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职能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 乡村治理。“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其灼然者矣” “治天下,必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我国历史上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一般虽止于县一级,但乡里纳入了国家行政治理体制。乡里行政组织及其吏员大体以唐宋为界,分为“乡官制”和“职役制”两个阶段,其地位前期高于后期。乡里基层组织兼有民间社区特征,如依靠乡里代表性人物、宗族乡绅力量,乡规乡约协同国家治理;通过树立乡村道德人物形象,建立以年齿为中心的礼制秩序,听取并选拔乡村舆论所称颂人物担任官职等多种手段,以贯彻国家意志。一些参与乡村治理的人物,非国家正式吏员编制,体现出一定的自治性,他们对国家力所不及的乡村事务进行补充,在许多时期发挥出较好的功能。但乡村治理并不能称为自治,因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国家对乡村都有绝对的支配权,这突出反映在司法权被控制在县一级。‎ 知晓民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历史经验。秦王朝严厉的舆论控制,是其速亡原因之一。顾炎武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然则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又说:“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历代统治者采取派出风俗使者、巡视官员,邀请民间人士顾问对话,甚至微服私访等方式,了解地方官治理下的社会状况,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汉代著名的“盐铁会议”,就邀请了社会上的文学贤良参加,就盐铁是否官营等问题与官方公开辩论。而历代地方民众亦有向各级政府上诉、上告、举报的权利。汉代有“自言”“诣阙”上书制度。晋、唐、宋等朝代设有登闻鼓、诽谤木、华表木等,以接纳、知晓民意。明代朱元璋甚至规定人人都有至御前奏闻的权利,以达到“广耳目,防壅蔽,而通下情”之目的。当然,关于相关程序历代也有制度规定,如需要逐级上诉,严控越诉等。‎ - 29 -‎ 社会救助。在《周礼》《礼记》等传统典籍中,已有政府应当承担社会救助的思想与救助内容和制度的设计。儒家的“大同”“仁政”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我国社会救助思想的理论基础。我国是一个多灾国家,据学者不完全统计,从秦汉到明清,各种灾害与饥荒约有5079次。鳏寡孤独废疾贫等弱势群体的存在是社会常态。养老长幼、救灾济贫及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思想家和历代政府关注的问题。不晚于秦汉,政府在养老、救灾、济贫等方面都有相关制度措施。宗族与民间的互救互助是国家救助的补充,也是我国特色。历史上曾有采取以年龄分层的政府养老救助制,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大力提倡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政府给予老人较高的社会地位,鼓励家庭养老的办法,显然是比较好的经验。‎ ‎(摘自宪群《选贤与能政在国史上的国家治理》《学习时报》2019年2月6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历史上乡村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天下治理的好坏与否取决于乡村治理的好坏。‎ B. 乡村治理具有一定的自治性,体现在一些参与乡村治理的人物非国家正式编制吏员。‎ C. 舆论控制是秦朝灭亡因素之一,汉唐等朝代通过多种途径知晓民意实现了王朝的强大。‎ D.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儒墨两家“仁政”“兼爱”等思想是其理论基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展开论证,主体论证时采用并列的论证方式,层次清晰。‎ B. 文章以依靠宗族乡绅等协同国家治理等例子,论证了乡里基层组织兼有民间社区特征。‎ C. 文章末段谈到了我国历史上社会救助制度的思想与制度建设,也提及了经验与特色。‎ D. 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在主体段落中都采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论证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时期国家对乡村都有绝对的支配权,司法权被控制在县一级,由此看出乡村治理并不能称为自治。‎ B. 古代知晓民情的途径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两种途径的相关程序在历代也有逐级上诉等规定。‎ C. 我国是多灾国家,弱势群体的存在是常态,在秦汉时期政府就有养老、救灾、济贫等相关制度措施。‎ - 29 -‎ D. 经验证明,大力提倡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政府给予老人较高的社会地位,鼓励家庭养老是较好的方式。‎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取决于乡村治理的好坏”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②段“始于里胥”“必自治一乡始”“乡规乡约协同国家治理”可知,乡村治理对天下治理是有影响的,但“取决于”言过其实。‎ C项,“实现了王朝的强大”无中生有。原文只说“汉代有‘自言’‘诣阙’上书制度。晋、唐、宋等朝代设有登闻鼓、诽谤木、华表木等,以接纳、知晓民意。”由此可知,原文只是提及汉唐等朝代“通过多种途径知晓民意”,但并没有说“实现了王朝的强大”。‎ D项,“是其理论基础”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④段可知,儒墨两家“仁政”“兼爱”等思想是我国社会救助思想的理论基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D项,“在主体段落中都采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错。文章主体段落中,“知晓民情”部分运用了对比论证,其他部分都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D。‎ - 29 -‎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B项,“两种途径的相关程序在历代也有逐级上诉等规定”错。原文说“明代朱元璋甚至规定人人都有至御前奏闻的权利,以达到……之目的。当然,关于相关程序历代也有制度规定,如需要逐级上诉,严控越诉等。”由此可见,“相关程序在历代有逐级上诉等规定”是针对自下而上的途径而言的,并不包括自上而下的途径。‎ 故选B。‎ ‎【点睛】解答以上三道选择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相关段落。一是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做题一定要认真,不能马虎大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情汹汹,防控是综合、复杂的全方位社会动员。在一个资讯发达、交通便利而又人口众多、观念多元的现代社会,无论是对于社会的组织动员,还是对于资源的统筹协调,抑或是消除恐慌、稳定社会和人心,都需要信息的充分流动和透明。‎ 正因为如此,2020年大年初一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相关信息,回应境内外关切。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要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及港澳台地区通报疫情信息,加强合作、全力应对,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卫生安全。‎ - 29 -‎ 在制度层面,我国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突发事件应对中信息公开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以宪法为最高统领,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础框架,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具体规制,通过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和《国家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形成了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框架。信息公开与舆情疏导,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摘自支振锋《信息透明增强疫情防控信心》《法制日报》)‎ 材料二:‎ 注:数值为报告数量(篇);百分数为每一类别所占的比例 ‎(摘自覃杰《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研b-基于人民网重要舆情报告的内容分析(2011--2016)》)‎ 材料三:‎ 为了研究大众传媒对民众特别是外国民众的影响,我们委托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抽取了108位来自美国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精英的实名推特账号,以2016年第一季度的推文为样本框,按照“被转发数”从大到小排序,然后抽取排在前15%的553条涉及中国的推文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在涉及中国的议题设置中,大众传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西方主流媒体和大陆官方媒体分别位列这些精英人士转引消息来源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其中西方主流媒体占比49.7%,大陆官方媒体占比28.9%由此可见,美国推特网上精英人士关注的中国新闻主要来源于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同时他们又用自己的看法去影响网络舆情。大众传媒对民众的影响是具体而又直接的。这带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上,大众传媒大有可为。‎ - 29 -‎ 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举行时,我们抽取G20的17个国家(不包括中国、欧盟、沙特阿拉伯)媒体涉及中国的报道共2053篇,分析各国大众传媒对中国报道与各国公众对中国态度的关联度。研究表明,媒体报道与公众态度具有很强的关联度。一个国家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越多,其公众对中国的态度就越负面;一个国家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越多,其公众对中国的态度就越积极,说明媒体报道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公众对报道对象国的认知和态度。从17个国家媒体涉及中国的报道看,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是负面报道最多的领域,西方国家的报道几乎是清一色的负面消息,对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巨大投入和取得的巨大进步几乎只字不提。而正面报道最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赏,比如中国美食民间手工艺、民族舞蹈等,但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很少提及。可以说,“报忧不报喜”“厚古薄今”是西方媒体对中国采取的报道方针。这种不客观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国外民众,是不负责任甚至别有用心的行为。‎ ‎(摘自李良荣《以大众传媒搭建心灵之桥》《人民日报》)‎ ‎4. 下列属于“信息发布客观真实”的一项是( )‎ A.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跳出了“零度写作”的窠臼,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 B. 香港元朗地区冲突事件,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视频英文版剪去了黑衣人挑衅的片段。‎ C. 西方媒体对民族舞蹈等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赞赏,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进行批评。‎ D.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官媒实时动态发布全国各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与治愈、死亡人数。‎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府信息公开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对社会的组织动员、资源的统筹协调、消除恐慌、稳定社会和人心具有重要作用。‎ B. 根据材料二舆情类别分布占比图可知,人民网对政治、媒体、经济三类舆情的报道较多。‎ C. 美国推特网上精英人士关注中国新闻主要来源于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大众传媒信息公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D. 媒体报道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公众的认知和态度,一个国家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越多,其公众对中国的态度就越积极。‎ ‎6. 如何使信息发挥积极作用,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 29 -‎ ‎【答案】4. D 5. C ‎ ‎6. ①政府部门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制度建设。②媒体要客观全面,不带偏见。③公众要保持理性,增强对社会的信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不客观真实。“零度写作”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跳出了“零度写作”的窠臼,说明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 B项,不客观真实。“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视频英文版剪去了黑衣人挑衅的片段”,说明报道不真实,有对事实的删减。‎ C项,不客观真实。原文说“‘报忧不报喜’‘厚古薄今’是西方媒体对中国采取的报道方针。这种不客观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国外民众,是不负责任甚至别有用心的行为。”据此可知,西方媒体对中国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报道不客观真实。‎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最终选出正确答案。‎ C项,推断错误。材料三第一段说的是“美国推特网上精英人士关注的中国新闻主要来源于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由此可以看出大众传媒的重要性,而不是“大众传媒信息公开的重要性”。‎ 故选C。‎ - 29 -‎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于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材料一说“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相关信息,回应境内外关切”,“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要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及港澳台地区通报疫情信息,加强合作、全力应对,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卫生安全”,“在制度层面,我国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突发事件应对中信息公开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故此可以概括出政府层面和公众个体层面的做法,对于政府来说,应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加强相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在制度层面建立相关法律与政策,以保障信息的传达。对于公众来说,应保持理性,不信谣言,对政府和社会要有信心。材料三说“美国推特网上精英人士关注的中国新闻主要来源于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同时他们又用自己的看法去影响网络舆情。大众传媒对民众的影响是具体而又直接的”,“‘报忧不报喜’‘厚古薄今’是西方媒体对中国采取的报道方针。这种不客观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国外民众,是不负责任甚至别有用心的行为”,材料三主要阐述了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同时举例说明一些不真实不全面的信息对公众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媒体在公开信息时,应该做到客观全面,不带个人偏见,不传播片面的信息误导公众,这亦要求公众在面对各种信息时要保持理性,增强对社会的信心。‎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1、在内容上,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 ‎2、在文体上,跨文体。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 - 29 -‎ ‎3、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 ‎4、内容具有时代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体现阅读与生活日益紧密的特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课 叶圣陶 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他手里拿着一个盛烟卷的小匣子,里面有几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他将匣子摆在膝盖上,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的群里,仿佛他也是一条小蚕;他踏在光洁鲜绿的地毯上,尝那甘美香嫩的食品,何等的快乐啊!‎ 冷峻的面容,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历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忽然全归于寂静,这使他由小蚕回复到自己。他看见那位方先生——教理科的——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那个储藏着小生命的匣子,现在是不能拿在手中了。他抽屉没有关上,便极敏捷地将匣子放在里面。这等动作,他有积年的经验,所以绝不会使人觉察。‎ 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他连绵的、深沉的思虑却开始了。他预算摘到的嫩桑叶可以供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便想:“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他立时想起了卢元,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样,平时他们三个一同出进、一同玩耍,连一歌一笑都互相应和。他想:“那位陆先生为什么定要卢元买这本英文书?他和我合用一本书,而且考问的时候他都能答出来,那就好了。”‎ - 29 -‎ 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做两种: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发光的,叫做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做行星……这语音虽然高,送到他的耳朵里便化而为低——距离非常远呢。只有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星……恒星……光……行星”他可以听见。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的沉思:“先生越要他买,他只是答应,略为点一点头,偏偏不买。我也曾劝他,“你买了吧,省得陆先生天天寻着你发怒,他也只点一点头。”‎ ‎“轨道……不会差错……周而复……”那些语音又轻轻地震动他的鼓膜。‎ 他回头望卢元的书桌,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还有几个纸团儿,几张干枯的小桑叶,是别的同学随手丢在那里的。‎ 他又从干桑叶想到明天要去采桑,“我明天一早起来,看了王复,采了桑,畅畅地游玩一会儿,然后到校,大约还不至于烦级任先生在缺席簿上我的名字底下做个符号。但是哪里去采呢?乱砖墙旁桑树上的叶小而薄,不好。还是眠单泾旁的桑叶好。我们一准儿到那里去采。那条眠羊泾可爱呀!”‎ ‎“……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它……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冷峻的面庞现出不自然的笑,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的摇曳尽致。停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游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它是我们的大火炉!”语音杂乱,室内的空气微觉激荡,不稳定。‎ 他才四顾室内,知道先生在那里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了一句:“活不成了!”他的心却仍在那条眠羊泾。“一条小船,在泾上慢慢地划着,这是神仙的乐趣。我们跳上船去,撑动篙子,碧绿的两岸就摇摇地向后移动,我们都拍手欢呼。我看见船舷旁一群小鱼钻来钻去,活动得像梭子一般,便伸手下去一把,却捉住了水草,那些鱼儿不知道哪里去了。卢元也学着我伸下手去,落水重了些,溅得我满脸的水。这引得大家都笑起来,说我是个冒雨的失败的渔夫。”‎ ‎“……北极……南极……轴……”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学都望着右面的窗,轻轻地指点告语。他跟着他们望去,见一个白的蝴蝶飞舞窗外,两翅鼓动得极快,全身几乎成为圆形。似乎要飞进来的样子,但是和玻璃碰着,身体向后倒退,还落了些翅上的白磷粉。他就想:“那蝴蝶飞不进来了!我们何不开了窗放它进来。”他这么想,嘴里不知不觉地说出“开窗!”两字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窗!”两个字。‎ 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斥责道“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们且讲经度……距离……多少度。”‎ - 29 -‎ 以下的话,他又听不清楚了。他俯首假作看书,却偷眼看窗外的蝴蝶。哪知那蝴蝶早已退出了他眼光以外。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不知道哪里去了?倘若飞到小桥旁的田里,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美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它倘若沿着眠羊泾再往前飞,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还会回到这里来望我吗?“梦幻似的声音,一室内的人物,于他都无所觉。‎ 他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绝不是平时听到风琴发出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的。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 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作者巧妙运用内心独白,细腻地再现了课堂上一位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 B. 小说的开篇描写细腻,充满阳光;而方先生的出场与开篇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压抑沉闷。‎ C. 在作者看来,方先生的毫无感情的照本宣科、陆先生的粗暴等都显得不可接近,缺乏人文关怀。‎ D. 小说多次写到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这是运用反讽笔法,嘲讽旧教育方式对儿童天性的禁锢。‎ ‎8.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构思全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本文入选《叶圣陶教育文集》,假如你是该文集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答案】7. D 8. ①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写,仿佛作者站在“他”的身后,对“他“施以特写镜头,全方面地描摹与记录“他”的幻想和遐思。②这样写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③另一方面有利于作者客观地再现课堂生活,对现实的批判更为客观和公正。 ‎ - 29 -‎ ‎9. ①本文所描写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是学校传统教育的一个缩影,与“教育”的主题非常契合;②小说中照本宣科的先生和多次走神的学生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紧张而漠然的师生关系;③小说用冷峻观世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儿童的灵魂世界,呼吁学校教育必须与儿童天性和自然融合起来,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先进的教育理念。‎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类题目往往综合性比较强,常常涉及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会涉及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D项,“运用反讽笔法”错。小说没有运用“反讽"笔法,这里用的是反复,突出方先生的讲课方式完全脱离儿童的天性。‎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这一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理解“全知视角”,然后到原文中寻找印证的事例。全知视角的核心要义,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明确“全知视角”的好处。‎ 本题从涵盖范围、叙述自由和客观公正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写,让读者感觉仿佛作者站在“他”的身后,对“他”施以特写镜头,能够全方面地描摹与记录“他”的幻想和遐思,涵盖范围较广,视角较丰富;另一方面,小说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可以将故事的情节自由描述,使得作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叙述起来比较自由;第三方面,“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他连绵的、深沉的思虑却开始了”,“他オ四顾室内,知道先生在那里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了一句”,“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这些描写客观地再现课堂生活,对现实的批判更为客观和公正。‎ - 29 -‎ ‎【9题详解】‎ 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考查鉴赏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和创作意图的能力。题干“选用本文的理由"实际上是赏析文章的精妙之处,结合小说的特点,可以从小说的主题定位、人物形象和创作动机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小说主题来说,《教育小说》能够选择这篇文章,因为其主题与学校教育有关;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说,“……,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小说中照本宣科的先生和多次走神的学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紧张而漠然的师生关系,极具典型意义;从创作动机来说,结尾“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小说用冷峻观世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儿童的灵魂世界,呼吁学校教育必须与儿童天性和自然融合起来,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先进的教育理念。‎ ‎【点睛】小说选择题答题技巧:‎ 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 29 -‎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疑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遂已。‎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10. 下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B.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C.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D.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11. 下对这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9 -‎ A. 漕司,指管理催征税赋、出纳钱粮、办理上供以及漕运等事的官署或官员,在北宋时称转运司。‎ B. 青苗法,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在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出贷给农民,秋收后,农民再将本息一并归还政府。‎ C. 临朝,古代中国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行使皇帝权力,称为“临朝”。‎ D. 秋试,又称秋闱,是对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会试借代性叫法,因考期一般在秋季八月而得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辙富有才华,科考优异。十九岁时,他就和兄长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在制举的策论考试中受到考官司马光的赏识。‎ B. 苏辙体恤士人,爱护人才。司马光想要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苏辙认为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不作变动,后面再慢慢讨论科举的条例。‎ C. 苏辙处事果断,有政治主见。宣仁后在是否任用元丰党人的事情上犹豫不决,而苏辙当面驳斥并上书反对任用元丰旧党。‎ D. 苏辙敢于直言,不事谄媚。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对执政的王安石、司马光,苏辙均能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前。‎ ‎13.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2)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 ‎【答案】10. A 11. D 12. B ‎ ‎13. (1)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 - 29 -‎ ‎(2)吕大防、刘挚很担心这件事情,想逐渐推举任用(他们),来平息(他们)先前的仇恨,称之为“调停”。‎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访求遗利”中,“访求”作“遗利”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辙以书抵安石”中,“安石”作“抵”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辨析。‎ D项,“会试”错。乡试在秋季举行,叫做秋试。此处应为“乡试”。‎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建议来年的考试不做变动”错。原文“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意思是“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可见还是改变了一部分考试规则。‎ - 29 -‎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春秋,年岁,年龄;倦于勤,介词结构后置句;因,于是,就;切,激切。‎ 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患,担心;稍,逐渐;引用,推举任用;夙怨,先前的仇恨。‎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注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 - 29 -‎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佑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司马光都不听。‎ 从元佑初年开始,国家政治焕然一新,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人心已经安定,只是元丰旧党,分布在朝廷内外,常常兴起一些邪说来动摇皇上,吕大防、刘挚很担心这件事情,想逐渐推举任用(他们),来平息(他们)先前得仇恨,称之为“调停。宣仁皇后犹豫不决,苏辙当面指出她的不对,又再次上疏说:“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况且,君子、小人在形势上如同冰和炭,相处必然相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在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容,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众大臣都顺从并符合太后的话,“调停”的主张终于停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 戴复古 茶山①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 - 29 -‎ 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 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 李杜陈黄②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 ‎【注】①茶山:指南宋大诗人曾几,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是陆游的老师。②李杜陈黄、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前二位是唐朝大诗人,后两位是北宋大诗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由,暗含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以及思以为师之意。‎ B. “衣钵”一词交代了曾几和陆游的师生关系,也暗示了陆游诗文水平很高。‎ C. 第五句既指出了陆诗描绘的自然风光,又赞扬了陆诗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D. 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句暗含对比,尾联明确对比,两处角度不同。‎ ‎15. 本诗对陆放翁的诗文作了哪些方面的高度评价?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语言风格方面:看似平淡,实则精工。颔联的“平澹,等闲”说的是平淡,“入妙,瑰琦”说的是精工。‎ ‎②题材内容方面:极为全面,自然景色、历史兴衰等,都进入了写作范围。“模写一无遗”就是这个意思。‎ ‎③历史地位方面:宋室南渡后百余年间,陆游是最优秀的诗人,能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比肩。首联和尾联都能体现这一内容。‎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 29 -‎ A项,“思以为师之意”错误,题目没有暗含以陆游为师的愿望。‎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时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 对陆放翁的诗文评价主要体现在:“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意思是,高妙的文章原本就是质朴自然的,貌似平常的词语组合起来就显得奇伟超拔。“入妙”“平澹”“等闲”“瑰琦”可见评价的是语言风格;“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意思是,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这些著名的大诗人尚不能把天地万物、事态人情书写详尽,陆游先生却能描写得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包罗无遗。可见评价的是题材内容;“南渡百年无此奇”意思是,是南宋百年来绝无仅有的出神入化的文学极品;“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把陆游的诗与南宋百年来的作品以及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等这些大诗人对比,突出陆游在文学上的地位与影响。‎ ‎【点睛】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题型,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和概括。此类试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作者多次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_______________”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_______________”写江水在山谷中汹涌激荡,冲击回旋。‎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_______________”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苍凉中难掩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 29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沧陷区人民已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 ‎【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答题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豗”“尊”“酹”。‎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朝苏州一带戏曲的勃兴与当时的经济和商业活动有关,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给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作为民间声腔的昆山腔,是一种 的集体创作,流传于吴中一带。在众多曲家之中,最后能 地集大成,并且把歌唱技法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民主而加以分析的,就是被后世尊为“曲圣”的魏良辅。魏良辅虽不能说是昆腔的创始人,但他苦心钻研,( ),这个功劳是很大的。比魏良辅稍晚,梁伯龙与他齐名,创作用昆腔演唱的第一部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人。从此,昆腔由清曲进入到剧曲。梁伯龙的《浣纱记》无疑是昆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这其间,足以传世的传奇作品不少,最为 的当属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而《牡丹亭》更是汤显祖的 ,数百年来一直被尊奉为“传奇”的圭臬。‎ - 29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群体性 删繁就简 耳熟能详 得意之作 B. 群众性 去芜存菁 脍炙人口 扛鼎之作 C. 群众性 删繁就简 耳熟能详 得意之作 D. 群体性 去芜存菁 脍炙人口 扛鼎之作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比魏良辅稍晚,与他齐名的梁伯龙,是创作第一部用昆腔演唱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人。‎ B. 梁伯龙与魏良辅齐名,比他稍晚,创作第一部用昆腔演唱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人。‎ C. 比魏良辅稍晚,与他齐名的梁伯龙,是创作用昆腔演唱第一部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人。‎ D. 梁伯龙比魏良辅稍晚,与他齐名,创作了第一部用昆腔演唱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人。‎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曲圣”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 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 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 29 -‎ 第一空处,群众性: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或者为群众服务、反映群众呼声的属性。群体性: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一般指偶发的多人聚集性事件。根据语境,下面是集体创作,因此选“群众性”。‎ 第二空处,去芜存菁:除去杂质,保留精华。删繁就简:删去多余的文字或内容使简明扼要。根据语境,这里不是指语言文字,而是文艺作品,因此选“去芜存菁”。‎ 第三空处,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根据语境,这里指传奇作品让人传诵,不是熟悉得能说出来,因此选“脍炙人口”。‎ 第四空处,扛鼎之作:比喻作品(多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大,意义深远。得意之作:指白己认为非常满意的作品。根据其后语境“数百年来一直被尊奉为‘传奇’的圭臬”,应选“扛鼎之作”。‎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适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画线语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比魏良辅稍晚,梁伯龙与他齐名”结构杂糅,从后文看,“比魏良辅稍晚”“与他齐名”的都是“梁伯龙”,故应改成“比魏良辅稍晚,与他齐名的梁伯龙”;二是缺乏判断动词“是”构建上下文,语句不完整;三是语序不当,数量短语“第一部”应该放在动词“创作”后面。四个选项,只有A项全部修改正确。‎ 故选A。‎ ‎【19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文中“曲圣”是特殊称谓。‎ A项,此处的“拿来”引号的用法属于着重论述的对象,因为紧接着作者论述了应该怎样拿来,特别论述了三种错误的拿来的态度和方法。‎ B项,表示讽刺或否定。‎ C项,表示引号内的是引语,引用了“有的评论家”的原话。‎ D项,特殊称谓。‎ 故选D。‎ ‎【点睛】解答正确使用词语题,积累记忆是答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①______。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②______: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③______;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答案】 (1). ①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2). ②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或: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3). ③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或从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 - 29 -‎ 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根据“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以及“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可知,第一处应为“还拥有另一个精神世界”;根据“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可知,第二处应“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为”;根据“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可知,第三处应为“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概括,要求不超过25个字。‎ 网易娱乐7月13日报道,直播带货的风潮正劲,不少明星纷纷做起了带货主播,就连曾志伟也不例外。据悉,曾志伟在某短视频平台进行了一场近5个小时的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000万,创下超过1400万人民币的销售成绩。虽然曾志伟取得了如此亮眼的带货成绩,他的首秀却仍然翻车了。‎ 原来,在直播过后,有大量网友涌入曾志伟的评论区,称自己收到的东西和直播时介绍的不太一样,质疑曾志伟卖的是假货,纷纷要求退款,其中被质疑最多的就是酒,不仅提到包装简陋,更有网友表示自己想通过扫码酒的条形码验真伪都无法扫出来。也有网友吐槽曾志伟带货的小龙虾实际上非常小,和他直播时所说的品质完全不同,一时之间退货声层出不穷。‎ ‎【答案】曾志伟直播带货翻车 被质疑卖假酒遭刷屏要退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 本题属于新闻报道,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找出报道对象以及特征,新闻事件以及影响等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即可。根据材料第一段可知,报道的对象为“曾志伟”,事件为“直播带货”,结果为“翻车”。报道第二段还列举事例强调了具体结果“被质疑卖假酒遭刷屏要退货”。据此总结出“曾志伟直播带货翻车,被质疑卖假酒遭刷屏要退货”的结论。‎ - 29 -‎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画出最好的自己 致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 你们问: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我想,其实一个人是怎样的,过去我认为别人的问答足够客观,我们应当相信;后来我明白,一个人是什么样的,终究还是自己说了算。‎ ‎ 学弟学妹们,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确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里,你们的自画像,该由你们自己画。‎ ‎ 你们会绘出更好的理想中的自己。我们的价值如何实现?我们可以绘出那个理想的自我吗?当然,这个时代赐予我们无数资源,我们亦可循着找到自己的光芒。写作、绘画、舞蹈,我们可尽情去学习。无数人的价值正被看到与发掘,袁隆平扎根田间为苍生福祉,钟南山逆行武汉护国人,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为云南山区的女孩带去希望……。你们会以此为镜,绘出那个你理想中的自己。如果没有实现,那也多问自己:“我还需要做些什么?现在的我是我想要的样子吗?”答案其实就在你心底。‎ - 29 -‎ ‎ 你们会绘出更好的现实中的自己。你们会在即将到来的高一遇见友谊、师生情。我希望你以他们为镜,找出自己的不足。你或许更喜欢看网上周立波的那段“你的青春被狗吃了么”的激昂言论,你或许更喜欢看网上关于某省高考状元从来不上课外补习班的报道,你或许看着班级后黑板上的倒计时,还在默默安慰自己“没事,高考还早”……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高考状元或许比你少了那两三个小时的课外补习,但他们比你多的,是高效的学习策略、良好的思考习惯,和自己默默的用功努力?你有没有担心过或许就是那句安慰性的“没事,高考还早”,让你略过你不想做的那道函数放缩,而你放弃的这道题,可能就是6月你哭都哭不回来的14分……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人总是在他人身上才能够准确的认识自己,我希望在即将到来的高一,你能找到自己的镜子,比照他们,画出更好的自己。‎ ‎ 你们会在祖国的大背景中画出最好的自己。今年,将完成全面小康的目标,而祖国的明天,将由你们来绘制。在今年,我们遭遇到了疫情,但是我们亦不畏惧,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漫长的冬天也会过去,而祖国的明天,就在你我手中。习近平总书记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愿我们接继奋斗,共绘美丽中国,也在为祖国的奋斗中,画出最好的自己。‎ ‎ 学弟学妹们,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掌握,是老话,也是至理,以后,当你们遇见挫折,当你迷茫时,一定要回头望,问自己,“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多找出适合自己的“镜子”,不断参照,不断反思。唯有如此,才能画好自己的像。‎ ‎ 《大秦帝国》里有句话:“敬那大争之世,敬这小酌之时。”希望我的话,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在这个奔腾的时代里,愿你们,能绘出自己最好的自画像。‎ ‎ 谢谢大家地聆听。‎ ‎ 高三学姐 ‎ 2020年7月7日 - 29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先看材料,“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说明还需要借助他人,即“镜子”全面的认识自我。要写好这篇作文,最重要的是紧扣材料中的“镜子”。镜子有平面镜、曲面镜乃至哈哈镜之分,既可以直观呈现原初的模样,也可以曲线反映客观场景,核心不仅在于镜子本身的质地,更取决于自我本身的认识与善于甄别的眼光。“镜子”可以理解为为后浪起示范、榜样、引领作用的偶像、英雄,反观出自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可以理解为与自己一起激扬文字、同窗苦读、相伴成长的平辈,映射出自我的劣势与优势;还可以是那些蝇营狗苟、苟活偷生的奸佞之徒,警醒自己不要做怎样的人。‎ 题目要求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考生作为高三学生写信给高一新生,书信方式是一个限制,书信体也因书信主体和书信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呈现出相应的差异性。写作的内容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要思考“如何”和“画好”,要切中“为自己”。考生需要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思考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要求考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高中三年生活怎样度过,如何在高中三年中过好学习生活,把你的成功经验、教训传递给高一学生。‎ 参考立意:‎ ‎1.“内省”+“外省”=最好的自己;‎ ‎2.在最好的年纪,请选择奋斗;‎ ‎3.选好“镜子”,画出最好的自己;‎ 参考素材:‎ ‎1. 可以用到的材料,有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也可以有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子可以是现实中的镜子也可以是历史,也可以是人。‎ ‎2. ‎ - 29 -‎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三年时间转眼悄然而逝。写到这里都有点想笑,想必这两句话大家写作文都快用滥了吧?中考刚刚结束,经历过人生中的一次大考,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觉。是终于可以好好玩了的放松?是等待成绩的紧张?还是对高中新生活的期待?回想十五六岁的年纪,青春无敌,身边有太多的诱惑。你会不会认为,在游戏中酣战,在漫画中陶醉,在偶像剧中沉迷……这些才是青春啊!我年轻我任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什么的,见鬼去吧。‎ ‎3.成就最好的自己,不轻言放弃,学会等待,学会豁达,为最好的那个自己奋斗。就像吉鸿昌说的:“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用自己的脚步,为自己写一部成长的史书。‎ 参考结构:题目“画出最好的自己”。开头即阐明,画好自己的像,自己说了算。接着分出三个分论点来论述:你们会绘出更好的理想中的自己,你们会绘出更好的现实中的自己,你们会在祖国的大背景中画出最好的自己。这样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如何画出最好的自己”。画出理想中的自己,其实就是以英雄、偶像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不断充实自己;画好现实的自己,就是要以身边那些优秀同学为榜样,不断磨练自己;以祖国为背景画好自己,就是要在为祖国奋斗中成就最好的自己。结尾提出,“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多找出适合自己的“镜子”,不断参照,不断反思。唯有如此,才能画好自己的像。‎ ‎ ‎ - 2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