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阶段测试(二)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关于汉语在各国持续升温的报道不断见诸国内外媒体。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也日益成为民族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海外“汉语热”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合作共赢、大国担当和文化自信的国际魅力。 互利共赢是重要动力 汉语难学,但挡不住学习的热情,海外汉语热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度提升,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是推动海外汉语热的根本动力。 首先,海外中资企业对熟悉汉语的当地员工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懂汉语的员工在录用和薪酬方面往往都具有较大优势。择业方面的语言优势以引领和示范作用影响着海外青年的外语学习选择。 其次,中国游客海外旅游数量屡破新高,而且展现出强大的消费能力,“学说中国话”成为外国商铺每天必须面对的市场现实。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一些从业人员开始有意识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甚至文化传统。 同时,一些有远见的海外家庭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着手培养下一代的汉语语言能力,认为掌握汉语能让孩子站在更好的起点。由于学习汉语的主要难点是汉字识别和四声发音,需要耳濡目染,因此懂汉语的家政服务人员格外受欢迎,成为高级私教,收入明显高于普通家政服务人员。为了保持不间断的汉语语言学习环境,这些家庭还在生活中大量使用智能语音服务或其他支持中外互译的手机软件。 孔子学院是助推器 近年来,海外孔子学院正处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型期,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 孔子学院主要依托所在国大学资源,促使汉语进入大学课程设置体系,以特色文化活动、奖励机制等吸引学生,通过培养本土教师来实现汉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孔子学院在海外汉语课程设计方面下了很多功夫,针对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层次开设不同等级的班级,配合已译成所在国语言的汉语教材,实施师生有效互动的场景教学。同时,孔子学院积极拓展中小学教学点,走进老年大学,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开设不同特色课程,这些特色课程主要采取任务型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模拟场景的任务实践中增强信心,确保学以致用。 - 27 - 随着合办孔子学院的中外两所大学形成共同体后,中外青年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推动汉语热向更深层次发展。在国家汉办的常态项目支持下,通过各种形式的冬令营和夏令营来华访问项目,专家巡讲、文艺巡演、文化展演三巡项目,中国政府奖助学金、海外汉语桥项目的资助等,中外优秀学生和青年社团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扩大,加深了友谊,拓展了国际视野,启发他们从新的角度思考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文化自信是底气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体现出大国应有的担当。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以武力干涉等谋求霸权,而是以“合作共赢”方式推动拘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同。 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加强交往与合作,就必须了解支撑中国不断前行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构筑起来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其核心特质是合作对话,而不是零和博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了解汉语才能了解中国文化,进而才能充分理解“人能群,彼不能群”的休戚与共、合作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文化的人本思维将成为海外汉语热未来关注的深层次课题。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5月30日,有修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所以海外出现汉语热,即使汉语难学,也挡不住学习的热情,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度提升。 B. 与中国家庭的教育观念相比,一些有远见的海外家庭认为自己的孩子掌握汉语能让他站在更好的起点上。 C. 孔子学院依托所在国资源,使中外青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这种交流推动了汉语向更深层次发展。 D. 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体现出的大国担当,赢得了世界的赞同,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加强交流和合作。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懂汉语的员工在国际贸易的相关行业里的语言优势对海外青年的外语学习选择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B. - 27 - 孔子学院的特色课程大部分采用任务型教学,这样确保学生在模拟场景的任务实践中学以致用。 C. 中国以合作共赢的方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世界的尊重,这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根本原因。 D. 世界其他国家只要了解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就能理解休戚与共、合作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3. 结合文意,说说如何增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答案】1. B 2. A 3. (1)要大力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2)当代青年应勇于承担推广汉语的责任与担当精神;(3)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与中国家庭的教育观念相比”分析错误。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这一点,文章没有将中国家庭和海外家庭进行比较,因此本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只是提到“一些有远见的海外家庭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着手培养下一代的汉语语言能力,认为掌握汉语能让孩子站在更好的起点”。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孔子学院的特色课程大部分采用任务型教学”说法错误,“大部分”说明还有一部分没有采用任务型教学,而文章强调的是“主要”。 C项,“这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根本原因”中“根本原因”一说错误,这是对文本信息的过度解读,这里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D项,“只要……就能……”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了解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是“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 27 -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本题要抓住关键句“海外汉语热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度提升”“中外优秀学生和青年社团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扩大,加深了友谊,拓展了国际视野,启发他们从新的角度思考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中国文化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构筑起来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其核心特质是合作对话,而不是零和博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了解汉语才能了解中国文化,进而才能充分理解‘人能群,彼不能群’的休戚与共、合作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概括即可。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10小题,21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注 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 27 -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注:跫(qiónɡ)音:脚步声。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题为“错误”,对此的理解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不该在“你”久盼“归人”的时候响起“达达的马蹄”声,表现了“我”内疚的心情。 B. 这首诗像一个浓缩的故事,诗人用了倒叙的写法,先写结局,再写经过。其实是“你”知道“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后,“容颜”才“如莲花的开落”。 C. 诗的第二节连用寂寞的小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小小的紧掩的窗扉三个比喻,细致地表现了“你”思念“归人”的孤寂的心境。 D. “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写的是“你”因不见“归人”而心中了无春意。这样的表达增强了诗的抒情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B项中“其实是‘你’知道‘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中“知道”错误,“你”还不知道。所以选B。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致 橡 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 27 -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5. 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 6. 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7. 这首诗中“橡树”和“木棉”各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简要概括。 【答案】5. ①极力攀附 ②单方痴恋 ③一味奉献 6. ①平等独立 ②心心相印(相知相依) ③祸福与共 - 27 - 7. 橡树:男性的阳刚。木棉:女性的阴柔。(柔韧)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现代诗歌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本题要抓住“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等诗句,可概括为作者要否定的是极力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等爱情观。。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现代诗歌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本题要抓住关键句“我必须是你近旁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等,可概括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平等独立、心心相印、祸福与共的爱情。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作品形象特点和意义的能力。分析概括物象的含义,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二是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三是它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分别要抓住关键句“你有你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可理解为“男性的阳刚”,抓住关键句“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可理解为“女性的阴柔”。 【点睛】诗歌赏析: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 27 - 第二节“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说明木棉偏要打破爱情中只提倡为对方牺牲的藩篱,鲜明的表示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必须与对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明了恋人之间的并肩携手,心心相印。“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提出了现代女性所应有的爱情观。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都以“树”的形象出现。心心相印,互敬互爱,志同道合。男女独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应有的光辉,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第三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正是爱情双方都置身在同一现实环境中,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的境遇,他们都一同分享。“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作者想要表达爱情的坚贞不仅表现在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达到外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要更进一步,把对方的工作岗位,信念和理想也纳入自己的爱情怀抱。站在同一阵地,有着同一种生活信念。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 27 -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8.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9.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 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 “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 沉思的“稻束”。 【答案】8. D 9. D 【解析】 【8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理解错误。“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故选D。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过秦论 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27 -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 以下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B. 亡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 瓮牖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 履至尊(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11. 下列各组句子加横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宽厚而爱人 - 27 - B.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C.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吞二周而亡诸侯 D. 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叩关”的“关”,指函谷关;“因河为池”的“河”,是指黄河;“山东”的“山”,是指崤山。 B. 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九州”亦可用来代称中国。“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C. 战国四公子是:魏信陵君无忌、齐孟尝君黄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田文。 D. “百越”,也叫“百粤”。我国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故称“百越”。 13. 仔细阅读下文,用自己的话概述陈涉起义的三点不利因素及一点有利条件。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率,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不利:①士兵素质低②士兵数量少③武器落后 有利:顺应民心 14. (1)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低贱的人,是被迁谪戍边(被征发而远途服役)的人。 (2)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解析】 【10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A项,解释有误,“因遗策”意思是:沿袭前代的策略。因,沿袭,继承。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实词的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教材大量积累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在语境中运用语法分析,分清词性。 A项,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意思是: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爱,吝惜。②“宽厚而爱人”意思: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爱,爱惜。 B项,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意思是: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兵,兵器。②“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意思是: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兵,军队。 C项,亡: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意思是: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亡,逃亡的士兵。②“吞二周而亡诸侯”意思是: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亡,使……灭亡。 D项,从:①“约从离衡”意思是: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离散连横策略。从,同“纵”,合纵策略。②“于是从散约败”意思是:纵约失败了。从,同“纵”,合纵策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C项,“战国四公子”解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阅读文段,结合文本概括并筛选陈涉起义的三点不利因素及一点有利条件如下: - 27 - 不利条件:①“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士兵素质低。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率,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士兵数量少。③“斩木为兵”武器落后。 有利条件:“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顺应民心。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瓮牖,用破瓮做窗户;绳枢,用草绳做户枢;迁徙,被迁谪戍边。 (2)兵,兵器;揭,举;云,像云一样聚集;响,像回声一样跟随;赢,背着;景,像影子一样。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着像卷席子一样卷走天下,像包包裹一样包走九州,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意图。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 27 -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 27 -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对比阅读辛弃疾同时、同地写下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称它为甲词)和《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下面称它为乙词)完成各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5. 对比分析甲、乙两首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乙词的上阕由景生情,下阕重点写人,借古喻今,讽刺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 B. 乙词上阕末句巧妙地化用了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C. 两首词都写登上北固亭悼念古代英雄,以讽喻南宋统治者,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D. 乙词写法多样,有用典,有设问,可见辛词艺术特点之一斑。 16. 甲词下阕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15. B 16. - 27 - (1)写出北方沦陷区人们精神的麻木;(2)表达了作者的隐忧: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3)表达对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分析错误。作者化用杜甫的诗句来感慨历史的兴衰,自古以来,多少次王朝兴亡,都像滚滚东流的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并非抒发壮志豪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景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甲词下阕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有着重要作用,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①写出北方沦陷区人们精神的麻木。佛狸是北魏的皇帝,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 ②表达了作者的隐忧。“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③表达对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点睛】如何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学生面对试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 27 - 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 二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 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了;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此外,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典例要求“从‘戏赠’入手”,并明确要求“结合全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 ,_____ ”,描绘了周瑜英气勃发。 (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 ,_____ ,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 ”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 谈笑间 (2). 樯橹灰飞烟灭 (3). 六国破灭 (4). 非兵不利 (5). 战不善 (6). 弊在赂秦 (7). 鼎铛玉石 (8). 金块珠砾 (9). 覆压三百余里 (10). 隔离天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樯橹、弊、赂、鼎、铛、砾。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7 - 中国的四大名绣早已名扬海内外,精致、雅洁、诗情画意;苗绣则不然,它神秘的气息,朴拙的造型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扩充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苗绣的身份很特殊。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明传承不能通过书写来完成,( )。苗绣________,承担起这份重要的使命,着一根小小绣花针的绣娘们就是重要的传承人。 苗绣,它既是苗家山乡村寨的女人们几乎天天要做的女红,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实用品,又是重要的艺术品。绣娘们的一双巧手既绣出了苗家人平凡的世俗生活,也绣出了苗家人对生命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对未来的渴望。苗绣把苗族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展示得奇丽多姿,________。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包括对神话、对宇宙天体的解读,________无所不有。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显然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________。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苗绣则不然,它朴拙的造型、神秘的气息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扩充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B. 苗绣则不然,它以神秘的气息、朴拙的造型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扩充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C. 苗绣则不然,它神秘的气息、朴拙的造型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开辟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D. 苗绣则不然,它以神秘的气息、朴拙的造型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开拓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义不容辞 五光十色 丰富多彩 殊途同归 B. 责无旁贷 五光十色 林林总总 不谋而合 C. 责无旁贷 万紫千红 丰富多彩 殊途同归 D. 义不容辞 万紫千红 林林总总 不谋而合 - 27 - 20. 下列在中文括号内补写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于是口传文化和各种形象记载就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B. 口传文化和各种形象记载就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C. 因此,这份责任只能落在口传文化和各种形象记载上 D. 因此,这份责任刚好落在口传文化和各种形象记载上 【答案】18. D 19. B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它”的后面缺少介词“以”,排除A项、C项;二是“扩充”和“视野”搭配不当,排除A项。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强调的是“责任”。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两者都含有应该承担、不能推辞的意思;但“责无旁贷”偏重于职责所需,不能推卸;“义不容辞”偏重在道义上难以推托。第一空强调的是“职责”,故选“责无旁贷”。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绚丽。多指繁盛的春色。这里强调颜色繁多,故选“五光十色”。林林总总:形容人或事物众多。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林林总总”强调种类繁多符合语境;“丰富多彩”强调内容丰富,不符语境。“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殊途同归:比喻用的方法虽不同,但目标与结果都一样。结合“显然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分析,“不谋而合”强调意见、行动一致,符合语境;“殊途同归”强调结果相同,不符语境。故选B。 【20题详解】 - 27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明传承不能通过书写来完成”分析,“这份责任”照应前句的“文明传承”陈述对象保持一致,排除A项、B项;“只能”与前句的“不能”构成正反并列,排除D项。故选C。 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熙凤小月,身子病弱,交与探春、宝钗、李纨三人理家。赶上赵姨娘兄弟死了,探春在旧例赏银二十两的基础上多给了十两,引得赵姨娘很是感动。 B. 宝钗不肯教香菱作诗,她便求了黛玉。黛玉给她讲作诗道理,鼓励她讲读诗的心得,并叫她做了诗来给她看。香菱本有悟性,又苦读勤思,读诗竟然颇得要领。第一、二首诗做得不太好,后天天想着作诗,于梦中得了一首,得到黛玉赞赏,正式邀请她进诗社。 C. 刘姥姥走后,惜春因奉命作画而向诗社告假,众人追根溯源,埋怨起刘姥姥来。湘云嘴巧,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又给惜春的画取名叫《携蝗大嚼图》。 D. 贾母提议为凤姐过生日。方法是凑份子。邢夫人尤氏也被叫来了。贾母带头出了二十两,薛姨妈也出了二十两,邢王二位夫人各出十六两,尤氏李纨出十二两,但贾母体恤李纨是个寡妇,就替她出了十二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对有关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有一定了解。A项探春按旧例赏银二十两,遭到赵姨娘的抱怨,说她对舅舅刻薄。C项中“湘云”应为“黛玉”;D项中贾母本欲替李纨出份子,但凤姐在贾母前应承替李纨出份子,过后又赖掉。故选B。 22.《红楼梦》第27回写到黛玉葬花,请概述黛玉葬花的原因和寓意。 【答案】(1)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又看见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寄人篱下的凄凉;次日适逢饯花之期,又勾起伤春愁思,于是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2)葬花使纯洁的花远离污浊;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隐喻她的美好如花的爱情将被风刀霜剑埋葬。 【解析】 - 27 -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答题时,要抓住主要情节,删除枝叶末节,中心要突出,语言要简洁。本题,要注意“原因”及“寓意”。原来那天薛蟠过生日,因为想请宝玉去为他过生日,但却认为宝玉知道是为他过生日必然不放在心上,是请不来的。于是假说是贾政要见宝玉,黛玉知道,害怕宝玉见了贾政有什么事,去怡红院看他,恰好遇见宝钗进去。晴雯刚和丫鬟吵了架,本在宝钗进去时,就没好气,黛玉来时更不用提了,没让黛玉进去。林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在怡红院外哭泣。心想着“难道明日就不见面了”,又想毕竟不是贾府的人。第二日正好“送花神”,黛玉在昔日葬花之处,感叹自己身世,悲痛至极,吟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凉诗句,泄出了心中的难过,把黛玉的多愁善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悲凄的身世,悲凄的命运,林黛玉是一个注定悲惨的人物,但她的生命又是那样的完美,就如同刚刚谢落的落花,绝美而又凄凉,痴情和她那份清、孤芳自赏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借葬花以抒发对自己命运的哀叹;葬花使纯洁的花远离污浊,展现她的高洁人格;葬花预示着她的美好如花的爱情终将被风刀霜剑所埋葬。 四、写作(60分) 23.请以“相信未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鲜明,诗歌除外;(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相信未来 当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顽固地铺平失望的灰烬,我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题记 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希望,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奋斗。一个民族的梦想便是依靠团结凝心聚力,让中华民族中的每个人都感到自豪与骄傲;一个国家的梦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筑就梦想需要执着、需要勤奋、需要前仆后继的精神让它熠熠生辉。当今,我们的祖国在习主席的领导下,就是要让每个人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对梦想的追求从来都需要是有民族大义,需要为了这个追求奋不顾身、前仆后继。 漫漫历史的长河,有岳飞的精忠报国,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郑成功的收复台湾,有……他们无不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对民族、对国家的忠诚。抗日战争时期无数像夏明翰、刘胡兰那样的革命先烈,为了国家与民族利益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只求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完成一个共同梦想,那就是国家独立并日益强盛,人民安康并逐渐富裕。 - 27 - 岁月至今,我们不再需要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去完成梦想。我们需要用知识的力量去筑造全面小康新征程的梦想。 我们需要运用科学文化知识树正确人生观,树立远大目标,并为此目标不懈奋斗付诸行动。作为祖国的新希望,我们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还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我们的集体意识,锻炼自身意志。 我们还年轻,不怕失败,不畏困难。我们要在年龄的增长中、知识的积累中慢慢实现人生价值,为个人、为集体、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点点少年梦筑就中国梦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当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顽固地铺平失望的灰烬,我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我们是祖国的新希望,是伟大中国梦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对命题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审题】本题“相信未来”,第一个关键词着眼于“相信”。“相信”为动词,突出的是动作发出者的“肯定态度”。第二个关键词着眼于动词后面的内容——“未来”,“未来”限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想象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或者一味地阐述未来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孩子们在写作时应“立足现在”,进而书写“现在”这一状况或转变对“未来”的影响。 参考立意: (1)现在的美好让我相信未来。 (2)即使现在处于困境,我依然相信未来。 (3)未来总是比现在更美好。 - 27 - 参考素材: 1、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奄奄一息的中国,是万千志士怀着相信未来独立的不屈,以血泪拼得今日国民的自由;当面对百废俱兴,连一条能通铁路都没有的落后的中国,是无数最可爱的民众怀着相信未来富强的雄心,以拼搏铸就今日中国的发展奇迹。 2、78年前面对山河破碎,国弊民穷,方志敏烈士以赤诚之心祈盼着中国光明的未来。这份相信,背后是以身许国的爱国豪情,是绝不屈服,永远革命的战斗热情。这份相信,并不盲目自大,它是由无数志士仁人以不屈斗争的鲜血堆砌的民族未来。这份希望在艰苦的岁月闪耀着,同时在今天构成我辈民族精神,流淌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3、我们选择相信未来,其实是相信自己,相信每个中国人有骨气奋斗拼搏,为了祖国共谋发展蓝图。这份相信背后是无数的行动。你看,翱翔于天空的C919,深下九洋的蛟龙号,艳惊世界的神威太湖,中国人一直以行动证明着,我们相信未来不会遥远,中国的复兴指日可待。而我辈青年绝对不可放弃这种信念,要怀揣相信未来的希望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之中。以行动达成未来。 4、但这种相信未来绝不可化为盲目自大。在祖国日益接近复兴之际,我们绝不能以为胜利在望就盲目自信,心生懈怠。就像主席所说:“我们这一代人更要走好新长征路”。新时代有新困难,新要求,我辈青年还应以踏实肯干的韧性与耐性,迎接新的挑战,绝不可盲目尊大。北大女生宋玺毅然投戎,用青春之热洒向祖国边防 ,和志虹投身维和,以羽毛方式承载和平心愿。我辈青年应同他们一样,投身激荡的时代洪流中,不畏困难,将对祖国未来的期盼化为实际行动助力祖国发展。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绝不会忘记初心,会以踏实拼搏走好最后成功路。 5、我们坚定相信中国未来定会光明!只要所有青年人以不懈奋斗之心砥砺前行,怀着对未来的相信,中国必将腾飞于世界! 6、方志敏的信心是如冬夜的烛焰,发出了从未人得见的光亮,问一二十山河,崩坏国民,困顿的中国下了断言。话语信念如夸父,四前移至帐,划了邓林,因此后人社,我也相信没有理由不信。 7 - 27 - 、相信未来,是因为我相信历史,看穿了千年用进废退。炎黄逐鹿,为后人萌生标记了,亘古之地——华夏中原。在此地,你我的祖先与古巴比伦人一同抗洪防兽,茹毛饮血,与古印度人相隔一山,共传教化,圣贤降世。与欧洲帝王罗马互通商贾,以礼相交。又与非亚诸国共同抵御工业文明的冲杀。你看,在这盘世界之棋局中,唯我泰山不动,而对家已一换再换。我们经历最黑最冷的夜,最凶最广的瘟疫。最恶最暴的外敌侵略,又最硬最完整地存活于世。为什么不相信中国必然飞扬的国运呢?我以为我血荐轩辕,唯华执剑不动天。 8、相信未来,还因我相信现在。用尽了全力,争分夺秒。方志敏君见,此日中国国运正蒸笼西喷涌,而社会仁人志士较之君之时,可有一丝懈怠?武汉长春钢铁咆哮,炼就中华不坏筋骨;成都辽宁飞天霸海,御敌万里之外;嫦娥行空,玉兔落月,天涯共此时;天眼圆睁,放神虚空,遥见星河动!世纪之会,中华雄起,礼交和邦,系各国于一体,视亿民同一家,里应外合,左右逢源,组装人类共同命运,犹胜春秋之盟,战国连横。那又为何不信中国腾空之未来?巨龙的眼睛不需再次由鲜血擦亮! 9、相信未来可以没有条件,我不愿与庸人争辩,他们会亲自看见中国的承诺公然兑现。相信中国就是相信世界,就是相信人类,就是相信自己。蓝鲸之大是细胞长的,巨鹏之飞是从地上起的,蜩与学鸠,无法得见天地青青,野马尘埃;蜣螂只识推丸之乐,不想苍龙劈浪跃波,麒麟摘星踏月。 10、方志敏的中国是我的中国,也曾是秦皇汉武的骄傲,是变法英杰的正道,是革命烈士的寄遗,是海外同祖无乡之人的依靠。相信吧!孔孟之仁礼,老庄之哲思,将由我们践行于此地它地千万地。稻麦油盐将遍及万万家。可见楼高车迅易瓦房牛马,森草丰饶改前时荒芜。这等成果由可爱的人民创造,也由可爱的人民共享。那时万民同乐,仰视宇宙之大,吾与子所共适。我能看见,是所有中国人,世界人,拉着手,咏而归…… 例文结构分析: 本题是命题作文,例文一开头先用一首小诗作为题记,然后从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必然要经历坎坷,引出要相信未来。接着提出“相信未来”的理由。最后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指出“我们是祖国的新希望,是伟大中国梦的继承者和接班人”,我们要“相信未来”,点题。 【点睛】针对命题作文题,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基本点: 1.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见“探究寓意法”)双关义、特指义等。 2.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热点等)。 3.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除诗歌外)都可写,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文体。 - 27 -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