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ww.ks5u.com 豫南九校2019—2020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与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者常将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这般在知识型阅读阶段。‎ B. 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的态度,具备质疑的眼光。‎ C. 研究者在阅读经典古籍时,选择几种权威注本进行细读对比,一定会发现问题。‎ D. 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为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着重论述了研究型阅读的三种主要方式。‎ B. 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C. 文章举出郭象等人对“逍遥”解释的例子,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D. 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两种阅读方式缺一不可。‎ B. 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一个人一旦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 C. 人们在阅读时,要想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只有精选阅读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说法加以记忆。‎ D. 联想式阅读会有效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并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C项,“一定会发现问题”‎ 过于绝对。由原文“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知,这种做法有可能会发现问题,不是“一定会”发现问题。‎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分析论证方法,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进行认真分析,确定答案。‎ C项,“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错误。由原文第三段来看,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研究经常是在对比中进行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A项,曲解文意,“这两种阅读方式缺一不可”错误。由原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可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两者并非缺一不可。‎ B项,“一个人一旦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错误。原文说“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可见,有了质疑能力,学术上不是肯定有进展。‎ C项,“人们在阅读时”不正确。原文说的是“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 可见,选项扩展了范围。‎ 故选D。‎ ‎【点睛】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类题目,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超越地球、飞向空间和其他天体的伟大理想,对广袤无垠的天疆探索个究竟,这最能充分地表现出人类的天性、伟大的抱负和文化价值观念。深入空间,去探索那些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尤其是,人类起源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一直激励着我们探索的热情。我们总会发问,我们来自何方?是否存在地外文明?‎ 利用空间技术,去探索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将获得在地面上无法得到的崭新知识,把科学推向新的前沿。利用空间环境中高真空、超洁净和飞行器运行获得的微重力等特殊条件,有利于电子材料、光学材料、金属材料、高纯材料、玻璃金属、薄膜和生物制品等的研究,从而生产出在地面上难以产生的多类产品。特别是,利用运行在地球空间的各类应用卫星,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和通讯卫星等,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社会需求。‎ ‎(摘编自空间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2020年中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 材料二:‎ ‎2007年,“嫦娥一号”作为首颗探月卫星,取得了全月球的影像图、月表物质成分和近月空间环境,首次获得月球土壤层内氦—3资源的分布与资源总量。‎ ‎2010年,在中国进行月球探测的历程里,“嫦娥二号”发挥了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先导作用,“嫦娥二号”发回的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地形图,是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张全月图。‎ ‎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施着陆器和月球车软着陆月面,开展“就位”和“巡视”联合探测的国家。‎ ‎2018年,“嫦娥四号”的轨道器、着陆器和月球车将对月球背面开展联合探测。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人类也没有实施过月球背面的专项科学探测,“嫦娥四号”的探测预计将获得一系列的新成果。‎ ‎2019年,“嫦娥五号”即将启程,在月面铲取和钻孔取样并带回地球。‎ ‎(摘编自欧阳自远《深空探测未来可期》)‎ 材料三:‎ 近年来,深空探测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推动深空探测发展的原动力则是科学探索与技术进步。技术发展是人类破解科学难题的手段和工具,而距离遥远是实施深空探测任务所面临的首要技术难题。该难题主要表现为:长时间飞行的能源动力问题、远距离飞行的测控通信问题、深空飞行的精确导航与控制问题以及对深空环境的适应性问题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才促进了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为探测器提供能源的空间核电源技术、通过电场力将带电离子加速喷出形成反作用推力的离子推进技术,以及高频段测控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深空自主导航与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利用太阳光压作为动力的太阳帆等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出现。‎ 尽管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还是空白,但是相信随着各种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将不断加快向更远深空迈进的步伐。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深空探测之路发展经济,集中全国优势力量,支持我国航天强国建设。中国的深空探测活动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崔平远《深空探测:空间拓展的战略制高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探索那些困惑着人类的重大科学难题是长久以来人类深空探索的精神动力。‎ B. 利用空间环境中的特殊条件,我们可以生产出在地面上难以产生的多类产品。‎ C. “嫦娥二号”发回的那张全月地形图,体现了我国卫星技术在全世界的先导作用。‎ D. 随着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目标的实现,我国也做到了对月球开展的联合探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利用例证法,多方面展现了人类将突破地球科学研究局限,利用空间技术在物理、生物气象等多个方面可能取得的成果,推动科技的发展。‎ B. 材料二以时间为序,列举了自2010年起我国发射或即将发射的嫦娥系列卫星及探测器以及它们已经获得或预期获得的探测成果,让读者一目了然。‎ C. 材料三作者分析了技术发展与深空探测之间的关系:技术是深空探测的手段,我们在深空探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又促进了技术发展,两者互相促进。‎ D. 以上材料主要是通过举例子、下定义、列数据等方法,既展示了人类空间探测的现状,又反映了探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还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6. 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答案】4. C 5. D ‎ ‎6. ①继续探索解决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 ‎②将深空探索成果运用到为人类服务(或文明进步)上来。‎ ‎③发展技术,实现对太阳系其他天体的探测(或“向更远深空迈进”)。‎ ‎④发展经济,集中力量,支持航天强国建设。‎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C项,“体现了我国卫星技术在全世界的先导作用”错误。由原文“在中国进行月球探测的历程里,‘嫦娥二号’发挥了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先导作用”可知,“先导作用”指的是“嫦娥二号”在中国进行的月球探测历程中,对中国卫星技术发展的先导作用,并非指对全世界的先导作用。‎ 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看是选正确还是错误,然后要能够从文本中找到原文,进行比对,最后才能选出答案。‎ D项,“以上材料主要是通过举例子、下定义、列数据等方法”错误。三则材料中都没有使用“下定义”的方法。‎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核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如本题要求“概括说明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本题信息主要分布在材料一和材料三。‎ 由材料一“深入空间,去探索那些困惑着我们重大科学难题,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可概括出继续探索解决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材料一还提到“利用空间技术,去探索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将获得在地面上无法得到的崭新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运用到“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社会需求”,据此可概括出将深空探索成果运用到为人类服务上来;材料一说“自古以来,人类就有超越地球、飞向空间和其他天体的伟大理想”,材料三说“相信随着各种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将不断加快向更远深空迈进的步伐”,据此可概括出发展技术,实现对太阳系其他天体的探测;由材料三“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深空探测之路发展经济,集中全国优势力量,支持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可概括出发展经济,集中力量,支持航天强国建设。‎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尸 石评梅 我站在走廊上望着飞舞的雪花,和那已透露了春意的树木花草,一切都如往日一样。黯淡的天幕黑一阵,风雪更紧一阵,遥望着执政府门前的尸身和血迹,风吹不干,雪遮不住。走进大礼堂,我不由得却步不前。从前是如何庄严灿烂,现在冷风切切,阴气森森,简直是一座悲凄的坟墓。‎ 我独自悄悄地走到那薄薄的小的棺材旁边,低低地喊着那不认识的朋友的名字——杨德群。在万分凄酸中,想到她亲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时,便不禁垂泪了!只望地负笈北京,完成未来许多伟大的工作和使命,哪想到只剩得惨死异乡,一棺横陈!‎ 这岂是我们所期望于她的,这岂是她的家属所期望于她的,这又岂是她自己伟大的志愿所允许她的,然而环境是这样结果了她。十分钟前她是英气勃勃的女英雄,十分钟后她便成了血迹模糊、面目可怖的僵尸。‎ 为了抚慰未死的伤者,我便匆匆离开了死的朋友,冒着寒风,迎着雪花,走向德国医院。当我看见那半月形的铁栏时我已战栗了!谁也想不到,连自己也想不到,在我血未冷魂未去以前,会能逼我重踏这一块伤心的地方。‎ 样样都令人触目惊心时,我又伏在晶清的病榻前,为了她侥幸的生存,向上帝做虔诚的祈祷!她闭着眼,脸上显出极苦痛的表情。这时凄酸涌往我的喉咙,不能喊她,我只轻轻地用我的手摇醒她。‎ ‎“呵!想不到还能再见你!”她哽咽着用手紧紧握住我的手,两眼瞪着,再不能说什么话了。我一只腿半跪着,蹲在病榻前,我说:“清!你不要悲痛,现在我们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便是这样的死,不是我们去死,谁配去死?我们是在黑暗里摸索寻求光明的人,自然也只有死和影子追随着我们。‘永远是血,一直到了坟墓’。这不值得奇怪和惊异,更不必过分地悲痛,一个一个倒毙了,我们从他们尸身上踏过去,我们也倒了,自然后边的人们又从我们身上踏过去。”‎ 生和死,只有一张蝉翼似的幕隔着。‎ 看电影记得有一个暴君放出狮子来吃民众。昨天的惨杀,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只恨死几十个中国青年,却反给五色的国徽上染了一片污点,以后怎能再拿上这不鲜明的旗帜见那些大礼帽、燕尾服的外国绅士们。‎ 这时候,张静淑被抬下去看伤,用X光线照子弹在什么地方。她睡在软床上,眼闭着,脸苍白得可怕。经过我们面前时,我们都在默祷她能获得完全的健康。‎ 医院空气自然是很阴森凄惨,尤其不得安神的是同屋里的重伤者的呻吟。清说她闭上眼便看见和珍,耳鼓里常听见救命声和枪声。因此,得了狄大夫的允许,她便和我乘车回到女师大。听说和珍的棺材,五时可到学校,我便坐在清的床畔等着。我要最后告别和珍,我要看和珍在世界上所获到的报酬。由许多人抚养培植的健康人格,健康身体,更是中国女界将来健康的柱石,怎样便牺牲在不知觉中的撒手中?‎ 天愁地惨、风雪交作的黄昏时候,和珍的棺材由那泥泞的道路里,抬进了女师大。多少同学都哭声震天地迎着到了大礼堂。这时一阵阵的风,一阵的雪,和着这凄凉的哭声和热泪!我呢,也在这许多勇敢可敬的同学后面,向我可钦可敬可悲可泣的和珍,洒过一腔懦弱的血泪,吊她尚未远去的英魂!‎ 粗糙轻薄的几片木板,血都由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流出,她上体都赤裸着,脸上切齿瞪眼的情形,赠给了我们多少的勇气和怨愤。和珍,你放心地归去吧!我们将踏上你的尸身,执着你赠给我们的火把,去完成你的志愿,洗涤你的怨恨,创造未来的光明!和珍!你放心地归去吧!假如我们也倒了,还有我们未来的朋友们。‎ 她胸部有一个大孔,鲜血仍未流完翻过背来,有一排四个枪眼,前肋下一个,腋下一个,胸上一个,大概有七枪,头上的棒伤还可看出。当扶她出来照相时,天幕也垂下来了,昏暗中我们都被哭声和风声绞着,雪花和热泪融着。这是我们现时的环境,这便是我们的世界,多少女孩儿,围着两副血尸!‎ 这两副血尸,正面写着光荣!背面刻着凄惨!‎ 大惨杀的第二天。‎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放出野兽来噬人”比喻“三一八”的惨杀,形象深刻地揭示出反动当局的凶残,描写了游行学生的无助与凄惨。‎ B. “洒过一腔懦弱的血泪”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敬仰和哀悼,而“懦弱”说明作者感到自己软弱,不敢参加爱国运动。‎ C. 文章最后说“正面写着光荣”突出烈士牺牲的价值,给人激励,受人景仰;“背面刻着凄惨”揭示反动当局的残忍。‎ D. 文章写青年被残杀采用了特写镜头,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逼真,场面惊心动魄,真实再现了烈士临难的情形。‎ ‎8. 文章多处写风雪等景象,有什么作用?‎ ‎9. 同是写“三一八”惨案中被反动当局残酷镇压的学生,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与石评梅的《血尸》这两篇文章的角度有何不同?‎ ‎【答案】7. B 8.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一种沉闷、悲哀的氛围。‎ ‎②形象地衬托出“我”对烈士们的无比怀念和沉重悲痛。‎ ‎③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政府的愤怒和对黑暗现状的不满。 ‎ ‎9. ①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从老师的角度,重点回忆与刘和珍的交往,未亲见被杀惨状,情感蕴含在理性的思考之中。‎ ‎②石评梅《血尸》:从同学的角度,重点写刘和珍和杨德群的血尸,亲见她们被杀惨状,个人情感抒发强烈。‎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懦弱’说明作者软弱,不敢参加爱国运动”分析错误,这只是作者的自责。从原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悼念刘和珍,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从文中感情表达强烈的句子“我们将踏上你的尸身,执着你赠给我们的火把,去完成你的志愿,洗涤你的怨恨,创造未来的光明”等都可以看出作者是爱国的,并不是“软弱,不敢参加爱国运动”。‎ 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景物描写作用。解答这类题涉及的角度有,描写了什么内容,对主旨情感的作用,结构上和上下文题目等方面的关系,描写景物的手法有何特色等等。另外解答时还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问的是“文章多处写风雪等景象,有什么作用”,考生可仔细阅读全文,找到写风雪等景象的位置,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第一段中,“我站在走廊上望着飞舞的雪花,和那已透露了春意的树木花草”,说明时间已经是春天,“礼堂”交代了地点,“黯淡的天幕黑一阵,风雪更紧一阵”,从前庄严灿烂的礼堂,如今“冷风切切,阴气森森”,渲染了一种沉闷、悲哀的氛围。当刘和珍的棺材被抬回学校的时候,作者写到“天愁地惨、风雪交作的黄昏时候,和珍的棺材由那泥泞的道路里,抬进了女师大”“这时一阵阵的风,一阵的雪,和着这凄凉的哭声和热泪”,结合下文“我呢,也在这许多勇敢可敬的同学后面,向我可钦可敬可悲可泣的和珍,洒过一腔懦弱的血泪,吊她尚未远去的英魂”,可知,此处对风雪的描写,形象地衬托出“我”对烈士的无比怀念和深重的悲痛之情。倒数第三段作者先写了刘和珍被残忍杀害的情况——“她胸部有一个大孔,鲜血仍未流完翻过背来,有一排四个枪眼,前肋下一个,腋下一个,胸上一个,大概有七枪,头上的棒伤还可看出”,接着写到“当扶她出来照相时,天幕也垂下来了,昏暗中我们都被哭声和风声绞着,雪花和热泪融着”,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对反动政府的无比愤怒和对黑暗现状的不满,也表达出深重的悲痛之情。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本题问的是“同是写‘三一八’惨案中被反动当局残酷镇压的学生,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与石评梅的《血尸》这两篇文章的角度有何不同”,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本文,回忆《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从作者的身份、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作者的身份来看,《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是鲁迅先生,鲁迅是刘和珍的老师,《记念刘和珍君》是从老师悼念学生的角度来写的;本文的作者是石评梅,石评梅是刘和珍的同学,本文是从同学的角度来写的。从内容来看,《记念刘和珍君》写了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回忆了作者和刘和珍认识的过程,概述了刘和珍遇难经过,还写了对“三一八”惨案的思索;本文则重点写了刘和珍和杨德群死后满身鲜血的情况,也就是重点写了刘和珍和杨德群的血尸。从表达情感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并没有亲眼看见刘和珍被杀害的悲惨状况,他将所有情感都蕴含在对“三一八”惨案的思索中;本文作者亲眼看到了刘和珍和杨德群被杀害后的悲惨状况,字里行间表达出对烈士的悲痛悼念之情和对反动政府的愤怒之情。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 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找到环境描写的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家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就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扣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病愈,西入关,军广武。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留侯劝上入都关中。十三年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B. 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C. 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D. 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壮,少壮的青年,又指到达服兵役年龄的少壮男子,此处指后者。‎ B. 关中,函谷关以西,现今陕西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秦国所在地。‎ C. 鸿沟,楚汉相争时刘项两军对峙时的临时分界线,现比喻界线分明。‎ D. 洛阳,居洛水之南而得名,与西安、北京、南京并称我国四大古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刘邦义正辞严陈述事实。他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说定先入关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背负盟约。‎ B. 刘邦审时度势,谋而后断。项羽因违背盟约,身负有十大罪,提出与刘邦单独挑战,但刘邦拒绝这要求。‎ C. 刘邦机诈权变,反应机敏。他被项羽用弩箭射中胸部,却摸着脚慌称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 D. 刘邦遇事冷静,从谏如流,而项羽匹夫之勇、遇事急躁,最后刘胜项败,性格差异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何苦乃与公挑战。‎ ‎(2)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答案】10. A 11. D 12. B ‎ ‎13. (1)参考答案:我率领义兵带着诸侯来讨伐你这个残害人的罪人,我何必劳累自己竟然和你挑战呢!‎ ‎(2)参考答案:彭越带兵驻在梁地,往来袭击骚扰楚军,断绝楚军的粮食供给。‎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个句子,然后通读全文,找到句子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粗通大意,再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大意为:你项羽把各诸侯的将领都封在好地方,却迁移赶走原来的诸侯王,使得他们的臣下为争王位而反叛,这是你的第七条罪状。你项羽把义帝赶出彭城,自己却在那里建都,又侵夺韩王的地盘,把梁、楚之地并在一起据为已有,这是你的第八条罪状。结合上文“罪一”“罪二”“罪三”等,可知“罪七”前后应断开,排除D项。‎ ‎“诸将”是一个词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王诸将善地”“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的主语都是项羽,“故主”应为“徙逐”的宾语,故“徙逐故主”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 原文加标点为: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居洛水之南而得名”错误。洛阳,居洛水之北而得名。‎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项羽因违背盟约,身负有十大罪,提出与刘邦单独挑战,但刘邦拒绝这要求”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意思是汉王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要跟汉王单独决一雌雄,汉王则一项一项地列举项羽的罪状说:“当初我和你项羽一同受怀王之命,说定了先入关中者在关中为王,你项羽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可见,“违背盟约,身负有十大罪”是刘邦对项羽的主观指责,且也不是提出与刘邦单独挑战的原因。‎ 故选B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以”,率领;“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可译为“带领”;“诛”,讨伐;“残贼”,残害人的罪人;“何苦”,古今异义词,何必使自己受苦,可译为“何必劳累自己”;“乃”,竟然。‎ ‎(2)“将”,带领;“居”,驻扎;“苦”,使动用法,使……受苦,“苦楚兵”,使楚兵受苦,可译为“袭击骚扰楚军”;“绝”,断绝;“其”,代词,指楚军。‎ ‎【点睛】文言文断句常用的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高祖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楚汉两军相持很久,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备不堪。汉王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要跟汉王单独决一雌雄,汉王则一项一项地列举项羽的罪状说:“当初我和你项羽一同受怀王之命,说定了先入关中者在关中为王,你项羽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项羽假托怀王之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而自任上将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项羽奉命援救了赵国,本应当回报怀王,而你项羽却擅自劫持诸侯的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怀王当初约定入关后不准烧杀掳掠,你却焚毁秦朝宫室,挖了始皇帝坟墓,私自收取秦地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条罪状。你硬是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条罪状。你采用欺诈手段在新安活埋了二十万秦兵,却封赏他们的降将,这是你的第六条罪状。你项羽把各诸侯的将领都封在好地方,却迁移赶走原来的诸侯王,使得他们的臣下为争王位而反叛,这是你的第七条罪状。你项羽把义帝赶出彭城,自己却在那里建都,又侵夺韩王的地盘,把梁、楚之地并在一起据为已有,这是你的第八条罪状。你项羽派人在江南秘密地杀了义帝,这是你的第九条罪状。你为人臣子却谋杀君主,杀害已经投降之人,你为政不公,不守信约,不容于天下,大逆不道,这是你的第十条罪状。如今我率领义兵和诸侯们来讨伐你这个残害人的罪人,又何必劳累我来跟你挑战呢?”项羽十分恼怒,埋伏好的带机关的箭射中了汉王。汉王伤的是胸部,却按着脚说:“这个人射中了我的脚趾!”汉王因受箭伤而病倒了,张良硬是请他起来出去巡行,慰劳部队,以便稳定军心,不让楚军占胜利的威势压过汉军。汉王出去巡视军营,病情加重,立即赶回了成皋。汉王病好后,向西进入关中,驻军广武。在这时候,彭越带兵驻在梁地,往来袭击骚扰楚军,断绝楚军的粮食供给。项羽多次攻打击彭越等人,齐王韩信又进兵攻击楚地。项羽惊恐,就跟汉王约定,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项羽罢兵回东方了,汉王也想率军回西方。但汉王采用张良、陈平的计策,于是进兵追赶项羽。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成,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天下平定后,高祖定都洛阳,诸侯都臣服。留侯张良也劝说高祖进入关中去定都。十三年四月甲辰日,高祖在长乐宫逝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市北部。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从太阳西斜时彩虹入笔形象传神地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夏日黄昏图。‎ B. 上阕从空中美景到眼前斜阳关山,雨后群山格外苍白无力,显出苍茫的暮色。‎ C. 下阕开始两句点出此词追忆的主题,这些弹洞点缀祖国河山,却显得分外美丽。‎ D. 本词通过对大柏地夏天傍晚雨后的山川风景的描绘,表达出词人乐观豪迈的胸襟。‎ ‎15. 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14. B 15. ①上阕夏季雨后群山苍翠欲滴,斜阳照耀,彩虹色彩斑斓的景象是实写;而想象彩虹像一条彩带,是谁挥动着这样的彩带在天空中翩翩起舞,这是虚写,表现出作者战斗胜利后的欣喜心情。‎ ‎②下阕实写看到村里墙壁上的弹洞,调侃“装点此关山”;抚今追昔,让人想起当年的那场鏖战硝烟弥漫,流露出一种乐观情绪。‎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B项,“雨后群山格外苍白无力,显出苍茫的暮色”分析不当。“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写的是雨后群山格外苍翠欲滴,显出绮丽的暮色。‎ 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要求简要说明这首词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中的“虚”,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考生答题时应仔细阅读全词,分别指出词中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并答出虚实结合的表达作用。‎ 上阕,写的是天上挂着一条七色的彩虹,像是有人拿着彩色的丝绸在翩翩起舞,阵雨之后又升起了希望的太阳,苍翠的群山又时隐时现,整个画面丰富和谐,生机盎然。彩虹、斜阳、关山都是实写,把彩虹想象成彩带则是虚写,写出了彩虹美丽的形态,而且“当空舞”三字又使静止的彩虹具有动感。由注释可知,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上阕虚实结合表现出作者战斗胜利后的欣喜心情。下阕大意是:当年这里曾经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战斗,子弹穿透了前面村子的墙壁,那前村墙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把这里的景色打扮得更加美丽。实写了墙壁上的弹洞,由墙壁上的弹洞想到了当年鏖战的场景,并说这些弹洞能够“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抚今追昔,表达出一种乐观情绪。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仔细阅读所给注释,再通读全诗,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易水边慷慨歌曰:“______,______。”这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在开头用“______”,在结尾用“______”,两次写与“云彩”作别时自己的动作。‎ ‎【答案】 (1). 三军可夺帅也 (2). 匹夫不可夺志也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我轻轻的招手 (6). 我挥一挥衣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帅、萧、寒、还、袖。‎ ‎【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重点考核“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利用疫苗抗癌是医学家们______想实现的目标之一。欧美的医学家们正在就几种可能的抗癌疫苗进行______。英国研究人员新研制的疫苗是利用生命的基本遗传物质DNA来制备具有人格化的疫苗,他们的试验真可谓空前未有。该研究所人员罗伯特·霍金斯博士说他们的试验标志着利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治疗淋巴癌,同时也是一种______的基因疗法的形式。肿瘤是由分裂后失去控制的人体细胞形成的,但是从遗传学上来讲,这种细胞又是人体的一部分,因此免疫系统不会把它们当作外来敌人加以______。( ),或者至少是阻止肿瘤繁殖。由于这种疫苗能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因而不会产生有害的任何副作用。但是,科学家们根据早先对其他抗癌疫苗进行的试验,担心免疫系统有可能反戈一击,杀伤健康细胞。‎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迫不及待 试验 行之有效 攻击 B 迫不及待 实验 行之有效 打击 C. 急于求成 实验 立竿见影 攻击 D. 急于求成 试验 立竿见影 打击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研究人员希望他们能诱导这种研制的疫苗去攻击人体免疫系统肿瘤 B. 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研制的这种疫苗能诱导人体肿瘤被免疫系统攻击 C. 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研制的这种疫苗能诱导人体免疫系统去攻击肿瘤 D. 研究人员希望人体免疫系统肿瘤被他们研制的这种疫苗诱导并攻击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之所以这种疫苗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的副作用,是因为能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 B. 由于这种疫苗能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因而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的副作用 C. 之所以这种疫苗能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是因为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D. 由于这种疫苗能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因而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个空,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 文中说医学家们想实现利用疫苗抗癌目标,他们的心情十分急切,应选“迫不及待”。‎ 第二个空,试验:已知某种事物的时候,为了了解它的性能或者结果而进行的试用操作,与实验不同;还指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实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文中说的为了了解抗癌疫苗的性能或者结果而进行试用,应选“试验”。‎ 第三个空,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立竿见影:比喻行事能马上看到效果或付出能马上得到收获。多用于描述某种具体措施能立刻见效。‎ 后文作者说“肿瘤是由分裂后失去控制的人体细胞形成的,但是从遗传学上来讲,这种细胞又是人体的一部分,因此免疫系统不会把它们当作外来敌人”,表明这种基因疗法实行起来有成效,故应选用“行之有效”。‎ 第四个空,攻击:发起进攻。‎ 打击:敲打撞击。‎ 结合上文“敌人”一词可知,应选用“打击”。‎ 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和各个选项,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根据后文“或者至少是阻止肿瘤繁殖”可知,“阻止肿瘤繁殖”的应是“疫苗”,从主语一致性的角度考虑,可排除D项;‎ 结合上文来看,“诱导”的主语应该是“研制的这种疫苗”,“这种疫苗”不能“攻击”肿瘤,排除A项;‎ ‎“诱导”的应是“人体免疫系统”,而不是“人体肿瘤”,排除B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画线句子成分赘余,“副作用”指药物在防治某些疾病时发生的不需要的药理作用,不需要用“有害的”修饰,删除“有害的”。‎ A项,成分赘余,“有害的副作用”语意重复,删除“有害的”。‎ B项,成分赘余,“有害的副作用”语意重复,删除“有害的”。‎ C项,不合逻辑,“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是“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的原因,选项因果颠倒,应改为“这种疫苗之所以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是因为能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 故选D。‎ ‎【点睛】所谓近义词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词语。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词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素善留侯张良 D. 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 A项,因:介词,依靠;介词,趁机。‎ B项,两个“微”都是副词,“如果没有”的意思。‎ C项,善:副词,好好地;动词,与……交好。‎ D项,顾:副词,只是;动词,回头。‎ 故选B。‎ ‎21.下到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的独体字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来的“象形字”和“会意字”;楷书也叫真书,汉魏之际形成,沿用至今。‎ B.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等,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联的种类繁多。‎ C.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D. 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房东密考伯夫妇是以自己的父母为原型塑造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和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汉字的独体字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来的‘象形字’和‘会意字’”错误。汉字的独体字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来的“象形字”和“指事字”。‎ 故选A。‎ ‎22.仿照下面的句子,补写一组句子。要求话题一致,内容相符,修辞相同,句式一致。‎ 理想 理想 就像埋藏在地底下的宝藏 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要找到它 __________________‎ 坚持是挖宝的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就像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 (2). 如果要摘下它 (3). 勤奋是登山的绳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要求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高雅,符合事理理逻辑。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仔细阅读例句,确定仿写内容和格式,再进行仿写。‎ 本题从内容上来看,考生要围绕“理想”进行仿写;从形式上来看,例句中“理想就像埋藏在地底下的宝藏”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坚持是挖宝的工具”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如果要找到它,坚持是挖宝的工具”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因此考生仿写时要使用“理想就像……,如果要……,……是……”的形式,另外还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主题要积极向上。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语句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然后注意分析原句的特点:①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句的句意与原句一致;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如是复句,要注意分句间的关系、关联词的使用,还要注意标点的暗示作用;③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④注意原句的修辞特点,如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⑤注意原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等,仿句要一致。分析好原句后,组织好语言,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与原句一致,注意上下文的照应,做到和谐一致。‎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9月1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讲述了与国旗相关的感人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以“我最深的国旗记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写出真情实思,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最深的国旗记忆 我最深的国旗记忆是1949年10月1日,当巍峨的华表那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迎来东升的太阳,响彻云霄的礼炮迎接新中国划时代的诞生。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传遍世界。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晴空迎风飘扬。红旗飘呀飘,那是苦难的母亲擦去满眼泪水露出的幸福笑颜。‎ 我最深的国旗记忆是1997年7月1日,饱受屈辱的香港大地上,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中华人人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同时徐徐升起。凝聚了中华民族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夙愿。这鲜艳的五星红旗,见证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这鲜艳的五星红旗,描绘了祖国统一灿烂篇章。红旗飘呀飘,那是人民当家作主指点江山的豪情。‎ 我最深的国旗记忆是2008年8月的北京,那是欢乐的海洋,奥运会声上,处处鲜花绽放,国歌嘹亮,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这是一次空前的盛会,无数奥运健儿顽强拼搏,摘金夺银,让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飘扬在奥运会声。多少激动人心的时刻,多少拥抱梦想的辉煌。这鲜艳的五星红旗,是绽放在世界的一朵朵绚丽的奇葩,它把自豪镌刻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红旗飘呀飘,那是中华腾飞的翅膀。‎ 我最深的国旗记忆是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成功,诠释了中国的不懈进程,鲜艳的五星红旗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强大。‎ 我最深的国旗记忆是“中华神盾”海口舰“身披”五星红旗走过34万海里,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美洲,多次击退武装海盗。‎ 我最深的国旗记忆是“嫦娥人”进行了上百次试验,终于让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闪耀”。当特制的五星红旗在航天员的手中高举于太空之时,我已激动得不能自已。我为中国人把神话变成实话的壮举而欣喜若狂,更为祖国取得以科技与经济为代表的辉煌发展成就而骄傲。‎ 我最深的国旗记忆是老校长升起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爱国课”一上就是70年……‎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你披荆斩棘,谱写多少宏伟篇章。在千里冰封的南极大地,在世界屋脊的珠峰山巅,在扶摇万里的浩瀚太空,处处可见你美丽的身影。我最深的国旗记忆,连接着共和国的沧桑巨变。‎ 国旗凝聚中华民族之魂,而今她将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走向新世纪的辉煌,我坚信她将带给我更辉煌的记忆!‎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命题作文的方式呈现,所给命题是一个短语,对于这类命题作文,可以先解读短语的意思,再结合材料分析确定最佳立意。‎ 审题:‎ 本题所给命题是“我最深的国旗记忆”,这是关于社会热点的命题作文。社会热点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中与国旗相关的感人故事,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青少年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社会热点的同时,也关注自身发展和人生选择,并进行深入思考,自觉提高对国家、社会、人生、实践等认识,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个人的家国责任担当。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意在突出命题作文的考查,体现必修一教材“表达交流”写作专题的训练要求。‎ 题目中“我”表明具体对象,“国旗”指出写作内容,“记忆”说明回顾叙述,“最深”强调重点突出。要把握题目的内涵和关键,应该在回顾自己与国旗的众多故事或联系中,比较后选择记忆最深的来写。如果笼统写国旗故事或记忆,没有体现“我”或“最深”的,则不完全符合要求。‎ 命题作文的材料是拓展思路,不是限制范围或观点,但所给材料也有提示和引导的作用。考生可以选择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讲述的与国旗相关的感人故事中,自己记忆最深的一个来写,也可以抛开材料写自己与国旗其他的相关联系中记忆最深的。‎ 文体没做限制,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或抒情性散文,根据题目的暗示,最好是夹叙夹议。注意行文内容总体要积极向上,格调要高,不能阴暗灰色。‎ 立意角度参考:‎ ‎(1)表达爱国之情:通过写“我”与国旗相关的故事,展现“我最深的国旗记忆”,表达爱国之情。‎ ‎(2)反映国家的发展进步:通过写“我最深的国旗记忆”,反映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3)表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通过写“我最深的国旗记忆”,表达青年人要勇于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等等。‎ 行文结构:‎ 本题可写记叙文,记叙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逐层递进式、一线串珠式、片断并列式、情景交融式、点面结合式等。此题可采用逐层递进式的结构行文,如可围绕“表达爱国之情”的主题行文,通过回忆“我”与国旗相关的故事,展现“我最深的国旗记忆”,表达“我”的爱国之情。‎ 素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长宽比例为3:2‎ ‎。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 ‎(2)1990年6月28日,中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并于同日通过第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该法于1990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国旗法》不仅规定了国旗的制法、悬挂场合及悬挂方式,还强调了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因此每个公民与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祖国》‎ ‎(4)“中华神盾”海口舰“身披”五星红旗走过34万海里,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美洲,多次击退武装海盗。‎ ‎【点睛】命题作文具体立意方向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是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的内涵是什么。例如,本题考生可以通过叙写故事,告诉读者,“我最深的国旗记忆”是什么样的记忆,展示“我最深的国旗记忆”具体内容;(2)“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内容的合理性,例如,本题考生可以通过叙写故事或议论分析,告诉读者,为什么这些记忆“我最深的国旗记忆”;(3)将“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结合起来,深入展现所给标题的内容。例如本题可以通过写人叙事或分析论证,告诉读者,“我最深的国旗记忆”是什么样的记忆,为什么这些记忆是“我最深的国旗记忆”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