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专项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专项训练

2020-2021 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专项训练 一、(2020·河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叙写诸孙入村帮作者收麦,他们顾不得饥饿困乏抢收麦子,最后收麦入仓的情景。 B.本诗题目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作者却没有正面写收麦情景,只是叙述自己忙着做饭、酤酒的场 面,这是侧面描写手法。 C.诗歌用平实的语言叙写了平淡的日常劳动生活。用充满温馨的场面暗示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 的厌恶。 D.“急炊大饼”与“多博村酤”两个细节写出了作者对诸孙的感谢与喜爱之情,也写出了长慈幼孝的浓浓 亲情。 2.诗歌多处运用前后对比手法,请结合诗歌分析,并谈谈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答案】1.C 2.作者“欲收新麦”而不得的先忧,与诸孙替老人收麦后乐的对比;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天气前后变化的 对比;前面“败场圃”的沮丧和后面“舞比邻”的欣喜的对比。通过前后变化的对比,使诗歌有了跌宕起 伏的变化,更好地突出了诗人的欢喜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 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 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C 项,“对官场的厌恶”错,于文无据,结合诗歌内容,表现的是作者看 到农村劳作和收获的快乐,“对官场的厌恶”在诗歌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句。故选 C。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 法,还要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原文“欲收新麦”却不得的忧虑,“闭廪归来真了事, 赋诗怜汝足精神”对外孙劳动结束关仓归来后的赞叹,前后形成对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将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 的喜悦,诗人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用环境陡然变化,来突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 喜悦之情;这样行文使诗歌跌宕起伏的变化。 二、(2020·天津耀华中学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赏析颔联。 3.试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C 2.以对比手法表现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 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对仗,数词的运用。 3.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 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C 项,“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结合诗 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 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 情。故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面”。故选 C。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一般先考虑手法,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 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 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其次也可能需要鉴赏用词特点等。具体看诗句 的特色是什么。本题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 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同时“阴霪” “晴日”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另外这两句 形式上用到了“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三”“一”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 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 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 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抓住颈联中的手法用典,结合注释分 析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典故中的人物和诗人的相似之处。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老 人想要收新麦,放入装有陈谷的米缸里,奈何年老,体力不济。幸而有外孙来替他干活,一个“赖”子表 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侧面描写麦收季节 繁忙的劳动景象,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场面;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表现劳动结束后老 人的满足;这两句写出了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三、(2020·天津高一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移居(其二)①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②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北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移居二首》是陶渊明从隐居上京的旧宅,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后不久 所作。此诗为这组诗中的第二首。②将:岂。③纪:经营 1.下列对《移居》一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秋”两句写诗人新迁南村,常登高赋诗。士大夫常有的雅兴,此时又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B.“过门”两句写诗人与邻人,常互相亲切地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便一起斟酌品尝。 C.诗人与邻人平时各自忙于农务。农闲时会彼此想念,即使很晚也会聚在一起倾诉对艰苦劳作的厌倦。 D.诗人在结尾处,强调了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感悟到的人生真谛,这使全诗的意蕴更加丰富。 2.请结合《移居》全诗,说明诗人在劳动之余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3.同样涉及田间劳作的话题,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则书写了另一幅场景。请简要分析苏诗颔联所 使用的艺术手法。 【答案】1.C 2.①登高赋诗之乐;②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③自然交谈之乐(闲聚之乐); 3.诗人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好坏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 天晴时欢欣也形成对比,表现了麦收时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 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 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 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 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 项,“倾诉对艰苦劳作的厌倦”理解错误,两句诗反映了诗人与邻人的相聚, 在时间上不受俗态的拘束,相见之后,便谈笑风生。故选 C。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作者情趣的赏读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把握题干,然后从诗歌内容的理 解入手,分析和理解诗句。: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诗歌。陶渊明为我们描述了他的闲适 的生活:登高、赋诗、饮酒。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隐士的侃侃而谈,向我们描述 他的隐居生活,他眼中的农村的生活,而没有一丝士大夫所特有的骄持。“过门更相呼,有酒料酌之。农务 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日常的生活事件:过门相访的, 一起斟酌的,相思的,言笑的,都是乡亲邻里农民兄弟,而且诗人和乡亲邻里互相串门、一起饮酒、围坐 谈笑,关系十分融洽和睦,全诗的的基调是快乐的。 3.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 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解答时, 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苏诗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诗句运 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 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同时“阴霪”“晴日”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 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另外这两句形式上用到了“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 “三”“一”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①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②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③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④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芣苢(fúyǐ):车前草。②袺:提起衣襟兜东西。③襭: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 裹。④酤:酒。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变换,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 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细腻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情载面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 的欢欣和热情。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入用初晴宜事农 桑的喜悦,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 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2.对于《芣苢》一诗,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引:“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从诗歌情感这一角度来说,《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与其类同,请对此作简要阐释。 【答案】1.D 2.①“欲收新麦”“赖有诸孙”,这是劳作之时孙辈可替的欣慰之喜;②“三夜阴霪”“一竿晴日”,这是久 雨忽晴、宜事农桑之喜;③“急炊大饼”“多博村酤”,侧面展现劳作之热烈,表现了劳作时的饮食之喜; ④“闭廪归来”“赋诗怜汝”,这是对文氏外孙繁忙劳作而归的赞美之喜。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 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 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 项,“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分析错误,《文 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并未“详细描写劳动场面”。故选 D。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 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也是通篇言乐,结合具 体诗句分析如下:这是一首叙事诗,叙写诸孙入村帮作者收麦,不巧三夜霪雨,险些使麦子霉掉,幸好雨 过天晴,诸孙顾不得饥饿困乏抢收麦子,最后收麦入仓。作者借此抒发了对诸孙的感谢与喜欢之情,以及 浓浓的亲情之乐,令人倍感幸福温暖。“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 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活的喜悦。“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 村酤劳苦辛”题目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理应描绘他们收麦的情景,作者却没有,只是叙述自己忙着做 饭、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闭廪归来真了 事,赋诗怜汝足精神”尾句直抒胸臆,这是对文氏外孙繁忙劳作而归的赞美之喜,也表达作者对辛勤劳作 的外孙的“爱怜”之情。 ★迁移延伸★ 一、(2020·江苏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获稻 李觏 朝阳过山来,下田犹露湿。 饷妇念儿啼,逢人不敢立。 青黄先后收,断折伛偻拾。 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 1.读这首《获稻》诗,很容易使我们想起_________(作者)的《观刈麦》。 2.分析颈联在描写上的特色及效果。 3.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白居易 2.①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②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以及农民对劳动果实的珍惜。 3.①对封建统治者极端腐败的讽刺,②对农民生活处境的深深同情。 【解析】1.题干是“读这首《获稻》诗,很容易使我们想起_________(作者)的《观刈麦》”。本题考查 识记诗歌的作者。根据题干的提示可知,《观刈麦》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故该题填写“白居易”。 2.题干是“分析颈联在描写上的特色及效果”。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某一联的表达特色及效果。首先要读懂 全诗,回答该题时,要先判定其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答出该手法的艺术效果。此诗前六句写农民收 割粮食季节的忙碌、艰辛。其中五六句写对粮食的珍惜,伛偻老者捡拾散落田间稻穗的形象将农民爱惜粮 食的感情写得真切感人。其中“断折伛偻拾”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以及农民 对劳动果实的珍惜。 3.题干是“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首 先要读懂全诗,回答该题时,根据具体诗句分析。此诗前六句写农民收割粮食季节的忙碌、艰辛。首两句 言下田之早,三四句点忙,妇女为送饭顾不得啼哭的幼儿,碰到熟人“不敢”稍立片刻话话家常,见出忙 到了极点。五六句写对粮食的珍惜,伛偻老者捡拾散落田间稻穗的形象将农民爱惜粮食的感情写得真切感 人。七八句与前诗是一个对比,写官府对粮食的糟蹋,官仓的陈粮任由鸟鼠吞食,新入仓的租粮又将落入 鸟鼠之口。两相对比,农民的辛劳,官府的暴殄天物写得入木三分。这首诗表面上写官府对农民的劳动果 实极不珍惜,实际上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极端腐败,并浸润着对农民生活处境的深深同情。 二、(2020·辽宁高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①不自苦,膏泽②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优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劬(qú):劳苦。②膏泽:指贵如油的春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扣住诗题“田家”,运用白描手法,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B.诗歌三四句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运用反问语道出了农民劳作的银辛。 C.诗歌卒章显志,层层铺叙之后在结尾两句,揭示出了农民对当权者的仇恨。 D.本诗自然质朴、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与门居易《观刈麦》颇为相似。 2.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往往更能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 达思想情感的。 【答案】1.C 2.①以“田家无闲日”与“仓禀无宿储”作对比,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批判。②以农民“饥 劬”却“不自苦”,反而为雨润大地而“喜”这一对比,彰显了农民的勤劳质朴,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③以勤劳的耕种者与食禄的“不耕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也表达了诗人的自责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这首词的赏析能力。涉及内容有:考查学生把握重要诗句在诗中的作用的基本能力, 要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作用;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需要学生准确细 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歌表现手法进行具体细致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核心内涵。C 项,“揭示了 农民对当权者的仇恨”理解错误,“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 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 的不合理,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故选 C。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 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此题问题是“如何运用 对比手法表达思想情感”,已明确是对比手法,只需要在诗歌中具体找出对比之处,再结合诗歌含义具体分 析运用对比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可。第一组对比是“田家无闲日”与“仓禀无宿储”,农家耕终日劳作,“几 日闲”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但是这样辛苦的劳作换来的结果却是家无处储粮,徭役繁重, 生活艰难,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批判。 第二组对比是“饥劬不自苦”和“膏泽且为喜”,农 民“饥劬”却“不自苦”,辛苦劳作却不抱怨,反而为天降膏泽,滋润大地而“喜”,在这“不自苦”和“喜” 的对比中,突显了农民的勤劳质朴,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赞美之情。第三组对比是勤劳的耕种者与食禄的 “不耕者”,田家终年辛劳却家无隔夜粮与作为朝廷官员的诗人自己不耕种却从田家获取俸禄,揭露了当时 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也表达了诗人的自责之情。 三、(2020·北京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诗八首(六) 鲍照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 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 岁暮井赋讫,程课①相追寻。 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 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 苔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 不谓乘轩③意,伏枥还至今。 注释:①程课:定期的捐税。②兽藁(gǎo):喂兽用的禾杆。上林:皇帝射猎游乐的场所。③不谓:没想 到。轩,古时大夫以上所乘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林幽深难有柴,山涧阴寒难长黍”,开头两句赞叹人们在绝境中求生存的坚毅。 B.“朔风”“号鸟”两个意象分别从触觉、听觉两个角度渲染出环境的极端恶劣。 C.“岁暮”二句,从“讫”到相追寻”,时间上衔接紧迫,写出人们承担的赋税多。 D.“田租”二句的“送”和“输”为“河渭”四句作铺垫,写出人们服徭役的各种悲苦。 2.“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渲染氛围,还强化了诗中人物的痛苦。下列诗句中的景 物描写没有作用的一项是( )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撤。(白居易《卖炭翁》)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答案】1.A 2.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 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 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项,“开头两句赞叹 人们在绝境中求生存的坚毅”错误,诗歌开头两句“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意思是说在幽暗的竹林里 打柴,在背山的寒冷涧谷中收割庄稼,都必然徒劳无功,意在表明失去土地失去粮食的人们只能到毫无希 望的地方去寻找生活资料,作绝望的挣扎,勾画出当时暗无天日、阴寒冷酷、民生凋敝、流连失所的时代 氛围,并非是体现“人们……的坚毅”。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河渭 冰未开。关陇雪正深’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渲染氛围,还强化了诗中人物的痛苦。下列诗句中的景物描写没 有作用的一项”,然后分析每个选项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是否有“渲染氛围”“强化诗中人物 痛苦之情”的效果。A 项,“风怒号”三字,把秋风拟人化,渲染秋风咆哮,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 被卷起层层茅草,烘托出诗人焦急万分之情。B 项,夜降大雪,且有“一尺”之厚,有天气寒冷的意思,但 谈不上渲染,也不是烘托卖炭翁艰难痛苦,实际上是交代老翁一大早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 赶去的背景——天冷是卖炭的好时机。C 项,渲染了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景象。“柳色新”三字既是 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但乐景哀情的烘托并不浓厚。D 项,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 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渲染出来了,“使”字的运用,便将“烟波”与“日暮” 一同构成一幅灰 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故选 B。 四、(2020·山东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后面题。 为农① 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句漏令②,不得问丹砂。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四川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②句漏令,东晋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 闻交趾国产丹砂,遂求为句漏令(句漏在今广西北流县),帝许之。 1.“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请简要分析“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圆圆的小荷叶漂浮在水面上,小麦花轻轻飘落,这两句借荷叶、麦花等意象,营造了悠美静谧 的意境。 2.想像葛洪那样去炼丹砂,但又感到非常惭愧,因为自己不能如葛洪一样忘掉一切,弃世求仙。这是诗人 无奈的自嘲,表现了诗人无论何时都放不下国事的忧国情怀。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分析时,可先抓住主要景物“荷”“麦”“花”,然后根据其 修饰性的词语,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2.此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由注释可知,此时的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流离四川,杜甫是一个现实 主义诗人,安史之乱造成的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深感忧虑,关键词“惭”“不问”运用典故来表现自 己自嘲,无法放下国事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五、(2020·河北高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① (宋)苏轼 蚕欲老,麦半黄。 山前山后水浪浪②! 农夫辍耒女废筐, 白衣仙人③在高堂! (注)①灵感观音院:在杭州上天竺,五代钱俶所建,宋仁宗时,因祷雨有应,赐名“灵感观音院”,祀观 音菩萨。②浪浪:形容雨声之响。③白衣仙人:指观音菩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从蚕和麦这两种农村典型的意象入手,简单的六个字勾勒出蚕快要吐丝了,需要勤饲桑叶;麦 子也快要成熟了,需要及时地锄土的景象。 B.第二句却笔锋一转写到了山前山后都被雨水笼盖着,也巧妙地扣住了题目。 C.第三句紧承上句,因为雨水所以农夫和妇女都“辍耒”“废筐”,同时分别照应了“蚕欲老,麦欲黄”。 D.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音调和谐有韵律,情感直接明白,很有民歌的风味。 2.诗的最后一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在雨水严重妨碍农事的时刻,观音菩萨应该是要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可他却高高在上,漠不关心。 ②作者表面上是责备神像的无知,实际上是指“身为父母”的地方官的不负责任。③讽刺手法的运用,使 得言外有意,含而不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余地。 【解析】1.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 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 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D 项,“情 感直接明白”错,采用了讽刺手法,表达含蓄,言而不尽。 2.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 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 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诗歌的最后一句的含义,实际是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白 衣仙”指观音菩萨,“在高堂”指“高高在上,漠不关心”,再结合前面的“山前山后水浪浪”“农夫辍耒 女废筐”分析作者表面上是责备神像的无知,实际上是指“身为父母”的地方官的不负责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