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检测(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检测(10

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10月24日语文周检测试题(教师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颇具人文情怀的儒家文化以“人”为中心,是儒家文化的特点,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这样说,儒家文化不是西方的人道主义,却有非常深厚的人道关怀思想;不是西方的人文主义,却有非常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文气质或人文情怀。‎ 儒家文化的人文情怀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肯定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中的一员,但又不是与万物平起平坐的一 员,而是高于和优于万物的特殊存在。《孝经》引述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说:‎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些论述表达的一个共同的意思是人“为 万物之灵”,集天地之精华,五行之秀气。人的存在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价值,那么他的生命就应 该被尊重。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传统哲学是“人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 重视人伦关系,倡导人伦义务。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人伦关系。儒家认为,‎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落入到一张已经织好的人伦网络当中。没有人伦网络,人是空洞的,甚至是不 存在的。所以,儒家讲“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不但有这五种关系,而且对应 每种人伦关系,还规定了相应的人伦义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信。”儒家认为这些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不可更改,不容置疑,甚至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无可 选择的“天伦”。‎ 推崇人的主体性,强调独立人格。每个人都有其独立意志、独立人格。这是儒家思想中最值得 注意的一点。从中国哲学传统上看,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主体内在道德意志自律、道德践行上的主体 性。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强调个人的正 心诚意、修齐治平,乃至杀身成仁。孔子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 提出“舍生取义”,都是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有大人格,有使命感和责任 感,就是缘于这种道德精神的主体性和人格的独立性。‎ 饱含忧患意识,担当历史责任。儒家从忧患意识出发,探讨的是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强调 的是个人与整体的义务和责任,强调的是入世与担当,“苟利社稷,生死以之”,“苟利国家生死 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千古文人家国梦,修齐治平济世心。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传统知识分子的人 文情怀寓于他们的政治关怀和社会关怀中。‎ 探索社会理想,追求人生大道。儒家倡导“德治”,孔子强调仁爱,“仁者爱人”;孟子说要 施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是儒家思想中最进步的内容,最有利于和谐社会 建设的观念。儒家文化的最高理念,就是建设大同社会。这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 的安身立命之地,表现出对社会理想的人性渴求。‎ 儒家文化重视并倡导人际、人与社会、人的身心、人与自然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在中国历代典 籍的思想脉络里,不断地阐述和丰富“以人为本”的儒家价值理念。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这是我们 新的传统、活的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宝贵的思 想资源。‎ ‎1. 关于文中儒家文化“人文情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 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的地位和价值高于其它事物,人的生命理应得到尊重,这是儒家 文化具有浓郁人文气质的一种体现。‎ B. 儒家文化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是这种责任的体现。‎ C. 儒家文化强调人的道德精神的主体性和人格的独立性,一切道德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 由此培养出的人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D.儒家认为,人都存在于人伦网络中,它规定了各种人伦关系,也规定了相应的人伦义务。这些关 系不可更改,是不能选择的“天伦”。‎ ‎1. D试题分析:D项,“人都存在于人伦网络中,它规定了各种人伦关系,也规定了相应的人伦义务。这些关系不可更改,是不能选择的‘天伦’”扩大范围,原文第四段末尾为“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无可选择的‘天伦’”。‎ ‎2. 下列观点与论据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 肯定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天地之精所有生物者,莫贵于人。(汉董仲舒)‎ B. 饱含忧患意识,担当历史责任——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8‎ C. 推崇人的主体性,强调独立人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D. 探索社会理想,追求人生大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2. C试题分析:C项,“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这一句是强调少说多做,并非强调独立人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5 分)‎ A. 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特点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以 ‎“人”为中心的特点也就成了中华文化的特点。‎ B. 中国传统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所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 情怀最能体现在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上。‎ C. 儒家文化强调“爱人”,主张实行“仁政”,这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大同社会。这是中 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 D. 儒家文化重视并倡导人的身心、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方面的协调发展,这种“以 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现代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 ‎3. C试题分析:A项,“儒家文化的特点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曲解文意,儒家文化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不能说儒家文化的所有特点都是传统文化的特点。B项,强加因果,且“中国知识分子”扩大范围,依据原文应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D项,曲解文意,“是现代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不当,原文说的是“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这是我们新的传统、活的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部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8‎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文章有删改)‎ ‎4. 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 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 C. “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D. “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4.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错,前文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因为学习却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这次井冈山之行有很多感悟,井冈山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故选D。‎ ‎5. 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 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意,为下文做铺垫。‎ B. 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 “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D. 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5.C【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C项,“魂归故里”错,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岗”。故选C。‎ ‎6. (不拍照提交)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4分)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情节作用的能力。首先看曾志与井冈山的竹子之间的关联。作者说“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而曾志正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她的身上正体现出了井冈山竹子的精神。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再看效果。比起光写竹子,曾志属于具体体现竹子精神的人物,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 ‎ ‎7. (不拍照提交)“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6分)‎ 8‎ ‎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先找“敬畏”的原因。在作者眼里,“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可见,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除了这些竹子之外,井冈山最令人敬畏的应当是以曾志为代表的革命战士,“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可见这些革命者具有多么崇高的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令作者敬畏的又一个原因。‎ 再分析“心安”的原因。开头作者说“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通过这次到井冈山学习,作者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井冈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井冈山翠竹”,见到了曾志的墓碑,了解了她的事迹,“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二.古诗文阅读 ‎(一)邓润甫,字温伯,建昌人。第进士,为上饶尉、武昌令。举贤良方正,召试不应。神宗览其文,除集贤校理,改知谏院、知制诰。擢御史中丞。上疏曰向者陛下登用隽贤更易百度士狃于见闻蔽于俗学竞起而萃非之故陛下排斥异论以图治功。然言责之路,反为壅抑;非徒抑之,又或疑之。论恤民力,则疑其违道干誉;论补法度,则疑其同乎流俗;论斥人物,则疑其讦以为直。故敢言之气日以折,而天下事变,有不得尽闻。曩变法之初,势自当尔。今法度已就绪,宜有以来天下论议。至于淫辞诐行,有挟而发,自当屏弃。如此,则善言不伏,而真大治也。”李宪措置熙河边事,润甫率其属周尹、蔡承禧、彭汝砺上书切谏,其略云:“自唐开元以来,用杨思勖、鱼朝恩、程元振、吐突承璀为将。有功,则负势骄恣,陵轹公卿;无功,则挫损国威,为四国笑。今陛下使宪将兵,功之成否,非臣等所能预料。然以往事监之,其有害必矣。陛下仁圣神武,驾御豪杰,虽宪百辈,顾何能为,独不长念却虑,为万世之计乎?岂可使国史所书,以中人将兵,自陛下始?后世沿袭故迹,视以为常,进用其徒握兵柄,则天下之患,将有不可胜言者矣!”不听。又言:“兴利之臣,议前代帝王陵寝,许民请射耕垦,而司农可之。唐之诸陵,因此悉见芟刈,昭陵乔木,翦伐无遗。熙宁著令,本禁樵采,遇郊祀则敕吏致祭,德意可谓远矣。小人掊克,不顾大体。愿绌创议之人,而一切如令。”从之。迁翰林学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召复翰林学士兼掌皇子阁笺记,一时制作,独倚润甫焉。哲宗立,惟润甫在院,一夕草制二十有二。进承旨,修撰《神宗实录》。以母丧去,终制,为吏部尚书。请郡,得知蔡州。元祐末,以兵部尚书召。绍圣初,哲宗亲政,润甫首陈武王能广文王之声,成王能嗣文、武之道,以开绍述。遂拜尚书左丞。章惇议重谪吕大防、刘挚,润甫不以为然,曰:“俟见上,当力争。”无何,暴卒,年六十八。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邓润甫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 A.上疏曰/向者陛下登用/隽贤更易百度/士狃于见闻/蔽于俗学/竞起而萃非之/故陛下排斥异论/以图治功/‎ B.上疏曰/向者陛下登用隽贤/更易百度/士狃于见闻/蔽于俗学/竞起而萃非之/故陛下排斥异论/以图治功/‎ C.上疏曰/向者陛下登用隽贤/更易百度/士狃于见闻/蔽于俗学/竞起而萃/非之故陛下排斥异论/以图治功/‎ ‎ D.上疏曰/向者陛下登用隽贤/更易百度/士狃于见闻/蔽于俗学/竞起而萃非之故/陛下排斥异论/以图治功/‎ ‎8.B A项,“登用”后不宜断开,“向者陛下登用隽贤”当为一句;“隽贤”为上一句的宾语,而非下一句的主语。C项,“竞起而萃非之”当为一句,“非之”从上句,“起”“萃”“非”为三个动词连用。D项,“故陛下排斥异论”当为一句,“故”属下句,位于句首,是提顿领起之词。正确的标点为:上疏曰:“向者陛下登用隽贤,更易百度,士狃于见闻,蔽于俗学,竞起而萃非之,故陛下排斥异论,以图治功。”‎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谏院,北宋设立的机构,官员负责对朝政缺失、百官任用等作谏言规劝。‎ B.司农,北宋时期指司农寺的官员,掌管田地、仓廪、苑囿、祭祀等事物。‎ C.郊祀,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之礼,始自上古,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末期。‎ D.终制,指邓润甫因为母丧终止了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工作,改任吏部尚书。‎ ‎9.D “终制”,古代的一种丧葬礼仪,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也称“丁忧”。“制”,并非指上文的“制作”“草制”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邓润甫为御史中丞,上疏主张广开言路。他认为,宋神宗要变法图强,就不能排斥异端,否则法度虽然确立,仍会招来天下非议。‎ B.邓润甫反对任用李宪,联合属下上书切谏。他认为,李宪才能平庸,如果委以重任,一定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流弊当世,遗笑史书。‎ C.邓润甫主张恢复旧律,禁伐前代陵墓树木。他认为,保护前代帝王陵寝,不让老百姓砍柴伐木射猎垦荒,是一个国家有道德的表现。‎ D.邓润甫建议学习周朝文武之道,实行宽政。他认为,宋哲宗继位之初,应该以宽厚为怀。他临终前还要向皇帝建议不要贬谪大臣。‎ ‎10.A ‎ 8‎ ‎“他认为,宋神宗要变法图强,就不能排斥异端,否则法度虽然确立,仍会招来天下非议”理解有误。原文的意思是:神宗因为变法图强的需要,可以排斥异端;而当法度已经确立之时,就应该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于淫辞诐行,有挟而发,自当屏弃。‎ ‎(2)哲宗立,惟润甫在院,一夕草制二十有二。‎ ‎11.(1)至于那些荒诞的言论偏邪的行为,有所挟持而发的议论,自然应该摒弃。(“淫辞”“诐行”“有挟”译对各1分,整句意思对2分)‎ ‎(2)宋哲宗即位,只有邓润甫在翰林院,一个晚上草拟了二十二个诏令。(“在院”“草制”“有”译对各1分,整句意思对2分)‎ ‎【参考译文】邓润甫,字温伯,建昌人。考上进士,任上饶县尉、武昌县令。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召他面试没有去。宋神宗观览他的文章,任命他为集贤院校理,改任知谏院、知制诰。升任御史中丞。上疏说:“从前陛下进用才德杰出的人,改变各种制度,士人拘泥于个人的见闻,受蔽于世俗的学问,竞相起来聚在一起非议,所以陛下排斥异端之论,来谋取治世之功。然而谏言之路,反过来被堵塞抑制;不仅仅是抑制了,竟或产生怀疑。如果谏言体恤民力,就怀疑他违背原则求得声誉;如果谏言加强法度,则怀疑他与流俗相同;如果谏言贬黜人物,就怀疑他以揭发别人为正直。所以敢于谏言的风气一天天折损,而天下一旦有突发事件,就会不能完全听得到。从前在变法的初期,那形势自然是那样。现在法度已经制定妥当,应该招求天下人的言论。至于那些荒诞的言论偏邪的行为,有所挟持而发的议论,自然应该摒弃。这样,有益的话不隐伏,才是真正的天下大治啊。”李宪主持熙河边地之事,邓润甫带领他的下属周尹、蔡承禧、彭汝砺上书直切进谏,大略说:“自从唐代开元年间以来,任用杨思勖、鱼朝恩、程元振、吐突承璀为将。他们立了战功,就仗势骄傲放纵,欺压公卿;没立功,就挫伤国威,被四境敌人嘲笑。现在陛下用李宪带兵,功业成不成,不是我们所能预料的。然而用往事来衡量,这一定是有害处的。陛下仁爱圣明威武,驾御豪杰之士,即使李宪那样的人上百个,又能有什么危害,难道不多作长远考虑,为万代之计吗?怎么可以让国史写上,从陛下开始,用中等资质的人带兵?如果后代沿袭从前的做法,视以为常,提拔平庸的人掌握兵权,那么天下的忧患,将会多得说不完了!”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又谏言说:“聚利之臣,盘算前代帝王陵墓,答应老百姓的请求在那里射猎开垦耕田,而司农同意了。唐朝的各陵墓(草木),因此都被斩伐,昭陵上的大树,被砍伐没有剩余了。熙宁年间曾制定法令,本来禁止砍柴,碰到郊祀大礼时还命官吏前往祭祀,恩德之心可以说流播久远了。小人聚敛搜刮,不顾大体。希望贬斥首倡之人,一切恢复熙宁时的法令。”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升为翰林学士。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为成都知府。又召回京为翰林学士,兼管皇子阁的公文起草,一时间的诏令,只是倚仗邓润甫了。宋哲宗即位,只有邓润甫在翰林院,一个晚上草拟了二十二个诏令。进升为翰林学士承旨,修撰《神宗实录》。因为母亲丧事离职,守丧礼完毕,任吏部尚书。请求到外地为官,得为蔡州知州。元祐末年,召他回京任兵部尚书。绍圣初年,宋哲宗亲政,邓润甫第一个出来陈说周武王能发扬周文王美好的声望,周成王能继承周文王、周武王的道德风化,建议哲宗开创继承神宗变法的局面。于是被任命为尚书左丞。宰相章惇谋划再加贬谪吕大防、刘挚,邓润甫认为是不对的,说:“等见到皇上,我一定力争一下。”没过多久,暴死,享年六十八岁。皇上为此停止上朝听政两天。‎ ‎(二)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5分 )‎ 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12.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本题中,“愚意尝谓非宜”意思是:我认为不合时宜。“何者”是针对“愚意尝谓非宜”而发问的,故要断开,排除CD;“黎庶不达其意”,“黎庶”是主语,“不达”谓语,“其意”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13.A A项,“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说法错误。太守不负责掌管军事和科举,太守的职责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故选A。‎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8‎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14.C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C项,“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表述有误,原文是“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是原来有规定,不是找借口,不愿到任办公。‎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15.(1)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传染,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进宫。‎ ‎(2)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 ‎15.第一题得分点:“时疾”,传染病;“身”,自己;“虽”,即使;‎ 第二题得分点:“笃”,重;“遣”,派遣;“问所苦”,探病问候;“营”,治。‎ 译文: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应当在合途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拨,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告发。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这件事在州里颠过来倒过去。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马来决定。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如果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赠以光禄的官职,谥号是简。‎ ‎(三)‎ 题桐庐李明府官舍 崔峒 讼堂寂寂对烟霞,五柳门前聚晓鸦。‎ 流水声中视公事①,寒山影里见人家。‎ 观风竞美新为政,计日②还知旧触邪③。‎ 可惜陶潜无限酒,不逢篱菊正开花。‎ ‎【注】①此句暗用宓子贱“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地名)治”的典故。②计日:典出《后汉书·羊 陟传》,意为计日受俸,指为官清廉。③触邪:辨触奸邪。‎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 分)‎ A.在李明府治下,桐庐境内政清讼简,安宁和谐,众人竞相赞美。‎ B.第三句中“流水声”语意丰富,既指潺潺水声,也指鸣琴声。‎ C.第四句“见”字显示悠然的心境,“影”字尤具缥缈的韵致。‎ D.颈联对仗工整,语言质朴,内涵丰富,情感表达含蓄而委婉。‎ ‎16.D“情感表达含蓄而委婉”错,“竞美”“触邪”直白表达对李明府的称颂。‎ ‎17.首联是怎样刻画李明府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 分)(不拍照提交)‎ ‎17.[参考答案]①侧面烘托(1分)。“讼堂寂寂”“门前晓鸦”,写出讼堂空闲寂静的环境(1分),侧面烘托出李明府是治理有方的官员(1分)。②用典(1分)。“五柳”即五柳先生,诗人以陶潜比李明府(1分),表现李明府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高洁品行(1分)。‎ ‎(四)‎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8‎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8.A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19.(不拍照提交)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 近百年来,“中医太落后”“中医不科学”等_______之声_________。当前,中医无论是执业医生数量,还是医疗机构数量,都无法与西医________,医疗服务的天平在向西医倾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西医的差距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拉平的。坚持中西医并重,需要中西医“一碗水端平”。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 )。中医西医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没有必要分高低、论长短。二者不是对手,而是战友,其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治疗某种疾病,_______,一种医疗手段也好,两种医疗手段也好,一切以病人受益最大化为原则。无论中医西医,都不能包治百病。“单打独斗”的效果很难取得令人满意,因为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人类健康的星空,需要中西医联手点亮。‎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5分)‎ A. 质疑 不绝于耳 等量齐观 因人而异 B. 置疑 不绝如缕 等量齐观 因势利导 C. 置疑 不绝于耳 同日而语 因人而异 D. 质疑 不绝如缕 同日而语 因势利导 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质疑”,提出疑问。“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在第一组词语中,应该是表示对中医的怀疑,选“质疑”更恰当,排除BC;“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文中说的是质疑声音不断,应选“不绝于耳”,排除BD;此外,“同日而语”,同一事物或人在不同时间比较,多用于否定式。“等量齐观”,不管事物的差异,同等看待。“因人而异”,根据人的个体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或方式对待。“因势利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A. 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关注“人的病”。‎ B. 中医重整体,关注“病的人”,善用“坚盾”;西医重局部,关注“人的病”,善用“利矛”。‎ C. 中医善用“坚盾”,重整体,关注“病的人”;西医善用“利矛”,重局部,关注“人的病”。‎ D. 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关注“人的病”;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关注“病的人”。‎ 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本题中,要求选择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文中内容表述的顺序是先说中医,后说西医,故排除D;接着根据后一句话“中医西医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以及中西医的各自特点可以得知,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排除C;中医重整体,是关注“病的人”,善用“坚盾”;西医重局部,关注“人的病”,善用“利矛”,排除A。只有B项表述最连贯。故选B。‎ 8‎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A. “单打独斗”的效果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 B. 因为在治疗疑难疾病上,所以“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C. “单打独斗”的效果,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使它满意很难取得。‎ D. 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D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A项,“取得令人满意”搭配不当。‎ B项,“因为”“所以”构成因果关系,但“因为”引领是介词短语而不是句子,有误。‎ C项,末句的“使”字对应的句子成分残缺了,另有杂糅和搭配不当之嫌。‎ D项,与前一句话构成递进关系,都从否定这方面来说的,语势连贯,没有语病。故选D。‎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