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期中试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数: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 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 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 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 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义问题,儒家诸 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 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 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 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 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 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 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 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 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 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第 2 页 共 4 页 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 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 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 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 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 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 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 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 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 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 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 《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 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 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 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摘编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 不主张“重义轻利”。 B.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 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C.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了“义”, 才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D.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 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第 3 页 共 4 页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 追求义的。 B.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 理解越来越浅薄。 C.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 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D.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义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 轻利、以义为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C.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D.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 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 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 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 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 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 第 4 页 共 4 页 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 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 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 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 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 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 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 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 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 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 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 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 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 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 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 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 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 第 5 页 共 4 页 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 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 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 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现代社 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 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 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 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 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 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 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 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 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 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 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 第 6 页 共 4 页 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D.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 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5.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 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 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 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 “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6.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 7 页 共 4 页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 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 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 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 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 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 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 ——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 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 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 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 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 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 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 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 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 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 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 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 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 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 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 第 8 页 共 4 页 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 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 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 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 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 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 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 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 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 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 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 本文善于运用质朴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凝练隽永的语 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 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 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 第 9 页 共 4 页 8. 文章主人公身上体现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9. 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韦皋,字城武,京兆..万年人。皋始仕为建陵挽郎,诸帅府更辟,擢监察御史。德宗狩奉天李楚 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至是,云光 谋请皋为帅,将劫以臣泚。别将翟晔伺知,以白皋。云光懼不克,率众出奔,至汧阳,遇泚奴使皋 所。皋迎劳,先纳奴,伪受泚诏。即让云光曰:“既去而复,何也?”对曰:“向未知公之命,故 去;今还,愿与公同生死。”皋曰:“大使固善,苟无它图,请释甲以安众,而后可入也。”云光 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明日,置酒大会,奴、云光与其下至,皋伏甲左右庑,酒行,尽杀 之,以其首徇。又驰使吐蕃..与连和,陇坻遂安。 贞元初,代张延赏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初,云南蛮羁附吐蕃,其盗塞必以蛮为乡道。皋计得云 南则斩虏右支,乃间使招徕之,稍稍通西南夷。皋上言:“礼让行于殊俗,则怫戾者化,愿皆封以 示褒进。”诏可。又明年,云南款边求内属,约东蛮鬼主骠傍、苴梦冲等绝吐蕃盟。 初,东蛮地二千里,胜兵常数万,南倚阁罗凤,西结吐蕃,狙势强弱为患,皋能绥服之,故战 有功。西山羌女、诃陵、南水、白狗、逋租、弱水、清远、咄霸八国酋长,皆因皋请入朝。乃遣幕 府崔佐时由石门趣云南,而南诏复通。 顺宗立,诏检校太尉。会王叔文等干政,皋遣刘辟来京师谒叔文曰:“公使私于君,请尽领剑 南,则惟君之报。不然,惟君之怨。”叔文怒,欲斩辟,辟遁去。皋知叔文多衅,又自以大臣可与 国大议,即上表请皇太子监国,又上笺太子,暴叔文之奸,且劝进。会大臣继请,太子遂受禅..,因 投殛奸党。是岁,皋暴卒,年六十一,赠太师,谥曰忠武。 (选自《新唐书•韦张严韩列传》) 第 10 页 共 4 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 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B.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 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C.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 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D.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 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京兆,唐代指京城附近地区,设京兆尹管理长安、万年等 20 余县。 B.节度使,是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所以得名。 C.受禅,禅指的是禅让,文中指举行礼佛仪式之后,太子继承皇帝之位。 D.吐蕃,是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据有今天在西藏地区的全部,势力曾达西域、河陇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韦皋有智慧,用计谋斩杀叛贼。牛云光与朱泚家奴想劝韦皋投降叛军,韦皋假装接受诏书, 缴械了牛云光的武装,宴会中埋设伏兵斩杀了他们。 B.韦皋平定征服西南,战功显赫。东蛮依仗吐蕃、阁罗凤及善战精兵,成为边患,韦皋征讨平 定,迫使东蛮、西山羌女、诃陵等与吐蕃断盟。 C.韦皋上疏礼让异族,教化褒进叛逆者。韦皋在计取云南斩断吐蕃右臂后,提出礼让异族,叛 逆者也会归化,以封爵来褒奖进用,得到皇上赞同。 第 11 页 共 4 页 D.韦皋敢于揭露奸佞。唐顺宗时,王叔文等人干预国家大事,韦皋上疏请求太子监国理政,并 揭露王叔文等人的奸佞,使他们得到惩罚。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大使固善,苟无它图,请释甲以安众,而后可入也。 (2)公使私于君,请尽领剑南,则惟君之报。不然,惟君之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架竹苫茆只数椽”是说这个老学庵就是用竹子搭建的上面盖着茅草的几间简陋房子。 B.“一窗昏晓送流年”表示自己从早到晚坐在窗下,自己生命的河流便静静地流淌过去。 C.“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两句不仅词性与平仄相对仗,而且意义上也相互对照 关联。 第 12 页 共 4 页 D.“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中“随缘”是任其自然的意思,暗含了作者对南村跛 童子些许不满。 15.陆游先生说自己“少睡眠”,请根据全诗内容分析其根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岳阳楼记》中“______, 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光的倒影 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2)《荆轲刺秦王》中,写得慷慨悲壮而又情景交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3)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 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 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 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 就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 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 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 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 第 13 页 共 4 页 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 之内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 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 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 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 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 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 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 路来。 C.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 第 14 页 共 4 页 来。 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 之路来。 20.下面是中国天气网一则应用文的一部分,在标点、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都存在问题,请 找出其中的五处并修改。(5 分) 《中国天气网》天气新闻征稿启示 《中国天气网》内容涵盖丰富,其中《天气新闻》栏目尤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天气新闻在报 道突发天气事件和提高防灾减灾常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自本网 2008 年 7 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 需要发布大量全国各地重大天气新闻。由于网站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对各地天气新闻的时效性和内 容的丰富性要求不断提高,而本网编辑人数有限,现特向各省、市、区级气象局征稿,请务必踊跃 投稿。 答:(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学短评的写作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下面文章是对《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评论,请在横 线上补写观点性的语句。(6 分) 《水浒》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试举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为例。这三 个人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相同之处;他们三个本来都是做梦也不会想 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颇不相同。高衙内想霸占林冲的老 婆,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 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动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 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杨志呢,第一次为了失陷花石钢而丢官, 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又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 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鲁达,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 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因 此,(甲)______。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三个人之不同遭遇 第 15 页 共 4 页 的必然性。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林冲安分守 己,逆来顺受,结果被逼得无处容身。只有鲁达,一无顾虑,敢作敢为,也就不曾吃过亏。《水浒》 就是这样通过了绚烂的形象使我们对于这三个人发生了不同的感情。 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思想意识上说明了这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杨志是“三 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 的好上司。林冲出自枪棒教师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他有正义感,但苟安于现状, 非被逼到走投无路,下不来决心。至于鲁达,无亲无故,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光景是贫农或手 艺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水》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 处都打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分。因此,我们可以说,(乙)_____是《水浒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来到虎踞山下的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每天走在美丽的校园中,看到学校校园日新月异的发展 变化,感受到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的一花一草,你必定会心有所感。请以“虎踞山,我来了”为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中心明确,正能量充足。②结构清晰,卷面整洁。③不得抄袭或套作。④不得少 于 800 字。 第 16 页 共 26 页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 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 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 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 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 《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 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 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 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摘编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 不主张“重义轻利”。 B.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 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C.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了“义”, 才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D.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 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 项,“不主张‘重义轻利’”于文无据,文中 是说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并非“不主张‘重义轻利’”。C 项,“都阐明了只有 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大利的道理”错误,从文中来看,二者的话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了‘义’, 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D 项,“是否定人求‘利’”错误,孟子的观点并没有否定 “人求‘利’”,而是说要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再去追求正当的、长远的利。故选 B 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 追求义的。 B.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 第 17 页 共 26 页 理解越来越浅薄。 C.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 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D.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义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 轻利、以义为先。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 项,“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 错误,应该意在论述人们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故 选 D 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C.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D.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C 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错误,从文本 第二段来看,这一段主要是说儒学中的“义”,而“义”只是儒学的一部分,选项以偏概全。故选 A 项。 【答案】4. D 5. D 6.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页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爱国爱家,勇子担当。 第 18 页 共 26 页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 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 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 中生有等问题。 A 项,主观臆断,“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材料二的第三自然段,原文为“由于种种原 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强调“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不是“不可践行”; B 项,强加因果,“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错, 材料一第三自然段中可以看出,二者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是阐述的两个不同方面; C 项,不合文意,“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 材料三第一自然段中为“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 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所以不是转变的问题,因为二者并不矛盾。 D 项,正确;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 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 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D 项,“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材料二使用引用,侧 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 故选 D。 【6 题详解】 第 19 页 共 26 页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通读全文,多角度多方面获得有效信息;能 从一组文本中获得关联性信息;能根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的事实、价值作出判断。同时结合现实, 阐述自己的观点 本题谈到要践行“家国天下”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做,首先材料一第三自然段提到“所谓家 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 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 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由这段文字可知,我们要有公天下的世界意识,树立一种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要付诸行动;第二点关注材料二的第三段内容,文章强调“家国 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然后明确“振兴中华不再只 是梦,而是正在化为现实”,所以我们举国上下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第 三点关注材料三的第二段内容,指出有“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 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 意识的来源”,所以我们要追求民族统一、实现国富民强,爱国爱家,勇子担当。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 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 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 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7. D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在仔细阅读文本的 基础上,重点思考作品手法的使用是否正确,比如是否犯了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或分析不当的错误。 D 项,“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的分析不当,通览原文“我们”对刘建华这 个人物有厌倦、疑虑,也有对他工作激情和守信的欣赏,但没有“怨恨”的情感。 故选 D。 第 20 页 共 26 页 8. ①技术精湛、认真敬业。根据文中的“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 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可见其技 术精湛、认真敬业;②热爱生活、讲求条理。根据文中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 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在一片锯刨声中, 还响着乐声”“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可见其热爱生 活、讲求条理;③执拗狭隘,狡黠尖刻。根据“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 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 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可见其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9.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 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③结尾的“纪念”印证了开头他给“我”的“尖刻”的感觉, 使人物隐伏的性格变得清晰具体。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狩”是巡视的意思,“奉天”作其宾语,主语为“德 宗”,意思是“德宗巡视奉天”,结构完整,意思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两项;D 项,“留 五百兵戍陇上”中的“陇上”作“戍”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项,“文中指举行礼佛仪式之后”错,“受 禅”与“礼佛”无关。 12.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 项,“迫使东蛮、西山羌 女、诃陵等与吐蕃断盟”错,由原文“皋能绥服之,故战有功。西山羌女、诃陵、南水、白狗、逋 租、弱水、清远、咄霸八国酋长,皆因皋请入朝”可知,应是东蛮等解除与吐蕃的盟约,而西山羌 女、诃陵等都通过韦皋请求入朝。 13. (1)大使确实很对,如果没有其他的企图,请您解除武装使众人安心,然后可以进城。(2) 韦公派我私下与你交好,请求兼统整个剑南,这样肯定会报答你。不这样的话,肯定会怨恨你。 【参考译文】 第 21 页 共 26 页 韦皋,字城武,京兆万年人。韦皋开始出仕任建陵挽郎,各节度使相继征用,升任为监察御史。 德宗出巡奉天,李楚琳杀害张镒,胁迫部下叛归朱泚。当初,朱泚率范阳军队镇守凤翔,归还节钺 离职以后,留下五百名士兵驻守陇上,命部将牛云光统领。到这时,牛云光图谋请韦皋任节帅,想 劫持他臣属于朱泚。偏将翟晔伺探到消息,就报告了韦皋。牛云光又担心不能成功,率军出逃,逃 到汧阳,遇见朱泚的家奴正要出使到韦皋那里。韦皋迎接慰劳,先接待朱泚的家奴,假装接受了朱 泚的诏书。接着责备牛云光说:“既已离开而又返回,是什么原因?”牛云光回答说:“从前不知 公有新的任命,因此离去;如今返回,情愿与公同生共死。”韦皋说:“大使确实很对,如果没有 其它的企图,请您解除武装使众人安心,然后可以进城。”牛云光于是命令士兵放下兵器脱去盔甲, 韦皋收受后接纳了他的士兵。第二天,大办酒席,朱泚家奴、牛云光与他的部下到来,韦皋在左右 廊庑中埋伏下士兵,酒宴中,全部杀掉了他们,用他们的首级示众。又派使者前去吐蕃与其联合, 陇坻于是安定。 贞元初年,韦皋接替张延赏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起初,云南蛮依附吐蕃,吐蕃入侵边塞必然用 云南蛮开道。韦皋料定得到云南就会斩断吐蕃的右臂,就派密使招徕他们,逐渐与西南夷通好。韦 皋上奏说:“礼让在异族中施行,那么叛逆者也会归化,希望给他们都封爵以示褒奖。”皇帝下诏 书同意。又过了一年,云南蛮到边境请求归附内地,与东蛮鬼主骠傍、苴梦冲等解除与吐蕃的盟约。 起初,东蛮有土地二千里,善战士兵常达数万人,南倚阁罗凤,西连吐蕃,暗中窥视势力消长 而时常构成边患,韦皋能安抚他们,因此出战有功。西山羌女、诃陵、南水、白狗、逋租、弱水、 清远、咄霸八国酋长,都通过韦皋请求入朝。韦皋就派幕府崔佐时从石门前往云南,与南诏再次通 好。 顺宗即位,下诏任命韦皋为检校太尉。适值王叔文等人干扰朝政,韦皋派刘辟到京师拜见王叔 文说:“公派我私下与你交好,请求兼统整个剑南,这样肯定会报答你。不这样的话,肯定会怨恨 你。”王叔文愤怒,打算杀掉刘辟,刘辟逃跑了。韦皋知道王叔文树敌很多,又认为自己是大臣可 以参议国家大政,就上表请皇太子监国,又给皇太子递上笺书,揭露王叔文的奸恶,并劝太子即位。 正赶上朝中大臣也相继请求皇太子监国,太子于是接受禅代,就流放处置了奸党。这年,韦皋突然 去世,终年六十一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第 22 页 共 26 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架竹苫茆只数椽”是说这个老学庵就是用竹子搭建的上面盖着茅草的几间简陋房子。 B.“一窗昏晓送流年”表示自己从早到晚坐在窗下,自己生命的河流便静静地流淌过去。 C.“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两句不仅词性与平仄相对仗,而且意义上也相互对照 关联。 D.“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中“随缘”是任其自然的意思,暗含了作者对南村跛 童子些许不满。 15.陆游先生说自己“少睡眠”,请根据全诗内容分析其根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岳阳楼记》中“ , ”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 金光,月光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2)《荆轲刺秦王》中,写得慷慨悲壮而又情景交融的句子是“ , ”。 第 23 页 共 26 页 (3)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 问:______,______?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15.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综合赏析能力。D 项,“暗含了作者对南村跛童子些许不满”分析 错误,尾联是诗人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生活气息,“些许不满”,不存在。 16.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 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 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 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总写诗人的晚年生活愈加萧条冷落。 “架竹苫茆只数椽”写自己的现实处境,这简陋的老学庵用竹子和茅草建造而成,就连木椽也只有 几只。生活的窘迫和艰难经由老学庵的描写,被从侧面深刻地表现出来。尾联“唤得南村跛童子, 煎茶扫地亦随缘”是说自己处境困窘,没有书童,只得叫来南村跛脚的童子,请他帮忙煎茶打扫。 有这两联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出句“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 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对此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颈联的对句“衰老形枯” 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17.(1)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2)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答案】17. C 18. C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 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无疾而终:指人因衰老而自然死亡。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名噪一 第 24 页 共 26 页 时,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 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博采众长: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照猫画虎:意思是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因以喻照样模仿而仅得其仿佛。 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根据语境意第一空应是戏曲的灭亡,据此排除 B 选项和 D 选项; 根据语境意和成语意第二空应为功业巨大,永垂不朽,据此排除 A 选项。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 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文章内容,从第一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可知,强调的是中国戏曲艺术缺乏创新精神,因此排除 A 选项和 B 选项,根据语言表达的简洁,可以排除 D 选项。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 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 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 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首先,从语法角度分析,“眼花缭乱”作定语成分,应该是“令人眼花缭乱”,所以排除 A 选项 D 选 第 25 页 共 26 页 项。 B 选项和 C 选项的区别在于 B 选项多加了“这样”。 C 选项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承前省略主语“戏曲的创新”,显然不能做“探索”的主语, 而 B 选项第二个分句“这样”是可以做“探索”的主语的,所以 B 选项的表述最准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强调了考生的阅读能力。整体更侧重 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试题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主流价值观。 20. 答案 (1)将标题中的“启示”改为“启事”或“公告”。(2)两处“中国天气网”都应该去掉书名 号。(3)将“提高”改为“普及”。(4)将“自本网”中的“本网”移至“每天”前(或将“自本网” 改为“本网自”)。(5)将“务必”删掉。(答对 1 点 1 分) 21.【答案】 (1). (甲)《水浒传》是从这三个人不同的遭遇中刻划三个人的性格 (2). (乙) 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来到虎踞山下的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每天走在美丽的校园中,看到学校校园日新月异的发展 变化,感受到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的一花一草,你必定会心有所感。请以“虎踞山,我来了”为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中心明确,正能量充足。③结构清晰,卷面整洁。④不得少于 800 字。③不得抄袭或套作。 第 26 页 共 26 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