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成都七中 2019~2020 学年度下期高 2022 届半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 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多次断言:“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西方学者的断言,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呢?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东方子民了吗?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西方学者的断言,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其经典模式是由“诉讼”“议政”“典礼”三种演说和“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记忆”“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格”“情感”“逻辑”等说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五艺”“三素”。以此模式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是不合适的。“西方之外无修辞学”的观点是狭隘的。‎ 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修辞”“修辞学”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相反,尽管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异,“修辞”“修辞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说,“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规律,即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 25 -‎ 从现存文献看,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纵横术”,是我国先秦时期典型的修辞形态,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但是,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属于论辩修辞。而《诗经》《论语》等,则是文学和教育话语,也是当时的修辞形态。而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诸子的著作。随着国际修辞学研究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至今,中国不但有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而且修辞形态多样,思想十分丰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也具有像古希腊一样悠久的修辞学传统,也有论辩、说服、演说传统。在世界共融环境下,了解中国修辞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有助于增进东西方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大同世界的建构。”‎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 ‎1. 下列对“修辞和修辞学”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只要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就必定会能动地使用修辞和修辞学来提高语言的传播效果。‎ B. 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对东方或中东的文化存在着偏见,误导了西方学者的判断。‎ C. 尽管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室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志,人类修醉依然儿有共性。‎ D. (战国策)(待经)(论语)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分门别类地记收了我国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本文先破后立,先批股了西方修醉学界“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错误观点,然后提出了自己关于修辞的观点。‎ B. 文章从“修辞和修醉学”的概念、文献记载、研究修辞学的意义等方面,展开了对中国的修静和修辞学的论证。‎ C. 文章第三段列举了我国先秦时期多个修辞形态例子,与前文西方古典修辞模式相呼应,在比较中论证了论点。‎ D. 末段引用某学者的话,既论证了中国存在着修辞、修辞学是毋庸置疑的,也强调了当前研究中国修辞学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20世纪70年代之前,学术界主要研究西方的修辞学,中国的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无人关注。‎ B. 西方修辞中的“三说”“五艺”“三素”等修辞形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西方之外的某些地方。‎ C. 研究修辞,有助于我们发现人类如何更加高效实现信息交流,也能更好实现信息共享和行为协调。‎ - 25 -‎ D. 在世界共融环境下研究中国的修辞学,既能增进东西方学术交流,还有助于促进大同世界的建构。‎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A选,“就必定会能动地使用修辞和修辞学来提高语言的传播效果”理解错误,原文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从这里得不出必定会使用修辞来提高传播效果的结论;‎ B项,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西方学者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并非“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对东方或中东的文化存在着偏见”;‎ D项,“分门别类地记载……”理解错误,原文说“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诸子的著作”,而不能说这些书“分门别类地记载了我国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在比较中论证了论点”表述错误,通读第三自然段的文字可知,文章并未在比较中论证观点。‎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 25 -‎ A项,“中国的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无人关注”错误,由原文第一自然段“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可知,这种推论是不正确。‎ 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连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标准体系。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 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保障水平。重点支持高速宽带网络普遍覆盖城乡各级医疗机构,深入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推动光纤宽带网络向农村医疗机构延伸。推动电信企业加快宽带网络演进升级步促,部署大容量光纤宽带网络,提供高速率网络接入。完善移动宽带网络覆盖,支撑开展急板车载远杠诊疗。‎ 出台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的管理办法,明确监管底线,健全相关机构准入标准,最大限度减少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和安全。研究制定健康医疗大数据确权、开放、流通,交易和户权保护的法规。对非法买卖、泄露信息行为依法依规予以惩处。‎ ‎(摘编自《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材料二:‎ - 25 -‎ 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过程 ‎(数据《中国互联网医疗年度综合分析》)‎ 材料三:‎ 尽管政策红利和资本支持不断,但互联网医疗并非毫无风险的“风口”。2019年以来,由于较大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以及缺少可持续性的盈利能力,很多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在未来,互联网医疗应准确定位用户,在满足用户健康刚需的基础上打造差异化产品。针对特定人群的移动医疗健康细分市场会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发展。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医疗模式应用将在市场上拥有更大的竞争力。移动医疗健康行业将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加强与一线医院、社区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的合作,优化医疗医院资源配置。积极开拓新业务。随着处方药电子商务销售和监管模式的创新以及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的应用,处方药网售权限有望开放,医药等企业也将更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医药电商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发展中医药成为国家战略,以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在社会上推动了一波中医热潮,社会对中医药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互联网中医的未来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将成为互联网医疗领域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在线问诊平台、互联网医院、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等大平台逐步搭建完成,企业将积累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医疗基础数据。通过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进而构建独特的商业模式将对这类企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 25 -‎ ‎(摘编自《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4. 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呈现递增的趋势。‎ B. 我国移动医疗市场的增长率在2018年出现拐点,由大幅增长转为了持续下降。‎ C.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医院已基本进入数字化阶段,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D. 居民健康电子档案等信息将在医院逐步实现区域间互通,能为患者就诊提供方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互联网具有高效、便捷等优势,所以只要发展互联网医疗,就能让大家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B. 技术先进的大医院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可以缓解我国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C. 尽管有政策和资本的支持,但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无法获得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发展面临一定的风险。‎ D.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保障下,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互联网相结合,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前景广阔。‎ ‎6. 国家和相关企业可从哪些方面来促进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请结合相关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A ‎ ‎6. 国家:制定政策引导互联网医疗发展方向;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保障水平;健全互联网医疗管理办法。相关企业:准确定位用户,打造满足用户刚需的产品;建立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医疗模式;发展医药电商、互联网中医等新业务;挖掘、分析医疗基础数据,构建独特的商业模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由大幅增长转为了持续下降”分析错误,通过分析图表可知,2018至2019是有小幅上涨的,并未“持续下降”。‎ 故选B。‎ ‎【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A项,“只要发展互联网医疗,就能……医疗服务”条件关系不成立,由材料一“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可知,前后两个分句不是充分条件;“都”字表述绝对化。‎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并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分析,首先从国家角度看,根据材料一“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保障水平”“出台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的管理办法,明确监管底线,健全相关机构准入标准,……对非法买卖、泄露信息什为依法依规予以想处。”可以概括为: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保障水平;制定政策引导互联网医疗发展方向;健全互联网医疗管理办法。相关企业的角度主要集中在材料三,根据文中“在未来,互联网医疗应准确定位用户,在满足用户健康刚需的基础上打造差异化产品”“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医疗模式应用将在市场上拥有更大的竞争力”“医药电商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发展中医药成为国家战略, 以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在社会上推动了一波中医热潮,社会对中医药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互联网中医的未来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将成为互联网医疗领域新的发展方向。”“通过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进而构建独特的商业模式将对这类企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等相关内容,可概括为:准确定位用户,打造满足用户刚需的产品;建立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医疗模式;发展医药电商、互联网中医等新业务;挖掘、分析医疗基础数据,构建独特的商业模式。‎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2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衣 漆宇勤 山幽处,草木浓密。转过拐角,乱石野径的一侧,突然冒出大丛郁郁葱葱的细密植物,让人怦然心动。那带着露水的绿,那带着劲道的柔,不止往人的眼里来,更往一个喜爱自然生态的人心里钻。‎ 当地的山民告诉我,这种植物叫做青衣。‎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种植物实际就是苔藓。‎ 好吧,就叫青衣,我喜欢这个名字。听到这个名字,仿佛就看见了戏剧中的青衣旦,丫鬟或端庄妇女的身份,永远都只有少年、青年和中年,没有老年。听到这个名字,仿佛就看见了江南水乡里穿着青色碎花布隔河浣纱的身影,墨染青衣的身段让人神往。‎ 而作为植物的青衣,究竟沾染了青衣丫鬟般的卑微、温婉,还是移植了江南青衣女子的淡雅、朴素,抑或是兼而有之?‎ 对于植物,可能每个人都有完全不同的喜好之处,但那种娇嫩的、蓊郁的、细密的植物,最可能因为其纤弱而让更多的人怜爱。‎ 青衣苔藓似乎就是这么一种植物。她们不声不响,可能趁你不注意,就在屋后湿润的墙角绿了一大块。待到夏末阳光太过强烈,这一片绿又在干燥的墙角枯成黄褐。但你不要放弃也不要失望,秋天的末尾,斜飘的雨水渐多,一个清早醒来推开窗,远远望去墙角又是蓊郁的绿了。我所见过的青衣苔藓都是软绵绵的,如果是在山里的干净之处,赤脚踩上去,那柔软但不肥腻的抚摩,那种触感仿佛这世间已找不到其他软绵的生物来与之对比——如果有,那江南女子的柔荑或许是恰当的对比。‎ 世间的繁华热闹与青衣无关,世间的肆意张扬与青衣无关。大多数植物都有开花的热烈年华,可是青衣不,青衣不开花,也不结果。仿佛从生至死,都只为安静地活着,装点这世界的一个角落。她们始终都是那么从容、淡定,波澜不惊。这一点,似乎再一次切合了舞台上稳重、端庄的青衣形象,连举手投足的动作都是轻微的。而她们的俏皮活泼呢?都交给浅水处沙石间的植物青衣吧。那种飘逸柔婉、纤弱清新、百转千回,是世间女子全部温柔的集合。‎ 但青衣也有恣意之处。只要环境合适,一点点干净的清水,青衣便恣意地生长、繁茂,便恣意地美丽、蓬勃。‎ - 25 -‎ 据说,在汉代以后,穿衣讲究起来的人们,富贵者永远都是追求颜色的纯正与鲜亮。而青色的衣服,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就像作为植物的青衣本身,也是如此:在低处安详地呼吸,在低处沉静地活着。这样也好,不让人高不可攀,让人感到亲切温暖,就像乡间的家里人,就像邻家的那个女子。‎ 对,对,对,就是这样的意味。越往后,我越觉得青衣就是邻家院落里的村间女子,那容貌、眉眼,那神态、举止,那品性、脾气,都像,都无比贴切。‎ 我看医书上写:取墙上青苔烧成灰加植物油治疗火伤;取水中青苔烘干研细末撒上药粉包扎治疗外伤;涂抹青苔治疗马蜂蜇伤……‎ 我仿佛看见乡间的妇女抱着自己心爱的孩子轻轻吹拂被烫到的小手,轻轻含吮被蜇刺的伤口,轻轻揉捏被累坏的脚丫……都一样。都有相同的心思和心愿,都有相同的眼神和期盼。都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温情安慰与倾心疗治。‎ 我看报纸上写:“苔藓类地被植物在地球上迅速蔓延,成为地球首个稳定的氧气来源,令智能生命得以蓬勃发展。没有这毫不起眼的苔藓,就不会有我们所有人的今天。”‎ 我仿佛又看见世间一切端庄的柔情的妇女,先是挺着日渐饱满的肚子,然后喂养生命的乳汁,之后牵着孩子的小手蹒跚学步直至长大成年。没有这并不显得轰轰烈烈的母亲,就不会有所有孩子的未来。‎ 都一样。都有相同的作用和作为,都有相同的价值和意义。都是最深情的付出和走在前面想在前面的铺排。这真是令人激动、令人内心柔软的温暖事情。‎ 这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拥入怀中的青衣!‎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青衣苔藓娇嫩蓊郁、细密柔软、生命力顽强,在合适的环境里,它们恣意生长,蓬勃美丽,让人怦然心动。‎ B. 青衣苔藓与世间的繁华热闹、肆意张扬无关,她们安静从容、波澜不惊,浅水处沙石间的青衣,则显得俏皮活泼。‎ C. 本文托物言志,描绘和赞美苔藓,主要是用来表达对“青衣”“江南女子”“邻家女子”这些女性的赞美之情。‎ D. 文章语言清新自然,优美生动,叠音词的使用,整散句的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8. “这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拥入怀中的青衣!”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请联系文段,简要分析。‎ - 25 -‎ ‎9. 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答案】7. C 8. ①青衣具有温婉、卑微、美丽等特点,引人怜爱,让人感到亲切温暖。②青衣能治病疗伤,作者由此想到乡间妇女对孩子的温情安慰。③青衣是稳定的氧气来源,让智能生命得以蓬勃发展,作者由此想到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付出。 ‎ ‎9. ①以第一人称为主,便于作者抒发对苔藓的情感,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②对青衣苔藓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她”来叙述描写,这既突出了苔藓的特点,也增加了拟人化修辞效果。③ 间杂少量使用第二人称,拉近了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亲切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C项,本文是用“青衣”“江南女子”“邻家女子”来写“苔藓”,主要抒发了对苔藓的赞美,而不是“主要是用来表达对……这些女性的赞美之情”,本文谈不上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需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文,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归纳。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处,通过分析可知,这句话表达的是作者对青衣的喜爱之情,所以只要分析出作者喜爱青衣的原因即可,通过文章五至十一自然段的内容,如“而作为植物的青衣,究竟沾染了青衣丫鬟般的卑微、温婉,还是移植了江南青衣女子的淡雅、朴素,抑或是兼而有之?”等分析可知,作者喜欢青衣的温婉、卑微、美丽等特点,觉得它让人感到亲切温暖。通过文中“我看医书上写:取墙上青苔烧成灰加植物油治疗火伤;取水中青苔烘干研细末撒上药粉包扎治疗 外伤;涂抹青苔治疗马蜂蜇伤……”以及“仿佛看见乡间的妇女抱着自己心爱的孩子……都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温情安慰与倾心疗治”两个段落的内容可知,因为青衣能治病疗伤,作者由此想到乡间妇女对孩子的温情安慰。通过文中“苔藓类地被植物在地球上迅速蔓延,成为地球首个稳定的氧气来源,令智能生 - 25 -‎ ‎ 命得以蓬勃发展。没有这毫不起眼的苔藓,就不会有我们所有人的今天”以及“我仿佛又看见世间一切端庄的柔情的妇女……就不会有所有孩子的未来”等内容,可知青衣是稳定的氧气来源,让智能生命得以蓬勃发展,作者由此想到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付出。以上都是作者想要拥青衣入怀中的原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文章中多种叙述人称的作用。一般各种叙述人称的作用为: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人称来叙述,全文基本都是以第一人称叙述,如“我喜欢这个名字”“我越觉得青衣就是邻家院落里的村间女子”等,这样便于作者抒发对苔藓的喜爱之情,也能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作者写到青衣苔藓时,写到“她们不声不响,可能趁你不注意,就在屋后湿润的墙角绿了一大块”,用“她们”称呼,运用了第三人称叙述描写,这既突出了苔藓的特点,也将它们人格化,增加了拟人化修辞效果。而在行文中间也少量使用第二人称“你”,如“但你不要放弃也不要失望”,就像是和读者在面对面的交流,这样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亲切感。‎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 25 -‎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摘编自苏轼《苏廷评行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B.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C.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D.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古代在死去的尊长名前加“讳”字,表示他已经去世,借此来表达哀悼之情。‎ B. 皇考,古代对已故曾祖或父亲的尊称,“如丧考妣”中的“考”指的是逝去的父亲。‎ C. 州郡立学,是指古代地方官府,在当地所办的学校,这些学校又称乡学、学宫等。‎ D. 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古时,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 苏序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 苏序为人洒脱,乐善好施。只要衣食稍有盈余,他就可能会将之赠与他人,即使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困顿,也始终不悔。‎ C. 苏序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他极尽劝导之能事,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苏涣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 苏序精识远量,但老死没有声望。苏轼认为这和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这篇文章也想让当世君子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 25 -‎ ‎⑵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答案】10. C 11. A 12. A ‎ ‎13. (1)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已经过了丰收(或: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2)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也是(因为)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1)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 ‎(2)抓时间状语:“自五代崩乱”是句子的时间状语,时间状语需单独成句,所以要断开。故排除A。‎ ‎(3)抓句子的主语:“不肯出仕”的主语是前文的“蜀之学者”,而非“乡党”,故排除B。‎ ‎(4)抓固定结构:“所以”是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译为“用来……的……”,不能断开。所以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表示他已经去世,借此来表达哀悼之情”解释错误,晚辈在长辈的名字加“讳”字,表示不该直呼其名,表达尊敬之意。‎ 故选A 。‎ ‎【12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张冠李戴。通过原文“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可知,“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 “凶年”:荒年;“以”:目的连词“来”;“偿”:偿还;“固”:本来;“鬻”:卖。‎ ‎(2) “独”:只是;“自放”:自我放逸,洒脱不羁;“过”:过错;“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判断句。‎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 25 -‎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逄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咏怀(其七)‎ 庾信①‎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 25 -‎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②。‎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③。‎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晚年仕周时期所作。②横波,指眼睛。③据《山海经》记载: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此处指南归就像让华、岳两山复合阻断黄河一样,难以实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胡笳、羌笛这些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在作者听来都是哀怨之音,使人落泪断肠。‎ B. 五至八句从对面着笔,通过写作者妻子的思念,来强化作者内心无法消解的悲苦。‎ C. 结末两句用典抒情,用枯木填海、青山断河的渺茫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深挚的情感。‎ D. 本诗多用对偶句,对仗工整,讲究押韵,音节和谐,这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15. 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羁留异乡的寂寞孤独。“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写故国音信断绝后的孤苦状况,表达了诗人羁留异乡的寂寞孤独;②对故国的深切思念。“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写出作者身处异邦之地,听到胡笳与羌笛这些异邦之音,引起内心对故国的深切思念;③故国难归的悲痛与无奈。最后两句用“精卫填海”“青山断河”的典故表达自己明知回归故国希望渺茫,但依然存此执念,表达了故国难归的无奈与悲痛。‎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五至八句并非“通过写作者妻子的思念,来强化作者内心无法消解的悲苦”,也没有“从对面着笔”,而是承接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比喻传统,以女子自喻,写自己因思念故国故君而腰身消减,泪水长流,以致因悲伤过度而红颜过早衰老。‎ 故选B。‎ ‎【1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诗歌前两句“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写他身留西魏,盼望着祖国来的音信和使者,但音信早已断绝,也不见祖国的使者到来。三四句“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写他在北方整天听到的尽是胡笳、羌笛吹奏出的歌曲,只能使作者落泪断肠。五至八句“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以闺中思妇喻指自己思念祖国故乡感情的强烈。由于思念祖国和家乡,纤细的腰身更加消瘦了;由于别离祖国而悲伤流泪,以致哭坏了眼睛;这种充满离恨的心情,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使得自己更快地衰老了。这些内容都表达了诗人羁留异乡的寂寞孤独和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以及故国难归的悲痛与无奈。最后两句“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哀叹自己南归没有希望。前一句用精卫衔木填海的典故,说南归就像精卫填平东海那样没有实现的可能。后一句用《水经注·河水》中记载的神话传说,说南归就像让华、岳两山复合阻断黄河一样,永远无法实现,委婉的表达了故国难归的无奈与悲痛。‎ ‎【点睛】分析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人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其次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还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论语》中阐释“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 ‎ ‎(2)屈原《离骚》中借美女被众女造谣中伤比喻自己有政治才华却被诬告的句子是:“_____,____。” ‎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对久在官场的厌倦。‎ ‎【答案】 (1). 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5). 误落尘网中 (6). 一去三十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罔”“殆”“嫉”“蛾”“谣诼”“淫”,理解字义去记忆。‎ - 25 -‎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川剧高腔曲牌丰富,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意味隽永, ,常能起到烘托舞台气氛的作用;(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念、做、 打一应俱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变脸”、“喷火”、“水袖” ,再加上写意 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音乐 ,兼收并蓄,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被它囊 括吸收,把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川剧是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 浓郁,为群众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 用绝技创造人物,令人 。‎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川剧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C. 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D. 川剧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引人入胜 独树一帜 旁稽博采 口碑载道 B. 娓娓动听 独出心裁 旁稽博采 叹观止 C. 引人入胜 独树一帜 博采众长 叹为观止 D. 娓娓动听 独出心裁 博采众长 口碑载道 - 25 -‎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被它囊括吸收,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 变形成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B. 它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融汇结合的四川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衍变 形成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C. 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被它囊括吸收,把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 变形成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D. 它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 变形成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答案】17. C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在本题中,括号中所填的句子,应与前文的句式结构保持一致,前文中陈述主语时“川剧高腔曲牌”“川剧帮腔”,所以本句主语应为“川剧语言”,故排除AB两项。依据前文“曲牌丰富,美妙动人”,所以本句中应将“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放在前面,故排除D。‎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 25 -‎ 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娓娓动听:话说得婉转生动,使人喜欢听。第一处从适用对象上修饰的是“川剧帮腔”,属于文艺作品的范畴,所以应选“引人入胜”。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第二处强调川剧独特的风格特点,所以应选“独树一帜”。旁稽博采:表示广泛地查考引用材料,进行论证;博采众长: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第三处,根据后文“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被它囊括吸收”可知,用“博采众长”更符合要求。口碑载道:形容到处都是群众称颂的声音;叹为观止: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第四处是对演员的绝技的赞美,所以应为“叹为观止”。‎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者会在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难度不大。‎ 通过分析可知,原句共有两处语病,均为搭配不当。第一处是主语不当,通过句子压缩可知,原句主语是“营养”,与后文不搭配;第二处是“把……融汇结合”介词搭配不当,应改为“与……融汇结合”,故排除AC。B项中将后半句主语变成“语言、声韵、音乐”,与后文无法搭配,故排除B。‎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说到会发光的生物,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其实,除了这种昆虫外,①_______。人们发现,②_____,所有的植物在阳光照射后都会发出一种很暗淡的红光,微生物一般都会发生淡淡的蓝光 或者绿光,某些昆虫会发出黄光。生物发光可分两类:③_______ ,如植物,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就像涂有荧光物质的材料经强光照射后再置于黑暗中发光那样;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数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 ‎【答案】 (1). 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 (2). 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3). 一类是被动发光 ‎【解析】‎ - 25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段论述的是国产影片质量与明星的关系。第一处根据 “除了这种昆虫外”可知,此处应该填写的句式结构为“还有……”,根据“说到会发光的生物”可知,第一处内容为: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第二处根据“所有的植物……”“微生物一般都……”“某些昆虫……”可知,此处是后文的总领句,可以填写: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第三处,根据前文“生物发光可分两类”和后文“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可知,应填写:一类是被动发光。‎ ‎【点睛】补写属于考查句子连贯的一种题型,考生在答题时,先要整体阅读,弄清文段结构(或总分,或层进,或平列,或对比等等),把握大意,分辨补写题型;答题时,要“瞻前顾后”,做到前后勾连。总的原则是注意前后照应,保持叙述角度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做到语气连贯通顺,符合语段内在逻辑联系。考生补写出来的句子只要意思相近也就行了,评卷标准切不可刻舟求剑、强求答案千篇一律;如若那样,就限制了思维发展。‎ ‎21.下面是某疫苗从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能超过90个字。‎ ‎【答案】示例:疫苗经过实验室研制、临床前研究、三期临床研究等研发阶段并研制成功后,进入生产环节,在2~8°C冷藏保存的条件下流通。最后给消费者使用,并作应用研究,以观察上市疫苗的保护效力和安全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一要审清试题要求,即根据初步构思框架来写一段话;二要充分利用试题材料,将其体现在语段中;三要注意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要求。‎ - 25 -‎ 这是一道流程图描述的题目。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内容,要求是“下面是某疫苗从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能超过90个字”,其次就是认真观察流程图的流程,根据流程图的内容回答问题解答。本题是某疫苗从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流程图,注意把握疫苗的各个阶段:研发阶段——生产阶段——流通阶段——使用阶段;其中研发阶段、流通阶段、使用阶段有都有具体的介绍。根据流程图中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疫苗经过实验室研制、临床前研究、三期临床研究等研发阶段并研制成功后,进入生产环节,在2~8°C冷藏保存的条件下流通。最后给消费者使用,并作应用研究,以观察上市疫苗的保护效力和安全性。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流程图的内容,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 ‎【点睛】解答本题时,首先看清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其次,读懂框架关系及流程,要尽量把它们体现在答案中。即要准确把握概念间的关系:图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结构图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箭头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然后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关系。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的春天比较特别:疫情阻拦了踏春的脚步,口罩隔离了春花的馨香,但春的信念,春的温暖,春的芬芳,依旧弥漫在每个人的心间……‎ 戴着口罩,经历了这个特殊的春天,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请以“戴口罩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②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范文:‎ 戴口罩的春天 这个寒假过得跟以往不太一样,新年的脚步来临,但是我却感受不到像以往春节那样热闹的气氛,今年的春节包括寒假我只能静静地待在家里,尽量不出门去。‎ 在家里,我每天都帮助妈妈一起用75%浓度的医用酒精把家里的家具、厨具一起消毒,也会在早上喝一杯橙子味的泡腾片,帮助补充维生素。家里一直保持着开窗状态,每隔一个小时就去洗一次手,避免病从口入。妈妈连下楼倒垃圾都会全副武装,佩戴上N95口罩才敢出门。这些天我们每天都在密切关注新闻,关注新型肺炎感染疫情的动向。从新闻里,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 - 25 -‎ 现在口罩成了全国人民必备的物品,很多药店都已经停售,幸亏妈妈提前购买了一些N95口罩还有医用口罩,不然真的无法想象。我也了解到这次疫情的源头是因为野生动物,所以人类一定不能食用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体内会有一些病毒和寄生虫,人类一旦食用可能会感染病毒!我们只有互相遵循着自然法则,不去打扰它们,和平共处,互不干涉,才不会被感染。‎ 这个春天没有开学,但是依然没有阻挡我学习的步伐。因为不能出门,我也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我在家里每天都积极锻炼身体。每天早上我都会背诵古诗词和英语单词,做做仰卧起坐、俯卧撑还有坐位体前屈等体育锻炼。下午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新闻,时刻了解疫情变化。‎ 在新闻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已经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第一个冲在了前线,有了钟爷爷坐镇武汉,我相信一定会很快解除疫情!除了钟爷爷,我们上海市医护人员也组派了医疗队去援助湖北,一起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他们身先士卒、恪尽职守,树立了大局意识,以科学的理念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来抗击疫情,保卫着人民的健康!当我看到唯一的一辆高速列车,车上载的乘客全部是医护人员,列车抵达的目的地就是疫情灾区武汉,我的热血沸腾了!在这种时刻,只有他们在守护着我们,他们的负重前行才能换来我们的健康生活,这些都让我十分钦佩!‎ 戴口罩的日子我相信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这并不影响着我们众志成城抵抗疫情,我们一定会为武汉祈祷,给武汉打气加油,也祈祷白衣天使们能够平安归来!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度过难关,走出阴霾,迎来美好的春天。‎ 我相信这个戴口罩春天很快就会过去,等待我们的还是那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 25 -‎ 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本题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本次作文的题目为《戴口罩的春天》,在材料中为考生解释了这个春天的特殊性:疫情阻拦了踏春的脚步,口罩隔离了春花的馨香。这给本次写作设定了写作背景,即新冠肺炎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带来的种种限制与不便。后文中“但春的信念,春的温暖,春的芬芳,依旧弥漫在每个人的心间……”则是在让我们坚定抗击疫情的信念,感受疫情期间的温暖与感动,坚信在我们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疫情,共渡难关。所以此次作文我们可供选择的素材与角度很多,根据作文具体要求,考生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做到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以真切的感受、充沛的情感来让人产生共鸣。另外作文还要求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一一做到。‎ 立意:‎ ‎(1)口罩,也是一道风景 ‎(2)这个春天终将过去 ‎(3)请戴好你的口罩 ‎(4)戴口罩也是做贡献 素材:‎ ‎(1)庚子年的春天,是一个戴口罩的春天。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记录者和思考者,我想应该写一写生活中这段难忘的经历,记录下人生中这段特殊的时光,在平凡的生命中留下一段不平凡的记忆。‎ ‎(2)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在雪崩时的那一刻,每一片雪花都无法幸免。新冠病毒袭来,不仅打乱了中国人的正常生活,也搅动了整个世界的平静。‎ ‎(3)武汉疫情爆发以来,不仅是国内,就连远在欧洲及中国周边国家的口罩也都脱销。法国的昂格尔市DOLIMIHOEN公司年产1.2亿只口罩,疫情爆发后,订单超过了5亿只。公司总裁说,即使24小时开足马力,也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中国,正常情况每天生产口罩2000万只,疫情来了,口罩需求量是正常的100倍……由此可见,这一本来在人民生活中无足轻重不起眼的口罩,在抗击疫情时派上了大用场。‎ ‎(4)多难是否兴邦?关键就在于每一次经历苦难之后,这个邦的人民是否能够成长。只有在灾难中的人民重新树立坚定信仰,无论面对多大的灾难,也会战胜灾难。‎ 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交代出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春天;接着用叙述的语言交代居家的日常:消毒、学习戴口罩的方法;又交代自己在家学习和锻炼的情形;然后用抒情兼议论的手法表达对抗议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的赞美和祝福;文章最后表明了我们众志成城、抗疫必胜的信心!‎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时可以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 ‎ - 25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