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启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咬文嚼字 朱光潜 郭沫若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嫌这话不够 味。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 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 的意义;“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了。根据这种见解, 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 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这个实例,“你 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 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 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一点“你不是”的讥刺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语气就完全不 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 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改得并不很妥。一、“你 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 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 这番话不免啰唆,我们咬文嚼字,非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 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 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 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 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 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表面上看,改得似乎 - 2 - 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 为石”便失去这样的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 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更动了文字,其实就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相随变。韩愈在月夜听见贾岛吟诗“鸟 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韩愈劝他把“推”改为“敲”。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 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 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但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 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人。“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 表示寺里有人应门。寺里即使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情。比较起来,“敲”没有“推” 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 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 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问题 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 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够味”的意思是将“是”字改成“这”字,表达的感情会更为强烈。 B. 咬文嚼字非锱铢必较不可,它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C. 郭沫若先生在炼字上是极认真、极严谨的,他的炼字没有失误,值得大家肯定。 D. 作者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为例,说明文字可以多种修改,但意味变化并不大。 2.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明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B. 文章论证语言精当,深入浅出地将阅读写作应有的谨严态度表达出来,令人信服。 C. 《水浒》的事例是反面用例,证明“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又表现强烈情感。 D. 在分析“推敲”事例时,作者先陈述一般看法,再还原具体场景,最后提出见解 3.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红楼梦》为例,阐明“你这”式语法并非任何时候都比“你是”式语法更有力。 B. 咬文嚼字必须要锱铢必较,修改文章一定要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追求简洁。 C. 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表面上只是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 D. 作者认为,“推”字是步月归寺,气氛显得冷寂;“敲”字是拘于礼节,场合显得温情。 - 3 -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 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 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B 项,“咬文嚼字非锱铢必较不可,它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错误, 原文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是“有时”,选项扩大范围导致绝对。 C 项,“他的炼字没有失误,值得大家肯定”无中生有。文章只是借郭沫若《屈原》的例子证 明应当“咬文嚼字”,并没有说郭沫若就没有失误。 D 项,“说明文字可以多种修改,但意味变化并不大”错误,是为了证明“从来没有一句话换 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水浒》的事例是反面用例”错误,原文是“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 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这个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 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 没有更多的意义’”,首先不是反面事例,属于正面举出实例证明“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 判断”,从原文“不仅是,而且是”中递进关系也可以看出来;从“不过”以后才是正反两 面对比。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 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B 项,“修改文章一定要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追求简洁”无中生有。原文是“咬文嚼字, - 4 - 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作者只是说应当斟酌字句, 咬文嚼字,并没有说一定要追求简洁。 故选 B。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 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 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 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 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 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 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远程办公”彻底火了。虽然远程办公这个概念早有企业在推广,但真正获得如 此大规模应用的机会,恐怕尚属首次。 虽然是一种应急手段,但远程办公已显示出最直接的好处——突破了空间限制。在此之 前,“人人足不出户,企业单位也能正常运转”简直不可想象。但远程办公软件的出现,让 许多原先组织生产时必不可少的“前提”,如今都变成了“选项”。其次,远程办公还将释 放出一波“人才红利”。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但在现有模式下,人们在择业 时考虑的不只是自己与岗位的匹配度,还要忧心房租贵不贵、交通堵不堵、家人能否适应…… 这些与职业本身无关的因素,造成许多人才与企业失之交臂的遗憾。而远程办公则可以解除 这些“包袱”,让人才在最适宜自己的环境中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让企业对人才的吸纳 突破地域和国界,真正做到“广招天下英才而用之”。 (摘编自《远程办公的春天来了吗?》) 材料二: - 5 - 表一:2020 年中国新春远程办公优势认知调查 表二:2020 年中国新春远程办公劣势认知调查 (摘自《2020 年中国新春远程办公认知调查》) 材料三: 疫情的突然爆发打乱了原有稳定的商业结构,全民居家、开工开学延后,引发了一系列 消费场景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纷纷开启线上问诊、远程办公和网络教学模式。 多平台数据显示在线咨询激增。网上问诊,不仅解决了线下的不便,避免交叉感染问题 的风险,同时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医疗资源。“平安好医生”称疫情期间平台累计访问人次 达 11.1 亿,APP 新注册用户量增 10 倍,APP 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 9 倍,相关视频累 计播放量超 9800 万次。 重返工作岗位的时间表被推迟了,而家庭办公模式又为之前不温不火的在线办公注入了 活力。钉钉数据显示,自 2 月 3 日以来,全国有超过上万家企业和近两亿人在家工作,以降 低集中办公传播疾病的风险。百万家企业在一天内涌入了企业微信平台,数量是去年同期的 - 6 - 三倍。钉钉、企业微信、字节跳动“飞书”等纷纷进入战备状态,协助企业进行远程办公。 教育部宣布 2020 年春季将延期开学,并提倡“停课不停学”,阿里钉钉、科大讯飞、腾 讯课堂等平台都被政府纳入了“停课不停学”计划,众多师生“被迫”接受线上授课的教学 模式。仅在 1 月 29 日,数十家知名的在线教育机构,向全国用户提供免费直播课,同时还与 各地学校展开合作,开启线上教学。 (摘编自《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大量用户短时间内涌入,企业靠什么留存用户》) 材料四: 由于疫情的影响,线下机构纷纷取消课程,但学生的学习需求依然存在,在线教育则很 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线教育不受时空限制,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学生可通过 直播课程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及时查漏补缺,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在线教育机构受 到众多学生和家长青睐,优势进一步凸显,将迎来重大发展。同时,随着线下课程取消,大 量学习需求涌入在线教育平台,龙头企业拥有海量优质教师资源、完整课程体系和先进教学 方法,具有品牌优势和ロ碑优势,更容易受到用户青睐。用户优先选择龙头企业,将进一步 拓展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加速马太效应,促进巨头企业崛起。另外,传统线下机构线下课程 取消,现金流可能受到影响,而他们的线上课程转型缺乏经验及技术,面临较大挑战,中小 企业线下机构将难以度过疫情寒冬。随着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在线教师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在线教师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摘编自《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4. 关于在线教育,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疫情影响,线下机构纷纷取消课程,在线教育顺应需求,得到迅速发展。 B.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教育的直播课程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及时查漏补缺。 C. 具有品牌和口碑优势的在线教育平台更容易受用户青睐,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D. 部分在线教育企业线上课程转型缺乏经验和技术,很难度过疫情困难时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远程办公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但却还要依赖远程办公软件,容易受到硬 件条件的影响。 B. 超过四成的人认为远程办公利于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有近三成的人认为它模糊了工作 与生活的界限。 C. 网上问诊不仅解决了线下的不便,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还缓解了紧张的医疗资源,惠 及了更多用户。 - 7 - D. 因为开工延后,很多企业选择家庭办公,企业微信平台一天内涌入百万家企业,协助这些 企业复工复产。 6. 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远程办公”?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D 6. ①从政府角度,要大力提倡,政策扶持,积极推动;②从运营平台角度,要改进软件技术, 建立品牌意识,提升服务水平;③从用户角度,要更新观念,及时反馈,加强合作。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 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 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D 项,“部分在线教育企业线上课程转型缺乏经验和技术”错误,原文是“传统线下机构线下 课程取消,现金流可能受到影响,而他们的线上课程转型缺乏经验及技术,面临较大挑战, 中小企业线下机构将难以度过疫情寒冬”。 故选 D。 【5 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应 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 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D 项,“企业微信平台一天内涌入百万家企业,协助这些企业复工复产”错误,偷换对象,原 文是“钉钉、企业微信、字节跳动‘飞书’等纷纷进入战备状态,协助企业进行远程办公”。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 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政府:根据“近日,‘远程办公’彻底火了。虽然远程办公这个概念早有企业在推广,但真 正获得如此大规模应用的机会,恐怕尚属首次”“远程办公已显示出最直接的好处——突破 了空间限制”等句子,以及“远程办公”的优势可知,政府要大力提倡,政策扶持,积极推 动; 运营平台:根据“他们的线上课程转型缺乏经验及技术,面临较大挑战,中小企业线下机构 - 8 - 将难以度过疫情寒冬”“龙头企业拥有海量优质教师资源、完整课程体系和先进教学方法, 具有品牌优势和ロ碑优势,更容易受到用户青睐”等句子可知,运营平台要改进软件技术, 建立品牌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用户:根据材料二图表和“疫情的突然爆发打乱了原有稳定的商业结构,全民居家、开工开 学延后,引发了一系列消费场景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纷纷开启线上问诊、远程办公和网 络教学模式”“众多师生‘被迫’接受线上授课的教学模式”等句子可知,用户要更新观念, 及时反馈,加强合作。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 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 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 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 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 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 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主攻团的团长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支援。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 儿向前走了。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 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 很久没有赶上他,我的双脚胀痛得像火烧。我向他提出休息一会儿后,自己便坐了下来。 他也在远远的地方坐下,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因为我是 个女同志。我着恼地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他立即张皇起来,局促不安,好像他身边埋 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我们到了包扎所,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 - 9 - 百姓去借。不一会儿,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 两手却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我们走进院子里,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 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 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 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 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 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斯”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 撕得不小。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 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 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他 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我看见她 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半夜,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 担架员,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为了救 我们,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 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一张熟悉的年 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 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 他的衣服,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 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 都冰冷了。 ②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 - 10 - 洞。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 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 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 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小战 士的脸。 (1958 年 3 月,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选材颇具匠心。它是战争小说,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而是讲述了 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故事。 B. 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先前插了几根树枝,后来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 小战士的天真、乐观、热爱生活。 C. 这篇小说人物刻画都从外貌描写开始,通讯员“高挑挑的个子”,新媳妇“高高的鼻梁, 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D. 这篇小说结构细致紧密,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描写紧扣人物,个性鲜明;文字繁简适当, 浓淡合度,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8. 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表现了新媳妇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第①处:“笑着”体现新媳妇对通讯员冒冒失失的行为感到可笑;“赶 忙找针拿线”表现她对通讯员的关心。第②处:“没看见”“没听到”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 牺牲的无限悲痛;“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为之前没有给通讯员补上破 洞感到遗憾、愧疚和对通讯员的崇敬。 9. ①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②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小通 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心灵;③表现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 ④歌颂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 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 - 11 -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这篇小说人物刻画都从外貌描写开始”错误,由“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 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儿向前走了。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 挑挑的个子,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可知,先写的是通讯员的动作。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和小说主旨进 行恩熙,分析人物心理则需要结合人物形象,重点分析能表现人物心理的语言、动作、外貌、 神态等词语或者将句子。 新媳妇“笑”是因为“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 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斯’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口子撕得不小”,通讯员慌慌张张的冒失行为引发了她的笑;“赶忙找针拿线”是动作描写, 写新媳妇的关心的通讯员,赶紧为他补衣服。 由“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 冷了”可知,此时,通讯员已死,手都冰冷了,但是新媳妇一点也不害怕,“什么也没看见, 什么也没听到”写新媳妇仿佛没听到“我”和医生的对话,只是一味沉浸在痛苦里,“细细 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细致描写新媳妇的动作,因为前面没有给通讯员补上破洞,如今 通讯员却已牺牲,新媳妇内心遗憾愧疚,同时,“细细地”“密密地”也表现了新媳妇补破 洞时对通讯员的崇敬之情。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 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 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表层义:由“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 白色百合花”可知,“百合花”指的是被子上“百合花”图案,这是新媳妇结婚时的被子, 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 深层义:由“‘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 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 了这位小战士的脸”可知,“百合花”象征纯洁与感情,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 纯洁无瑕的心灵,表现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小通讯员为了革命而牺牲, - 12 - 新媳妇为了小通讯员而献出自己的被子,歌颂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 【点睛】标题含义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贯穿全文线索、悬念) (2)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5)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 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 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 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 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 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 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 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 不焚,殆有神护者。 - 13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 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 为墙/凡再变矣 B.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 为墙/凡再变矣 C.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 为墙/凡再变矣 D.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 为墙/凡再变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则指农历每月 十六。 B. “妪,先大母婢也”,“先大母”是对死去的祖母的敬称,“先妣”则是对死去的母亲的 敬称。 C.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是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至于成立”指男子二 十岁。 D. “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吾妻归宁”,“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省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志”是古代记事抒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与事,承载 着作者的复杂情感。 B. 家中的老婆婆是作者已去世的祖母的奴婢,她告诉作者,祖母曾拿一象笏给他,勉励他要 努力学习、振兴家业。 C. 文章多用叠词,如“珊珊”写月下桂树随风摇曳,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读起来 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D. 本文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可谓“不事 - 14 - 雕琢,而自有风味”。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14. 全文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悲情,请简要概括作者产生这种“悲情”的缘由。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项脊轩总共遭遇了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有神灵的保护吧。 (2)那以后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 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14. ①亲人离世,睹物思人;②叔伯分家,家族衰败;③屡试不第、兴家无望。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置”为动词设置的意思,宾语为“小门”,在“门”后面断开,故排除 A 和 C;“逾 庖而宴”的主语应是“客人”,要在“客”前面断开,故排除 B。整句话的翻译为:等到伯父 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 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 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 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 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束发’是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是错误的。“束发”指古代男子十五岁,非古 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二十岁才是。 故选 C。 【12 题详解】 - 15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 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 项,“祖母曾拿一象笏给他,勉励他要努力学习、振兴家业”是错误的。由原文“妪每谓予 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可知,她告诉作者的是母亲曾经站在这里的情形。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凡”,总共;“殆”,大概;“得不焚”,被动句,能够不被 烧毁。第二句的得分点为:“无聊”,没有(精神上的)寄托;“葺”,修缮;“其制稍异 于前”,状语后置句,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 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第二段写到作者回忆自己的祖母和母亲,第四段回忆自己的妻子,而这些人现在都已经离世, 所以有亲人离世,睹物思人之悲。第二段写到“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 (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 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由此可知叔伯分家,家族衰败引发作者的悲情。自己少年 时期在项脊轩读书,祖母层拿着笏板来到作者的书房,并且勉励自己读书,但作者却屡试不 第。所以有屡试不第、兴家无望之悲。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 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 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 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屋顶 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 - 16 - 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 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 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 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 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 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 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 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 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 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 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 先母曾经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 “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 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 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 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 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 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 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 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 灵在保护着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 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 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 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 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 像伞一样了。 - 17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5. 下列对于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首三句铺叙景物,交代时令和地点,渲染悲凉氛围,奠定全词感伤的情感基调。 B. “沉沉”言暮霭浓密深沉,“阔”则言楚天广阔辽远,前途迷茫,道尽离愁之深。 C.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实景,“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的虚景。 D. 全词上片摹话别之景,景中含情;下片抒别后之思,思中见景;双线并行,互为映衬。 16. 这是一首离愁别恨之作,作者是如何抒发这种“离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直抒胸臆。“多情自古伤离别”直接抒发离别之伤。②借景抒情。 全词描写临别时的实景以及想象分别后的虚景,抒发离别之伤。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实景”错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是想象之景。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诗歌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以乐衬乐,以乐衬哀等),借人或 事抒情(用典),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需要先指出手法,再结合句子分析,最后指出表 - 18 - 达效果。 借景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 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 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 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 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 面写景物是想象的。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 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 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 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 直抒胸臆:“多情自古伤离别”直抒胸臆,抒发离别的不舍。“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 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 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 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画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 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点睛】诗歌表现手法技巧答题步骤: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 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 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 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 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 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 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 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尊”是古代盛酒的器具,苏轼词赋中多次出现,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 - 19 - (2)杜鹃,又称子规,时常夜啼,声音凄切,常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如李商隐《锦瑟》中 “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在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用酒排遣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举匏尊以相属 (2). 一尊还酹江月 (3). 望帝春心托杜鹃 (4). 又闻子规啼夜月 (5). 艰难苦恨繁霜鬓 (6).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 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 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匏尊”“属”“尊”“酹”“夜月”“繁霜 鬓”“潦倒”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无数人 、逆行而战。在 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 面对 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员在前,群众紧随,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得到彰显;“人心齐,泰山移”,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 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面对疫情有担当,文艺工作者在行动!文艺向来是( )。“封城”期间湖北同胞 的生活,抗疫一线逆行者的故事,病毒横行之际科学家的工作,怎能不令文艺工作者动容? 在抗疫时期,我们发现:电视上、手机里,喜气洋洋的节目少了,加油鼓劲的歌曲多了;令 人捧腹的节目少了,歌颂英雄的诗篇多了。无论一线见闻,还是诗词朗诵、歌曲 MV,抑或是 莲花落、京韵大鼓、快板等民间文艺作品,都将目光 到抗击疫情上,文艺工作者正 和全国人民一道, 、同气相求,全力声援一线,潜心创作新篇。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披坚执锐 暴虐 聚集 同声相应 B. 厉兵秣马 肆虐 聚焦 同舟共济 C. 披坚执锐 肆虐 聚焦 同声相应 D. 厉兵秣马 暴虐 聚集 同舟共济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0 - A. 证明了“人心齐,泰山移”,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体现了国人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 B. 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证明了“人 心齐,泰山移”,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C. 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证明了“人 心齐,泰山移”,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D. 证明了“人心齐,泰山移”,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体现了国 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B.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 “博学以文,约之以礼” D.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答案】18. C 19. B 20. A 【解析】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 语和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 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披坚执锐:指将领亲赴战场打仗,形容全副武装。厉兵秣马:指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 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语境是已经全副武装,要亲赴抗疫战场,故选“披坚 执锐”。排除 BD。 暴虐:指凶恶残酷。肆虐:(人)任意残杀或迫害;(物)大肆侵扰或破坏。语境指新冠肺炎 疫情大肆侵扰,故选“肆虐”。排除 A。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聚焦: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语境指所有的人的目光和 注意力都放在抗击疫情上,故选“聚焦”。 同声相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 同心协力,战胜困难。语境比喻“文艺工作者正和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抗击疫情,故选“同 舟共济”。 故选 C。 【19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 - 21 - 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 城的价值得到彰显”句式不一致,第二处,“人心齐,泰山移”缺少谓语,应放在“证明了” 之后。 A 项,语序不当,根据修改病句的原则,和句子的关系,应将“体现了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 助的精神;彰显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价值”放在前面。 C 项,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是“党员在前,群众紧随”,选项将其换为“社会主义制度”。 D 项,语序不当,中途易辙。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 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 根据后文“湖北同胞的生活,抗疫一线逆行者的故事,病毒横行之际科学家的工作,怎能不 令文艺工作者动容?在抗疫时期,我们发现:电视上、手机里,喜气洋洋的节目少了,加油 鼓劲的歌曲多了”可知,是文艺工作者首先被感动,然后再去根据新冠疫情制作节目,即“感 于哀乐,缘事而发”。 故选 A。 【点睛】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 10 个方面分析: 一、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二、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三、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四、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 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五、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六、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七、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八、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 22 - 九、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 十、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有些近义词适用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不同。 四、名著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21.有人用“黠而侠”评价《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请谈谈你对“黠”和“侠”二字的理解, 并结合原著各举一例分析。 【答案】黠,即小聪明,老于世故;侠,即有义气,敢担当。 举例:黠 刘姥姥二进贾府时,明知王熙凤等戏耍她,但她还是装傻,配合凤姐哄贾母高兴; 讲故事迎合贾母宝玉的好奇心理,投其所好。 侠 贾府衰落时,巧姐被卖,刘姥姥知恩图报,救下巧姐。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外名著的理解识记能力。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 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名著内容有总体的把握能力。回答本题时, 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 “黠”,聪明;狡猾。侠,本义是指武艺高强,见义勇为,舍己助人的品行。后引申为凭借 武艺肯舍己助人的人。刘姥姥有人生小智慧、小聪明,她看到自己家业难以维持,就能想到 去贾府“打秋风”,在宴席上,明知凤姐等人打趣戏耍她,是为了逗贾母开心,但她依然“装 疯卖傻”,哄得贾母很高兴。 “侠”是见义勇为,舍己助人。正因当初凤姐相助,刘姥姥知恩图报,在贾府衰落,巧姐被 亲舅舅所卖之时,伸出援助之手,救下巧姐。 22.“失空斩”是一组京剧传统剧目的合称,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请写出这三个剧 目的名称,并简要概括每个剧目的主要情节。 【答案】“失空斩”是《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合称。①失街亭:蜀魏交兵,马 谡刚愎自用,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街亭失守。②空城计:街亭失守后司马懿进军西城, 诸葛亮兵力单薄,用空城之计大开城门,吓退司马懿。③斩马谡:因马谡贻误军机,诸葛亮 为严明军纪,挥泪斩之。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外名著的理解识记能力。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 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名著内容有总体的把握能力。回答本题时, 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 - 23 - 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 根据题干“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提示,再根据“失空斩”三个关键词,可以推 知,“失”是《失街亭》,“空”是《空城计》,“斩”是《斩马谡》,“失空斩”这三者的合 称。然后根据自己阅读识记的内容,简要概括这三个剧目的主要情节:马谡刚愎自用,导致 街亭失守;然后司马懿乘机进军,诸葛亮只好唱了一出空城计,巧用计策吓退司马懿。然后 诸葛亮尽管不舍,但是依然因为马谡贻误军机将其斩首。 五、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许多美丽的瞬间,短暂而珍贵。夜色里昙花一现的瞬间,见证了生命的绚烂;月台边父 亲攀爬的瞬间,定格了亲情的永恒;太空中宇航员漫步的瞬间,记载了人类的探索…… 生活中有哪些美丽的瞬间,触发了你的情感,引发了你的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断 咔嚓,咔嚓。我透过镜子凝视着自己。 又是一年开学季。开学前的一次剪发,已然成为了一种惯例。 我极喜欢剪发,或者更准确的来说,我喜欢的是发丝彼此割裂、断开的那一瞬间——无 论睁眼闭眼,都可称得上一种美丽。 若凝睇着镜中的自己,观那理发者素手翩跹,剪刀刃处光影流转,指尖悄然发力,只消 刹那,发丝便已纷扬而下,在几净的镜面中晃晃悠悠,由一簇渐散,丝丝有着好看的弧度, 柔软着,腰身曼妙着,轻歌曼舞地落下。 若阖上眼眸,光线掠过睫毛若有若无地跃着,此时除视觉之外的一切感官均被放大:理 发店特有的香意夹杂着发梢干燥的温润,耳边理发者均匀绵长的呼吸时隐时现,剪刀刃与发 丝相接的金属气息的清冷,发丝落地,归于寂静,溅起尘埃。发丝尚未全干地贴在脸侧,凉 意保持着头脑的清白,心中念着——那便断了吧。是发丝断裂,是新学年的自己与假期里懒 散的自己断裂,是想要长大的我与让我留恋的稚嫩断裂,是想要奋力一搏的我与给自己的留 退路的断裂。 剪发那一瞬间的美丽,绝不只在于发丝幻化成蝴蝶振翅的美丽,更是自己有如壮士断腕 的勇气。 - 24 - 我也见过无数人剪发的样子。我步履匆匆,经过理发店一撇的瞬间,我曾见过尚且青涩 的孩童不哭不闹安生在凳椅上,眸光熠熠;见过少女及腰长发径直一刀剪下,铺了满地;见 过中年男子眼窝凹陷,目光呆滞地看着窗外。他们剪发的曲折经历及原因,便似丝绸一般, 光滑地向后滑去,留在理发店的落地窗中。 我总在心中念着,对他们也是对我自己念着,那就断了吧。 “过去的唯一美好之处就在于它已过去。”那些割舍不下的,那些拖欠着还未完成却完 成不了的,那些痛苦铭心的回忆,那些热泪盈眶,那些喜极而泣便了断了吧。 生活的唯一意义,就在于它有明天。一切都斩断,那就步履轻盈地,昂首挺胸地开始崭 新地过活吧!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指出本文的写作对 象为“美丽的瞬间”,特点是“短暂却很珍贵”。第二句话列举了两个“美丽的瞬间”:“月 台边父亲攀爬的瞬间,可以定格亲情的永恒”,表明“瞬间”可以写人叙事,但要突出其中 的某个场面;“夜色中昙花一现的瞬间,可以见证生命的绚烂”,意味着可以写自然界中的 某个瞬间。所以,这道题可以写人叙事,可以写景状物,但一定要截取其中的某个场面来写, 抒发情感或表达思考。第三句话明确了本题的写作要求。 “美丽的瞬间”包含了两个要素。其一是“瞬间”:要进行场景描写,截取社会生活或 自然世界中某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特写镜头,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将其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 如生,让人读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二是“美丽”,不能一味展现丑陋、阴暗,所描绘 的“瞬间”应当展现“美”。可以是人物美,人们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或动人的情感, 可以是社会美,日常生活、民族风情或休闲生活中皆可见审美趣味;也可以是自然美,“梅 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 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张潮《幽梦影》),不一而足。 写作时,可以将所写的瞬间作为事件的高潮或结果,也可以只写这个瞬间。文章必须以 瞬间为主体,为了衬托或引出这个瞬间,其他内容可以涉及,但文字量不宜多。 总之,既要把“瞬间”描绘得富有震撼力,又要善于挖掘“美丽”的内涵;既要有形象生 动的描写刻画,又要有深刻透彻的议论抒情;“瞬间”虽然短暂,却是自然、社会和人性中永恒 的美。 参考立意: - 25 - 1.让我感动的瞬间是那瞬间的美丽 2.烟花绽放的瞬间美丽,定格永恒的亲情 3.转瞬即逝的风景就是那瞬间的美丽 素材积累: 1.忽然很多记忆滚滚地涌上我的心头,我想起这张面孔以前更加年轻,头发也没现在这 么白,一样的是放完烟花那种喜悦的、孩子气的神情,有些雀跃的、略显笨拙的动作,一样 地向我“跑”来。她会在烟花满天的时候对我说:“明年你来放,反正年年都有机会的。” 我那时自然而然地想,当然年年都有机会,每年过年我都会在外婆家,下一年我一定要 勇敢点,自己去点烟花。我才意识到,外婆家的年夜饭,我已经缺席好几次了。我终于长大 了点,大到去了一个没有烟花的地方,大到试着去摆脱外婆的视线,大到忘记了一些曾经痴 迷的快乐,忘记了好多个本该珍藏的瞬间。 天上的烟花谢了,它曾经的容颜,那惊艳和光明的瞬间,只能在人的心中永远地停留了。 2.鲜嫩的翠绿漾开的瞬间是丝丝缕缕,或浓或淡,分明是“客舍青青柳色新”,未及细 品,红与白携着手拥向这一池翠色。若池荷跳雨,跳出满眼粉白的芙蓉。眨眼间,土黄色也 声势浩大地奔腾而来,初时还为绿意留一份“乱条犹未变初黄”的情意,很快就“不尽长江 滚滚来”,将荷香与垂柳一并卷走了。 各种各样的颜色,在一瞬,将清水渲染出了奇妙的画卷。可惜色彩加得愈多,水愈浑, 那么多绚烂交融在一起,反而失了明亮的光泽,反而黯然而失色。起初洗笔筒中古色古香的 图画似黄粱梦醒,尽化为泡沫虚影了。 错七彩于笔端,抚斑斓于一瞬,却怎会刹那归于墨色呢?我失神地循着欢声笑语望去, 一张张稚嫩的脸影影绰绰映于五颜六色的水面。我们每个人是不是也就像这一桶水呢:初时 清澈如镜,随着岁月车轮滚过,不断在各自的生命中留下不同印迹,张扬的红,内敛的蓝, 明艳的黄,淡默的白……是否也会如眼前的的一碗清水,最后染成混浊的黑,再不复当初的 纯净? 3.墨子曾悲于染丝者,故叹:“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 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诚然,生活就像这样的大染缸,人们接二连三跳进 去的瞬间是一副千姿百态的五彩画卷,有些人在里面打两个滚,便迷失了。可有些人在里面, 依然初心不改,本色依旧。而我们可曾忘了“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那一瞬间的纯净? 其实,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山明水净,余光中先生说:“如果社会 是个大染缸,就让我们做染缸里的一块明矾。”愿色彩绽放那一瞬,我们不会忘却最初由心 - 26 - 而生的那一份纯净。 层次分析: 开篇直接切入剪发瞬间的声音描写,交代剪发,“我喜欢的是发丝彼此割裂、断开的那 一瞬间——无论睁眼闭眼,都可称得上一种美丽。”总领下文。接着对这个瞬间展开描写, 写剪发者的动作,以及头发飘落的瞬间。采用多感官结合的方法,将剪发时的视觉、嗅觉、 听觉和触觉一一展开,艺术地再现剪发的瞬间,突出“断”字,“剪发那一瞬间的美丽,绝 不只在于发丝幻化成蝴蝶振翅的美丽,更是自己有如壮士断腕的勇气”。接着,联想拓展, 写其他人剪发的瞬间,也着眼在“断”,“他们剪发的曲折经历及原因,便似丝绸一般,光 滑地向后滑去,留在理发店的落地窗中”。最后,指出“断”就是与过去告别,开始新的生 活。能把“断”写得如此美,在于心中有美好,永远向往美好。全文紧扣“瞬间”和“美好” 展开,场景生动,思考深刻,语言诗意。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