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联考2020届高三冲刺金卷全国Ⅰ卷语文试题(三)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百校联考2020届高三冲刺金卷全国Ⅰ卷语文试题(三)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 全国I卷·语文(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济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 27 -‎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据知,“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随后的荀子解决的。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因此,“为己”与“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摘编自陈祖武《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对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非常重要。‎ B. 毋庸置疑,先秦时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C. 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在中华文化的一系列主张之中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 D. 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来展开论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B. 文章大量引用典籍中的经典论述,证明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 C. 文章在前面层层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重要论断。‎ D. 文章运用归谬法,对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的论断进行有力批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德经》《礼记》《尚书》的相关论述说明文化典籍对人与人关系问题都有论述。‎ B. 中华文化中所说的“人”,都主要指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很少指单个人。‎ C. “今之学者为人”中的“为人”的含意与成语“舍己为人”的“为人”的含意相同。‎ D. 西方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质的曲解,源于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和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 C 项,“中华文化的一系列主张之中”错,根据原文“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可知,选项的表述忽略了前提“在诸多主张之中”,“诸多主张”应指前面所说的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的“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并非“中华文化的一系列主张”,选项表述将范围扩大。‎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D项,“运用归谬法”错,归谬法是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作者开头就指出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然后列举《宪问》《劝学篇》《论语集解》等例进行分析,揭示“为己”的真正内涵,指出西方学者论据的错误来批驳的,并非归谬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A 项,“文化典籍对人与人关系问题都有论述”错,根据第二段来看,列举《道德经》《礼记》《尚书》的论述是为证明这些典籍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不能证明所有文化典籍对此都有论述,选项以偏概全。‎ B项,“都主要指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很少指单个人”错,“很少指单个人”说明存在不指“单个人”的情况,根据原文“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可知是指单个人,并非很少指单个人。‎ - 27 -‎ C项,“含意相同”错,根据原文“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可知“舍己为人”的“为人”是指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今之学者为人”的“为人”是指取悦于他人,二者含意不同。‎ 故选D。‎ ‎【点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今年的央视春晚上,吉林长春一汽分会场8分钟的精彩演出惊艳了世界,振奋了全国,更让每个吉林人倍感自豪与骄傲。晶莹的冰雪、大红的灯笼、热闹的秧歌、奔驰的高铁、飞溅的钢花……这些由演员们精心演绎展现出的极具特色的吉林元素,让全世界看到了吉林的美。‎ 在举国欢庆、全家团圆的时刻,2000多名在吉林长春一汽分会场参加演出的演职人员选择了一种更为特别的方式过年——与全球华人在电视机前团聚,用吉林元素“说话”,把手中的道具舞得热热闹闹,把身上特制的服装展示得漂漂亮亮。‎ 在歌曲《雪花赋》中,冰雪吉林之美尤为突出。省歌舞团演员董或就是众多“雪花”中的一片,“我头上身上都有‘小雪花’,手里还举着‘雪花’,我们就是舞台上的‘雪花仙子’,这衣服好美,虽然外面冷得要命,但我们心里却美得很!”‎ 铿锵的号子震天响,新时代的工人真骄傲。一曲《时代号子》,把长春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崛起奋进和振兴发展表达得酣畅淋漓,令人振奋。这其中,由吉林警察学院196名演员出演的大型步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员们都是从未学过专业表演的学生,他们身穿银色外套,手持红色灯笼,动作整齐划一又不失力量之美。‎ - 27 -‎ ‎(摘编自《“把我们最美的样子献给观众”——2019年央视春晚吉林长春一汽分会场亮点采撷》,《吉林日报》)‎ 材料二:‎ 在欢歌笑语和掌声泪花中,2019年央视春晚创下了跨媒体收视传播新纪录。据统计,除夕当晚,国内有239家电视频道对央视春晚进行同步转播,并通过全球218家海外合作方在162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直播期间,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海内外收视的观众总规模达11.73亿人,比去年同时段观众规模提升约4200万人。其中,通过新媒体端直播和点播收看春晚的用户规模为5.27亿人,相对去年同时段新媒体端用户增加了9600万人;国内通过电视端直播与电视时移收看春晚的观众达到了6.214亿人;通过海外长城平台收看央视春晚的观众规模达2480万人,相对2018年同时段海外观众收视规模增加1100万人。‎ ‎(摘编自《2019年央视春晚跨媒体传播刷新纪录》,《人民日报》)‎ 材料三:‎ ‎(摘编自《2019年央视春晚全网跨屏表现大数据研究报告》)‎ 材料四:‎ - 27 -‎ ‎“精彩、炫丽、欢乐时尚、唯美,2019年央视春晚办得很好,节目真好看。如果要让我来打分,我给今年央视春晚打100分!”‎ ‎2月4日除夕夜,北京出租车司机孙师傅停了5个小时的活儿,钱也不挣了,专门和妻子在家里收看了2019年央视春晚。大年初一凌晨3时,他看完央视春晚拉的第一趟活儿,就是把封面新闻记者送往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在车上,孙师傅一直很兴奋,他对今年春晚赞不绝口,一路点评。“葛优首次上春晚就很成功,扮演的骗子形象着实让人恨。刘谦的魔术太神奇了,那酒那茶怎么变出来的?我一直在琢磨。林永健和句号讽刺村干部工作作风不踏实、弄虛作假的小品,演得好,主题深刻。”‎ ‎(摘编自《直击2019央视春晚演出,观众称赞有创新突破很成功》,“新浪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央视春晚长春分会场的精彩演出惊艳世界,振奋全国,让吉林人民倍感自豪与骄傲。‎ B. 2019央视春晚除国内200多家电视频道同步转播外,还在162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 C. 2019年央视春晚直播期间,通过电视这一传统方式收视的海内外观众达11.73亿人。‎ D. 被观众誉为“精彩、炫丽、欢乐、时尚、唯美”的2019年央视春晚受到了观众的热烈称赞。‎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慨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央视春晚一汽分会场的演职人员用吉林元素“说话”,把手中的道具舞得热热闹闹,把身上特制的服装展示得淋漓尽致。‎ B. 除夕当晚,通过新媒体端直播和点播收看2019年央视春晚的用户规模为5.27亿人,比去年同时段增加了9600万人。‎ C. 电视端直播2019央视春晚的关注度和2018年基本持平,略有下降;网络端直播关注度较去年提升;收视总人数近12亿,电视仍为主要渠道。‎ D. 调查显示,央视春晚更受北方用户喜爱,山西省名列榜首,七大区域中,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华南依次递减。‎ ‎6. 以上材料中,《吉林日报》、《人民日报》、新浪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 ‎6. ①(吉林日报)侧重介绍长春一-汽分 会场8分钟的精彩演出,突出吉林元素、吉林特色。②《人民日报》侧重綜合介绍2019年央视春晚创下跨媒体收视传播新纪录的情况。③新浪网侧重介绍观众对央视春晚的好评(或“称赞")‎ ‎【解析】‎ - 27 -‎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中的信息和筛选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C项,“通过电视这一传统方式收视的海内外观众达11.73亿人”错,根据原文“直播期间,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海内外收视的观众总规模达11.73亿人”,可知是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并非通过电视这一传统方式。‎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 D项,“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华南依次递减”错,根据材料三中的图表来看,其中的“华东、华中”次序颠倒,应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依次递减”。‎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归纳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信息的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吉林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原文“在今年的央视春晚上,吉林长春一汽分会场8分钟的精彩演出惊艳了世界,振奋了全国,更让每个吉林人倍感自豪与骄傲”“这些由演员们精心演绎展现出的极具特色的吉林元素,让全世界看到了吉林的美”“与全球华人在电视机前团聚,用吉林元素’说话’,把手中的道具舞得热热闹闹,把身上特制的服装展示得漂漂亮亮”可概括出“介绍长春一汽分会场8分钟的精彩演出,突出吉林元素、吉林特色”;‎ - 27 -‎ ‎《人民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原文“在欢歌笑语和掌声泪花中,2019年央视春晚创下了跨媒体收视传播新纪录”“直播期间,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海内外收视的观众总规模达11.73亿人,比去年同时段观众规模提升约4200万人”,可概括出“综合介绍2019年央视春晚创下跨媒体收视传播新纪录的情况”;‎ 新浪网报道的侧重点,原文“‘精彩、炫丽、欢乐时尚、唯美,2019年央视春晚办得很好,节目真好看。如果要让我来打分,我给今年央视春晚打100分’”“孙师傅一直很兴奋,他对今年春晚赞不绝口,一路点评”,可概括出“介绍观众对央视春晚的好评(或‘称赞’)”。‎ ‎【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区有个五谷磨房 安谅 小区是个老小区。五谷磨坊也只是底层的一个小卖部,连个石磨也不见。灶披间的窗台就是售货台,人来人往的,倒是十分热闹。‎ 苏北来的一家人长租了这小院,又别出心裁,在灶披间一隅,开设了这个五谷磨坊,专卖现磨的各类营养谷物,颇有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意味。‎ 这天周末正午,冬日的太阳懒洋洋的。五谷磨坊一片喧闹声。秦工程师正巧路过,瞥见自己的老母亲也在那里,眉飞色舞的,几位老伯伯老阿姨也兴致勃勃,围绕着这个灶披间窗台,你一句,我一句的,仿佛有什么便宜货,令他们兴高采烈。‎ 秦工程师凑近一看,果然,五谷磨坊又推出了新品。窗台上一字排开塑料包装的各类谷物,除了以前的红豆薏米粉、核桃芝麻粉等,什么黑色脉(就是黑麦片、黑芝麻、黑大豆等组合),阿胶派(以阿胶块、紫山药、紫米、红薏米等组合)、长辈乐(即是鹰嘴豆、葛根、银杏仁、高原青稞等组合),不一而足,搭配得很诱人。这些老人本来就对五谷食品着魔,这种创意又把他们勾得晕头转向了。看到秦工,秦母连忙招呼:“你想吃什么?”‎ 秦工笑着说:“你想吃啥就吃啥吧。”‎ - 27 -‎ ‎“你们秦秦有出息,也真孝顺!”几位老阿姨赞叹道。“那我给你再买点黑芝麻,里面什么都有了!”秦母脑子活络,对新组合已然了解。‎ 窗台内是一位胖姑娘,眼镜搁在鼻梁上,忙得不亦乐乎。这个外来妹是这苏北人家聘的打工者,说一口苏北话,干活还蛮勤快的。‎ 秦工也和气地与他们点头。回到家,读大三的女儿小静就嘀咕:“奶奶又在磨坊磨磨唧唧的,都快吃午饭了,还在磨蹭什么。”秦工笑咧了嘴:“你还真会说话,磨坊被你这么一说,更有意思了!”“你还笑,人家肚子都饿坏了!”小静嘟囔着,看来真有点生气了。“那你快去叫奶奶呀!”秦工说。小静老大不情愿地蹬蹬跑去了。不多一会儿从窗口那边,又传来了吵嚷声。秦工竖耳静听,似乎是女儿小静高分贝的斥责:“你这是有毒的,有毒的!”秦工连忙掩上门,急急地赶了过去。‎ 小静还理直气壮地指责着。那个胖女孩的眼眶里,泪水闪动,稍顷,有几滴快速而无声地滚落下来。‎ 秦工很快明白了。胖女孩用粉碎机在现磨那些五谷,高温细磨,倒是干脆,磨好后,她还特意放在铝盘里散了一会儿热,但时间显然短了些,谷物还是滚烫的,就被倒进塑料包装了。老伯们老阿姨们倒没留神,偏是小静下来撞见了,一阵连珠炮似的斥责,把刚才还和风细雨的气氛,一下子搅得紧张和严肃。‎ 秦工来的是时候,秦母此时一直无语。场面有些僵,秦工一来,也就缓和许多。‎ 胖女孩抹去泪,说:“都是老客户,如果觉得不放心,这一份我就自己留下吃了,我另磨一份给大家。”‎ 秦母点头不是,摇头也不是。因为,孙女已帮她做了决定:“就这样吧,也只能这样了,以后你不能这么匆忙装袋呀!”小静还是不依不饶。‎ ‎“那是我自己催她的,不能怪人家”,秦母总算开口了,“不是你在催我吃饭吗?”‎ ‎“算了算了,都别说了,下回都注意些就好,走吧,走吧,五谷待会再来拿吧。”秦工和稀泥。两个女人,一老一小,都是他的“宝”,他不想他们不愉快。‎ ‎“那就等冷却下来,再来拿吧。”秦母和小静也形成了共识,那胖女孩也点了点头,三人才离开五谷磨房。‎ 走出几步,秦母就悄声埋怨:“人家女孩也是打工的,这货一赔,她至少三天白干了。”‎ ‎“那也不能吃有毒物质呀,奶奶,你不是想健康长寿吗?这么吃可是适得其反!”小静也嘟囔着,有点不服气呢!‎ ‎“可是人家打工真的不容易。”秦母说。‎ ‎“谁让她这么没知识……”小静又哼唧了一声。‎ - 27 -‎ ‎“奶奶也是从苏北乡下来打工的,奶奶知道什么叫难……”奶奶喃喃着,还回头朝磨坊方向望了一眼。‎ 一下午,两“宝”半天不说话。傍晚,小静悄悄先下了楼,又悄声地回来了。过了一会儿,奶奶也什么话都没说,下楼去了。几分钟后又回来了,把一叠钱塞到小静手中:“难得你这么善良。钱还是我来付。”‎ ‎“是我伤了人家,该我来付。”小静说。‎ ‎“你的钱,还不是你爸妈的钱?等你赚了钱,再说吧。”秦母嗔怪了一句,眼光里闪出笑意。小静的脸上,也漾出一缕笑意。这时,胖姑娘敲门进屋,把一叠钱塞给秦母,又将一桶磨好的五谷食物搁在桌上,笑眯眯地说:“谢谢妹妹给我指点,我今后一定多学习,也会细心的。这个就是凉透了再装袋的,放心吃哦。”小静走上去,握住了她的手:“刚才我说重了,你别生气……”秦工笑着说:“五谷磨坊还真带来了健康快乐。”‎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小区有个五谷磨房”为题,既点明了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又交待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联结点,也设置了悬念,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开头两段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向读者介绍小区的特点、五谷磨坊的实质及五谷磨坊的由来及状况,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C. “五谷磨坊一片喧闹声”说明五谷磨坊在小区里很受欢迎,看似闲笔,实则别具匠心,几位老人的神情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为情节变化张本。‎ D. “小静还理直气壮地指责着”“那个胖女孩眼眶里,泪水闪动,稍顷,有几滴快速而无声地滚落下来”,气氛紧张尴尬,激烈冲突在所难免。‎ ‎8. 小说中秦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最后的“五谷磨坊还真带来了健康快乐”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作品加以探究。‎ ‎【答案】7. D 8. ①热爱生活,开朗活络。经常在五谷磨坊与老邻居们谈天说地,注重饮食健康。②关爱家人,精心照料。精心挑选五谷粉;在孙女与胖姑娘出现争执时,采取较为温和的态度处理。③善良体贴,有同情心。在孙女指出胖姑娘的问题后,担心胖姑娘赔钱后影响的生活。 ‎ ‎9.‎ - 27 -‎ ‎ ①五谷磨坊是小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重要活动场所,他们在那里谈天说地,谈五谷话养生,乐在其中,给他们带来了健康。②通过小静与胖姑娘的冲突,胖姑娘改进了装袋方式,使“五谷”更健康更养生,让“五谷”给小区居民带来了健康快乐。③通过小静与胖姑娘冲突的解决,人们多了一份对他人的体谅,更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小区居民生活得更加舒心,更加健康快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激烈冲突在所难免”错,根据原文“秦工来的是时候,秦母此时一直无语。场面有些僵,秦工一来,也就缓和许多”“胖女孩抹去泪,说:‘都是老客户,如果觉得不放心,这一份我就自己留下吃了,我另磨一份给大家’”,可知“激烈冲突”并未爆发,一则秦工到来缓和了气氛,二则胖女孩主动化解了矛盾。‎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原文“秦工程师正巧路过,瞥见自己的老母亲也在那里,眉飞色舞的,几位老伯伯老阿姨也兴致勃勃,围绕着这个灶披间窗台,你一句,我一句的,仿佛有什么便宜货,令他们兴高采烈”“秦母脑子活络,对新组合已然了解”,秦母在五谷磨坊与老邻居们谈天说地,兴高采烈,对各类谷物新组合已然了解,可分析出“热爱生活,开朗活络”;原文“看到秦工,秦母连忙招呼:‘你想吃什么’”“‘那我给你再买点黑芝麻,里面什么都有了’”“‘那是我自己催她的,不能怪人家’,秦母总算开口了,‘不是你在催我吃饭吗’”,秦母为儿子精心挑选五谷粉,在孙女与胖姑娘出现争执时,采取较为温和的态度处理,可分析出“关爱家人,精心照料”;原文“走出几步,秦母就悄声埋怨:‘人家女孩也是打工的,这货一赔,她至少三天白干了’”“‘奶奶也是从苏北乡下来打工的,奶奶知道什么叫难呀……’奶奶喃喃着,还回头朝磨坊方向望了一眼”,在孙女指出胖姑娘的问题后,秦母担心胖姑娘赔钱后影响的生活,可分析出“善良体贴,有同情心”。‎ - 27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语句的内涵的能力。要细读文本,咬文嚼字,千万不可把视线局限在词句本身,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着眼全文,在具体的大小语境中去深入理解。词句内涵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考的是语感。词句内涵的丰富性,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仔细阅读,反复咀嚼品味出来。‎ 联系上文“五谷磨坊一片喧闹声。秦工程师正巧路过,瞥见自己的老母亲也在那里,眉飞色舞的,几位老伯伯老阿姨也兴致勃勃,围绕着这个灶披间窗台,你一句,我一句的,仿佛有什么便宜货,令他们兴高采烈”,在五谷磨坊里老邻居们谈天说地,兴高采烈,谈五谷话养生,乐在其中,给他们带来了健康;联系上文“胖姑娘敲了门进屋,把一叠钱塞给了秦母,同时,又将一桶磨好的五谷食物搁在桌上,笑眯眯地说:‘谢谢妹妹给我指点,我今后一定会多学习,也会细心的。这个就是凉透了再装袋的,放心吃哦’”,小静指出胖姑娘装袋方式的错误,胖姑娘进行了改进,凉透后再袋装,使“五谷”更健康更养生,让“五谷”给小区居民带来了健康快乐;小静与胖姑娘有了冲突,小静主动拿钱解决冲突,胖姑娘还回钱,她们冲突的解决,表明对他人的体谅,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小区居民生活得更加舒心,更加健康快乐。‎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曾祖湮,父玠,皆有名梁、陈间。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皆服其工。累迁为尚书殿中侍郎。入隋,为东宫学士,迁太常博士。炀帝 - 27 -‎ 议改宗庙之制,亮请依古七庙,而太祖、高祖各一殿,法周文、武二祧,与始祖而三,余则分室而祭,始祖二祧,不从迭毁。未及行,坐与杨玄感善,炀帝矜己嫉才,因是亦贬西海司户。时博士潘徽贬威定主簿,亮与俱,至陇山,徽死,为敛瘗,人皆义之。后为薛举黄门侍郎。举灭,秦王谓曰:“寡人受命而来,嘉于得贤。公久事无道君,得无劳乎?”亮顿首曰:“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邪?”王悦,赐乘马、帛二百段,即授王府文学。高祖猎,亲格虎,亮恳慆致谏,帝礼纳其言。王每征伐,亮在军中,尝预秘谋,有裨辅之益。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封阳翟县候,老于家。太宗征辽,子遂良从,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意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亮顿首谢。及寝疾,帝遣医,中使候问踵相逮。卒,年八十八,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初,武德四年,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乱稍平,乃乡儒,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文学禇亮等,并以本官为学士。‎ 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命阎立本图象,使亮为之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藏之书府,以章礼贤之重。‎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B. 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C. 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D. 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情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主,始自《三国志》称刘禅,后来用于称与其经历相似,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 B. 侍郎,汉代为郎官的一种,东汉后为尚书属官,唐代以后六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C. 炀帝,指隋炀帝杨广,“炀”乃谥号,谥号有表扬、批评、同情等类,“炀”属于同情类。‎ D. 中使,即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文中的“中使”是奉皇帝之命问候褚亮的宦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褚亮少时博闻强记,颇有才华。他博览图书史籍,过目不忘,年少就很有才华,受到徐陵的赏识,受陈后主召见时所作诗歌,受到江总等人的赞赏。‎ - 27 -‎ B. 褚亮为官知无不言,慷慨重义。炀帝议论改革宗庙制度时,奏请依照七庙制度,未及实施,因与杨玄感友好遭贬,同行者潘徽途中去世,褚亮将其入棺埋葬。‎ C. 褚亮侍君忠心耿耿,深受信赖。高祖打猎时,亲自与老虎格斗,禇亮诚恳地劝谏,高祖采纳了他的话;后来高祖每次出征,都带着褚亮,让他参预秘谋。‎ D. 褚亮因才充任学土,受帝赏识。禇亮曾被太宗聘请到文学馆,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以本官充任学士,太宗命画家阎立本为学士们画像时,让褚亮写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邪?‎ ‎(2)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乱稍平,乃乡儒,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 ‎【答案】10. C 11. C 12. C ‎ ‎13. (1)薛举不知道天命,抗拒您的军队,如今十万兵众已来到面前,大王您下令释放而不予诛杀,难道唯独我褚亮蒙恩获得重生了吗?‎ ‎(2)太宗任天策上将军,流贼叛乱稍稍平定,就尊重儒学,在宫城的西边建起了文学馆,接纳和聘请贤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俯仰”一词,联系《兰亭集序》中“俯仰一世”不难理解,故“俯仰岁月”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和D项;原文“眷言及此我劳如何”,意思是回顾往事,您为了我是何等的辛劳,“及”连接“言”与“此”,故“眷言及此”应为一个整体,在“眷言及此”后断开,排除A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 27 -‎ C项,“‘炀’属于同情类”错误,谥号常见的分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去礼远众、好内怠政”;“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灵”表示“乱而不损”等。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等。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因此“‘炀’属于批评类”。‎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C项,“后来高祖每次出征,都带着褚亮”错误,原文“王悦,赐乘马、帛二百段,即授王府文学。高祖猎,亲格虎,亮恳慆致谏,帝礼纳其言。王每征伐,亮在军中,尝预秘谋,有裨辅之益”,意思是“秦王大喜,赐给他马四匹、布帛二百段,当即授任他为秦王府文学。高祖外出打猎时,亲自与老虎格斗,褚亮诚恳地劝谏,高祖便礼貌地采纳了他的话。秦王每次出征讨伐,褚亮都在军中,曾经参预秘谋,有辅佐补益的功劳”,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王每征伐”中的“王”应为秦王即后来的唐太宗,而非高祖。‎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关键词:“抗”,抗拒;“蒙”,蒙恩;“更生”,获得重生。‎ ‎②关键词:“乡”,尊重;“作”,建造、建起;“收”,接纳。‎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 27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褚亮,字希明,是杭州钱塘人。曾祖褚湮,父亲褚玠,都在梁代、陈代时有名声。褚亮年少时机警敏捷,博览图书史籍,一旦过目就牢记在心中。十八岁时,他去见陈朝的仆射徐陵,徐陵和他交谈了一番,认为他很奇特。陈后主召见他,叫他作诗,江总等诸位词人也在坐,都佩服他诗作得好。多次升迁任尚书殿中侍郎。进入隋朝后,褚亮任东宫学士,升任太常博士。隋炀帝议论改革宗庙制度,褚亮奏请依照古代的七庙制度,而太祖、高祖各自为一个殿,效法周文、武二祧庙,与始祖并列而成为三个殿,其余的则分室祭祀,始祖二祧庙,不必随着迭加拆毁。他的建议还未来得及施行,便因与杨玄感友好而受到牵累,炀帝骄做自大又妒恨才能,因此也就贬他为西海司户。当时博士潘徽被贬为威定主簿,褚亮和潘徽一同上路,走到陇山,潘徽去世,褚亮将潘徽入棺埋葬,人们都说他重义气。后来褚亮在薛举手下任黄门侍郎。薛举灭亡,秦王(李世民)对他说:“寡人我奉上天之命而来,高兴得到了贤才。您长期以来侍奉无道之君,难道不辛劳吗?”褚亮以头叩地说:“薛举不知道天命,抗拒您的军队,如今十万兵众已来到面前,大王您下令释放而不予诛杀,难道唯独我褚亮蒙恩获得重生了吗?”秦王大喜,赐给他四匹马、二百段布帛,当即授任他为秦王府文学。高祖外出打猎时,亲自与老虎格斗,褚亮诚恳地劝谏,高祖便礼貌地采纳了他的话。秦王每次出征讨伐,褚亮都在军中,曾经参预秘谋,有辅佐补益的功劳。贞观年间多次升迁任散骑常侍,封阳瞿县候,后退休在家。大宗征辽时,褚亮的儿子褚遂良跟随太宗前往,大宗下诏给褚亮说:“往日率军出征,您没有不在军中的。如今又要征伐,而您已经退休了。转眼之间。将近三十年,回顾往事,您为了我是何等的辛劳!如今要带着褚遂良远行,想您于联不会吝惜一个儿子吧。希望您注意起居饮食。”褚亮以首叩地致谢。到褚亮病重时,太宗派遣医生为他诊治,还打发宦官相继前往问候。去世,终年八十八岁,追赠大常卿,陪葬昭陵,谥号康。当初,武德四年,太宗任天策上将军,流贼叛乱稍稍平定,就尊重儒学,在宫城的西边建起了文学馆,接纳和聘请贤才。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文学褚亮等,都以本官充任学士。‎ - 27 -‎ 每有空暇,太宗便询问他们政事,讨论典籍,商讨前史,没有什么固定的礼法。太宗还让阎立本为他们画像,让褚亮为各位的画像写评语,并题上名字爵位和乡里,称为“十八学士”,收藏在书库中,来显示礼贤下士的重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写农民忍痛割爱:二月还不曾养蚕,就预卖新蚕丝;五月始插秧,就预卖新谷子。‎ B. 首联“二、五”相应,抓住时间的反差;“丝、谷”对举,意象精当;两次言“新”,令人欣喜。‎ C. 三、四句以“眼前疮”喻农民眼下衣食无着的处境,以“心头肉”喻丝、谷等心上之物。‎ D. 最后两句中作者以“绮罗筵”与“逃亡屋”作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1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14. B 15. ①形象地揭示了农民的深重苦难,表达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②表达了希望君王能够明察与体恤百姓苦难的良好愿望。③在希望之中饱含着失望和愤懑的情绪,委婉地指出了君王昏聩不明,世道不公。‎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 27 -‎ B项,“令人欣喜”错,首联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可知应为令人悲酸,并非令人欣喜。‎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诗的前四句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可分析出“表达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运用比喻,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希冀之意,可分析出“表达了希望君王能够明察与体恤百姓苦难的良好愿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可分析出“在希望之中饱含着失望和愤懑的情绪,委婉地指出了君王昏聩不明,世道不公”。‎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主人公少年时代快乐地玩耍的情景。‎ ‎(2)《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诸葛亮无意功名,淡泊名利。‎ - 27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六国从百姓那里掠夺来的宝物,数量巨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苟全性命于乱世 (4). 不求闻达于诸侯 (5). 剽掠其人 (6). 倚叠如山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宴”“晏”“苟”“诸侯”“剽掠”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 )。即使是正确的必要的基础也应讲究适度,否则就会产生副作用。这种副作用首先表现为,对基础不分析其来龙去脉、形成过程,过分强调其系统、严谨和已有的贡献,又以灌输的方式要学生 现成结论,让学生唯基础是从,全盘接受,奉为圭臬,大脑几乎被 框死了,被严谨的系统统死了,不利于创新。‎ 太重基础的误区之二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真正抓好基础应是精心备课,对该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做得有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简明扼要、融会贯通地讲深讲透。但现在将加强基础简单化为仅仅是读书数量越多越好,并持久化长时期进行大阅读量强化训练,使学生 兴趣索然。致使年级越高兴趣越少,不要说发现、培养、强化兴趣,连原有的兴趣也被泯灭了。我们几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 地强调所谓基础扎实;没完没了地打基础,还有多少注意力去瞄准创新?‎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太重基础的误区之一是导致学生迷信权威,思维僵化 B. 太重基础的误区之一是导致学生只重基础,忽视其他 C. 太重基础的误区之一是导致授课强调系统,重视灌输 - 27 -‎ D. 太重基础的误区之一是导致授课强调结果,忽视过程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囫囵吞枣 坛坛罐罐 马不停蹄 不容置疑 B. 死记硬背 条条框框 马不停蹄 深信不疑 C. 囫囵吞枣 坛坛罐罐 疲于奔命 不容置疑 D. 死记硬背 条条框框 疲于奔命 深信不疑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真正抓好基础应是精心备课,对该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做得有吸引力,简明扼要、融会贯通地讲深讲透,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 B. 真正抓好基础应是精心备课,将该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做得有吸引力,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简明扼要、融会贯通地讲深讲透。‎ C. 真正抓好基础应是精心备课,将该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做得有吸引力,简明扼要、融会贯通地讲深讲透,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 D. 真正抓好基础应是精心备课,把该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做得有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简明扼要、融会贯通地讲深讲透。‎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有效的答题技巧: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根据下文“过分强调其系统、严谨和已有的贡献”“让学生唯基础是从,全盘接受,奉为圭臬”“被严谨的系统统死了”,可知语段内容讲的是太重基础对学生的影响,“导致授课强调系统,重视灌输”“导致授课强调结果,忽视过程”是从授课角度着眼的,根据话题保持一致的原则,可排除CD; “导致学生只重基础,忽视其他”强调的是现象,未涉及到影响,排除B项。‎ 故选A。‎ ‎【18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成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死记硬背:不去理解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囫囵吞枣”不能带宾语,而句中有宾语“现成结论”,故选“死记硬背”。‎ 第二处,坛坛罐罐:形容旧有的条条框框或规矩等。条条框框:被视为固定的、不能变通的条例规定。联系下文“框死”,“条条框框”更合适。‎ 第三处,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一直前进。疲于奔命:指因奉命奔走而弄得筋疲力尽,形容忙于奔走应付而搞得非常疲劳。联系下文“兴趣索然”,句中指学生应付而非常疲劳,故选“疲于奔命”。‎ 第四处,深信不疑:形容对事对人非常相信,没有半点怀疑,表示不怀疑。不容置疑:指不容许有什么怀疑,真实可信,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联系上下文“我们几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强调所谓基础扎实”,句中指不怀疑,故选“深信不疑”。‎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 A项,“对该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做得有吸引力”错,介词误用,应将“对”改为“将”或“把"。‎ B项,“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简明扼要、融会贯通地讲深讲透”错,语序不当,“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与“简明扼要、融会贯通地讲深讲透”应互换位置。‎ D项,“提升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错,搭配不当,“提升”和“共鸣”不搭配。应将“提升”改为“引发”。‎ 故选C。‎ - 27 -‎ ‎【点睛】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学生写给母校老师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妥,请找出并作修改。‎ 在外打拼20多年,终于没有违背老师您的说教,现在我有能力为母校做点事了。冒昧地先请您和母校接一下头,第一步,我想资助母校所有贫困学生,请您帮忙估算一下要几多钱,然后通知我,到时学生我亲自前往母校见您并说说衷肠。‎ ‎【答案】①“违背”改为“辜负”。②“说教”改为“教诲”。③“接一下头”改为“沟通一下”。④“要几多钱”改为“要多少资金”或“要多少钱”。⑤“见您并说说衷肠”改为“看望您并叙衷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妥当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违背”的意思是“违反;不遵守”,这是学生写给母校老师的一封信,语气生硬,且与“说教”搭配不妥当,改为“辜负”;“说教”是比喻生硬枯燥地空谈理论,教训别人,句中用来形容老师,不妥当,改为“教诲”;“接一下头”,口语化,这是学生写给母校老师的一封信,应用书面语,改为“沟通一下”;“要几多钱”,有文言性质,不合语体,应改为“要多少资金”或“要多少钱”;“见您并说说衷肠”,口语化,这是学生写给母校老师的一封信,应用书面语,改为“看望您并叙衷肠”。‎ ‎【点睛】所谓表达妥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1.下面是一副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对联,但下联被打乱,请根据上联,将下联进行正确组合。‎ 材料:重开放 披荆斩棘 不忘 四十载 共产党员 初心 视改革为先 - 27 -‎ 上联:七十年求发展以人民为本风雨兼程牢记民族复兴使命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四十载重开放视改革为先披荆斩棘不忘共产党员初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组合对联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了解对联的知识,如要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上下联相同位置对应的词语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上联“七十年”是表时间的名词,下联应选同样表时间的名词“四十载”;上联“求发展”是动宾结构,下联应选同是动宾结构的“重开放”;上联“以人民为本”是介词短语,下联应选同是介词结构的“视改革为先”;上联“风雨兼程”是四字词语,形容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下联“披荆斩棘”也是四字词语,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它们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上联“牢记”是动词,下联应对同是动词的“不忘”;上联“民族复兴”是名词,下联应对同是名词的“共产党员”,二者内容相关;上联“使命”是名词,下联应对同是名词的“初心”。‎ ‎【点睛】对联的相关知识,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对联的禁忌,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诚信待人 - 27 -‎ 诚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很看重诚信,因为只有诚信的人,才不会欺骗别人,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互利互惠。‎ 不论是材料中的巴蜀中学“加分门”事件还是其他省份高考时发生的事件,或者是那荷屯的无人菜市,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诚信。‎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随之也衍生了不良现状,那就是追名逐利趋之若鹜物欲横流的价值观念,很多人为了金钱名誉可谓是穷尽伎俩不择手段,所以诚信在这个时代也就成了最宝贵的精神品质之一。‎ 古代有“的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昨天有海尔为了公司未来砸毁劣质产品的行动,今天,又有代买彩票中了大奖却不索求一分钱勇于归主的诚信商家。对此,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诚信的人不一定都获得成功,但成功者的优秀品质中,诚信绝对是不可或缺。‎ 一个人做事不讲诚信,或许会让自己暂得一时之利,但也只能是一时决不可能预示一世,试问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愿意冒着危险与不诚实守信的人合作?即使有,也不过是臭味相投、沆瀣一气、相互利用、牟求私欲罢了。‎ 当那些许诺为人民服务公仆肆意侵吞纳税人的钱财时,他们有几个最后得到了好的下场?当那些不法商贩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时,他们最后哪一个不是以破产甚至锒铛入狱告终?‎ 诚实守信做人,或许不能让你像那些不诚信的人一样一夜暴富,但放长眼光细水长流人生终会有所大成,最起码可保一生平安踏实半夜不被恶梦吓醒。请信守好人当有好报,请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那些因不诚信而损害别人利益的人最终也是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名利诚可贵,诚信价更高。不诚实守信的人也是目光短浅的人,他们仅看到了一时之利,却未看到一世之弊害。‎ 当学生考试作弊成功时,或许会赢得这一次成绩的优秀,但等到那一次下一回呢?常在河边走,岂能不湿鞋?而且你看咱们身边那些靠歪门邪道图一时快乐的人哪个不是猥琐一生落魄生活。不诚信获利的心常报幻想自我麻醉而致抛弃了奋斗的精神!不奋斗枉少年,不诚信无长远!‎ 当有人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了大量的钱财时,你是否想过骗来的钱财终不是自己的,一旦被追回,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会面临严惩的结局、命运!‎ 所以,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成功的一种依靠、保障,它是我们手中一笔无形的资本财富,它胜过一切花言巧语蛊惑招术,它胜过一切身份地位背景后台,因为诚实守信的人不会欺骗别人,而是精诚团结互利互惠合作双赢。‎ - 27 -‎ 所以,请谨记:诚信待人,诚实做事,一生平安,终有所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组合型材料作文题。材料选取关于“信”的三则名言。理解名言的大意是触发联想和思考的前提,是准确立意的关键。第一则材料的大意是: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第二则材料的大意是:做人没有经常的信用,做事没有经常的道德,只要利益在的地方没有不竭尽全力的,如果是这样就可以说是小人了。第三则材料的大意是: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要句句守信用,行动了不一定非要有结果,只要符合道义。三则名言都与信用相关,第一则强调人要讲信用,没有信用就无以立足。第二则强调没有信用和道德,只贪求利益,就是小人。第三则强调“义”,不必完全守信,一要诚实守信,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实际情况,以义为原则通权达变,义才是根本的原则,言行只是手段。据此我们可以根据三则名育各自侧重的角度分别立意,也可以综合三则名言,辩证综合立意。‎ ‎【立意】1.坚守诚信,立身做人。‎ ‎2.信用是人生名片。‎ ‎3.讲信用,守道德。‎ ‎4.辩证看待诚信。‎ ‎5.以“义”为本,坚守诚信。‎ ‎6.“信”与“不信”,以“义”衡量。‎ ‎【素材】1. 愧哉斯人。如断翅蝴蝶般,拍打着残翼,徒劳地旋舞着飞坠泥间。我脑海里,浮现出父辈辛劳的身影:一抹黄褐的平原。地平线上,一处又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厚的土墙。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自翻覆,如一曲天籁,传进父辈的耳里。他们赤着膀子,挥鞭吆喝着山川一样团块组合似的黄牛,拉动着三角状的铧犁。这群辛辛苦苦从祖祖辈辈留下的黄土地里抠口粮的人呵,“诚与信”,就是他们的生命线。‎ ‎2. 坚守诚信的必要性。西方人骨子里有着严谨认真的精神。在澳大利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是受到严格监管。若作业抄袭,学生将会被劝退;在德国,学生如果钓鱼不按规定,任何人都有权管教。对待这些看似小事的严苛做法实为他们将来着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事上遵守原则,严格要求,可养成他们严于律己的性格。因为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可塑性非常强,如果教师给抄袭者合格成绩,那么这20多名学生可能养成不诚信的习惯,且成为自然,将来怎么立足社会?坚守诚信,是对孩子将来负责。‎ - 27 -‎ ‎3. 诚信就像是一轮明月,它挂在空中散发着皎洁的月光。而谎话、背信弃义的事就是那遮挡住月亮光芒的乌云,乌云取代了月光,谁会愿意看到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是喜欢明亮的月光而不是漆黑的乌云。而如果做了见利忘义的事情,那时候再想拨开乌云看到月光已是不大可能的了。‎ ‎【结构】文章以简短的段落起笔,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诚信”,具有启发性的文段引人思考,提升可读性。继而联系现实生活,针砭时弊——诚信缺失。然后铺排列举当今正面事例,强调诚信做人的重要性。正反对比突出观点,多角度多侧面取材,极具说服力。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 ‎ ‎ - 27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