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系列金脉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 【考点掘金】 考点展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考点掘金: 金脉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 金脉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金脉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金脉 4:把握文章的论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金脉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金脉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金脉分布】 考向 省市 17 课标 1 17 课标 2 17 课标 3 京 苏 津 浙 16 课标 1 16 课标 2 16 课标 3 金脉 1:概念句意 √ √ √ √ √ √ √ √ √ √ 金脉 2:筛选信息 √ √ √ √ √ √ √ 金脉 3:结构思路 √ √ √ √ √ 金脉 4:论点论证 √ √ √ 金脉 5:内容中心 √ √ √ √ √ √ √ √ √ 金脉 6:分析观点 √ √ √ √ √ √ √ √ √ √ 【考情预测】 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 17 年课标以及其他自主命题省份,还是 16 年课标,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各省 市必考的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核的重点是概念的含义、信息的筛选、内容中心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上。特别是 17 年相比 16 年增加了对结构思路和论点论证的考查,这绝对是一个崭新的动向,值得 我们注意。 由此可以预知,18 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仍是必考的考点,平时要注意多练习,提高信息筛选和 信息的辨析能力,注重传统重点考向,也就是重点金脉。同时,要加强对结构思路和论点论证考点的复习。 在复习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命题技巧,找到应对的措施。概念句意的考查是近年来论述类文本阅读尤其要 重视。 【高考金脉】 真题一:【2017 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 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 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 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 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 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 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 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 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 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 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 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 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 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 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 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 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 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A 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B 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 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是单一的“限制排放”问题。C 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 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D 项是总括了二三段的内容得出的正确结论。 【名师点睛】对照原文,内查语意。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 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 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 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 等方式设误。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 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 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 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 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真题二:【2017 年高考北京卷】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 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 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 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 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 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 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 年,莫高 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 30 多万人次,2014 年已增长到 81 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 在 3000 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 2 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 个人进 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5 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 10%,空气温度升高 4℃, 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 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 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 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 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 2 小时缩短至 70 分钟左右, 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 6000 人次。 (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B.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 C.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D.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6 分) 【答案】 6.C 7.A 8.含义:要点一: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内涵。 要点二:把文物拿出来,在展厅或线上展示出来,有些可以用起来。 要点三: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 作用:要点一:发挥文物在公共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要点二:使更多文物得以展示,使文物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理解。 要点三:有利于一些文物的保存与保护。 【解析】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解答时要注意:①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 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将题目材料信息代入选文比对理解, 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扩大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曲解文意等问题。本题 A 项和 B 项 可由材料三第一段概括得出,D 项可由材料三第二段“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 在缓慢退化”概括得出。C 项将原文中的“升高”曲解为“降低”,属于曲解文意。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从高考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 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已然、未然有意混淆,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因果颠倒,误划类别,无中生有,偷换概念。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 本题难度不大,由题干可知,选项信息集中在原文最后一段,考生只需找到每个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 信息,仔细比对,就可得出答案。 8.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由材料一首段中“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 古老文物‘活’起来”,可概括出“让文物‘活’起来”是指“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内涵”;从 材料二首段所说的“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而目前展出的文物少之又少,可分析出“让 文物‘活’起来”还指把文物拿出来,展示出来;由“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 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可概括出 “让文物‘活’起来”还指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由材料三写到的 对古琴的使用,可分析出“让文物‘活’起来”还包括对某些文物的使用。 第二问,材料一首段提出“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 作用”由此可概括出在公共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材料二首 段提到“数字技术……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 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下文接着以动漫技术、移动应用程序、虚拟现实技术为例,具体阐 述了数字技术使文物得到展示,使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文物;材料三首段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有些文物同样如此”,第二段又强调“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 可见使文物“活”起来更有利于保护文物。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理 解概念时要对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 离段,词不离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本题考查“文物‘活’起来” 的含义,解答时就需要通读三则材料,分别找到“文物‘活’起来”(或与“文物‘活’起来”相类似 的表述)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筛选出能解释“文物‘活’起来”的内容,然后分析归纳就可得 出答案。分析作用,要在通读三则材料的基础上,整体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 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找出能体现“文物‘活’起来”作用的内容,分点概 括即可。因为三则材料都属于总分式结构,所以答案信息多集中在材料的首段。 【掘金技巧】 1.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该事物 的属性。其中,为该事物所特有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本质属性。概念和词语有联系也有区别。 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词语是概念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是表示事物或概念的语 言形式。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相同的,同一民族的语言中,也常常用不同的词语去表示 同一的概念。概念是思维的起点,一切科学都是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 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涵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一 般涉及以下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 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有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 的具体语境来体会。 答题时首先找到选项所在的语段,比较细微的差别。有些时候概念出现的位置较多,会把多个位置的 信息综合在一起,找到区位显得十分的关键,接下来要注意常见的错误,主要有答非所问、误划类别、曲 解文意、混淆范围,混淆范围主要是概念的内涵或外延,还要注意答非所问,从文章的表述看没有错误, 可是答的不是问的内容,这样的题要千万注意;曲解文意主要看表述的正确与否。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 着决定性影 响的句子。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 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 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 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 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名师挖宝】 论述类文本理解概念的含义的题目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命题陷阱的设置上,粗略归结出十种陷阱: (一)整体与部分 (以偏概全) 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 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秘诀: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 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全部”“有时”等。 (二)已然与未然(超前判断)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 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 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 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秘诀抓关键词语:“目前、将会、已经、大概、也许、可能”等。 (三)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 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 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 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侧出来。 【试题】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 病的水分变化。 秘诀: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 (四)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 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 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试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秘诀:分清主次,仔细对比原文。 (五)选择与兼备(混淆逻辑范围) 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 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 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 会产生减压病……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 毫米汞柱以上。 秘诀:注意“或”与“和”,分清选择还是兼备。 (六)原因与结果(因果不当或强拉因果) 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 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 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秘诀: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七)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 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 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三段)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秘诀:圈出对象,知彼知己。 (八)肯定与否定(颠倒是非) 网络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 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试题】下列有关“网络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网络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秘诀:划出肯定否定词。 (九)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 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 动的目的。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 的。 秘诀:忠实于原材料。 (十)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 根据世界报业协会 2003 年 6 月 13 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 3 份报纸进入前 20 名:《参 考消息》以日发行量 270 万份排在第 9 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 186 万份排在第 18 名,《羊城晚报》以 日发行量 150 万份排在第 20 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 8200 万份。仅次于中国的 是日本,日销量是 7080 万份。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 3 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 列前茅。 秘诀: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 【小试身手】 一、【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 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 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 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 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 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 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 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 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 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 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 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 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 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 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 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 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 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 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 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 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 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 行。 D.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 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 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 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 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 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 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 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 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 的时期。 【答案】 1.D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 项“王国维写的《殷 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大,原文 是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能证明“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 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的“所载内容”。 【名师点睛】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 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 辨析。B 项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 史学,选项漏掉了修饰语。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 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 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 息)等方式设误。 3.试题分析:D 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扭曲文意。原文“汉 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意思是说“中国 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的被发现, 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 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 要注意因果关系,看是否有强加因果、倒置不当等。 二、(2015 年高考江苏卷)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古文的写作讲气,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这个气势里 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势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 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就作者来说,他在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什么手法,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正确,怎样 把感情表达出来。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学会了种种手法,才让自己的情意去凑合各种 手法。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就写不好文章了。要达到前人写作的很高境界,就要学通他们下笔的精妙处; 要懂得他们写作是本于准确地表达情意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有意做作。这样,到自己写作时,才能本着自 己的情意,透过气势来表达声情,在表达不同的声情中自然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还要求能长久熟读。这样读,当然是读经过时间考验的名篇; 这样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简便方法。由于熟读,接触书里的词汇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 子一起记熟的。这样,当对这个词完全懂得时,就对这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义变化,以及在不同句子里 的不同用法都懂了。自己在写作时,可使之用得合乎法则。因声求气,就是透过熟读来学习写作的一种方 法。 (节选自周振甫《文章例话》,有删改) 25.“声冶“气冶分别指什么?“因声求气冶的内涵是什么?(5 分) 26.为什么说“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冶?(4 分) 27.结合全文,简析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写作。(6 分) 【答案】 25.(1)“声”指声调的高下,“气”指语气或气势;(2)读者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 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26.“一凑合就成了做作”,是指一旦用自己的情意拼凑、迎合各种艺术手法,文章写作就显得不自然了; 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如果为了表现各种手法而拼凑自己的情意,那就成了虚情假意, 就写不好文章了。 27.通过读书来学通前人下笔的精妙处;通过因声求气来学习如何准确地表达情意和自然地运用各种艺术 手法;通过熟读名篇来积累词句等的用法。 【解析】 25.试题分析:选定答题区域,本题集中在第一小段中。首先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答题区域的关键词,然 后进行分析概括。“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由此可 以概括为:“声”指声调的高下,“气”指语气或气势。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重要的句子多数是论者所持的观点,或是作者对文章 中某一个概念的阐述。这些观点和要点是作者在相关篇章中反复展开论证的。做这类题目,就是解释 句子所蕴含的意义,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本题中“声”“气”“因声求气”的含义在开篇就做了说 明。“声”指声调的高下,“气”指语气或气势;读者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 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2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重要的句子多数是论者所持的观点,或是文章 某一个部分的中心句,这些观点和要点是作者在相关篇章中反复展开论证的。同时要注意对其“言外 之意”的把握。“凑合”指用自己的情意拼凑、迎合各种艺术手法。整个句意是为了表现各种手法而 拼凑自己的情意,那就成了虚情假意,就写不好文章了。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是要求学生解释句子所蕴含的意义,分析其在表 达作者思想感情,揭示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对其“言外之意”的把握。“一凑合就成了 做作”一句,在文中中间位置,需要联系前后文进行分析。前文谈到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什么手法, 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感情表达出来。不是学会了种种手法,才让自己的情意去凑合各种手法。表明 “凑合”是用自己的情意拼凑、迎合各种艺术手法。结合全段可以理解为为了表现各种手法而拼凑自 己的情意,那就成了虚情假意,就写不好文章了。 27.试题分析:本题要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观点,解答时要详尽地分析文中引用的事实 材料和理论材料,从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的有:读书学习前人精妙; 因声求气才能传情,更好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题干要求“简析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写作。”首先 要明确问题的阐述区域集中在文章最后一节,然后分层次加以概括。要从作者的阐述中筛选出作者的 主要观点。此类题学生训练也比较多,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答题,但是常常答案组织不够 全面。所以在组织答案是,根据作者的观点进行点表述。 【掘金实战】 一、(2017 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四次质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人合一”的观念被广泛认为是中华思想的主体观念。这一思想最早由庄子阐述出来:“人与天一 也。”后来被董仲舒进一步发展:“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到现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多被理解为人 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存的。这固然是正确的,然而当我们逆着思想之流向源头追溯,就会发现在古 人那里,天与人不仅是合一的关系,更是即一的关系。 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先民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初步的天人即一观。一方面,先民对于自然的恩赐物 尽其用。许多出土文物表明,先民在衣食住行方面运用自然赐予的事物制作工具、服饰来改造自身环境, 这些是先民对于自然事物为我所用的一面。另一方面,先民对于天地的恩德感激不尽。比如大汶口文化中 的陶尊上刻有人们长跪拜日的形象等。这就是“与天地合其德”的原始表现,德即“惠”,将自然的恩惠 为我所用并回馈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不只是使用,还提供补给,这样有来有往,表现出先民视自 然与其本身为一的观念。 如果说先民是本能地与天地合德,那么伏羲画八卦、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孔子作“十翼”,则 是利用人类理性将天人即一的观念层层推演出来。伏羲洞察到人与天地同出一源,于是用三画将“天地人” 纳于一个卦象之中,意在表明三者本是一体不二。“三才”各有其位,“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发 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然作用不同,但是发挥作用的还是一个本体,而且各自之间交易变换、生生不息、紧 密相连,反映出一体本然的作用。文王系卦辞,将“三才”共同的德性以文字表达出来。如“乾,元亨利 贞”,在天表示阳气由地而升至天,在人表现为由沉睡而清醒、精力充沛、振作勤奋,在地表现万物复苏、 充满生机。周公又将卦象每一爻内在变动的悔吝吉凶用爻辞表达出来,意在告诫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为人 处世,吉凶在己。如乾卦上九爻“亢龙有悔”,因为阳气已经完全发出,再高亢不止就会后劲不足、转阳 为阴,在人事上如果身居高位而不知道有所退让,必然会有悔恨。孔子作“十翼”感叹天地道德、人参天 地,而旨在功诫“君子”重视“进德修业”“反身修德”“自昭明德”,表达出人道仁义可以转恶为善、 化凶为古、与天地同功的宏大气象,古人洞察天地万物的赜隐几微,由天文回归人文,将人性与天道本一 的真相和盘托出,是以《周易》蕴藏着深刻的天人即一观。 后人在观测天文方面不断推演天人之间的联系,为天人即一观提供大量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在天人即 一的观念下,中国古人将世界万物看作一体,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国天下紧密联系,以自我修身为贯通天地 的起点和归宿。 (摘编自秦芳《试论天人即一观下的乾道坤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由庄子阐述出来,后经汉代董仲舒进一步发展的“天人合一”观念,被广泛认为是中华传统文 化的主体观念。 B.中国先民在原始社会形成的天人即一观指的是他们对于自然的恩赐物尽其用,对于天地的恩德感激 不尽。 C.与先民不同,伏羲画八卦,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孔子作“十翼”,他们层层推演的天人即一 观都是符合人类理性的。 D.周公为了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顺应自然规律,吉凶在己,便将卦象每一爻内在变动着的悔吝吉凶用 爻辞表达出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人即一的观念是中国先民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的,先民们对于自然形成了依赖和尊崇的心理。 B.从许多出土文物可以得知,中国先民学会用自然事物制作工具、服饰来改造自身环境,这体现先民 利用自然事物的一面。 C.伏羲八卦中将“三才”纳入一个卦象中,表明三者本是一体的,文王在卦辞中又用文字表达其共同 德性。 D.后人在观测天文中不断推演天人之间的联系,为汉朝确立的天人即一的观念提供了大世理论和现实 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现代的人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理解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固然不错,但天人之 间在古人那里更是“即一”的关系。 B.我国先人认为对待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既要使用,还要提供补给,只有有来有往,才能 达到天人即一的境界。 C.大汶口文化中的陶尊上刻着的人们长跪拜日的图画是先民“与天地合其德”的原始表现,是先民视 自然与其本身为一的观念的体现。 D.孔子作“十翼”意在劝告“君子”重视“进德修业”“反身修德”“自昭明德”,认为人道仁义可 转恶为善、化凶为吉,与天地同功。 【答案】1.C2.D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 辨析。C 项,“他们层层推演的天人即一观都是符合人类理性的”与原文不符,原文“利用人类理性将 天人即一的观念层层推演出来”。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 辨析。D 项,天人即一的观念并非“汉朝确立的”,文中未提到这一观念确立的时间。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 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原文说“只有有来有往,才能达到天人即一的境界”错误, 根据原文,前后并不存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二、(2017 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德礼为基,法律为盾 李维睿 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综观我国历史,两千多年前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推行“德政” 发出政治呼声;其后,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引导下,执政者始终强调“德治”,坚持“德化天下”,并通 过推动礼法合一,实施“德法合治”,构筑起了我国独特的“礼法文化”体系。我国古代的“德法合治” 由“行德以礼”“由礼生法”“以法护德”三个环节组成。 “行德以礼”:礼是道德的外在行为规范 古代德治中的“德”,与今天一样,指的也是道德、品德、德行等,是符合社会主流的正确价值取向。 古人为“德”找到的现实载体便是“礼”。《论语·为政》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 思是治国以道德为导向,施政的举措便是推行“礼治”,把礼作为以德治国的实践手段,人民才能知廉明 耻、从善如流。 首先,从礼的来源上看,礼仪的制定和实施,表现出来的是人类居家生活、社会交往的基本情感,即 所谓“人之常情”。基于情感而发的礼,自然能得到普遍遵循,这与道德从日常中抽象、获得大众认同的 路径是一致的,如祭礼表达对祖先的思念敬重、丧礼寄托亲属的哀思,还有婚礼、待客礼等等,这些传统 保留到了今天,成为不成文的规则,不履行则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它代表的是人伦道德的底线。其 次,从礼的实施上看,一切礼仪制度都始于个人实践,这种实践可视作自我修养,包括对欲望的约束,这 与道德重修身、重教化、重感召的特性是相一致的。事实上,礼治发挥的正是“化成天下”的道德功能。 再次,从礼的渗透性来看,古礼纷繁复杂,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一说,有冠、婚、丧、祭四礼一谈, 前者重国之礼,后者重家之礼,可谓纵贯国、族、家与自身,其主线便是以孝、忠、仁、义、信等为核心 的人伦道德。 “由礼生法”:法与礼的统一、互补 礼作为道德的规则,其表现形式往往是行为规范,解决的是“该做什么”“按什么流程做”的问题。 即便如此,礼也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尤其是对违礼行为的追究惩罚,必然要诉诸具有普遍威慑力 的法律,用法治来维护礼治。一般认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我国便加速“礼法合一”的进程并开始形成 独特的“礼法文化”。“礼法合一”的主要路径是“由礼生法”。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是作为原则性 的规范逐步纳入法律体系之中的。比如,汉宣帝时期把“亲亲得相首匿”纳入法律之中,“恤刑”“八议” “准五服以治罪”“十恶”等礼的原则,则是在汉唐之间纳入法律之中,并上升为法的指导原则。上述纳 入法律的礼,不少在现行刑法中仍有所体现:比如近亲属无作证义务,对未成年人、老年人、聋哑人、孕 妇等特殊群体可从轻或减轻刑事处罚等。 “以法护德”:实施法律的落脚点 在我国古代,施行法律的目的便是维护礼制、捍卫道德。一方面,国家直接通过刑罚来惩治道德问题。 以唐律中的“十恶”为例,其中“恶逆”是指殴打、谋杀直系尊亲之行为,“不孝”“不睦”“内乱”的 情节虽轻于“恶逆”,但也严重悖反家族伦常,“不义”是侵犯非血缘尊长的行为,“不道”则是情节恶 劣的杀人不法行为。律典把严重的失德行为直接上升为犯罪,并与常规犯罪予以区分,实施严格处罚。另 一方面,遇到道德与法律或者礼与法之间的冲突时,国家会进行权衡与调整,以期法的实施始终维系道德 观念。比如不同层次的道德观念之间也会发生冲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德礼的柔性,在法律与道德、情理 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平衡两者关系,兼顾秩序与和谐,这种理念对今天法律的制定实施仍有重要借鉴意 义。 综上,古代的德治与法治,以德礼为基础,从道德出发,通过礼仪来实践道德,同时生成、改造法律, 以取得强制执行力;以法律为后盾,维护道德的行为、惩罚失德的行为,保障德与礼的实施。以此构筑起 “德法合治”的完备体系:德、礼、法既统一在道德观念之下,同时又在各自领域发挥着不同功用,德礼 重内修、重教化,法律重纠违、重处罚,共同推动实现国家、社会以及个人自身的和谐治理。 (选自 2017 年 3 月 22 日《学习时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讲的是是治国只有以道德为导向,推行“礼治”,把礼作为以 德治国的实践手段,人民才能知廉明耻、从善如流。 B.从礼的来源上看,礼仪基于“人之常情”;从礼的实施上看,礼仪制度都始于个人实践;从礼的渗 透性来看,纷繁复杂的古礼纵贯国、族、家与自身。 C.以法护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直接通过刑罚来惩治道德问题,一是遇到道德与法律或者礼与法 之间的冲突时,国家会进行权衡与审议。 D.不同层次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时,国家会发挥德礼的柔性,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来平 衡,兼顾秩序与和谐,此理念于今仍有借鉴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祭礼、丧礼、婚礼、待客礼等是基于人居家生活、社会交往的常情而发的,因此能得到普遍遵循, 这与道德从日常抽象、获得大众认同的路径是一致的。 B.人们认为,从汉武帝时期起,我国便加速“礼法合一”的进程并开始形成独特的“礼法文化”。而 今古不同时期纳入法律的礼,有些在现行刑法中还有所体现。 C.“礼法合一”的主要路径是“由礼生法”,礼是作为原则性的规范逐步纳入法律体系之中的。如汉 宣帝时期的“亲亲得相首匿”以及汉唐之间的“恤刑”。 D.即使礼可以解决的是“该做什么”“按什么流程做”的问题,但也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对 违礼行为的追究惩罚必然要诉诸法律,用法治来维护礼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后来执政者就坚持“德化天下”,通过礼法合一,实施 了“德法合治”,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礼法文化”体系。 B.文章以我国历史上执政者始终强调“德治”并通过推动礼法合一,实施“德法合治”,构筑“礼法 文化体系”来论证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C.经历了“行德以礼”“由礼生法”“以法护德”三个阶段,我国法律最后形成了以德礼为基础,以 法律为后盾的“德法合治”的完备体系。 D.“德法合治”的完备体系中,德礼是基础,法律是后盾;德礼重内修、重教化,法律重纠违、重处 罚,德礼和法律既有统一性,又有功用的不同性。 【答案】1.C2.B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题中 C 项偷换概念。 将 原文的“调整”偷换为“审议”。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 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三、(2017 届河南省百校联盟高三 4 月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 “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匠气十 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 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 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 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 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 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 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古时书法只是作为 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 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 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 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家的个人精神风 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 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 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 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孙虔礼也说:“察之 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 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 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 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 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应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 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 (摘编自 2016 年第 10 期《艺术科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书法时如果只是技艺过于精熟,而缺少变化和灵动之处,致使用笔千篇一律,过于死板,这种表 现被称为书法中的“匠气”。 B.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主要是指一种“匀圆丰满”而又中规中矩、结体板正、缺乏个性的楷体书法, 常给人以“千手雷同”之感。 C.今人只顾埋头写字而忽视了读书养精神,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变成了买卖的筹码, 导致在今天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 D.行书、草书虽属于快写体书体,但也仍需要慢临、推敲,就连平时率性而为的著名书法家米芾创作 时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笔下的书法作品往往有丰富的学养意味,这是因为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他们不以之为 谋生工具,书法也未与金钱利益挂钩。 B.弘一法师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积淀的丰富学养,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 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C.工匠精神不仅是学习书法避除匠气所必需的一种严谨态度,更是我的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 D.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要注重锤炼技法,但同时也应避免技艺过度熟练而导致用笔千篇一律,这 样就可以避除匠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以一部缺乏必要的辨识度和独特性的书法作品为范本进行临写,就可能陷入僵化的工匠式劳动, 时间久了就极容易形成匠气。 B.通过书法作品的形制、线条,可见书家个人精神风貌的高下;同样,若书家在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 也容易使作品流于俗气。 C.楷书最讲究精准,临习时更需要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否则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临 摹的准确性也随之大打折扣。 D.书法临习应该有匠心,即工匠精神。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在强调对书法作品 的观察要精准,临习要形神酷似。 【答案】1.C2.D3.C 【解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