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老人与海》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
老人与海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明威、他的作品及作品风格; 2.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体会作品形象的特点; 3.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4.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的环境里进行卓绝抗争的精神。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 海明威(1899—1961)美国现代著名作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获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附近的橡树园镇。父亲是当地的一名著名医生,业余时间喜欢带孩子外出狩猎、运动、垂钓,以培养他们的“男子汉”兴趣和性格;而母亲则喜爱音乐和绘画,希望把海明威培养成循规蹈矩、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中的一分子。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报名入伍,因眼疾未被接受。海明威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后,去当见习记者。 战争始终吸引着海明威。1918年5月被授予中尉军衔,到了意大利前线担任救护车队司机。在战争中为抢救伤员负过伤,前后动过12次手术,取出了237块弹片。他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晚年身患重病,创作才能衰竭,精神抑郁,于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老人与海》。 时代背景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里高利•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海明威在《老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通讯《在蓝色的海洋上》报道这件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字词汇总 字音 脊鳍(qí) 攮(nǎng)进 吞噬(shì) 攥(zuàn)住 黏(nián)液 撬(qiào)开 蹂躏(róu lìn) 榫(sǔn)头 7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老人与海》通过桑地亚哥捕鱼的故事,写出老人在重重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力量与意志的赞美,对人的命运的关注,显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巨大威力与坚强意志。 把握重点 整体把握 1954年海明威因为《老人与海》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诺贝尔授奖委员会的评价: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他通过讲一个老人和鲨鱼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勇气。他把人类的勇气,充分地、自然地、集中鲜明地、高度概括地展现出来。 《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一个精神世界。海明威说: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类灵魂的尊严。 《老人与海》的情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走进作品细节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从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 老人先后几次与鲨鱼搏斗?结果如何? 1.用鱼叉杀死一条鲭鲨 1.失鱼叉,鱼被吃四十磅; 2.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 2.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3.用刀子杀死了犁头鲨 3.刀子折断; 4.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 4.半个鱼身被咬烂了; 5.用短棍劈打成群鲨鱼 5.大马林鱼只剩下残骸… 每次胜利都付出惨重的代价,最终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老人是在什么状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进行搏斗的? 桑地亚哥年老体衰,精疲力竭,头昏眼花,右手受伤,左手抽筋,没有食物,缺乏武器,孤立无援;而鲨鱼则是接二连三,成群结队,凶残强悍的。 小说为什么要描绘鲨鱼的凶残? 把鲨鱼和老人进行对比,展现力量悬殊的对抗,表现老人内心世界力量的强大。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已经戳进去,他也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 老头儿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间害怕起来。我担心了一会儿,不过那种味道并不多。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唾沫,说:“吃吧,星鲨。做你们的梦去吧,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 这段简洁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老人和鲨鱼搏斗的残酷,老人精神力量的强大。 如何理解老人与鲨鱼的搏斗? 这是一种不幸、一种厄运、一种困境、一种挑战,展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强大力量的对抗,并最终战胜它们。 7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一无所有。从结果上说,他被打败了;但,从整个过程上讲,他告诉我们人的灵魂的尊严。 人类灵魂尊严 如何看待桑地亚哥的失败? 一个不屈服命运的强者,无论环境如何艰苦卓绝,他都凭借无比的勇气和毅力进行了奋勇的抗争。虽屡遭厄运,却从不服输。他的身上体现了人的自尊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桑地亚哥人物形象: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永不屈服 永不放弃的硬汉子! 桑地亚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也是他个人形象的生动写照。 老人的心灵,加勒比海上面阳光照耀的天空,宝蓝的海水——一切都是那么光辉灿烂。 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浩渺的大海上,老人身边一个人也没有,所以他的言语与快乐,坚强与奋斗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老人的自言自语与跟小鸟、马林鱼、鲨鱼的对话可以说是他的精神真实的独白,老人所说的每一句话,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老人真实的精神世界中一只只萤火虫在闪闪发光地飞翔。 一切都平静下来了,老人终于回到了港口。但奋战了一夜的老人(加上与大马林鱼的搏斗实际是三天三夜)失掉了所有的力气,歇了五次才走进了他的茅草棚。 人格的伟大和坚强的程度,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 写作特色 语言风格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 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海明威的作品,尽量使用简短的句子,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结构单纯清晰,情节简单集中,具有“电报式风格”。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黄昏 英·萨基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背向着公园栏杆围起来的长方形草坪。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着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若明若暗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一点儿也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经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心事重重,眼前的景色与他此刻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败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他们把失掉的好运、破灭的希望深深地掩藏起来,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他们寒酸的衣衫,压弯的双肩,忧郁的目光,在暮色中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起码,他们不会被人们认出来。 7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远去的背影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所占据了。年轻人衣着虽然比较考究,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新来的人一屁股坐在长凳上,同时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吐字之清楚就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大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里揣摸着年轻人的这番表演准是为着引起他适当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坦然得令人不能产生一点怀疑。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克夏广场的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在几个星期前给拆掉了。旧址上盖起了一家影剧院。出租汽车司机给我介绍了另一家旅店,远一点儿,可我只好去了。我刚给家里人写完了一封信,告诉他们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坐落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当然了,我可以打电报给家里人,叫他们把地址告诉我,可是这封电报明天才能收到,而眼下我身上一个钱也没有了,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我兜里只剩下两便士,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接着说道,语调里多少带着点委屈的口气。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记得有一次我也经历过这么一件事。那是一个外国的首都。不过那次我们一行两人。事情显得更离奇了。幸好我们还记得旅店紧靠条什么运河。一找到运河,我们就顺着它找到了。” 听完这段往事的叙述,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在国外,我还不会这么发愁,”他说道,“总可以找到领事馆,得到必要的帮助。可是在自己国家里,一旦陷入困境,真是束手无策。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他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葛尔特茨比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着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不过,在他那高傲的表情中,总显得有几分疲倦的样子。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这一点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香皂,包装和封记都要跟刚从铺子里买来的一样,那他准可以成为这一行业里出类拔萃的人。干他那一行,什么都得事先想好。要有这种能力,而且是无限的能力,才能称得上是个歪才。” 7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关切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失落着一个椭圆形小纸包,外表和店主人精心打上封记的一样。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顺着那暮色笼罩着的小路追了下去,焦急地寻找着穿浅色大衣的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遍寻不见,已经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他发现要找的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年轻人神态犹豫地站着,显然拿不定主意,是从海德公园穿过去好呢,还是直奔耐茨布里支的熙熙攘攘的人行道。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的真实性的重要证人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一定是您坐下来的时候从大衣兜里滑出来的。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那时一切证据都对您不利。如今,既然我听取了香皂的证词,我想我也应当服从它的判决。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从而解除了这个问题上的疑虑。 “这是我的名片,上面有我的地址,”葛尔特茨比继续说道,“您这星期哪天还钱都可以。这儿是您那块香皂。可别再丢了,它可是您的好朋友啊。”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说道。接着,几句感激不尽的话脱口而出。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朝着耐茨布里支方向急忙跑去。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葛尔特茨比自言自语地说,“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困境中脱身,这种慰藉降临得太突然了。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带有强烈的悬疑色彩,以传神的人物刻画、巧妙的情节设计,富有戏剧性效果而引人入胜。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心灵秘密,当年轻人“神情坦然”反而引起葛尔特茨“警觉”后,葛尔特茨却“不动声色”地问起他的遭遇,这说明葛尔特茨比此时不太相信年轻人说的话并在内心告诉自己要与年轻人保持距离感。 C.作者塑造一位“气概已趋衰退”的老先生,目的是用他来反衬年轻人的灵活、狡猾与设局的高明。 D.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笼罩大地,月光微弱,亮光点点的景色,一方面为人物活动设置凄凉的背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葛尔特茨比怀疑一切而终至被骗的可悲结局。 E.在情节设计中所安排的出人意料的结尾,有力地表现出小说的批判性,使小说风格具有了“欧·亨利”式的滑稽效果,耐人寻味。 2.葛尔特茨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围绕“一块香皂”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7 4.小说以“黄昏”做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用这个标题的效果。 参考答案 1.AB(D项“凄凉”、“怀疑一切而终至被编的可悲结局”表述不准确:C 项目的不是反衬,更不能说年轻人是灵活、高明等;E设计出人意料的结尾不是为了表现批判性,“滑稽“亦不对。) 2.① 失意落魄者。黄昏时,他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无所事事地观察着夜色里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其实,他自己也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② 心存戒备又乐善好施。年轻人“神情坦然”他便“警觉了起来”:当他看到地上的“香皂”认为是自已误解了年轻人之后,他马上前去追赶并对年轻人施以救助。③ 自以为是又善于自我反省。他先通过“香皂”一事儿断定年轻人是在设局骗人,后来他在凳子下发现了香皂后,追去救助年轻人,然后自我反思:“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3.① 作为线索,贯穿故事情节。三个人物、全部事件都跟香皂有关。② 作为重要物品,推动情节发展。年轻人用香皂设局,葛尔特茨比因香皂怀疑、相信、救助年轻人,故事因老先生找香皂而揭谜,全部情节在买香皂、失香皂、疑香皂、还香皂、找香皂中向前推进。③ 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穷困的年轻人却讨厌旅店里的香皂,说明人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葛尔特茨比觉得年轻人如果在香皂的包装、封记等细节上多用心思设计便可以成为骗子行当里出类拔萃的人物,这一具有讽刺性的想法充分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不信任。 ④小说以老先生回找香皂结局,给故事造成很大的悬疑性。是年轻人单独行骗还是老先生跟年轻人合伙行骗? 4.意蕴:①象征“黄昏人生”,“黄昏”是“失败者的时刻”。 ②象征“黄昏社会”,老先生气概已衰、葛尔特茨比上当颓废,年轻人沦落苟活,所有人命运没落、希望破灭,整个社会就像黄昏一样模糊暗淡,而里边混迹的就是一群偷生的“失意者”。 使用这个标题的效果:①从环境角度看,黄昏,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人物的出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昏暗模糊的背景; ②从情节角度看,因为是黄昏,才使得老先生不能发现自己丢失了香皂,“我”没看到香皂,年轻人也因为没能看到香皂而使自己露出破绽,被“我”识破,这样的情节,起伏转折,耐人寻味。 ③从人物和主旨看,三个失意落魄人物黄昏时在海德公园的经历很好地展示了“很好人生” 与“黄昏社会”这一深刻的主题。 拓展阅读 拜访海明威笔下的“老人” 老船长今年104岁了,雪茄烟、朗姆酒和漂亮姑娘是他长寿的秘诀。 来到东哈瓦那科希马尔区,向路人打听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原型格里高利•富恩特斯家住在哪里,马上有人告诉我他家的地址。走进本苏埃拉街209号,映入眼帘的是客厅墙上挂的一幅海明威与“圣地亚哥大叔”以及“皮拉尔”游艇的油画,一个老人坐在里屋的轮椅上。 7 出来接待的是一位中年人,自称是老人的孙子,名字叫拉菲尔。采访富恩特斯本需要提前预约,没想到我的运气不错,当天老人没有其他采访,拉菲尔痛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接着,他把老人从里屋推了出来,“我爷爷今年已经104岁了。”拉菲尔介绍说。只见轮椅上的老人,有着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头上戴着一顶写有“船长”二字的帽子。尽管听过主人的介绍,但我还是不相信眼前的老人竟然已经生活了1个世纪。 我向老人说明我来自中国,并问候他,老人回答道:“中国,兄弟。”我问道:“究竟是什么促使海明威写下了名著《老人与海》?”拉菲尔介绍说:“是爷爷非凡的经历感染了海明威,给了海明威灵感。”富恩特斯6岁时,随父亲从故乡西班牙来到古巴。不幸的是,父亲途中遇难身亡。年仅6岁的富恩特斯,只身一人来到哈瓦那,从此就在码头上帮人打杂。在许多西班牙侨民的照顾下,逐渐长大。凄惨的童年,锻炼了他无比坚强的性格。长大成人后,他来到了东哈瓦那的科希马尔,在那里开始以打鱼为生。二十刚出头,就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渔民。 《老人与海》中描述的情节,是富恩特斯的亲身经历。据回忆,那大约是老人21岁时发生的事情:富恩特斯一个人划着小船去外海打鱼,结果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鱼;这条大鱼,将老人的渔船从科希马尔一直拖到了几十公里外的瓜纳沃,鱼身也被尾随的鲨鱼吃去大半;因为被拖上岸时大鱼基本上只剩下了骨头,所以无法称出准确的重量,但估计在1000磅左右。 老人是如何结识海明威的呢?大约是在1928年,富恩特斯当时是古巴一条渔船的船长。一次在位于古美之间的海域捕鱼时,遭遇了一场热带风暴。于是,富恩特斯决定把渔船驶向附近的岛屿去避风。途中遇到了一条小船没有了燃料,正在和暴风雨搏斗,富恩特斯见状立刻命令渔船前去救护。那条小船上有三个人,正是海明威和他的两个朋友。他们上了富恩特斯的渔船,一起驶向佛罗里达海岸附近的一个小岛。海明威非常感谢富恩特斯的救命之恩,约他两星期后在哈瓦那一家饭店见面。富恩特斯如约而至,见到了海明威。那年,他31岁,海明威29岁。 1935年,富恩特斯做了海明威私人游艇“皮拉尔”号的船长。富恩特斯与海明威情深意重,共同驾驶着“皮拉尔”游艇出海打鱼。老人不仅是船长,也是水手、舵手和厨师。海明威以“皮拉尔”命名他心爱的游艇,不仅因为“皮拉尔”是一位西班牙女神的名字,同时也因为富恩特斯出生在西班牙的加纳利群岛。他经常戏称富恩特斯是“皮拉尔”的“皮拉尔”,因为在西班牙语中,“皮拉尔”的意思是支柱、基石。1956年,他们二人在秘鲁外海捕到了一条巨大的黑色马林鱼,重达1542磅,创下了当时的纪录。这一纪录被保持了40年,直到1996年才被后人打破。 海明威在得知自己患有血癌后,于1960年回美接受治疗。回国的第二年,海明威步父亲后尘,吞枪自杀身亡。因当时古美关系急转直下,富恩特斯无法亲自前往美国,为莫逆之交送行。为此,他感到非常痛心,从此再也不出海打鱼。海明威留给“老人”的“皮拉尔”号游艇,如今保存在哈瓦那海明威博物馆。 老人的近况如何?拉菲尔介绍说,他爷爷有4个女儿(其中两个已经去世),7个孙子,8个重孙。拉菲尔是老人的长孙,今年48岁,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如今专门负责安排和接待对其爷爷的采访。富恩特斯的女儿及孙子和重孙大多住在附近,从事多种职业。拉菲尔说,老人尽管年事已高,但没病,身体挺好,至今也不戴老花镜。平时喜欢抽雪茄烟、喝朗姆酒,爱看年轻的姑娘。“雪茄烟、朗姆酒和漂亮姑娘是爷爷长寿的秘诀,他的爱好与海明威相同,”拉菲尔看着陪同我一起来的一位年轻姑娘说,“如果这位姑娘吻爷爷一下,他一定会很高兴。”拉菲尔的话刚落,老人却说:“最好吻两下。”逗得在座的所有人哈哈大笑。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