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1课窦娥冤学案3 人教版必修4
窦娥冤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掌握元杂剧的结构。 2.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像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的作用。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作家作品: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其生活年代当在金亡(1234)前至元大德年间(1297~1307)。关汉卿社会地位低下,不能跻身仕途,只能在书会里靠写杂剧为生,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他一心从事戏曲创作,和著名杂剧家杨显之、王和卿是挚友。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人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关汉卿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戏剧家,他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存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包待制三勘蝴蝶梦》《谢天香》《鲁斋郎》等15种,这些作品大多揭露社会的黑暗,谴责邪恶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同情被压迫者的反抗,歌颂妇女的智慧与力量,不仅思想性强,艺术上也取得杰出的成就,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散曲成就不如杂剧,传有小令五十七首,套数十三篇,贯云石《太和正音谱》说:“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大致说出了他的风流蕴藉的艺术特征。 总之,关汉卿的作品对我国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称他:“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这一评价是允当的,正基于此,1956年,关汉卿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受到世界人民的爱戴。 时代背景:元代社会初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多数文人同广大人民一样都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与人民关系密切。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关汉卿,同情百姓的悲惨命运,不畏权贵,敢于斗争。《窦娥冤》便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窦娥冤》的题材取自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中都有关于“东海孝妇”故事的记载。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梁进之也都作过《于公高门》杂剧,颂扬替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 7 元代底层善良、坚强并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三、谋篇生意与层次结构 谋篇立意:《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写穷秀才之女窦娥,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窦天章为了还债和换取上京赶考的路费,将她押给蔡婆婆作童养媳,并在十七岁成亲。婚后不久,丈夫死去,婆媳相依为命。一天,婆婆去赛卢医家讨债,赛图谋将她勒死赖债,刚要动手,被地痞张驴儿父子路遇相救。张氏父子以救命索赏为由,赖在蔡家,威逼婆媳俩与他父子成亲,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便在汤里投毒想药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为妻,不料反而毒死自己的父亲。但他反诬窦娥投毒害命。断案昏官竟将窦娥判处死刑。临刑前,窦娥面对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倘若死得冤屈,颈血不落地而飞上白练;六月飞雪掩埋其尸;当地干旱三年。死时,果然感动天地,样样应验。三年后,窦娥的父亲任提刑肃政廉访使,回乡察访。窦娥托梦给父亲,终于昭雪了这件冤案。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生活,抨击了封建政治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主要人物窦娥是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反抗典型,临刑前她所呼喊的:“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抗议,几百年来一直震撼读者的心。剧本情节曲折,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精炼、生动、富于表现力。是关汉卿杂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 《窦娥冤》是个感天动地的大悲剧,诚如王国维所言“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考》)。如果说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是命运悲剧,它主要表现的是人与冥冥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的冲突的话,则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就是性格悲剧,它揭示了人的性格弱点所引起的悲剧冲突,而关汉卿的《窦娥冤》则是一部社会悲剧,着重表现的是善良弱小的百姓和强大的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它是一个善良的人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层次结构:《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头有一个楔子,相当于故事的序幕。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行刑的悲惨情状,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课文按场面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 第二部分(“刽子云”至“负屈衔冤”):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 第三部分(“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 四、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写作特点:古典悲剧《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其艺术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场面安排紧凑、集中,富有典型性。剧本通过二三个主要人物和几个重要场面,就能展示出元代社会的重要侧面,而那些与主题无多大关系的描写 7 都被略去了。如在被押赴刑场的途中,作者只选取了窦娥要求走后街而不走婆婆所住的前街,并重点描写了遇上婆婆后窦娥的一番诉说与叮嘱,集中体现了她淳朴、温顺而善良的一个侧面,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表现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②大胆的想像和夸张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借助大胆的想像和夸张,写出了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把她的反抗精神写得那么惊天动地,而代表当时皇家执法的监斩官,相形之下是那么渺小。③语言既通俗平易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如“打嘴!那有这等说话!”当窦娥要用亢旱三年来表达其复仇和昭雪冤案的愿望时,因涉及到太守、监斩官的前程,他们的凶横的面目也就暴露无遗。又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既通俗平易又十分生动。这些语言之所以能像生活本身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生动、通俗平易,是与作者写作时那种力求“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逸,语无外假”(见臧懋循《元曲选序》)的态度分不开的。 写作借鉴:1.场面描写 场面一般指以人物活动构成的生活画面,有时也泛指一定场合的情景。描写场面一般多采用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面”是指从整体着眼,全面描述出场面的景象和气氛;“点”则是面中的一个或几个细节。把“面”上一个或几个有特征、代表性的典型通过细致描写加以突出,可以使整个场面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全面又具体。而场面中静态与动态的交叉,可使文章流动而充满生机。 2.“本色”的戏剧语言 《窦娥冤》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节奏感强的唱词,以及元代口语的运用,都能做到浅近通俗、流畅自然、生动形象,极具“本色”。写作时,应学习其用语流畅、通俗、自然、活泼的特点。 五、重点、难点和注意点导析 1.为什么说《窦娥冤》的语言具有“本色”的特征? 2.哪句唱词体现了课文的主题思想? 3.窦娥是被当时昏聩的贪官污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那么,她在赴刑场时为什么要在【滚绣球】一曲中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7 4.在文中第一部分展示了窦娥的善良品质之后,戏的结尾,写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现实主义的大师关汉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无稽的情节呢?而且“亢旱三年”是受害者只会是百姓,窦娥是善良的,那么她为什么让楚州百姓为自己的冤屈受苦呢? 5.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还表现了她性格的另一方面,试作具体分析。 6.元杂剧有怎样的戏曲特征? 7 【参考答案】 五、重点、难点和注意点导析 1.导析:所谓“本色”,指的是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服务。课文中的曲词都不饰雕琢,感情真切、质朴无华,精炼优美,浅显而见深邃。比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强烈的概括性。课文中的说白也同样不带有半点加工痕迹,我们看下面这段说白:“(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些朴素的语言出自窦娥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毫无雕饰之感,只觉得它像生活本身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生动,真实鲜活地揭示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窦娥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窦娥冤》的语言之所以朴实无华,是因为作者善于在人民大众的口语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使之清新质朴通俗自然,明白如话,同时他大量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很少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适合于舞台演出,易于广大群众接受。再者,作者不是间接委婉地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直截了当、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凡此种种,都体现了关汉卿戏剧语言的本色风格。 2.导析:“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句唱词,揭露了封建吏治压迫人民的本质。这句概括性的语言,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也是剧本的点睛之笔,它一语道破了形成窦娥冤狱的社会根源,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3.导析:在窦娥的时代里,人民深受君权的迫害和神权的束缚,因为在封建道德中,皇帝(天子)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体现,人民是相信“天地鬼神明察人世是非,主持人间正道”的,而封建官吏也往往以“青天”自居。窦娥生在窦天章这个落魄书生之家,深受政权与神权的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窦娥时,她依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只是在临上刑场时,她方才清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社会真面目。于是,在【滚绣球】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好人不长命,坏人万万年”的社会不公平到处都是。窦娥对鬼神的大胆谴责,对天地的指斥,实际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我们从窦娥对于天地鬼神的激愤的谴责中,可以真切感受到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同时,在元代政治黑暗背景之下,关汉卿敏锐地看到一切冤屈不平全在“天地”无眼,因而窦娥的反抗正是关汉卿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的展现。 4.导析:从情节上看,这三桩誓愿一个比一个强烈,窦娥以此三愿,将自己的冤情昭示世 7 人,感动苍天,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影响越来越大、涉及面越来越广的三愿,表现了窦娥与恶势力“争到头,抗到底”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天动地的超自然的力量。现实主义的大师关汉卿对于窦娥式的人民的苦难,在现实中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式,于是他借助于奇特的构思、神奇的想像,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将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应验了。这一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想像,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要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意愿。窦娥因冤而悲,她悲的是楚州虽大,却无人证其清白,产生怨愤情绪是必然的,亢旱三年就是让楚州人更深刻地明白她的冤屈。这个誓愿更好地体现出窦娥临刑时的悲愤,作者紧紧扣住了“感天动地”来写,也很好地照应了下一折窦天章高中得官巡按楚州为女报冤的情节。 5.导析: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而不走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她为了让婆婆免遭拷打,屈招药死公公;她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至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考虑,一片孝心。这些充分展示了窦娥性格善良的一面,并与她的反抗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富、鲜明,也为下文窦娥感情的总爆发,蓄足气势。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6.导析:元杂剧把歌曲、对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其结构形式一般是四折一楔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照一定的宫调(乐调,如“正宫”)、曲牌(曲谱,如“端正好”、“叨叨令”)写成的韵文,也称“曲”。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也只许主演独唱,其中由正末唱的叫“末本”,正旦唱的叫“旦本”,其他角色只有说白。“科”,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剧中人说的话。宾白分为对白、独白、旁白、带白。 杂剧角色较多,主要有末、旦、净、丑等,男主角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女主角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即“大花脸”;丑,俗称“小花脸”。还有孛老(扮老头)、卜儿、孤(扮官员)、徕儿(扮小厮)等。 杂剧语言是以元代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写的,吸收了民间文艺的营养,具有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特点。后来,部分作家借鉴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汇以及抒情性的优美意境,使语言富于文采。因此,元杂剧在语言风格上有本色派与文采派之分,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关汉卿和王实甫。 7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