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北水果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线上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答题。‎ 材料一 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在英语中既可以当名词表示“纪录片”,也可以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文献的,纪实的”。可见,纪录片与文史记录、传播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近年来,中国文史纪录片通过创新表达方式,有温度地展示历史,有灵魂地描摹传统,有情趣地传播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近600年中国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海外观众眼中传统神秘、色彩瑰丽的东方大国的典型象征,它自然而然地 。其中《故宫》《故宫(国际版)》《故宫100》是这些纪录片中的佼佼者。故宫近600年的历史景象已不复存在,史料也有限,为顾及观众的观感体验,这组纪录片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特别是大量使用的电脑动画,帮助海内外观众更好地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 ‎《故宫》中三维电脑动画技术逼真地“重现”了历史中的原始生态、风土风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将重要历史事件用先进的视觉技术呈现,极大地丰富、美化了纪录片,也支撑起了整部片子的叙事构架。例如开篇以3D动画对故宫做出全景呈现:浩瀚宇宙,繁星点点,视线从深邃宇宙穿越厚重的白色云层,以俯视的角度全景呈现宏伟壮观的宫殿群,表现了故宫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的厚重感。《故宫100》在介绍吉祥瑞兽时,站立在屋项上的各种瑞兽突然“活”了起来,一个个萌萌的卡通形象从天而降,落到代表中国传统美好品质的文字上:坚韧、高贵、威武、灵敏……神气活现地围成一圈,寄托了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的愿望。‎ 随着纪录片领域国际合作不断深入,中国纪录片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文史纪录片应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成为激发家国情怀的“国家相册”,传播中华绚烂历史文明的绝佳媒介。‎ 材料二 记录片能够相对忠实地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发展变化记录下来,从而成为见证国家变革、社会变迁的“国家相册”。‎ - 26 -‎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纪录片体现了明显的家国叙事倾向。《新中国的诞生》全方位、多视角记载了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用胶片铭刻了中华民族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光辉时刻。从该片开始,新闻纪录片成为了新中国早期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形式,在影院观看是其传播的主要方式。祖国建设日新月异,极大地激发了电影工作者的热情,涌现出了《大西南凯歌》《第一辆汽车》《征服世界最高峰》等一大批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纪录片。‎ 改革开放营造了自由、现代、多元的社会环境,纪录片创作者用更开放的视野,怀着对生命与生活、民族与世界、历史与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掀开了纪录片制作的新篇章。1983年,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向人们展示了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如何从远古走来,如何缔造出人类文明的奇迹。中华民族“共饮一江水”的主题带给海内外赤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章回式结构、主持人串讲等制作手法的创新和突破,让人耳目一新。中外合作拍摄的模式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交流开辟了道路,达到了极强的文化传播效果。‎ 迈入新世纪后,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与书写中华文明的职能。《圆明园》首次在纪录片中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昔日“万国之园”的宏美景观,颠覆了纪实美学的定义,带领观众饱览视觉奇观。既让世界了解了东方古国博大厚重的千年底蕴,又唤起国人对历史阵痛的深沉反思。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远方的家》,展示中国的自然之美和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之美。体现“工匠精神”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 近年来,纪录片出现了更多元的现实表达和呈现方式,在主流化的国家表达的同时,也关注着个体命运的浅吟低唱:《平衡》讲述了守护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志愿者的故事;《俺爹俺娘》将摄影机对准父母,记录亲情与家庭生活……借力融媒体的联合发展,纪录片的播放渠道更为丰富,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在手机、电视、电脑上都能观看,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电影纪录片重返院线放映,2018年院线上映了13部纪录片,其中《厉害了,我的国》更是创下4.81亿元的纪录片票房纪录。‎ 材料三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的转变。这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微观呈现。我们可以从题材、叙事制播、平台等方面着手,调整策略方法,加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中国纪录片在选题上可以完成两个层面的设置:其一,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其二,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 - 26 -‎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即普遍的人看待世界、认知自我的视角,与“我们是谁?”“我们生活在怎样的世界?”等哲学色彩的人类终极命题相关。“人类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己的思考。‎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以融合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分离式的制播融合”和“合作式的制播融合”两种情况。前者指本国制作团队与国际播出渠道的融合,是一种单线式的融合;后者是以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是交叉互动式的融合。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中国纪录片要能够号召世界力量完成对话交流,需要建设成一个自主且开放的动态发展系统。中国纪录片的意义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在这种互动结构中,中国纪录片应改变“高高在上”“沉默寡言”的姿态,以“价值共享”的立场,展示出自身在“世界议题设置”上的责任和能力,开发全球化的合作项目,搭建持续有效的国际共享平台。‎ ‎(取材于雷璐荣、胡正荣等的相关文章)‎ ‎1. 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使上下文语意连贯。(不超过20字)‎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对数字动画技术在纪录片中作用的解说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圆明园》开创性地使用数字动画技术,颠覆了纪实美学定义,丰富了纪录手段 B. 《故宫》《故宫100》的动画设计,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创新了纪录片的表达方式。‎ C. 数字动画技术要将形式美和内容美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展现历史文化的意蕴。‎ D. 成功加入动画元素,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能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感体验。‎ ‎3. 下列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内容题材更加多元 B. 播放渠道更为丰富。‎ C. 家国情怀在各时代均有体现 D. 与时俱进,引领科技发展。‎ ‎4. 下列对材料一中相关纪录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闻纪录片《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新中国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序幕。‎ - 26 -‎ B.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制作手法和拍摄模式,较以往都有创新突破。‎ C. 《平衡》《俺爹俺娘》将摄像机对准普通人,记录了平凡生活中的百姓故事。‎ D. 《厉害了,我国》等片在影院播放,使中国纪录片拥有了新的呈现方式。‎ ‎5. 材料三说中国纪录片需从四个方面调整策略方法,以提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下列与所举事例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将三个动物角色置于家庭背景中,呈现出金丝猴淘淘嫉妒父母对妹妹的爱、熊猫丫丫阻止女儿爬树冒险等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给人强烈的代入感。‎ A. 题材选择 B. 叙事原则 C. 制播方式 D. 平台搭建 ‎6. 阅读下面关于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的新闻报道,并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并分析这部纪录片广受好评的原因。‎ ‎2019年11月9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敦煌研究院联合柬埔寨相关部门,共同出品的国内首部亚洲文明对话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该纪录片播出后,受到各方面的赞誉。‎ ‎“两窟”千年相望,却不相闻;命运相通,却不相知。该纪录片中,莫高窟“诚邀”同为东方文明的吴哥窟共赴一场横跨万里的千年之约,做一次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和惊人的艺术成就,在“两窟”相遇的文化符号中,在“两窟”相似的历史境遇中,阐发“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莫高窟洞壁上精美的壁画人物,在3D动画里翩翩起舞,舞步里有古老文明的千年余响。吴哥窟的一幕幕历史往事,由现代人扮演展现。‎ ‎【答案】1. 成为了文史纪录片拍摄题材的首选对象 2. B 3. D 4. D 5. B ‎ ‎6. ①该纪录片中,中国莫高窟“诚邀”柬埔寨吴哥窟,做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体现了国际传播语境下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国家受众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一创新策略。②该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和艺术成就,中国纪录片不只局限于讲述本国的历史文化,还主动承担讲述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积极搭建了“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的平台。③该纪录片阐发“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体现了中国纪录片书写中华文明,同时记录世界文明的重要职能。④3D动画手段展现莫高窟壁画人物,现代人的演绎展现吴哥窟的历史往事,创新表达方式使该纪录片更好地展现了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解析】‎ ‎【1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结合“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近600年中国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海外观众眼中传统神秘、色彩瑰丽的东方大国的典型象征”“其中《故宫》《故宫(国际版)》《故官100》是这些纪录片中的佼佼者”等分析,此处主要讲“成为了文史纪录片拍摄题材的首选对象”。‎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B项,“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创新了纪录片的表达方式”错误,结合材料一“故宫近600年的历史景象已不复存在,史料也有限,为顾及观众的观感体验,这组纪录片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特别是大量使用的电脑动画,帮助海内外观众更好地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分析,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展示故宫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D项,“与时俱进,引领时代发展”错误,结合“纪录片出现了更多元的现实表达和呈现方式,在主流化的国家表达的同时,也关注着个体命运的浅吟低唱”“借力融媒体的联合发展,纪录片的播放渠道更为丰富”“在此背景下,文史纪录片应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成为激发家国情怀的‘国家相册’,传播中华绚烂历史文明的绝佳媒介”等分析,主要讲内容题材更加多元,播放渠道更为丰富,家国情怀在各时代均有体现等,没有涉及“引领时代发展”。‎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 - 26 -‎ D项,“使中国纪录片拥有了新的呈现方式”错误,结合“借力融媒体的联合发展,纪录片的播放渠道更为丰富,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在手机、电视、电脑上都能观看,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电影纪录片重返院线放映,2018年院线上映了13部纪录片,其中《厉害了,我的国》更是创下4.81亿元的纪录片票房纪录”分析,“使中国纪录片拥有了新的呈现方式”错误。‎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结合“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即普遍的人看待世界、认知自我的视角,与‘我们是谁?’‘我们生活在怎样的世界?’等哲学色彩的人类终极命题相关”“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己的思考”等分析,抓住材料中“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家庭背景”分析判断,为叙事原则。‎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莫高窟‘诚邀’同为东方文明的吴哥窟共赴一场横跨万里的千年之约,做一次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分析,体现了国际传播语境下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国家受众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一创新策略。结合“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和惊人的艺术成就,在‘两窟’相遇的文化符号中,在两窟相似的历史境遇中,阐发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分析,中国纪录月不只局限于讲述本国的历史文化,还主动承担讲述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积极搭建了“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的平台。该纪录片阐发“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体现了中国纪录片书写中华文明,同时记录世界文明的重要职能。结合“在3D动画里翩翩起舞,舞步里有古老文明的千年余响。吴哥窟的一幕幕历史往事,由现代人扮演展现”分析,3D动画手段展现莫高窟壁画人物,现代人的演绎展现吴哥窟的历史往事,创新表达方式使该纪录片更好地展现了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 - 26 -‎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邻居们 老舍 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 26 -‎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 “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 “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拍的一声,门关上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 26 -‎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的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作的。‎ 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的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象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原文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作者从有限视角来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B. 小说通过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明太太自私、霸道、蛮不讲理、自作聪明,市侩兼泼妇的形象。‎ C. 杨先生表面上是“最新式”的中国人,骨子里还是一个旧式读书人,只是加了一些现代小市民的“自以为是”。‎ D. 文章语言诙谐幽默,字里行间带着诙谐的讽刺,讥讽明家夫妇,嘲笑杨家夫妇,但是幽默背后有严肃的悲悯。‎ ‎8. 老舍的短篇小说结构上具有“集中”“紧凑”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9. 老舍是文化型的伟大的小说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北京的市民社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主旨。‎ ‎【答案】7. A 8. ①故事篇幅短小。在短小的篇幅里表达深厚的主旨。②选材集中,全文写了“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两件小事,在小事中刻画人物形象。③事件紧凑,前后有机推动。“葡萄事件”后方有“信件事件”,衔接自然。 ‎ - 26 -‎ ‎9. ①写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困境。文明沟通,难以解决,“野蛮”的方式,却换来意想不到的太平,收到了讽刺的效果。②揭露人性中的弱点。如明先生的狭隘、嫉妒、骄纵,杨先生的忍让、迂腐等,并进行了善意的嘲讽。③新旧文化思想之间的冲突。杨先生是教师,自诩为“最新式中国人”,但他骨子里仍有旧式文人的迂腐隐忍;而明先生虽受过新式教育,并为洋人工作,可是仍有浓厚的狭窄虚荣的旧式思想,正是新旧文化的冲突引发了邻里间的矛盾。明杨两家的摩擦,体现了民族文化自省年代对文化价值观的反思。‎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错误,从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等,可见,杨先生并不认为明先生混蛋,而是以己度人,认为对方如果受过教育,一定能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后悔。‎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结构特点、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邻居们》塑造了明先生、明太太,以及杨先生、杨太太两对夫妇。明家夫妇是市侩,明太太是市侩兼泼妇;杨家夫妇则是爱惜自己“礼貌”和“身份”的小知识分子市民,故事篇幅短小。小说中的事件有二,称之为“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小人物,小事件,作品的篇幅也不长,很合乎老舍对短篇小说“集中”“紧凑”的要求,选材集中。最为精巧的,是人与事的配合,时合时分地推动着小说的发展。老舍以从容的笔墨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同时揭示出“故事”背后的“人类的普遍性”“人生的哲理”,从而完成老舍式的文化批判。小说围绕两件事情展开,一件是围绕明家的孩子偷了杨家的葡萄,两家大人的反应;另一件是对两封信(包括杨先生写给明先生的信和明先生同伙写的并且邮递错的信)两家人的表现。它们共同带动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使得大家尽情表演,个性充分呈现,构成了小说颇有喜剧色彩的情节。‎ - 26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常用的方法有:1.中心句提炼法;2.归纳综合法;3.背景分析法;4.事件、形象分析法;5.标题入手法;6.段首段尾概括法;7.利用抒情议论句法。“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明明是一个砸花草,一个砸窗户,然而这件事之后他们却相安无事,甚至“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令人诧异之外,与前文杨先生试图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事态恶化,最终采用野蛮的方式才阻止了对方的进一步欺凌,具有讽刺意味。明先生原先觉得杨先生讨厌,是对杨先生“文明”的一种嫉妒,而今杨先生也采用野蛮的手段报复了,他便觉得不那么“讨厌”了,有一种杨先生也终于抛开文明的“假”面具,和自己成为同一层次的野蛮人的感觉,讽刺了人们的狭隘、妒忌之心,也对杨先生一忍再忍,最终仍不得不靠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懦弱、善良进行了善意的讽刺;两家的冲突实际上是新旧文化的冲突,明先生没受过教育,杨先生是一位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在思考方式、处理问题的手段上产生了摩擦,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观察与思考。‎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浙东大侵,戊申,复无麦,民相枕死。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长孺察其有乾没意,悉散于民。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钱在是矣。”脱欢察怒曰:“汝胆如山耶!何所受命,而敢无忌若此!”长孺曰:“‎ - 26 -‎ 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脱欢察虽怒,不敢问。县有铜岩,恶少年狙伺其间,恒出钞道,为过客患,官不能禁。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十人蹑其后。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民,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于兄者,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长孺曰:“尔非吾民也。”叱之去。未几,治盗,长孺嗾盗诬兄受步摇为赃,逮兄赴官,力辨数弗置,长孺曰:“尔家信有是,何谓诬耶!”兄仓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趣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曰:“得非尔家物乎?”弟曰:“然。”遂归焉。以病辞,不复仕。方岳大臣与郡二千石,聘致庠序,敷绎经义,环听者数百人。乡闱取士,屡司文衡,贵实贱华,文风为之一变。正衣冠坐逝。年七十五。‎ ‎(选自《元史·胡长孺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B.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C.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D.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铨试,即铨选,选官制度。古代举士、授官相一致。铨选一般是集吏考试量人授官。‎ B. 戊申,戊申年。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 C. 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质地多为金银玉石,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为“步摇”。‎ D. 痒序,古代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痒。后来也用以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长孺刚直不阿。浙东发生灾患,他把救济的余款全部发给百姓,惹怒了企图侵吞救灾款的脱欢察,脱欢察虽然十分恼怒,但也不敢追问。‎ B.‎ - 26 -‎ ‎ 胡长孺为民除恶。有少年聚众作恶,成为祸患,官府不能制止,他伪装成商人,带着随从,引出强盗,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 C. 胡长孺机智判案。有人质押珠步摇给哥哥,后被嫂子强占,胡长孺利用打击盗贼的机会,抓了哥哥到官府,巧妙地为弟弟追回珠步摇。‎ D. 胡长孺发挥余热。他因病辞官,被官员聘请讲解经义,很受欢迎;他主持乡试,看重文章的内容,摒弃华丽的文辞,改变了当时的文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 ‎(2)赎焉,兄妻爱之,紿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 ‎【答案】10. A 11. B 12. B ‎ ‎13. (1)百姓一日不吃饭,就有饿死的人,的确是来不及向你报告,然而官府的账簿都在,可以查证。‎ ‎(2)赎回时,嫂嫂喜爱这件首饰,欺骗弟弟说被盗贼偷去,弟弟多次申诉不能断明,(于是)前来宁海县向胡长孺申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做此题,考生可先从名词或是代词入手,因它们可做主语,如民、胡长孺、向扶者、戟手,据此可排除B和D两个选项,然后在A和C两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结合语境,“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是两个句意,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此句大意是:农民来告官,胡长孺假装生气说农民诬告,并将农民用枷锁锁在集市上,使手下人暗中侦察。原先打人的士兵路过,竟拍手称快,(胡长孺命手下)将他抓到所属的部队,杖打他并要求他赔偿农民的尿罐。‎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表述有误,正确的表述应是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 - 26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大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是阳配阳,阴配阴,如甲为阳,子为阳,可配成甲子,乙为阴,丑为阴,可以配成乙丑,甲为阳,丑为阴,不能相配,以此类推,天干用六轮,地支用五轮,正好配一周为60年,这叫一个甲子,也叫六十花甲。‎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B项中“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表述有误,原文“长孺方逊辞以谢”,正确地表述应是“胡长孺正恭顺地来谢罪(求情)”,陈述对象是胡长孺,而不是强盗。‎ 故选B。‎ ‎【13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采分点:“闻”,使动用法,使之闻;“具”,都;诚,确实;“征”,通假字,通“证”;特殊句式:诚不及以(之)闻。‎ ‎(2)采分点:“爱”,喜欢;“紿”,欺骗;“屡”,多次;“亡”,丢失;“紿以亡于盗”,状语后置 - 26 -‎ ‎【点睛】胡长孺,字汲仲,是婺州永康人。其外舅徐道隆任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随舅入蜀。选拔官吏的考试,长孺中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转任台州路宁海县主簿。浙东闹大饥荒,戊申年,麦子也没有收成,老百姓饿死的人层层叠叠。宣慰同知脱欢察奉命赈灾,从富裕户敛钱一百五十万补给灾民。来到宁海县时,把余下的钱二十五万托胡长孺收藏好,(自己)便转往别处去了。胡长孺看出脱欢察有占有这笔钱的样子,便全都散发给了灾民。一个月后,脱欢察返回来了,(向他)索取那笔钱,胡长孺把救灾案卷交给他说:“钱都在这里了。”脱欢察很恼怒,说:“你的胆子有山那么大呀!是谁命你干的,而敢这样放肆!”胡长孺说:“老百姓一天没饭吃,一定有饿死的人,实在来不及向你上报,不过公文案卷都在这里,可以证明这一点。”脱欢察虽然恼怒,但又不敢再责问。县里有(一处地方叫)铜岩,(地形)很险要,(有一伙)年轻恶棍在暗中窥伺,成为过往客商的祸患,官府不能禁绝。胡长孺穿着商人的衣服,让仆人背着财物而跟着他,暗中命令骑马的士卒十人跟在他的后面。当胡长孺到达时,强盗们突然出现索要胡长孺等人(的财物),胡长孺正恭顺地来谢罪(求情),骑马的士卒即刻前来集合,(强盗们)都被抓捕,(胡长孺)派人将他们的同党全部抓获并依法处置,(以后人们)在夜晚行走不用担忧了。曾经有农民挑着尿罐到田里浇粪,偶然碰到了军中士兵的衣服,那士兵就打伤农民,并打碎尿罐而离开了,竟不知道打人士兵的名字。农民来告官,胡长孺假装生气说农民诬告,并将农民用枷锁锁在集市上,使手下人暗中侦察。原先打人的士兵路过,竟拍手称快,(胡长孺命手下)将他抓到所属的部队,杖打他并要求他赔偿农民的尿罐。永嘉县有一平民,弟弟(将一串)步摇珠抵押给哥哥,想赎回这串珠子,他的嫂子喜爱它,拿珠子被盗贼偷走了来欺骗他,多次诉讼都不能得到公正解决,前往(宁海县)向胡长孺告状,胡长孺说:“你不是我管辖的百姓。”呵斥他离开。不多久,在惩处盗贼时,胡长孺教唆(指使)盗贼诬告那位哥哥接受步摇珠作为赃物,(役卒)将哥哥逮捕来到衙门,(他)极力争辩数次也得不到释放,胡长孺说:“你家确实有这件首饰,怎么说是诬告?”那位哥哥惊慌地说:“有固然有,是我弟弟所抵押的物品。”(胡长孺)催促(他)拿来检验,叫他弟弟来,说:“这不是你家的东西吗?”弟弟说:“是”。(胡长孺)因为生病辞官回家,不再出来做官,方岳大臣给郡二千石,聘请招引到学校,他讲解经义时,围听者达数百人。乡试选取士人,多次掌管判定文章高下以取士的权力,看中朴实的文字,鄙贱华丽的辞藻,当时的文风因之而发生变化,(去世时)衣冠整齐,盘坐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 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 26 -‎ 初平③ 群羊置莫问,叔度④千顷醉即休。‎ 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⑤寒挂屋山头。‎ ‎[注]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黄十七:黄介,字几复。②涴:污染。③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④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⑤斗杓:指北斗星。‎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 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 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 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15. 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赠别几复 [宋] 黄庭坚 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①见平生。‎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答案】14. C 15. (1)《汴》诗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2)《赠》诗中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错误,诗歌原意为“不如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指不妨酒中陶醉而内心澄澈清明,如东汉黄宪的怀抱。‎ - 26 -‎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查意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与效果。解答此题,首先明确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题中,两首诗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在作答时要先分别分析两首诗中的形象特点,意境风格,然后再比较其中的异同点。从意象着手,《汴岸置酒赠黄十七》诗中的“月”是真实的明月,与诗中“黄流”这一意象合用,“黄流不解涴明月”指秋月倒映在汴河中,浑浊的河水也不能污染澄清的明月,表现了一种不为世俗所污的自信心,也暗含劝勉友人黄十七要保持高洁的情操。再看诗人的第二首诗《赠别几复》,这是寄赠友人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的“月”这个意象并不是现实的月,而是作者想象中的明月,属于虚写,“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指诗人想象与友人离别之后的情景,明月照在照今天诗人与友人倾心交谈的地方,而倾谈之事则已成往事,想象离别朋友旅行中的孤寂和在孤寂环境中的愁苦之情,虚实结合,更能表达诗人不舍的愁绪,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与关切。在答题时,注意结合意象和具体是诗句进行赏析,特别是意象对诗人怎样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点睛】解答诗歌意象题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一般的鉴赏流程为:物的外形特征一一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答题步骤是: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备考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慨叹世人投机取巧,任意胡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为琵琶女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两人因为“_____________”的相似遭遇产生了情感共鸣。‎ ‎(3)《游山西村》中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表现民风质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固时俗之工巧兮 (2). 偭规矩而改错 (3). 举酒欲饮无管弦 ‎ - 26 -‎ ‎ (4). 同是天涯沦落人 (5). 箫鼓追随春社近 (6). 衣冠简朴古风存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偭”“错”“沦”“箫”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理科生应当多提升一些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这种通过选修课来实现文理互补的教育制度设计,无疑值得肯定和推广。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选择拓展、兴趣类课程的却总是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 ,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 ,但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选修课制度的初衷。‎ 选课“功利化”的板子不能全打在学生身上,加强选修课质量管理与制度创新,让选修课变得有趣、有用也应同步提上日程。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因此,选修课要有趣,有趣并不是说老师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达到传播知识的 。同时选修课要有用。学生喜欢选对就业有利的课,因为有用。其实还有更广义的“有用”,比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思辩能力或者动手能力等。‎ ‎17.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挑食”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 26 -‎ B. 我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C.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D. “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喊声。‎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凤毛麟角 权利 无可非议 目标 B. 寥寥无几 权利 无可厚非 目的 C. 寥寥无几 权力 无可非议 目的 D. 凤毛麟角 权力 无可厚非 目标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B. 再加上在新装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C. 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共鸣。‎ D. 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原文中的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的作用。‎ A项,表示强调重点;‎ B项,表示语意的转换;‎ C项,表示解释说明; ‎ D项,表示声音延长。‎ 故选C。‎ ‎【18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此处形容事物少,应用“寥寥无几”。‎ 第二组,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此处强调“功利性”选课是权力也是利益,应用“权利”。‎ 第三组,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此处强调“功利性”选课是权力也是利益,应用“权利”。‎ 第四组,目的:想要得到的结果;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目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此处指想要得到的结果,应用“目的”。‎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主语残缺,排除AB;‎ ‎“吸引”与“共鸣”搭配不当,排除C。‎ 故选D。‎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请结合下图,为“建设健康中国”拟写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连贯,每条15个字左右。‎ - 26 -‎ ‎【答案】①健康中国,人人参与,人人享有。②建设健康中国,增进全民福祉。‎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广告词的能力。拟写广告词要注意以下几点:语言质朴,用日常通俗朴实的口语拟制公益广告词;多用修辞,运用修辞是为了把词句修饰得优美些、生动些、感人些,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意思,力求简洁鲜明,言有尽而意无穷;注意押韵,便于读者或者听众记忆。拟写公益广告词力求做到朗朗上口,一看或听就能记住。此题有一定的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解答此题要注意漫画主题和字数限制,该漫画的主题是“建设健康中国”,同时强调全民参入。要求15个字左右。同时,拟写广告词要善于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引用等,让广告词显得既简易通俗,又朗朗上口,还具有感召力。比如“健康中国,人人参与,人人享有”。‎ ‎【点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21.下面这首小诗在网络上被许多人转发、推荐。请品读该诗,说明其被推荐的理由。要求:写3点理由,字数60字左右。‎ 一碗油盐饭 佚名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 - 26 -‎ 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的坟前。‎ ‎【答案】①简单的叙事,再现日常生活的细节,真挚感人。②时间前后相承,内容层层铺垫,感情逐层深入。③语言朴素,意象单纯,内涵丰富。④诗行整齐,结构匀称,具有视觉美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共有3个诗节,10行,却能被许多人转发、推荐。从内容上,诗歌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母亲在世时,每天为我炒“一碗油盐饭”,母亲去世后,就没有了这碗“油盐饭”,我懂事后,想念母亲,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母亲的坟前。时间前后相承,“前天”“昨天”“今天”,内容层层铺垫,感情逐层深入。从表现手法上,这首小诗,语言朴素,都是日常口语;意象单纯,“一碗油盐饭”;但意蕴丰富,把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表现得生动可感。同时,这首诗,诗行整齐,结构匀称,具有视觉美感。‎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指物有千差万别是自然规律,万物的多样造就了大千世界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 国庆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气势恢宏,给我们带来美的震撼,那是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美。‎ 有时参差百态是一种美,有时整齐划一是一种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与思考,可以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 26 -‎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哲人隽语,更是时代风尚。“共生共存,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中华文化,更是人类智慧。 ‎ 两河流域的辉煌化作一抹烟云,在历史的天空留下遥远而又凝重的一笔;古埃及文明早已随时光化铅,成为一段饱含沧桑的回忆;古印度文明也像是被蒙上历史的风尘,暗淡了昔日的光芒。唯有华夏文明,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灿烂辉煌。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风霜不但没有侵蚀它、湮没它,却为它添砖加瓦、增光溢彩了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也就是能做到“美美与共”。 ‎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这种交流从古至今都存在着。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渗透。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平台,既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各族文明在交流*存,在交流中壮大。2015年9月,新时代领路人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明确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革命性理念,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载入了新时代领路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式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当今时代,多极化趋势日益深化,单一的文化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无法匹配精彩纷呈的世界,唯有文化共存オ是出路。不同文化类型应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并在一种友好氛围中逐步消除误解、摒弃成见。“韩流”也好,日流也罢,“西流”亦可。如果兼容并蓄、运用得当,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创新能力,一定能够助力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共生共存,和而不同,倾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化全球治理,共建美好未来,这是中华文化新的智慧与更大创造。‎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此题是关系型材料,话题是“参差百态之美与整齐划一之美”具有很强的思辨性,相对应的,时事性就相对降低。本次议论文在提示语中明确学生可以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让作文走向特定的领域,让作文成为又精又专的“小品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说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国庆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气势恢宏,给我们带来美的震撼,那是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美”是说整齐划一的美。一棵树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树叶;一片沙漠中,找不到完全一样的沙粒。各国各地均有自己的文明形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也是历史必然。但要从中找到相同处和差距,认识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 ‎【立意】参差错落之美和协调统一之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趣,两者相映成趣,才共同描绘出了今日灿烂美丽的世界;唯有在尊重个性与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和谐与秩序,方能开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荣局面;百花齐放与时代的主旋律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美丽和谐新世界。‎ ‎【结构】例文是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的,《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而这是“这是中华文化,更是人类智慧”。中间三段基本并列式来论述,第二段“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风霜不但没有侵蚀它、湮没它,却为它添砖加瓦、增光溢彩了呢”,原因之一就是“美美与共”;第三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第四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式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一段强调“深化全球治理,共建美好未来,这是中华文化新的智慧与更大创造”。‎ ‎【素材】1. 美丽乡村不只是有小桥流水人家,青瓦白墙,也是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载体,更是新时期“记得住乡愁”的情感寄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村庄更美了,乡间小路更宽了,农民也富裕了。可有时人们感叹“回不去的故乡”,农村空心化,只剩下留守儿童和老人,这些是现实问题。因此乡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学校、修文化设施、兴教化、整顿环境,让乡村看得见青山绿水,也能记得住乡愁。各个村庄,各富特色,你可以到处走一走,看一看:三月婺源油菜花香飘四溢,井冈山丹丹红艳艳,黄山脚下古徽州田园牧歌似世外桃源,福建土楼叙说百年历史、客家风情……一村一品,一地一色,美美与共。‎ - 26 -‎ ‎2.一方水土养一方山。自然每地的美食色香味相异其趣。中国人讲究吃,民以食为天。吃有了讲究,就有了特色。建议你去看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绝对让你舔屏。食材取自天地自然间,做工离不开能工巧妇,用时间点化每一道风味,用美食犒劳辛勤劳作的国人。中华美食讲究慢工出细活,厨师们继承传统手艺,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做菜如做人,菜品如人品。你也不凡走进各地美食一条街或者老字号,东南西北五湖四海的美食,汇聚在一起,臭豆腐与麻辣串相得益彰,天津狗不理与上海小笼包同处一桌,肉夹馍沾点山西老陈醋风味别致,北京师傅吆喝声京味十足,广东师傅不声不响给砂锅粥下料……一派繁忙,大家和和美美。‎ ‎3.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也需要包容,因为包容是一个法宝,一种治世方略。在《<宽容>序言》中,山谷里无知的村民不能包容“异见”,等待他们的是愚昧和灾难;宋明以来只信奉“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使得很多文人思想僵化,迂腐不堪;清政府盲目排外,造成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而现代社会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和经济腾飞。事实证明,包容的精神可以孕育璀璨的文明、和谐的社会。‎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 26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