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写作第一节审题立意准确深刻新颖讲义
第四部分 写作部分 总述/ 作文被称为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得分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语文学科的得分,在很大 程度上还将直接决定考生的命运。 综观近两年的高考试卷可知,材料作文独领风骚,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正在逐渐淡出高考试卷。就考 查能力而言,高考作文力求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有情可抒,真正让考生做 到“我手写我心”。而高考作文内容趋向培养考生的公德意识、人格精神,试题多选取蕴含“正能量”的 材料作为素材,高考作文试题在保持了这个趋向的同时,更关注考生对生活现象及对其成因的理性思考。 鉴于此,在二轮作文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审题立意能力,特别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 意,确保不因立意的偏颇而导致低分作文的出现;二是掌握一些考场作文的提升技巧,在二轮复习有限的 时间内再提升 1~2 个档次;三是熟悉考场作文的常见补救技巧,考场一旦卡壳或失误,做到有能力、有 办法将本属于自己的分数捞回来。 第一节 审题立意准确、深刻、新颖 讲义 考情解读 学案引语 阅卷老师对审题立意,一般是从两个方 面入手评分:从文章中心看立意是否正确、 集中;看对材料的理解是否深刻,对文题有 无自己独到的理解、分析。如果审题不严谨 周密,作文立意不符合题意,就会成为三类 文;如果立意不深刻、高远、新颖,文章就 会平庸肤浅,亦难得阅卷老师青睐。 “千古文章意为先。”有人说,审题立 意决定着高考作文的成败,此话不假。综观 多年来高考作文,无论哪种命题形式,都会 给定一个材料。面对材料时,不少考生因未 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 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 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甚至南辕北辙、风马 牛不相及。 高考作文多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这样, 就需要考生走进材料,审读其内涵;再走出 材料,挖掘鲜明立意。而要做到这一点,需 要深入挖掘材料内涵,多角度进行分析,选 取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 解构真题 引领规范 要点一 材料作文的审题 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绝大部分试卷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新课标全国卷一直采用材料作文的形 式命题。因此,考生在备考时,对材料作文的练习要高度重视。下面结合实例详细讲解材料作文的审题方 法。只要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同学们一定能走出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迷城”。 1.文字材料 (1)抓关键句法。作文题材料中的关键句有暗示材料主旨的作用,它往往是命题者评议性的语句或主 人公表明心志、揭示动因的语句。材料作文中只要有关键句,就一定要毫不犹豫地将其作为立意的突破口。 例 1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 24 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 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 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 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技法印证 材料中工作人员的表述是整个题目的关键句。“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 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 作是有意义的。”这句话表现了书店的人文态度和经营理念,由此可以引发对书店经营目的与人文关怀之 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因此,在立意时,可以从这句话出发,突出书 店人文发展理念、创新理念、共享理念、公平理念,表达对精神寄托、心灵成长、文化滋养的认识。 (2)主旨倾向法。如果作文题材料中没有关键词、关键句,那就要根据材料提炼。如何提炼?要分析 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规律,概括中心。其具体操作程序是: ①概括材料明要点。先理清材料涉及的人或事物,如果是多个人物,要确定谁是主人公,写了什么事 (起因、经过、结局),人物有多少,还要注意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提炼出关键词语或句子,明确材料 说理的角度。 ②确定性质和倾向。根据事件的结果确定事件的性质和命题者的倾向性。如果材料的结果是好的,其 性质往往是正面的,命题者的倾向往往是赞成;如果材料的结果是不好的,其性质往往是反面的,命题者 的倾向往往是贬抑;如果材料的结果不明朗,材料的性质往往是隐藏性的,应辩证分析,发现命题者的真 正意图。 ③筛选观点定主题。根据材料的主旨和倾向,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筛选出切合材料的、自己感受最 深的主题。 特别提示 一定要根据材料的性质和含意多角度分析材料,排列观点,再从中选出最能反映材料主旨 和倾向的第一主题。可以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原材料,再结合现实生活,列出二到五个观点,为“好中选 优”做准备。罗列观点的过程就是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的过程,这也是防止写作中跑题或偏题的好方法。 另外,检验一下自己的审题结果能不能反映作文材料的主旨倾向,也能防患于未然。 例 2 [2017·北京高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技法印证 作文以“说纽带”为题,所给材料都紧紧围绕“纽带”的作用展开。那么,“纽带”,便 是写作的主旨,而命题者的倾向也很明显,突出的就是其积极的一面,表达的是纽带在各个领域所起的正 面意义。这样,立意时,就可以从这一倾向出发,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联系历史或现实阐述其作用、 价值和意义等方面,提出观点,展开论述。从题干材料看,“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纽带,让人想到“一 带一路”这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文化的交流”需要纽带,叫人联想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社会的 安宁”需要纽带,叫人联想到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完善;“校园的和谐”需要纽带,又令人想到减少与防范 校园欺凌,加强法制教育。 (3)由果溯因法。在事实类材料作文中,列举出的事件要素往往是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的,审题时 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这种 方法适合有故事情节的材料。 例 3 [2017·天津高考]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 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 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 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 技法印证 材料中所给的“长辈”的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为什么值得学习呢?立意 时,就可以运用由果溯因法,从现在“我们”所面对的生活入手,引出需要“长辈”们的经验和阅历的重 要性。具体思考时,可以从“我”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从而引出需 要重读的原因。 (4)巧抓对应法。诗歌、比喻、寓言类等材料因其题旨和意图含蓄隐晦,不容易分辨,应在概括材料 大意的基础上,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即跳出材料,向自然、社会、 人生等维度延伸拓展,与现实挂钩,更深切地理解题意。这时,考生不妨做个“菩萨心肠的观世音”。“菩 萨心肠”就是指思想上要健康向上;观,是指要观察社会、人生;世,指留心世态炎凉;音,乃“隐”, 即材料隐含的内涵。 例 4 [2017·江苏高考]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 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 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技法印证 车,是一种承载时代发展的对象,在生活中的对应点是很多的。因此,写作时,可以运用 巧抓对应点的方法,从纵向看,可以将对应点放在古代的马车、人力车到后来的火车、汽车到今天的高铁、 无人驾驶车;从横向看,可以将对应点放在生活用车到生产用车,物流、客流用车到军事用车等。具体立 意时,可以选择更具体的对应点,比如豪车代表财富和进取,自行车象征绿色和健身;专车保护隐私,共 享车“美美与共”;战车指向克敌制胜,残疾车指向温暖大爱。“车”可以抽象出“快”与“慢”;“车 头”可以抽象出领头和动力。 (5)求同分析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内涵有相同点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 然后再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 5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 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 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技法印证 材料中给了 12 个“中国关键词”,要求考生能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为写作对象。 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两三个关键词,还要形成有机关联,这就要求考生在立意时能够找到关系密切的对象。而要做到这一点, 可以运用“求同分析法”,找出这些关键词的共性特征,表达对时代的理解,对社会的认识。比如,立意 角度可以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 科技中国,古今对比中,表达对时代发展的认识。还可以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 情的中国,并以求同的方式表现中国特征。还可以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 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突出对时代科技发展的思考。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 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但不要 太消极,需适度把握或变换角度,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映衬…… 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 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2.看图材料 看图材料作文,顾名思义,就是看图画或照片写文章。要使文章能准确地反映图意,看清画面内容是 必不可少的。要看清画面内容,一是综观全图,看全貌,并有步骤地进行观察。二是观察背景和人物。如 画面的背景反映了什么,近景和远景怎样配合,它们和画面上的人物有什么关系;还有人物的身份、年龄、 活动情况等。三是观察细节(如人物表情、服饰、用具等)。看图作文最重要的是看清画面上有哪些细节, 想一想作者画这些细节的目的。四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一幅画的主题抓得准,作文才能写得好。因 此,我们要细心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在画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颂扬什么,批评什么,作者要说 明什么,又是怎样把自己的意图表达在画面之中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看图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变式。材料作文提供的是文字材料,看图作文提供的是 图画材料,所以看图作文的审题思路与材料作文的审题思路大同小异。具体审题步骤如下: (1)概括画面内容和要点。看图中画了哪些人物或事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上面有哪些文字,文 字的表达指向是什么。要找全、找准,不要遗漏。 (2)确定画面主体和性质。依据事件的结果,判断图画的性质是正面的、反面的还是中性的。 (3)确定命题者的倾向性。即命题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或者要说明什么道理。 (4)分析原因找出说明的道理。即分析命题者为什么提倡,为什么反对。如果命题者的倾向是中性的, 要辩证地分析,找出命题者要说明的道理。 (5)根据性质倾向定主题。根据画面的性质、出题者的倾向,确定第一主题。确定主题时,要联系头 脑中的储备材料,并联系现实生活。 例 6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技法印证 (1)概括画面内容和要点。第一幅:画面上左右各有一个学生,手里拿着带有考试分数的 试卷。左边学生试卷上标明 100 分,面带微笑,而且脸上还有一个家长或老师的亲吻以示表扬与肯定。而 右边学生试卷上的分数是 55 分,神情沮丧,挨了耳光,说明他受到了惩罚。第二幅:仍然是由两幅画面 组成,可左边学生手里的分数变成了 98 分,脸上印记随之变成了耳光,神情落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右边的学生试卷上的分数变成了 61 分,脸上的印记换成了亲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左边学生学习成 绩尽管起点很高,但有了一点儿退步,就受到家长的惩罚;右边学生成绩尽管起点较低,但有了一点儿进 步,也受到家长的奖赏。 (2)确定画面主体和性质。两个孩子,两次考试分数,两次不同的奖惩。 (3)确定命题者的倾向性。这幅漫画作者没有明确的倾向,只是点出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4)分析原因找出说明的道理。左边的学生虽然退步了,但是依然有 98 分,右边的学生虽然进步了, 却也只有 61 分。可见对不同的人我们有着不同的要求。那么怎样看待这种高水平的退步和低水平的进步 呢? (5)根据性质确定主题。这则漫画的审题立意,可以从家长、学生和旁观者的三个角度进行。可以有 以下的立意:①奖励优秀(进步),惩戒落后(退步)。②评判不能唯分数论,分数不是唯一标准。③岂能随 便惩戒?④对待学生的成绩,不能急功近利。⑤辩证看待进步与退步。 要点二 立意深刻的五个要求 第一,定位要有高度。 文章立意的定位要唯高方靓,一个话题、一个材料所给的题意是多方面的,你一旦审明题意之后,要 选择一个大气、光亮的层面来写。 第二,视觉要有广度。 这个广度是指围绕某个话题或观点,在朝深处开掘的同时,要顾及材料的典型性、针对性和普遍性。 只有视野开阔,方显立意高远。 第三,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围绕话题和材料,展开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规律,而这一共同规律即立意的 立足点,这样方可使文章立意更高一筹。 第四,一分为二,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理性思维的核心要素,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最集中体现。辩证思维应圆合、公允、理性。 应对二元关系给以特别关注,防止出现偏废一方的现象。 第五,立意要有方向。 材料本质就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命题者都是现实的人,他们所提供的材料肯定会或显或隐地面向实 际,反映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必然结合社会背景氛围,透过生活表象来把握命题者 的命题意图。既然命题者要反映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就不外乎“合作”“和谐”“发展”“品性(诚信、 善良、责任等)”“爱”这五大主题。也就是考生在由材料这一生活表象向现实挖掘材料本质思考的五个 方向。 例 7 [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 800 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技法印证 这是一则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的作文材料,审题难度不大,因而,要写出高水平的文 章,在立意方面,则应该追求深刻。 应该说这个作文题的立意应该是有层次的。作家的观点是“一生要读三本书”,你的观点是同意作家 说的,读三本书,还是认为要侧重读哪本书?只谈书籍还是要关注“心灵成长”?面面俱到或是突出哪一 方面的理解?怎样处理这“三本书”的关系,就可见考生立意的高下了。 具体立意,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从权衡比较的角度 三本书,有所不同,更有所侧重,“有字之书”这是书籍,指文化;“无字之书”则相对深入一些, 指生活、实践或社会等给予我们的启示;“心灵之书”则更深入,这是一种内在的修为,体现为人性和品 性等。可以对这三者进行比较,表达自己的看法。 (2)从三者并列的角度 “人生的三本书”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阅读的,“有字之书”可以让我们摆脱愚昧和无知,“无字之 书”可以让我们成长和成熟,“心灵之书”可以让我们走向人生的更高境界。 (3)从阅读心得的角度 阅读本身应该是一种享受,所以可以针对这三本书,分别谈一下“阅读”时的感受和收获,不同的书, 感受可能有所不同,对此进行评论,体现个性思考。 升格切入 强化技巧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 生比例”为 38%,中国只有 16.8%,还不及 OECD 国家 24.5%的均值。,记者随机以“长大后想做什么”调查 身边的 8 个孩子。除了 1 个从小学习乐高课程的一年级孩子表示愿意当工程师外,其他的则希望成为明星、 企业家、设计师、咖啡师等。,有专家表示:“20 世纪 80 年代,当科学家是许多孩子的梦想,这也是之后 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科学技术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对于现在年轻人的梦想与追求,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内容,做出自己的权衡,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整个写作内容基本没有提及材料主要反映的“科学梦想”这一中心。-12 分。 2.论述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事例支撑。-4 分。 3.分析时有个别内容重复,有空洞之感。-2 分。 升格后的文章,在原文基础之上,将立意的重心由“思想意识”具体化为“科 学梦想”这方面的意识,这样,整个内容就做到了立意准确,主旨鲜明。,作者从提升意识出发,引出对 科学梦想的认识,具体分析时,能够紧紧围绕写作中心,安排条理清晰的论证,并能够以典型的事例作为 理论支撑,充分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性。整篇文章浑然贯通。 强化训练 提能增分 1.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根据所给材料,写出符合文题的立意角度。 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指导:漫画的主体要素是一个人正在搬自己脚下踩着的石头,累得满头大汗,但石头纹丝不动。 旁边有几个字:“怎么搬不动呢?”应该说,这是一则内涵很集中的漫画,讽刺的是那些生活中不懂常识, 做无用功的现象。现实中,这种现象其实是很多的,有些人,因为不懂得方法,不懂得规律,很多时候都 是在做无用功。分析这一题目,需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将思维进行合理发散,表达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怎么搬不动呢”的疑问,可以拓展到各种各样的“怎么做不好呢”之类的内容,这是从反面立意。如果 从正面立意,可以突出方法、常识、规律等的重要性。 具体立意,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1)从生活的角度思考,这是缺少常识,不懂规律的表现。生活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懂得一定的常 识。这样,才能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有意义、有成效。搬不动石头,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站在石头上面; 而要想搬动石头,首先要从石头上下来。这是生活中很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应该懂得,但有些人总是走 在错误的道路上。 (2)从思维的角度思考,可以突出寻求方法,摆脱僵化思维的重要性。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因为能 够运用智慧,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思维僵化,像那个站在石头上用尽全力搬石头的人那 样,只知道机械死板地干活儿,却没有意识到方法的错误,那样,就永远不会有效果。多思考,想方法, 找到问题的关键,我们便会从容应对每一个问题。 (3)从这一行为结果的角度思考,可以确立要做有用功、不做无用功这一方向。站在石头上面搬石头, 这是在做无用功,肯定是搬不动的。这时,就需要转变一下思维,积极寻求让功变得有用的方法。做有用 功与做无用功两种行为结果的对比,可以揭示深刻哲理。 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根据所给材料,请写出符合文题的立意角度。 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指导:这是一则揭示个性心理的漫画。整个画面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具有清晰的逻辑性。 雕像在别人那里,就是“好看”的;别人把雕像给了自己,就感觉“不好看”了。这是一种很特殊但也很 普遍的心理。生活中,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同样的事物,不能拥有时,总感觉是美好的;一旦拥 有后,便不懂得珍惜。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我们不必以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去评价这种心理,而应 该从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入手,挖掘出具有思辨意义的人生哲理。写作时,可以站在人性的角度上,通过 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特殊心理的挖掘,提炼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态度,升华写作的内涵。 立意时,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心怀期待,爱惜拥有。生活中,我们总是对不属于自己的事物有一种期待之心,在这种心理支配 下,那些东西自然就是美好的。然而,当有一天这些事物真的属于自己时,内心深处却没有了那份曾经期 待中的美好,也就不会如当初那样喜爱了。 (2)拉近距离,失去美感。保持了距离,才会产生独特的美感;一旦距离没了,美感也会随之消失。 同样一座雕像,曾经与自己有一定的距离,便感觉“太好看”;而当这座雕像属于自己,没有了距离,便 感觉“不好看”。 (3)得之容易,便不珍惜。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我们越不懂得珍惜。一座雕像,在别人那里时,感 觉“太好看了”。可是,当对方轻易将雕像送给自己后,却感觉“并不好看”了。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科技的发展,微信、QQ 等交流平台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平台使购物、交友 等,变得越来越便捷;但是,这些平台也造就了大量的“低头族”,很多人的眼睛始终盯着手机,却忽略 了亲人、朋友。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1)审题提示:抓关键词 试题中的关键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写作中出现的二类立意: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3)修订后的一类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类立意运用示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科技、生活、改变、低头族、忽略 (3)科技让生活方便,也给生活带来困惑 (4)不得不说,科技不断进步给生活带来了便捷,让人们感受到时代的缤纷多彩。手机、电脑等通讯 方式的出现,让交流变得更加方便;QQ、微信这些交流平台的出现,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可是,当 我们沉浸在这种兴奋与欣喜之中时,能够体会对方言不由衷的虚伪吗?能够看到身边那些孤独的老人眼神 中流露出的期待吗?可以肯定地说,科技的进步,交流方式的增多,不仅没有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反 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以前,我们没有手机、不会发微信的时候,日子虽然过得 有些单调,但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时的场面,总感觉那么温馨。可是,一部小小的手机,便将我们的生活 完全改变。整天埋头微信之中,亲情怎么会得到维系呢?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城市里年轻的跑步爱好者越来越多了。他们通常穿一身挑选过的运动装和功能跑鞋,塞着耳 机,带着一脸认真的表情,在固定的时间——以夜晚居多——形态各异地跑过城市里的公园或绿地。跑步 之后,一些微信用户更热衷在朋友圈里晒步数,并且相互“攀比”。 对于这一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1)审题提示:抓关键词 试题中的关键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写作中出现的二类立意:跑步不应贴标签 (3)修订后的一类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类立意运用示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跑步、晒步数、攀比 (3)拒绝炫耀,追求自然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最极致的张扬,随着时代的潮流, 涌动起一股生命的喧腾。于是乎,人们都在想跟随时髦。这不,看到公园里、马路边那些颇具文艺范儿的 跑步者,便欣然加入进来。跑完步,再到朋友圈里转转,说说自己或懂或不懂的心理,感觉生活中有了很 多的平衡,很多的快乐。然而,有人则说,这只是一种自我的标榜,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一下子,这些 人又开始焦虑了:怎样做,才能吸引公众的眼球?而吸睛的方式,会不会受到社会的诟病?需要做的太多, 需要想的更多,谁的思维在这一刻能够平静?处于矛盾中的人,其实最缺少的就是简单。简简单单地生活, 不是很好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