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32课 自主赏析 项脊轩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32课 自主赏析 项脊轩志

www.ks5u.com 第32课 自主赏析 项脊轩志 ‎1.作家作品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其代表作。‎ ‎2.背景解读 归有光的远祖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追宗怀远之意。‎ 他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志,名词,就是“记”的意思。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1.字音识记 ‎①渗漉(shèn) ②修葺(qì)  ③栏楯(shǔn)‎ ‎④偃仰(yǎn) ⑤异爨(cuàn) ⑥先妣(bǐ)‎ ‎⑦呱呱而泣(ɡū) ⑧以手阖门(hé) ⑨长号(háo)‎ ‎⑩扃牖(jiōnɡ)(yǒu) ⑪枇杷(pí)(pɑ)‎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3.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通“尔”,你)‎ ‎4.一词多义 ‎(1)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环顾)‎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动词,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拜访)‎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 子布、元表各顾妻子(动词,顾念)‎ ‎(2)稍 余稍为修葺(副词,稍微)‎ 稍出近之(副词,逐渐)‎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名词,公家供给的粮食)‎ ‎(3)置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安放)‎ 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买)‎ ‎(4)去 比去,以手阖门(动词,离开)‎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动词,距离)‎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动词,除掉,去掉)‎ ‎(5)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 返璞归真(动词,返回)‎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动词,回来)‎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动词,归顺)‎ 若水之归海(动词,归到一处)‎ 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动词,归还)‎ ‎5.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 ‎(2)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3)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 ‎(5)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6)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上朝)‎ ‎(7)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6.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的住持。‎ ‎(2)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常常。‎ ‎7.文言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2)垣墙周庭,以当南日(省略句)‎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4)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5)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6)语未毕,余泣(省略句)‎ ‎1.本文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寄托自己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的?‎ 提示:(1)抓细节,忆往事:抓住了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幸福和谐的夫妻生活。‎ ‎(2)写景:亡妻留下的枇杷树,以景语结束全篇,引发读者不尽的凄婉惆怅。‎ ‎(3)衬托: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4)今昔对比:“死之年”与“今”对比,暗寓“今不如昔”。这种手法是诗文中常用的。‎ ‎2.试探究分析本文结尾的妙处。‎ 提示: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3.古人说,归有光为文,“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项脊轩志》便是这样,可谓结构“关”情、细节“撩”情、质朴“增”情、叠字“助”情,请仔细品读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1)结构“关”情。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 来发挥,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2)细节“撩”情。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没有面面俱到,只是选取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而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来叙述,使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3)质朴“增”情。语言质朴,不加藻饰。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于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使最自然质朴的情感动人心扉。‎ ‎(4)叠字“助”情。叠词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同时又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4.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性。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灵感。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1.课文主旨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回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作者善于用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顺着这条线索,作者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逸事,或直抒自己的胸臆,将“悲”“喜”感情交织在一起,使记物、叙事、抒情熔为一炉,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2)写细节,生动传神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3)语言平实,情意动人 文章质朴自然,毫无矫饰,字里行间却渗透着浓郁的思想感情。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十分真实感人;“吾儿……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 的动作以及几句自言自语,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寥寥几笔,平淡之至却感人至深。‎ ‎4.课文译释 通过项脊轩修葺前后不同风貌的描写,表述自己对项脊轩的由衷眷恋。‎ 写自己闭门读书情景及轩中四次遭火的灾难。‎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一、知识讲解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将其分为四类:‎ 类型 示例 表陈述语气 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表疑问语气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 表感叹语气 何其(为什么这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惟)……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提宾作用,无意义;“唯(惟)”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表反问语气 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吧)、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 为(为什么……呢)、何……之(有什么……)、不亦……乎(不是……吗)、以……为(把……怎么样)。‎ ‎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译文: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计策更好呢?”‎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译文: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 解析:第(1)句“韩请救于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蚤”通“早”,“孰与”是固定句式。第(2)句“兵”是“军队”的意思,“是……”相当于固定句式,可译为“这是……”,“顾”是“反而、却”的意思。‎ 参考译文:‎ 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计策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我们不救韩国,(韩国)将会灭亡并且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却说:“‎ 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快灭亡时,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承接魏国军队的疲敝,(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对!”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方的齐国身上。‎ ‎[课内素材]‎ 感受母爱 夜深了,街道上没有一点声音。只有皎洁的月亮,将它一丝的月光照射进来,映照在墙上。‎ ‎“咔嚓”,门开了。我赶紧闭上眼睛,心想:“这么晚了,是谁呢?”没想到走进来的是妈妈。妈妈用她那长满了茧的手触摸着我的额头。啊!妈妈的手不再光滑,不再柔嫩。‎ 妈妈的目光一直望着我,我已经不记得妈妈有多久没有那样地望着我。妈妈这几年以来,天天都是干家务。因此,性格变得暴躁。我记得,妈妈大多数都是在骂我,只有我得到了奖状或分数提高了,妈妈才对我有表扬,有充满希望的目光。此夜,妈妈的目光让我感到多么的温暖,多么的有安全感。‎ 妈妈的目光是那样的深邃,眼神里带着一丝劳累,一丝的温暖,一丝的爱意。窗外的月亮,是多么的安静,多么的明亮,月亮和它的孩子们正注视着妈妈对我的爱抚。妈妈的眼睛是那样美丽动人,那样慈祥,使我感觉到温暖。‎ ‎[拓展阅读]‎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一考生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朴。‎ 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 ‎【赏析】‎ ‎ 这是一篇首尾圆合的佳作。文章下笔直入主题,让人不由思考,作者为何“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呢?接着,文章围绕“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珊珊可爱”等语句展开思路,在联想与叙述中展示出自己对《项脊轩志》独特的感悟与体味,内容充实。收束时,虽然同样是一个“站”字,但考生的敬仰之情却是跃然纸上。‎ 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3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