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Ⅰ卷 语文(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Ⅰ卷 语文(三)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 全国I卷·语文(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 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据知,“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随后的荀子解决的。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因此,“为己”与“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摘编自陈祖武《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对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非常重要。‎ B.毋庸置疑,先秦时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C.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在中华文化的一系列主张之中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 D.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来展开论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大量引用典籍中的经典论述,证明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 C.文章在前面层层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重要论断。‎ D.文章运用归谬法,对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的论断进行有力批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德经》《礼记》《尚书》的相关论述说明文化典籍对人与人关系问题都有论述。‎ B.中华文化中所说的“人”,都主要指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很少指单个人。‎ C.“今之学者为人”中的“为人”的含意与成语“舍己为人”的“为人”的含意相同。‎ D.西方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质的曲解,源于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今年的央视春晚上,吉林长春一汽分会场8分钟的精彩演出惊艳了世界,振奋了全国,更让每个吉林人倍感自豪与骄傲。晶莹的冰雪、大红的灯笼、热闹的秧歌、奔驰的高铁、飞溅的钢花……这些由演员们精心演绎展现出的极具特色的吉林元素,让全世界看到了吉林的美。‎ 在举国欢庆、全家团圆的时刻,2000多名在吉林长春一汽分会场参加演出的演职人员选择了一种更为特别的方式过年——与全球华人在电视机前团聚,用吉林元素“说话”,把手中的道具舞得热热闹闹,把身上特制的服装展示得漂漂亮亮。‎ 在歌曲《雪花赋》中,冰雪吉林之美尤为突出。省歌舞团演员董或就是众多“雪花”中的一片,“我头上身上都有‘小雪花’,手里还举着‘雪花’,我们就是舞台上的‘雪花仙子’,这衣服好美,虽然外面冷得要命,但我们心里却美得很!”‎ 铿锵的号子震天响,新时代的工人真骄傲。一曲《时代号子》,把长春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崛起奋进和振兴发展表达得酣畅淋漓,令人振奋。这其中,由吉林警察学院196名演员出演的大型步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员们都是从未学过专业表演的学生,他们身穿银色外套,手持红色灯笼,动作整齐划一又不失力量之美。‎ ‎(摘编自《“把我们最美的样子献给观众”——2019年央视春晚吉林长春一汽分会场亮点采撷》,《吉林日报》)‎ 材料二:‎ 在欢歌笑语和掌声泪花中,2019年央视春晚创下了跨媒体收视传播新纪录。据统计,除夕当晚,国内有239家电视频道对央视春晚进行同步转播,并通过全球218家海外合作方在162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直播期间,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海内外收视的观众总规模达11.73亿人,比去年同时段观众规模提升约4200万人。其中,通过新媒体端直播和点播收看春晚的用户规模为5.27亿人,相对去年同时段新媒体端用户增加了9600万人;国内通过电视端直播与电视时移收看春晚的观众达到了6.214亿人;通过海外长城平台收看央视春晚的观众规模达2480万人,相对2018年同时段海外观众收视规模增加1100万人。‎ ‎(摘编自《2019年央视春晚 跨媒体传播刷新纪录》,《人民日报》)‎ 材料三:‎ ‎(摘编自《2019年央视春晚全网跨屏表现大数据研究报告》)‎ 材料四:‎ ‎“精彩、炫丽、欢乐时尚、唯美,2019年央视春晚办得很好,节目真好看。如果要让我来打分,我给今年央视春晚打100分!”‎ ‎2月4日除夕夜,北京出租车司机孙师傅停了5个小时的活儿,钱也不挣了,专门和妻子在家里收看了2019年央视春晚。大年初一凌晨3时,他看完央视春晚拉的第一趟活儿,就是把封面新闻记者送往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在车上,孙师傅一直很兴奋,他对今年春晚赞不绝口,一做点评。“葛优首次上春晚就很成功,扮演的骗子形象着实让人恨。刘谦的魔术太神奇了,那酒那茶怎么变出来的?我一直在琢磨。林永健和句号讽刺村干部工作作风不踏实、弄虛作假的小品,演得好,主题深刻。”‎ ‎(摘编自《直击2019央视春晚演出 观众称赞有创新突破很成功》,“新浪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央视春晚长春分会场的精彩演出惊艳世界,振奋全国,让吉林人民倍感自豪与骄傲。‎ B.2019央视春晚除国内200多家电视频道同步转播外,还在162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 C.2019年央视春晚直播期间,通过电视这一传统方式收视的海内外观众达11.73亿人。‎ D.被观众誉为“精彩、炫丽、欢乐、时尚、唯美”的2019年央视春晚受到了观众的热烈称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慨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央视春晚一汽分会场的演职人员用吉林元素“说话”,把手中的道具舞得热热闹闹,把身上特制的服装展示得淋漓尽致。‎ B.除夕当晚,通过新媒体端直播和点播收看2019年央视春晚的用户规模为5.27亿人,比去年同时段增加了9600万人。‎ C.电视端直播2019央视春晚的关注度和2018年基本持平,略有下降;网络端直播关注度较去年提升;收视总人数近12亿,电视仍为主要渠道。‎ D.调查显示,央视春晚更受北方用户喜爱,山西省名列榜首,七大区域中,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华南依次递减。‎ ‎6.以上材料中,《吉林日报》、《人民日报》、新浪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区有个五谷磨房 安 谅 小区是个老小区。五谷磨坊也只是底层的一个小卖部,连个石磨也不见。灶披间的窗台就是售货台,人来人往的,倒是十分热闹。‎ 苏北来的一家人长租了这小院,又别出心裁,在灶披间一隅,开设了这个五谷磨坊,专卖现磨的各类营养谷物,颇有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意味。‎ 这天周末正午,冬日的太阳懒洋洋的。五谷磨坊一片喧闹声。秦工程师正巧路过,瞥见自己的老母亲也在那里,眉飞色舞的,几位老伯伯老阿姨也兴致勃勃,围绕着这个灶披间窗台,你一句,我一句的,仿佛有什么便宜货,令他们兴高采烈。‎ 秦工程师凑近一看,果然,五谷磨坊又推出了新品。窗台上一字排开塑料包装的各类谷物,除了以前的红豆薏米粉、核桃芝麻粉等,什么黑色脉(就是黑麦片、黑芝麻、黑大豆等组合),阿胶派(以阿胶块、紫山药、紫米、红薏米等组合)、长辈乐(即是鹰嘴豆、葛根、银杏仁、高原青稞等组合),不一而足,搭配得很诱人。这些老人本来就对五谷食品着魔,这种创意又把他们勾得晕头转向了。看到秦工,秦母连忙招呼:“你想吃什么?”‎ 秦工笑着说:“你想吃啥就吃啥吧。”‎ ‎“你们秦秦有出息,也真孝顺!”几位老阿姨赞叹道。“那我给你再买点黑芝麻,里面什么都有了!”秦母脑子活络,对新组合已然了解。‎ 窗台内是一位胖姑娘,眼镜搁在鼻梁上,忙得不亦乐乎。这个外来妹是这苏北人家聘的打工者,说一口苏北话,干活还蛮勤快的。‎ 秦工也和气地与他们点头。回到家,读大三的女儿小静就嘀咕:“奶奶又在磨坊磨磨唧唧的,都快吃午饭了,还在磨蹭什么。”秦工笑咧了嘴:“你还真会说话,磨坊被你这么一说,更有意思了!”“你还笑,人家肚子都饿坏了!”小静嘟囔着,看来真有点生气了。“那你快去叫奶奶呀!”秦工说。小静老大不情愿地蹬蹬跑去了。不多一会儿从窗口那边,又传来了吵嚷声。秦工竖耳静听,似乎是女儿小静高分贝的斥责:“你这是有毒的,有毒的!”秦工连忙掩上门,急急地赶了过去。‎ 小静还理直气壮地指责着。那个胖女孩的眼眶里,泪水闪动,稍顷,有几滴快速而无声地滚落下来。‎ 秦工很快明白了。胖女孩用粉碎机在现磨那些五谷,高温细磨,倒是干脆,磨好后,她还特意放在铝盘里散了一会儿热,但时间显然短了些,谷物还是滚烫的,就被倒进塑料包装了。老伯们老阿姨们倒没留神,偏是小静下来撞见了,一阵连珠炮似的斥责,把刚才还和风细雨的气氛,一下子搅得紧张和严肃。‎ 秦工来的是时候,秦母此时一直无语。场面有些僵,秦工一来,也就缓和许多。‎ 胖女孩抹去泪,说:“都是老客户,如果觉得不放心,这一份我就自己留下吃了,我另磨一份给大家。”‎ 秦母点头不是,摇头也不是。因为,孙女已帮她做了决定:“就这样吧,也只能这样了,以后你不能这么匆忙装袋呀!”小静还是不依不饶。‎ ‎“那是我自己催她的,不能怪人家”,秦母总算开口了,“不是你在催我吃饭吗?”‎ ‎“算了算了,都别说了,下回都注意些就好,走吧,走吧,五谷待会再来拿吧。”秦工和稀泥。两个女人,一老一小,都是他的“宝”,他不想他们不愉快。‎ ‎“那就等冷却下来,再来拿吧。”秦母和小静也形成了共识,那胖女孩也点了点头,三人才离开五谷磨房。‎ 走出几步,秦母就悄声埋怨:“人家女孩也是打工的,这货一赔,她至少三天白干了。”‎ ‎“那也不能吃有毒物质呀,奶奶,你不是想健康长寿吗?这么吃可是适得其反!”小静也嘟囔着,有点不服气呢!‎ ‎“可是人家打工真的不容易。”秦母说。‎ ‎“谁让她这么没知识……”小静又哼唧了一声。‎ ‎“奶奶也是从苏北乡下来打工的,奶奶知道什么叫难……”奶奶喃喃着,还回头朝磨坊方向望了一眼。‎ 一下午,两“宝”半天不说话。傍晚,小静悄悄先下了楼,又悄声地回来了。过了一会儿,奶奶也什么话都没说,下楼去了。几分钟后又回来了,把一叠钱塞到小静手中:“难得你这么善良。钱还是我来付。”‎ ‎“是我伤了人家,该我来付。”小静说。‎ 你的钱,还不是你爸妈的钱?等你赚了钱,再说吧。”秦母嗔怪了一句,眼光里闪出笑意。小静的脸上,也漾出一缕笑意。这时,胖姑娘敲门进屋,把一叠钱塞给秦母,又将一桶磨好的五谷食物搁在桌上,笑眯眯地说:“谢谢妹妹给我指点,我今后一定多学习,也会细心的。这个就是凉透了再装袋的,放心吃哦。”小静走上去,握住了她的手:“刚才我说重了,你别生气……”秦工笑着说:“五谷磨坊还真带来了健康快乐。”‎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小区有个五谷磨房"为题,既点明了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又交待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联结点,也设置了悬念,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开头两段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向读者介绍小区的特点、五谷磨坊的实质及五谷磨坊的由来及状况,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C.“五谷磨坊一片喧闹声”说明五谷磨坊在小区里很受欢迎,看似闲笔,实则别具匠心,几位老人的神情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为情节变化张本。‎ D.“小静还理直气壮地指责着”“那个胖女孩的眼眶里,泪水闪动,稍顷,有几滴快速而无声地滚落下来”,气氛紧张尴尬,激烈冲突在所难免。‎ ‎8.小说中秦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最后的“五谷磨坊还真带来了健康快乐"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作品加以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曾祖湮,父玠,皆有名梁、陈间。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皆服其工。累迁为尚书殿中侍郎。入隋,为东宫学士,迁太常博士。炀帝 议改宗庙之制,亮请依古七庙,而太祖、高祖各一殿,法周文、武二祧,与始祖而三,余则分室而祭,始祖二祧,不从迭毁。未及行,坐与杨玄感善,炀帝矜己嫉才,因是亦贬西海司户。时博士潘徽贬威定主簿,亮与俱,至陇山,徽死,为敛瘗,人皆义之。后为薛举黄门侍郎。举灭,秦王谓曰:“寡人受命而来,嘉于得贤。公久事无道君,得无劳乎?”亮顿首曰:“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邪?”王悦,赐乘马、帛二百段,即授王府文学。高祖猎,亲格虎,亮恳愊致谏,帝礼纳其言。王每征伐,亮在军中,尝预秘谋,有裨辅之益。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老于家。太宗征辽,子遂良从,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亮顿首谢。及寝疾,帝遣医,中使候问踵相逮。卒,年八十八,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初,武德四年,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乱稍平,乃乡儒,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文学褚亮等,并以本官为学士。七年,收卒,复召东虞州录事参军刘孝孙补之。凡分三番递宿于閤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命阎立本图象,使亮为之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藏之书府,以章礼贤之重。‎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B.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C.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D.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主,始自《三国志》称刘禅,后来用于称与其经历相似,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 B.侍郎,汉代为郎官的一种,东汉后为尚书属官,唐代以后六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C.炀帝,指隋炀帝杨广,“炀”乃谥号,谥号有表扬、批评、同情等类,“炀”属于同情类。‎ D.中使,即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文中的“中使”是奉皇帝之命问候褚亮的宦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亮少时博闻强记,颇有才华。他博览图书史籍,过目不忘,年少就很有才华,受到徐陵的赏识,受陈后主召见时所作诗歌,受到江总等人的赞赏。‎ B.褚亮为官知无不言,慷慨重义。炀帝议论改革宗庙制度时,奏请依照七庙制度,未及实施,因与杨玄感友好遭贬,同行者潘徽途中去世,褚亮将其入棺埋葬。‎ C.褚亮侍君忠心耿耿,深受信赖。高祖打猎时,亲自与老虎格斗,褚亮诚恳地劝谏,高祖采纳了他的话;后来高祖每次出征,都带着褚亮,让他参预秘谋。‎ D.褚亮因才充任学士,受帝赏识。褚亮曾被太宗聘请到文学馆,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以本官充任学士,太宗命画家阎立本为学士们画像时,让褚亮写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邪?‎ ‎(2)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乱稍平,乃乡儒,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咏 田 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写农民忍痛割爱:二月还不曾养蚕,就预卖新蚕丝;五月始插秧,就预卖新谷子。‎ B.首联“二、五”相应,抓住时间的反差;“丝、谷"对举,意象精当;两次言“新”,令人欣喜。‎ C.三、四句以“眼前疮”喻农民眼下衣食无着的处境,以“心头肉”喻丝、谷等心上之物。‎ D.最后两句中作者以“绮罗筵”与“逃亡屋”作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 , ”两句描写了主人公少年时代快乐地玩耍的情景。‎ ‎(2)《出师表》中“ , ”两句表明诸葛亮无意功名,淡泊名利。‎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六国从百姓那里掠夺来的宝物,数量巨大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即使是正确的必要的基础也应讲究适度,否则就会产生副作用。这种副作用首先表现为,对基础不分析其来龙去脉、形成过程,过分强调其系统、严谨和已有的贡献,又以灌输的方式要学生 现成结论,让学生唯基础是从,全盘接受,奉为圭臬,大脑几乎被 框死了,被严谨的系统统死了,不利于创新。‎ 太重基础的误区之二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真正抓好基础应是精心备课,对该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做得有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简明扼要、融会贯通地讲深讲透。但现在将加强基础简单化为仅仅是读书数量越多越好,并持久化长时期进行大阅读量强化训练,使学生 兴趣索然。致使年级越高兴趣越少,不要说发现、培养、强化兴趣,连原有的兴趣也被泯灭了。我们几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 地强调所谓基础扎实;没完没了地打基础,还有多少注意力去瞄准创新?‎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太重基础的误区之一是导致学生迷信权威,思维僵化 B.太重基础的误区之一是导致学生只重基础,忽视其他 C.太重基础的误区之一是导致授课强调系统,重视灌输 D.太重基础的误区之一是导致授课强调结果,忽视过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囫囵吞枣 坛坛罐罐 马不停蹄 不容置疑 B.死记硬背 条条框框 马不停蹄 深信不疑 C.囫囵吞枣 坛坛罐罐 疲于奔命 不容置疑 D.死记硬背 条条框框 疲于奔命 深信不疑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真正抓好基础应是精心备课,对该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做得有吸引力,简明扼要、融会贯通地讲深讲透,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 B.真正抓好基础应是精心备课,将该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做得有吸引力,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简明扼要、融会贯通地讲深讲透。‎ C.真正抓好基础应是精心备课,将该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做得有吸引力,简明扼要、融会贯通地讲深讲透,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 D.真正抓好基础应是精心备课,把该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做得有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简明扼要、融会贯通地讲深讲透。‎ ‎20.下面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学生写给母校老师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妥,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在外打拼20多年,终于没有违背老师您的说教,现在我有能力为母校做点事了。冒昧地先请您和母校接一下头,第一步,我想资助母校所有贫困学生,请您帮忙估算一下要几多钱,然后通知我,到时学生我亲自前往母校见您并说说衷肠。‎ ‎21.下面是一副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对联,但下联被打乱,请根据上联,将下联进行正确组合。(6分)‎ 材料:重开放 披荆斩棘 不忘 四十载 共产党员 初心 视改革为先 上联:七十年求发展以人民为本风雨兼程牢记民族复兴使命 下联: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