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赤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保密★启用前 ‎2020年赤峰市高一年级学年联考试卷 语文 ‎2020.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说或诗歌的利器是以虚构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或构建出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表达作者意图,小说家或诗人拥有天马行空的便利,手里握有足以达到“新”和“异”的密器,而散文的基本伦理是真实,这种不得虚构、不得“欺瞒”的规定性,许多时候限制着散文作为文学所应该拥有的陌生化、精神性或超越性的发挥,但这不应该成为散文拒绝求新求变的理由。‎ 散文要出新,首先要淬炼思想性。对生活有新的发现,对人性有新的洞察,对世象有新的思考,以此作为散文的使命,文学最大的力量是深刻的、独特的思想,陈言之务去,首先是去除陈旧的思想、陈旧的观念。如果对生活缺乏新的发现,散文必定会丧失其思想力量;如果散文走市场,其思想格局必定会变“小”、变“浅”、变“淡”,在小格局中难以出新。而“大散文”要求有文化意识,有宇宙情怀,篇幅巨,话题大,情绪饱满,则要避免越写越沉,越写越矫情。散文“大”还是“小”也许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如果散文创作者只满足于写一己生活点滴,沉溺于“物”的赏玩,不再追求大我,私我写作泛滥,作品与时代、政治、社会的关联度就缺失了。作家对社会与未来缺乏明确的价值评判与前瞻意识,必然难以从原有的思维窠臼中跳出来,更谈不上思想性的突破。散文创作者必须提升学养与思想境界,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实现自我与当下现实的某些深刻连接。‎ - 24 -‎ 散文之新,当然要讲求表达之新。写散文同样要有诗心,追求诗化的表达,以小说家的灵动征服题材,以观察世界的卓异眼光挖掘素材,讲求意境、胸怀与看取事物角度的独特性,对同样的事物,相似的经历,能够从不角度去探查,诠释出新意。散文表达的那些见解应该是不同于他人的发现,那种把见解埋藏在画面背后的表达,让人们在形象背后能悟出道理,这才是更高级的表达。“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苏东坡活得不好,文字却可以有感染力,这得自他既境界高拔又能够贴近人心,心灵气度宏阔又细腻温婉,善于思考自己与时代相濡的关系,又能拉开一点距离。这样的精神样态对他处理笔下的文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家自身的精神生活、坚实追求、作家对自己的要求,会对题材的处理产生异乎寻常的效果。另外,散文表达求意趣,这个意趣也要新。意要新在意境上,趣要激活生活、心灵之况味。发现并表达生活中微小而可爱的隐秘,人的心灵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人与人关系之中的微妙韵致,历史发展中浮现过的纷繁烟尘,这些新意趣新境界就是散文诗意的外现。‎ 散文之新,更要体现在文字上。文字作为表达体系,是思想的直接显示,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更是作者深层文化取向、气质取向、审美取向的外化,要提倡从中国文字的传统中寻找语言灵感与精气神,去除翻译腔影响。散文语言之美之新,不单在于打破语汇和句法上的常规,更要在民族民间化,在语言思维方式上求新求异。像贾平凹说的那样,将精美与拙美结合起来,将不同职业人群的语言、不同地域语言提炼萃取出来,融汇乡间的青草和泥土,城市的纷扰与现代,需要语言上的“去知识分子化”,去过分书面化,将语言组合为有意味的形式。出新意味着探索、试错,对语词玩味后的制约,找寻对象与词语最大的贴合中有所突破。‎ ‎(摘编自梁鸿鹰《散文的旧与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家以虚构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从而创造出虚幻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意图。‎ B. 散文创作只要走出自我生活的圈子,就能跳出窠臼,在时代的大格局中推陈出新。‎ C. 尽管散文与诗歌、小说不同,但散文创作也要有诗心,以小说家的灵动征服题材。‎ D. 散文语言求新求美要注重将精美和拙美相结合,去除过分书面化和外国散文影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对比说理,指明了散文创作的局限性,引出了散文创作应求新求变的论题。‎ B. 文章在论证散文出新要淬炼思想性时兼顾“小”和“大”两个方面,具有辩证意味。‎ C. 文章第三段举苏东坡散文创作的实例,有力论证了“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的观点。‎ D. 文章从思想淬炼、见解表达和文字运用三个方面论证了散文创作出新的重要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穷而后工,生活境遇不好的人,其文字都能够像苏东坡那样有艺术感染力。‎ - 24 -‎ B. 古人论诗曰“水中着盐不知,饮水乃知盐味”,散文也应同诗歌一样追求含蓄美。‎ C. 散文求新不应颠覆传统、否认古代文化知识,而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D. 如果只追求语言精美,但思想肤浅、观念陈旧,那散文求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从而创造出虚幻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意图”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小说或诗歌的利器是以虚构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或构建出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表达作者意图”,选项强加因果。‎ B项,“散文创作只要……,就能……”说法有误。原文人中说的是“作家对社会与未来缺乏明确的价值评判与前瞻意识,必然难以从原有的思维窠臼中跳出来,更谈不上思想性的突破。散文创作者必须提升学养与思想境界,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实现自我与当下现实的某些深刻连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D项,“去除过分书面化和外国散文影响”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散文之新,更要体现在文字上……要提倡从中国文字的传统中寻找语言灵感与精气神,去除翻译腔影响”,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有力论证了‘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的观点”说法有误。分析原文语境可知,举苏东坡散文创作的实例是论证“写散文要有诗心,追求诗化的表达,将题材诠释出新意”。‎ 故选C。‎ ‎【3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项,“生活境遇不好的人,其文字都能够像苏东坡那样有艺术感染力”说法有误。原文中说“苏东坡活得不好,文字却可以有感染力,这得自他既境界高拔又能够贴近人心,心灵气度宏阔又细腻温婉,善于思考自己与时代相濡的关系,又能拉开一点距离。……作家自身的精神生活、坚实追求、作家对自己的要求,会对题材的处理产生异乎寻常的效果”,所以,生活境遇不好的人,不一定其文字都能够像苏东坡那样有艺术感染力。选项推断错误。‎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还需仔细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敦,大也;煌,盛也,”这是1800多年前东汉应劭注《汉书》中的一句话,唐代地理学家李吉甫编撰《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位于河西走廊深处的敦煌,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是文化荟萃的国际都会。敦煌这个名字,折射了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的繁盛景象。2016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贺信中写道:“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2019年8月19日,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他强调:“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摘自《文化的星河如此璀璨来自敦煌的启示》,光明日报)‎ 材料二:‎ - 24 -‎ 从常书鸿先生到段文杰先生,再到今天的樊锦诗女士,在敦煌研究院70年事业发展的背后,凝聚的是几代莫高窟人的心血。他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这是属于莫高人独有的精神特质。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千里迢迢来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如今82岁的她已满头华发,还在为敦煌文物事业殚精竭虑,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当中,保护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樊锦诗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改革开放以来,她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她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摘自360百科《樊锦诗》‎ 材料三:‎ 在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看来,敦煌文化艺术是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硕果。敦煌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既有宽广的胸怀,广泛吸纳外来影响,又注重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赵声良说,敦煌学一产生就具有国际性。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当今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都有学者在进行敦煌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散存于各国的文献和艺术品也相继被整理出版,敦煌学也成为中外学者相互交流的重要内容。赵声良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敦煌研究院将进一步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与交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把敦煌艺术传播到海外,通过国际合作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敦煌学向前发展。‎ ‎(摘自《中外嘉宾敦煌探“一带一路”融合,促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中国新闻网)‎ ‎4. 下列对“敦煌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不同文化的汇聚交融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B. 敦煌文化是充满自信的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借鉴和吸收了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C. 敦煌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离不开独特的莫高精神,也就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和开拓进取的独有特质。‎ D. 敦煌文化践行着交融与合作的敦煌精神,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一产生就有二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参与其中,具有国际性。‎ - 24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汉书》和《元和郡县图志》中的话可看出昔日敦煌盛大辉煌之景;材料二介绍了樊锦诗在敦煌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做法和贡献。‎ B. 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和樊锦诗女士等几代莫高窟人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和潜心研究,使得敦煌文化取得了现在的研究成就,产生了世界影响。‎ C. 樊锦诗带领团队致力于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用大量的实际行动构建“数字敦煌”,开创管理新模式,彻底解决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文化星河如此璀璨,大都离不开必要的互鉴交融与交流合作,这是对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种诠释。‎ ‎6. 怎样才能使敦煌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C ‎ ‎6. ①国家高度重视,提升敦煌文化自信;‎ ‎②发扬莫高精神,做好文化保护工作;‎ ‎③借助一带一路,建立国际交流合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敦煌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一产生就有二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参与其中”错误,材料三说的是“敦煌学一产生就具有国际性。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当今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都有学者在进行敦煌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由此可知,是“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都有学者在进行敦煌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彻底解决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错误,材料二说的是“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文中是“有效缓解”,选项变成“彻底解决”,二者程度不同。‎ - 24 -‎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筛选的要求,然后浏览文本,找到设题的区域,圈出符合要求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分点概括。本题问的是怎样才能使敦煌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要求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从材料一来看,“2016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贺信中写道”“2019年8月19日,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他强调”“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这些内容展现出国家对敦煌文化的重视,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一点;从材料二来看,“从常书鸿先生到段文杰先生,再到今天的樊锦诗女士,在敦煌研究院70年事业发展的背后,凝聚的是几代莫高窟人的心血。他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这是属于莫高人独有的精神特质”,接着下面讲述樊锦诗在保护莫高窟文化方面做出的努力,这是从研究者的角度要求要发扬莫高精神,切实做好文化保护工作,可以概括出第二点;从材料三来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敦煌研究院将进一步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与交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把敦煌艺术传播到海外,通过国际合作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敦煌学向前发展”,这是从现代发展的角度来看,敦煌文化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竞选州长 ‎[美]马克·吐温 几个月之前,我被提名为纽约州州长候选人,代表独立党与斯坦华脱·勒·伍福特先生和约翰·特·霍夫曼先生竞选。我总觉得自己有超过这两位先生的显著的优点,那就是我的名声好。‎ 当我一边吃早饭,一边无精打采地翻阅报纸时,看到这样一段消息:‎ - 24 -‎ ‎“伪证罪——就是1863年,在交趾支那的瓦卡瓦克,有34名证人证明马克·吐温先生犯有伪证罪,企图侵占一小块香蕉种植地,那是当地一位穷寡妇和她那群孤儿靠着活命的唯一资源。现在马克·吐温先生既然在众人面前出来竞选州长,那么他或许可以屈尊解释一下事情的经过。马克·吐温先生不管是对自己或是对要求投票选举他的伟大人民,都有责任澄清此事的真相。他愿意这样做吗?”‎ 我当时惊愕不已!竟有这样一种残酷无情的指控。我从来就没有到过交趾支那!我从来没听说过什么瓦卡瓦克!我也不知道什么香蕉种植地,正如我不知道什么是袋鼠一样!我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我简直要发疯了,却又毫无办法,那一天我什么事情也没做,就让日子白白溜过去了。第二天早晨,这家报纸再没说别的什么,只有这么一句话:‎ ‎“意味深长——大家都会注意到:吐温先生对交趾支那伪证案一事一直发人深省地保持缄默。”‎ ‎(备忘——在这场竞选运动中,这家报纸以后但凡提到我时,必称“臭名昭著的伪证犯吐温”。)‎ 接着是《新闻报》,登了这样一段话:‎ ‎“需要查清——是否请新州长候选人向急于等着要投他票的同胞们解释一下以下一件小事?那就是吐温先生在蒙大那州野营时,与他住在同一帐篷的伙伴经常丢失小东西,后来这些东西一件不少地都从吐温先生身上或‘箱子’里发现了。大家为他着想,不得不对他进行友好的告诫,在他身上涂满柏油,粘上羽毛,叫他坐木杠,把他撵出去,并劝告他让出铺位,从此别再回来。他愿意解释这件事吗?”‎ 难道还有比这种控告用心更加险恶的吗?我这辈子根本就没有到过蒙大那州呀。‎ ‎(此后,这家报纸照例叫我做“蒙大那的小偷吐温”。)‎ 于是,我开始变得一拿起报纸就如同睡觉时拿起一床毯子,总觉得里面有条蛇似的。有一天,我看到这么一段消息:‎ ‎“谎言已被揭穿!马克·吐温先生曾恶毒声称我们尊贵的领袖约翰·特·霍夫曼的祖父曾因拦路抢劫而被处绞刑一说,纯属粗暴无理之谎言,毫无事实根据,他毁谤亡人以谰言玷污其美名,用这种下流手段来达到政治上的成功,使有道德之人甚为沮丧。”‎ 然而,我可以手按《圣经》起誓:我从没诽谤过霍夫曼州长的祖父。而且直到那天为止,我从没听人说起过他,我自己也没提到过他。‎ ‎(顺便说一句,刊登上述新闻的那家报纸此后总是称我为“拐尸犯吐温”。)‎ 这时候舆论哗然,纷纷要我“答复”所有对我提出的那些可怕的指控,这就使得我们党的报刊主编和领袖们都说,我如果再沉默不语,我的政治生命就要给毁了,好像要使他们的控诉更为迫切似的。就在第二天,一家报纸登了这样一段话:‎ - 24 -‎ ‎“明察此人!独立党的党员们,看看你们这位候选人吧!看看这位声名狼藉的伪证犯!这位蒙大那的小偷!你们盯住他好好看一看,好好想一想——这个家伙犯下了这么可怕的罪行,得了这么一连串倒霉的称号,而且一条也不敢予以否认,看你们是否还愿意把自己公正的选票投给他!”‎ 我无法摆脱这种困境,只得深怀耻辱,准备着手“答复”那一大堆毫无根据的指控和卑鄙下流的谎言。但是我始终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就在第二天,有一家报纸登出一个新的恐怖案件,再次对我进行恶意中伤,说因一家疯人院妨碍我家的人看风景,我就将这座疯人院烧掉,把院里的病人统统烧死了,接着又是一个控告,说我为了吞占我叔父的财产而将他毒死,并且要求立即挖开坟墓验尸。这使我几乎陷入了精神错乱的境地。在这些控告之上,还有人竟控告我在负责育婴堂事务时雇用老掉了牙的、昏庸的亲戚给育婴堂做饭。我拿不定主意了——真的拿不定主意了。最后,党派斗争的积怨对我的无耻迫害达到了自然而然的高潮:有人教唆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 我放弃了竞选。我降下旗帜投降。我不够竞选纽约州州长运动所要求的条件。所以,我呈递上退出候选人的声明,并签上我的名字:‎ ‎“你忠实的朋友,过去是正派人,现在却成了伪证犯、小偷、拐尸犯的马克·吐温。”‎ ‎(1870年,唐萌译)‎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自我独白来呈现故事情节,第一人称“我”的使用,使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B. 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吐温先生在竞选中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扣人心弦,极富戏剧性。‎ C. 小说的对比意味很浓,既有“我”前后心态的对比,也有伍福特先生、霍夫曼先生与“我”在竞选中不同表现的对比。‎ D. 报纸刊登“吐温先生对交趾支那伪证案一事一直发人深省地保持缄默”表明“我”确实存在劣迹,与对手并无差别。‎ ‎8. 请结合全文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9. 本文主要情节由新闻片段组成,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7. D 8. ①自信满满——②惊愕不已——③疑神疑鬼(提心吊胆、恐惧不安)——④深怀耻辱——⑤不知所措(惊慌失措、举棋不定、犹豫不决)——⑥无可奈何(痛苦委屈) ‎ ‎9. ①情节结构:推动情节发展,引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 24 -‎ ‎②人物塑造:揭示竞争对手为达目不择手段的卑鄙行径;‎ ‎③小说主题:辛辣地讽刺了美国宣扬的所谓“民主竞选”制度;‎ ‎④艺术效果:看似真实,实则荒诞,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然后逐一审读选项内容并明确考查的重点,结合具体语境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及标点用法等进行分析判断。本题要求选“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D项,“表明‘我’确实存在劣迹,与对手并无差别”说法有误。结合文中语句“我从来就没有到过交趾支那!我从来没听说过什么瓦卡瓦克!我也不知道什么香蕉种植地,正如我不知道什么是袋鼠一样”,再联系整篇文章内容分析可知,“我”并无这样的劣迹,这是毫无根据的指控,是政党竞选攻击对手的阴险手段。而“我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我简直要发疯了,却又毫无办法”是“我”缄默的原因。‎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对象要求;然后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情节脉络,根据情节发展勾画表现人物心里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整理概括,选择准确的词语作答。‎ - 24 -‎ 首先,从整体上看,本文讲述的是“我”竞选州长的种种遭遇。因为“我”的良好的名声在政敌的眼中成了一种阻碍他们走向成功的障碍,就以各种各样的污蔑、中伤,企图让“我”最后身败名裂,最终“我”也不堪这样的骚扰而自动退出这场无聊的游戏。然后,根据情节发展,勾画文中表现“我”的心理的关键语句。(1)竞选开始时,结合语句“我总觉得自己有超过这两位先生的显著的优点,那就是我的名声好”分析可知,“我”的内心充满自信。(2)当“我”看到报纸上“伪证罪”的指控时,结合语句“我当时惊愕不已!竟有这样一种残酷无情的指控”,词语“惊愕不已”即是当时心理。(3)接着《新闻报》登出“我”在蒙大那州偷东西时,结合语句“于是,我开始变得一拿起报纸就如同睡觉时拿起一床毯子,总觉得里面有条蛇似的”分析,“我”的内心充满恐惧不安。(4)之后有消息说“我”毁谤亡人,是“拐尸犯”,舆论哗然时,文中说“我无法摆脱这种困境,只得深怀耻辱”。(5)有一家报纸恶意中伤“我”烧掉疯人院,为了吞占财产毒死自己的叔父,还有人控告“我”雇用老掉了牙的、昏庸的亲戚给育婴堂做饭时,结合语句“这使我几乎陷入了精神错乱的境地”“我拿不定主意了——真的拿不定主意了”分析,此时“我”不知所措,对参加竞选一事开始动摇犹豫。(6)“有人教唆9个小孩叫我做爸爸”时,结合语句“我放弃了竞选。我降下旗帜投降。我不够竞选纽约州州长运动所要求的条件”及退出候选人声明的签名分析可知,“我”内心被逼无奈又万般委屈。最后,结合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特点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梳理主要情节并把握其特点;然后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其作用;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题干中提示本文情节安排的特点是“由新闻片段组成”。从情节安排来看,本文主要写“我”带着良好的名声参加竞选,政敌却借助新闻报道以各种各样的污蔑,诸如:伪证犯、蒙大那的小偷、拐尸犯等进行中伤,最后“我”不堪这样的骚扰而自动退出精选。而报纸新闻上的每一次污蔑,都对“我”的心理造成一次伤害,心理崩溃之时就是选择退出竞选之时。所以文章以新闻片段组成,自然引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推动情节发展。从人物塑造来看,“我”在参加一次竞选活动中所遭受到的种种骇人听闻的诬蔑和打击,这些有序组合在一起的新闻片段,一步一步、有力的表现出对手为了达到让“我”身败名裂的目的,阴险、卑鄙、不择手段的丑恶形象。从小说主题看,共和、民主两党候选人很清楚报纸等新闻媒体在竞选中的重大作用,故意混淆视听,轮番在报纸上制造出一个个罪名,强加在“我”身上。在对“我”实施诽谤打击的过程中,他们一方面为“我”炮制出种种为民憎恨,能激起公愤的罪名,另一方面则把自己装扮成正人君子、民意的代言人,号召人们不要投“我”的票。貌似为民请命,实则阴险狡诈。这些污蔑“我”的新闻片段,淋漓尽致地暴露了西方资产阶级“自由竞选”的黑幕,愤怒地撕下了美国统治阶级所标榜的“自由”“民主”的假面具,有力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政党及其代表人物的卑劣行迹和丑恶灵魂,突出作品主题。从艺术效果来看,本文并没有着重刻画人物性格,也可以说没有情节,只是一大堆巧妙安排的新闻报道和其间插入的简短评语。从这一方面来说,它像是一篇滑稽故事,或者讽刺性杂文。作者用幽默与讽刺的艺术风格揭露和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作风。结合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即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即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 - 24 -‎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注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方山子传》)‎ 注:堵,墙。‎ ‎10.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过岐亭,适见焉/适得府君书 B. 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遣将守关者 C. 余告之故/既克,公问其故 D. 见方山子从两骑/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B.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C.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 D.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方山冠:汉代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之冠,唐宋时隐者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B. 谪居: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谪居卧病浔阳城”中“谪居”即此意。‎ - 24 -‎ C. 公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本文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 D. 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其散文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13.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2)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答案】10. A 11. C 12. D 13. C ‎ ‎14. (1)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自我满足的神态,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2)然而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应当有官做,假如他能在官场中做事,到现在已显达闻名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确定它的词性,也可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根据要求选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项,第一个“适”,副词,正好、恰好。句意: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第二个“适”,副词,刚刚、方才。句意:刚收到府君的来信。‎ B项,两个“所以”意义用法相同,都指“……的原因”。句意分别为: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C项,两个“故”意义用法相同,都是名词,原因、缘故。句意分别为:我把原因告诉了他;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 24 -‎ D项,两个“从”意义用法相同,都是动词,使跟从、带领。句意分别为: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句意:(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句首省略的主语应是“方山子”,“稍壮”作状语前置,其后应停顿。“折节读书”指其行为做法,与“欲以此驰骋当世”是因果关系,“折节读书”中间不应断开。因此排除A、D两项。“晚”作“遁于光黄间”的时间状语,应在“晚”前停顿。排除B项。‎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 D项,“其散文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说法有误。开豪放一派的是词,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因其词的成就。‎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然后逐一翻译所给语句,认真分析其表现的人物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加以辨别,选出正确选项。解答时可采用排除法。‎ - 24 -‎ ‎①句大意:嗜酒弄剑、挥金如土。③句大意: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带两箭。⑥句大意: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这三句都是描述他的“侠”。排除A、B、D三项。‎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1)“环堵”,四周环着每面一方丈的土墙,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萧然”,空寂、萧条、简陋;“妻子”,古今异义,妻子儿女;“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意”,神情、态度;“耸然”,惊惧貌,耸,通“悚”;“异”,意动用法,感到惊异。‎ ‎(2)“勋阀”,功勋;“使”,假如;“从事于其间”,状语后置句,在官场中做事;“显闻”,显达闻名。‎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4 -‎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带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那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后出塞五首(其一)‎ 杜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焉能守旧丘”一句以反问语气加强情感,突出青年舍家从军的决心。‎ B. “斑白”两句写别景,老者居上列,醉后见他人年轻有为自感羞愧。‎ C. “含笑”二字言简义丰,既有对少年朋友的感激,又有对未来的期许。‎ D. 诗歌描写青年从军的情景,情感基调豪壮明快,和《春望》明显不同。‎ ‎16. 诗歌是如何塑造从军青年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心理描写:前六句表明青年渴望从军在攻伐中建功立业的心理。‎ ‎②动作描写:“买”“装”等行为动作,突显了青年从军的坚定意志。‎ ‎③神态描写:“含笑”二字描写青年神态,表现了青年对未来的期许。‎ 侧面描写(场景描写):邻里亲朋拥道饯别,少年临有赠别,侧面衬托满怀豪情的青年形象。‎ ‎【解析】‎ ‎【15题详解】‎ - 24 -‎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醉后见他人年轻有为自感羞愧”说法有误。“老者居上列”指老人坐在上头,“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庶羞”即菜肴,这里是说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多吃点儿。‎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塑造人物艺术手法的能力。塑造人物的手法:直接(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其他人物或环境的衬托,他人的评价等),其它手法(修辞手法、白描、欲扬先抑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梳理层次关系,把握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然后勾画出描写或体现人物特点的内容,明确其手法;最后结合内容分析如何使用该手法,及其体现出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整体来看,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一首,系主人公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诗歌前六句是自叙应募动机。开篇“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直接讲明主人公赴边的目的就是追求“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一句以反问语气加强情感,突出青年舍家从军的决心。“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两句点明出塞地点,指出出征在即。所以,结合关键词句“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分析,前六句主要是写青年的从军心理,表现其渴望从军,想在攻伐中建功立业的形象。之后写辞家盛况。“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模仿《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两句写法,“买”“装”是准备行装的动作描写,可见青年从军前坚定的状态。“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则写亲朋、邻里设宴相送、夹道相别的场景,热闹的场景应属侧面衬托,突出青年奔赴前线的荣光,建功立业的豪情。“吴钩”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青年深喜少年所赠之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细玩。这里“含笑”是对青年的神态描写,表现此时内心对美好前景的乐观的期许。结合以上分析,分类整理作答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4 -‎ ‎(1)在古诗中,布谷鸟是常见的意象,其啼声甚哀,《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一句就借杜鹃体现了居住环境的凄凉;《锦瑟》中借“______________”一句以冤禽托写怀恨,寄托无限悲思;《蜀道难》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蜀道的夜月惨淡、空山寂寥之感。‎ ‎(2)“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思,而在能行”,《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证了这个观点。‎ ‎(3)音乐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往往触动人心,白居易闻琵琶声而泪湿青衫,《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体现了音乐的感染力,惹人哭泣。‎ ‎(4)韩愈《师说》中以孔子重视师道为例,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 ‎【答案】 (1). 杜鹃啼血猿哀鸣 (2). 望帝春心托杜鹃 (3). 又闻子规啼夜月 (4). 愁空山 (5). 吾尝终日而思矣 (6).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舞幽壑之潜蛟 (8). 泣孤舟之嫠妇 (9).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10). 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1)中应关注“借杜鹃体现了居住环境的凄凉”“以冤禽托写怀恨,寄托无限悲思”“表现蜀道的夜月惨淡、空山寂寥之感”这些提示,(2)中应关注“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思,而在能行”“验证这个观点”这一提示,(3)中应关注“通过侧面描写,体现了音乐的感染力,惹人哭泣”这一提示,(4)中应关注“以孔子重视师道为例”“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这些提示。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鹃”“托”“规”“嫠”“壑”“须臾”。‎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 了文人清微淡远、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居“四艺”之首。古琴音量小,文化空间多存在于书斋及各种“民间雅集”场合,( )。天下乐器纷繁复杂,唯有古琴能在古人心中拥有 的地位。李白高呼“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乐天低吟“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朱熹唱叹“乾坤无言物有则,吾独与子钩其深”,这无不 了古琴对古代文人生活的影响力。‎ 一部琴乐史,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音乐文化史。 的琴曲,充分反映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历程。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尤其是中国社会最为特殊的文人群体为表现形式的,总括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中最为精华的艺术遗产 - 24 -‎ ‎。在文化进程中,古琴艺术早已成为我国高雅文化的象征。‎ ‎18.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寄予 举重若轻 印证 不可胜计 B. 寄寓 举重若轻 验证 灿若繁星 C. 寄寓 举足轻重 印证 不可胜计 D. 寄予 举足轻重 验证 灿若繁星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进而它是小范围的,是高雅的,富有典型的士人文化的内涵 B. 因而它是高雅的,是小范围的,富有典型的士人文化的内涵 C. 进而它是高雅的,是小范围的,富有典型的士人文化的内涵 D. 因而它是小范围的,是高雅的,富有典型的士人文化的内涵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古琴艺术是以中国古代,尤其是中国社会最为特殊的文人群体为表现形式的,总括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中最为精华的艺术遗产。‎ B. 古琴艺术是中国社会,尤其是以中国古代最为特殊的文人群体为表现形式的,总括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中最为精华的艺术遗产。‎ C. 古琴艺术是以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古代最为特殊的文人群体为表现形式的,总括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中最为精华的艺术遗产。‎ D. 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尤其是以中国社会最为特殊的文人群体为表现形式的,总括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中最为精华的艺术遗产。‎ ‎【答案】18. C 19. D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结合语境时要考虑到词性、搭配、使用对象、情感色彩、语意轻重、是否重复等情况。‎ 第一处,寄予:给予(同情、关怀等);寄托。寄寓:指寄居,旅舍;依附,寄托。语境强调的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与文人清微淡远、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之间的依附关系,所以应选“寄寓”。‎ - 24 -‎ 第二处,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举足轻重:意思是只要脚稍微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语境是修饰“地位”,所以应选“举足轻重”。‎ 第三处,印证:谓通过对照比较,证明与事实相符;谓认可;指印花税票。验证:经过检验得到证实。根据语境分析,前面举李白、乐天、朱熹的实例证明古琴对古代文人生活的影响力,所以应选“印证”。‎ 第四处,不可胜计:不能全部计算完,形容数量极多。灿若繁星: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比喻才能出重的人很多。语境是修饰“琴曲”,强调数量之多,所以选“不可胜计”。‎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瞻前顾后,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 ‎“进而”是连词,表示更进一步,用于后一分句。“因而”也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前面语句“古琴音量小,文化空间多存在于书斋及各种‘民间雅集’场合”是说古琴自身特点,与所给选项的内容应是因果关系。据此排除A、C两项。与前文“音量小”“存在于书斋及各种‘民间雅集’场合”顺序对应,后面应先说“小范围的”,再说“高雅的,富有典型的士人文化的内涵”。据此排除B、C两项。‎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进行比较、辨析。‎ A项,“以中国古代,尤其是中国社会”语序不当。“尤其”表示更进一步,所以应先说“中国社会”,再说“中国古代”。‎ B项,“古琴艺术是……为表现形式的”成分残缺。缺介词“以”,应是“古琴艺术是以……为表现形式的”。‎ D项,“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尤其是以中国社会最为特殊的文人群体为表现形式的”宾语部分结构混乱。应为“以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古代最为特殊的文人群体为表现形式的”。‎ 故选C。‎ ‎21.‎ - 24 -‎ 下面是某毕业学生给老师写的书信正文,其中有四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毕业后,由于工作繁忙,学生未能前去探望恩师。但我对恩师十分垂念,一直谨记恩师教诲,于文学创作方面不敢有丝毫懈怠。《茶典》是学生近日出版的佳作,望您能拨冗拜读,瑕疵处,敬请雅正。他日,学生定去恩师寒舍拜望。‎ ‎(1)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垂念改为挂念 (2). (2)佳作改为拙作 (3). (3)拜读改为阅读 (4). (4)寒舍改为府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语言使用的场合,然后明确使用的对象以及双方之间的关系,最后找出不得体之处并进行修改。从题干来看,这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信件。‎ 第一处,“我对恩师十分垂念”中“垂念”错误,“垂念”是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此处谦敬不当,可以改为“挂念”;‎ 第二处,“是学生近日出版的佳作”中“佳作”错误,“佳作”是对他人作品的敬称,不能指代自己的作品,可以改为“拙作”;‎ 第三处,“望您能拨冗拜读”中“拜读”错误,“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或受某某人指点,是自己对别人的尊敬,此处谦敬不当,可以改为“阅读”;‎ 第四处,“去恩师寒舍拜望”中“寒舍”错误,“寒舍”是对自己家的谦称,不能指代对方的家,可以改为“府上”。‎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回顾国家重大成就时,特意向每一位大国工匠致敬。回望这70年,中国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征程中,正是这些群体和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将他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升华成对祖国的无限忠诚。追逐梦想,接续奋斗,才铸就了今天的中国荣耀!‎ - 24 -‎ ‎②近年来,“斜杠青年”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有人这样定义斜杠青年:“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或者填写履历时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古今中外的“斜杠青年”并不少见。在西方,达芬奇是集画家、发明家、天文学家、建筑工程师等身份于一身的大家;在中国,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上述两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人人斜杠,何以精专 ‎“斜杠青年”的定义是:他们不满足于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有人认为“斜杠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青年都选择多元生活,其专业程度又怎么能比得上只专注于一门事业的人?人人斜杠,何以精专?‎ 国家就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每个劳动者都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只有每部分零件都发挥其最大的能力,整个机器才会运行的更有效率。青年人兴趣广泛固然是好事,可若放眼整个社会,其利弊便有待商榷。‎ 法国著名画家约瑟夫·雷杜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玫瑰花。任凭法国革命大潮汹涌,政权更迭,甚至人头落地血流成河,他只是画他的玫瑰花。整整20年,雷杜德以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完成《玫瑰图谱》。书中169种楚楚动人的玫瑰,成为世界玫瑰的经典。‎ 约瑟夫只为画玫瑰而来,只专注于一项事业,以一种近乎于痴的态度投身其中,他唯一的事业是绘画,唯一的身份是画家,成功的秘诀便是精专。‎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但这也是一个需要专注、执着的时代,我们需要真正沉下心来,去做我们最擅长最感兴趣的工作。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只能择其一而为之。‎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的人,必是专注于一念的人唯有专注最动人。可是,在如今的生活压力下,又有几人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斜杠,表示多一种选择,自然,多一种选择多条路,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甘于寂寞,于滚滚红尘中,坚守一些东西。‎ 战后日本工业为何崛起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本国工业中培养专业性人才,只精通于一处,并采用终身聘用制,于是,无数精专于一处的工人使日本整个工业体系有了质的飞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为一大事来。”是啊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不知道有多少聪明人一生都没有做好一件事。做一件事很容易,但专注的做好一件事很难。‎ - 24 -‎ 我们可以给自己打出很多标签,但我们需要真正有建树于一个领域,否则,标签在再多,也毫无用处。只有沉下心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于一处专注,方能有所作为。人生为一大事来。人人斜杠,何以精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暗含驱动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结合两则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本次作文由两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重点突出“大国工匠”在中国历史征程中的价值和表现,关键信息是“工匠精神”“对祖国的忠诚”“追逐梦想,接续奋斗”;第二则材料主要解说“斜杠青年”,既阐释了何为斜杠青年,又谈论古今中外的“斜杠青年”。如果说第一则材料重点突出专注的话,那么第二则材料则是突出多能。由此可知,考生可以结合第一则材料来谈做事要专注,要勇于担当,要为祖国崛起而贡献力量;还可以结合第二则材料来谈斜杠青年的多彩生活,来谈斜杠青年这些身份中折射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可以结合两则材料来谈论专一和多能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可以是立意的角度。‎ 参考立意:专一与多能;正确看待斜杠青年的时代意义;人生混搭,做个人见人爱的斜杠青年;人人斜杠,何以精专;青春不惧,勇于担当;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勇敢担当,做中国的脊梁;中国有我,用青春热血守护家园。‎ 行文构思:首先拟写一个与材料密切相关的标题,如“人人斜杠,何以精专”。然后由斜杠青年的定义开篇引题——人人斜杠,何以精专?正文部分先列举法国画家约瑟夫的事例来阐述精专的意义,接着联系现实,指出要想成功必须择其一而为之,并举出日本的事例和引用陶行知的名言进行论证。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呼应开头和标题。‎ 素材:‎ ‎1. 鼓浪屿有一个只卖一种咖啡的咖啡店,店内只有三张桌子,生意却极好,老板偏好产自牙买加蓝山的咖啡豆冲泡的咖啡,据说一杯咖啡就足以香浓的让人终生难忘。‎ ‎2. 心无旁骛,方可登上绝顶。做事如登山,如果心在绝顶,就不会被沿途的风景所迷惑以致误入歧途,反过来说,只有念念不忘登上绝顶,不贪图奇花异石,才有希望登上顶峰。‎ ‎3. 只有用心专一,才可精益求精。只做一种咖啡,所积累的全是做这种咖啡的经验和诀窍,专心于一项研究才可精益求精,因为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生命的张力即使再大也毕竟是有限度的,所谓一通而精,多通而拙。‎ - 24 -‎ ‎4. 多才之人机会自然更多。尤其是当今这个时代,是竞争愈来愈激烈时代,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能稳操胜券的,正是那些多才之人。“狡兔三窟”“曲径通幽”,多才之人可以有多种机会,多种选择。既然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自然是准备越多机会越多。‎ ‎5. 辨证地看待一专与多能。要在某个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建树,非有“一专”而不可,即如司马迁只专“史”,而写出“史家之绝唱”;袁隆平只专“水稻”而成为“水稻之父”,可见“专”之重要,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司马迁假如没有超人的文笔,那又怎能开一代史书之先例呢?袁隆平不也既掌握了科学原理又从田间向老农学到了许多种田知识吗?“专”与“能”是相辅相成的。‎ ‎6.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且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当他80岁生日记者采访他时,他动情地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水稻良种改变了世界,专一的梦想成就了袁隆平。‎ ‎7. 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到中山大学访问,对记者坦承15年来“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宇宙寻找反物质。”‎ ‎8. 《红楼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落阶段的壮阔的画面,而且在于曹雪芹将文学、艺术、医学、美学、甚至天文、地理融为一体的知识汇总,可是在一专的基础上有多能,是曹雪芹成功的重要原因。‎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