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中学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中学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届上海市洋泾中学高三下学期语文测试卷 2020.4.18 一、积累应用(10 分) 1.按要求填空 (1)《踏莎行》中“化虚为实”的一句是:________。 (2)《兰亭集序》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语句化用了《论语•___》篇中的“乐以 忘忧,___________”。 (3)同样是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与《登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所用手法相似。 【答案】 (1). 砌成此恨无重数 (2). 述而 (3).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 花 近高楼伤客心 (5). 万方多难此登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 写法。如 “砌”“之”“云尔”“近”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 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 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 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 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2.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 A.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 项,“生若只如初见”写出初见的美好, “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 - 2 - 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说的是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B 项,所选诗句说的是人生最可贵的事情是能得到知己,四海相逢也能比骨肉还亲。 C 项,所选诗句说的是分开的人无法得到对方的信息,强调别离之苦。 D 项,所选诗句写的是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 听着秋雨,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故选 B。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例如通过宋代的艺术,去了解当时的阶级结构和商业活动,肯定引人入胜。但就美术史 而言,却不能只搞背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我们必须补上。①西方美术史学者已经潜心研究上百年了②对中国美术史而言 尤其如此③对于其风格的由来和变化更是所知甚少④而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研究⑤毕竟我们对 自己文明史上的那些大师所知不多 A. ④①⑤③② B. ⑤③②④① C. ②⑤③④① D. ⑤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 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 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因此解答本题时:一要看几个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 一致的句子是不是从同一陈述对象的角度展开的。当然,有时上下句采用顶真的手法,虽然 主语不致,但上下文也是连贯的。由前文中“但就美术史而言,却不能只搞背景研究”一句, 可知②中的“尤其如此”所指代的内容就是“不能只搞背景研究”,所以首句应为②,⑤③ 是对②的原因的阐释,应紧随其后,④是①的主语,④①也是后文“我们必须补上”的具体 内容,应放在句末。所以正确顺序是②⑤③④①。 故选 C。 【点睛】语境式排序题要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一致性。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 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 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 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命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 一句叙述的对象要考生修改。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必然要做到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 - 3 - 绕同一对象展开。 二、阅读(70 分) (一)(17 分)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公共舆论是社会的皮肤 徐贲 ①在英语中有一个成语,叫“茶杯里的风波”,意思是小事一桩,不值得小题大做。最 近,美国旧金山市长提议,由于许多美国中小学生喝太多的可乐类饮料造成肥胖,所以应当 对这类饮料征收特别的销售税。市长的逻辑是,加税后饮料价格高了,学童们也就只能不喝 或者少喝。市长的提议一出,立即引起公众的议论纷纷。这个建议随后又被美国媒体在全国 性的电视新闻中报道,俨然成为一场“饮料罐的风波”。 ②旧金山市长提议加征饮料税,也许是小题大做,但公众议论市长的建议可不能说是小 题大做。市长代表的是政府权力,政府可以,也有责任告诉公众哪些是对他们有害的事情; 但政府不可以,也没有权利去强制公众做那些对他们有益的事情。在这两种政府行为之间, 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强征饮料税就是后一种行为。以强制收税限制民众消费某一种商 品,不是在表现政府对民众的“关怀”,而是在体现政治权力对社会的不当宰制..。 ③市长原本也许是出于好意,关心学童健康,他的建议因此可以说是出于公益的考量。 但是,绝大多数公众却并不领市长的情。他们认为,市长有该管的事,也有不该管的事。市 长干涉了本不该他管的公共事务,威胁到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秩序,那就决不再是一桩小 事。 ④美国公众对旧金山市长的批评方式甚为特别。《旧金山纪事报》上刊登了一些有趣的漫 画。其中有一幅,画的是警察从快餐店带走肥胖的孩子,店外候着一辆大囚车,囚车上是“旧 金山警察”的标志。还有一幅,画着一个硕大无比的可口可乐瓶子,是一个自动销售机,销 售机上的说明是:“50 美元一大口”。有的民众问道,穿高跟鞋会扭脚脖子,该不该加征高 跟鞋的税?小学生的铅笔字写得歪歪扭扭,该不该就此在学校里废了铅笔? ⑤民众的讥讽和玩笑是一种既有幽默感,又有公共生活原则的批评。民众不同意市长的 提议,但这个提议毕竟不过是饮料罐里的风波。再说,加不加税,也不是凭市长一个人说了 算,必须通过市议会的立法程序。民众只是就事论事表示不同意,既没有猜度市长的动机, 也没有攻击市长本人。正因为这样的舆论批评温和而又有节制,所以才格外显出它的理性。 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中公共舆论常见的特征。 - 4 - ⑥公共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公众对自己周围的事情反应越敏锐,越具理性判断,他们的 社会也就越容易保持健康。说起美国公众的理性判断,最近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在 2008 年 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中,希拉里·克林顿和巴拉克·奥巴马的竞争最为激烈。在爱达荷州的竞 选中,奥巴马请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温弗瑞为他站台助选,以拉高民众对他的热情。 ⑦但是,欧普拉的助选效果却远不如预期的大。这是因为选民关心的是候选人的政治主 张,他们选的是候选人,又不是那些为他站台的人。日前的《新闻周刊》上有一张漫画:欧 普拉在台上激情发言,台下一位先生在对奥巴马说:“欧普拉在竞选中领先啦!”这又是一 则既幽默、又有原则的玩笑。 ⑧欧普拉在美国女性电视观众中很有影响,女性选民则是每个民主党候选人都要积极争 取的对象。欧普拉站台后不久,《达拉斯晨间新闻报》的调查发现,在年龄为 18 到 29 岁的女 性选民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说,由于欧普拉的站台,她们反倒降低了支持奥巴马的意愿。65 岁以上的女性选民中,也有 70%表示了相同的看法。 ⑨舆论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理智型的,另一种则是冲动型的。前一种由独立思考主导, 后一种受随众心理驱动。在任何社会中,这两种舆论形态都必然会同时存在。民众并不因为 担心儿童肥胖问题,而情绪性地为市长的解决方案欢呼叫好;民众也并不因为喜欢欧普拉的 脱口秀电视节目,而放弃自己对政治人物的独立判断。这样的民众表现出来的是理智型的舆 论。公民素质越高,理性型舆论就越能有效主导社会的公共意见。有了这样的舆论,社会肌 体也就有了能够感知民意的健康皮肤。 4. 下列对第②段中加点词“宰制”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政府强制公民去做他们认为有益的事情。 B. 强行表达政府对民众生活各方面的关怀。 C. 政府权力越界干涉本不该管的公共事务。 D. 政府发挥自己的职能,对民众强行引导。 5. 下列对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喻证,论证了人们能够通过公共舆论是否理性,来感知公民社会是否成熟。 B. 运用比喻,生动说明公共舆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对公共舆论有制约作作。 C. 运用喻证,简要概括,十分分精炼,有助于读者理解公共舆论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 D. 运用比喻,说明了公共舆论对社会的作用,这一表达形象生动,易于读者理解。 6. 下列下列推断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限制民众消费有害健康的商品,这体现出政府对权力的合理使用。 - 5 - B. 实行符合民众利益的公共政策,维护了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秩序。 C. 民众对公共政策进 锐利批评,这说明公民社会仍尚未走向成熟。 D. 公民对公众事件有理性的判断,有助于他们所处的社会保持健康。 7. 第⑨段提出“公民素质越高,理性型舆论就越能有效主导社会的公共意见”这一观点。下 列通过“欧普拉站台助选”这一事例来证明该观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援引“欧普拉站台助选”这一事例,首先强调欧普拉在美国女性电视观众中有影响。 B. 接着指出美国女性选民理性地将候选人的政治主张作为投票的主要考量因素,可见欧普拉 在选举中没有发挥影响 。 C. 之后分析报刊调查统计结果,指出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有相当比例的一部分因为欧普拉站 台助选,降低了支持奥巴马的意愿。 D. 这表明了理性的投票者绝非少数。从而证明了由高素质公民组成的社会中,理性型舆论可 以有效主导社会公共意 。 8.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4. A 5. C 6. D 7. A 8. 引论:由“饮料罐的风波”所引发的公众议论来引出公众舆论的话题;本论:通过事例论 证和比喻论证来说明公众舆论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结论:总结舆论的形态,得出“公民素 质越高,理性型舆论就越能有效主导社会的公共意见”的结论。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文本信息并进行筛选整合能力,具体而言是理解词语概念含义并进行比较的题。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看是选正确还是错误,是选一项还是两项。然 后要能够从文本中找到原文,进行比对,最后才能选出答案。做这类题要培养良好心态 :耐 心细致,找准问题源;准确理解。忌主观臆断;心浮气躁时,由题带文;试卷看似无情,却 有情,切忌厌烦心态。 通过分析文章第②段内容可知,“宰制”的含义可结合“市长代表的是政府权力,政府可以, 也有责任告诉公众哪些是对他们有害的事情;但政府不可以,也没有权利去强制公众做那些 对他们有益的事情。在这两种政府行为之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强征饮料税就是后 一种行为”去理解。既然强制收税限制民众消费某一种商品,是在体现政治权力对社会的不 当宰制,那么“宰制”的含义就是“政府强制公民去做他们认为有益的事情”。 故选 A。 - 6 -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再结合 句子含义及其所在文段的内容进行解答。本题划线句子为“公共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很显 然该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是“公共舆论”,喻体为“皮肤”,因为这篇文章是政论文, 所以该句采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皮肤对于生物体的作用极其重要,所以该比喻论证是 为了表明公共舆论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而比喻本身的作用就是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所以用这种方法更有助于读者理解其表达的含义。符合这些的只有选项 C。 故选 C。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 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A 项,“这体现出政府对权力的合理使用”错,由文中“政府不可以,也没有权利去强制公众 做那些对他们有益的事情”可知,限制民众消费有害健康的商品,不是政府对权力的合理使 用。 B 项,“维护了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秩序”错,由文中“市长干涉了本不该他管的公共事务, 威胁到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秩序”可知,如果干涉了本不该政府管的公共事务,即使该事 务符合民众利益,也会威胁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秩序。 C 项,“这说明公民社会仍尚未走向成熟”错,原文中说“正因为这样的舆论批评温和而又有 节制,所以才格外显出它的理性。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中公共舆论常见的特征。” 但并不能由此就推出 “民众对公共政策进 锐利批评,这说明公民社会仍尚未走向成熟”的 结论。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 的方法。 A 项,“首先强调欧普拉在美国女性电视观众中有影响”错,通过分析文章⑥⑦⑧三个段落的 内容可知,第⑥段中“在爱达荷州的竞选中,奥巴马请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温弗瑞为 他站台助选,以拉高民众对他的热情”的内容,是先交代了奥巴马请欧普拉站台助选的原因, - 7 - 然后再指出美国女性选民理性地将候选人的政治主张作为投票的主要考量因素,欧普拉在选 举中没有发挥影响 。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如何归纳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在议论文阅读测 试中,是一种比较难的题型。分论部分是议论文的主体,剖析议论文的结构,主要的是分析 议论文分论部分的论证结构,分析分论点之间的意义关系。根据分论点之间意义关系的不同, 我们可以把常见的论证结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并列式、对比式、层进式。其语言表述形式 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的结论 (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本文中作者在开篇先列举美国旧金山发生的“饮料罐的风波”的 事例,再通过民众对此次风波的反应和态度来引出“公共舆论”的话题;然后在文章的⑥⑦⑧ 三个段落,列举奥巴马请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温弗瑞为他站台助选,但却并未成功的事 例,来论证“公众对自己周围的事情反应越敏锐,越具理性判断,他们的社会也就越容易保 持健康”的观点,说明公众舆论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在文章的尾段作者总结出舆论有两种 形态,一种是理智型的,另一种则是冲动型的。通过分析得出“公民素质越高,理性型舆论 就越能有效主导社会的公共意见”的结论。整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点睛】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的方法为: 1、抓住点示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 归纳答题信息。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达规范,因而在表达上呈现一定的规律。如 设问句表开启下文,展开深层论述;“无独有偶”表顺承;“再说”表推进;“诚然”表转 入相反方面论证;“总之”表分总归纳;“同样”表类比推理等。 2、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与思路。“提出问题(提出论点或论题)——分析问题(证明论 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强化论点)”这是议论文的一般结构。考生需要注意的是, 论点或论题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文章的 结构方式是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层进式,还是并列对照式等。 (二)(15 分)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徜徉孔林 赵汀生 (1)在曲阜城北,有一片辽阔的墓地,十万余孔氏家族成员在此结冢而葬,这就是延绵 - 8 - 了两千多年的孔林。先后仰拜了孔庙、孔府,沿着长长的神道向孔林走去,这时才真正觉得 离圣人越来越近了。 (2)孔子周游列国后,并未推销出自己的主张,又接连听到瑞兽麒麟被杀,得意门生子 路在卫国内乱中被剁成肉酱,他就像一棵老树连遭雪裹雷击,很快奄奄一息,唱起了哀歌: “泰山要倾倒了,栋梁要毁坏了,哲人要辞世了。”果然,他不久就去世了,弟子们举行了 葬礼,于是有了眼前的孔子墓。 (3)孔子墓坐落在孔林入口处西北面一座红垣环绕的院子里。一个直径二三十米的坟堆, 高不过五米,前有孔子后代立的两座普通的石碑,碑前用泰山封禅石垒成的供案,大概是墓 地唯一的奢侈物。以孔子的熠熠光环和崇高地位,墓显得过于朴素,一时真有些匪夷所思。 但细想来,似又在情理之中。孔子在世时其思想并未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他的政治和社会地 位自然不会太高,于是死不轰动,葬不隆重。随着孔子的地位在历朝不断攀升,孔子墓的周 边添加了许多包装,如苍桧翠柏侍立的神道、气势宏伟的万古长春坊、端庄肃穆的至圣林坊, 尽显高贵与排场。好在古人头脑没有过于发热,孔子墓核心部分基本保持了固有的面貌,这 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4)孔子墓的左侧和前方,分别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和孙子孔伋的墓,形成所谓“携子抱 孙”的格局。孔鲤天资平平,书读得没有父亲的得意门生们好,又没混得个一官半职,一辈 子无大作为。孔鲤之子孔伋自小伶俐,祖父孔子对他寄予厚望,后来他果然一鸣惊人,写出 《中庸》这一儒家经典,成为孔学的重要传承人物。他的墓尊贵而奢华,与其父孔鲤墓的简 陋形成强烈反差。看来,有着至高地位的“礼”之“雅”,还是难敌“以成败论英雄”之 “俗”。 (5)孔子坟头的草并不茂盛,几处已有些枯黄,斑驳中透着凄凉。夕阳中,墓前空地上 的树影被拉得很长,仿佛伸向时光深处,游人渐稀,肃穆跟随着静谧慢慢包围过来。墓碑前 的香炉里没有半点灰烬,表明这里是不允许烧香照烛的。环顾四周,不远处一妇人正怀抱鲜 花向游人兜售。欲购一束献给圣人,又觉得向孔夫子献鲜花,恰似请他老人家穿西装,有些 不伦不类,于是唯有默默伫立。 (6)孔子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创立了后来演化为儒教的儒家学派,极大地弘扬和提升 了中国文化,还在于他倡导以“仁”为本,“仁者爱人”,其“救世”的理念和人本思想为 当今世界所瞩目。历史上中国人的思想出口的并不多,被外国人所推崇的,更是凤毛麟角。 如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格局下涌动着湍急的暗流,孔子以“仁”为本、以“爱人”为内 核的思想道德体系,以及“有教无类”的平等理念,无疑是一剂构建和谐世界的良方。孔子 - 9 - 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后还在引导着世界潮流,其对人类影响的恒久性令人叹服。 (7)一阵翅膀扇动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举目望去,见一群细脖子长脚的白鸟在树梢间扑 来跳去。导游说这是鹭鸶,一种美丽高雅的鸟,是孔林中数量最多的鸟类居民。想起刚才在 孔庙里,见那遍布深庭宏院的古柏上,几乎都立着浅灰色、体型不大的鸦,一些靠近围墙的 树底下,散落着鸦的羽毛和枯骨,而这孔林之中,却一直未见鸦的踪影。一边是庄严的思想 文化圣殿鸦影绰绰,一边是森森墓地鹭鸶弄舞,难道这是圣人在冥冥之中的安排,抑或是他 老人家对生与死所作的另一种解读? (8)离开孔子墓,向孔林的纵深处走去。几个妇人骑着自行车争相问我是否需要租车, 说孔林很大,步行游玩很辛苦。我婉拒了。到这墓地来,何必仍是须臾抛不开尘世的潇洒与 浮躁?独自漫步,忽见浓绿的树林中隐约现出围墙,外面传来隆隆的车流声。从繁华喧嚣的 人间世界,到寂静安宁的死者领地,原来就只是这么一墙之隔。 (9)枯树上鹭鸶的轮廓已快要被夜幕吞噬,微风习习,挟裹着丝丝凉意。正欲返回,依 稀见那路牌上有“孔尚任墓”字样,不由得走向路牌指示的方向。不多时,见一特别高大的 墓碑立于路旁,上雕二龙戏珠图案,刻“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 孔尚任这个名字,是年少时读《桃花扇》时得知的,但不知这个风流才子为孔子后裔。剧本 写作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其借男女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主题鲜明,文词凄美,为百姓 所喜爱,上演时轰动京师。康熙皇帝却认为此剧反映南明王朝灭亡,隐有亡国之恨、反清之 情,找个借口革除了孔尚任的官职。孔尚任是在康熙南巡至曲阜时担任引驾官,奉命在御前 讲经,得到皇帝赏识后,才被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的。而将他撤职的,也是这个康熙。孔尚 任身为朝官,又是剧作家,想写出重大主题的有影响的作品,在政治不怎么清明时,确实不 大好把握,结果折戟官场,令人扼腕。 (10)安息在孔林的,不乏历史上曾名重一时的人物,许多人的身份与孔尚任有着共同 的特征:文官。有的当过皇帝的老师,有的是儒教的专家学者,有的是奉祀官,等等,不一 而足。而徜徉碑林,竟未发现自然科学方面的大人物,中国古代“重文轻理工”的传统,在 这里显露无遗。于是想起一个观点:孔学、儒教是中国文化的丰碑,然而正由于此,自古以 来中国文化人一辈子手不离四书五经,摇头晃脑,之乎者也,满腹经纶,道德文章成为国家 取仕的唯一标准。而自然科学从未成为国家主流文化,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大落后于西 方,旧中国积贫积弱,与此有很强的关联度。换一句话说,孔学儒教使中华文化深厚而精彩, 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中华民族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也正如现代新儒家的代表 人物梁漱溟先生所说的,中国的文化把太多心思用在人际关系和人伦关系上,轻视了对物质 - 10 - 文明的推进。这显然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但应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去看待——无论如 何,孔子终归是圣人,孔子的思想学说终究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11)一只鹭鸶掠过头顶,悄悄地落在近旁的树枝上。据说这里的鹭鸶如济南大明湖中 的青蛙,从不鸣叫,成为一个千古之谜,而谜底之一是“不惊扰圣人”。 (12)于是我轻轻地走出孔林,轻轻地。 9. 下列对于文中描写鹭鸶内容不可以删除的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鹭鸶赋予孔林朴素的生机,与灰暗死寂的孔庙形成对比。暗示孔林更多保留了孔子的生 命气息。 B. 以“鹭鸶的轮廓已快被夜幕吞噬”营造了黄昏时分的凄清氛围,为下文孔尚任的遭遇做铺 垫。 C. 文中以描写“鹭鸶,一种美丽高雅的鸟,是孔林中数量最多的鸟类居民”来突出孔子的高 贵。 D. 由鹭鸶悄悄地落下呼应上文,烘托出孔林宁静的氛围,表达了对孔子的敬意,引出不要惊 扰圣人的题旨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孔林“才真正觉得离圣人越来越近”,暗示此处更契合孔子的精神气质。 B. 对妇人出租自行车的描写表现出孔林如今安静肃穆不再,充满喧嚣和浮躁。 C. 由孔尚任墓葬引发的联想传递出作者对文人命运被权贵操控的痛惜之情。 D. 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滞后,与“重文轻理工”文化传统的影响不无关系。 11. 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12. 作者在肯定了孔子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又指出了它对自然科学轻视 的不足,请你评价作者的这一看法。 【答案】9. C 10. B 11. ①内容上:交代了作者走出孔林时的动作,表达出了作者对圣人的尊崇之情,表明“不 惊扰圣人”的题旨。②结构上:呼应前文。与前文“一只鹭鸶掠过头顶,悄悄地落在近旁的 树枝上”的内容相照应,也照应上文对孔林氛围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 12. 我认同作者的观点。孔子思想总体而言,是中国古代以“人伦道德”为核心的哲学,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这对构建和谐世界有很大积极作用。但儒家 对待科学的态度是消极的,其过分的人文主义传统阻抑了科学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 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和推广。儒家思想把注意力倾注 - 11 - 于人类社会生活而无视非人类的现象,只研究“事”,而不研究“物”,所以,就对科学的 贡献而言,它存在着不足。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理解相关文段的含义, 然后仔细阅读选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本题中需要分析与“鹭鸶” 相关情节存在的必要性,分析其作用即可。 C 项,“来突出孔子的高贵”分析不当,文中描写“鹭鸶,一种美丽高雅的鸟,是孔林中数量 最多的鸟类居民”是为了表现孔林朴素的生机,与后面以“浅灰色”“散落着鸦的羽毛和枯 骨”的鸦来表现孔林的灰暗死寂形成对比,暗示孔林更多保留了孔子的生命气息。并没有突 出孔子的高贵之意。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这类型的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答此类 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理清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 项,“表现出孔林如今安静肃穆不再,充满喧嚣和浮躁”分析不当,文中作者说“到这墓地 来,何必仍是须臾抛不开尘世的潇洒与浮躁”,显然作者写妇人出租自行车,而自己拒绝租 车,表达的是内心远离喧嚣和浮躁的渴望。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 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 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 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 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本题考查的是结尾段的作用,按照题 干提示,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解答,尾段“于是我轻轻地走出孔林,轻轻地”,非常简 短,与前文“一只鹭鸶掠过头顶,悄悄地落在近旁的树枝上”的内容相互照应,“轻轻地” 呼应“悄悄地”,由前文“据说这里的鹭鸶如济南大明湖中的青蛙,从不鸣叫,成为一个千 - 12 - 古之谜,而谜底之一是‘不惊扰圣人’”,可以看出,作者这个动作,是为了不惊扰圣人, 是在表达对孔子的敬意,强化了作者的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同时尾段也符合上文中对 孔林的庄重肃穆的氛围的描写,在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1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先亮出观点,然 后对观点进行分析,再从文章中找出论据来论证观点,注意字数要求。本题考查的是评论孔 子思想是否存在对自然科学轻视的不足,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如果赞同 作者的观点,可从孔子思想对自然科学的轻视角度论证,比如: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探 索,儒学人文精神本身的不足也对科学发展具有一些负面影响,过分偏重伦理道德而忽视自 然科学,缺乏批判性,崇拜权威,轻视数学、逻辑学,不重视生产实践等。如果反对作者观 点,可从孔子思想对我国科学发展产生过积极地影响方面论证,比如:在儒学人文精神的积 极影响下也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科学家、工艺家,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时期领先于世界, 同时可以点出制约我国科学发展的主要根源并不是儒学人文精神,而是君主专制制度对学术 自由、精神自由的压抑。 【点睛】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的考查,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 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 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 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 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 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三)(8 分)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诗 (南朝梁)王僧孺 首首秋云物善,昼暑旦犹清。 日日华随水泛,树影逐风轻。 依帘野马①合,当户昔耶②生。 物我一无际,人鸟不相惊。 傥过北山北,聊访法高卿③。 [注]①野马:漂浮的游云。②昔耶:生长于台阶、瓦缝等处的苔类。③法高卿:东汉隐士法 - 13 - 真(字高卿),郡守曾请他出仕,他回答:“我将隐居到北山之北、南山之南去。” 13.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 从诗题“愁居”推测,此诗写于作者被纠免官期间。 B. 首联中“云物善”三字,是总起,也是全诗的诗眼。 C. 作者熟读老庄之书,字里行间洋溢着道家之气象。 D. 真诚羡慕隐士法真,作者希望能够一睹他的风采。 14.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 动景与静景相结合。 B. 远景与近景相结合。 C. 写景与议论相结合。 D. 用典与假设相结合。 15. 有人说,诗题是“秋日愁居”,全诗却无半点愁气。下列选项中不能否定这一说法一项 是( ) A. 诗人闲居山林,诗中幽清宁静、不染尘杂,没有山园诗的那种摆脱官场的由衷喜悦。 B. “依帘野山合,当户昔耶生”已写出诗人觉得自家“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寂寞闲愁。 C. 诗人不愿在朋友面前流露哀愁,极力渲染所居环境的美好,一定要朋友来拜访自己。 D. 诗人因事免官居家,却自比为超脱官场的隐士,可见他的牢骚不满,有愁气。 【答案】13. D 14. B 15. C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査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真诚羡慕隐士法真”错误,王僧孺因事免官居家,心境并未如此淡泊。对于“久之” 不被调用,亦曾心怀惴惴,并非如陶渊明般真心向往田园生活。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效果。本题只需结合诗句分析运用了 何种手法即可。“首首秋云物善,昼暑旦犹清”是静态描写,“日日华随水泛,树影逐风轻” - 14 - 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物我一无际,人鸟不相惊”为议论,1-6 句写景,写景与议论相结 合;“傥过北山北,聊访法高卿”,译为“倘若你有机会,就来看一看我这个隐居北山的人 吧”,前句假设,后句运用“东汉隐士法真”的典故,用典与假设相结合。故 ACD 正确。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并翻译 诗歌,理解诗歌各联所写内容,结合关键字词、抒情句、意象等分析作者情感。诗中清幽淡 泊,一无居秋之“愁”,并非真的无“愁”。“依帘野山合,当户昔耶生”,奔马般的游气在 窗帘前聚会,门前的阶石亦长出了青苔,可见屋子主人居处之幽寂和人迹稀少。这句写出诗 人感觉“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寂寞闲愁。只是诗人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故作精神超脱,不愿意 在朋友面前流露哀愁。他有意夸张所居住环境的美好,可见他是真有寂寞忧愁。原本是被贬, 不得不“禁居”,却自比为超脱官场的隐士,可见他的牢骚不满。 王僧儒因事免官居家,心境并未如此淡泊。对于“久之”不被调用,亦曾心怀惴惴。那么,这 首诗之所以题为“愁”,或许由于作诗之始,诗人心境原本就有愁,但触景解怀、情随物迁, 终于变得渐渐平静和超脱起来,或许由于孔主簿非为至友,答诗不便深谈,虽有愁而却出以 淡泊之语,表明自己免官无怨,以避免牢骚之嫌?而且此诗描述清静,情感也稍淡漠,给人 以孤清幽寂之感,可见心底毕竟还有几分“愁”思在。通过以上分析可知,C 项是“全诗却无 半点愁气”的原因。 故选 C。 【点睛】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渲染、烘托、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表现 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 合等手法。 (四)(18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冯按字孝孙,南阳湖阳人也。其先魏之支别,食菜冯城,因以氏焉。 ②王莽末,四方溃畔,按乃聚宾客,招豪桀,作营堑,以待所归。是时湖阳大姓虞都尉 反城称兵,先与同县申屠季有仇,而杀其兄,谋灭季族。季亡归按,按将季欲还其宫,道逢 - 15 - 都尉从弟长卿来,欲执季。按叱长卿曰:“我与季虽无素故,士穷想归,要当以死任之,卿 为何言?”遂与俱归。季谢曰:“蒙恩得全,死无以为报,有牛马财物,愿悉献之。”按作色 曰:“吾老亲弱弟皆在贼城中,今日相与,尚无所顾,何云财物乎”季惭不敢复言。按自是 为县邑所敬信,故能据营自固。 ③时天下未定,而四方之士拥兵矫称者甚众,唯按自守,兼有方略。光武闻而嘉之,建 武三年,征诣行在所,见于云台,拜虞令。为政敢杀伐,以威信称。迁郏令。后车驾西征隗 嚣,颍川资贼群起,郏贼延褒等众三千余人,攻围县舍,按率吏士七十许人,力战连日,弩 矢尽,城陷,按乃遁去。帝闻郡国反,即驰赴颍川,按诣行在所。帝案行斗处,知按力战, 乃嘉之曰:“此健令也。所当讨击,勿拘州郡。”褒等闻帝至,皆自髡剔,负鈇锧,将其众 请罪。帝且赦之使按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按诛之。按责让以行军法,皆叩头 曰:“今日受诛,死无所恨。”按曰:“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听各反农桑,为令作 耳目。”皆称万岁。是时每有盗贼,并为褒等所发,无敢动者,县界清静。 ④中元二年,帝崩,使按持节起原陵。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 削爵士。按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建初三年,以老病乞身,肃宗许之。元 和二年,卒,时年八十六。 ⑤子柱嗣。尚显宗女获嘉长公主,少为侍中,以恭肃谦约称,位至将做大匠。柱卒,子 定嗣,官至羽林中郎将。定卒,无子,国除。 1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按将.季欲还其宫( ) A、将要 B、搀扶 C、调养 D、带领 (2)定卒,无子,国.除( ) A、封地 B、国都 C、 国家 D、中原地区 (3)帝案.行斗处,知按力战( ) A. 按压 B.考察 C.查办 D.按照 (4)使按持节起.原陵( ) A. 出任 B.兴建 C.开启 D.搬运 17.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四方溃畔,按乃聚宾客 知按力战,乃嘉之 B. 按责让以行军法 以老病乞身 - 16 - C. 其先魏之支别 古之学者必有师 D. 按自是为县邑所敬信 并为褒等所发 18. 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吾老亲弱弟皆在贼城中,今日相与,尚无所顾,何云财物乎? A. 我年老的亲人幼小的弟弟都在贼人城里,今天互相帮助,尚且没有考虑他们,还讲什么财 物呢? B. 我年老的亲人幼小的弟弟都在贼人城里,今天帮助你,尚且没有考虑他们,还讲什么财物 呢? C. 我年老的父母幼小的弟弟都在贼人城里,今天结交你,还没有考虑他们,还讲什么财物呢? D. 我年老的父母幼小的弟弟都在贼人城里,今天帮助你,尚且没有考虑他们,还讲什么财物 呢? 19. 下列给第③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且赦之使/按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按诛之 B. 帝且赦之/使按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按诛之 C. 帝且赦之/使按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按诛之 D. 帝且赦之/使按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按诛之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按为人仗义,营救受难之人。虞都尉造反,想趁机灭了仇家申屠季家族,申屠季只好逃 亡去归附冯按,冯按怒斥欲捉拿申屠季的虞长卿,带着申屠季回到营垒。 B. 冯按很有谋略,受到光武帝赞赏。当时拥兵称帝的特别多,冯按极具谋略,拥护光武帝, 光武帝听说后很赞赏,征召他来自己的临时住地,任命他为虞县县令。 C. 冯按遭受围困,英勇奋战而出。冯按任郏县县令时,郏县强盗延褒等带领三千人围攻县府, 冯按带领官吏随从们七十多人力战多日,直至城池丢失才跑了出来。 D. 冯按宽大量,赦免造反之人。光武帝派冯按转巡各地收降各聚落,并下诏把延褒等人都交 给冯按处置,冯按严厉斥责他们后全部赦免,让他们去种田务农。 21. 评析第④段划线句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答案】16. (1)D(2)A(3)B(4)B 17. B 18. D 19. D 20. B 21. 真实的记录了冯按任用奸官的过错,秉笔直书,不为贤者隐瞒,让传主的形象更加真实 可信。 【解析】 - 17 -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 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将”为多义词,本题考查该字的一词多义现象。“按将季欲还其宫”译为“冯按带着 申屠季打算回自己营垒”,所以应为动词“带领”,故选 D。 (2)“国”为古今异义词,“定卒,无子,国除”译为“冯定去世,无子,封地被剥除”, 所以应为 “古代王、侯的封地”,故选 A。 (3)“案”为多义词,本题考查该字的一词多义现象。“帝案行斗处”译为“光武帝巡查冯 按战斗之处”,所以应为 “考查、巡查”,故选 B。 (4)“起”为多义词,本题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使按持节起原陵”译为“派冯按持 节砌造原陵”,所以应为 “砌造、兴建”,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 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 项,两个“乃”,都是副词,解释为“于是,就”。 B 项,第一个“以”,介词,解释为“按照”;第二个“以”,连词,“因为”的意思。 C 项,两个“之”,都是助词,解释为“的”。 D 项,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 故选 B。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本题为选择题,做题时注意选项中有差别的重点词语即可,如:“老亲”,年老的父 母;“与”,帮助;“尚”,尚且。 故选 D。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对称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主语或宾语)来断。 - 18 - 划线句子的句意为:光武帝且先赦免了他们,派冯按转巡各地收降各部落,县中被平定,光 武帝便下诏把延褒等人都交给冯按处置。 (1)抓完整的句子结构:“帝且赦之”译为“光武帝且先赦免了他们”,是一个拥有完整的 主谓宾结构的句子,故应在其后断开,据此可排除 A;“县中平定”译为“县中被平定”,也 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县中”为句子的主语,在它的前面应该断开,据此排出 B。 (2)找连接紧密的谓语和宾语:其中“以褒等还按”,译为“把延褒等人都交给冯按”, “按”为“还”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C。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 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 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B 项,“拥护光武帝”说法错误,原文是“唯按自守,兼有方略。光武闻而嘉之”,译为“只 有冯按仅求自卫,而且很有心计谋略。光武帝听说后很赞赏”,并无“拥护光武帝”的信息。 故选 B。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对于情节的作用主要从人物、主旨、读者等角度考 虑。本题主要考查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划线句子的意思为“永平四年,因为负责陇 西太守邓融的考核,犯听任奸吏之罪,被罢免,削去爵位封地。”这样的描述符合人物传记 的特点,如实的展现人物形象,说明主人公也有犯错的时候,也有缺点。这样可以让人物形 象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可信性。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 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 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 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 冯按字孝孙,是南阳湖阳人。他的先祖是先秦时魏的一支,封在冯城,就以冯为姓了。 王莽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冯按便召集宾客,收养豪杰,建造营垒壕堑,等待形势发展 决定将来的归宿。这时湖阳大姓虞都尉据城拥兵而反,他以前就跟同县的申屠李家有仇,就 杀了申屠季的兄长,并想灭了申屠家族。申屠季逃亡归附冯按,冯按带着申屠季回营垒,路 - 19 - 上遇到了虞都尉的堂弟虞长卿,虞长卿想抓走申屠季。冯按怒斥虞长卿说:“我与申屠季虽 不是老相识,但他遭难了来投奔我,自当用生命来担保,你有什么说的?”就带着申屠季一起 回来了。申屠季感谢说:“蒙您大恩得以保全,无以为报,家中的牛马财物,我愿全部献给 您。”冯按气愤地说:“我年迈的父母和幼弱的弟弟都在贼人占据的城里,今日援手,尚且 无所顾忌,还说什么财物?”申屠季惭愧地不敢再吭声。冯按从此受地方上所崇敬。所以能据 守营垒保全自己。 当时天下未定,而四方的人拥兵称王称帝的特别多。只有冯按仅求自卫,而且很有心计 谋略。光武帝听说后很赞赏,建武三年,征召他来自己的临时住地,在南宫的云台见了面, 任命他为虞县县令。冯按为政杀伐决断很有威信。改任郏县令。不久光武帝西征隗嚣。颖川 一带盗贼群起,郏县强盗延褒等人拥众三千人,围攻县府,冯按带领官吏随从们七十多人力 战好多天。箭头射光了,城池丢失了,冯按才逃跑。光武帝一听郡国反叛,立刻奔赴颍川, 冯按到光武帝住处拜见。光武帝检查冯按战斗之处,知道冯按是尽力作战的,就表扬他说: “这可是一位强有力的县今。所该讨伐的,不要拘于州郡界限,一律追讨。”延褒等人知道 光武帝来了,都自己剃去头发,背着斧头铡刀,带着部下来请罪。光武帝且先收降了他们, 派冯按转巡各地收降各部落,县中平定下来,光武帝便下诏把延褒等人都交给冯按处置。冯 按严厉斥责他们,要执行军法,(他们)都叩头说:“今日受到严惩,死了也不怨恨。”冯按 说:“你们知道服罪悔过,现在可以全部赦免你们,听任你们各自回家种田务农,希望你们 做县令的耳目。”他们齐呼万岁。这以后这一带只要一有盗贼,都被延褒等人告发,没有人 敢任意作乱,县内很清静。 中元二年,光武帝去世,派冯按持节砌造原陵。永平四年,因为负责陇西太守邓融的考 核,犯听任奸吏之罪,被罢免,削去爵位封地。冯按性格威严而公正,在职常进忠言,多被 采用。建初三年,以年老多病请求离职,肃宗同意了。元和二年,冯按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儿子冯柱继承,娶显宗的女儿获嘉长公主,少时担任侍中,以谦恭肃穆简约著称,官至 将作大匠。冯柱去世,其子冯定继承,官至羽林中郎将。冯定去世,无子,封地被剥除。 (五)(12 分)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宋)曾巩 ①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 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 - 20 - 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 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 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已。 ②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 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 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 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 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③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 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 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 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④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 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 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欤 B. 也 C. 耳 D. 乎 23. 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往南越的路途较闽蜀之途更加安全。 B. 南越风气和中州无异,一般不会生病。 C. 南越的花果海产酒醋等物产质量上乘。 D. 南越百姓性格平和,非逞勇斗狠之徒。 24. 本文是一篇赠序,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揭露自古以来官场对南越的偏见,感慨越人的不幸,并认为南越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偏 远鄙陋。 B. 南越交通便利,风俗气候与中原相近,只是人们不愿久居,才传言说那里落后。 C. 古人治理乡县,能够以道德仁爱来教化百姓,无论治理之地是大是小,都应当如此。 D. 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曾巩 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25. 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多处呼应,试找出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 21 - 【答案】22. B 23. B 24. C 25. (1)首段“故亦其民之不幸也已”与尾段“其越之人幸也夫”相呼应。作用:使文章首 尾圆合,结构完整;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李材叔兄弟寄予的厚望,突出文章主题。 (2)首段“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与第三段“官于南 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前后呼应。作用:使文章更 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表达了作者对李材叔有过人之才的肯定和赞美。 【解析】 【分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虚词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和意义分析法,分析该虚 词在句中的含义及用法,从而推测出正确选项。“欤”: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 叹、反诘等语气。“也”:经常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词;也可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还 可 表 示 句 中 的 停 顿 。 “ 耳 ” : 相 当 于 “ 而 已 ” , 常 与 副 词 “仅”“徒”“只”“特”“直”“惟(唯)”“但”等相呼应,可译作“罢了”。“乎”: 表示疑问、反问、选择、揣度、祈使的语气词。该句“亦其民之不幸□已”,翻译为“这也 是南越百姓的不幸啊”,其中“也已”为固定结构,为表示感叹或肯定的语气词。 故选 B。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需要翻译文段内容,然后结合具体 内容选出正确选项即可。 本题题干为“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文中“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 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翻译为“那些到南越做官的人不知道从京师开封去到南 越,水上陆上的道路都能安全行走,不像福建的溪流、三峡一段的长江、四川的栈道危险难 料”,由此句可知 A 正确。 B 项,“南越风气和中州无异,一般不会生病”错误,文中“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 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译为“那里的风俗气候是 我熟悉的,同中原相比也不是差别很大。日常生活不违背季节,就不会生病。如果违背了节 候,即使在中原地区难道能不生病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选项有两个错误点,一是“无异”, 文中是“不甚异”,二是“不会生病”,文中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日常生活不违背季节”。 故 B 项是错误的。 - 22 - C 项,文中“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 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译为“南越物产丰饶,果物有荔枝、龙眼、香蕉、 柑橘、橄榄;花卉有素馨、山丹、含笑等种类,食品有海中的各种物产,陈年的酒醋,都在 全天下绝无仅有”,从这句可知,C 项正确。 D 项,文中“人少斗讼,喜嬉乐”译为“那儿的人很少争斗打官司,喜好嬉戏娱乐”,从这句 可知 D 是正确的。 故选 B。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 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 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A 项,“并认为南越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偏远鄙陋”说法错误,原文是“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 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译为“难道那里的风俗不能改变吗?大概是因为官员没能尽到治理 教化的心意啊”,所以作者是把南越的落后与不幸归罪于当地官员不能用心治理教化。 B 项,“交通便利”错误,文中说的是“偏且远”但“水陆之道皆安行”;“只是人们不愿久 居”错误,通过文中“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可知,是官员不愿久居。 D 项,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散文家的合称,并无黄庭坚。 故选 C。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情节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情节作用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句子的含 义,表达的感情,然后再从结构、主旨方面进行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情节结构相呼应之处, 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用。如文章第一段“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 幸也已”,通过分析唯独南越这么不开化的原因,得出是因为官员没能尽到治理教化的心意, 进而发出“亦其民之不幸也已”感叹,这与尾段作者祝愿他们兄弟“交相致其政”,迅速取 得政绩,设想这样便会是“其越之人幸也夫”的内容相呼应。这种呼应既能使文章首尾圆合、 结构严谨;又能在内容上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作者满怀深情地鼓励和希望友人李 材叔以其超群出众的才干治理柳州,做出政绩,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为偏远的越民带来实 惠和利益,这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李材叔兄弟寄予的厚望。再如文章首段“何自越与中国通已 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与第三段“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 - 23 - 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也形成了前后照应,前文写道“说得上能够安抚那里百姓 的官员,不超过几个人呢”,然后在后文中写出“在南方做官的人太多了,我知道的才干出 众超过常人,又能够实践我主张的人,只有李材叔罢了”。这样写除了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外, 还让文章前后情节联系更加严密,也可以在内容上表现作者对李材叔治理才能的肯定和赞美 之情。 【点睛】解答理解文本内容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 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 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 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 果分析是否合理。 参考译文: 一般人都说南越偏僻又遥远,那里的风俗习惯与中原不一相同。所以派去做官的人都不 打算长期在那里供职,往往车船还没出发,就已经扳着手指头在计算返回的日期。他们又都 嫌那里的官职小,认为不值得认真去做。他们预先替自己考虑到这样的地步,所以他们到任 后,全都动摇懈怠,没有忧虑民生和勤勉办事的心思。这种风气自古以来就这样,若不是这 样,为什么从南越同中原地区交往以来已经一千多年了,但是说得上能够安抚那里百姓的官 员,不超过几个人呢?所以南越同福建、四川一样,最初都是蛮夷之地,福建、四川都已经变 先进了,而唯独南越这么不开化,难道那里的风俗不能改变吗?大概是因为官员没能尽到治理 教化的心意啊!唉!这也是南越百姓的不幸啊。 那些到南越做官的人不知道从京师开封去到南越,水上陆上的道路都能安全行走,不像 福建的溪流、三峡一段的长江、四川的栈道危险难料,那么同样是到远地做官,南越这里不 是特别优越吗?那里的风俗气候是我熟悉的,同中原相比也不是差别很大。日常生活不违背季 节,就不会生病。如果违背了节候,即使在中原地区难道能不生病吗?南越物产丰饶,果物有 荔枝、龙眼、香蕉、柑橘、橄榄;花卉有素馨、山丹、含笑等种类,食品有海中的各种物产, 陈年的酒醋,都在全天下绝无仅有。那儿的人很少争斗打官司,喜好嬉戏娱乐。官员只因为 没有长期供职(或长期居住)的心思,所以就说这地方呆不得。如果他们有长期供职的心思, 还有什么做不了的呢? 古代的官员治理一乡一县,他们的道德、仁义、恩惠、慈爱还足以熏陶感染本地百姓(改 变那里的习气),现在统辖范围大的官员独自掌管一州,难道应当认为官小而不认真做事呢? 如果他们能得知我的主张而思索一番,人人都有长期供职(或长期居住)的想法,又不认为 - 24 - 官职小,就能为南越百姓荡涤不好的习俗,引导他们达到文明开化,超过福建、四川。使南 越百姓没有不幸的慨叹,他们的事业就超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那么他们壮美的政绩是大是 小便可以知道了。但是,不是才干出众超过常人的人是不能做到的。在南方做官的人太多了, 我知道的才干出众超过常人,又能够实践我主张的人,只有李材叔罢了。 李材叔早年与他的兄长李公翊在同一年出仕做官,因为他人推荐而出任县令,入秘书省 担当著作佐郎。现在李材叔出任柳州知州,李公翊出任象州知州,都是同一时间,才干又相 当。这样看来,二州相互交流他们的治政措施,那施政的迅速,情势的便利,可以说得完的 吗!这真是南越百姓的幸运啊!这真是可喜可贺的事啊! 三、作文(70 分) 26.作家钱钟书《围城》中说:天下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戴了面具的必然。对此,你 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偶然中的必然 相信大家都看过赛马,每当第一匹马跃过终点时,人们总会说它这次发挥有多好,起跑 有多成功的偶然。但其实马平时的刻苦训练与好胜心也是它胜利的必然。 为什么偶然中包含很多必然呢?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具有必然的实力与准备时,才有能力 抓住偶然的机会并成功。 勾践称霸春秋看似偶然,实则包含勾践的野心与他励精图治的必然。春秋时期,纷争不 断。吴越两国更甚,以吴王夫差终大破越国俘获越王勾践而告一段落。在吴国受辱三年后活 命归国,以求东山再起。至此之后勾践每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任用文仲等贤明之材来治 理国家。每条政策皆以富民为本,几年过后越国已是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在吴国奸臣激怒 夫差杀了伍子胥这一偶然机会后,勾践大举进攻吴国,成功后成为春秋一霸。 正是因为勾践拥有一位帝王的野心同时不断励精图治,广纳贤材,操练兵马为越国的强 大不断创造必然条件,才使得拥有吴国重臣被杀的偶然机会后能一举奸灭吴国,称霸春秋。 屠呦呦用中药克服疟疾看似偶然,实则包含她专业素养和坚持潜心研究的必然。在青蒿 素被发现之前,世界上的药物对于疟疾已经基本毫无用处,无数鲜活的生命作文在蚊蝇的飞 舞中被夺去。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小组早已开展研究,他们在西药中首先试用抗生素来克制, 后来发现没什么效果而且有抗药性后很难处理。在研究小组努力观察,试验多年后确认了西 - 25 - 药天方,但为后来的提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翻阅中医古书时,屠呦呦偶然发现一句取青 蒿有三,服以内用。科学家的专业素养和敏感的好奇心让她对此进行研究。由于前面的工作 经验的丰富,她很快成功提取的青蒿素,攻克了疟疾,救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倘若屠呦呦不具备专业素养,也没有之前工作经验的积累等必然因素,那么她也不可能 抓住这一次偶然的机会,以如此迅速的方式提取青蒿素,救活数万生命。 于勾践而言,越国已国富民强可直接灭吴,偶然的机会他只需把握即可加快进程;于屠 呦呦而言,她已经具备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偶然的发现只需抓住可以加快研发的脚 步;于弗莱明而言,他已有专业素养和好奇心,偶然的尝试只不过加快了进度……由此可见, 偶然只是为离必然的成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更多包含的仍是必然因素。 看似偶然的成功,则需必然实力的积淀。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得创造更多必然因素去把握 偶然机会。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 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 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 “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本题的材料是一句蕴含哲 理的名言“天下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戴了面具的必然”,写本作文,从文体上首选 议论文,因为中心论点已经给出,即“偶然中隐藏着必然”。在行文中应注意,表面现象是 偶然的,但其内在的精神思想是必然的。该作文的立意角度很多,可联系现实社会中的常见 现象,如不扶老人、贪污成风、明星吸毒等偶然现象,解释其背后是道德素养日益低下的必 然;也可以从成功人士入手,如马云、袁隆平、李子柒、屠呦呦等看似偶然的成功,进而点 出其成功背后是苦心积虑的必然;还可写屈原、文天祥、革命烈士等的大义赴死,指出其背 后暗含的是激昂大义的必然结果等内容。 立意: (1)注重偶然,创造必然 (2)褪去伪装,偶然即必然 (3)探究偶然成功的背后——必然 素材: - 26 - (1)拿遵守交通规则来说,内地许多城市高架桥越来越长,可交通拥堵却越来越严重,而弹 丸之地的香港,车比内地多,路比内地窄,却很少发生堵车。人人按交通规则行事的理念已 深入人心,变成了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其结果必然是交通顺畅。 (2)君知否?华人名导王家卫,成就事业的偶然。青葱之年他便打工于电影公司剧本创作, 郁郁不得志而度日如年,后因机缘巧合,恰有一小成本电影邀不到导演,他的毛遂自荐才成 就了一段佳话。然若其无满腹的才华和过硬的电影技术,这样的“偶然自荐”又怎能成就其 日后留名影史的光耀?偶然的背后是必然,我们又怎能看得到他积年累月钻研电影艺术的辛 酸! (3)众只云梵高成功是偶然,却不见那个终日于阿尔小镇拥抱阳光并付出身心的青年;众只 知体操王子童非成功是偶遇名师指点,却不知年少时他在老师门前为求一见而不停地翻着跟 斗;众只道周杰伦偶然被人提携而渐成为华语天王,却忘记当年他日夜写歌,将梦积累成厚 厚一叠歌词卷…… (4)众所周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因为一棵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开始了他的成功 之旅的,可是如果让你看到一颗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先不说你能不能看出它与其余的水稻 有什么区别,就算你看了出来,最多也只是惊讶,你会想到这和让水稻增产有关系吗?袁隆 平如果没有先前的刻苦研究,又怎么会有如今的杂交水稻呢?所以说,那个偶然,是在他成 功之路上的必然。 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由赛马的事例引出话题:偶然背后是必然;然后用设问的方式交代偶然背后是必然 的原因;文章主体部分引用具体事例,列举勾践称霸、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的例子,论述了看 似偶然的成功,则需必然实力的积淀的道理;结尾点题并呼吁: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得创造更 多必然因素去把握偶然机会。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 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 示的中心来写作。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