪山东《昔日抗战英雄城台儿庄,今日旅游度假天堂》)‎ 材料三:‎ 消失的古建筑是否可以重建,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1964年通过了《威尼斯宪章》。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中,“真实性”这条核心原则就是来源于《威尼斯宪章》。因此,随着我国签署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禁止重建”开始出现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进一步深入,文化遗产的重建已成为国际热点话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司库及以色列文物考古局原局长乔拉·索拉先生甚至提出他要发展一种新的关于重建的理论,以取代《威尼斯宪章》“只同意原物原位归安”的原则。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已有的古建筑重建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保护、研究、展示三个类型。‎ - 28 -‎ 基于保护进行的重建活动,其主要的保护对象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典型案例有丽江古城震后、汶川“5·12”震后和尼泊尔地震后对文物建筑的恢复重建等。二是对文化本身的保护。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波兰的华沙历史中心重建。在“二战”中,纳粹德军摧毁了这座城市,全城85%的地段被荡平。此后,波兰人民拒绝了建设现代主义首都的规划建议,凭借着战前精确的测绘图纸和照片资料,全面恢复了华沙历史中心。华沙历史中心成为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三是对文化传承的保护。这类案例特别多,如历史街区、民族村寨、历史村镇等。基于研究进行的古建筑重建大部分是针对考古所进行的复原。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日本奈良平成宫大极殿和朱雀门的重建。日本严格按照相同材料、相同工艺重建了这两处建筑,其中朱雀门的做法更为严格地遵照原有建筑形态和做法,而大极殿则在屋顶天花部分的彩绘、门窗的做法上使用了一些当代的元素。我国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复原房址、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复原房址也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因保护还是研究所进行的重建行为,都可以进行展示。因此,重建不再被定义为一种保护措施,而被视为一种展示行为归入新增加的“合理利用”。‎ ‎(选编自白海峰《遗产旅游中的古建筑重建:该不该》)‎ ‎4. 下列不属于“古建筑重建”范围的一项是 A. 那些历历在目的石构建筑的残垣断壁。‎ B. 保留经过战火洗礼而留下的城市遗迹。‎ C. 由于现实发展需要而被搬迁建造的旅游资源。‎ D. 为保障建筑群的完整性对少量被毁的建筑进行恢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废墟只有具备了宏伟的外形显示昔日的辉煌,经历足够的损毁以表明辉煌已逝才能成为古建筑遗迹。‎ B. 台儿庄的重建和华沙的重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相信未来的某一天台儿庄也有望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可能。‎ C. 尽管古建筑的重建饱受争议,但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而言,大量事实说明了重建行为的可行性。‎ D. 基于研究的古建筑修复强调了保持原有状态的本真性,尽量做到整旧如旧,可从客观上讲,这种修复是很难百分之百做到的。‎ ‎6. 这三则材料围绕的共同话题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A 5. B ‎ ‎6. 三则材料的共同话题是古代建筑遗产,材料一从废墟文化的角度谈建筑遗产的美,材料二从合理利用的角度谈古城建筑保护与恢复的价值,材料三从重建类型的角度谈古建筑重建的具体措施。‎ ‎【解析】‎ - 28 -‎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不属于‘古建筑重建’范围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属于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由原文“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已有的古建筑重建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保护、研究、展示三个类型”可知,按照文中的观点“古建筑重建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保护、研究、展示三个类型”,不是所有的“废墟”都在保护的范围,“那些历历在目的石构建筑的残垣断壁”中包括不属于“古建筑重建”的废墟。‎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选项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材料中句子的照搬,可能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通、转换,甚至添加了出题者或客观或主观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变通,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B项,“台儿庄的重建和华沙的重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错误,从材料二看,“古城重建”是否保持了与原有状貌的一致性,文中没有交代,文中只突出来台儿庄战争遗址的恢复问题。由原文“凭借着战前精确的测绘图纸和照片资料,全面恢复了华沙历史中心”可知, 华沙的重建保持了原有状貌,所以不能说台儿庄的重建和华沙的重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B错误。‎ 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由材料一“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多少年后仍历历在目,……这就形成一种文化,‎ - 28 -‎ 即‘废墟文化’”可知,材料一从废墟文化的角度谈建筑遗产的美;由材料二“这是一座战争遗迹保留最多,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的二战名城。……台儿庄通过古城重建,在保护原有战争遗迹的基础上,按原样恢复受到损毁的战场遗址,建成了世界上二战遗迹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城市”可概括,材料二从合理利用的角度谈古城建筑保护与恢复的价值;由材料三“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已有的古建筑重建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保护、研究、展示三个类型”“基于保护进行的重建活动,其主要的保护对象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二是对文化本身的保护。……三是对文化传承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因保护还是研究所进行的重建行为,都可以进行展示。因此,重建不再被定义为一种保护措施,而被视为一种展示行为归入新增加的‘合理利用’”可概括材料三从重建类型的角度谈古建筑重建的具体措施。综上所述三则材料的共同话题是古代建筑遗产。‎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她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锅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 - 28 -‎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 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泪鱼不同于其它鱼类,它被网挂上时百分之百都活着,大约都是一斤重左右,体态匀称玲珑。将这些蓝幽幽的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吉喜乌黑的头发上落着干草屑,褐绿色的草屑还有一股草香气。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叭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叭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的确,每年在初雪的逝川岸边,吉喜总能打上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活蹦乱跳的泪鱼。吉喜用来装泪鱼的木盆就能惹来所有人的目光。‎ - 28 -‎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鱼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天有些冷了,吉喜将头巾的边角努力朝胸部拉下,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鱼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逝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B. 小说运用插叙和补叙手法十分突出,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C. 小说描绘出清新自然、淡泊宁静、韵味无穷的画面,带给读者忧伤中不绝望、充满温情与欣喜的感受。‎ D. 小说写吉喜亲手为阿甲渔村的后代接生的过程,暗示了主人公充满生机而又不乏辛酸的人生历程。‎ ‎8. 吉喜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9. 小说中的“泪鱼”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28 -‎ ‎【答案】7. D 8. ①勤快能干。她总是闲不住,为过往的人们备茶备烟,能捕鱼,会刺绣、裁剪、酿酒,还会接生。②热情善良。下雪天,不怕寒冷,也不顾捕泪鱼祈福的习俗,面对接生的请求,二话不说,简单填一下肚子便出门。③命运多舛。胡语会喜欢她,但没娶她;到七十八岁时仍孤身一人。 ‎ ‎9. ①以“泪鱼”为线索,使小说结构严谨,情节一波三折。②以“泪鱼”隐喻吉喜的不幸,有利于刻画典型人物的形象。③以“泪鱼”为中心讲述故事,通过泪鱼的捕和放,有力地表现了对生命的崇拜、对苦难的消化以及对新生的希冀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暗示了主人公充满生机而又不乏辛酸的人生历程”有误,过度解读,吉喜亲手为阿甲渔村的后代接生的过程看不出来主人公充满生机而又不乏辛酸的人生历程。‎ 读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由原文“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她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锅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可知,吉喜总是闲不住,为过往的人们备茶备烟,能捕鱼,会刺绣、裁剪、酿酒,还会接生,体现了她勤快能干;由原文“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和“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可知,吉喜在下雪天,不怕寒冷,也不顾捕泪鱼祈福的习俗,面对接生的请求,二话不说,简单填一下肚子便出门,体现了她热情善良;由原文“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 - 28 -‎ 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和“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可知,胡语会喜欢她,但没娶她,到七十八岁时仍孤身一人,可见吉喜命运多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小说中物象的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分析物象的作用,首先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物象的作用,其次要注意物象出现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文章开篇就是从“泪鱼”写起,写了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接下来又写了在阿甲渔村的一种传说,也是关于“泪鱼”的,文章下面以捕捉“泪鱼”展开叙述,由此可知,以“泪鱼”为线索,使小说结构严谨,情节一波三折;“泪鱼”是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听了让人感觉非常凄凉,就好像吉喜在哭泣自己命运的多舛,当初语会喜欢她,但没娶她,到七十八岁时仍孤身一人。以“泪鱼”隐喻吉喜的不幸,有利于刻画典型人物的形象。 由原文“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次日凌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可知,通过泪鱼的捕和放,有力地表现了对生命的崇拜、对苦难的消化以及对新生的希冀的主题。‎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孛术鲁翀,字子晕,其先隆安人。翀稍长,即勤学。父殁,家事渐落,翀不恤,而为学益力。大德十一年,会修《世皇实录》,燧首以翀荐。延祐二年,迁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赈济吐蕃,多所建白。五年,拜监察御史。时英皇未出阁,翀言:“宜择正人以辅导。”帝嘉纳之。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巡按 - 28 -‎ 辽阳,还往淮东核宪司官声迹,淮东宪臣,惟尚刑,多置狱具,翀曰:“国家所以立风纪,盖将肃清天下,初不尚刑也。”取其狱具焚之。时有旨凡以吏进者,例降二等,从七品以上不得用。翀言:“科举未立,人才多以吏进,若一概屈抑,恐未足尽天下持平之议。请吏进者,宜止于五品。”许之,因著为令。‎ 泰定元年,迁国子司业。明年,出为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丞相曰:“吾得贤佐矣。”翀曰:“世祖立国,成宪具在,慎守足矣。譬若乘舟,非一人之力所能运也。”翀乃开壅除弊,省务为之一新。三年,擢燕南河北道廉访使,晋州达鲁花赤有罪就逮,而奉使宣抚以印帖征之,欲缓其事,翀发其奸,奉使因遁去。迁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诸生素已望翀,至是,私相欢贺。翀以古者教育有业,退必有居。旧制,弟子员初入学,以羊贽,所贰之品与羊等。翀曰:“与其餍口腹,孰若为吾党燥湿寒暑之虞乎!”命撙集之,得钱二万缗有奇,作屋四区,以居学者。诸生积分,有六年未及释褐者,翀至,皆使就试而官之。迁礼部尚书。有大官妻无子而妾有子者,其妻以田尽入于僧寺,其子讼之,翀召其妻诘之曰:“汝为人妻,不以资产遗其子,他日何面目见汝夫于地下!”卒反其田。‎ 至元四年卒,年六十。谥文靖。‎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 B. 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 C. 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 D. 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阁,是对女子出嫁、成婚的一个称谓,古时也叫“出闺”,俗称“即发女子”“女子出嫁”“女子出门”等.‎ B. 巡按,派官巡视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始于唐。明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称巡按御史,品级虽低但号称代天子巡狩。‎ C. 奉使宣抚,官名。元代,朝廷常临时派遣官员至各地视察,以了解民间疾苦和官吏贪廉。任此视察官者称“奉使宣抚”。‎ D. 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文中喻指始任官职。“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中的“释褐”即是此意。‎ ‎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孛术鲁翀刻苦自励,屡获升迁。他自幼勤奋好学,得到姚燧举荐获得官职,后来又逐步得到提拔,担任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官职。‎ - 28 -‎ B. 孛术鲁翀重视教育,兴资办学。他建议皇上请正直的学者教导英皇,还将学生人学时应缴纳的拜师礼集中起来,建造宿舍,供学生使用。‎ C. 孛术鲁翀不畏强权,敢于直谏。在淮东巡查时阻止官员对百姓滥施刑罚,还公正对待凭吏员身份进用的人,最终都得到了皇上的高度赞扬。‎ D. 孛术鲁翀坚持道义,以理服人。有个大官的妻子没有儿子,她不把田产留给小妾的儿子,而要捐给僧寺,但在鲁翀义正辞严的责问下得以改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殁,家事渐落,翀不恤,而为学益力。‎ ‎(2)旧制,弟子员初人学,以羊贽,所贰之品与羊等。‎ ‎【答案】10. D 11. A 12. C ‎ ‎13. (1)父亲死后,家业渐渐衰落,孛术鲁翀不担忧,但学习更加努力。(2)按照旧例,弟子员刚入学时,会以羊作为见面礼,如果不同也会和羊相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 ‎“劾”是动词“弹劾”的意思,“奏”是动词“上奏”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命改明善”意思是“下令改任明善”,后面缺少成分,应加上“他官”意思就明确了,可见“他官”前不能断,可排除B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出阁,是对女子出嫁、成婚的一个称谓,……”说法正确,但是,在本文中,“出阁”是指皇子出就封国或内阁官员出任外职。A错误。‎ 故选A。‎ ‎【12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项,“直谏”是下对上,特别是臣对君的进谏行为,而“在淮东巡查时阻止官员对百姓滥施刑罚”不属于此类,且这事也没有得到皇上的称赞。C错误。‎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殁:死。家事:家业。落:衰落。恤:担忧。益:更加。‎ ‎(2)旧制:按照旧例。贽:见面礼。所贰:不同。等:相当。‎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 28 -‎ 孛术鲁翀,字子翚,他的祖先是隆安人,孛术鲁翀稍微年长后,就开始勤奋学习。父亲死后,家业渐渐衰落,孛术鲁翀不担忧,但学习更加努力。大德十一年,皇上聚合大家来编修《世皇实录》,姚燧首先推荐了孛术鲁翀。延祐二年,被授予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用财物来救济吐蕃,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延祐五年,被授予监察御史。当时英皇还没有出任外职,孛术鲁翀说:“应选择品行正直的人来辅佐引导他。”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上奏弹劾中书参议元明善,皇上开始发怒,不采纳,第二天,于是命令明善改任其他官职,却传达谕旨抚慰孛术鲁翀。巡行按察辽阳,往来淮东核查宪司官的声望与事迹,淮东的宪臣,只崇尚刑律,置办了很多刑具,孛术鲁翀说:“国家创立风教纲纪的原因,大概是 将要整治天下,开始不必崇尚刑律。”于是取下刑具烧掉了。当时有旨令,凡是凭吏员身份进用的人,按例降二等,从七品以上不得任用。孛术鲁翀说:“(本朝)科举制度还未建立,人才大多出身吏员,如果一概压制,恐怕不能够平尽天下持平公允的议论。请您准许以吏员身份进用的人,应止步于五品官职。”(皇上)同意他的进言,并把这个建议定为法令。‎ 泰定元年,被授予国子司业。第二年,出京担任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丞相说:“我得到了一位贤明的辅臣。”孛术鲁翀说:“世祖建立国家,原有的法律都在,谨慎地保住就可以了。就像乘坐舟船一样,不是一个人的力气所能运输的。”孛术鲁翀于是广开阻塞的言路,清除政治弊害,官署的事务因为这而面貌全新。泰定三年,被提拔为燕南河北道廉访使,晋州达鲁花赤因犯法被逮捕,但是奉使宣抚拿皇上的印帖来征询这件事,想让这件事拖延下来,孛术鲁翀揭发他的奸情,奉使于是逃走。后来被授予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太学诸生向来敬仰鲁翀,至此都来祝贺他。鲁翀认为古时教育一定有课业,休息时也要有居所。按照旧例,弟子员刚入学时,会以羊作为见面礼,如果不同也会和羊相当。鲁翀说:“与其满足口腹之欲,哪比得上为我们这些人的湿热寒暑忧虑呢?”(鲁翀)让他们(把东西)节省下来,得到铜钱二万缗有余,建造了四座房屋来供为学的人居住。太学诸生考核积分,有的人六年都不能任官职,鲁翀来后,都让他们通过考试做官。被授予礼部尚书。有位大官的妻子无儿子而小妾有儿子的,他的妻子把田产都赠予僧寺,他的儿子上告,鲁翀召来大官的妻子责问说:“你作为别人的妻子,不把资产赠给他的儿子,将来你有什么脸面去见地下的夫君?”终于返还了田产。‎ 至元四年去世,六十岁。谥文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 28 -‎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以咏“早朝”为主题的唱和诗,写景极尽铺张,氛围渲染庄严,对仗精工典丽。‎ B. 颔联中“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正适合表现皇宫的金碧辉煌和雕栏玉砌。‎ C. 颈联将“花迎剑佩”“柳拂旌旗”的场面与“星初落”“露未干”的时间融汇成一体。‎ D.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充满对当今皇上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 ‎15. 诗的首联起笔不凡,匠心独运。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写“鸡鸣”“曙光”,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点题巧妙而又自然。②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既写所见之“曙光”“春色”,又写所闻之“鸡鸣”“莺啭”,甚至写到身心所感觉之“寒”,准确地抓住了暮春时节清晨之时景物和气候的特点。2分)③起句构思巧(或用词巧)。“寒”“阑”都有冷色低沉之感,作者用在这里,让人不觉得冷涩,与前后描写(或用词)结合,给人清醒、催人早去上朝的感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对当今皇上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表述有误,尾联既有对贾至的恭维,也有自己的谦逊,还有和诗不易的尴尬。D错误。‎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 作者在早朝途中的所见所闻写起。这两句是说,诗人早朝上路之时,听见雄鸡正在报晓,看到东方刚微露曙光,觉得天气仍有些凉意;时值暮春三月,流莺百啭,在这京都之内不时可闻其鸣。首句写“鸡鸣”、“曙光”‎ - 28 -‎ ‎,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点题巧妙而又自然。在时间概念上也比贾至原诗首句“银烛朝天紫陌长”的笼统交待显得确切。次句写“莺啭”、“春色”,描绘京城暮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呼应贾至原诗第二句“禁城春色晓苍苍”的写景。两相比较,贾诗所写之春景比较模糊,形象不鲜明,“春色晓苍苍”,艺术感染力实际上并很不强。究其原因,即在于拂晓之时天色尚暗,描写此时景物仅仅诉诸于视觉印象,其难度较大。岑参深谙其中奥秘,故其诗首联写景时,既写其所见之“曙光”、“春色”,又写其所闻之“鸡鸣”、“莺啭”,甚至写到其身心所感觉之“寒”,给人清醒、催人早去上朝的感觉。准确地抓住了暮春时节清晨之时景物和气候的特点,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艺术感染力自然就强了不少。‎ ‎【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铺写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2)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展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鹏在迁徙过程中的活动范围和气势之大。‎ ‎【答案】 (1). 角声满天秋色里 (2). 塞上燕脂凝夜紫 (3). 曲罢曾教善才服 (4). 妆成每被秋娘妒 (5). 水击三千里 (6).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凝”“妒”“抟”。‎ - 28 -‎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据说已经“返本开新”,只差大家都来践行。不过,践行什么呢?是 个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 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较难办。阎崇年先生讲清史, _,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但是主要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对清宫,那场屠杀合理,这个祖宗英明。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说得_ ,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 _毛病多多,总归是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辞的讲法,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以期主导舆论。( )。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在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就更困难。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对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修习 如数家珍 津津有味 固然 B. 修习 了如指掌 兴致勃勃 固然 C. 修炼 了如指掌 津津有味 虽然 D. 修炼 如数家珍 兴致勃勃 虽然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是主要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对清宫,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 B. 但是主要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场屠杀合理,那个祖宗英明。‎ C. 但主要是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对清宫,这场屠杀合理,那个祖宗英明。‎ D. 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 ‎19. 下列句子按顺序排列填人文中括号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②哪怕是希特勒③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④从真实认识而言⑤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 A. ④②③⑤④ B. ①⑤④②③ C. ①④②③⑤ D. ④①⑤②③‎ - 28 -‎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处,修习:修养;修炼:一般指修心炼身,使身体更坚韧、健康。此处的语境是修养 个人的心性,所以应该用词语“修习”。‎ 第二空处,如数家珍:即好像在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此处的语境是指阎崇年先生讲清史就像在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熟悉,所以应该用成语“如数家珍”。‎ 第三空处,津津有味:形容兴味特别浓厚;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很足。此处的语境是指易中天先生讲三国说的兴味特别浓厚,所以应该用成语“津津有味”。‎ 第四空处,固然:副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虽然:连词,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此处的语境是指先承认于丹讲《论语》毛病很多,然后引起下文转折,所以应该用词语“固然”。‎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原句缺谓语,“但是主要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对清宫”缺少谓语,在“主要”后加动词“是”。且语序不当,“对清宫”语序不当,应该放到“如同”前面;“那场屠杀合理,这个祖宗英明”语序不当,要先说人再说事,先说“这个祖宗英明”,后说“那场屠杀合理”。‎ A项,缺谓语,“但是主要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对清宫”缺少谓语,在“主要”后加动词“是”;“对清宫”语序不当,应该放到“如同”前面。‎ B项,缺谓语,“但是主要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对清宫”缺少谓语,在“主要”后加动词“是”;“那场屠杀合理,‎ - 28 -‎ 这个祖宗英明”语序不当,要先说人再说事,先说“这个祖宗英明”,后说“那场屠杀合理”。‎ C项,“对清宫”语序不当,应该放到“如同”前面;“那场屠杀合理,这个祖宗英明”语序不当,要先说人再说事,先说“这个祖宗英明”,后说“那场屠杀合理”。‎ D项,正确。‎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因此解答本题时:一要看几个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一致的句子是不是从同一陈述对象的角度展开的。当然,有时上下句采用顶真的手法,虽然主语不致,但上下文也是连贯的。‎ 括号前说的是商纣王,①句承接前面的话头;括号后说的是“好”,⑤句与此衔接;“好”又勾连前面的“功勋”,因此③在⑤前,找“功勋”是从人物身上找,所以③前面应该是②,所以正确的排序是:①④②③⑤。‎ 故选C。‎ ‎【点睛】语境式排序题要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一致性。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命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一句叙述的对象要考生修改。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必然要做到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前,海洋的污染正在日趋加剧,①___________。 这是由于石油在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全球石油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使石油的运输显得格外重要。 由于大型油轮的营运成本较低,②____________,因此,在现代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建造的油轮吨位越来越大,往往在20万吨以上。‎ - 28 -‎ ‎ 目前,世界所需石油的2/3经海路运输,经常运行在航道上的油轮大约有7000艘之多。 大型油轮失事以后,其中的原油部分或全部流人海洋中,从而造成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 此外,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③__________。这些海洋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带来严重危害。‎ ‎【答案】 (1). 其中海洋的石油污染尤为严重 (2). 而经济效益却很高 (3). 也是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 ‎【解析】‎ ‎【详解】本题查考生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语段的话题,全面理解语段的整体意思;二是仔细分析判断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权衡上下文内容的逻辑关系与语意衔接。‎ 由前句“海洋的污染正在日趋加剧”可知,是在讲“海洋的污染”,再根据下文“这是由于石油在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可知,①处是在在讲“海洋的石油”的污染,所以综合这两点可知①处应该填“其中海洋的石油污染尤为严重”。‎ 根据后文“在现代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建造的油轮吨位越来越大,往往在20万吨以上”和前文“由于大型油轮的营运成本较低”可知,②处是在讲建造油轮吨位越来越大的原因,原因是不但“营运成本较低”,而且“经济效益很高”,所以此处应该填“而经济效益却很高”。‎ 根据上句“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可知,这是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所以③处应该填“也是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 ‎【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21.请根据漫画《脱贫攻坚》写一段话,阐发其内容和意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 28 -‎ ‎【答案】示例:脱贫攻坚到了决战的关键时刻,全民积极行动起来,确保2019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兑现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看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概括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做漫画题时定要仔细、全面地观察画面。由题干可知本幅漫画的题目是《脱贫攻坚》,注意结合漫画中的字“2019年减贫1000万以上”“贫困”“全面小康”,漫画中的人为了翘起“贫困”,汗流浃背,使出全身的力气,可见脱贫攻坚到了决战的关键时刻,综合在一起就是,为了2019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我们要全民积极行动起来,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点睛】所谓“漫画”,就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手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做漫画题,要看懂漫画的寓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98年,抗洪救险。我们众志成城。齐退浩洋;‎ ‎2003年,抗击非典,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 ‎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并赴国难;‎ ‎2020年,冠状肺炎,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 - 28 -‎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设想你是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广大听众朋友,宣讲对“众志成城”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立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坚持全国一盘棋, 打好防控总体战 ‎ ——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出发,对当前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进行科学谋划和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狠抓防控工作落实,是各地各部门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力保证。从抗击非典疫情到防控甲型H1N1流感,从快速应对H7N9禽流感到控制寨卡等传染病输入,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表明,发挥好制度优势,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我们一定能有效控制疫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已两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开会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指导组积极开展工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方面共同努力,防控工作正有力开展。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只有进一步凝心聚力、科学施策,才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防控是一场阻击战,也是一场总体战。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决服从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指挥,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疫情面前,全国各地休戚与共。各地区各部门采取举措,既要考虑本地区本领域防控需要,也要考虑对重点地区、对全国防控的影响。要主动融入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治理大网络,做到相互协作、共克时艰。‎ 坚持全国一盘棋,打好防控总体战,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着力做好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只有集中力量把重点地区的疫情控制住了,才能从根本上尽快扭转全国疫情蔓延局面。当前,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仍然是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要重点抓好防治力量的区域统筹,坚决把救治资源和防护资源集中到抗击疫情第一线,优先满足一线医护人员和救治病人需要。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防控,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完善和强化防止疫情向外扩散的措施。各地区要强化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做好春节后返程疫情防控工作,采取更加周密精准、更加管用有效的措施,切实防止疫情蔓延。‎ - 28 -‎ 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从加强医疗防护物资供应到加快应急科研项目攻关,从确保蔬菜、肉蛋奶、粮食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到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防控工作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把各方力量调动起来,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汇聚起众志成城、同心“战疫”的磅礴力量,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病魔,就没有跨不过去的沟坎。‎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材料导语说:“‘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暗示考生,还可以从“众志成城”的含义角度作文。“是什么”,还包括“众志成城”的含义内容。那么“众志成城”的含义是“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由此出发的话,在知道“众志成城”的内涵之后,分解它的要素:1.同心协力,2.团结一致。这样得到两个分论点。再想: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干什么?“齐退浩洋;同抗疫潮;并赴国难;共克时艰。”以上说的是“众志成城”的含意与含义。那么,“众志成城”的范围,即外延呢?显然是指“大家”,指全国人民。但是,写作文时,不可能人人都写,那就需要找典型人物、代表性人物。由他们的表现来体现“大家”“众志成城”:党中央英明决策,解放军冲锋在前,医护工作者不辞辛苦,志愿者默默奉献,……‎ 立意:‎ ‎(1)众志成城战疫情 ‎(2)同舟共济,汇聚疫情防控强大合力 ‎(3)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4)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硬仗 素材:‎ ‎(1‎ - 28 -‎ ‎)“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正在进行的这场防控疫情的严峻斗争,深刻印证了这一结论。‎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对加强疫情防控作出全面部署,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为我们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3)“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从1998年的抗洪抢险,到2003年的抗击非典,再到2008年的抗震救灾,一次次伟大斗争告诉我们:越是面对挑战,越需要团结的力量;越是攻坚克难,越需要群策群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中国人民克服不了的困难、迈不过去的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有信心,我们有能力!‎ ‎(4)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硬仗,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视和参与。防控疫情,不仅是党委政府的事,更是一场人民战争。打赢这场人民战争,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全民动员、群防群治,这也是每一位公民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疫情面前,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一道“长城”。在这场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战斗中,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积极作出个人贡献,以高效有序阻断疫情,守护安全健康和美好生活。‎ ‎(5)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硬仗,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坚决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要强化政治责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立足最坏的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赢取最好的结果。要认真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集中救治措施,切实做好防输入、防输出、防扩散工作,全力遏制疫情蔓延。要进一步调配整合优势医疗资源,严格落实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定点病区和医护队伍,实行“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团队”,全力加强病例救治。要做好打大仗、打持久战的准备,全力做好药品、消毒物品、防护用品、救治器械等防控物资供应保障,确保满足疫情防控需要。要及时客观准确发布疫情和防控工作信息,严厉打击散布虚假疫情信息等违法行为,及时澄清不实传言,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避免群众恐慌情绪。要全面加强应急值守,严格实行信息日报制度和零报制度,严禁瞒报、缓报、漏报,随时做好应对疫情变化的充分准备。‎ ‎(6)   ‎ - 28 -‎ 疫情牵动人心,安危事在人为。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在这个特殊时期,要迅速行动起来,全社会都要高效运转起来,不轻敌、不恐慌、不懈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全民动员、全力以赴,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硬仗,维护好大家的安全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7)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疫情让人们在空间上保持距离,却让人们在心灵上贴得更近。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哪里有疫情,哪里困难多,哪里就有四面援助、八方支持。从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到防控物资相关生产企业及时复工、全力保供;从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到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强化攻关;从基层群防群治构筑严密防线,到交通运输、电力保障、市场供应等行业职工履职尽责、携手共筑坚强后盾,再到社会各方纷纷捐款捐物……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赢得这场严峻斗争的伟大胜利,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坚守各自岗位,勇于担当作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积合力以致胜、汇众智而成功。‎ 结构层次:文章第一段提出观点: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第二段指出这样做的原因,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力保证。第三段阐述疫情防控是一场阻击战,也是一场总体战。第四段指出具体做法,坚持全国一盘棋,打好防控总体战,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着力做好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工作。第五段指出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文章结尾表明战胜疫情的决心,汇聚起众志成城、同心“战疫”的磅礴力量,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病魔,就没有跨不过去的沟坎。‎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 ‎ - 28 -‎ ‎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