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三三诊模拟 语文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体书店的经营创新、转型发展,并非新话题。近年来,随着电子阅读与网上书店的兴起,实体书店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无论是入驻外卖平台卖书,还是借助网络直播“带货”,种种探索与努力,为实体书店创造了更多发展可能性。尽管实际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但相关探索给人以启示:用好线上平台和资源,发挥好“引流”作用,可以有效延伸实体书店的空间触角,吸引更多人走进书店、亲近书籍。‎ 独特的地理方位和空间存在,为书店的差异化竞争提供了可能。在电子阅读、网上书店的包围之中,如何挖掘“近”的潜力、深耕社区资源,可谓实体书店突围的关键。除了少数影响力超群的知名店面外,大多数实体书店必须依靠周边的客流。无数书店的发展过程证明,不因地制宜则难存,千篇一律则难兴。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功课:一定距离内的潜在读者,他们有怎样的知识背景,怎样的阅读需求;怎样选书、布置店面、提供附加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这些“近处”的读者。‎ - 34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区书店、校园书店相继涌现。这些书店之所以赢得了稳定的读者,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们重视并善于为附近读者服务,互动良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拓展实体书店的发展空间,并不意味着无视距离、试图把远处的消费者尽可能拉到店里,而是要以更绵密的触角,去深度感知一定距离内的潜在读者,进而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更好地满足甚至引导他们阅读。‎ 当然,并不是说一家书店落户在某处,周围的读者就会自动汇集起来。与外卖订餐相似,实体书店也受制于“距离”的运作逻辑。与所能触及的读者距离近些、再近些,与读者的精神联系紧些、再紧些,才能积累自身的竞争优势。为此,那些有助于打开空间触角、与潜在读者交互的方式,都不妨尝试。外卖、直播、读书会、文创空间……这些,已经不再仅仅是增加经济收益的途径,而是一家实体书店得以立足扎根、形成差异化风格的社会资源。打开空间触角,挖掘“近处”的潜力,修炼内功、因地制宜,才有助于形成独特风格,真正赢得读者。‎ 实体,是一种综合性的场景。与电子阅读相比,去书店挑选、购买、阅读纸质书,是一种传统而有仪式感的体验。与网上书店相比,进入一个可以驻足的空间,并在这个空间中人与书相依、人与人相处,也是难以替代的。因此,尽管科技快速进步、社会不断变迁,纸质书印刷并未如一些人当年想象的那样被取代,扶持实体书店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文化坐标,实体书店不仅是销售场所,更呼应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一批充满生机活力的实体书店,如星辰散落在城市空间,共同承托着一个文明的书香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实体书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在竞争中存续发展,这也体现着一个地方文化建设的诚意和内功。‎ ‎(节选自2020年04月16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体书店入驻外卖平台卖书,借助网络直播“带货”,为实体书店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探索。‎ B. 电子阅读与网上书店兴起带来巨大挑战,实体书店如何经营创新与转型发展开始引起人们关注。‎ C. 读书会、文创空间方式有助于实体书店打开空间触角、实现与读者的交互,增加书店经济收益。‎ D. 随着科技快速进步、社会不断变迁,纸质书印刷是否会被电子阅读取代的争议,现在有了答案。‎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实体书店的地理空间提供了差异竞争的可能,同时又受制于“距离”运作逻辑,体现了论证的辩证和严密。‎ - 34 -‎ B. 文章以相继涌现的社区书店、校园书店进行举例论证,论证了实体书店要重视并善于为附近读者服务,良好互动。‎ C. 文章把增加实体书店经济收益的途径与外卖、直播方式类比,论证了实体书店可借鉴其方式与潜在读者实现交互。‎ D. 第5段把实体书店和电子词读、网上书店做对比,论证了纸质书的不可替代性和扶持实体书店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体书店必须依靠周边客流,因此突围的关键是深耕社区的资源,挖掘近距离内的潜在读者。‎ B. 实体书店拓展发展空间,既要抓住远处消费者,又要挖掘、满足和引导一定范围内的潜在读者。‎ C. 打开空间触角,挖掘“近处”的潜力,因地制宜,实体书店就能形成独特风格,真正赢得读者。‎ D. 用好线上平台和资源,延伸书店空间触角,吸引人走进书店、亲近书籍,促进了实体书店发展。‎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开始”错,原文指出“实体书店的经营创新、转型发展,并非新话题”,可见“实体书店如何经营创新与转型发展”并非才“开始引起人们关注”。同时,也不是面临“电子阅读与网上书店”的挑战才“开始引起人们关注”。‎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 34 -‎ C项,“类比”错,同时论证目的也错。外卖、直播有助于打开空间触角、与潜在读者交互的方式,既是增加经济收益的途径,也是实体书店得以立足扎根、形成差异化风格的社会资源。‎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项,“实体书店必须依靠周边的客流”错误,原文说“除少数影响力超群的知名店面以外”的大多数实体书店必须依靠周边的客流,并非指所有实体书店;‎ C项,“就能形成独特风格,真正赢得读者”错误。见原文第4段末句“才有助于形成独特风格,真正赢得读者”。原文是必要条件,选项是充分条件;‎ D项,“促进了实体书店发展”错误,原文第1段说“相关探索给人以启示”是指出一种可能性,而“实际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因在空气动力学、火箭飞行理论、数学等领域的优异才能,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条件,一心想要回到祖国。‎ - 34 -‎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钱学森的好友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摘编自《此生睢愿长报国》)‎ 材料二:‎ 钱学森素以治学严谨著称。在交大求学期间,他就秉承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至今,交大校园里还在盛传他在水力学考试和热工实验报告中“两个100分”的故事。他在科研中形成的手稿,字体工整秀丽,图形表格规范,等号划得如同直线一般,有的计算数字精确到小数点之后8位,充分体现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在领导“两弹一星”工程期间,他严格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精心组织工程实施,经常亲自到第一线具体指导,在航天界传为佳话,并影响了几代科技工作者。他指导青年同事们,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做研究都必须做到“严谨、严肃、严格、严密”。‎ ‎(摘编自《弘扬钱学森的精神》)‎ 材料三:‎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因为无法继续参与机密研究,于是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成为指导国内进行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重要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把对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探索,和组织指挥重大科研工程的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科学家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他开始审视中医,还关注建筑与城市的研究,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一文,后又提出“山水城市”的构想。此外,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还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 34 -‎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用他在航天实践中提炼出的科学方法来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摘编自《钱学森的遗产》)‎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钱学森能够成为麻省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他在空气动力学等领域所表现的优异才能有关。‎ B. 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国后参与的许多科研项目对于我国航天事业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C. 钱学森坚信我国航天事业能超越外国人,也因此在航天事业上奉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 D. 钱学森在科研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哪怕一个小数点也不能失误,对青年他也有同样的要求。‎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钱学森作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备受全国人民敬仰的科学家,他的逝世少有地受到整个社会深切关注。‎ B. 钱学森创建“工程控制论”的经历告诉我们,遇到困境及时调整心态、转换视角,就可能会有新发现。‎ C. “工程控制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钱学森挣脱专业束缚,启发他研究解读其他科学领域问题大有帮助。‎ D. 钱学森克服困难回到祖国,将热血献给当时贫弱的祖国。这启示我们: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6. 钱学森被看作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 ‎【答案】4. C 5. C ‎ ‎6. ①钱学森有非凡的科学成就。他怀揣赤子报国之心,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开创性的贡献。②钱学森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作为科学家,他对人对己都始终坚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③钱学森有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他没有局限于专业的束缚,而是将航天实践中提炼的科学方法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科研之中。‎ ‎【解析】‎ ‎【4题详解】‎ - 34 -‎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C项,“钱学森坚信我国航天事业能超越外国人,也因此在航天事业上奉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说法错误。“坚信我国航天事业能超越外国人”属于无中生有,同时前后也无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C项,“‘工程控制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钱学森挣脱专业束缚,启发他研究解读其他科学领域问题大有帮助”说法错误。在“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探索基础上,钱学森进一步提出“系统科学”思想。是“系统科学”思想使得他挣脱了专业束缚,进入了不同领域的研究。‎ 故选C。‎ ‎【6题详解】‎ - 34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钱学森被看作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结合材料一“刚满36岁的钱学森因在空气动力学、火箭飞行理论、数学等领域的优异才能,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条件,一心想要回到祖国”分析可知,钱学森有非凡的科学成就。他怀揣赤子报国之心,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开创性的贡献。结合材料二“钱学森素以治学严谨著称。在交大求学期间,他就秉承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他在科研中形成的手稿,字体工整秀丽,图形表格规范,等号划得如同直线一般,有的计算数字精确到小数点之后8位,充分体现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分析可知,钱学森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作为科学家,他对人对己都始终坚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结合材料三“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因为无法继续参与机密研究,于是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这位科学家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用他在航天实践中提炼出的科学方法来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分析可知,钱学森有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他没有局限于专业的束缚,而是将航天实践中提炼的科学方法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科研之中。‎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 ‎【英国】萨基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 34 -‎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 34 -‎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有删改)‎ ‎7. 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涂染上了“黄昏”的具象而强烈的象征意义。‎ B. 小说围绕“一块香皂”叙事写入,三个人物、全部事件都跟香皂有关。它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C. 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 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昏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的人性价值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8. 小说开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有人说:“小说给出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并非那么简单,看似是年轻人单独行骗,其实是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设局甚至其中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可能也是个骗子。”请针对这段话中的后两种观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答案】7. C 8. ①为人物出场做铺垫。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夜幕昏暗,这为小说中三个失意落魄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昏暗模糊的背景。②使情节展开自然合理。因为昏暗的环境,使得老人丢香皂、找香皂,葛尔特茨比从怀疑到相信进而资助年轻人等一系列情节的展开自然而合理。③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开头昏暗凄凉的背景暗示了葛尔特茨比从怀疑一切到最终被骗的可悲结局。 ‎ ‎9.‎ - 34 -‎ ‎ ①“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行骗”:“老先生”离开长凳时遗落了香皂,“他坐过的地方几乎立即就被一个年轻人占领了”。这便是合作的明证——不能将空位让与无关之人占据。②“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也是个骗子”:葛尔特茨比初见“年轻人”时,一眼就看出他的企图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对方尚未说话,仅仅一个表情就使他立刻警觉起来。他不动声色地听完“年轻人”的故事,嘴上应付说“并非完全不可能”而内心已经确认对方是个幼稚的骗子,然后得意地指出行骗剧本中的破绽。他对“年轻人”的言行有着准确的了解,说明他深谙其道,可能曾经也是“同道中人”。‎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扑朔迷离的开放情节”不是欧·亨利的典型风格,本文也没有“幽默滑稽的效果”。“欧·亨利”式的小说以戏剧性的情节和出乎意料的结尾而引人入胜,常常具有批判讽刺的效果。‎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在回答其作用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画线句“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是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暮色苍茫”“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渲染出暮色苍茫,夜幕昏暗的氛围,为人物出现设置了典型环境。刻意突出环境的昏暗、模糊,为后文一系列情节的开展做了铺垫,使得情节发展自然合理:正因为环境昏暗,老人不知道自己丢了香皂,而年轻人的话因这块香皂得到了葛尔特茨比的信任。而这段凄凉的环境描写也暗示着葛尔特茨比从怀疑一切到最终被骗的可悲结局。‎ ‎【9题详解】‎ - 34 -‎ 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筛选重要信息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看清题干的要求,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返回原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佐证自己观点的情节;要特别注意一些细节暗示。‎ 如认为“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行骗”可结合“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分析,不能将空位让与无关之人占据,以及两人都恰巧有“香皂”,这就是合作的证明。‎ 如认为“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也是个骗子”,可结合一下内容分析。“‘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葛尔特茨比初见“年轻人”时,一眼就看出他的企图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对方尚未说话,仅仅一个表情就使他立刻警觉起来。“‘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他不动声色地听完“年轻人”的故事,嘴上应付说“并非完全不可能”而内心已经确认对方是个幼稚的骗子,然后得意地指出行骗剧本中的破绽。“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他对“年轻人”的言行有着准确的了解,说明他深谙其道,可能曾经也是“同道中人”。‎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34 -‎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度使是宋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是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印信者,可全权调度。‎ B. 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取“绍祚中兴”之义,现今绍兴城的名字也是从此时开始得名。‎ - 34 -‎ C. 忠义人是当时朝野上下对北方广大沦陷区不堪民族压迫,拿起武器同金人进行斗争的百姓。‎ D. 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雄豪英迈,叛徒义端窃印投金,辛弃疾陷于被杀的危险之中,最终辛弃疾斩义端之首,完成壮举。‎ B. 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 C. 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题,最后没被采纳。‎ D. 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论说南北方的贫富差距问题即是从农业问题入手,他的号“稼轩”也是由此而得名。‎ ‎1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答案】10. D 11. A 12. B ‎ ‎13. (1)我因主帅而归顺朝廷,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2)南方有许多工商业来祸乱农民,再加上兼并的祸患兴起,就有贫富不均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中,“及在京军中”指的是在耿京军中,句意完整,“义端”指的是“僧义端者”,是“聚众千余”的主语,所以“军中”后应断开,由此排除A、C项;“一夕窃印以逃”的主语是“义端”,所以“隶京”后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 故选D。‎ - 34 -‎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A项,“节度使是宋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说法错误。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B项,“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可见辛弃疾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将他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直到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后,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补,最后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 本题翻译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缘”:因为;“归”:归顺;“期”:想到;“何以”:拿什么;“末作”:工商业;“病”,祸乱、危害;“患”,祸患;“不侔”,不均衡、不等同。‎ - 34 -‎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仍斩下义端的头颅,回到义军中。从此以后,耿京更加看重辛弃疾。‎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 34 -‎ 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他曾说:“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北方人,生活用品不需属求他人,故无大富大贫之家。南方有许多商业工作来祸乱农民,再加上兼并的祸患兴起,就有贫富不均了。”故以“稼”名轩。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写“克己复礼”、“夙兴夜寐”,给他的两个书斋题名。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辛弃疾向来擅长作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一)(节选)①‎ 杜甫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渔翁(节选)‎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注释】①本诗写与安史之乱中,诗人历尽艰险,终于返家之时。②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14.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诗描写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归客不远千里赶回家,却遭遇妻子责怪的微妙场景,用语直白而深情。‎ B. 杜诗“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 C. 柳诗的一二句描写了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 - 34 -‎ D. 柳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境界奇妙动人。‎ ‎15. 苏东坡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柳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与杜诗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都体现了“反常”,请比较分析二者的“反常”之处。‎ ‎【答案】14. A 15. ①柳诗写景反常:清晨烟销日出,却“不见人”,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竟然变绿了,造景反常,富有情趣,营造出悠远飘逸的意境。②杜诗写人反常:抓住“怪”这一心理细节,描写妻子看见诗人回到家,不是喜悦,而是感到奇怪,待惊魂既定,才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突出世道动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A项,“却遭遇妻子责怪的微妙场景”说法错误。“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夫妻刚见面时的特写镜头。当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不免惊疑发愣。待情绪稍稍平静后,才明白眼前所见为真,一时间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细部描写,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逼真感人。因此,并不是“责怪”,而是对我的归来感到“奇怪”。‎ 故选A。‎ ‎【15题详解】‎ - 34 -‎ 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的内容和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分析古代诗歌内容时,首先是要整体感知全诗,要大致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所写对象、诗人情感这几个大方向;其次是要将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内容简单地整理一下,看看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可以作几个层次的分类;再次是联系诗歌的题目和给出的注释、诗人的生平经历等具体地分析题目指定的诗句内容。分析时,既要符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又要能深入地体验到诗人此时的思想情感。答题时,一是要答出诗句的内容理解,二是要答出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比较鉴赏诗歌时,首先要通读全诗,把握大意,尤其要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作手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含注释);其次是要准确审题,找准异同,要结合题干中给出的比较角度(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来寻求诗词的相同点和差异性;最后,是全面作答,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本题中,柳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是写景。这两句是说,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就是“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忽闻橹桨“欸乃一声”,绿水青山顿现原貌。这也是反常。“烟销日出不见人”能够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与青山绿水中间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悠远飘逸的境界,富有情趣。杜诗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写人,写出了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时,妻子不免惊疑发愣。待情绪稍稍平静后,才明白眼前所见为真,一时间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夫妻乍见时,妻子本该喜悦而不当惊怪,但妻子却“怪我在”,这是反常。表现出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愣(“怪我在”)。直到“惊定”,才流下泪来。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突出了世道的动荡。‎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两句,总结前文的比喻,指出了学习的本质。‎ ‎(2)李白《蜀道难》中把夸张与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以水险衬托山势高危的两句诗是:“___,___。”‎ ‎(3)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两句,从香气、姿态角度进行描写,突出了莲清逸超群的品格。‎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4).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5). 香远益清 (6). 亭亭净植 - 34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生、逆、清、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经历过许多变迁、磨难和不幸之后,格调对国人来说还是个问题吗?这个问题曾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学术界也卷入其中, 焦点在于:这是国人的真问题,还是伪问题?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没有获得确切答案。一方面,粗俗仍然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蔓延,所有八十年代的社会等级符号在今天依然泛滥,爬到财富顶端的人正花样百出地炫富,而且形式更为 。另一方面,由于财富分配不公,社会生活的重心正在向追求 转化。‎ 中国的改变太快,( )。然而,不管生活正在变得多么艰难,只要有机会改善,人们还是希望自己的言行更得体,生活更有趣,精神更高贵。根深蒂固的这种倾向,哪管生活压力多么强大也无法销毁。所以道理并没有改变:一个注重生活品质和自身形象的人,不管钱多钱少,还是渴望自己 。‎ 格调影响了社会,影响了人们的思考,正好对应中国社会隐秘多变的价值取向。‎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争论 极致 公平正直 与众不同 B. 辩论 极致 公平正直 和而不同 C. 争论 极端 公平正义 与众不同 D. 辩论 极端 公平正义 和而不同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致于少有东西能长时间存留,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 B. 以至于少有东西能长时间存留,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格调 C. 以至于少有东西能长时间存留,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 D. 以致于少有东西能长时间存留,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格调 - 34 -‎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倾向这般根深蒂固,任由多么强大的生活压力也是无法摧毁。‎ B. 这种根深蒂固的倾向,任由多么强大的生活压力也无法摧毁。‎ C. 倾向这般根深蒂固,无论多么强大的生活压力也都无法拔除。‎ D. 这种根深蒂固的倾向,无论多么强大的生活压力都无法拔除。‎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本题中,第(1)空,争论:指两个或者多个人由于目的或者价值观的差异,无法和别人达成一个共同的结论,而互相表达自己观点的一个过程。辩论: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语境是学术界激烈的讨论,与“焦点”搭配,应选用“争论”。第(2)空,极致:最高境界;最大程度;极限。极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的顶点;表示程度极深;绝对;偏激。这里与主语“形式”搭配,“极致”一般在动词之后。应选用“极端”。第(3)空:公平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公平正直:公道平等,不偏袒,不营私。“正直”多用来描述人,“正义”有“利民”之意,前句“分配不公”,有“公平”之意;应选用“公平正义”。第(4)空,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这里的语境含“因格调而非财富,与人不同”,应选用“与众不同”。‎ 故选C。‎ ‎【18题详解】‎ - 34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理解词语时,要结合语境,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时,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选择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本题中,“以至于”和“以致于”均用于陈述引发的结果,但“以致于”多引导出不良结果。这里的“少有东西能长时间留存”就属于消极后果,所以应该用“以致于”,由此排除B、C项;“和”连接并列的概念,“习俗”意为“习惯和风俗”,不能与“习惯”并列,由此排除A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本题中,人们在“生活、言行和精神”方面,都形成了较稳定的观念,用“这种”指代并衔接,语意更顺当。由此排除A、C项。“摧毁”指“用强大力量破坏”,与“倾向”搭配更妥;而“拔出”指“拔掉、除去”,和“倾向”搭配不当。由此排除D项。‎ 故选B。‎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34 -‎ 与LCD、LED等利用背光发射原理的显示器不同,电子墨水屏是一种典型的反射式显示器,它不是通过自身发光实现显示,______。电子墨水屏的显色基础单位是一种含颜料的“微胶囊”。在黑白电子墨水屏的每一个胶囊里,封装了分别带有负电和正电的黑色、白色颗粒,通过改变电荷使不同颜色的颗粒有序排列,从而使电子屏_____。最新的彩色电子阅读器则采用印刷式彩色电子纸技术,即在普通的黑白微囊上方,_____。阳光射入后,在反射的过程中穿过偏振片,就让人眼感知到了色彩。由于黑白微囊可以显现16种不同的灰度,加上三原色的偏振片,于是就能显示出16的三次方共计4096种颜色。‎ ‎【答案】 (1). 而是通过反射外界光实现显示 (2). 呈现出黑白分明的可视化效果(呈现出黑或白的效果) (3). 加入了三原色(彩色)的偏振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①根据前文“电子墨水屏是一种典型的反射式显示器,它不是通过自身发光实现显示”,可推测下句的句式是“而是通过……实现显示”,因为是“反射式显示器”,不“自身发光”,可推断应是“反射外界光”,据此得出答案;‎ ‎②根据前文“分别带有负电和正电的黑色、白色颗粒”“使不同颜色的颗粒有序排列”可见,是让电子屏呈现出黑白色的图案效果;可得出答案“呈现出黑白分明的可视化效果(呈现出黑或白的效果)”;‎ ‎③“在普通的黑白微囊上方”显然要加入新的物品,结合后文“黑白微囊可以显现16种不同的灰度,加上三原色的偏振片”可见,加入的是“三原色的偏振片”,由此得出答案。‎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①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②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③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21.下面是某同学写给学长的—封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学长:‎ 寄呈的大作收悉,读了一下,收获良多。你的诗作语言隽永,意境优美,令我自愧不如,只是个别字句略有笔误或韵律欠佳,我冒昧地做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还请笑纳。夏天来了,请学长保重贵体。‎ 顺祝夏安!‎ - 34 -‎ XXX ‎2020年5月20日 ‎【答案】(1)“寄呈”不得体,敬辞,改为“寄来”;(2)“读了一下”改成“拜读之后”;(3)“雅正”不得体,改为“修改”;(4)“笑纳”敬辞,请别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改为“包涵”;(5)“夏天来了”语体不当,改为“夏天来临”“盛夏将至”等。‎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要求,主要表现为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得当等。‎ ‎(1)“寄呈”,指寄送呈上,是个谦词,尤其体现在这个“呈”字,呈上是指自己将书信等恭恭敬敬地给对方看;此处语境是对方寄来的作品,谦敬不当,改为“寄来”;‎ ‎(2)“读了一下”是口语,这封信应该采用书面语,应改为“拜读之后”;‎ ‎(3)“雅正”是个敬辞,请人校正说“请雅正”;此处说自己修改别人的文章,谦敬不当,改为“修改”;‎ ‎(4)“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让别人包容自己的不妥,不能用“笑纳”,应用“包涵”;‎ ‎(5)“夏天来了”是口语,应改为书面语如“夏季将临”等。‎ ‎【点睛】得体主要指让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指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语、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四、写作(60分)二选一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34 -‎ 摆脱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在党的领导下,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硕果累累。联合国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在减贫方法上的不断创新,使大约8亿人成功脱离贫困,勤劳的中国人民用“中国式减贫”给许多国家做出了榜样。当然,也有个别地区的扶贫工作有“撒胡椒面式”的泛泛之嫌,科学合理的扶贫管理体系需要继续完整。‎ ‎ 非洲某国的中学生来贵校游学,他们很好奇我国是怎样做到如此“大体量”脱贫的,希望借鉴到自己的国家,你作为接待的负责人之一,需要写一个发言稿,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见闻、感受和认识。‎ ‎【答案】【例文】‎ 贫困须得“连根拔”‎ 远道而来的非洲朋友:‎ 你们好!‎ 在这个星球上,无论是黑皮肤黄头发,无论是蓝眼睛厚嘴唇,无论是历史还是而今,无论是区域还是洲际,似乎所有国家的发展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贫困。治理贫困,我们的国家在努力,你们的国家也在努力。而在这里,在你们的脚下,你们所站立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似乎可以找到这个解决问题的重要答案。‎ 只有精准扶贫才能将贫困“连根拔起”。‎ 我们开启了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培养技术的系列措施:有些土地种不出庄稼,却能开出大片的鲜花;有些山区偏远难行,却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有的戈壁人烟稀少,却不失为旅游探险的好去处……兴办工厂,培养技术,组织管理,扩大就业。一次次的实践,一点点的成功,一份份智慧汗水勤劳的积累,都让我们相信着:终有一日,贫困定会被我们“连根拔起”!‎ 开发有效资源,出奇制胜。‎ 大部分贫困地区环境贫瘠,自然资源缺乏,以致当地人民并无优势来发展农产品销售等产业,而其人民也大多没有充足的知识,无力改善现状。好在中国政府并未放弃,而是想方设法让无资源的地方“长出”资源来,无数的技术人员及专家前往多个扶贫地区,钻研当地生态问题所在、土壤适宜开发度。在南方山区引导人们开垦梯田,在北方果园铺设卵石以增加水果糖分含量,打造受欢迎的产品,进行有机销售……面对种种艰难险阻,中国并未退缩,因为与人民的利益相比,这些困难都太过渺小。‎ - 34 -‎ 无数的科学技术人员前往贫困区,授之术,立其业,帮助当地人习得技艺,找到收入突破口,从而改善当地人民生活,使经济方面的改善也渐有起色。短短三年时间,八亿人口成功脱贫:杂草丛生的盐碱地,盛开大朵大朵的牡丹花;荒无人烟的偏远山沟,运出一批批精美的工艺品;黄沙漫天的戈壁荒漠,立起一株株绿色的身影;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路横贯南北,一座座工厂传来百姓的希望与欢笑声……著名作家余光中曾在《欢呼哈雷》中写道:“我们的国家永远积极向上,民族的意志也永远向前。”‎ 当然,在治理贫困的路上,我们依旧有许多不足:体系的松散,管理的缺失,研发的滞后,个别地区的扶贫工作有“撒胡椒面式”的泛泛之嫌。面对这些,我们依然在努力完善和进步。但我相信,勤劳的汗水,无边的智慧,终会将把贫困连根拔起,阳光终将照在这世界每一个灿烂的面庞之上,包括你们,远道而来的非洲朋友。‎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第一步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本题要求考生在几则材料中选择两则为基础来确定立意,注意彼此逻辑,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明确文体。‎ ‎【审题】本题属于限定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从命题形式看,2017年全国卷Ⅰ是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本题是是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大体量”脱贫的经验和做法。题目旨在引导考生了解中国,培养家国认同感。‎ 材料以“当然”为界,分为两层。前一层先是明确了脱贫工作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之后引用古语加以证明,然后用“硕果累累”四个字全面概括了中国脱贫工作的辉煌战绩,最后给出联合国相关负责人的具体评价。后一层举出了个别地区扶贫工作出现的问题。那么考生要如何从这段材料中提炼中心立意呢?方法有二,一是正向思维,从前一层中提炼出中国扶贫工作取得成绩的具体原因和做法,如党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和强有力的决策,不断创新切合实际的扶贫方法,中国人民的勤劳奋斗等。二是逆向思维,从后一层反向生发开去,“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工作有“泛泛之嫌”,“科学合理的扶贫管理体系需要继续完整”。这样思考,考生就可以打开写作思路。‎ 本题既具有限制性,有具有自由性。‎ 限制性 - 34 -‎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为考生提供了具体的写作情境:一是脱贫工作意义重大;二是脱贫工作硕果累累;三是联合国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扶贫工作的肯定;四是扶贫工作存在的些许问题。考生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我国的扶贫工作,向非洲中学生讲述有关我国“大体量”脱贫的见闻、认识与感受。考生如能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侧重于分析取得扶贫成就的原因及做法,就更能写出非洲中学生真正需要的内容。‎ ‎2.典型任务的限制。写作者的身份是接待负责人,写作对象是来校游学的非洲某国中学生,交流的问题是有关中国“大体量”脱贫的见闻、感受和认识。非洲中学生希望能将经验借鉴到自己的国家,所以文章要深入挖掘中国扶贫攻坚取得成就的具体原因和具体做法。文章体式是发言稿,应注意发言稿的基本格式。也不要忽略发言稿的语言特点,既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富于逻辑性,也要简洁明快、平易亲切、富有感染力。‎ ‎3.价值判断的限制。摆脱贫困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中国的扶贫攻坚战使得约8亿人成功脱贫。材料先是肯定了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一成果的取得有赖于党的决策,扶贫干部的付出,中国人民的勤劳。这些正是命题者的情感态度,随后材料又指出了个别地区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这是强调科学合理的扶贫管理体系需要继续完整,而非恶意贬低。‎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中国的脱贫工作胜在哪里?对非洲国家有哪些借鉴意义?不同的考生心中会有不同的答案。从所给材料看,中国脱贫工作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有力的领导,科学的方法,人民的勤劳,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精准扶贫。考生写作时,不必面面俱到,既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点,着力分析;也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三点,平均用力;当然也可以根据平时的见闻写出独到的观点。这样看来,考生立意的角度是十分自由的。‎ ‎2.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是自由的。考生在写作时,所联想和思考到的素材是自由开放的。而在素材的具体运用上,考生也可以采用正反、详略、点面等多种形式进行组合运用,使得文章既说理透彻又文采斐然。‎ ‎3.表达方式是自由的。发言稿的表达方式较为灵活自由,易于学生抒情议论,彰显才情。考生可以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或在开头部分以简洁的叙述导入,或在议论时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或在结尾处激情澎湃、挥洒热情。‎ ‎【立意】1.摆脱贫困,精准扶贫是关键。‎ ‎2.共同努力助扶贫。‎ ‎3.脱贫攻坚,每一份力量都重要。‎ ‎4.8亿人成功脱贫,政府创新是关键。‎ ‎5.勤劳是“中国式减贫”的法宝。‎ ‎6.用中国智慧摆脱贫困。‎ ‎7.家国情怀,铸就脱贫力量。‎ ‎8.贫困须得“连根拔”。‎ - 34 -‎ ‎【素材】1.消除贫困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优先目标。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超过13万亿美元,同期有7.4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7.4亿,甚至超过了拉丁美洲的总人口,这是前所未有的成绩。中国为世界贫困人口减少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数字展示了几十年来中国在消除贫困领域的决心和能力,非常具有说服力。‎ ‎2.中国减贫措施找准了贫困的根源,特别是精准扶贫政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中国还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等措施避免返贫。中国政府针对贫困人口提出的许多具体措施都颇有成效,比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服务等,对于帮助脱贫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2018年,中国大幅降低17种抗癌药费用且将其纳入医保,使医疗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可见,中国的减贫工作不仅局限于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而且包括对民生以及社会条件的系统性改善。‎ ‎3.宁夏的枸杞中外闻名,然而,销售渠道狭窄,当地居民观念保守……这使得宁夏地区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这里的脱贫工作就是依靠小小枸杞进行的。先是进行科学培育,提高产品质量;然后开发枸杞加工线,制作各种升值农副产品;拓展销售渠道,面向海内外线上销售线下直运;凭借中国发达的交通设施,小小枸杞飞向全世界的玻璃杯和羊肉汤里……同时发展枸杞采摘农家乐等多种游玩式体验项目,充分利用整个枸杞生产加工过程,向第三产业发展。依托传统产业,开发特色之路,宁夏的脱贫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4.从塞北大漠到烟雨楼台,从雪域高原到金沙碧海,中国壮阔的疆域上有无数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工作者,更有辛勤智慧的广大人民。三年的脱贫攻坚,让人民见证着幸福,让世界听见了中国崛起的声音。我想,在非洲广袤的草原上,茂密的森林中,甚至炎热干旱的大漠里,都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等待你们去发掘。以奋斗探索为笔,以丰饶大陆为卷,我相信你们也可以留下属于非洲大地的脱贫故事,让世界听见你们的声音。‎ ‎5.昔日的荒坡,大朵牡丹花盛情绽放,用绚烂点燃着初夏。同时在燃烧的还有村民们喜悦的心情,眼前这一朵朵牡丹花正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灵丹妙药。这是我在新闻联播上捕捉到的脱贫资讯,类似的报道现实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有些地方因为闭塞落后,居民不愿另辟蹊径,开发新路子。于是,国家派遣的干部空降到那里,通过对土地水文气候等的考察,因地制宜地帮助他们开发新产业。在为当地增收的同时,也留下了技术和思路。‎ ‎【结构】此文语言形象,行文干练,论说有理,是篇很可圈点的考场作文。标题新颖形象。将“贫困”物化,形象地诠释治理贫困当治其根本。文章结构严谨。从介绍脱贫方法,到展示成果,再到冷静回望,首尾呼应,文章圆和。论述手段丰富。借助比喻论证、排比式论证、对比论证等,展现中国日新月异的脱贫成效,论证有力,语势强烈。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 34 -‎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国士无双钟南山 快递小哥汪勇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 开通国家网络云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 ‎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为参加本校举办的“我的2020年春天”主题论坛写一篇发言稿。‎ ‎ 确定角度和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等候春天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 34 -‎ 这个春天,年夜饭的香味被消毒水的刺鼻味道取代,鞭炮的声响被无边的寂静吞噬,属于春天的消息遥遥无期。原本应是举国欢庆,共度佳节的日子,而今……却满是孤寂,压抑。这是最黯然无光的一个春节,新型肺炎肆虐于神州大地,人心惶惶。我们不得不蜗居家中,如被冰封般足不出户,等待着一个春天来临的消息。‎ 春天,会来吗?‎ 当我们犹疑彷徨之时,蓦地传来一声声热血激昂的请战,闪现一个个义无反顾的白衣背影,一张张疲惫不堪的带伤却微笑的脸……这个春天不寻常,但炎黄子孙的守望相助,医院前线的无畏精神,仍旧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希望。‎ 万古新声彻九州,疾乱烟雨降江楼。‎ 病虐桀桀危亡难,吾心灼灼护国安。‎ 国土苍苍,四海升平时欢笑的人们,在阴霾压抑的日子里,也能挺身而出,眼角斑驳的是毅然决然的斗志;不曾忘,钟南山院士耄耋之年临危受命,奋战于疫情一线,是胸怀天下的国土无双……不曾忘,那请战书上一枚枚鲜红指印,“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写满了铿锵有力的医者轩昂……不曾忘,他们擦干泪水,抛却恐惧和疲惫,披上层层的白色战袍和披荆斩棘的铠甲,义无反顾地冲上了同病毒生死搏击的战场,用血肉之身组成防线,拼杀抵挡着无孔不入的病毒……把危险交给我,把健康还给你。冲锋陷阵的前线,永远有他们忙碌的影子,共和国的荣誉里,是否也该写下他们的名字?这世间哪有什么百毒不侵的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学着像前辈一样,治病救人和死神抢时间……是他们,为我们守望着春天。‎ 此刻,神州大地的人们,抛却新春的团圆和欢庆,撇去焦虑和慌张,奉己之力共筑长城万里,只愿再现中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我们耐心等候,等候这一场疫情阴霾的消散,等候那一轮骄阳再度当空,等候那繁花似锦的春天在大地铺展。‎ 所有细微之下都隐藏着春暖花开冰面破裂的巨响,所有阴霾之下都匿蔽着柳暗花明曦光初现的希望,愿四海疫情已终,疾患永散,愿诸君平安喜乐,新年安康。明年春天我们再赴江城,赏尽十里樱花。‎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 - 34 -‎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第一步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本题要求考生在几则材料中选择两则为基础来确定立意,注意彼此逻辑,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明确文体。‎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学生为“我的2020年春天”主题论坛写一篇发言稿。材料给出2020年的重大事件,都是“2020年春天”的特殊记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是国家向人民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国家在扶贫上所作出的巨大付出,在脱贫上取得的巨大成果,让贫困户的“春天”来临;“疫情”推迟了春天的到来,但在钟南山、汪勇、援鄂医疗队等诸多人员的努力奋战下,还是迎来了2020年的春天;因为疫情影响,我们不得不困守家中,足不出户,但飞速发展的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网络云课堂让我们“停课不停学”,科技发展带来了“春天”。考生可从这些方面进行思考,既可以结合材料中的事例,又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突出这个春天的不同寻常之处,表达对国家、人民乐观积极精神的赞美之情。另外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有称呼语。‎ ‎【立意】‎ ‎1.他们带来了春天。‎ ‎2.贫困户迎来春天。‎ ‎3.疫情终散,阳春将至 ‎4.科技,让我们室内生春。‎ ‎5.铭记这个特殊的春天。‎ ‎【素材】‎ ‎1.在2020年的春天,我看见——我看见山川静谧,城乡不语,道路休眠;我看见党旗飘扬,白衣逆行,红马甲值岗;我看见人间真情,生命奇迹;我看见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我看见江城百姓共唱国歌的信念;我看见14亿人民同心相守的顽强;我看见“山川异域,日月同天”;我看见万里之外的心手相连;‎ ‎2.2020年春天,我看见美,看见丑,看见友谊,看见敌对,看见坚强,看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看见中国担当,看见正义的光。距离阻不断温暖,口罩遮不住善良。医护白、志愿红、军队绿、警察蓝……2020年初的中国,因为突发的灾难,举国哀伤,又因为这些特别的色彩,让中国无比坚强。‎ - 34 -‎ ‎3.她们青春的面庞疲惫却坚毅。没有人不想回家,但她们明白,即使身心都濒临崩溃的边缘,面对疫情,她们仍会擦干眼泪负重前行。她们相信,这个冬天从人们手中夺取的光阴和团聚的温暖,春天一定会交还给她们。‎ ‎4.大地为冬雪所覆盖,又为温情所融化;霁光为浓雾所掩盖,又为真理所遣散。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们势必有穿越阴霾的决心,我们也在积攒见到曙光与炽热光明时的力量。让我们守望春天,共战疫情!‎ ‎5.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隔离的是病毒,相连的是有爱。等这次疫情过去了,我们一起挽手去武汉看樱花,一起慰问为这次无声战“疫”默默付出的英雄们。而此期间,我们需要保护好自己,遵守国家命令,在家不出门,也应努力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多年后成为社会的抵柱,不畏时光的艰险,不惧明天的困难,太阳总会升起在某个清晨!‎ ‎6.屏幕前,江永县委副书记、县长唐德荣化身“带货”主播,欢脱的直播风格、返乡青年“声情并茂”的介绍、扶贫干部“地道乡音”的讲解,以及粉丝们的精彩互动……直播现场相当热闹。把田间地头、农户家变成了“直播间”,把消费者购买场景带到了源头。扶贫攻坚,一个多么庄严的词,那是责任和担当的凝聚;幸福生活都是靠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欣欣向荣的春天里,一群又一群的扶贫人,不负春光,奋力拼搏,为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夜以继日奔忙着。‎ 结构】‎ 文章以“等候春天”为题,叙写了疫情下人们被迫禁足,等待“春天”时不确定的彷徨心情;接着歌颂钟南山院士、援鄂医疗队等人的努力抗争,引出疫情必将终了,春天即将来临的观点;最后两段回扣前文,并进一步表达对未来美好的期待,深化主旨。‎ ‎【点睛】‎ - 34 -‎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 ‎ - 34 -‎ - 3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