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联考2020届高三考前冲刺必刷卷(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百校联考2020届高三考前冲刺必刷卷(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百校联考2020年高考考前冲刺必刷卷(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卓有成效的文官选拔制度,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至清末1905年废除,共实行1300年。其中,宋朝的科举制度被公认为严密、成熟、有效。‎ 科举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但考生的出身、社会关系、名声等很重要,而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张继《枫桥夜泊》和杜枚《阿房宫赋》等都作为“行卷”而知名。他们也因此获得科名。李白未曾参加科举,但他声名远扬,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 而宋朝科举的特点主要有:‎ 开放考试门户,几乎人人均可应举。唐代规定,犯法令者、工商杂类及州县衙门小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彻底取消出身和门第限制,士农工商杂类皆许应举入仕。南宋时期,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 废除荐举残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禁公荐,罢公卷,以成绩高低定去取,防止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 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并行。锁院制即指考试前将考官和工作人员召集到贡院里面、昼夜锁闭,与外界隔绝,直到放榜始得出来。糊名制是指将所有考生的姓名都糊起来,今天叫“密封制度”,考官们看不到考生的身份信息。誊录制,则是由工作人员把所有考生的答卷重新誊写、抄录一遍,经过对读官、誊录官和校勘官的三道程序,再送考官评阅。‎ 考试内容多样,重能力见解及应用。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扩大知识面、具备独立见解、提出实用对策,才可能取胜。‎ 扩大录取名额,取士之多空前绝后。两宋享国320年,共开科118榜,取士人数超过11万,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10倍多。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数均不及宋代。‎ - 26 -‎ 中举即可授官,升迁相对较快。唐代士子科举登第后,即使进士也只能授予从九品的小官。若非高门出身,又无权贵施援,则难免沉沦潦倒。宋代科举,进士中举后即可授予官职,而且升迁远比其他途径入仕者要快。‎ 宋朝科举制度相对比较公平公正,一切以考试成绩定去留,欧阳修感叹“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两宋时期,读书学习、进京赶考都需要不菲的花销,穷困学子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助;官办学校、书院也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史料记载,北宋曾给路途遥远的举子发送“公券”,凭此于往返路上可在公家的驿站招待所免费食宿。‎ 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寒素子弟仅占15.9%。而在《宋史》有传的北宋153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至北宋末已达64.44%。‎ 从宰相一职来看,唐代仅崔氏十房前后就有23人任相,在唐代369个宰相中占比1/15;而宋代宰相里,布衣出身者占比53.3%,足以证明宋朝的权力结构是以庶族士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可以说,宋朝是一个开放性的平民社会,寒门多出贵子,努力就有机会。‎ ‎(摘编自李贵《两宋时期何以“寒门多出贵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官职和科名的获得由“行卷”和“公荐”起决定性作用,比如李白和白居易、张继等靠的都是这两种形式。‎ B. 宋朝科举相比唐代变化明显,主要体现在应举身份、成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录取名额、升迁快慢的不同上。‎ C. 宋代科举考查能力见解及应用水平,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不能取得科第,须知识面广、有独立见解。‎ D. 两宋时期,寒门学子可以通过官办学校、书院,“公券”发放等多种渠道获得补贴或者免费食宿来解决花销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提出宋朝科举制度被公认为是严密、成熟、有效的,后面阐述该特点时,采用了并列结构。‎ B.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手法佐证宋代寒门出贵子的观点,并且采用大量的数字进行了印证。‎ C.‎ - 26 -‎ ‎ 文章使用引用论证,用欧阳修的话对宋朝科举制度特点进行总结,强调了宋朝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 D. 文章写唐代受应考身份限制、录取人数远少于宋代、升迁困难等现象,论证了唐科举制度不如宋完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彻底取消了出身和门第限制,比如工商杂类及州县衙门小吏等这些在唐代不被允许的身份,在宋代可以参加科考。‎ B. 宋代实行锁院糊名誊录制度,严肃了考试纪律。这种考试制度较为有效地防范了识别笔迹作弊、工作人员舞弊等情形。‎ C. 宋代扩大科考录取名额,北宋南宋取士人数比唐五代、元明清各代取士的人数都多,因此,优秀人才也比其他朝代多。‎ D. 由唐代进士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较多,唐代崔氏任相人数之多,可以推测唐朝的权力结构不是以庶族士人为基础的。‎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起决定性作用”错误,根据原文“而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荐’”可知,有“往往是”的限定;“靠的都是这两种形式”错误,李白靠的是“公荐”,白居易等靠的是“行卷”,不能混在一起说“都是这两种形式”。‎ B项,“主要体现在应举身份、成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录取名额、升迁快慢的不同上”理解错误,和唐代作对比的只有“应举身份”“录取名额”“升迁快慢”的不同。‎ C项,“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不能取得科第”错误,原文是“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难以”和“不能”意思不等同。另外遗漏了宋代科举考查的“提出实用对策”。‎ 故选D。‎ ‎【2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论证了唐科举制度不如宋完善”于文无据。列举唐代的现象,是通过对比,以证明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优秀人才也比其他朝代多”于文无据。由原文“宋代科举,进士中举后即可授予官职,而且升迁远比其他途径入仕者要快。宋朝科举制度相对比较公平公正,一切以考试成绩定去留”可知,只是谈及升迁远比其他途径入仕者要快,以考试成绩定去留,并未谈到优秀人才的多少问题。‎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环境下,用儿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从小全面认识和正确辨别无处不在的媒介,能够对所接收和创造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合理享用大众传播信息,趋利避害,从而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力量。媒介素养教育的要义,是培养儿童青少年“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它作为一种养成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 - 26 -‎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不同,家长不妨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对8岁以下的低年龄段孩子以制定规则、养成习惯为主,如不泄露个人隐私、拒绝网络不文明行为等。对8岁以上的孩子以沟通交流为主,引导他们学会判断信息源的真假;拒绝与不认识的网友见面;鼓励他们从新媒介使用中学习新知识,规避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放下身段,善于向孩子学习新媒介知识和技能,以沟通代替权威,不露痕迹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摘编自陈若葵《提高孩子“媒介素养”需从家庭入手》,《中国妇女报》2018年10月)‎ 材料二:‎ ‎(摘编自《新媒体时代家庭媒介素养认知现状调查报告》2019年5月5日)‎ 材料三:‎ 被称作“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对网络有着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一代”。面对泥沙俱下的新媒体网络环境,家长们需要从“疏还是堵”这个问题直接跳到“如何疏导”上来,引导青少年提高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构筑健康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营造亲子共享新媒体的良好氛围。‎ 不少家长担心新媒体使用带来的风险,将孩子自制能力差、学习不好都归咎于接触媒介。其实,智能手机使用对青少年发展既有可能产生危害,也有潜在益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手机方式得当,会让青少年的理解和共情能力更强,线上交流有可能让青少年觉得比线下的交流更令人满意和有意义。‎ - 26 -‎ 作为家长,既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的系统知识,以信息理解能力、预防网络诈骗和信息获取能力的教育为重点;又要尊重孩子的上网权,注重对子女信息质疑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引导孩子有效地使用网络,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及时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网瘾隐患,增强抵御互联网不良影响的能力。还应鼓励子女发表新构想、形成自己的立场,不必屈从权威的多元型家庭沟通模式,帮助孩子解释有歧义的信息和排除干扰性的信息,鼓励孩子对媒介信息进行解读和批判,寓媒介素养教育于娱乐中。‎ ‎(摘编自《提升家庭媒介素养是当务之急》,《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15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养成教育,它采用少年儿童喜欢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有益自身。‎ B. 在家庭媒介教育中,家长要有选择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知识,且要放下身段向孩子学习新媒体知识和技能。‎ C. 父母每天使用电子媒介60分钟以上的人占多数,而子女每天使用电子媒介的时间在60分钟以下的为多数。‎ D. 家长要陪伴、鼓励孩子,尊重其上网权,注重引导,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质疑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少年出生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对网络的认同和接受度是天生的,缺失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 B. 家长和孩子中都有一小部分人使用新媒体时间超过了6小时,可见父母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C. 父母和子女在新媒体端浏览信息时都较为关注新闻和时政,然而子女更偏向于娱乐消遣性的内容。‎ D. 智能手机是“双刃剑”,孩子自制力差、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新媒体使用造成的。‎ ‎6. 请结合材料分析提升家庭媒介素养的意义。‎ ‎【答案】4. B 5. C ‎ ‎6. ①媒介素养教育是养成教育,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使家长拥有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能力。②提升家庭媒介素养,让家长也具有新媒介知识和技能,可以用沟通代替权威,不漏痕迹的实施媒介素养教育。③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让家长转变观念,尊重孩子的上网权,构筑健康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营造亲子共享新媒体的良好氛围。④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让家长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上网,正确引导孩子有效使用网络,增强辨别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 ‎【解析】‎ ‎【4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家长要有选择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知识”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三段文句“家长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的系统知识”推断可知,在家庭媒介教育中,家长不是要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的系统知识,不是“家长要有选择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知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A项,“缺失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错误,根据原文“引导青少年提高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可知,青少年需要提高能力,并非缺失能力。‎ B项,“可见父母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于文无据,家长使用新媒体时间超过6小时,并不一定会给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孩子使用新媒体时间超过6小时,并不一定是家长产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的。‎ D项,“而不是新媒体使用造成的”错误,根据原文“将孩子自制能力差、学习不好都归咎于接触媒介”,“都”证明,新媒体使用有一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 - 26 -‎ 具体而言,此题紧扣问题“提升家庭媒介素养的意义”,即从“提升家长媒介素养对教育孩子有何作用”入手,搜集归纳信息。考生可梳理每则材料的大意,如从材料一“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不同,家长不妨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放下身段,善于向孩子学习新媒介知识和技能,以沟通代替权威,不露痕迹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中概括家长拥有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能力;家长也具有新媒介知识和技能,可以用沟通代替权威,不漏痕迹的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从材料三“引导青少年提高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构筑健康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营造亲子共享新媒体的良好氛围”可概括家长转变观念,尊重孩子的上网权,构筑健康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营造亲子共享新媒体的良好氛围。从最后一段“作为家长,既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的系统知识,以信息理解能力、预防网络诈骗和信息获取能力的教育为重点;又要尊重孩子的上网权,注重对子女信息质疑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科学引导孩子有效地使用网络,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及时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网瘾隐患,增强抵御互联网不良影响的能力。还应鼓励子女发表新构想、形成自己的立场,不必屈从权威的多元型家庭沟通模式,帮助孩子解释有歧义的信息和排除干扰性的信息,鼓励孩子对媒介信息进行解读和批判,寓媒介素养教育于娱乐中”可概括家长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上网,正确引导孩子有效使用网络,增强辨别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等。‎ 考生依据材料概括,言之成理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 亲 侯志明 欧洲有句谚语说,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这话仿佛是说给我的。‎ 父亲的一生,大多是在乡下度过的。‎ 父亲似乎天生与酒有一种不解之缘。从记事起,我就记得每天晚饭后,父亲面前的小桌上总是放着一个酒盅和十几个花生豆,有时还有一碟小咸菜。酒盅是黄铜做的,据说已祖传了三代,因此,每次父亲拿出这只酒盅,对我都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父亲并不多喝酒,可是每次总要喝上好长时间。很多时候,他喝酒时,我就站在一边静静地看。有时父亲高兴,便会从那小小的碟子里,拿出两三个花生豆放进我的嘴里,让我安心地去睡。可我希望的并不是这个,而是父亲喝完了酒,将他那只酒盅给我,让我以水代酒学着父亲的模样干几杯。‎ - 26 -‎ 有一次,父亲又摆上了那只酒盅和一碟花生米。父亲喝了一口起身出去了。我便急忙地将酒盅拿到手中,做了个想象中的男子汉一饮而尽的动作。不料酒杯里还有半杯酒,我呛得上不来气,酒盅也“啪”的一下掉在了桌子上。父亲听见响声,转身推门回来,见酒洒了满桌,便急忙跳上炕来,双膝跪着,用手撑住两个桌角,嘴吻到桌面上,把我洒了的酒慢慢地吸进嘴里……‎ 大约从那以后,我再没玩过父亲的酒盅。而且从那以后,我对父亲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歉意和怜悯。这种强烈的感觉,竟使我幼小的心灵萌生了要挣钱给父亲买酒喝的愿望。‎ 就是这年过年时,母亲给了我四元钱,让我去小商店给自己买一双鞋和袜子。我知道,这年全家都没买新衣服。我是最大的男孩子,这四元钱是母亲从买油盐的钱里抠出来的。到了商店,许多人正在柜台边争相买酒,我灵机一动,便拿这四元钱买了一瓶酒。买完后,我心中别提多高兴了,竟然忘记了自己的鞋袜早已露了脚趾,而且适逢过年。我高高兴兴地把酒拿回家,告诉父亲我给他买了一瓶酒,父亲便问我:“钱是从哪儿来的?”我说是母亲给我买鞋和袜子的。父亲一听就火了,走过来在我的脸上狠狠地拧了一把。然后拎着我的脖领,拉到了母亲跟前。那时大约是我的手冻麻了,加上心里害怕,“叭嗒”一声,抱在胸前的酒瓶掉在了地上。我赶紧扑倒在地上,哭着希望把酒瓶抱住,可是酒瓶已碎了,一块长长的玻璃扎进了我的手背,血立刻流了出来。‎ 那天父亲骂了我什么,我已记不清了。大概是骂我是个败家子,不懂得像我们这样的人家,怎么能喝得起这么贵的酒。‎ 夜里,我的手开始钻心地痛起来。我从疼痛的睡梦中哭醒时,却发现自己被坐着的父亲紧紧地搂在怀里。他一边用一只粗大的手托着我划破的小手,一边周长满胡茬的嘴吻着我被拧过的脸蛋。那晚,父亲流泪了。就是那次,我第一次知道,父亲的眼泪是成的。‎ 后来,我大学毕业到了外地,第一次回家探亲时用自己挣的钱给父亲买回一瓶汾酒。喝了多年酒的父亲,听说是全国名酒,倒第一杯酒时,竟有点激动,将酒倒洒了。‎ 人老了,有时倒要说一些孩子的话。这些年我每次回家时,父亲喝点酒后就会提起我儿时买酒的事,而且还问到我手上的伤痕。其实,我手上的伤痕早已不留什么痕迹了,而且从来就没有痛过。可是我没有想到划在我手上的伤痕,在父亲的心上却一直没有愈合。‎ 这些年,父亲的年龄更大了,酒已经喝得很少了。但是只要回家,我总要带上几瓶最好的酒给父亲。‎ ‎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引用一则谚语点明主旨“爱”,通篇写的是父子之间深深的爱,充满了温暖的回忆。‎ B. 父亲桌上吸酒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腻传神地表现出父亲性格中节俭小气、嗜酒如命的一面。‎ - 26 -‎ C. “我”用母亲让“我”买鞋和袜子的钱买了酒,本来开心自得却挨了打,出人意料,又合情理。‎ D. 文章多处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细节描摹到位,人物形象突出鲜明,情感真挚感人。‎ ‎8. 如何理解划线句子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请分析“酒”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7. B 8. ①当年划在“我”手上已没了痕迹的伤痕,却成了父亲的心结,他一直念念不忘。②表现了父亲为当年打了“我”以及“我”被酒瓶玻璃扎伤一直深深内疚。③更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 ‎ ‎9. ①酒是写作的线索,串联情节,“我”对父亲的回忆都是围绕酒进行的。②酒是父亲的喜爱之物,通过父亲对酒及对“我”买酒的态度,丰富了父亲的人物形象。③酒是父子二人感情的载体,突出了父子之间的爱。如“我”为让父亲高兴而偷买酒,父亲因为“我”买酒打“我”后内疚心疼,喝儿子回家探亲买的酒的欣慰等,都是通过酒来写的。‎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表现出父亲性格中节俭小气、嗜酒如命的一面”错误,应为“表现了父亲对酒的珍惜,侧面体现当时物质条件的匮乏”。‎ 故选B。‎ ‎【8题详解】‎ - 26 -‎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可是我没有想到划在我手上的伤痕,在父亲的心上却一直没有愈合”,小时候用买鞋的钱给爸爸买了瓶酒,爸爸生气打了我,“父亲一听就火了,走过来在我的脸上狠狠地拧了一把。然后拎着我的脖领,拉到了母亲跟前”;不小心酒瓶子掉地上,“我赶紧扑倒在地上,哭着希望把酒瓶抱住,可是酒瓶已碎了,一块长长的玻璃扎进了我的手背,血立刻流了出来”,父亲一直内疚所以“在父亲的心上却一直没有愈合”。“其实,我手上的伤痕早已不留什么痕迹了,而且从来就没有痛过”,当年划在“我”手上已没了痕迹的伤痕,却成了父亲的心结,表明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的物象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思考:①情节结构上主要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加紧凑;②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主旨的作用。此外,物象还可以揭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或景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父亲似乎天生与酒有一种不解之缘。从记事起,我就记得每天晚饭后,父亲面前的小桌上总是放着一个酒盅和十几个花生豆,有时还有一碟小咸菜。酒盅是黄铜做的”“有一次,父亲又摆上了那只酒盅和一碟花生米。父亲喝了一口起身出去了。我便急忙地将酒盅拿到手中,做了个想象中的男子汉一饮而尽的动作。不料酒杯里还有半杯酒……”酒是写作的线索,串联情节;“父亲听见响声,转身推门回来,见酒洒了满桌,便急忙跳上炕来,双膝跪着,用手撑住两个桌角,嘴吻到桌面上,把我洒了的酒慢慢地吸进嘴里……”“我说是母亲给我买鞋和袜子的。父亲一听就火了,走过来在我的脸上狠狠地拧了一把。然后拎着我的脖领,拉到了母亲跟前”酒是父亲的喜爱之物,通过父亲对酒及对“我”买酒的态度,丰富了父亲的人物形象;“我从疼痛的睡梦中哭醒时,却发现自己被坐着的父亲紧紧地搂在怀里。他一边用一只粗大的手托着我划破的小手,一边周长满胡茬的嘴吻着我被拧过的脸蛋”“后来,我大学毕业到了外地,第一次回家探亲时用自己挣的钱给父亲买回一瓶汾酒。喝了多年酒的父亲,听说是全国名酒,倒第一杯酒时,竟有点激动,将酒倒洒了”,酒是父子二人感情的载体,突出了父子之间的爱。‎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 26 -‎ 孔述睿,赵州人也。父齐参,宝鼎令。述睿少与兄克符、弟克让,皆事亲以孝闻。既孤,俱隐于嵩山。述睿好学不倦,大历中,转运使刘晏累表荐述睿有颜、闵①之行,游、夏②之学。代宗以太常寺协律郎征之。转国子博士,历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德宗践祚,以谏议大夫银章朱绶,命河南尹赵惠伯赍诏书、玄纁束帛,就嵩山以礼征聘。述睿既至,召对于别殿,特赐第宅,给以厩马,兼为皇太子侍读。旬日后累表固辞,依前乞还旧山。诏报之曰:“卿怀伊挚③匡时之道,有广成④嘉遁之风。养素丘园,屡辞命秩。朕以峒山问道,渭水求师,亦何必务执劳谦,固求退让!无违朕旨,且启乃心。”述睿既恳辞不获,方就职。久之,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再加史馆修撰。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志时称详究而又性谦和退让与物无竞每亲朋集会尝恂恂然似不能言者人皆敬之时令狐垣亦充修撰,与述睿同职,多以细碎之事侵述睿,述睿皆让之,竟不与争,时人称为长者。贞元四年,命赍诏并御馔、衣服数百袭,往平凉盟会处祭陷殁将士骸骨,以述睿性精悫故也。九年,以疾上表,请罢官。诏不许,报之曰:“朕以卿德重朝端,行敦风俗,不言之教,所赖攸深,未依来请,想宜悉也。”述睿再三上表,方获允许,乃以太子宾客赐紫金鱼袋致仕,放还乡里。仍赐帛五十匹,衣一袭。故事,致仕还乡者皆不给公乘,德宗优宠儒者,特命给而遣之。贞元十六年九月卒,年七十一。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注】①颜、闵:孔子弟子颜回、闵损,以德行著称。②游、夏:孔子弟子子游、子夏,以文学著称。③伊挚:伊尹,辅佐商汤的重臣。④广成:即广成子,传说中的人物,黄帝时期人,隐居在崆峒山上。‎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志/时称详究/而又性谦和/退让与物无竞/每亲朋集会/尝恂恂然/似不能言者人皆敬之/‎ B. 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志时/称详究/而又性谦和退让/与物无竞/每亲朋集会/尝恂恂然/似不能言者人皆敬之/‎ C. 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志时/称详究/而又性谦和/退让与物无竞/每亲朋集会/尝恂恂然似不能言者/人皆敬之/‎ D. 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志/时称详究/而又性谦和退让/与物无竞/每亲朋集会/尝恂恂然似不能言者/人皆敬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6 -‎ ‎ 孤,东汉许慎《说文》释义“孤”为“无父也”,之后也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之人。‎ B. 史馆修撰,部门名,负责掌修国史,唐代时将史馆从秘书省分离出来,使其取代修史之职。‎ C. 践祚,又称“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东阶为阼阶,为主位;“践祚”指走上主位登基为帝。‎ D. 紫金鱼袋,紫指紫衣,金鱼袋用以盛鲤鱼状金符,从唐代开始三品以上着紫袍,佩金鱼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述睿不慕高官,喜好归隐。父母去世后,孔述睿兄弟都归隐于嵩山,孔述睿多次被征召为官,却一直心向隐居。‎ B. 孔述睿有才有德,深得赏识。孔述睿被刘晏上表举荐有颜回、闵损之德,子游、子夏之才,深得代宗、德宗重用。‎ C. 孔述睿多次辞官,不被应允。孔述睿每次被朝廷授官便找借口推脱,致仕还乡之前,他的辞官请求一直不被允许。‎ D. 孔述睿性情纯朴,被召祭祀。孔述睿受皇命前往祭祀覆没将士的骸骨,因为皇帝认为他生性纯洁朴实,堪当此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 ‎(2)多以细碎之事侵述睿,述睿皆让之,竟不与争,时人称为长者。‎ ‎【答案】10. D 11. B 12. C ‎ ‎13. (1)孔述睿每次被帝王恩顾任命,就暂时到朝廷感谢皇帝恩德,十天后就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归昔日的隐逸生活。‎ ‎(2)(令狐峘)多次用细小琐碎的事情欺凌排挤孔述睿,孔述睿都谦让他,最终不和他争执,当时的人称赞他为有德行的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 26 -‎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孔述睿精通于地理,在史馆于是重新修撰《地理志》,当时人称赞详实考究。孔述睿性情谦和退让,又与人无争,每次亲戚好友聚会,温和恭敬,沉默少言好像不能说话的人,人们都敬重他。”‎ ‎“述睿精于地理”是个人的特点,并没有“在馆”这一条件限制,排除A、C两项;‎ ‎“时称详究”中“时称”指的是当时被称为,若断句为“称详究”,则B、C两项的主语为孔述睿,排除BC;‎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史馆修撰,部门名”错误,史馆修撰是官职名,并非部门名。‎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致仕还乡之前,他的辞官请求一直不被允许”错误,代宗时,经常以生病为由辞官成功。‎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暂”,暂时;“旬日”,十天后;“辞疾”,以生病为由辞官。(2)“侵”,欺凌排挤;“竟”,最终;“长者”,有德行的人。‎ - 26 -‎ ‎【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孔述睿,是赵州人。父亲孔齐参,任宝鼎令。孔述睿年少时和兄长孔克符、弟弟孔克让,都因为侍奉亲人孝顺而闻名。父母去世之后,都在嵩山隐居。孔述睿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唐代宗大历年间,转运使刘晏多次上表举荐孔述睿有颜回、闵损的德行,子游、子夏的学问。代宗以太常寺协律郎的官位征召他为官。转任国子博士,多次迁官做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孔述睿每次被帝王恩顾任命,就暂时到朝廷感谢皇帝恩德,十天后就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归昔日的隐逸生活。德宗登上帝位,用佩戴银章红绶的谏议大夫的官职,命令河南尹赵惠伯带着诏书、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到嵩山以礼征召。孔述睿入朝以后,在别殿被皇帝召见对答,特别赐予宅第,供给马匹,兼任皇太子侍读。十日后多次上表坚决请辞,依照前例乞求回归故乡。皇帝下诏书回复他说:“你怀有伊挚匡正时局之道,有广成子合乎正道的退隐之风。在隐逸之地修身养性,多次推辞官爵。朕用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周文王在渭水求贤师姜子牙般的诚心(来征召你),你又何必一定坚持做勤劳而谦虚的君子,坚决请求退隐!不要违背朕的旨意,还是开启你的心吧。”孔述睿恳切请辞不被允许,方才任职。过了一段时间,改任秘书少监,兼任右庶子,第二次加任史馆修撰。孔述睿精通于地理,在史馆于是重新修撰《地理志》,当时人称赞详实考究。孔述睿性情谦和退让,又与人无争,每次亲戚好友聚会,温和恭敬,沉默少言好像不能说话的人,人们都敬重他。当时令狐垣也担任修撰,和孔述睿一同任职,多次用细小琐碎的事情欺凌排挤孔述睿,孔述睿都谦让他,最终不和他争执,当时的人称赞他为有德行的人。德宗贞元四年,命令孔述睿送诏书和御赐食馔、数百套衣服,前往平凉会盟的地方祭祀覆没将士的骸骨,是孔述睿性情纯洁朴实的缘故。贞元九年,因为疾病上表,请求罢免官职。皇帝下召不允许,回复说:“朕因为爱卿德高望重位列首席,品行敦厚影响了风尚习俗,有无言的教诲,朝廷十分依赖您,没有依照您的请求,想您应该知道。”孔述睿多次上表,才获得允许,于是以太子宾客的身份赐予紫金鱼袋退休,放还家乡。仍然赐予锦帛五十匹,一套衣服。旧例,退休回乡的人都不给予公家驿车,德宗优待宠信儒者,特意命人给予驿车送孔述睿回乡。贞元十六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封为工部尚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登凤凰台①‎ - 26 -‎ 杨万里 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 白鹭北头江草合,乌衣西面杏花开。‎ 龙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来鼓角哀。‎ 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②。‎ ‎【注】①相传南朝宋文帝年间,有三只凤凰,飞落在永昌里李树上,招来各种鸟类随其比翼飞翔,呈现百鸟朝凤的盛世景象。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永昌里改名凤凰里,并在保宁寺后的山上筑台,名凤凰台。李白曾游此地,作诗《登金陵凤凰台》。②蛛煤:蛛网尘埃。‎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照应题目,交代地点及事件。“千年”一句引出凤凰的传说,后句“潮回”写出江水空流,凤凰不再的凄凉。‎ B. 颔联对仗工整,颜色、地名、方位、植物、动作等词语的使用严格考究,写出江草萋萋、杏花开放,生机盎然之景。‎ C. 颈联指出凤凰台地势雄伟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此联有实有虚,写出由古至今凤凰台犹在,鼓声哀鸣,战事不断。‎ D. 本诗为怀古诗,借景抒情、借古讽今,通过写凤凰台雄壮的地势和生机盎然之景,写出诗人登临古迹时的感慨。‎ ‎15. 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本诗尾联。‎ ‎【答案】14. D 15. ①用典。照应李白诗歌《登金陵凤凰台》,抒发了凤凰台繁华不再、古今变迁的感慨。②拟人。“春风掌管”“拂”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只有春风吹拂落满尘埃的蛛网,表现凤凰台的衰败,人迹罕至。③以景结情。尾句以景结情,借凤凰台的破败荒芜,引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借古讽今”错误,应“咏史怀古”,并无“讽今”之意。‎ 故选D。‎ - 26 -‎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使用典故,“谪仙”是李白,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创作的一首怀古抒情诗。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春风掌管拂蛛煤”“拂”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凤凰台的衰败;诗词结尾一般抒情,“春风掌管拂蛛煤”收尾,即以景结情,写凤凰台的破败荒芜。‎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例子,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动一静,写出了海的状态与岛的气势。‎ ‎(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神话故事,采用上下对举的方式写出蜀道的高和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水何澹澹 (4). 山岛竦峙 (5).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6).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解析】‎ - 26 -‎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生”“澹”“竦峙”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就像俗话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样,互联网似有一种对谣言或者劲爆信息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越是 、难以置信的消息,越能以 的速度进行传播。面对恶意造谣,已有法律虽然可对造谣者惩治判刑,但谣言对社会稳定产生的严重威胁甚至对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尤其是互联网时代,谣言肆起更像是一场灾难性的风暴,其波及的范围和危害的程度都极有可能超出我们的预计和控制。当一个 、社会关切的热点新闻或者负面事件发生时,人们总是急切地想知道点“内情”、想了解事态走向,( ),那么其间的空挡怕是正好成了让网络谣言滋长的“温床”。以往反复出现的公共舆论事件也一再证明了这点:权威信息跟不上节奏,难以满足公众对知情权的需求,那么各种臆测揣想、网络谣言势必 。届时,事情的发展将变得更加复杂,当舆论热情被谣言消耗殆尽,姗姗来迟的真相恐怕也会变得不那么“得人心”。‎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震撼人心 出人意料 引人注目 层见叠出 B. 震古烁今 出人意料 有目共睹 层见叠出 C. 震撼人心 果出所料 有目共睹 应运而生 D. 震古烁今 果出所料 引人注目 应运而生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已有法律虽然可对造谣者惩治判刑,但对社会稳定产生的严重威胁甚至对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的。‎ B. 虽然已有法律可对造谣者惩治判刑,但对社会稳定产生的严重威胁甚至对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C. 已有法律虽然可对造谣者惩治判刑,但谣言对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甚至对社会稳定产生的严重威胁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 26 -‎ D. 虽然已有法律可对造谣者惩治判刑,但谣言对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甚至对社会稳定产生的严重威胁却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的。‎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权威渠道或者官方过于沉稳地发声,但总是本着“让信息飞一会儿”的态度 B. 若权威渠道或者官方过于沉稳地发声,总是本着“让信息飞一会儿”的态度 C. 若权威渠道或者官方总是本着“让信息飞一会儿”的态度,过于沉稳地发声 D. 既然权威渠道或者官方总是本着“让信息飞一会儿”的态度,然而过于沉稳地发声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为了减少题量,将词语(实词和虚词)和熟语(成语、惯用语等)合并起来考查,结合语境分析是关健。词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①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震动很大。震古烁今: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用在此处对象错误,故选“震撼人心”。②出人意料: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表示情况非同寻常。果出所料:指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判断准确,果真和预料一致。此处依据所填成语前面的文句“难以置信的消息”,可知此处语境是“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故选“出人意料”。③引人注目:引起别人的注意。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目共睹: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事实极其明显。依据所填成语后面的文句“社会关切的热点新闻或者负面事件发生时”,此处语境意思“引起别人的注意”,故选“引人注目”。④层见叠出:接连不断出现,比喻事物很多。应运而生:原意是顺应天命而产生的人或事物;后多指顺应适当的时机或时代要求而出现的人或事物。依据所填成语前面文句“网络谣言势必……”,语境是“接连不断出现”,故选“层见叠出”。‎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 26 -‎ A项,“已有法律虽然……”语序不当,应为“虽然已有法律”;“对社会稳定产生的严重威胁甚至对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语序不当,根据程度的先后顺序,应为“对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甚至对社会稳定产生的严重威胁”。‎ B项,“对社会稳定产生的严重威胁甚至对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语序不当,根据程度的先后顺序,应为“对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甚至对社会稳定产生的严重威胁”。‎ C项,“已有法律虽然……”语序不当,应“虽然已有法律”。‎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具体而言,“过于沉稳地发声”和“本着‘让信息飞一会儿’的态度”之间不是转折关系。故可排除AD两项,B项,强调“态度”,而该空后句强调“其间的空挡”,“其间”指的是“事件”和“真相”之间,先有态度,再有做法,该空后句强调结果。故排除B项。‎ 故选C。‎ ‎20.下面是某演讲比赛冠军的获奖感言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能以大比分获得这次演讲比赛的魁首,我深感侥幸,敬谢不敏。感谢大赛评委慧眼识珠,同时感谢恩师对我的不吝赐教,感谢益友对我的鼎力相助,感谢观众的洗耳恭听,感谢网友的美芹之献。今后我定当加倍努力,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答案】①“侥幸”改为“荣幸”。②“敬谢不敏”改为“谢谢”。③“慧眼识珠”改为“对我的认可”或“认可我”。④“洗耳恭听”改为“仔细聆听”。⑤“美芹之献”改为“金玉之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 26 -‎ ‎①侥幸:意外或偶然碰上好事。此处冠军大比分获胜,此处无“侥幸”之意。改为“荣幸”,光荣而幸运。②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此处无“推辞做某事的婉辞”之意,用在此处不合适,应改为“谢谢、感谢”③慧眼识珠:泛指敏锐的眼力,称赞人善于识别人才。这里用“珠”来喻指自己,用在此处不得体,应改为“对我的认可”或“认可我”。④洗耳恭听:形容专心恭敬地听别人讲话。指听人讲话时的客气话。这里用于观众听自己演讲,不得体,改为“仔细聆听”⑤美芹之献:地位低的人向地位高的人提建议,用以自谦。用在此处不合适。改为“金玉之言”,比喻非常宝贵的劝告或教诲,用做指别人的意见,合适。‎ ‎21.下面是某公司发布的新商标申请代办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字。‎ ‎【答案】申请人通过我方提交商标申请,商标局受理申请后,若通过则发布初审公告。无异议后核准注册,发证;若有异议,异议不成立则核准注册后发证,异议成立则不予注册。若未通过受理申请,则驳回请求,可请求复审,由商标局做出终局决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题是框架示意图转换题。做此题,考生要整体把握图片,结合题干要求确定叙述对象及叙述中心。读懂框架关系,理解每层点的具体内容。特别注意箭头横线或框线,它们提示着发展的趋势、走向或范围;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确定叙述顺序,注意箭头横线的箭头或框线以及横线上的词语。适当增补字词,组织语言叙述。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不能被遗漏。‎ - 26 -‎ 具体而言,第一步是看图。这是新商标申请代办流程图,首先理清逻辑关系,图中由总到分形成二级信息,显示新商标申请代办流程图的要求,先是“通过我方提交申请”,然后“商标局受理申请”然后各自按照箭头指示的要求去做;第二步是用文字简明表达。限于题干所要求的字数,在用文字表达的时候,无法写出全部可能的细节,只能把所给信息用连贯的话语连缀起来表达。所以,首先可写出最大的一级信息内容,也就是“申请人通过我方提交商标申请,商标局受理申请后”之类的文句为起始语,然后表述为“若通过则发布初审公告”,表述时要特别注意初审公告后,如果有人提出异议之后的流程表述。表述时注意箭头走向,按照箭头指示进行表述;若未通过受理申请,则驳回请求,可请求复审,由商标局做出终局决定。注意不要有所遗漏,内容要完整,表述要准确,语言连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4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问题。‎ ‎41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做出了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 ‎38年前,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在日本举行,中国女排经过激烈争夺,最后以3:2战胜了上届冠军日本队,以七战七捷的成绩首次获得世界冠军。‎ ‎22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18年前,美国侦察机未经中方允许在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侦查,中国海军一架飞机在中国海域上空与美军飞机发生碰撞而坠毁,飞行员王伟牺牲。‎ ‎7年前,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中国海军从此迈入航母时代。‎ 今天,在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中,中方立场始终明确:贸易战没有赢家,中国不想打,但也不怕打。‎ 五十多年间,中国和世界发生了无数的故事,中国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机遇、抉择……一次又一次表达态度,申明立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态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例文】‎ 心中有责方为道 - 26 -‎ ‎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纵观五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时代故事,在一次次的挑战、机遇、抉择中,中国恪守大道,向世界诠释了何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真正的精神内涵。‎ ‎  而当国际政治格局日益复杂、多极势力角力不断升级,面对局部战乱、贸易摩擦,“何为道”似乎已成为当今世界心照不宣的疑虑,于是中国立于东方如日出之阳,向世界宣告:霸权强权皆非本,心中有责方为道。‎ ‎  智者不惑,中国对创新发展负责。“周虽旧邦,其命惟新。”面对香港回归后的国际舆论、改革开放前的世界哗然,中国肩负时代使命,走出了一条震惊全球的特色道路。四十年筚路蓝缕,二十年坚守初心,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以更积极的姿态对发展尽责,这是心怀国家之责的智者之道。‎ ‎  仁者不忧,中国对国际和平负责。君不见,多少科研志士焚膏继晷实现中国核武器自主研发之梦后,换来的是气吞山河的郑重建议——世界各国全面销毁核武器;君不见,国产航母创造时代奇迹,辽宁舰更承载中国倡议世界和平发展的正义决心。“和平崛起,永不称霸。”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尽责,这是心系天下之责的仁者之道。‎ ‎  勇者不惧,中国对民族荣誉负责。“女排精神”早在三十八年前就已震撼体坛,而十八年前飞行员为捍卫中国尊严而为国捐躯的历史更是发人深省。“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千年前班固的激昂,二心中有责国自强,如今,虽远,中国精神必弘扬。这是中国对民族精神尽责,这是心有民族之责的勇者之道。‎ ‎  而中国之道也根本有别于毫无原则的一味中庸之道,确实林庚先生所言“白刃可蹈之中庸”之道。面对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谈,大门敞开”是中国之尽责,“打,奉陪到底”是中国之坚守。不想打、不愿打、不怕打,这是中国之“责”的深刻体现,更是中国之“道”的时代风貌。‎ 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开。当今中国,依然会在骀荡的时局中坚守始终未变的态度与立场——以智者、仁者、勇者之姿,不惑不忧不惧地恪守心中之责,助力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大道之行。‎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 26 -‎ ‎【审题】本作文选取50余年的大事记,围绕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展现了中国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所面临的挑战、机遇、抉择,表明了中国面对世界的态度。考生可根据对每则材料的深入解读,围绕“中国崛起”“中国实力”“中国态度”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联想和思考。仔细阅读材料,可根据每则材料得出相关话题和关键词。如“原子弹爆炸成功”表明中国政治、军事实力和爱好和平的态度;“改革开放”表明中国经济开放、包容的魄力,面对机遇与挑战时勇敢的抉择、大胆的尝试;“女排夺冠”表明中国体育的拼搏、奋进,在世界体坛的力量;“香港回归”表明中国政治主权的自主、强大,与英国对话的成功表明中国政权的力量;“王伟撞机”表明以王伟为代表的中华优秀儿女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挑战,不惜牺牲生命来捍卫祖国安全的坚强决心;“辽宁舰”表明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强大国力;“中美贸易战”表明中国面对挑衅时的坚定、勇敢,不惹事儿,但也不怕事儿的态度。‎ 因此,综合材料,只要提到中国面对挑战、机遇、抉择时的态度,写出时代烙印和中国态度即可。由小到大地切入或者展示国家大格局均可。‎ ‎【立意】面对挑战,中国奋力迎击;面对机遇,中国大胆尝试;面对抉择,中国勇敢向前;发展才是硬道理,有实力才有底气。‎ ‎【结构】题目切题《心中有责方为道》,第一段点题,“向世界诠释了何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真正的精神内涵”,第二段表明中国立场,“霸权强权皆非本,心中有责方为道”。第三、四、五段并列式论述,“智者不惑,中国对创新发展负责”“者不忧,中国对国际和平负责”“勇者不惧,中国对民族荣誉负责”;第六段阐述中国之道不是中庸之道。最后一段强调“以智者、仁者、勇者之姿,不惑不忧不惧地恪守心中之责,助力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大道之行”。‎ ‎【素材】1. 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追求,筑牢中国复兴梦。自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切百废待兴,正是毛泽东一句“我们也要搞原子弹”的决心,振奋了钱学森、邓稼先等科研工作者积极投入研发工作。夜以继日的奋斗,创造了中国“两弹一星”的辉煌。待邓小平担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之时,我国踏上改革开放的伟大征途,实现对富足小康生活的追求,实现对高铁技术领先世界的突破,实现中华民族为世界叹为观止的伟大转变。这是中国的伟大信念,是永不松懈的发展愿景。‎ - 26 -‎ ‎2.中国始终坚定立场,彰显大国风范。“不主动使用核武器”并郑重讨论建议禁核,表明我国对共建和平世界的追求;“不结盟”政策的施行,表明我国联合多国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的坚定决心;“一个中国”原则的始终贯彻,表明我国在主权领土问题上的坚决态度……因为有中国的坚守与坚定,才有22年前香港回归祖国的崭新历史一刻;因为有中国人的不懈与信仰,才有飞行员王伟碰撞美国侦察机而牺牲的动人事迹。正是因为挑战而坚守,更因坚守而震撼世界。‎ ‎3.中国人民始终坚定奋斗拼搏精神与创新创造活力。在面临国际激烈的赛事时,中国女排不懈争夺,调整战略,积极拼搏,荣获世界冠军;在时代日新月异的浪潮中,中国人民奋力创造、主动创新,以无数科研人员辛勤的付出,成就“辽宁舰”正式交接,成就“嫦娥奔月”,成就“蛟龙腾空”……‎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 26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