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提分攻略2题型3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提分攻略2题型3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讲义

题型三 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 [题型特点] 1.题干表述明确 论述类文本的第 3 题,通常为“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考查学生筛 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 2.选项设置灵活 选项 命题方式 (2018·全国卷ⅡT3-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 上的信息太多,如. 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 护隐私。(考查假设关系) 复句类型 选项通过复句间关系的 表述形式来考查对文本 的理解。 (2017·全国卷ⅢT3-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 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 变的。(考查文意推断) 结论表述 选 项 通 过 “ 由 此 可 见”“说明”“总之” 等考查对文意的推断。 (2018·全国卷ⅡT3-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 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 析。(考查趋势预测) 趋势预测 选 项 通 过 “ 启 示 是”“应该”等考查对 文本的预测。 [技法回顾] 判断观点类选项要“两看”“一思” 一看复句类型,比对原文,分析关系是否成立。 复句类型 常用关联词 判断 假设复句 如果……就…… 判断这类选项正误 要看选项是否符合 文本的意思,假设或 条件、目的等关系是 否成立。 条件复句 ①“ 只有 …… 才……” 表示 必要条 件。 ②“只 要…… 就 ……” 表示 充分条 件。③“ 无论 …… 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 目的复句 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 因果复句 因为……所以…… 递进复句 不但……而且……、进而 [示例] (2018·全国卷ⅡT3-A) 选项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假 设关系) 原文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 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 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第一段) “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 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 遗忘的权利。(第二段) 分析 原文第一段的文字对应着选项中的第一分句“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 息太多”;原文第二段的文字是说拥有了“被遗忘权”,就拥有了主动权,可以 保护自己的隐私,这也就意味着选项中的“如果……就……”的假设是成立的。 选项正确。 二看结论表述,比对原文,分析“条件”“原因”和“结论”关系是否成立。 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 类选项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条件”“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 [示例] (2017·全国卷ⅢT3-D) 选 项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原因)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 变的。(结论) 原 文 ①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②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 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第四段) 分 析 “乡村记忆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选项推断正确。 三思趋势预测,依据原文,看推断是否合理。 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是”“启示是”“将会”“应该”等表示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 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 的结果。 [示例] (2017·全国卷ⅡT3-D) 选项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趋 势预测) 原文 ①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②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 开放和进步的。(第三段) 分析 青花瓷在明代之所以能引领世界时尚,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 转型”“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这恰恰是带来的启 示,选项推断正确。 [典例剖析] [例 3]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本专题“例 1”),完成后面的题目。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解题流程】 选项特征 比对分析 A 项,用“……是……” 表明推断的结论。 根据全文内容可知,“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相当于“照着讲”, 而“进一步阐发”相当于“接着讲”;而根据第❷段第①句“诸 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可知,“照着讲”和“接着讲”这两个特性是历史上的诸子之学 本身就具备的,所以该项中“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推断不正 确。 B 项,用“应该”考查对 文意的预测。 对应第❸段的“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 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根据此句可 知 B 项的预测是正确的。 C 项,用转折关系“虽 然……但……”,考查逻 辑关系。 文章第❹段指出“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 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原文是“可能无 助于思想的创新”,而选项是“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选项 故意漏掉“可能”二字。这种绝对化的表述造成转折关系的不成 立,选项错误。 D 项 , 用 假 设 关 系 “要……就……”,考查 逻辑关系。 根据文中对“新子学”与世界文化关系的表述以及结尾“‘新 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可以看出,“新 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照着讲”与“接着讲”这两方 面是不可偏废的,二者不存在时间上的过渡。所以选项中“有必 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的表述不正确,也就是 假设关系不成立,推断不正确。 【答案】 B 对点即时训练 一、(2018·黄冈市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 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 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 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 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 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 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 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 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 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 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 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 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 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 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 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 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 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 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 这些对中国大国气质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 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 蕴。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 要因素。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形成具有 重要影响。 C [A 项,说法绝对,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 历史传统”;B 项,范围不清,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 国家”;D 项,因果颠倒,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 为方式”。] 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 述。 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这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C [不是逐层深入,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 3.(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 大国气质。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 成。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 行为方式。 D [“以和为贵”“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们都影响到中国的大国 气质,但直接说“‘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属于以偏概全。关键是“以和为贵”源于“自 强不息”的推论不正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 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 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 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 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 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 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 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 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 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 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 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 “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 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 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 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 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 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 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 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 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烦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 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4.(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 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 点。 B [A 项,混淆概念。“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错,从原文最后一段看出, “义理之学”跟“忘言得意”不是一个概念。C 项,范围扩大。原文只说到“忘言得意”论 “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未提及给“创作者”也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D 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的特点”是指“由外而内、由 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而不是该项所说的“‘得意’的深浅, 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 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 得意”实质的依据。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 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 指出利弊。 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 影响,最后总结。 B [“可直接证明……”理解错误。“可直接证明”的应是“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 评论文学艺术的人……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 6.(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 用。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 来。 C [无中生有。从原文中推不出“……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这一结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