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秋高中语文第1单元练案4故都的秋新人教版必修
练案 4 故都的秋(2) 本练案共 2 页,满分 40 分,时间 40 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导学号 闲读梧桐 余秋雨 ①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 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②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 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 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 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 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③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 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 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 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 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 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 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 默默碰撞。 ④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 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 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 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 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 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但也有荫庇一方 的坦荡。 ⑤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⑥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 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 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 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⑦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 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如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 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 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⑧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 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 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风暴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 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 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 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名利、忠心 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解析】 A 项, “寂寞”有误,原文有“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B 项,没有 “母爱的细腻”,这不是本文的主题;D 项,没有赞颂“从容豁达”,原文说“悲哀起他屈 从天命的无奈”。 2.从上文看,我们可以看出梧桐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做答。(5 分) 外形特征是:(不超过 10 个字)__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2 分)__; 内在精神特征是:__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 显示出从容淡泊之大度。(3 分)__。 【解析】 梧桐的外形特征参照第二段这棵梧桐大且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 伸展”是因为他挺拔向上;“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因它叶如长发,披肩掩面。内在精神 参照第 7 段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 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3.第三段中,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 契合”。这种契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的不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6 分) 答:契合:历经风吹雨打;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3 分)_不 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3 分) 【解析】 契合表现可以根据第 4 段末尾“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 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不同点根 据第 7 段概括梧桐精神品质方面的宽容大度和祖父的屈从天命。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导学号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 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 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 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 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 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 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 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 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 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 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 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 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 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 的点画,那个 2750 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 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 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 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 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 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 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 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 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 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 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 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 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 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 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 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 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 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 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 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D.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 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解析】 根据选文第⑦段,作者重点说明了罗布泊消亡前后的情形,其断流的原因主 要是塔里木河的断流,而对塔里木河、罗布泊断流的深层次原因只提及“人类自己饱尝苦 果”,因此“从不同方面”错。扩大了范围。 5.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 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 结构更加严密。 6.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5 分) 答: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 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惶 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 分) 导学号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郁达夫(1935 年 4 月)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 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注]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 祭之类,它的内容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 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 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 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 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 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 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 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 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 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 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 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一层固定 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 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 自然更加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的 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 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 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 结句等种种法则,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种械梏之下,我 们还写得了好的散文来么? [注]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 7.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 是(4 分)( AC ) 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解析】 注意“心”,即主题,而不是“体”,B、E 中均有表现形式(“体”)的内 容在其中,故排除;D 项,“应反映民族文化”显然作者没有提及,所以 A、C 是正确选项 8.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4 分) 答:第一重指__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__。(不超过 8 个字) 第二重指__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__。(不超过 14 个 字) 【解析】 “械梏”是个比喻,有“束缚”的意思。两段文章,一从“散文的心”(主 题)的角度说,一从“散文的体”(表现形式)的角度说。第一段末句是“这些就是……散文 的心”,“这些”指的是前文所讲的“三大厚柱”、“三种教条”,简言之,就是封建正统 思想,这是第一重“械梏”。第二段说“行文”、“字句”“必崇尚古雅……不能任意造 作”;“起承转合”等章法结构也不能“违反”,否则“就不成文”,显然,指的是陈旧死 板的表现形式,这是第二重“械梏”。从原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抓住关键词语按要求加以 归纳,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常用方法。 9.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为什 么?(4 分)(不超过 48 个字) 答: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虽然它的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教条的;虽然它能 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够合理简明。(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能力层级 C 级。本题在答案的要求上与上 一题近似:一是限定字数,给考生设定一个严谨的答题环境;二是问题提得较概括,不能简 单地从文章之中摘出词句来做答,而必须筛选信息之后整合信息作答。首先从第 1 段“一半 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确定这本书的优点,同时也确定答题思路 从“材料”和“分类”两个方面分析;然后再根据第 2 段“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 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和第 4 段“这一层硬壳上 的三大厚柱……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概括出缺点,最后整合文句形成通顺的答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