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 12 月月考试卷 高一年级 语文 本试卷共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 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 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 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 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 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 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 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 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 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 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 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 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 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 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 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 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 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 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 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 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 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 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 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既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 节目,又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 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 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 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 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 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声代替古乐,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 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 能收到平常语言所难以达到的曲折动人的效果。 B.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以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 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因为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 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 食。这种解释是契合《诗经》原意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医 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 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 孝长叹一声:“这群倭寇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 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 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片刻,汩汩 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 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个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 们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 病,成了日本人的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宫本一 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 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 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然 后拱了拱手,表示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王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 长刘一廷当日受伤是你救的,这一条就足以杀了你全家。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 怒就头痛,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 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顶,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 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脑袋, 片刻间宫 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 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认出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 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 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宫本 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 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为什么没人击中官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 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 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 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 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 欣喜若狂 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体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 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把师父的神针绝技教给你 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很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更希望师兄能与他一道 享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 中的"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C.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会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内心清楚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 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D.小说大量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 展现了师兄弟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5.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的理解。 (5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近日,一篇题为“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引发众 多家长热议。数学课 200 元一节,新概念英语 2000 多元一期,钢琴课 450 元一节……各种培训班账 单被家长无奈地称为“碎钞机”。相关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 348 位网友中,超过三成网友表示 孩子暑期补课花费已经超过万元。其中南京一位初中生家长表示,女儿光数学就上了 3 种不同类型 的课程,还上了钢琴课等,花了好几万元。一位家长补充说,这些花费仅是上补习课的费用,如果 加上购买辅导资料、课外书,外出旅游或者各种游学夏令营的费用,1万元是远远不够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暑期疯狂补课呢?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首先是家长 和学生被升学压力裹挟,为了进好学校,大家都很焦虑。家长普遍抱有这样的心态:班上成绩好的 学生都在补,那其他学生还能不补吗? (摘编自《扬子晚报》) 材料二: 中国教育学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已经成长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2016 年行业市场规模超过 8000 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 1.37 亿人次(同年我国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约 为 1.82 亿),辅导机构教师规模 700 万至 850 万人。而根据新浪数据中心此前联合某教育机构发布 的《2017 全国中小学生课外培训调查报告》,在为补习“埋单”的家庭中,一半以上中小学生每年 参加课外辅导的花费为 2000~10000 元,更有 13.7%的家庭每年为教育培训花费 2万元以上。 作为校内教学的有益补充,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近些年越来越多地承载起学生对于教育多样化、 个性化和分众化的需要,也正是这个原因,近年来民办教育培训行业风生水起,被受众需要的同时, 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整个民办教育培训行业中,近 95%的市场份额被众多中小型机构占据, 几家大的教育培训机构所占份额不超过整个市场份额的 5%。相对而言,对小机构的监管更难。”北 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薛二勇分析,“还有一个数字让人忧虑,据不完全统计,民办 教育培训机构中,证照齐全的比例不到 20%,这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直接表现为:机构违法 违规成本低、教学质量无保障、价格机制混乱,聘用的教师无资质、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流动率过 高,教学无保障,等等。” “在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施行之前,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虽然叫培训机构,听起来属教育范 畴,但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大量机构为公司性质,在工商部门注册。尽管有 少量经过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前置审批,教育行政部门对其监管力度也还不够。”杨念鲁介绍。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王中立表示:“学生家长过度关注孩子成绩,通过校外补课的形式片面追 求成绩,这影响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绿色升 学率’。” “减负是全社会的问题,应多方联动解决。”四川青神中学副校长王晓梅认为,学校应坚决执 行为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规定,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推进 课堂和课程改革,向课堂要质量。 社会上的“文凭歧视”现象愈演愈烈,不断为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推波助澜。不管待聘岗位对 人才类型有何特殊要求,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都要求岗位申请者的本科出身必须是“985”或“211” 大学,否则一概不予录用。这种失范行为给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几乎每一 所大学都号称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对基础教育不择手段地索取高分学生。当学校、家 长和孩子都盯着全国这一百多所大学的有限席位时,其竞争之惨烈、后果之严重着实难以想象。既 然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社会就有责任与教育理性沟通,为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给教育以正确导向。 (摘编自《中小学减负政策执行力反思与出路》)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提供的数据可知,在我国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 视的。 B.校外培训的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C.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发展不规范,存在机制层面的原因,即教育行政部门与工商部门的管理边界模 糊。 D.尽管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顽疾”并发,难题与挑战共存,但其仍然有存在的 价值。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游戏”,而不尊重教育规律,这样只能适 得其反,孩子必定无所成就。 B.家长们面对难以承受的负担,怨声载道,表明他们未来对待课外培训,会更加理性,对孩子学业 的要求,会更加宽松。 C.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其全面发展, 而且会催生出众多社会问题。 D.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 力,更需要孩子们自己争取。 9.请针对假期“补课热”的负面影响,提出几条建议。(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 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 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 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 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 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 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 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 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 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 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 《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 《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 《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 《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 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肃清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 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 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 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 4分)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共 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章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 B.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嫁娘早生贵子。 C.第三章以累累硕果和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衬托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这是最好的颂辞。 D.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 德。 15.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2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分,共 10分) (1)《氓》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兴手法写出了女子容颜的老去和爱情的消逝。 (2)《氓》中回忆二人年少时青梅竹马的诗句是 , 。 (3)《离骚》中为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而擦泪哀叹的诗句是 , 。 (4)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使用用典和夸张手法,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 词人和战友们改造旧中国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 (5)《烛之武退秦师》中,“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描写了晋国的贪得无厌。 (6)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____,而是有着详实的数据 支撑。根据世界卫 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 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______: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 视比例上升了 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 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巳 ,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 ,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 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 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7.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B.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C.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D.骇人听闻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 第一。 B.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 第一。 C.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 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 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2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 《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 305 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 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 21.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幅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 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4分,每空 1分)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冽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中秋: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重阳: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图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请把图中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0 个字。(3分)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蒋文明同学一家三世同堂,一天,大家围坐一起吃火锅,文明建议妈妈:“我们不应该使用大 锅,应该使用小火锅和公筷,避免传染病毒细菌。”爸爸听到后对文明说:“一家人围着一个大锅 吃才热闹。”妈妈也应和爸爸:“是呀,分开吃显得多生分。还是大锅儿吧。”奶奶笑着对文明说: “明明,你嫌弃我们老了?你爸小时候我还嚼碎东西喂给你爸呢,你爸这不也没生病吗!” 疫情之下,专家建议将公筷制、分餐制纳入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场餐桌 革命。假如你是蒋文明,你准备怎样劝说亲人响应国家呼吁实行公筷和分餐呢?请你以“蒋文明” 的身份,在奶奶、爸爸和妈妈中选择一个角色给他(她)写一封信,说明你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 12 月月考试卷 高一年级 语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选 A。 A项,“并没有深刻含意”错。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 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 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由此可见,《诗经》中的作品选还是 有深一点的,而选项说其“并没有深刻含意”显然是错的。 2.选 C。C项,“子展……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错误,选项曲 解文意,从文中来看,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 臣。 3.选 A。B项,“就可以进入诗三百篇中”说法与原文不符,这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 徒歌都有曲调,没有乐曲罢了。 C项,“因为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错,强加因果。 原文只是说“‘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 就叫‘赋诗言志’”,所以原文中并无因果关系。 D项,“这种解释契合《诗经》原义”有误,原文,“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 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可见,孟子的解 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4.B 5.①医术高超。为游击队员治病时,王仁甫运用银针为其片刻止血,又很快将其伤骨复位,显示了他 高超的医术就连日本人也称他为“针神”;②沉着冷静。在白色恐怖中,他从容镇静地完成了对游击 队员的救治;宫本一郎和他搭讪,他“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对侵略者的淫威毫不畏 惧;③大智大勇。他巧借白忠孝之手除掉宫本,体现了他的智慧与勇气;④正义爱国。他不顾生命危险 救治游击队伤员,保持个人操守而拒绝与日本人合作;⑤包容大度。师弟白忠孝迷途知返后,他不计前 嫌,教其神针绝技。 6.医心有两层含义:①医者之心。医者既要有伤者必救的仁爱之心,更要有恪守正道的崇高人格。王 仁甫秉承先师教诲,不顾个人安危,救治抗日游击队伤员;他捍卫民族医学的尊严,拒绝与日本人合作, 设计除掉日军指挥官,都体现了其守正爱国的情怀;②医治人心。医术既要善于医治患者的身体疾病, 更要疗救世人的精神。王仁甫医术精湛,救死扶伤,始终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他用针灸之法,拯救了 白忠孝这个误入歧途的人,帮助他重新做人,回归正道,体现了疗救精神的真谛。 【分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项,白忠孝二次到来不排除是日 本人的唆使;而且,他如果能说服师兄王仁甫,在日本人面前也好交差。C项,白忠孝“不言语”不完 全是出于“不想邀功”,白曾经帮日本人办事不光彩,担心游击队知道此事。D 项,“大量运用……心 理描写”不准确,文中心理描写不多。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 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本文围绕着王仁甫主要写 了三件事情,一是他为游击队员治病时,王仁甫运用银针为其片刻止血,又很快将其伤骨复位,显示了 他高超的医术就连日本人也称他为“针神”;同时他不顾生命危险救治游击队伤员也表现了他的正 义爱国。二是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并巧借白忠孝之手除掉宫本,体现了他的智慧与勇气。三是当师 弟白忠孝迷途知返后,他不计前嫌,教其神针绝技。可见其包容大度。只要围绕着医术高超、沉着冷 静、大智大勇、正义爱国、包容大度等分析即可。 点睛: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特点。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和深 层含义。表层的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内容来分析,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人物特征、时代背景和 文章的主旨来分析。本题标题中的“医心”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指医者之心。医者既要有伤者必 救的仁爱之心,更要有恪守正道的崇高人格。王仁甫秉承先师教诲,不顾个人安危,救治抗日游击队伤 员;他捍卫民族医学的尊严,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设计除掉日军指挥官,都体现了其守正爱国的情怀。 深层含义指医治人心。医术既要善于医治患者的身体疾病,更要疗救世人的精神。王仁甫医术精湛, 救死扶伤,始终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他用针灸之法,拯救了白忠孝这个误入歧途的人,帮助他重新做 人,回归正道,体现了疗救精神的真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7.B 8.C 9.①家长应理智对待课外辅导,量力而行;②学校应坚决执行为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规定,完善学 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③教育行政部门和工商部门应明确职责,加强行业的监管与治理;④高校应 对生源选拔制度进行联合改革,改变“唯分数论”的选拔模式;⑤社会应避免“文凭歧视”,特别 是用人单位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 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错误。结合文本内 容“机构违法违规成本低、教学质量无保障……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分析可知,教师专业水平 参差不齐只是校外培训的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的原因之一,并非最主要的原因。故选 B。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 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 A项,“孩子必定无所成就”说法绝对; B项,“家长们面对难以承受的负担怨声载道”夸大事实;还有,结合文本内容“家长普遍抱有这 样的心态:班上成绩好的学生都在补,那其他学生还能不补吗”分析可知,“更加理性”“更加宽 松”错误。 D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更需要孩子们自己争取”无中生有。 故选 C。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文中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 求,比如本题,要求针对假期“补课热”的负面影响,提出几条建议。然后通读文本,筛选出文本 中有关假期“补课热”的负面影响,根据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结合材料一分析可知, 家长应该理智对待课外辅导,量力而行;结合“学校应坚决执行……改变‘唯分数论’……向课堂 要质量”分析可知,学校应坚决执行为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规定,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结 合“但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对其监管力度也还不够”分析可知,教育行政 部门和工商部门应明确职责,加强行业的监管与治理;结合“社会上的‘文凭歧视’现象愈演愈 烈……”分析可知,社会应避免“文凭歧视”,特别是用人单位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等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B 11.D 12.D 13.(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分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 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前四个断句相同,四个选项的第一个区别 在“涣少好侠”,翻译为“王涣年少时喜好游侠”更为通顺,排除 C、D。根据对仗的原则,“敦儒 学/习《尚书》/读律令”形成动宾结构,故选 B。 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 “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D 项,原文说“元兴元年,病卒”, 未点明是“死于洛阳令 任上”。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重点关注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逐一译出重点词语, 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确定词句意义。采分点:(1)“为立祠安阳 亭西”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弦”为名词作动词,弹奏、 奏乐;“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进献”。(2)“一岁”译为“一年”;“狱”为案件; “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文理”为条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4.C 15.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 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 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 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 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 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衬托”分析错误,此处运用了“象征”手法,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 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故选 C。 15.本题考查从比兴手法角度赏析诗歌的能力。“比”,即打比方;起兴,又叫“兴”。“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 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手法。 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 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 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 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 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 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 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 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16.(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6)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C 18.D 19.D 【分析】 17.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能力。 第一组,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不符合语境。危言耸听:故意说 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结合“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分析,选用“危言耸听”。 第二组,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惊心动魄:原指文 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结合“《中国学生 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分析,选用“触目惊心”。 第三组,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 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选用“迫在眉睫”。 第四组,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 或事抱轻视态度。结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可知,选用“不以为 意”。 故选 C。 18.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错,“根据”和“显示”句式杂糅, 要一个; B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 错,“根据”和“显示”句式杂糅, 要一个。不合逻辑,“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亿多人”错,“至少”“多”矛盾; C项,不合逻辑,“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亿多人”错,“至少”“多”矛盾; 故选 D。 19.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首先,“‘关’上”“蒙了尘”两者应该是选择关系,排除 B项和 C项;其次,“美丽未来”“拥 有出彩人生”之间,“精彩人生”应该在后,更符合语境内容,排除 A项。 故选 D。 20.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从语段横线后的“东汉以 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来看,横线处的最后一空应填⑥,据此排除 A项、B 项;正因为《诗 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 305 首”,オ会有“诗三百”的称谓,故③应在④前,据此排除 D 项。 故选 C。 21.中秋: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帘幕桂花香 重阳:黄菊倚风村酒冽 紫门临水稻花香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撰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 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即上下联意思重复。 解答本题应该根据节日的特点、时间和对联的要求去选择短语,然后将短语按语意和对联的要求组 合,不重复使用词语。“月静池塘”与“风摇庭幕”相对;“黄菊”与“紫门”色彩相对,“倚风” 与“临水”动宾结构相对;“村酒熟”与“稻花香”都是名词加形容词,相对;“桐叶”与“桂花” 都是植物,相对;重阳的典型景物是菊花、酒等;中秋相关的景物是月、桂花。根据这些进行归类 并排列词语,注意语意连贯和结构相对,仄起平收。 2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而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 成合力,当然主要由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路径图用结构式图表将某些概念连接起来,因而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 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答题时要注意确定叙述顺序, 不能遗漏方框里的词语,注意箭头走向,适当增补字词等。 本题是要求描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注意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和彼此之间的 关系,可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是课程,而课程的内容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 育,重点强调了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然后用根据上述内容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 施连缀即可,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四、作文 23.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时要注意有其限制性和开放性。 (一)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中蒋文明同学一家三世同堂,围坐一起吃火锅,为避免传染病毒细菌,文 明提出使用小火锅和公筷的建议。爸爸、妈妈、奶奶分别提出各自的理由拒绝使用公筷和实行分餐 制。考生要从这一情境出发联想思考,做出理性判断,在不影响亲情的前提下说服对方使用公筷和 实行分餐制。材料中还有一个情境就是边吃饭边看电视的爷爷招呼大家看中央台播放的关于推行公 筷制或分餐制的节目,这也是审题立意的重要依据。 2.典型任务的限制。“假如你是蒋文明”“请你以‘蒋文明’的身份”,限定了写作者的身份;“在 奶奶、爸爸和妈妈中选择一个角色”,限定了写信对象;“给他(她)写一封信”,限定了文章体式。 “你准备怎样劝说亲人响应国家呼吁实行公筷和分餐呢”,限定了文章内容和主题;“说明你的观 点”,限定了文体为议论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根据题目的任务设定和题目中所提电视台关于分餐制的建议,蒋文明的建议是 非常正确的,而其他三人则对公筷和分餐制存有误解。爸爸拒绝分餐,是为了热闹而未考虑健康问 题;妈妈是担心生分而未考虑健康问题;奶奶则认为是孙子“嫌弃我们老了”,并指出爸爸小时候还嚼 碎为他,也没生病的事实。考生在选出写信对象后,应该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指出对方的误解在哪 里,达到使家人明白“分餐不分情,文明伴我行”这一事实的目的。 (二)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可以“在奶奶、爸爸和妈妈中选择一个角色”给他(她)写信,选择的对象不同, 相应的观点也会不同,如针对“不热闹”“显得生分”“嫌我老了”等来思辨。写作对象与角度不 同,论证的侧重点就不同。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针对“不热闹”“显得生分”“嫌我老 了”等角度,任选其一,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与收信人坦诚交流,帮助对方正确理 解使用公筷和实行分餐制的好处。另外,实行公筷制和分餐制是国家的新政策,一些人不能理解和 支持也是正常的现象,可以引发相关思考,可列举正反事例,拓展写作内容。比如专家建议,可以 是钟南山的建议,也可以是李兰娟或者张文宏的建议。比如,共餐制可能带来感染,如疫情期间有 因为共餐导致“一人确诊,4000人隔离”等的例子,考生可以拿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参考立意: 1.响应国家号召,公筷分餐更文明; 2.分餐讲文明,健康伴我行; 3.分餐不分情,公筷心连心; 4.餐桌革命——公筷分餐更有爱; 5.公筷不减情,分餐不分爱; ……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 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 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 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 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 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 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 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 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 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 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 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 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 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 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 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 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 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 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 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 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留下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 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急切下令勃海任峻补任洛 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断案,不过数十件,威 风远超王涣,但条理不如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