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四

高频考点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1.(2011·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鉴赏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猥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介之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愿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之推其志不可动摇,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时节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叹息。颔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之推焚死,无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2.(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鉴赏 《军城早秋》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正值唐军与吐蕃军交战之际。严武作为全军的统帅,胸怀全局,腹有良谋,对敌我双方了如指掌,对战争的胜利充满了信心。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虽然仅有四句,却能一气呵成,气魄宏大,简练紧凑,给人以力量和勇气。首句点明了战争的时间,即疾风劲吹的秋季。汉关,泛指唐朝军队驻守的边关。这里的“秋风入汉关”,暗示边境上风声已紧,战事在即。“朔云边月满西山”,紧扣前句,继续以写景暗寓军情。此刻西山凝重昏暗的云层,笼罩着整个山峰;一弯孤独的边月,挂在山后,放射出冷冷寒光。朔云和寒月,烘托出一种肃杀凝结的沉重气氛,这种气氛,恰恰是大厮杀前充满火药味的一种特有气氛,它使人预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场恶战将怎样开始,又将怎样进入白热化呢?这是人们想要知道的。但作者接下去并没有写这些,反而将它们全部略过,来了很大的跳跃,一下子便转到“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的场面。一个“更催”,表明胜败已成定局,战事也已接近尾声。“飞将”,写出了将士们昂扬的斗志和骁勇迅猛的雄威。“骄虏”二字用得恰到好处,揭示了敌军将士骄横狂妄的心理。然而,在严武统帅的唐军面前,他们尽管“骄”,最后还是“虏”,除了丢尸疆场外,就只有逃跑和被俘。严武对抱头鼠窜的敌军,发出了威严的军令:“莫遣沙场匹马还。”从这一句,我们一方面看到严武的果断和坚决;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敌军七万余众,匹马无还。全诗中,没有一处写流血,但可以想见,鲜血必然成河;全诗中,没有一处写尸骨,但尸骨也必然会漫山遍野。无字处,正是作者潜心用意所在,表现了高度凝练、注意传神写意的艺术特色。‎ ‎3.(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鉴赏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1.如何理解《考试大纲》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要求?‎ 答案 本考点可以细化为三个方面:‎ 主旨内容包括意义的表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 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要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分析评价时要针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现状和作者当时的思想认知范围,客观公平、实 事求是,既不能过分地贬低,也不能刻意地拔高。‎ ‎2.近几年高考在诗歌思想感情方面命题有什么趋势?‎ 答案 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是古诗学习和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高考设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或直接或间接。近年来出现了新变化,即已经不只停留在情感的表面上、类型上,而是越来越深入到感情的深层里、个性上,尤其注重考查透过语言文字去深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像对关键词的分析题、对景语的分析题,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一、掌握理解、领悟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品关键词语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除要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如看标题、理层次、联作者、借注释、论人世、知题材等)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抓住诗中能或隐或显地体现诗歌情感的关键词语并加以仔细品味了。‎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愁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独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             冷、凉(暗含冷寂)‎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             孤、独(暗含孤傲)‎ ‎2.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依此分析该处蕴涵的感情。‎ ‎①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来源:Zxxk.Com]‎ 上阕头二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本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 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更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风范。‎ ‎②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 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 蕨拳: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缓”字,说明作者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鉴赏 方回(1227-1307),宋末元初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万里,一字团甫,号虚谷,一号阳山人。甫宋景定进士,媚于权相贾似道,似道败,又反而弹劫之。累官知严州、元军至,举城迎降。入元为建德路总管。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著作有《续古今考》、《文选颜鲍谢方诗评》、《桐江续集》,分类编选唐宋两代律诗为《赢奎律髓》,流传于世,甚有影响。‎ 这首诗首句写到了两种植物,其中蕨拳指蕨芽,因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故名。宋诗中多有描写,如朱松《蔬饭》诗:“蕨拳婴儿手,笋解籜龙蜕。”葛长庚 《麻姑赋》:“柳眉花面不成笑,笋角蕨拳聊自伸。”苕古书上指凌霄花,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羽状复叶,花紫色,可作绿肥,亦称“野豌豆”。它们都繁盛于春末夏初之际,这里作者采用了互文和拟人的手法,通过这两种植物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结尾两句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言浅意深,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 ‎ 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 ‎③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供禄米”是自己一家子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 鉴赏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该诗在艺术处理上,独特之处如下:‎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作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作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惆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④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渔樵”,借代,代指隐逸生活;“犹自”,仍然。这两句话意思是:第二天就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仍然梦想过着渔樵般的生活。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鉴赏 这首诗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 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在尾联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份的。‎ 知识储备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二、掌握抒情方式,积累常见的思想感情 试指出下面诗句的抒情方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具体抒情方式)和蕴涵的思想感情。‎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 思想感情:忧国伤时、乱世离愁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抒情方式:用典抒情 思想感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来源:学&科&网]‎ 思想感情: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 ‎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 思想感情:羁旅异乡之苦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抒情方式:叙事(细节)抒情 思想感情:离别之苦、不舍之情 ‎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思想感情:边关乡愁 ‎8.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亡国之痛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蔑视权贵、傲岸不羁 ‎10.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思想感情:美好易逝、青春短暂 ‎1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用典抒情 思想感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山水 ‎1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抒情方式:托物抒情 思想感情:坚贞不屈、爱国不渝 ‎13.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关心、同情百姓疾苦,却无能为力的愧疚 ‎14.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思想感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自然永恒 知识储备 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如何体悟景中情?‎ [来源:Z,xx,k.Com]‎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来源:学科网ZXXK]‎ 青玉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陡转,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注]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谩:徒然、空自。‎ 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说明。‎ 现场答案1‎ 存在的问题  ‎ 提示 该答案对景物中的情感分析太片面,只注意到了“惊喜”,而未对“惊喜”后发现的景物中的情感作细致分析。‎ 现场答案2‎ ‎  ‎ 存在的问题  ‎ 提示 该答案比前一答案更进了一步:由惊喜到宁静。但存在分析不深入、归纳不全面的问题。应关注上片情感到下片情感的过渡。‎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 答案 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来源:Zxxk.Com]‎ 解析 该题要求分析景中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首先,抓住上片中的“忽”字把景象分成两个层次,分别根据景物特征不难得出“惊喜”“温暖”两层内涵来。再结合下片“凄凉只恐乡心起”可以得出“思乡”这一层内涵。‎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碧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路陡转,疑无地。”行行之际,山路转陡,几疑路穷。其下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看似景语,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过片“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心”不由己,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凤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望。谩,徒然、空自。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结尾四句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 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丽而实已为下文转写乡愁埋下伏笔,虚实错综,极尽铺染之能事。‎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 ‎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见前面的“隐性关键词”内容)‎ ‎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3.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即时小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岭宫①词 李洞②‎ ‎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③开尽飘香玉。‎ ‎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 ①绣岭宫: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一。②李洞: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③野棠: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因于绣岭种棠梨。‎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你赏析本首诗第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句描写阳春风和日丽、满眼新绿,实际上写的是绣岭宫的荒芜。第二句,唐玄宗命栽的棠梨再无人管,“野”“尽”“飘”三字极力渲染了御地无主、梨园零散后的荒凉。景语中寄托了诗人对大唐衰朽的无限惋惜与感慨,讽刺统治者荒政误国。‎ 解析 先抓住词语把握住所写景物特征,再结合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分析即可。‎ 鉴赏 这首诗的新奇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写之。‎ 骊山是长安著名风景区,山上有华清宫,山脚有华清池。骊山两侧,为东西绣岭,广栽林木花卉,并置高台飞阁,是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兴游玩乐之所。“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可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这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致。我们知道,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遂成开元盛世,后期迷于声色犬马,倦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但这些具体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是无法写到一首小诗中去的,诗人便抓住了绣岭野棠来描写,使读者思而得之,手法是高妙的。原为御地之树,今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今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多少令人慨叹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多么深重的国灾民难!‎ 为了申足此意,尾联又写出一位耄耋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自玄宗的开元盛世,至僖宗的衰朽之朝,时历一个半世纪有余,活动在开元时代的人,自然一个也没有了。“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爱翻陈年老历,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遥深。诗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寄寓着诗人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惋。诗四句全是写景,但字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切的真挚感情。这种寄真情于字背,寓深义于眼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颇得游刃骚雅之妙。‎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两句写景中哪些词语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作者无比欢欣的心情。‎ 解析 这里主要指运用了带有色彩的词语,诗歌中形象的色彩往往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 鉴赏 这首诗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来源:学科网ZXXK]‎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 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来源:学科网ZXXK]‎ ‎1.(2012·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①玉花:喻雪花。‎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解析 本题直接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语,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对钓翁的生活描写体现出来的。“茅舍竹篱”写钓翁生活简朴,生活虽简朴,却有“欢笑”,更通过“缩鳊圆鲫入轻笼”这一细节表现了钓翁生活中的欢乐,从而表达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鉴赏 这首词描写的是渔家生活,真实、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上片,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句中的“箬”指箬竹,“箬笠”是用箬竹编制的斗笠,“散”同霰,冰霰,小雪子,“玉花”是像白玉一样的雪花。这句话是说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这两句描写真实、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目睹耳闻,堪称一幅工笔画。“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图画若为工”意谓此等雪景,图画怎能画出?若为意思是怎么能。这句说,若把这景象画出来,将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展现在眼前的不是生活图景,简直就是一幅画,极言其美感。‎ 下片写渔家乐,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其中“屿”即小岛,“鳊”和“鲫”都是一种淡水鱼,肉味鲜美,“缩鳊”就是缩着项的鳊鱼。前四句是说小岛上的竹篱茅舍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2.(201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琅玡溪①‎ ‎[宋]欧阳修 ‎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析 本诗共四句,除第三句不是直接描摹画面外,其他三句都描绘了优美的画面。可以根据画面内容进行概括。这些画面写出了琅玡溪的幽静美好。联系注释中的写作背景,相较于钩心斗角的仕途给作者带来的厌恶之感,作者在琅玡溪忘却仕途烦恼,醉心山水,表达了一种闲适之情。‎ 鉴赏 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狼牙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宋仁宗庆历五年(140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欧阳修被贬来到滁州,他在此地游山玩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他对琅玡 山上的各处美丽的景点,非常欣赏,为歌咏六处胜景,写下了组诗《琅玡山六题》,本诗就是其中之一。‎ 诗开头第一句“空山雪消溪水涨”描绘了琅玡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照应文题,点出写作对象琅玡溪,并交代了当时的时令特征。第二句“游客渡溪横古槎”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琅玡溪春天美丽的景色,“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说游人不惧涨水而冒险从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上渡溪过桥的情景,侧面烘托琅玡溪景色之美,表现了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这两句描绘琅玡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反映了琅玡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 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暗示了美景更在深山幽境处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来源:学科网ZXXK]‎ ‎3.(2010·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来源:Zxxk.Com]‎ 注 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 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水的悲叹。登——望——想——叹,是全诗的脉络。 ‎ 诗的开头就以大气包举、气吞六合之势,不仅展现出宇宙的广大无边和诗人的博大胸怀,而且也隐寓着诗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傲岸不屈的气概,为下文抒发登高的所见所感,讥刺时政昏暗、贤愚颠倒等事作铺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严霜覆盖着大地上的山川草木,万物萧瑟,秋风肃杀,辽阔的草原(大荒)笼罩着凛冽的寒风;实则象征着那种阴暗压抑、充满杀机的政治气候,犹如严霜、秋风摧残万物之肃杀、冷酷一般。‎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这二句则由所见写到所感。回顾长安三年的遭遇,面对眼前的大荒流水,诗人不免喟然感慨: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河水一去不返;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来源:学#科#网]‎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以落日的光辉(徂晖)为浮云所掩蔽,比喻玄宗为谗邪所惑。以喻人君晚节为奸臣蔽其明,犹白日将落为浮云掩其辉也。‎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这两句典出《庄子·秋水》,以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亲信奸佞,而压抑贤才的罪恶。“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诗人极欲改变这种对比,但无能为力,因而只有“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以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了。这里诗人满腔悲愤难平,发出的愤怒呼声:吟唱《行路难》歌曲,借以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 规范导引 ‎1.审题 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2.答题 ‎(1)答题时特别强调:‎ ‎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两种题型的答法:‎ ‎①情感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②情感分析说明题的答题模式:‎ a.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 b.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 答思想感情题,特别要说行话,即用感情术语。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以“愁”为例,又可分为多种,如亡国之愁、家破之愁、失子之愁、失意之愁、失恋之愁、相思之愁、困顿之愁、贫寒之愁、羁旅之愁、痛苦之愁、闲居之愁等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