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安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测试卷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 审题人:高一语文组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周礼·春官》所载“九祭”中,第三祭“炮祭”,这种烧柴祭天的仪式,被认为是爆竹的起源。爆竹的流行,始于唐而兴于宋。南宋时,开始用火药制作烟火。至于其功能,依然延续驱鬼避邪的旧俗,其后,烟火延伸为敬神拜祖之祭祀以及检阅军队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明清,烟火除祭祀功能外,更多用于节庆、典礼、娱乐、婚丧嫁娶等礼仪。及至我们这一代,烟火原初的驱邪、祭祀功能逐渐淡出,差不多蜕变为纯娱乐工具。 对烟火的质疑,来自于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相比起来,烟火与都市文明在实践层面上的冲撞、矛盾关系,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关系。的确如此,烟火爆竹的四处散放,给都市留下自娱的快乐,也带来各种问题。都市为此付出巨大的、难以承受的代价。因此,有学者将此现象谑称为恶俗、恶习,虽刻薄了些,却也道出了由烟火燃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这种压力下,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便成为都市文明发展的必然。 如何既存护烟火所固有的习俗与记忆,又使其在与都市空间的结合中,转型为当代艺术形态,日益成为时代课题。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最佳方案。烟火作为公共艺术,不仅以全新的视觉景观呈现出都市的活力,也准确地表达了时代的精神诉求,更为重要的,它还将爆破有效地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有效避免了散放时可能带来的危害。烟火作为公共艺术的范例极多,在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际性的音乐烟火大赛及各类庆典上,以某一主题为旨归的大型烟火燃放与爆破,已然成为常态。 就艺术创作而言,烟火是一个具有无限开拓空间的新领域。在艺术家手中,烟火被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突破原有局限,一跃成为大型的爆破艺术新形态。它带给观者的,是视觉、听觉复合为一的现场震撼与艺术感受。虽然烟火在天空转瞬即逝,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们留下恒久的审美记忆。在这里,值得确信的是,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 24 - 当然,仅仅在视觉审美层面理解烟火的公共艺术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艺术家的烟火艺术创作,往往是围绕某一时代主题而展开的。以时代精神、文明进步、科学理念等主题有效地置换炮祭中的旧习俗、旧观念,是烟火由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的关键一环。另一个事实在于,观者只有与时代主题心有所感,意有所通,将视听觉震撼转化为内心感应,方能带来心灵的快乐。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上,当燃放起烟火时,人们能够从绚烂的烟火中,感受到一个国家成长的节奏,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烟火公共艺术之教化,和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准确地标志出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裂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脚下的道路熠熠生辉。 (选自张晓凌《烟火:从炮祭到大型公共艺术》,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烟火”一词源于《周礼·春官·大祝》中的记载,其在古代的功能是驱鬼辟邪、祭祀和用于节庆、典礼等礼仪。 B. 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燃放烟花爆竹逐渐变成了一种恶俗、恶习,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C. 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后能够与都市空间很好地结含,由此解决了传统烟火与都市文明的矛盾。 D. 烟火转型后,不纯粹是娱乐的工具.也是可以让观者在视觉、听觉和心灵层面得到满足的艺术。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别介绍了烟火的起源、功能的演变及与城市文明存在冲突的现状,这些是烟火需要转型的前提。 B. 大型烟火公共艺术表演在国际上已成常态,进一步证明了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的正确性。 C. 文中以2008年奥运会燃放烟火为例,意在表明观者要得到心灵的快乐,需理解其中的时代主题。 D. 作者从烟火及其与都市文明的冲突谈到烟火转型,最后突出烟火转型后的意义,条理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让烟火在现代社会中长久发展,就应该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使之更加适应都市文明的崛起。 B. 将传统烟火转变为大型的公共艺术,这是保护与发展民俗文化道路上一个较成功的案例。 C. - 24 - 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烟火很难成为一种大型的爆破艺术,也很难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D. 烟火由“炮祭”转型为公共艺术并被大众普遍接受,成功的核心是用新主题有效置换旧风俗。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烟火一词源于《周礼•春官•大祝》中的记载”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周礼•春官•大祝》所载“九祭”中,“炮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文中说的是“被认为”。B项,“变成了一种恶俗、恶习”错误,第二段说的是“有学者将此现象谑称为恶俗、恶习”,可见这只是一些学者的谑称,并非现实。C项,“解决了……矛盾”错误,原文说的是“由艺术家……最佳方案”,提出“最佳方案”不代表已经解决了矛盾。故选D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这些是……前提”表述不当,从文中来看,烟火的起源及其功能的演变不是“烟火需要转型”的前提。故选A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成功的核心”错误,选项表述不当,文中说的是“是烟火由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的关键一环”。故选D项。 - 24 -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携程游学平台发布了“2019暑期游学消费排行榜”,统计了全国15个游学主要出发城市2019暑期消费价格:广州游学人均花费11963元,全国最高,其次是北京10380元和上海9830元。在K12阶段学生中,游学消费按照年龄递增。各年龄段消费最高的分别是珠海小学生、上海初中生、广州高中生,分别为5963元、12263元和20852元。 - 24 - 怎么选择靠谱的游学产品?业界专家呼吁,家长选择游学不应该一味求贵,而应优先考虑产品的含金量、性价比、孩子感不感兴趣、行程合不合适。而哪类产品更受欢迎?“暑期游学产品人气排行榜”显示,从网上预定看,今年暑期增长在100%以上的10条黑马产品中,8条客单价在10000元以下。其中一条“趣玩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导览课行程,邀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上海市遗传学会成员担当导师进行讲解,单价在180元,暑期上单量同比增长540%。而海外游学方面,让孩子学英语也不一定要报名三四万的游学团。一条售价仅5600元(目的地参团)的英国家庭教师寄宿深度体验游学今年暑假也走红了,上午三小时的语言交流,住老师家深度体验英国民间文化,下午老师和学生一道出游购物,非常自由也能学到东西。 (摘编自《人均花费8641元 家长消费行为趋于理性》,《南方日报》2019年8月16日) 材料二: “是否应该让孩子参加夏令营或者补习班,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青岛市家校合作促进会副会长管相忠说,应该量力而行、因材施教,不要盲目跟风消费。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暑假时间,做到有计划有规律,劳逸结合,松弛有度。 管相忠说,现在市场上举办的夏令营水平参差不齐,这个行业几乎没有准入门槛,谁能拉到学生谁就能办。“专业性差,教育目标不明确,方案设计不规范······一些夏令营的整体设计就有问题。我国对夏令营的市场监管仍存在不少中间地带。建议相关部门从源头上进行监管,比如举办的机构需提交合理的设计方案,通过后方可给予资质审批。” “关于暑假期间对孩子的陪伴,大部分有工作的家长确实存在实际困难。家里又没有老人可以看管,孩子长时间独自在家又不安全,这也是一个实际问题。”管相忠表示,暑假里的孩子去哪里?也反映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民生现实问题,在社区搭建更多的公益教育平台,为放假的孩子提供精彩的活动和教育资源,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也期待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除了参加夏令营,孩子的暑假还应该有哪些元素呢?专家认为,孩子的成长就如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在育儿过程中,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家长要有“培根”意识,把孩子时间和空间用在根部位置,比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运动习惯、良好的品德等,根深才能叶茂。北山二路小学校长杨伟说:“现在很多家长把过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枝叶’上,放在知识的补充上,而知识的补充是一个无底洞,这难免会让部分家长产生焦虑情绪。至于暑假,既然国家规定了假期的存在,就应该好好规划这段时间,进行根部培养。可以鼓动孩子假期多阅读、练字,多参加社会实践(含家务劳动),多锻炼,多亲近自然,鼓励发展兴趣特长等,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摘编自《青岛日报》2019年7月30日) 材料三: - 24 - 如何让游学健康发展?“游学”增长迅速既是教育领城也是服务业的一场供给侧改革。业内人士说,作为一种新的“游&学”业态,在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地方教育部门、学校也存在着怕承担安全和经济责任的隐忧。陈曦建议,教育部可以联合市场监管等多部委对涉及此类业务的机构和游学团进行审核,确立“星级名单”进行推荐,便于家长选择。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面对层出不穷的游学机构和游学项目,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还是安全保障,但游学市场属于典型的交叉地带。”因此,家长应选择正规机构,并切实了解和考察所选机构推出项目的安全保津措施,以及以往该机构出行的安全系数。 据了解,现在很多高校寒暑假也有“开放日”,高校假期也有对中学生开展的各种夏令营活动等,许多家长却了解甚少。业内人士建议,我国的多所知名高校也可以和教育部门联合组织“游学团”,惠及更多学生。华中师范大学范先佐教授说,夏令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确实能起到作用,但并不一定要去国外才有收获。他说,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可以带着孩子去参观国内名校,还有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如果孩子喜欢读书,可以带他们去本地有名的书店。去美术馆看画展,听专家讲座等,同样都能够拓展孩子视野。 (摘编自《中小学生暑期“游学”热背后的“花头经”与“冤大头”》) 4. 下列对“游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游学平台的统计数据看,广、京、沪三地人均游学花费高于国内其他主要游学出发城市,在各年龄段消费的比较中,广州高中生的游学消费居于榜首。 B. 诸多的游学产品中,像博物馆导览课这样的文化路线,既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又价位不高,可谓“物美价廉”,市场反应热烈。 C. 有些游学夏令营整体设计明显存在问题,却能活跃于游学市场,这是家长的盲目跟风消费造成的,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切身利益。 D. 游学现象折射出一个现实的民生问题,即大多有工作的家长无法陪伴假期里的孩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令营对孩子成长有一定作用,但家长更应遵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暑期生活。 B. 家长需要理性管理孩子的暑期生活和教育,应更注重习惯的养成、品格的培养和精神的滋养。 C. 游学现象的兴起,透露出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和攀比心理,理性不足。 D. 游学增长迅速涉及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正视问题,积极参与管理。 6. - 24 - 如果你的亲友(家长)想让孩子参加暑期“游学团”,在游学产品的选择上你对他有哪些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①适合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时间、行程等。②有安全保证:选择正规机构,切实了解和考察所选机构推出项日的安全保障措施。③性价比高: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求贵。注重游学产品的含金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有些游学夏令营的整体设计明显存在问题,却能活跃于游学市场,这是家长的盲目跟风消费造成的,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切身利益”中“这是家长的盲目跟风消费造成的”表述过于绝对,据“我国对夏令营的市场监管仍存在不少中间地带。建议相关部门从源头上进行监管,比如举办的机构需提交合理的设计方案,通过后方可给予资质审批”可知, 还有市场监管不严等原因。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C项,“游学现象的兴起,透露出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和攀比心理,理性不足”中“普遍存在”的说法夸大事实,据原文说“现在很多家长把过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枝叶’上,放在知识的补充上,而知识的补充是一个无底洞,这难免会让部分家长产生焦虑情绪”可知,这是部分家长的情绪,而不是普遍存在的。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 - 24 -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在游学产品的选择上你的建议。材料一“怎么选择靠谱的游学产品?业界专家呼吁,家长选择游学不应该一味求贵,而应优先考虑产品的含金量、性价比、孩子感不感兴趣、行程合不合适”,材料二“应该量力而行、因材施教,不要盲目跟风消费。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暑假时间,做到有计划有规律,劳逸结合,松弛有度”,根据以上信息,进行合并相同信息,可以提出两个建议,一是选择游学产品时,要适合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时间、行程等;二是要选择性价比高的游学产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跟风,不攀比不求贵,应优先考虑游学产品的含金量和性价比。据材料三“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面对层出不穷的游学机构和游学项目,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还是安全保障,但游学市场属于典型的交叉地带。’因此,家长应选择正规机构,并切实了解和考察所选机构推出项目的安全保津措施,以及以往该机构出行的安全系数”,可以提出的建议是要选择正规机构, 有安全保证,切实了解和考察所选机构推出项日的安全保障措施。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答题技巧: (1)通读材料,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读懂图表。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找准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2)整合文本重要信息,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归纳整合;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约内奇 契诃夫 年轻的德米特里·约内奇·斯塔尔采夫被委任为县区地方医生的初期,住在离C城九俄里的佳里日镇,那时便有人建议他作为有知识的人必须结识图尔金一家,当地人认为他家最有教养、最有天分。 那是一个星期天,斯塔尔采夫进城去散心,他不慌不忙地走着一路上哼唱着:“①我生活中还没有品尝到泪水的滋味……”后来想起伊万·彼得罗维奇·图尔金的邀请,便决定到图尔金家去一趟。 - 24 - 伊万·彼得罗维奇在门廊里迎接了他。他把妻子薇拉·约瑟福夫娜介绍给医生,说:“我对他说,即使罗马法典也没有哪项规定让他待在自己的医院里,他应当把自己的闲暇时间贡献给社会。”接着又把女儿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引见给斯塔尔采夫。姑娘长得酷似母亲,身材同样苗条,面目同样可爱。她的表情还带有几分稚气,腰身纤细柔韧。 后来大家坐在客厅里,表情非常严肃,薇拉·约瑟福夫娜朗诵了自己的小说。 “现在请你,猫咪,弹个曲子吧。”伊万·彼得罗维奇对女儿说。 “啊,猫咪,你从来没有弹得像今天这么精彩。”当女儿演奏完毕站起来时,伊万·彼得罗维奇说。 “好极了!”斯塔尔采夫说了一句。 徒步回到自己的住处佳里日镇,他一路走一路哼哼着:“②你的声音对我来说,又温柔又忧伤……” 他决定到图尔金家去求婚。来得不是时候,理发师正在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的房间里为她美发。她准备去俱乐部参加跳舞晚会。 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终于走了进来,身穿袒胸露背的舞会纱裙,靓丽,纯洁。斯塔尔采夫只顾欣赏她,惊讶地望着她,一味地傻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开始告别,他也没有必要留在此地了。于是站起身来说他也应该回去:病人还在等待他。 伊万·彼得罗维奇说:“那么就不留您了。啊,请您顺便把猫咪捎到俱乐部。” 斯塔尔采夫回了家,但很快又返了回来,身上穿着别人的礼服,系着挺硬的白领带,领带总是支棱着,好像要从领子上溜下去。他在俱乐部的客厅里一直坐到深夜,温情脉脉地对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说:“请您做我的妻子!” “德米特里·约内奇。”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想了片刻,脸上露出极其严肃的表情,说道,“请您原谅,我不能做您的夫人。让我们严肃地谈一谈这个问题。德米特里·约内奇,您是一位善良、高尚的人。您知道,我一生中最钟爱的莫过于艺术,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音乐。我希望当一名演员,我希望出名、成功、随心所欲,可是您希望我继续留在这座城里,继续过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这种生活我已经不能忍受了。当夫人——啊,不,对不起,人应当朝更高的灿烂的目标努力,而家庭生活会把我永远束缚住。” 她转身离开了客厅。 - 24 - 斯塔尔采夫走出俱乐部,来到街上,首先把硬领带拉了下来,并深深地呼了一口气。——他没有想到会遭到拒绝,——他也不相信自己的梦想和期望会把他引向如此愚蠢的结局,活像是业余剧团演出的小戏里的情节。 当他听说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去了莫斯科报考音乐学院时,他的心平静了,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后来,他偶尔也会想起怎样满城寻找礼服,那时他就伸伸懒腰自言自语:“③当初操心的事还真不少!” 四年过去了。每天上午,斯塔尔采夫在佳里日镇自己的医院里匆匆接待完病人之后,便乘车去看望城里的病人。他乘坐的已经不是双套而是三套马车了,套上还缀着铃铛,到了深夜他才能回家。他胖了,发福了,不愿意走路了。 斯塔尔采夫到过一些不同的家庭,见识过很多人,可是他和谁也不接近。城里人的谈吐、对人生的看法,甚至他们的样子都让他心烦。像看戏、听音乐演出之类的娱乐,他一概退避三舍,但他每天晚上玩牌,一玩就是三个小时,而且玩得上瘾。他还有一种爱好,这种爱好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养成的:这就是每天晚上清点从衣兜里掏出的给人治病所得的纸币,有时这些纸币把所有衣兜塞得满满的,足有七十多卢布,有黄票子、绿票子,有的散发着香水味,有的带醋味,有的有神香味和鱼油味;累积到几百卢布时,他就把钱送到信贷社去存起来。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约内奇受邀去图尔金家见到薇拉朗诵她自己的小说、叶卡捷琳娜弹曲,主要是为了突出约内奇和图尔金二者家境悬殊。 B. 叶卡捷琳娜拒绝了约内奇的求婚,除了两人社会地位的不同,还因为叶卡捷琳娜认为两人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理想不一样。 C. 小说运用语言、外貌、动作和心理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塑造约内奇的形象,表现了约内奇由善良热情到贪婪麻木的转变。 D. 约内奇求婚的失败使他感到丢人,也使他厌烦城里人,不再对爱情、交往、艺术有什么兴趣,后来他虽生活优裕却也无聊。 8. 小说中三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约内奇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9. 小说最后具体写了约内奇的一种爱好,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处:表现了约内奇对生活的满意和乐观心态。第②处:表现了约内奇对叶卡捷琳娜的一见钟情。第③处:表现了约内奇对爱情的失望以及自嘲。 9. - 24 - ①突出内容,说明约内奇每天忙碌着行医的目的是为金钱卖命。②刻画形象,以约内奇对金钱的贪婪表现他生活观念的扭曲、堕落。③深化主题,以约内奇成为金钱的奴隶来反映当时社会上人们思想的空虚愚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审题可知,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A项,“文中写约内奇受邀去图尔金家见到薇拉朗诵她自己的小说、叶卡捷琳娜弹曲,主要是为了突出约内奇和图尔金二者家境悬殊”中“主要是为了突出约内奇和图尔金二者家境悬殊”分析不当,这些情节内容主要是为了推动后面约内奇追求叶卡捷琳娜的情节发展。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可从不同角度和多层面发掘,注意选取细节进行理解,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力求准确完整的概括。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三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约内奇怎样的心理。第一处“我生活中还没有品尝到泪水的滋味……”,这是约内奇受到伊万·彼得罗维奇·图尔金的邀请,便决定到图尔金家去一趟时,约内奇哼唱的内容,因为“当地人认为他家最有教养、最有天分”,生活中没有泪水,就表现了约内奇对生活很满意,在生活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第二处“你的声音对我来说,又温柔又忧伤……”,是指约内奇对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的美好的感觉,是约内奇在结识了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以后,对叶卡捷琳娜一见钟情的心理体现,“他决定到图尔金家去求婚”。第三处“当初操心的事还真不少!”这是“他偶尔也会想起怎样满城寻找礼服”时的自言自语,这是约内奇在向叶卡捷琳娜求婚受到拒绝后,对爱情很是失望以及自嘲的心理表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构思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梳理文章结构,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具体内容、人物形象、主旨目的等角度分条概括作答。 - 24 -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最后具体写了约内奇的一种爱好,有何用意。小说最后写“他还有一种爱好,这种爱好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养成的:这就是每天晚上清点从衣兜里掏出的给人治病所得的纸币,有时这些纸币把所有衣兜塞得满满的,足有七十多卢布,有黄票子、绿票子,有的散发着香水味,有的带醋味,有的有神香味和鱼油味;累积到几百卢布时,他就把钱送到信贷社去存起来”,从最后一句“累积到几百卢布时,他就把钱送到信贷社去存起来”可知,约内奇每天忙碌着行医给人治病的目的是为积攒金钱,为金钱卖命,这也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结尾写到的约内奇的爱好是积攒金钱并存起来,这些金钱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上文也写道“斯塔尔采夫在佳里日镇自己的医院里匆匆接待完病人之后,便乘车去看望城里的病人……到了深夜他才能回家”,这和他开始说的“我生活中还没有品尝到泪水的滋味……”表现出的对生活很满意和乐观态度有着鲜明的对比,这就表现出了约内奇对金钱的贪婪和他生活观念的扭曲和堕落,丰富了约内奇这个人物的形象。从小说结尾可以得知约内奇成为了金钱的奴隶,联系当时的社会现状,通过约内奇的爱好能反映出当时社会上人们思想空虚愚昧的心理和对生活消极的态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 - 24 - ,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渝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乎而去取之/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B.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C.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D.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移守”中的“移”在文中是调任的意思,是中国古代官职变更的一种方式。 B. “狱讼”在文中分指牢狱和诉讼,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官员也审理辖区案件。 C. “城郭”在文中泛指城,分而言之,“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D. “子由”是苏轼弟弟苏辙的表字,古人的字和名之间一般 存在意义上的关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意识,就可以随遇而安。 B. 作者到胶西一年之后,身体更加丰腴而白发逐渐变黑,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 作者登台远望,遥想一系列古人的丰功伟绩,感慨唏噓,可见建功立业之理想尚在。 D. 作者能够“游于物之外也”,其弟又以“超然”命名此台,适见兄弟二人志意相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扶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知胜负之所在。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 - 24 -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句中,“人之所欲无穷”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是并列结构,中间要断开,排除BD;“可乐者常少”和“可悲者常多”也是并列分句,中间要断开,排除A。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项,““狱讼”在文中分指牢狱和诉讼”表述有误,狱讼指讼事,讼案。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身体更加丰腴而白发逐渐变黑,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曲解文意,结合原文是筑了超然台,可以“游于物之外也”,这是他最大的快乐。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临”动词,面对;“眩乱”动词,眼花缭乱;“反复”副词,反复不定。(2)中的“因”介词,凭借;“新”使动用法,使它新;“相与”副词,一起;“肆”动词,任意而行。 【点睛】译文: - 24 -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 - 2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唐】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颔联的“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未被进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B. 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照应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C. 本诗以景结情,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寓于其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D.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 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不受重用,“三度为郎”“一从出守”“长不用”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韶华易逝,“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③苍生之痛,“苍生未休”,诗人不安;④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首先要读懂诗歌,把诗歌的语言、语境和意境转化为可理解的可想象的可感知的内容,其次逐一比对选项和诗句。A项,“不敢抱怨”、“对仕途的关心”分析错误,颔联意指莫说君主没有重用自己,怎奈世间仍不太平,并未表露不敢抱怨和关心仕途的情感。故选A。 - 24 -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从审读题目、品读关键词句、关注尾联和分析意象的角度去感知诗人抒发的情感。通过分析题目,根据“客”和“悲秋”可知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应该是悲愁,再分析首联的关键词“三度为郎”“白头”“出守”“五经秋”,概述了诗人仕途坎坷,颔联中的“莫言”“苍生”“未休”有点明了诗人对仕途不畅的感叹,以及感念苍生疾苦的不安,颈联中“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指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客居他乡又逢秋的伤感,尾联中“心事”“不知”“向谁论”的孤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大鹏乘风高飞,离开北海的情形。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饮酒(其五)》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语意相近。 (3)李密《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出作者孤单无依、形单影只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 去以六月息者也 (3). 云无心以出岫 (4). 鸟倦飞而知还 (5). 茕茕孑立 (6). 形影相吊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抟、扶摇、息、岫、倦、茕、孑。还有就是不能漏掉一些虚词,如“而”“者”“也”等。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崛起之路,深圳蛇口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于深圳市蛇口海上世界片区的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经过升级改造,正式更名为“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并面向公众重新开放。 - 24 - 它是全国主要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首家历史博物馆,更名后将向公众全面表现蛇口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新成果。 文旅产业发展 的形势下,对于博物馆总是人满为患的现状,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给出了回应:“博物馆正处于成长期的烦恼中。”他说,一方面是社会需求比较大,近三年中,每年入博物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另一方面,博物馆发展也比较迅猛,每年新增的博物馆都在180家左右。刘玉珠坦言,人民群众对于 、高品质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工作人员面对突然增加的工作难免 ,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路要走。 在刘玉珠看来,( )。要坚持“高雅不深奥,亲和不媚俗”的定位。“这是博物馆的基本属性,要坚持这个底线。”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矗立 势如破竹 丰富性 左支右绌 B. 坐落 势如破竹 丰富性 捉襟见肘 C. 坐落 如日中天 多元化 左支右绌 D. 矗立 如日中天 多元化 捉襟见肘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是全国首家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历史博物馆,更名后将向公众全面展示蛇口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新成果。 B. 它是首家全国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历史博物馆,更名后将向公众全面表现蛇口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新成果。 C. 它是全国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首家历史博物馆,更名后将向公众全面展示蛇口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新成果。 D. 它是全国首家主要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历史博物馆,更名后将向公众全面呈现蛇口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新成果。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机构,而且是公共文化教育机构,不能成为庙会、集会和娱乐场所。 B. 博物馆首先是文化遗产机构,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教育机构,不是庙会、集会和娱乐场所。 C. 博物馆虽然是文化遗产机构,但也得在公共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作用避免成为庙会、集会的举办地。 D. 博物馆只有做好了文化遗产机构,才能发挥其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的作用,不能成为庙会、集会等娱乐场所。 - 24 -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矗立:高耸地立着。坐落:山川、田地或建筑物等位置(在某处)。语境是说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的位置处于深圳市蛇口海上世界片区,所以应选用“坐落”。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如日中天:意思是好像中午时的太阳,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语境要表达文旅产业发展十分兴盛,所以选用“如日中天”。丰富性:样式、种类繁多,不单一。多元化:一指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由统一向分散变化;二指多样的,不是集中统一的。语境是强调文化由单一向多样发展,且“丰富性”做“文化”的定语也不能搭配,所以选用“多元化”。捉襟见肘: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侧重于形容窘态。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侧重于形容困境。语境是说博物馆工作人员面对突然增加的工作处于应付不过来的困境,所以选用“左支右绌”。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是一道辨析并修改语序不当的题目,解答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种语序不当的问题:并列短语的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递进关系的两个分句位置颠倒、多重定语和状语的语序不当。 划线句“它是全国主要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首家历史博物馆,更名后将向公众全面表现蛇口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新成果”存在语序不当、结构混乱和搭配不当的问题。多项定语“全国主要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首家”语序不当。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1)表领属性的或表时间、处所的短语;(2)指称或数量短语;(3)动词或动词短语;(4)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5)名词或名词短语。可简记为“属数动形名”。据此可知正确语序为“全国首家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排除BC;“主要……”和“以……为主题”句式杂糅,可删去“主要”;“表现”与“新成果”搭配不当,D项中的“呈现”与“新成果”也不搭配,应为“展现……的新成果”。 故选A。 - 24 -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题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对“博物馆”的定位是“文化遗产机构”和“公共文化教育机构”,二者之间没有递进关系和转折关系,所以排除AC;“只有……才”的表述过于绝对,夸大事实,排除D。结合下文“要坚持‘高雅不深奥,亲和不媚俗’的定位。‘这是博物馆的基本属性,要坚持这个底线’”可知,B项在内容上能与之相应。 故选B。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20.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起源发展的,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的不足而产生的,因此,行书是①________。“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②________,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③________,而楷书是文字符号,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艺术性高,而实用性相对不足。 【答案】 (1). ①处: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2). ②处: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 (3). ③处: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补写句子,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这段文字谈论的是行书与楷书、草书的渊源关系。根据上下文语境,第①处应填“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根据后文“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第②处应填“不像草书那样潦草”。第③处由后文“楷书是文字符号,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艺术性高,而实用性相对不足”可知,行书兼具了楷书和草书的优点,故应填“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 - 24 - 21.XX企业向XX小学捐赠了一批图书和电脑,以下是XX小学学生代表的致谢词,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的地方,请找出并做出修改,要求语言准确、得体、连贯。 尊敬的各位来宾: 你们好!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欣慰的心情迎接你们的拜访,感谢你们的把薪助火,你们为贵校捐赠了图书和电脑,这如春日的微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田。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最后,我谨代表全体同学向你们表达我们的璧谢。 【答案】①“欣慰”改成“欣喜”或“激动”;②“拜访”改成“驾临”;③“贵校”改成“我校”;④“把薪助火”改成“鼎力相助”;⑤“璧谢”改成“感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在审题环节要考虑语境、语体、对象、准确、简洁和感情色彩,一般题干会提供语境、对象、修改要求等信息。对于语言表达得体修改类试题,五处错误中往往会有2~3处涉及到语言使用对象(即敬谦辞)的错误。欣慰:内心满意并感到宽慰,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做某事表示满意,用在此处不合适,应该用“激动”。拜访:恭敬地方问,属于敬辞,只能用于自己到某地表示对对方的恭敬,此处应该用“光临”或“驾临”。贵校属于敬辞,表示对对方学校的恭敬,此处应该用“我校”。 把薪助火:比喻某种行动作法会增加对方的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此处是成语使用错误,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因为此成语还有助长事态的加剧,此处应该用“鼎力相助”。璧谢:敬辞,退还原物,并且表示感谢(多用于辞谢赠品),此处应该用“感谢”。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作为一名学生,你认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到什么呢?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尊重生命 - 24 -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 每个人自呱呱坠地便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便获得了一次在世间享受生活的机会。生命,一个多美好而脆弱的名词,对于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尊重自己的生命。 司马迁忍受宫刑,身体的残疾并未消磨他的意志,对于生命的许诺,他没有放弃,没有让他的生命从此委靡,而是以一部《史记》著就了千古绝唱,彰显了他对生命的诺言。 当今社会之中,身残志坚更显示着一位残疾英雄的气概。《我是谢坤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本著作,而它的作者更令人敬佩不已。一次触电事故让他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成为了一个“炭人”。如此遭遇在大家的眼里活着便是生不如死。而他却用自己的嘴练出一“嘴”好画。他值得人们尊敬,是因为他尊重了自己的生命。 海伦·凯勒更是大家从小便听说的一位女英雄。她双眼失明,我曾试着想象那样的生活会是怎样,却不敢相信。然而海伦却在那种条件下生活了一生,但不是痛苦,而是满足和快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曾震惊世界。有人怀疑过这是不是真的,但在证实后,有的只是佩服。因为她正在诠释着:尊重生命。 然而尊重生命不仅体现在对生命的珍爱,更体现在当危难时刻,英勇无畏的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彰显文天祥不畏强权,强烈的爱国心。他没有让生命在苟且偷安中贬低,而是在英勇的牺牲中尊重了生命!相比之下令人唾弃,遗臭万年的秦桧,和坤却在贪生怕死,爱财如命之中让生命变得毫无价值。 “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在孟子眼里社稷江山、君主圣上都比不上民众重要。而如今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后,国家为死难者降半旗致哀,设立国家哀悼日,正是敬畏生命的体现,表现了对普通民众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伦理即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努力向上,让生命发出华光异彩。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结合题干要求“你认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到什么呢”,参考立意:①我们要学会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②学会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人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③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成长为有人性的人。④做人是一切技能的前提条件和根本。 - 24 - 点睛: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 - 24 -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