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新课版 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精品学案(第8单元 让生命沉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版 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精品学案(第8单元 让生命沉思)

自主探究 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霰弹(xiàn) 冷飕飕(sōu)‎ 船舷(xián) 露珠(lù)‎ B.追溯(sù) 寒伧(chen) 停泊(bó) 水泊(pō)‎ C.尴尬(ɡà) 悒郁(yì) 笃信(dǔ) 忧心忡忡(chōnɡ)‎ D.水渍(zì) 堵塞(sè) 骷髅(kū) 跛脚(biē)‎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渔船 寒暄 绿荫 绿草成茵 B.扼要 抑郁 雾霭 不假思索 C.镣铐 咔嚓 黝黑 披星戴月 D.驯服 息灭 赋予 变幻不定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个人蛮不讲理,简直是不可理喻。‎ B.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 C.一个人始终履行着自食其力这一职责,并且还废寝忘食地寻求在智力领域进行思考和有效工作的机会。‎ D.请不要过于求全责备他们,他们也不容易。‎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懂”,他说,“可是对大家来说这不可理解。”‎ B.人们这样热心栽培花木——所有的人,只要可能,都在营造花园。‎ C.爱——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D.老天爷保佑!那么快乐和幸福呢,难道它们注定要留在爱的船舷之外吗?‎ 答案:A ‎5.对下列作家作品的陈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奴性》作者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代表作有《先知》《折断的翅膀》等。‎ B.《懒惰哲学趣话》的作者伯尔是当代德国作家,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C.阿·托尔斯泰是俄罗斯19世纪的伟大作家,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等。‎ D.《通向友人之路》选自《世界散文精华·欧洲卷》,作者普里什文,前苏联著名作家。‎ 答案:C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懒惰哲学趣话 10 ‎ 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伧的人正躺在船里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赶忙往相机里装上彩色胶卷,以便拍下这幅田园式的画面:湛蓝的天,碧绿的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黝黑的船,红色的渔夫帽。“咔嚓”再来一张:“咔嚓”好事成三嘛,当然,那就来个第三张。这清脆的、几乎怀着敌意的声音把正在打盹儿的渔夫弄醒了,他慢吞吞地支支腰,慢吞吞地伸手去摸香烟盒;烟还没有摸着,这位热情的游客就已将一包香烟递到了他的面前,虽说没有把烟塞进他嘴里,但却放在了他的手里,随着第四次“咔嚓”声,打火机打着了,真是客气之至,殷勤之极。这一连串过分殷勤客气的举动,真有点儿莫名其妙,使人颇感困窘,不知如何是好。好在这位游客精通该国语言,于是便试着通过谈话来克服这尴尬的场面。 ‎“您今天一定会打到很多鱼的。” 渔夫摇摇头。 ‎“听说今天天气很好呀。” 渔夫点点头。 ‎“您不出海捕鱼?” 渔夫摇摇头,这时游客心里则感到有点悒郁了。 毫无疑问,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他是颇为关注的,并为渔夫耽误了这次出海捕鱼的机会而感到十分惋惜。 ‎“噢,您觉得不太舒服?” 这时渔夫终于不再打哑语,而开始真正说话了。“我身体特棒,”他说。 ‎“我还从来没有感到像现在这么精神过。”他站起来,伸展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他的体格多么像运动员。“我的身体棒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越来越迷惑不解,他再也抑制不住那个像要炸开他心脏的问题了:“那么您为什么不出去打鱼呢?” 回答是不假思索的,简短的。“因为今天一早已经出去打过鱼了。” ‎“打得多吗?” ‎“收获大极了,所以用不着再出去了。我的筐里有四只龙虾,还捕到二十几条青花鱼……” 渔夫这时完全醒了,变得随和了,话匣子也打开了,并且宽慰地拍拍游客的肩膀。他觉得,游客脸上忧心忡忡的神情虽然有点儿不合时宜,但却说明他是在为自己担忧呀。 ‎“我甚至连明天和后天的鱼都打够了。”他用这句话来宽慰这位外国人的心。“您抽支我的烟吗?” ‎“好,谢谢。” 两人嘴里都叼着烟卷,随即响起第五次“咔嚓”声。外国人摇着头,往船沿上坐下,放下手里的照相机,因为他现在要腾出两只手来强调他说的话。 ‎“当然,我并不想干预您的私事,”他说,“但是请您想一想,要是您今天出海两次,三次,甚至四次,那您就可以捕到三十几条,四十多条,五六十条,甚至一百多条青花鱼……请您想一想。”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不只是今天,”游客继续说,“而且明天、后天、每个好天气都出去捕二三次,或许四次——您知道,那情况将会是怎么样?”‎ 渔夫摇摇头。 ‎“不出一年您就可以买辆摩托,两年就可再买一条船,三四年说不定就有了渔轮;有了两条船或者那条渔轮,您当然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会拥有两条渔轮,您就可以……”他兴奋得一时间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10 ‎ 您就可以建一座小冷库,也许可以盖一座熏鱼厂,随后再开一个生产各种渍汁鱼罐头厂,您可以坐着直升飞机飞来飞去找鱼群,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渔轮作业。您可以取得捕大马哈鱼的权,开一家活鱼饭店,无需通过中间商就直接把龙虾运往巴黎——然后……”外国人兴奋得又说不出话了。他摇摇头,内心感到无比忧虑,度假的乐趣几乎已经无影无踪。他凝视着滚滚而来的排浪,浪里鱼儿在欢快地蹦跳。“然后,”他说,但是由于激动他又语塞了。 渔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吃呛了的孩子。“然后怎么样?”他轻声地问。 ‎“然后嘛,”外国人以默默的兴奋心情说,“然后您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坐在这里的港口,在太阳下打盹儿——还可以眺览美丽的大海。”‎ ‎“我现在就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正悠然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儿,只是您的‘咔嚓’声把我打搅了。” 这位旅游者受到这番开导,便从那里走开了,心里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因为从前他也曾以为,他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 ‎(韩耀成 译)‎ ‎1.这是一篇较为浅近的散文,但从哲学的角度看,“渔夫”和“旅游者”各是怎样的人物? 答案:从哲学的角度看,“渔夫”和“旅游者”是两个价值取向完全不同的人物。“渔夫”用精神的自我满足程度来标定自己的幸福程度,所以他对物质的多寡和外界的评价并不关心。他根本不想知道那些烦人的身外之事,以便更加心安理得地无牵无挂地享受自己的幸福。“旅游者”则相反,他用物质追求的多寡来标定自己的精神幸福程度。 ‎2.滑稽的是,“渔夫”和“旅游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结果却相同,作者是站在渔夫一方,还是站在旅游者一方?你的看法呢? 答案:“旅游者”拼命追求物质富足的目的是“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而“渔夫”早已“悠然自得地坐在港口的太阳下打盹儿”了。不露声色的戏谑,使我们无法窥探作者的明确倾向,这就有助于我们延伸理解的触须,见仁见智,各执一词。也许,你会支持旅游者的哲学,认为人生就是创造,就是拼搏,只有最大地创造财富,才能最大地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价值的载体即是价值的物化形态。人类精神王国的最终实现,当有物质作为基础。也许,你会赞同渔夫的人生哲学,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何必让人生那么劳苦,失去悠哉游哉的自由?物质追求是无穷无尽的,而无穷尽只能在精神世界里去实现。也许,你会认为这是对现代文明陷入困境的诠释,对复旧老庄哲学的形象化暗示。也许,你还会由此想到另外一种人生,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并不能把休息当成工作的目的;物质追求的本身也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怎能把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人为地区分开来?也许,也许……以上这些理解,自然不能说是作者的本意,但作者却提供了这样理解的媒介和原动力。 ‎3.这篇散文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在叙事中写出作者的哲学思想,以思想内涵的丰富去启迪、去满足读者多元的艺术需求,是这篇散文的最突出的特点。 拓展运用 一、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天 真 ‎(蒙古族)鲍尔吉·原野 ‎  天真是人性纯度的一种标志。在成年人身上,即使偶露天真也非常非常可爱。天真并不诉诸知识,大学或中专都不培养人的天真,或者说那里只戕灭天真。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 10 ‎ ‎“我醉欲眠君且去”,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惟有李白,如无赖童子。在李白眼里,世事无不美好又无不令人沮丧。这是诗人眼里的生活,但李白赤条条地皈依于美好。他当不上官且囊中缺乏银两,但口出无可置疑之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天才,毋宁说是十足的天真加上十足的才气。我们多么感谢李白不像绍兴师爷般老辣,也不似孔明那么擅逞谋略,不然文学史黯然矣。 人们说“天真无邪”,言天真一物无不洁之念,如孔子修订过的“郑声”一样。但人岂能无邪?所谓无邪只是无知而已,像小孩子研泥为丸,放在小盒子里,自以为旷世珍物。所以天真只存在于小孩子身上。每个小孩子都是诗人与幽默家,都讲过妙语。小女鲍尔金娜三岁时,我携她在北陵的河边散步。河水平缓,偶涌浪花,鲍尔金娜惊奇大喊:“小河在水里边。”小河——在——水里边,我想了许多。的确,小河若不在水里边,又在什么里边呢?倘若我们也肯于把小河看作是一位神灵的话。鲍尔金娜还讲过“小雨点是太阳公公的小兵”云云。这些话很有些意思,但证明不了她亦是李白。儿童的天真只由无邪而来,一被语文算术绕缠就无法天真了。可见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因而一位有知识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谁也不能说爱因斯坦无知,但他天真,拒绝以色列总统的职务,说自己“只适合于从事与物理学有关的事情”。这种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齐白石九十岁的时候,翻出自己七十岁的画稿阅读,说:“我年轻时画得多好!”人们对此不禁要微笑,七十岁还叫做年轻吗?况且他说自己“画得多好!”对九旬老者,七十岁只能算是年轻,白石老人多么诚实,又多么天真。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幅“他日相呼”,画面上两只小鸡雏各噙蚯蚓一端怒扯。没有童心,谁能画出这样纯净的作品呢? 艺术家的敌人,不外自身而已。自身在浊世中历练的巧慧、诡黠、熟练等等无一不是艺术创作的阻碍。若克服这种种的“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可能一边争官赚钱,又一边保持天真。老天爷不肯把这么多的能力都赋予一个人。 画家从古到今,反复喃喃“师造化”,所师者不外是一股浑然自在的气势。 天真之“真”,由“天”而出,即余光中先生说的“破空而来,绝尘而去”,它得乎天性,非关技巧。黄永玉先生在《永玉三记》中,说喷嚏是“一秒钟不到的忘乎所以,往往使旁观者惊喜交集”,说镇定是“到处找不到厕所而强作潇洒的那种神气”。精妙,当然也睿智,但也透出说者在语言背后的天真。睿智或许可以模仿,但天真委实无法模仿。有的诗人,被人喊打惶惶如丧家之犬,原因在诗中不恰当地布置了过多的“天真”。其实,为文之道如为人之道,天真只是其中一路,可通之路又有万千。培根如老吏断案,李敖以骂挂帅,都见不到天真,但均可阅可喜。 天真有时是诗,有时睿智,有时幽默,有时也是洞见。 对于天真,最妙的回答是一个孩子为“天真”造句,曰“今天真热”。‎ ‎1.通观全文,作者眼里的“天真”是怎么样的? ‎2.第二段说“李白的天才,毋宁说是十足的天真加上十足的才气”,结合原文看,李白的天真表现在哪里? ‎3.理解第三段中的两句话的含意。 ‎(1)天真只存在于小孩子身上。 ‎(2)一位有知识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 ‎4.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由李白的“才气天真”写起,写了小女的“无知天真”,写了爱因斯坦和齐白石的“诚实天真”,目的是要告诉读者,天真的形态有多种,只要找准了属于自己的一种就具备了“为人之道”。‎ B.天真也是一种创作的风格,艺术家追求的境界,但是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能强行添加进去,它更强调自然,不然就会像有的诗人一样故作天真,而遭人痛骂。‎ 10 ‎ C.文章开头说“天真并不诉诸知识”,文中又说“知识是天真的大敌”,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说要天真,就不能要知识,否则天真就和他无缘。‎ D.文章围绕“天真”的话题,选取了李白、鲍尔金娜、爱因斯坦、齐白石、黄永玉等人有关天真的内容,告诉读者天真是人的性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它无法模仿与复制。‎ E.综观全文,可以这样认为:李白的天真是诗,黄永玉的天真是睿智,齐白石的天真是幽默,小女鲍尔金娜的天真是无邪。‎ 答案:(一)1.答案:天真是性情的流露,天真无不洁之念,天真委实无法模仿。 ‎2.答案:世事令人沮丧,但他皈依于美好。 ‎3.答案:(1)儿童的天真是由无邪而来,而成人有种种的“俗”,自然缺少天真。 ‎(2)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自身在浊世中历练的巧慧、诡黠、熟练等等让人无法企及天真。 ‎4.答案:B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海伦·凯勒 ‎  ①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念它。于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②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③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④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一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 ‎⑤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⑥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有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⑦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⑧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从你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5.第②③段中加点的“这”和“这样”指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10 ‎ ‎6.在第③段中,作者说“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如果把句中的“聋”改成“盲”或“瞎”好不好?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第⑤段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 ‎8.在第⑦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从这一“假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请简要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答案:(二)5.答案: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6.答案:因为失去听力的人,再不能“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他们能够享受的只有“光明”。换成“盲”或“瞎”不好。因为盲人对光明是没有切身的感受。 ‎7.答案: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看来是那么的平庸。(或:他对眼前所见熟视无睹。) ‎8.答案:作者的写作用意在于:告诫人们要珍惜大好光阴,不要虚度年华;启迪人们注意“使用眼睛”,认真审视社会、审视生活,欣赏生活的美,陶冶自己的心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树 木 ‎(瑞士籍)赫尔曼·黑塞 ‎  ①树木对我来说,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的大地之中,惟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的历史。在年轮和各种畸形的枝干上,忠实地记录了所有的争斗、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与繁荣,记录了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被挺过去的风暴。每一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有力、最堪称楷模的树干。 ‎②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③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 ‎④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我对我的父亲也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一无所知。我一生除了为这传种的秘密以外,再无别的操心事。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出于这种信任我活着。 ‎⑤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不艰苦。这是孩子的想法。让你心中的上帝说话,它们就会缄默。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家乡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不是家乡。‎ ‎⑥‎ 10 ‎ 当我倾听树木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的时候,对流浪的眷念撕着我的心。你如果静静地、久久地倾听,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它不是从表面上看去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它令你回答: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9.第①段说“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的理由是什么?第②段提到树木“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联系下文看,这一法则包括的内容有哪些?‎ ‎10.对第⑤段画线部分“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流浪使你在空间上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又使你在感情上更加眷念母亲。‎ B.你走的路使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倾听树木的声音,使你又想回到母亲身边。‎ C.你走的路先引导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然后,又引导你重新回到母亲的身边。‎ D.流浪使你在空间上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后来又返回家乡,回到母亲的身边。‎ ‎11.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亲近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B.歌颂自己的流浪生活,抒发对母亲的眷念之情。‎ C.讴歌树木伟大而落落寡合,表示对它们的尊敬。‎ D.探索艰难的人生道路,主张心灵的自我完善。‎ ‎12.对本文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总后分,线索分明,条理清晰。 B.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C.本文是咏物言志之作,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D.本文紧扣树木展开描写,由树及人,树木的描写和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 答案:(三)9.答案:(1)以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2)一次性永恒、信任、平静。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B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我的世界观(节选)‎ ‎(德国)爱因斯坦 ‎  ①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的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们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或死去的)的劳动,我们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②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能够做他所想要的,他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就对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铭言,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还属于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③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行为的意义和目的,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就在这种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目的本身——‎ 10 ‎ 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德、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可鄙。‎ ‎13.对“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当消减因为不能达到目标而消沉懈怠的心理负担。‎ B.主动放弃脱离实际或超越个人能力的难以实现的目标。‎ C.坦然改变决定自己努力和判断方向的德、美、真的理想。‎ D.毅然摒除贪图个人享乐、追求名利虚荣的俗念。‎ ‎14.作者说“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下列能作为其理由的一项是(  ) A.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 B.人生目的无人知晓,尽管有人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 C.每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D.追究一个人行为的意义和目的,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是愚蠢可笑的。‎ ‎1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因为别人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的幸福,我们的精神、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 B.生活中必须学会宽容,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是错误的,应树立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C.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崇高的理想能给人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D.鄙弃“猪栏”理想,重视志同道合者之间的感情,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生活才不会空虚。‎ 答案:(四)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B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钟 声 ‎(日)永井荷风 ‎  在久居的麻布家的二楼上,时不时可以听到钟声,钟声不太远,也不太近,即使在思考着什么的时候,这钟声也不会打乱我的心绪。就这样,一边沉思,一边静听钟的音色。有时候什么也不想,身子疲倦,神情恍惚,听到钟声,心中更觉一派茫然,像做梦一般,仿佛西洋诗中的摇篮曲轻柔的音响,使人心情舒畅。 从那响声传来的方向推测,我断定那是芝山内的钟声。 过去芝地的大钟听说设在新辟的山道上,如今那里见不到了,现在的钟声是从增上寺境内什么地方传出的,我不知道。 我在现今的这个家里,已经居住将近20年了。刚搬来时,近处的崖下还残存着茅草房屋,正午可以听到鸡鸣,照理说,更可以比现在频频地听到钟声了。可是不管我怎么回忆,都不记得那时候曾经一边倾听钟声,一边沉醉于思考之中。也许因为10年前不似今天这样老迈、这样专注于倾听钟声的缘故吧。 然而,大地震以后,这钟声不知打何时起,渐次传来了我过去所未曾感知的音响。同时,我心里产生了一种期盼,希望今天也像昨天一样,天天都能听到钟声。 钟声不分昼夜,不用说,到时候就有人去撞击。可是,由于受到车声、风声、人声、收音机、飞机和留声机等各种声响的阻碍,这种声音很少能传到我的耳朵里。 10 ‎ 我的家位于崖上,从后窗可以望见西北方的森林。整个冬季,西北风呼啸不止,崖上的竹丛和院中的树木便骚动起来。不仅窗户,有时房屋也被摇动了。风向因季节而改变,从春到夏,邻近各家的门窗洞开着,随着从东南方吹来的风,四方涌起的收音机的音响,从早到晚一直包围着我的家。为此,有一阵子,钟声也全然被忘却了。正当这时,突然一声巨响,使我震惊不已。 根据这几年的经验,钟声最使我欣喜的时候是:随着短暂冬日黄昏的迅速降临,刮了两三日的北风戛然而止,寒冷的夜晚更加寒冷,更加静寂,坐在刚刚点燃的灯下,独自举箸用晚膳的那一瞬间,“咚——”,最先撞击的一声巨响传到了我的耳畔。我大吃一惊,手中握着筷子,不由得回首遥望着远方。在那幽邃而神秘的夜空,看见长庚星孤零零漂浮于天际,有时还可以看到干枯的树梢上挂着一弯新月。 不久,白天变长了,傍晚时分尤感到明显。白昼已尽,黑夜尚未降临,这时读读写写倦了;或者在独对寒烛的夜晚,不知做些什么好,始终提不起劲来。这时,猝然传来的钟声,会使你双手支撑在桌上,即使臂膀麻木也浑然不觉,沉迷于对无边的往昔的回忆之中。正是在这种时候,我会慌忙拿出朋友的遗著,埋头读到深夜。 新叶簇簇遮掩着庭院,房舍的窗户也笼罩在一团暗绿丛中,尤其是在午后,细微的雨滴从叶梢无声地坠落下来。这时,总有低柔的钟声自远处传来,仿佛欣赏铃木春信古老版画的色彩和线条,使人感到疲劳和倦怠。与此相反,到了秋末,在一夜比一夜更加强劲的西风里倾听那断断续续的钟声,就好比阅读屈原的《楚辞》呢。 自昭和7年夏季以来,随着世风的改变,钟声也使我觉得有一种明治时代我所未曾感知的音响,这是一种静静的絮语,是在解说忍辱和谛悟的道理。 西行、芭蕉、皮埃尔·洛蒂、小泉八云,他们各自生活在某一时代,这巨响,这声音,这絮语,他们都沉下心来静静地倾听了。但是,不论在什么人的传记里,历史都没有载明这殷殷钟声曾经激励他们昂扬奋发的意气,时势变迁是一种不可晓谕的力量,它强于天地异变的力。佛教的仪式和佛僧的生活已经变化,再不像芭蕉和小泉八云等人倾听佛寺钟声的时代了。只有僧人夜半起来撞钟的习惯,将会一如既往,永远持续下去吧? 钟声阵阵传入耳朵,每当这时我不由忧心忡忡起来。我想,我可能是最后一个带着和往昔的人们一样的情怀倾听这钟声的人了…… ‎(选自《散文》1997年第6期陈德文译) ‎16.第六段中,作者说“这种声音很少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第七段中作者又说“钟声也全然被忘却了”,其中的原因相同吗?为什么? ‎17.最使作者“欣喜”的“钟声”是何时的钟声?‎ ‎18.“我想,我可能是最后一个带着和往昔的人们一样的情怀倾听这钟声的人了……”,“往昔的人们一样的情怀”是怎样的“情怀”?作者为何要发出这样的感叹? ‎19.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钟声”为题,实际很少直接描写钟声,而是侧重写自己不同时期、不同季节听钟声的感受。‎ B.读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一位宁静、淡泊的老者交谈。‎ C.在作者看来,西行、芭蕉等人的成就正是由于他们倾听钟声、顺应时势变迁的结果。‎ D.20年前“我”没有听钟声的经历和体验,大地震后,“渐次传来了我过去所未曾感知的音响”,进入“老迈”之年,专注于倾听钟声,在钟声的岁月变迁之中,蕴涵着耐人寻味的沧桑感。‎ E.全文行文严谨,多处运用插叙,把过去和现在交替展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深广的历史图景。‎ 答案:(五)16.答案:原因不同。前者的主要原因是纯客观的;后者似在写客观原因,实际上更多的是主观原因,是人们的内心浮躁的心态的流露。‎ 10 ‎ ‎17.答案:①冬日北风止,②春日黑夜前,③夏日微雨中,④秋日西风里。‎ ‎18.答案:(1)在忍辱和谛悟中谛听钟声,从而激励自己昂扬奋发的意气。‎ ‎(2)要点:①人生处于浮躁之中;②巨大的变迁,突发的事故(如大地震)已过去太长的时间;③时势的变迁,撞钟也只成为一种习惯。‎ ‎19.答案:CE 二、表达交流 ‎20.将下列语段压缩为35字以内的一句话。‎ 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 答案:只有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才能健康成长,成就一番事业。 ‎21.本单元的哲理散文在思想上给了你哪些启发?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略 1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