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水诗考略 ‎①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 ‎②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③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 ‎④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⑤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 24 -‎ ‎⑥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般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选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有删节)‎ ‎1. 下列对山水诗形成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河之异”的国情对文人的影响,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使文人失落感越来越重。‎ B. 流连山水,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受迫害的文人们缓解失落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C. 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的出现。‎ D. 人们可以从山水诗中看到自然风景,虽然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2.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关于中国古典山水诗起源问题,作者认为范文澜“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B. 孔子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从“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的角度来解释诗人喜爱山水的原因。‎ C.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所以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D.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来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是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在诗句中的凝练。‎ ‎3.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4 -‎ ‎ 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它们成为诗人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B.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既生动再现了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噪”与“静““鸣”与“幽”在审美感受中统一起来。‎ C. 诗人用画笔一样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在诗中点染出来,于是产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D. 孟浩然的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很有层次地描绘出了远树、江畔沙洲的虚静阔远之美,与隐者的情趣相表里,达到了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是从阅读者的角度表达的,不是山水诗形成的原因。‎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C张冠李戴,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的是阅读者,不是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D表述太肯定绝对,原文是“几乎达到”。‎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1月上旬,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十三届大会在西安开幕。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 按照计划,今年底,北斗系统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通服务。2019年至2020年,我国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卫星,2020年服务范围覆盖全球。目前,北斗系统已被国际民航、国际海事、3GPP移动通信等国际组织接纳与认可,将为全球免费提供搜索救援服务。作为中国“智”造的靓丽名片,“北斗星座”将更加闪亮。‎ - 24 -‎ 目前,北斗系统已覆盖沙特、缅甸等近3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蒙古国,用上“北斗卫星放牧系统”后,牧民冬季放牧时用手机就能详知整群牲畜的位置、数量和生存状态;在老挝,北斗服务于精细农业、病虫灾害监管;在巴基斯坦,北斗为地籍管理、环境监测、交通监控等多种信息化管理提供保证……‎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表示,新时代北斗发展蓝图是构建国家综合PNT体系,就是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建成天地一体、覆盖无缝、安全可信、高效便捷的国家综合PNT体系,显著提升国家时空信息服务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需求,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摘编自王天益等《北斗三号:中国“智”造,惠及全球》,《解放军报2018年11月23日)‎ 材料二 就目前而言,我们手机上的GPS导航与定位,美国哪一天想关闭,分分钟就可以轻松关闭。这种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科学技术,我们怎能受制于人?北斗导航系统的性能,丝毫不亚于美国GPS。具体来说,一是复杂的星座系统:北斗是唯一一个使用了地球静止轨道、地球倾斜同步轨道和中轨轨道的卫星导航系统。GPS、格洛纳斯、伽利略都是仅使用中轨轨道,北斗使用了更加高轨的静止和倾斜同步轨道,卫星轨道运转周期为24小时,其信号会长期覆盖指定区城,且卫星之间形成的数据通信链路也能校正误差、进一步提高精度。二是短报文系统:北斗的接收机可以和卫星进行交流,发布140个字的短报文,就像现在人们平时用的“短信”,既能够定位,又能显示发布者的位置。打个比方,假如有一天你漂流到了孤岛上,如果你拥有GPS,你就只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却无法通知别人,只能在荒岛求生。但如果你拥有北斗导航系统,你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还能把位置发送给几百公里外的人,迅速得救,离开荒岛。‎ 除了这些,北斗三号身上还有很多创新闪光点:建立星间链路,解决全球布站、卫星境外监测的难题;开发适于直接入轨、一箭多星发射的“全桁架式卫星平台”;卫星设计寿命由8年提升至10-12年……‎ ‎(摘编自顾锦果《北斗三号组网完成,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的力量!),手机网易网2018年11月21日)‎ 材料三 - 24 -‎ 日本广播协会(HNK)网站11月19日报道,中国19日成功发射将用于被称为“中国版GPS”系统的卫星,并向部分外国媒体公开了发射情形。可以认为,中国此举旨在展示其太空领城技术之高超,19日发射的卫星的位置信息误差最小控制在2.5米,该卫星被用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是中国为对抗美国的GPS而独立开发的系统,被称为“中国版GPS”。‎ 报道还称,中国正大力推进太空开发,除下月进行世界上首次对月球背面的探测活动外,还计划到2022年独立建成空间站。中国卫星导航系就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卫星发射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斗系统已经在亚太地区提供服务,今后我们将建成新的系统,让用户在全世界任何地区都可以接受服务。”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胡炜表示,中国的火箭在信誉和成本方面都具有优势,中国正朝着“太空强国”的方向努力,太空开发前景充满希望。‎ ‎(摘编自《外媒评第18、19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发射》,参考消息网2018年11月20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北斗系统目前已被多个国际组织接纳与认可,计划2018年年底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通服务,2020年服务范围覆盖全球。‎ B. 现在北斗系统已覆盖近3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为这些国家提供关系国计民生方面的重要数据和信息,让当地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服务。‎ C. 构建国家综合PNT体系是新时代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则是其中非常关键的部分,作用不可替代。‎ D. 北斗系统有短报文功能,所以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可利用该功能迅速让施救者发现自己而获救,而使用GPS则无法让施救者发现自己。‎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开发北斗导航系统一方面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出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促进了全球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 B. 跟当今世界上其他导航系统相比,中国北斗导航系统中的卫星使用了多种运行轨道,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导航的精度。‎ C. 北斗三号具有建立星间链路、开发“全桁架式卫星平台”等创新点,再加上拥有复杂的星座系统和短报文系统,其性能不比美国GPS逊色。‎ D. 从日本广播协会网站的报道可知,中国正在展示太空领域的高超技术,并大力推进太空开发以打造“中国版GPS”来对抗美国。‎ ‎6. 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D ‎ ‎6.‎ - 24 -‎ ‎ ①《解放军报》侧重介绍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彰显“中国‘智’造,惠及全球”(或:北斗系统为世界服务的现状/和规划); ②手机网易网侧重介绍北斗导航系统的优越性能,不逊于世界其他导航系统,/彰显“大国自信”; ③日本广播协会网站侧重介绍中国在太空领域技术高超,/突出中国在向太空强国方向努力(突出中国在大力推进太空开发)。‎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而使用 GPS 则无法让施救者发现自己”理解有误。原文是“无法(把位置)通知别人”。故选D。‎ ‎【5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来对抗美国”错误,以偏概全,中国“大力推进太空开发”的目的不只是“打造‘中国版 GPS’来对抗美国”,还有“对月球背面的探测活动”“独立建成空间站”等太空开发项目。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概括三则材料的侧重点,答题时注意根据材料的内容、标题等作答,重点抓住新闻的导语部分,此题可根据标题“北斗三号:中国‘智’造,惠及全球”“北斗三号组网完成,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的力量”和文中的句子“可以认为,中国此举旨在展示其太空领城技术之高超”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归来 ‎①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 24 -‎ ‎②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摘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猪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 ‎③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④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气呢。那也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问题是:生气有用吗?‎ ‎⑤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儿子最适应广东气候,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 ‎⑥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 ‎⑦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 ‎⑧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我二嫂呢?”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 ‎⑨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 ‎⑩“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 - 24 -‎ ‎⑪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活得大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因为村长收回养鱼糖,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 ‎⑫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 ‎⑬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大壮的妻子冯秋萍是出了名的抠门儿,在家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在广州打工时肚子疼也舍不得吃药,舍不得上医院,这反映了她的愚昧无知。‎ B. 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 C. 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 D. 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 ‎8. 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第一处是对车厢里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车厢的拥挤,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乡村打工者的身份,揭示了乡村打工者生存的艰难,还起到了营造感伤气氛的作用。‎ ‎②第二处是对车站环境的描写,通过强调冬天早晨的寒冷,揭示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心境的凄凉 ‎ ‎9. ①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以“回家”为线索,使叙事显得更加集中。②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通过“回家”这一典型事件和火车上、车站等典型的场景较好地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③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以小见大,以李大壮一家的“回家”来展示乡村打工者群体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④从艺术感染力来看,回家过年本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李大壮一家的回家却是如此悲惨,对比中更能突出乡村打工者处境的艰难,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解析】‎ - 24 -‎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本题,‎ A项,冯秋萍“愚昧无知”错误,从全文来看,这反映的是冯秋萍生活的窘迫,反映了她作为乡村打工者的艰难与不幸。‎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作答时要先明确问题指向,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景物描写段落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应细读画线处环境描写的内容,把握环境的特征,然后联系小说的情节,从其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氛围的营造、主题思想的揭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时,应遵循规范的答题模式,先指出环境的特点,然后指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做到条理明晰,要点清楚。‎ 本文第一处画线部分“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描写的是火车厢里的环境,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表现火车厢里行李多、人多的拥挤情况,结合前一句“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表明小说主人公李大壮也一个乡村打工者,展现了乡村打工者生存的艰难的一面。同时结合父子两人带着冯秋萍骨灰回家的事实及父子两人的矛盾来分析。第二处画线部分“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是在李大壮下了火车后,作者对车站环境的描写,“冬天的早晨,冷”“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突出冬天早晨的寒冷;另外“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这种冷也是主人公李大壮的内心感受,自然环境的冷与人物内心的凄冷相映衬。这里,作者是用自然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时要审读题干,明确问题指向,本题要求回答“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其实就是要求分析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解答本题,应当明确分析解读的角度不能局限于一个,应该有多个,如既有情节展开角度,又有人物塑造角度,还有主题揭示角度及艺术效果角度等。‎ - 24 -‎ 题干“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其实是告诉我们小说以“回家”为线索,展开故事。“回家”是冯秋萍的心愿,“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文章前部分穿插了对李大壮一家三口的生活境遇的介绍,使李大壮一家农民工的形象更加突出。其实“回家”“回家过年”是所有农民工的心愿,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使小说反映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引起人们的关注。‎ ‎【点睛】小说的构思或材料的组织主要从叙事方式的选用、叙事的人称的选用,文章的线索,结尾的方式,伏笔、照应的运用,情节设置的波澜,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角度进行性分析,就小说情节的设置,其方法一般有伏笔、照应、巧合、突转、悬念、铺垫、对比、渲染、烘托、倒叙、插叙、详写、略写、变换人称、先抑后仰、先扬后抑等。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共40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1)课内文言文知识考查 ‎10.下列各项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王身被十余创 被:动词,遭受。‎ 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文中是拭擦的意思。‎ B.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动词,爱护。‎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C.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动词,推究。‎ 毛血日益哀 日:一天天地。‎ D.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 如会同,端章甫 端:戴着礼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辨析文言实词解释的对错。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来判断各个选项的对错。本题考查的是课内文言知识,作答时要结合文本所学进行辨识。‎ D项,“如会同,端章甫”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所以“端”,古代礼服的名称,此处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 故选D。‎ ‎11.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故不我若也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B. 惟兄嫂是依 浴乎沂,风乎舞雩 - 24 -‎ C. 其制稍异于前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D. 泊牧以谗诛 而志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 A项,“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句;“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介宾短语后置句。‎ B项,“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浴乎沂,风乎舞雩”介宾短语后置句。‎ C项,“其制稍异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判断句。‎ D项,“泊牧以谗诛”被动句;“而志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故选D。‎ ‎(2)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 - 24 -‎ 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B.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C.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D.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妾:是我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主要指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B. 士大夫:是我国古代对社会上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一般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社会上层文化的创造者。‎ C.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规定受封的诸侯要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等义务。‎ D. 客:指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达官贵人作为自己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他们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对用兵之道很是了解,但他为人自大轻浮,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他的父亲并不看好他。‎ B. 赵括的母亲看事物有远见,知道赵括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当赵王要赵括带兵打仗时,她是持反对的意见。‎ C. 廉颇因为在燕赵之战中有功,赵王赐给了他信平君封号,但赵王并不真正相信他,只让他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 D. 廉颇失势时,他的门客离开他,得势后又回来归附他,从这可以看出,当时门客与主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关系。‎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2)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答案】12. B 13. D 14. C ‎ ‎15.‎ - 24 -‎ ‎ (1)赵括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称赞他。(2)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D“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说法错误。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说法错误,廉颇是代理相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本题重点词语:言,谈论;难,难倒;善,优秀;代,代替;约束,规章制度;易,撤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说是“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成人”,燕王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 - 24 -‎ 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都是按市场交易的方法进行结交,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 ‎(二)古代诗歌鉴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原州①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②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北宋一边疆地区;②贫官:指张贲,其官职卑小,俸禄菲薄。‎ ‎1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惟”“更”二字写出了边塞之地离家乡的距离之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B. 颈联将塞角高咽与泾河不流两种情景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 C. 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呼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 D. 诗人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以乐景写悲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17. 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6. D 17. ①“异乡”“独上”表达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之情;②“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诗人身处边塞艰苦环境的凄苦;③“贫官”“客”“离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之情。‎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以乐景写悲情”错,诗中没有写到乐景,写景都比较伤感。‎ 故选D。‎ ‎【17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首联“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点明忧愁因独上边城城楼望远,但见满目荒寒引起,突出内心的孤独。颔联“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渲染原州冷落萧条的景象,言置身于无尽头的孤寂之感。颈联由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衬托出诗人心境的悲凉。尾联“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总束全篇,写出友人为异乡贫官而自身为客,突出内心的哀愁与无奈。‎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一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村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雕栏玉砌应犹在 (6).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鉴”“誉”“沮”“雕”“砌”“倾颓”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考,是社会的共同话语。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每逢高考都有许多人回忆自己当年的高考情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前辈”们的回忆文章,几乎__________地对当年的学习考试经历不以为苦,或者是苦而不自知。比如,“因为没有太强的目标感,备考时倒不太焦灼,本来是多顾多虑的人,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 __________考”,“踏进考场的那一刻内心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们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可这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什么区别”。 (__________),但细细回顾那些所谓__________或者痛苦煎熬的回忆,却大多源自与高考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证明实行了四十一年的高考制度,甚至与之配套的高中学习制度,并未对学生和考生造成想象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巨压。高考仍然是人们可以自我把握的梦想,即使梦想破碎也被认可的社会流动方式。更关键的是高考改革的稳健性和高考传统的连续性,这种稳健和连续,足以让我们断定,若干年后,当千禧宝宝考生回忆起2018年的高考,也依然__________。‎ 这并不是说高考不需要改革,高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效率与公平。但无论高考考试和招生如何改革,高考长期以来带给国人、带给考生的那种令人稳定、从容、自信的优点,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在审慎、稳健的改革精神指引之下,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一例外 循规蹈矩 刻骨铭心 如出一辙 B. 众口一词 循规蹈矩 肝肠寸断 大同小异 C. 无一例外 按部就班 刻骨铭心 大同小异 D. 众口一词 按部就班 肝肠寸断 如出一辙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并非每个人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都值得回忆 B. 并非每个人的高中和高考时刻,都那么丰富多彩,令人难忘 C. 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 D. 当然,也并非每个人回忆起高中和高考时刻,都能如此淡定 - 24 -‎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平静的心灵,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B. 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C. 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行稳致远、扬长补短。‎ D. 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迎考,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答案】19. C 20. D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无一例外”,没有一件可以除外,没有可以排除在外的。“众口一词”,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两个成语均适合语境。“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根据语境“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可知,应选“按部就班”。“刻骨铭心”,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肝肠寸断”,形容非常悲痛。根据“痛苦煎熬的回忆”可知,语境陈述的是一种记忆,故应用“刻骨铭心”。“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如出一辙”,形容事情非常相像。根据“这种稳健和连续,足以让我们断定,若干年后,当千禧宝宝考生回忆起2018年的高考,也依然”中“稳健和连续”“也依然”的提示,应用“大同小异”。古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A项,不仅语气突兀,而且“都值得回忆”与上段文末的“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我们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可这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什么区别”所体现出来的淡定从容语境不相吻合,与后文的“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相抵触。B项,“都那么丰富多彩,令人难忘”与“痛苦煎熬的回忆,却大多源自与高考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格格不入,与“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矛盾。C项,“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与前后语境陈述内容脱节。故答案选D项。‎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搭配不当,“保持”“心灵”搭配不当,应为“保持心灵的平静”;C项,语序不当,“行稳致远、扬长避短”语序不当,应为“扬长避短、行稳致远”;D项,不合逻辑,“佛系迎考”与“苦不自知”错位,不合逻辑,应颠倒两者次序。故选B。‎ ‎22. 下图是北京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的标识,请结合构图要素,解读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 ‎【答案】(1)要素:中国书法“冬”字、滑雪运动中的人物形态和滑道、数字“2022”、奥运五环 (candidate city的意思是候选城市,若有同学写,也算一个要素)‎ ‎(2)设计之妙:①点明举办时间、地点、奥林匹克精神。②书法“冬”字、滑雪人物、滑道巧妙结合,突显“冬奥会”主题、展现运动活力,彰显中国文化魅力。‎ - 24 -‎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能力。答题时,要将图画中的所有构成要素按照逻辑顺序描述完整,并结合着“冬奥会”主题,展开联想,尽力描述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要素所代表的内涵。尤其要注意“冬”的书法体所蕴含的多种形象,如字、滑雪人物、滑道等;还要将“冬”的下方两点与2022的巧妙结合描述出来。‎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只老鹰从鹫峰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倒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羽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不限,文题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卷面工整,字迹清楚,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诗文《短歌行》中的一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 老鹰雄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生性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己的优点与弱点。‎ 物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 24 -‎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终于没有成功,然而它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此可见,只有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一名外国著名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最终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 社会在发展,可是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乌鸦敢于拼搏,乐于学习的精神固然值得赞赏,然而它不能认清自己的实力,不能量力而行,注定是要失败的。‎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 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具备,才有可能成功。‎ 驼走大漠,鹰击长空,虎啸山林,鱼翔浅底。它们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创造出生命的奇迹,长留于人们的记忆里。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这是一道寓言类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有多个对象,并有多种评价和倾向,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题。‎ ‎(1)从寓意角度考虑: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乌鸦盲目模仿老鹰,最后只能落得失败的后果。从主旨角度,可以提炼出:盲目学习他人,丧失自我。‎ ‎(2‎ - 24 -‎ ‎)从乌鸦角度考虑:乌鸦看到老鹰抓山羊的矫健身姿,便去尝试学习老鹰,有这事可以提炼出:要敢于挑战自我;要敢于尝试;要敢于创新。‎ ‎(3)从词句角度考虑: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有“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牧羊人的话是对乌鸦盲目模仿的否定,而小孩的话是对乌鸦敢于创新的肯定,可以提炼出对比型的话题:盲目模仿与敢于创新;模仿与创新。‎ 参考立意:(1)盲目模仿必败;(2)人贵有自知之明;(3)认清自我;(4)一切从实际出发(5)勇于尝试;(6)勇于挑战自我;(7)敢于正视失败。‎ 参考素材:‎ ‎1、鲁迅青年时代曾立志“从医救国”,却发现“如一个人的体格无论如何健全,只要他的精神不健全,那么他仍是一个不健全的人”,最终他发现,只有从文学上唤醒民众,才能使他们为自由而斗争,为祖国的荣辱而斗争,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做了一名文学家。无情的批判,犀利的语言,只为唤醒麻木的民众,他最终成了一名享誉中外的文学巨匠。‎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勇于创新,敢于拼搏,成功的例子也不少。说一说我们最熟悉的成龙吧。他的出身并不显赫,而是普通得像随时可以湮灭在空气中的尘土;他的外貌并不英俊,而是可以说有些奇怪,小眼睛、大鼻子,正是电影圈中最排斥的,可是,他先是从跑龙套开始,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当初他刚刚涉足电影界的时候,当群众演员,甚至演死尸,小兵小卒。可如今,声名赫赫,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并不是因为他坐拥多少财富,享誉多高的名望,而是敢于拼搏,不放弃不懈怠的精神打动了所有人。大概,也打动了这只可爱的乌鸦。‎ ‎4、当今最大的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当他的才华崭露头角时,毅然放弃了学业,潜心于自己的软件、程序,突破所有的障碍,终于在全世界创建了他得意的计算机王国。‎ ‎5、中国八十年代最有名的企业家--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在他天才的保健品想法下,经过犹豫再三最终选择向前迈进后,他的财富便汹涌的一发不可收拾。如此风光了几年,由于缺少较为宽泛的商业眼光,竟将集中的资金分散至多个行业:房地产、游戏软件、银行等等,在当时的局面下,他还做出了一个后来毁掉他的决定:建造一座中国企业家所拥有的最高的工作楼。可以想象,在大楼施工之前,他只能宣告破产,幸好他还保留了最后一张牌--脑白金,他的人生才得以重新闪射传奇色彩。当然,这算是后话了。这种险,还是少冒的好。‎ - 24 -‎ ‎6、人生大多时候是无波澜的,剩下的则是拐弯点,它就像一场精心设计好的赌局,充满了抉择的艰难气息。敢于迎难而上,拼搏奋发,未尝不是一种好的人生态度,但是,还是先抚平沸腾的神经和血液,好好冷静地想想你的筹码拥有的“赢”的概率,再作出决定吧!‎ 结构示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议论文文体。开篇以曹操《短歌行》诗文引入,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首先概括材料,指出材料中乌鸦的问题;然后由物及人,阐明“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进一步举例论证;最后回扣开头,指出: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具备,才有可能成功。‎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