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2课半张纸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2课半张纸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12课 半张纸 ‎[新课入门须知]‎ ‎[作者档案]‎ 姓名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简历 ‎1849年1月22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67年考入乌普萨拉大学,曾几度辍学。当过小学教师、报社记者,后在皇家图书馆充当管理员。他在大学时期开始写作剧本,其中《被放逐者》得到国王卡尔十五世的赞赏,受到召见,并获得赏赐。后来他一再遭受挫折,流亡欧洲大陆,起初侨居瑞士,因短篇小说《道德的酬报》其中一段攻击“最后的晚餐”的描述受到法庭控告。他被迫回国应诉,虽然被判处无罪,但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以后多次婚姻的不幸,把斯特林堡一点点推上了疯子的行列,1912年5月14日逝世。‎ 作品 ‎《在罗马》《被放逐者》《奥洛夫老师》《父亲》《借方与贷方》《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等。‎ 评价 瑞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瑞典激进主义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欧美现代戏剧的先行者。‎ ‎[背景扫描]‎ 斯特林堡对人生持极度悲观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思想的影响。在他看来,人生不过是一场噩梦,而悲剧的目的就是再现巨大的不幸,表现人生的可怕方向,以及正直无辜者不可挽救的失败。斯特林堡的世界观又是矛盾的,他既是个悲观主义者,又是个理想主义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悲观经常在他身上发生冲突。在斯特林堡的作品中,尽管人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我们仍然能感觉到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虽然这种努力往往以失败而告终,但这种追求本身,就带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与崇高。在此思想基础之上,才有了《半张纸》这篇小说的诞生。‎ ‎[常识积累]‎ ‎1.表现主义 在20世纪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反对客观再现,强调主观表现。即艺术创作的任务在于表现主观的真实,内在的本质,永恒的品格。为此,他们可以摒弃外在的“形似”、细节的真实和暂时的现象,而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手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19世纪末,斯特林堡的戏剧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声;20世纪最杰出的代表是卡夫卡。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毛猿》《琼斯皇》是典型的表现主义作品。‎ 11‎ ‎2.斯特林堡名言 ‎(1)多情是一种弱点,发展到后来就应该说是一种恶习。‎ ‎(2)一个做父亲的人除了他的孩子以外还有别的,可是一个母亲只有她的孩子!‎ ‎(3)一个人损害另一个人在多数情况下,是出于迫不得已,一个人要发迹,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必然要踩倒别人。‎ ‎(4)生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生活本身!除把生命维持到死以外不会再有其他任务。人因此而获得维持生命的力量。‎ ‎(5)信念是由一种愿望产生的,因为愿意相信才会相信,希望相信才会相信,有一种利益所在才会相信。‎ ‎3.斯特林堡的怪信 瑞典大文豪斯特林堡向一位朋友寄出一封“告急”信,说有人要用煤气谋杀他,有人敲他的墙壁,有人想通电电死他,他有被当作伪造艺术的人而被警察抓起来的危险……。那个朋友因而惶惶不安,十分担忧。——这封信,实际上是斯特林堡的小说《地狱》的草稿。‎ 斯特林堡20岁成为戏剧家。此后直到50岁,每个时期,他都有一位通信的好朋友。他的信有的长达几十页,从问候信、请求信、恋爱信、恐吓信到胡闹信,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因为每当他进入创作思维之后,如醉如痴,经常把艺术构思与现实生活混在一起,所写的信和他的真实生活毫不相干。这样,就给收信人带来不少麻烦,因为朋友们有时候很难分辨斯特林堡写的信,哪些是真话,哪些是假话,哪些是艺术幻想,哪些是戏剧台词。‎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赐予(cì)       (2)溺死(nì)‎ ‎2.多音字 11‎ ‎(1)佣 (2)载 ‎(3)折 (4)行 ‎(5)间 (6)曾 二、写准字形 ‎1. 2. ‎3. 三、用准词语 ‎1.词语辨析 ‎(1)辨认 辨别 辨析 ‎  辨认: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 ‎ 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例句 ‎  ①一些商家销售的“实木家具”掺杂使假,根本不符合国家标准,而消费者则对此知之甚少,无从辨认。‎ ‎ ②我们应该学会一些简单实用的食品检测方法,用以快速、有效地辨别食品的优劣。‎ ‎ (2)遗漏 遗失 辨析 ‎  遗漏:应该列入或提到的因疏忽而没有列入或提到(后面不跟具体的东西、物体,所指对象多是抽象的事物)。‎ ‎ 遗失:由于疏忽而失掉(后面可以跟具体的物品或所指对象为具体的客观的东西)。‎ 例句 ‎  ①希望城市管理以网格化为抓手,加强安全防范,千万不要遗漏了拆迁工地。‎ ‎ ②两名外地乘客将价值百万元的清代玉器遗失在出租车上,乘客既没有记住出租车车号,也没有索取发票,于是向呼和浩特市警方求助。‎ ‎2.成语积累 ‎(1)无可救药:比喻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2)过眼烟云: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3)飞黄腾达: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地位很快高升。亦作“腾达飞黄”。‎ ‎(4)垂头丧气:低着头,无精打采。形容失意懊丧的样子。‎ 11‎ 一、了解行文脉络 ‎ ‎ 二、赏析文本指要 ‎1.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试结合文章的结构加以分析。‎ ‎[提示] 这篇小说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年轻房客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主人公注意到半张纸以前,面对空空的房间,想到就要离开这里,一种人去楼空的失落感袭上心头。他徘徊着,顾盼着,寻觅着,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使主人公决心要忘却这一切。但是,当他发现并取下纸条,只用了两分钟就读完半张纸上的十几个电话号码——重又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之后,作家笔锋陡转,写“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此时这张险遭丢弃的半张纸,竟成了年轻房客弥足珍贵的纪念物。“半张纸”给了他那么多人生欢乐,给了他那么多精神慰藉,他不能抛弃它,不能忘却它,他要把它深藏在心底。他将带着“半张纸”给他的人生启迪,去开拓新的人生之路。这精妙的结尾,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一扫两分钟前的哀愁,使主人公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奋然前行。‎ 11‎ ‎2.小说的主人公在回顾了这两年的生活后,他是怎样对待的呢,你能揣摩出他这样选择生活的心理活动吗?‎ ‎[提示] 主人公读完这张纸后,“吻”它,“折好”,“收”在胸前,反而“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显然,主人公的情感并未消极下去,相反,却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和直面现实的生活态度。‎ 心理:他从两年的生活里感悟出,这两年他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许多遗憾的,“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所以,相对于这“很多人”,他是多么幸运啊!人要珍惜“曾经拥有”,把握“现在”,开拓“未来”。这样你的人生将不断地被充实。倘若你永远停留在这两年,消沉下去,哪怕你活了100岁,你实际的生命长度只有“这两年”。幸福虽值得欣喜,痛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3.作者以“半张纸”为题目,对结构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小说《半张纸》结构艺术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者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作品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的一个个生活片段,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深化作品的主题。半张纸成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成了小说的灵魂。另外,以“半张纸”为题,将两年的生活贯穿起来,可以避免许多“过程”的交代,便于进行跳跃式的描述,详略自由。‎ ‎4.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手法?试简要分析。‎ ‎[提示] 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饶有新意。小说开始于搬家车辆的离去,男主人公被独自留在曾经的家里,作最后的一瞥。作家以哀婉平缓的笔调,描写主人公即将离开这居住两年的房间时的复杂心情:哀婉留恋,若有所失。它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男主人公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仅仅是如此吗?也许更深的,还是对这里的眷恋,故意找个借口再待一会儿;马上一转,说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连续重复,暗示主人公的故作镇定,这是写浅层心理;接下去,叙述他决定再也不去回想在这里的往事。“决定”一词,更是显露出他心理上的脆弱,如果真的可以不去回想,还需要如此郑重其事地决定吗?往事就像无孔不入的空气,又岂是一个所谓决定能够阻挡得了的?下面,用一个但是,把镜头转向我们的主人公那半张记录电话的纸条。这样简单的几句话,表面上波澜不惊,而内里却意义摇曳,语言非常有层次感。‎ ‎[写法阐释]‎ ‎1.“线索”的巧妙运用 ‎《半张纸》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就是作者最大限度和极为出色地发挥了“线索”在小说中的作用。‎ 11‎ 小说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那就是“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从“两分钟”到“两年”,这个涵盖诸多又极为凝练的投射,正是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半张纸”,并以半张纸上一系列名称和电话号码为线索展开情节的结果。‎ ‎2.横断面结构的设置 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发生的事情,内涵可以很深厚。半张纸的横断面就是主人公在搬离寓所的一刹那阅读到半张纸的两分钟,而从中我们窥见了主人公两年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人生感悟,以及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熟知的“以小见大,以实入虚,以点代面”。‎ ‎3.“橡皮”写作的手法 小说从艾丽丝到银行,到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到家具行、室内装饰商,到男子的名字,再到修女,到岳母,到妻子生子,到承办人,每个关键词,或者说每段浓缩的人生经历,都只写了寥寥几笔。感觉文本细节像被橡皮擦掉了一些。橡皮留下的空白是给读者填充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想象延伸,因而有不同的文本,也就有了相异的文本阐释。这就是伟大作品久读不厌的原因。海明威的“冰山视角”与这种“橡皮写作”是异曲同工的。‎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11‎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画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行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的,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1.请概括小说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的过程。‎ 答:  ‎ ‎  ‎ ‎  ‎ 答案:人生经历:从他的年轻有为,到觅得佳偶,到幸福的新婚,再到心爱的妻子因生产而死去。情感经历:由幸福美满到孤独不幸,再从悲伤到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2.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两处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年轻的房客怎样的心理变化?‎ 答:  ‎ ‎  ‎ ‎  ‎ 11‎ 答案:第一句表现了人去楼空,无限哀愁,房客再也不想回忆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决定要忘却一切。第二句写当他吻着这淡黄色的小纸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吻着他的爱人和婴儿;是在吻着逝去的生活。半张纸给他那么多的人生快乐,给他那么多的精神慰藉。‎ ‎3.“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两分钟”与“两年”似乎相矛盾,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答:  ‎ ‎  ‎ ‎  ‎ 答案:不矛盾。从“两分钟”到“两年”这个涵盖诸多又极为凝练的情节,正是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半张纸”,并以半张纸上一系列名称和电话号码为线索展开情节的结果。‎ ‎4.小说构思的精妙之处在哪里?‎ 答:  ‎ ‎  ‎ ‎  ‎ 答案:小说结构艺术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作者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作品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的一个个生活片段,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深化作品的主题。半张纸成了小说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成了小说的灵魂。‎ 11‎ 如何实现文章结构的快速升级 作文中好的结构,可以彰显思路,给人以一目了然之感。好的结构,可以串联材料,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好的结构,可以点铁成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如何实现文章结构的快速升级呢?‎ ‎1.一线贯穿 面对着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如《孔乙己》中的“我”,即小伙计),可以是物(如《小橘灯》中的小橘灯),可以是中心事件(如《驿路梨花》中的打听小屋主人是谁),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 ‎2.亦问亦答 以提问和作答来组成文章的结构,新鲜别致。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设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3.抑扬转换 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做抑扬转换。如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4.总分相映 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它们的最大好处是主题明确,分述到位,各得其所。这种结构方法,纲目清晰,中心突出。‎ ‎5.三水并流 11‎ 除开头结尾之外用三四个大的段落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一个主题将几件事或某件事的几个侧面并列或交错展开,这种横向并列式的结构方法,就是“三水并流法”。注意:“三水”或者来自同一个源头,或者汇向同一个大流,或者中间交叉相会。我们熟知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种方法运用的代表作。‎ ‎6.回环反复 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和诗歌之中(比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有利于展现事物的层次,加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7.一波三折 写人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一波三折,以吸引读者。或是悬念设疑法,误会兴波法,或是蓄势陡转法,抑扬生变法,从而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8.首尾出彩 开头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形成一股气势,把后面的内容带动起来。结尾可以运用呼应开头、交代结局、陡转立止、写景蕴情、启发鼓励等方法。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力求用得自然、精巧、含蓄、有力,为文章配上一个“豹尾”。‎ 我与故事 在我小得连我也记不清年龄的时候,我就认识你了,你告诉我说,你叫“故事”。就那时,你身上的味道似乎是奇幻的,又似乎是真实的。‎ 总是庆幸与你的相遇,有你的日子里,我的世界真的丰富多彩。在朝起夕落的太阳下,或喜,或悲,或愁,或怨,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叹的人生故事。想让你带我到真正的另类世界,你却拒绝了,只给我一把钥匙,让我自己去寻找生活的真谛。‎ 那是个满天星星闪烁的夜晚,你告诉我,国王有一个小女儿,她由于美丽被嫉妒的巫婆施了法术,公主就变成了一只鸟儿,与飞过王宫上空的鸟儿一起飞走了,国王与王后失去了心爱的小女儿后非常伤心。后来,一位别国王子得知这一情况后,便来到公主房间的窗前,一遍又一遍地呼唤公主的名字。一年又一年,公主居然真的飞回来了,还从鸟变回人形,并爱上了王子。后来,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听着你讲述这样美丽动人的故事时,我幼小的心灵也飞了起来,仿佛看见了很蓝很蓝的天,很清很清的水,感受到了很美好很美好的幸福。从那以后,我迫不及待地要和你做一世的朋友。‎ 待长大了些后,我意识到了我刚认识你时是多么的肤浅,只看见了你美丽的表面。听多了你讲的故事,而今我已懂得,世间最美丽的东西,是人的灵魂。‎ 那天,浓荫掩映的梧桐树下,你伴着月光给我讲述了另一个故事。‎ 11‎ 在美国的一个山区,一位临产的孕妇与丈夫在山上游玩未归。那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十几头狼乘着黑暗向一对夫妇靠近。偏在这时,妻子滑倒在地,出现了生产的征兆。狼群中的领头狼慢步走到妻子身边,温柔地看了一眼妻子,然后转身,示意所有的狼都离开,在它离开之前,似乎有些不放心这位孕妇,它想转身再看看她。没想到,一位猎人误以为它要伤害那孕妇,便开了枪。等猎人走上去才发现,这是一只怀孕的母狼。原来,它之所以让同类放弃一次捕杀,是因为它发现它们的“猎物”与它一样,即将成为母亲。‎ 听完你讲的这个故事,我的眼前已经模糊成了一片。你给我讲这个故事的用意何在呢?为了让我知道母性的伟大,伟大到可以跨越生物的种群?也许万物真的是相同的,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类。生命有种的差别,但性情却真的是相通的。与你的这份情缘,我会倍加珍惜。在你的故事里,我的思想渐渐成熟而深刻;在你的故事里,我越来越能辨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我与故事相处的每一个时刻里,都能感觉出人生的意义。‎ ‎[鉴赏点读] 本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用第二人称“你”称呼“故事”,将“故事”拟人化,不但将“我”与“故事”联系起来,体现关系式标题的特点,而且全文读来,如同聆听作者在与“故事”这位朋友作亲切交谈。在交谈中,不但能明显地感觉出作者从故事中得到了很多人生启迪,而且对故事给予自己的启迪充满了感激之情。文章开篇先总体讲述自己从故事中所能得到的感受,再具体讲述了公主与王子的故事以及美国孕妇与狼的故事,但作者并不只做故事的讲述者,而且写出了自己的感慨,从而得出“我与故事相处的每一个时刻里,都能感觉出人生的意义”的主题。‎ 文章里引用了两个故事,但作者并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将故事的寓意与主题结合起来,通过议论的方式揭示其寓意对自己的启迪,从而体现出“我与故事”的主题内容。此文的基本结构为总分总形式。文章开篇从故事给“我”的总体感受写起,再以两个具体的故事给自己的感受加以佐证,结尾时作出总结,突出故事在自己成长中的意义,让自己明白了一些道理。‎ 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