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漳州市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机密★启用前 福建省漳州市 2020 届高三毕业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0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本试题卷 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席卷全球的疫情,给我们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其中你来我往在 捐赠物资上贴“寄语”,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展示文化内涵的一种有趣方式。“寄语”中摘录 的我国优秀传统诗词名句或者类似诗词的偶句,传递了温情,也赋予了疫情期间独特的“寄 语文化”。 其发端,是今年 2 月初我国疫情暴发时日本捐赠物资上所贴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诗词名句,当时暖哭了 无数中国网友。 在日韩等国暴发疫情后,中国无论是中央或地方政府,还是各大企业、民间组织,都不 约而同地在援外物资包装上贴上颇为精当的中国古诗词或者受捐国诗词名句,准确地传递我 们的一片真情。比如中国向日韩提供的抗疫物资,贴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道不 远人,人无异国”等;中国援助法国的医疗物资贴有“千里同好,坚于金石”,这些都在各 国民众中引起广泛共鸣。中国企业给意大利的捐赠物资上,写着:“消失吧,黑夜!黎明时 我们将获胜!”此句出自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其讲述的中国公主的故事,让人感动于文化 的关联和爱的回赠。 - 2 - 其实赠物附诗这一“寄语文化”现象,在我国已有 3000 多年历史。从《诗经》“投我以 木桃,报之以琼瑶”到汉代李陵苏武赠物附诗,尤其是大唐王朝中外之间的朝贡赐赠附诗, 使这一“寄语文化”达到高潮。日本长屋王派遣唐使赠大唐袈裟附诗日:“山川异域,风月 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唐玄宗赐赠日本遣唐使礼物所附诗《送日本使》有日“日下 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夸奖日本和大唐一样都是礼仪之邦,懂得来大唐“会朝”。至于唐 朝文人之间赠物附诗,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孟浩然赠朋友宝剑附诗曰“分手脱相赠, 平生一片心”。 日本是对大唐文化理解和接受最为深入的国家之一,深知诗词对于中国人、中国文化的 特殊意义,故而在我国暴发疫情的艰难时刻给予物质捐助的同时,选择诗词作为“寄语”。 那么,诗词或类似诗词的偶句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最主要有三点:一 是精炼雅致的语言,二是真挚深厚的情感,三是和谐优美的节奏。在疫情封城封区的压抑中, 这些要素构成了很大的精神安慰,或者说精神能量。 如果再把视野放宏观一点看,在历史上疫情对于文化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汉末年的 伤寒大疫导致“生民百遗一”,促使魏晋人重新思考应该怎样活着,从而促进了魏晋文化中 “魏晋风度”的形成;14 世纪欧洲黑死病的暴发,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摆脱宗教的束缚,从而 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以诗词为核心的“寄语文化”说明我们对传统优秀诗词的活学活用,能让它们在新时代 发出新的光与热。这些“寄语”让所赠物资增加美感,更具温度,以文化的软实力把双方的 心拉得更近。今年春节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在疫情高峰时期仍创下电视节目收视 纪录,说明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我们的生活。而捐赠“寄语文化”再 一次让诗词走向世界,以一种富有温情的形式与世界进行交流.也让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未来充满期待。 (摘编自李定广《捐赠“寄语”为何钟爱传统诗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席卷全球的疫情,催生了能展示世界各国文化内涵又充满温情的“寄语”文化。 B. 由于难以从现代诗词中找到合适的语句,日本选用中国古代诗词名句作为寄语。 C. 历史上每一次的疫情暴发,都能促进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并产生新的文化潮流。 D. 以诗词作为核心的“寄语文化”,让我们深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论证具有宏观的视野,既立足于现实又观照了历史,还有对未来的展望。 - 3 - B. 文章阐述中日之间诗词寄语的历史现象,意在论证日本对中国赠物附诗的必然性。 C. 文章以援外物资贴上诗句的事例,论证中国以富有内涵的诗词名句传递真情的效果。 D. 文章主体部分对寄语的作用及其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论述,由点及面,思路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本选择在语言、情感、节奏上颇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诗词作为寄语,是为了迎合人们在疫 情封闭期间特定的精神需求。 B. 在全球疫情暴发后,大量中国援外物资及其所附上的“寄语”,为增进彼此友谊和我国向 世界传播优秀文化提供了可能。 C. 习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疫情期间我国在 捐赠物资上寄语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 D. 捐赠“寄语”钟爱中国传统诗词,意味着挖掘与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增强文化自 信又彰显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 项,原文第一段中说“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展示文化内涵的一种有趣方式”,可见,“世界各 国文化内涵”理解有误。 B 项,“由于难以从现代诗词中找到合适的语句”的分析缺乏依据。 C 项,“都能促进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并产生新的文化潮流”的分析不符合第六段中“在历史 上疫情对于文化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等的论述。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 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 项,文章阐述中日之间诗词寄语的历史现象,只是论证日本对中国赠物附诗有文化基础,不 是论证其“必然性”。 - 4 -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 否一致。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 为已然等。 A 项,推断错误。原文第五段说“在疫情封城封区的压抑中,这些要素构成了很大的精神安慰, 或者说精神能量”,可见,日本选择在语言、情感、节奏上颇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诗词作为“寄 语”有精神安慰作用,但并非“为了迎合人们在疫情封闭期间特定的精神需求”。 故选 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 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 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 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情期间,大规模的线上教育正催化“教”与“学”方式的重生,促使线上教育朝着系 统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这场课堂改革终将带给教育更有力的发展。线上 教育不同于线下教育。线下教学,教师的呈现非常关键,对学生的监控也目之能及,对课堂 资源的选择,教师起了决定性作用。而线上教育时教师不能直观监控学生状态,“教”不是 取决于教师的呈现,而取决于“教”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要在众 多资源和方式中去准确选择。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多种平台资源的整合能力及团 队协作能力。 教育现代化是以学为中心,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是其根本。5G 时代、互联网+、人工 - 5 - 智能等多元平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无一不给新的教育改革吹响号角。只因这场疫情,一 切不约而同来到面前。未来教育中,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是重要能力。如在线教学,从课程 规划的顶层设计和分工合作,到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再到课程评价的交流分享,需要教师、 管理团队,还要有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疫情给教育提供了发展新契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 需要怎样的规划设计、技术支持、教师能力?学习需要以怎样的方式出现?这都是值得研究 的课题。 (摘编自李青青《在这次疫情里,重新定位“教”与“学”》) 材料二: 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疫情这种社会重大事件 中很多东西是无法通过教科书教给孩子的,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发挥家庭教育职能,从自我管 理能力的养成、感恩与责任感的教育、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生命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等方 面挖掘教育素材。疫情为整个教育社群重新定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难得机会。家庭 教育不应随着疫情的“潮头”退去,而应得到全社会高度重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传 统的集中制、大一统的络平台等技术强有力支持下,在家学习势必成为学生受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新时代,家长如何履行责任可能决定学生成长的“空间”。 关于“家长是更多地关注子女的学习还是生活好”,北师大“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 项目团队的数据分析如下: 不同年级家长参与方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A 父母参与子女学习多,生活多 B 父母参与子女学习多,生活少 C 父母参与子女学习少,生活多 D 父母参与子女学习少,生活少 当然,家长参与只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侧面,在教育资源供给、内容规划、教养方式选择、 树立正确榜样等方面,多数家长当前能为孩子提供的支持与真正实现“家庭教育为主体的全 人教育系统”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根芳的发言提到家长在 - 6 - 教育的与时俱进方面存在的不足:现在教育对象基本属于 95 后、00 后甚至 10 后,他们学习 的方法和途径、拥有知识和信息的质和量超越了上辈;他们的痛点、瘁点、兴趣点、吐槽点 分布在哪里,跟上一代有巨大差异。我们应承认代际对立与冲突已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几代人 之间。因此,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争取 经费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 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专业支持体系,刻不容缓!抗疫即将结束,“变革”刚刚起步。 (摘编自刘坚、刘启蒙《疫情打破家庭教育的舒适区》) 材料三: 疫情期间,放心好用的在线教学应吸收不同形式的优点,解决好几大问题,构建新的在 线教学形态。 一是要注重在线教学的课堂体验感,保证师生互动的即时同步。信息化时代教室教学之 所以不可替代,一大原因是师生的有效互动,这是老师了解学情来调整教学策略或进程的途 径,也是学生了解教师授课风格来改进学习方法的渠道。因此,线上教学要解决看不到人、 听不到声的问题。二是要在无障碍引用优质资源的同时,解决学习资源的“本土性”。努力 做到学习资源的定制化,减少通用性、大众化。 (摘编自韩先满《放心好用的“在线教学”什么样》) 4. 下列不属于疫情期间“放心好用的在线教学”的一项是( ) A. 甲老师用微信群推送校本教学资源,在线回答学生提问,检查学生上传作业完成情况。 B. 乙老师借助 QQ 群发布基于本班学情的期中考复习建议,要求学生对此展开实时讨论。 C. 丙老师召开钉钉智能平台视频会议,传送个性化的辅导材料,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 D. 丁老师疫情期间未授新课,只是通过校讯通布置作业,由家长接收通知,向孩子转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线上教学不同于线下教学,由于学生处在失控状态,教学资源受限,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 状态调整教学策略,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B. 线上教育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教学方式,对此适应性较强的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将 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C. 图表表明,要取得良好的成绩,小学生需要家长学习与生活一起关注,高中生更需要生活 的关注,而初中生对两方面关注的需求差别不大。 D. 学生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及与时俱进、消除代际鸿沟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关 系到子女未来能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 7 - 6. 为什么说疫情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重新定位的契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D 5. A 6. ①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促使教师提高在团队协作中实施现代化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增强 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②疫情期间特殊形势,促使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 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动“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的 进程。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 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 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D 项,丁老师“通过校讯通布置作业,由家长接收通知,向孩子转告”的教学方式不符合“课 堂体验感、师生互动性”等放心好用的“在线教学”的特征。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学生处于失控状态”分析有误,材料一只提到“线上教育时教师不能直观监控学生状 态”。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 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第一点,根据“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多种平台资源的整合能力及团队协作能 力”“未来教育中,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是重要能力。如在线教学,从课程规划的顶层设计 和分工合作,到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再到课程评价的交流分享,需要教师、管理团队,还 要有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概括,答案要点为: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促使教师提高在团队协 作中实施现代化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 8 - 第二点,根据“疫情这种社会重大事件中很多东西是无法通过教科书教给孩子的,家长可以 借此机会发挥家庭教育职能,从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感恩与责任感的教育、信息筛选能力 的培养、生命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等方面挖掘教育素材”“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提 升家庭教育能力’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争取经费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 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专业支持体系”概括,答案 要点为:疫情期间特殊形势,促使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 重视程度,推动“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的进程。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搬迁户 侯文秀 昏昏沉沉的天,雨急切地下起来,很细但寒气十足。下了一阵,停了,隔了一阵,又莫 名其妙地下起来。 迷迷糊糊中,赵明娥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雨声又将她从浅梦中惊醒。 赵明娥躺在床上,试着挪一下脚,一股钻心的痛瞬间弥漫开来。咋办,都这个点了还是 无法下地。赵明娥无助地睁大眼睛,一会儿望望屋顶,一会儿看看窗外,光线正渐渐变暗。 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王书记今天怕是不会来了。 在惨白的灯光下,赵明娥心里破天荒地盼望王书记的身影。她在心里为他找了种种借口, 有可能是路上堵车,也有可能是加班,还有可能是陪家人。或许压根就不愿再来了。 赵明娥在心里感到悲哀,肚子越来越饿。在厚厚的棉被下,手脚依旧冰凉。她用力拉了 拉棉被,闭上眼睛,听听是不是有脚步声传过来。可除了雨声外,她什么也没听到。 赵明娥努力闭上眼睛,心想听天由命吧。 这可是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几辈人都住在这里。虽然房子破旧,老伴儿前年也走了,儿 子外出打工多年杳无音讯,但她觉得这里就是她的根。 可是没想到,去年村里来了个中年男子。听村主任说,他是王书记,是上面派下来的第 - 9 - 一书记。看到她家的境况,王书记主动嘘寒问暖,并问她有什么要求。她措手不及,急忙辩 解,没,没什么困难。可后来王书记还是把她定为贫困户,给她办理了低保。说她是空巢独 居老人,理应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 最近,王书记告诉她,她现在的房子很不安全,已为她申请了住房保障。只要她接受贫 困户易地搬迁,就可以早日住进去。新房离她这里很远,现在住在半山腰,新房修在村西的 平坝上,那里是整个村的集中安置区。这几天王书记天天带着礼品来看她,给她讲搬迁后的 种种好处。水不用担,柴不用拾,生活起来非常方便。 可她一门心思想住老房子,因为熟悉了这里的味道。就这样王书记来了一次又一次,她 都不愿领情,依旧坚守在这所老房子里。她纳闷,王书记又不是神仙下凡,为什么要如此帮 她,和她非亲又非故。加上大半辈子好强的她,不承想到老了还让别人看笑话。自己有手有 脚,不能去占国家的便宜。 可没料到的是,昨天去山坡上拾柴,回来途中摔倒了,当时硬是拖着腿回了家。今天一 大早醒来两条腿肿得像萝卜,动也动弹不得。关键是周围的几个邻居都早早搬到集中安置区 去住了,这下有个什么情况,连个照面的人影也看不到。 赵明娥有点儿后悔,不该不听王书记的话,不该不听村主任的话,不该不听左邻右舍的 劝。这倒好,估计饿死在家也不会有人知道。 不知为什么,此刻王书记成了她心里的救命稻草。可今天是周末,天气又如此恶劣,一 大早就开始下雨。 外面雨声更大了,夹杂着风声。风从窗户的缝隙挤进来,割在脸上,像被人无情地扇了 一记耳光,生疼生疼的。 她骂自己:活该! 赵明娥绝望地闭上眼睛,睡吧,睡吧,就这样永远地睡过去吧。 正在这时,有人敲门,门吱呀一声,进来一个湿漉漉的身子。一看,正是王书记。他上 气不接下气,说:“赵大娘,今天真不好意思,过来晚了。单位有事,临时安排加班,我一 忙完就赶过来了。” 他从塑料口袋里拿出保温桶,又道:“赵大娘,还没吃饭吧?这是我爱人炖的汤。想您 年纪大了,多喝点儿汤补充营养,就顺道带过来了。下午我还去给您配了一个老年机,方便 您有事随时联系我。” 说完,他用碗盛了汤,递给赵明娥。 赵明娥吃了大半,才想起问道:“王书记,你吃没?” - 10 - “吃过了,吃过了。” 一切安顿好后,王书记又匆匆冲进风雨之中。 王书记走后,赵明娥一脸沉重。村主任之前曾告诉她,因为她坚持住在危房里,他被阳 光问廉问责,之前所有的努力都被化为泡影,成了媒体的追责对象。村主任还说,王书记的 孩子在外地读高三,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最近成绩下滑了不少。几个月回来一次,关键是回 来还见不到他。因为天天在村里扶贫,他与家人见面的机会太少太少。扶贫的任务很重,除 了她之外,还有八户具体负责的贫困户在等着他。 打开电视,里面正在播《第一书记》,赵明娥脑海中闪现的却是小个子、戴着眼镜、皮肤 白净的王书记的模样。赵明娥内疚极了,摸起枕边的新电话拨给王书记。她听到电话那头有 人问:“王书记?这阵子还在吃饭。”赵明娥哽咽着,良久,用尽所有的力量,对着电话, 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说:“王书记,我同意搬!”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寒夜里阴雨的描写,为人物活动创设了特定的背景,渲染了阴冷的氛围,烘托 出赵明娥孤独、焦虑和失落的复杂心情。 B. 王书记雨夜中给赵明娥送来炖汤和老年机,照应了上文王书记对赵明娥的关心照顾,使小 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 小说对赵明娥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揭示了她从无助、期盼,到失落、后悔,转而惊喜、 内疚,最后感动、理解的心理变化过程。 D. 小说以“最后一个搬迁户”作为标题,既交代了故事中人物的特殊身份,暗含社会背景, 又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 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王书记这一形象的。 9. 小说中的两处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言行描写。通过王书记对赵明娥暖心问询、贴心帮扶,体现了他关爱 群众;②人物映衬。以赵明娥的回忆和村主任的叙述,映衬王书记主动作为,一心扑在工作 上。③环境烘托。以王书记在寒夜的风雨中看望贫困户,表现他关心困难群众。 9. ①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插入赵明娥对王书记帮扶的最初的态度及自己摔伤的内容, 照应赵明娥对王书记到来的盼望,并推动情节发展;②拓宽视角,丰富人物形象。插入王书 记因贫困户易地搬迁面临压力及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容,从侧面表现王书记的公仆情怀;③丰 富情节,表现小说主旨。两处插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表现王书记情系百姓,彰显了 - 11 - 小说的主题。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 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 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 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B 项,“使得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分析不正确,照应是使情节更连贯完整,结构紧凑,并没有 使情节波澜起伏的作用。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的能力。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 间接描写两种,直接描写又叫正面描写,是指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可以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也可以借作品 中其他人物的评价性语句,还可以通过作者的议论。在回答本题时,首先指出人物描写的具 体方法,然后列举文中体现这些手法的事例,最后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即可。 “看到她家的境况,王书记主动嘘寒问暖,并问她有什么要求……可后来王书记还是把她定 为贫困户,给她办理了低保。说她是空巢独居老人,理应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最近,王 书记告诉她,她现在的房子很不安全,已为她申请了住房保障……这几天王书记天天带着礼 品来看她,给她讲搬迁后的种种好处。水不用担,柴不用拾,生活起来非常方便”,后来, 王书记在寒冷的雨夜送来自家做的热鸡汤,还给赵大娘配了一个老年机,方便赵大娘有事随 时联系,通过对王书记的言行描写,表现了他对赵明娥暖心问询、贴心帮扶,说明他关爱群 众。“昏昏沉沉的天,雨急切地下起来,很细但寒气十足”“外面雨声更大了,夹杂着风声。 风从窗户的缝隙挤进来,割在脸上,像被人无情地扇了一记耳光,生疼生疼的”,这是环境 描写,小说通过环境描写烘托王书记在寒夜的风雨中看望贫困户,表现他关心困难群众。“村 主任之前曾告诉她,因为她坚持住在危房里,他被阳光问廉问责,之前所有的努力都被化为 泡影,成了媒体的追责对象。村主任还说,王书记的孩子在外地读高三,正处在青春叛逆期, 最近成绩下滑了不少。几个月回来一次,关键是回来还见不到他。因为天天在村里扶贫,他 与家人见面的机会太少太少。扶贫的任务很重,除了她之外,还有八户具体负责的贫困户在 等着他”,这里,通过村主任的介绍和赵明娥的回忆,映衬王书记主动作为,一心扑在工作 - 12 - 上。综上分析,本题从王书记的言行、环境烘托以及他人映衬等方面,结合具体事件回答即 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找到小说中的两处插叙,然后结合 小说的情节分析这两处插叙的作用。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或解释说明的作用; 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通过插叙来回忆以往发生的 事,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回答时,先答出插叙的作用,然后结合小说情节、人物、主题分析 其主要表现。 本题,第一处,插入赵明娥对王书记帮扶的最初的态度及自己摔伤的内容,照应赵明娥对王 书记到来的盼望,并推动情节发展。第二处,插入王书记因贫困户易地搬迁面临压力及孩子 教育问题的内容,从侧面表现王书记的公仆情怀。这两处插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表 现王书记情系百姓,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 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 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 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 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 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 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 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 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 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 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祖仁,字子山,汴人也。祖仁性嗜学。早从师南方,有文名。至正元年,科举复行, 祖仁以《春秋》中河南乡贡。明年会试..,在前列,及对策..大廷,遂魁多士,赐进士及第。二 十年五月,帝欲修上都宫阙,工役大兴,祖仁上疏,其略曰:“今四海未靖,疮痍未瘳,仓 库告虚,财用将竭,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而荒其田亩,何异扼其吭而夺之食,以速其毙乎! - 13 - 愿陛下..以生养民力为本,以恢复天下为务。夫如是,则承平之观,不日咸复,讵止上都宫阙 而已乎!”疏奏,帝嘉纳之。二十三年十二月,拜治书侍御史。时宦者资正使朴不花与宣政 使橐驩,内恃皇太子,外结丞相搠思监,骄恣不法,监察御史傅公让上章暴其过,忤皇太子 意,左迁吐蕃宣慰司经历。它御史连章论谏,皆外除。祖仁上疏皇太子言:“夫天下者祖宗 之天下,台谏者祖宗之所建立,以二竖之微,而于天下之重、台谏之言,一切不恤,独不念 祖宗乎!”疏上,皇太子怒。祖仁复上书天子曰:“祖宗以天下传之陛下今乃坏乱不可救药 虽曰天运使然亦陛下刑赏不明之所致也且区区二竖犹不能除况于大者愿陛下俯从台谏之言, 摈斥此二人。若犹优柔不断,则臣宁有饿死于家,誓不与之同朝。”书奏,天子大怒,祖仁 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明年七月,孛罗帖木儿入中书..为丞相,除祖仁山北道肃政廉访使, 迁枢密副使,累上疏言军政利害,不报,辞职。除翰林学士,遂拜中书参知政事。是时天下 乱已甚,而祖仁性刚直,遇事与时宰论议数不合,乃超授其阶荣禄大夫。二十八年秋,大明 兵进压近郊。八月二日,京城破,为乱军所害,时年五十五。 (选自《元史·陈祖仁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祖宗以天下传之/陛下今乃坏乱不可救药/虽曰天运使然/亦陛下刑赏不明之所致也/ 且区区二竖/犹不能除/况于大者/ B. 祖宗以天下传之陛下/今乃坏乱不可救药/虽曰天运使/然亦陛下刑赏不明之所致也/且 区区二竖/犹不能除/况于大者/ C. 祖宗以天下传之陛下/今乃坏乱不可救药/虽曰天运使然/亦陛下刑赏不明之所致也/ 且区区二竖/犹不能除/况于大者/ D. 祖宗以天下传之/陛下今乃坏乱不可救药/虽曰天运使/然亦陛下刑赏不明之所致也/ 且区区二竖/犹不能除/况于大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试是科举时代的中央考试,又称为春闱,应考者为各省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B. 对策指汉代应考的人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义的策问,后代也有这种考试形式。 C.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借以作为对帝王的尊称。 D. 中书指中书省,是奉皇帝旨意掌握机要、发布政令的官署,也是国家行政中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祖仁热爱学习,科考成绩优异。他早年就到南方从师学习,以文章出名,后来凭借《春 - 14 - 秋》考中河南乡贡,最后在对策中夺得第一,被赐进士及第。 B. 陈祖仁心怀天下,关心国计民生。皇帝想修复上都宫阙,他认为当前不应大兴土木,而应 休养生息,让国家恢复元气,他的建议得到皇帝赞许并采纳。 C. 陈祖仁直言敢谏,不计个人得失。朴不花与橐驩依仗太子,违反法令,御史接连进谏都被 调离京城,在此情况下,他仍然敢于进谏,后来被贬到甘肃。 D. 陈祖仁性情刚直,官职多次变动。担任枢密副使时,他多次就军政事务上疏,没有得到答 复,失望辞职;后来又因为多次与当朝宰相意见不合而被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如是,则承平之观,不日咸复,讵止上都宫阙而已乎! (2)以二竖之微,而于天下之重、台谏之言,一切不恤,独不念祖宗乎!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如果这样,那么太平的气象,不用多久都会恢复,岂只上都的宫殿而已呢! (2)因为两个微不足道的小人,就对天下的大事、御史的进言,一概不顾及,难道不顾念祖宗 吗!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 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宜采用排除法。 该句译文:祖宗把天下传给陛下,现在天下竟然败坏混乱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虽说是天意如 此,但也是陛下赏罚不明造成的结果。况且微不足道的两个小人尚且不能除掉,何况更大的 人、事呢! “陛下”是“传”的对象,作宾语,不宜断开,排除 A 项;“使然”是一个词,意为“使得 这样”,中间如果断开,会造成语意不通,排除 B 项;D 项兼有上述两项错误。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 - 15 - 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 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 “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项,“第一名叫解元”的解说不正确,应该叫“会元”。举人的第一名才叫“解元”。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 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曲解文意。“与当朝宰相意见不合而被贬”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超授其阶 荣禄大夫”,意为破格提升他的官阶为荣禄大夫,所以“被贬”的说法错误。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 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 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 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 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 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 完善。 第(1)句采分点:“夫”,句首发语词;“如是”,像这样;“承平”,太平;“观”,景 象;“复”,收复;“讵……乎”,固定句式,可译为“哪里……吗?” 第(2)句采分点:“以”,因为;“竖”,竖子,小人;“恤”,考虑;“独……乎!”固 定句式“难道……吗?”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 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 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 - 16 - 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 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 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 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附:参考译文 陈祖仁字子山,是汴州人。他天生酷爱学习。他早年到南方求师,因文章而闻名。到正 元年间,科举考试重新举行,陈祖仁凭《春秋》考中河南乡贡。第二年会试,陈祖仁位居前 列,等到在朝廷对策,又在众多士子中夺魁,被赐进士及第。正元二十年五月,皇帝准备修 复上都宫殿,大兴土木工程,陈祖仁上疏,大致说:“现在天下还不安定,创伤还没有痊愈, 国库空虚,财物即将用尽,却要驱使疲惫的百姓来承担繁重的劳役,使他们的田地荒芜,这 与用力掐着他们的喉咙,夺取他们口中的食物,从而招致他们的死亡有什么不同呢!希望陛 下把休养生息培植民力作为根本,把恢复天下元气作为要务。如果这样,那么太平的气象, 不用多久都会恢复,岂只上都的宫殿而已呢!”奏章上达,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正 元二十三年十二月,陈祖仁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当时宦官资正使朴不花与宣政使橐驩,在 内依仗皇太子,在外勾结丞相搠思监,骄横放肆,违反律法,监察御史傅公让上书揭露他们 的过错,违背了皇太子的旨意,被贬为吐蕃宣慰司经历。其他御史接连上疏议论和进谏,都 被调出京城到地方任职。陈祖仁上疏给皇太子说:“天下是祖宗的天下,台官和谏官是祖宗 所设立的官职,因为两个微不足道的小人,就对天下的大事、御史的进言,一概不顾及,难 道不顾念祖宗吗!”奏章上达,皇太子大怒。陈祖仁又上书给皇帝说:“祖宗把天下传给陛 下,现在天下竟然败坏混乱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虽说是天意如此,但也是陛下赏罚不明造成 的结果。况且微不足道的两个小人尚且不能除掉,何况更大的人、事呢!希望陛下屈尊听从 御史的进言,驱逐这两个小人。如果您仍然犹豫,缺乏决断,那么我宁可在家饿死,也绝不 与这两个人同朝为官。”奏章上达后,皇帝大怒,陈祖仁被调出京城担任甘肃行省参知政事。 第二年七月,孛罗帖木儿进入中书省担任丞相,任命陈祖仁担任山北道肃政廉访使,又升任 枢密副使,陈祖仁多次上疏陈述军政事务的利弊,没有得到答复,于是辞职。朝廷任命他为 翰林学士,随即又任命他为中书参知政事。当时天下动乱已经很严重,然而陈祖仁性情刚直, 遇到事情与当朝宰相议论,多次意见不合,于是破格提升他的官阶为荣禄大夫。正元二十八 - 17 - 年秋天,大明军队逼近京师城郊。八月二日,京城被攻破,陈祖仁被乱军杀害,时年五十五 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趁职单于留别阙下知己 罗邺 职忝翩翩逐建牙,笈随征骑入胡沙。 定将千里书凭雁,应看三春雪当花。 年长有心终报国,时清到处便营家。 逢秋不拟同张翰①,为忆鲈鱼却叹嗟。 [注]张翰:晋朝吴地人,字季鹰。《世说新语》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 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 驾便归。”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颔联中诗人以身处北地也能千里传书,以雪当花,表达自己到单于处任职的乐观情怀。 B. 颈联直接抒发诗人的报国之志,“终”字流露其久有报国之心,今朝终于实现的喜悦。 C. 尾联用典,表明自己不会有张翰那样的想法,以此来宽慰朋友,让朋友不要挂念自己。 D. 诗人以年老之身前往匈奴任职,全诗并无一般送别诗的悲凄之感,骨力清健格调高昂。 15. 本诗首联与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同样写出塞,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 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罗诗首联表达了诗人远赴边塞建功立业的豪情。“翩翩”二字摹写 轻快之状,表明诗人赴任边塞时心中的轻快雀跃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书箱随身也体现其决 心长居匈奴以有所作为的心愿;②王诗首联表现了诗人的飘零孤独之感。诗人自比“征蓬” 随风辗转飘泊,又因“雁”归胡天但自己单车出塞而心生伤感。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 - 18 -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以此来宽慰朋友,让朋友不要挂念自己”的分析有误。尾联用典,主要是为表明心志: 自己胸怀大志,不会因思念家乡而放弃建功立业的机会。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不同文本在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的能力。做这种 题必须先把试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 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其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 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 能力。 本诗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首联与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同样写出塞, 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罗邺的首联“职忝翩翩逐建牙,笈随征骑入胡沙”,表现自 己入职匈奴之后的进取有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翩翩”一词表现了这种轻快、从容的 心理特征,而且“笈随征骑”,即书箱伴随自己的战马,表现了自己入乡随俗、长居匈奴的 决心。而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用比喻的手法,把出征的人比作飘零的蓬草, 用大雁北飞等意象写出了征人羁旅天涯、漂泊无依的伤感情愫。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 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 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 19 -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保持清白、一身正气,追慕古 代圣贤,愿为正道而死的风范。 (2)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将山南 山北的阳光割断的不同景观。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洁身自好,不贪慕身外之 物的豁达态度。 【答案】 (1). 伏清白以死直兮 (2). 固前圣之所厚 (3). 造化钟神秀 (4). 阴阳割昏晓 (5). 苟非吾之所有 (6). 虽一毫而莫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 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 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 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 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 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伏”“兮”“固”“厚”“钟”“昏晓”“苟”“毫” 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 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 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折扇的出现可以 至北宋初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永乐年间,折扇越来越普 及,成为风靡一时的“怀袖雅物”。千余年间,造型、髹饰、镶嵌等技艺的溶入,使中国折 扇 精巧,扇骨竹刻的萌生更使其风雅尽显。扇骨竹刻是在折扇大骨上施行的竹刻技艺。 扇骨长不盈尺,宽仅寸内,然这立锥之地经无数竹人的妙思巧构和精湛技艺,既能微刻 , 也能镌刻千余字的书法名迹,此非有精细娴熟、 的刀工难成。雕好一柄扇骨,( )。 - 20 - 执刀如执笔,书画中的干、湿、浓、淡等笔墨韵味和用笔技巧,需刻者精研书画金石,才能 实现诸多生动变化。大批竹刻家的参与,让竹刻也从单纯的雕饰工艺一跃而上升为供人把玩 品赏的的雕刻艺术。竹刻家通过巧夺天工的创作,扇骨竹刻体现出精细雅致的艺术风格,博 大精深的“雅扇”文化成为它的见证者。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回溯 日臻 表里山河 笔走龙蛇 B. 追溯 日趋 万里河山 笔走龙蛇 C. 追溯 日臻 万里河山 出神入化 D. 回溯 日趋 表里山河 出神入化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但要有笔意,更要有刀工 B. 与其说要有笔意,不如说要有刀工 C. 与其说要有刀工,不如说要有笔意 D. 不但要有刀工,更要有笔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竹刻家通过巧夺天工的创作,扇骨竹刻体现出精细雅致的艺术风格,成为博大精深的“雅 扇”文化的见证者。 B. 通过竹刻家巧夺天工的创作,扇骨竹刻体现出精细雅致的艺术风格,成为博大精深的“雅 扇”文化的见证者。 C. 通过竹刻家巧夺天工的创作,体现出扇骨竹刻精细雅致的艺术风格,博大精深的“雅扇” 文化成为它的见证者。 D. 竹刻家通过巧夺天工的创作,体现出扇骨竹刻精细雅致的艺术风格,它成为博大精深的 “雅扇”文化的见证者。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 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 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第一空,“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回溯”意为回顾,回忆。结合语境,此处溯源折 扇历史,“追溯”更为恰当。 - 21 - 第二空,“日趋”和“日臻”都含有“一天一天地走向”的意思,但“日臻”侧重于达到更 好的境界,后面使用的对象为褒义词;“日趋”侧重于事物发展状态,后面使用的对象感情 色彩不限。此处“日臻”更符合语境。 第三空,“表里山河”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万里河山”形容国家领土幅员广阔,此处 指向折扇作画内容,后者更为恰当。 第四空,“出神入化”形容文艺或技艺高超;“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此处对 象为刀工,前者更符合语境。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 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 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 项”。 根据前文的“流利自如的刀工”和下文“执刀如执笔”,此处“刀工”应在前,“笔意”在 后,据此排除 AB 两项项;再选用递进关系强调扇骨雕刻绝非易事,排除 C 项。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 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 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原句中有两处语病。一处是“竹刻家”和“扇骨竹刻”分别做前后句的主语,属于中途易辙 或主语不一致;另一处是“雅扇”文化和“它”主客颠倒。 A 项,前句主语是“竹刻家”,后一个分句主语是“扇骨竹刻”,中途易辙; C 项,滥用介词主语缺失,“雅扇”文化和“它”主客颠倒。 D 项,主谓不搭配,是“扇骨竹刻”体现出了什么风格,而不是“体现出扇骨竹刻精细雅致的 艺术风格”。另外一个病因是, “它”指代不明,到底是“竹刻家”还是“扇骨竹刻”不好 判断。 故选 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 22 -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 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 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 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 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身处不同的区域,_______。当你在 舒适区里,你会感到放松舒适,一切应对自如,安全可控;进入学习区,你感到了一定的压 力,______,你相信只要学习提升,就能够应对挑战;进入恐慌区,则意味着你处在完全失 控的区域,你感到压力山大、无力应对,内心充满了焦虑不安、紧张害怕。当人们跳出自己 的心理舒适区,_______,不同的是,有的人感到很焦虑,有些人则还好。 【答案】 (1). 人们的情绪(心理)感受是不同的 (2). 但基本可控 (3). 都难免 感到焦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 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 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 是议论性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文字组 合、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第一空,上文指出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分为“三区”,下文分论了身处“三区”中人们的 情绪感受,所以此处需要填写的是统领下文的总论句,可以补写出“人们的情绪(心理)感 受是不同的”。第二空,结合上文“安全可控”和下文“完全失控”,可以推导出“基本可 控”,再根据句内前后的“感到一定的压力”和“你相信……”,前后构成句内转折,可以 补写出“但基本可控”。第三空,根据下文“有的人感到很焦虑,有些人则还好”,推断出 此处结论和焦虑有关系,可以补写出“都难免感到焦虑”。总之,要瞻前顾后,把握上下文 语境,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字数不要超过规定的 12 个字。 【点睛】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理清上下 文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善于借助关联词来帮助推敲。(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比如分 - 23 - 号、冒号等的具体作用。(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5 个字。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到周边国家。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 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中西医的哲学思想和观念都不 同,中医关注腑脏经络相互联系的整体的人,运用辨证的论治方法进行个性化诊疗,西医则 采用统一的普适的规范化、标准化方法诊疗。在文化交融与碰撞的今天,中医药对外传播面 临的问题是“传”而不“通”。进入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发展,但中 医药文化在网络传播这方面却做得不够充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是中医药文化真正走 出去的有效途径。 【答案】关键信息:①中医药传播历史悠久;②中西医诊疗思想观念和诊疗方法不同;③探 索中医药文化有效的传播途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具体为提取关键词题型。找关键词首先要求学生在 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 括,且概括时只能用词或短语。提取关键词注意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是 指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第二,代入 反馈原则,是指把选出的关键词带入原文段,看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要点是否齐全,是 否字数超限等;第三,数量达标原则,试题所限定的词语数量通常是参照最佳答案设定的, 对答题应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一定要按要求提取规定数量的关键词语。 本段材料的话题是“中医药的发展与传播”。包含三个层次的信息。第一层次列举了不同时 期中医药对外传播的事实,说明“中医药传播历史悠久”。第二层次“中西医的哲学思想和 观念都不同,中医关注腑脏经络相互联系的整体的人,运用辨证的论治方法进行个性化诊疗, 西医则采用统一的普适的规范化、标准化方法诊疗”等文字具体指出中医思想观念和诊疗方 法有别于西医,据此得出中医药传播面临“传”而不“通”的问题的结论。第三层次指出中 医药文化在网络传播的不足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据此提炼出关键信息,“需要探索有效的 传播途径”。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过去几十年里,“垮掉的一代”先后被安到中国 90 后和 00 后的头上,类似的 - 24 - 代名词还有“小皇帝”“巨婴”等。 材料二:中国 90 后和 00 后见证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他们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长 大;抗疫斗争中,他们是投身一线的青年医护人员、青年志愿者,积极投入到这场斗争中。 材料三:有学者这样评价当代中国青年:他们不是什么“小皇帝”,或许我们对他们知 之甚少,没有真正看到这些年轻人身上与生俱来的中国精神。 请结合材料内容,为学校举办的“青春的风采”为主题的辩论赛写一篇正方一辩的辩稿,可 开宗明义,展开论辩,亦可界定概念,批驳他见。 要求:自拟标题和辩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中国没有“垮掉的一代” 只有“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 主持人好,对方辩友好! 过去二三十年里,“垮掉的一代”先后被安到中国 80 后、90 后和 00 后的头上,而在过 去两个多月里,从危难关头的武汉就能找出许多年轻人,证明这个称谓是多么荒诞不经,他 们身上洋溢的正是积极向上的青春风采。 “垮掉的一代”这顶帽子,首先是由流过汗、流过泪、流过血甚至拼过命的年轻医务人 员甩掉的。“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从广东到武汉支援的护士刘家怡说。她是 2000 年出生的“千禧宝宝”之一,在武汉的日子是她离家最久的一段时间。 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以“垮掉的一代”为标志的刻板印象和代际歧视,可以“寿 终正寝”了! 清华大学博士生郑翔瑜指出,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国每隔 10 年就有一代人被称为 “垮掉的一代”,其实,中国从来就没有“垮掉的一代”,只有一代代“永不弯曲的青年脊 梁”。他说,这代青年不做时代的“观众和看客”,而是用行胜于言的激情和干劲为自己代 言、为时代定义。 支援武汉的医务人员中,90 后、00 后约占 1/3。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 阳在谈到这个数字时说:“这些年轻的医生、护士,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 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然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成为我们国家的骄傲和希望。” 除夕夜,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徐子扬决定跟随他的工程师父亲去参建火神山医院。有亲友 夸他是“小英雄”,他反对这种说法。“参与火神山建设的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背后 都有着普普通通的家庭、普普通通的朋友,我们只是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以及 - 25 - 这片土地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们……因为热爱,仅此而已。” 在中国多个学术机构兼职的苏丹学者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非常关注新一代中国 人的行为变化。中国朋友告诉过他,这些人是“小皇帝”——一个始于 80 后的“帽子”。 但这一次,当国家面临巨大挑战时,这些“小皇帝”毫不迟疑地投入战斗,放下靓丽的 衣服和手袋,从四面八方驰援武汉。这位学者指出,“小皇帝”一代已经成长为坚强的战士。 他们不是什么“小皇帝”。“或许我们对这一代人知之甚少,才没有真正看到这一代年轻人 身上与生俱来的中国精神。”他在受访时解释,这些人不是瞬间成长的,只是“我们平时没 有发现”。他相信,这一代人将为中国和世界的稳定作出贡献。 今天,最小的 90 后也已成年,“轮到 90 后来保护大家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 并没有出现“垮掉的一代”,他们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拥有青春和热血建设者更美 的家园。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 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 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由三个小材料构成。材料一:过去几十年里,“垮 掉的一代”先后被安到中国 90 后和 00 后的头上,类似的代名词还有“小皇帝”“巨婴”等。 这则材料讲的是总有一些歧视性的帽子扣在年轻人头上;第二则材料说明:中国 90 后和 00 后见证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他们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长大;抗疫斗争中,他们是投身 一线的青年医护人员、青年志愿者,积极投入到这场斗争中。简言之,这些小年轻已经逐渐 长大,担负起了建设国家的重任。材料三是国外人士的评价。三者材料的目的都是要为年轻 人正名,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也不是什么“小皇帝”,是有担当、有责任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题干要求围绕主题 “青春的风采”,为辩论赛的正方一辩写辩论词,显然基调就是肯定 我们年轻人有担当、有使命感,正彰显着青春的风采。 立意角度: 1.勇于担当,向“垮掉的一代”的说法,说“No”! - 26 - 2.青春正当时要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3.用奋斗和勤勉,书写我辈青年的使命感。 4.对青年多一些发展的眼光,少一些歧视的眼光,要看主流,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结构层次: 范文《中国没有“垮掉的一代” 只有“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非常符合辩论稿的形式和 内容。首先称呼:主持人和对方辩友,以示尊重。开篇直截了当地说道,“垮掉的一代”先 后被安到中国 80 后、90 后和 00 后的头上,而在过去两个多月里,从危难关头的武汉就能找 出许多年轻人,证明这个称谓是多么荒诞不经;相反他们身上洋溢的正是积极向上的青春风 采。接着用大量的事例:广东到武汉支援的护士刘家怡,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徐子扬决定跟随 他的工程师父亲去参建火神山医院等说明,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相反他们身上正彰显着中 国的昂扬精神。与此同时,文章还用了大量的专家数据和外国人对中国年轻人的关注和评价, 说明新生代已经渐渐成长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肩负着时代和国家给予他们的使命。 素材积累: 1. 有学者在研究中写道,当前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已从“仰望”向“共生”改变。青年媒 体人黄帅说:“不少 90 后青年也会为白芳礼、丛飞等‘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洒下热泪,在 面对这些偶像人物时,我们不再采取匍匐膜拜的姿态,而是用他们的精神引导日常生活。”2. 不久前,“硬核医生”张文宏成了“网红”。这位在疫情中讲真话、金句频出的医生具备镇 定人心的才能,受到年轻人的喜爱。90 后学生文文在朋友圈接连转发了 3 条张文宏的公开演 讲视频,称自己已是张医生的“迷妹”:“简直字字珠玑,字字钻进我心里!”“张文宏是我 想成为的那种医生。他专业素养高,不讲虚话空话,为患病者和更多的人作实际贡献,这是 医生职业精神最动人的地方。”今年大二的医学专业学生高强说,同学们反复观看张文宏关 于传染病防控的系列演讲,学习知识,也在重温报考医学专业的初衷。 3.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 怎样才能实践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呢?放眼看吧,在我们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新时代青年的楷模:维护正义的邱娥国, 党的好战士高建成,战地英雄许杏虎、朱颖,海空卫士王伟以及无数的奔赴新闻热点的记者 和与病魔作斗争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就像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4.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 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对于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的 90 后、00 后而言,经历的不仅仅是 - 27 - 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大考,更是一段饱含人间大爱的集体记忆、一场升华家国情怀的互动仪 式,这必将成为他们心理成长和思想成熟的人生标记。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 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 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 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 不要画蛇添足。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