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二十三课 师说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二十三课 师说 【基础知识】 1.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或师焉,或不焉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择师而.教之 吾从而.师之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鞭笞(chī) 师襄(xiānɡ) 嗟乎(jiē) 瓮牖绳枢(yǒu) B.召滑(zhào) 郯子(tán) 近谀(yú) 比权量力(liànɡ) C.崤函(yáo) 老聃(dān) 贻误(yí) 亡矢遗镞(zú) D.隳名城(tuī) 苌弘(chánɡ) 句读(dòu) 一夫作难(nàn) 4.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 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 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 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 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 1.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句。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 2.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________。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________。 3.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________。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 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 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B.彼与彼年相若..也 相若:相似 C.官盛则近.谀 近:套近乎 D.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B.“巫医”,在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学者”在古代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能在相关领域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 D.“六艺”在本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3.下列有关原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进行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 气。 C.作者对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而他们却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事,给予了强烈的 责备和讽刺。 D.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的老师,只属于“小学”这一水平。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三、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 ③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④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 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B.作者指出师的职能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 方面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 C.第 2段中,作者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 分野的关键所在。 D.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 是“士大夫之族”,其中他的主要批评对象是“今之众人”。 2.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一下你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 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 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 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 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 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 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 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 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 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 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 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 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 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 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 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 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 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 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 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 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 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 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 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 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 ① 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 ② 之以 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 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jǐn):野葛,可做毒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理:治理 B.圣人生于疾学 疾:敏捷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要:通“邀”,求,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人苟可/其皆出于此乎 B.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作《师说》以贻之 C.故师之教也/句读之不知 D.所求尽得/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下列句子中,从反面说明重学的一项是( ) A.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圣人。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 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作者认为老师要让自己尊贵起来,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注)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 敢为吾子师乎?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 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 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 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 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 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 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 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 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 (注)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人, 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B.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C.卿士,一作卿史、卿事。西周与春秋时期周天子或各诸侯国的执政官。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 的族内长官。 D.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 当老师,直言拒绝了韦中立。 B.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 例,说明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C.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这样双方既各有所得, 又不会招致“越、蜀之狗”的惊怪狂叫。 D.柳宗元提倡师道。对反对师道的人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冷嘲热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2)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争臣论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 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 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或曰:“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愈应之 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 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 谏如流之美。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 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 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 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或曰:“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 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传》(注)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今虽不 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注)《传》:指《国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 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B.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 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C.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 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D.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 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野:原指不在朝廷做官,后指不做官后隐居山林。 B.宰相:泛指高级执政者;也可特指辅佐皇帝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 C.布衣:原为麻布衣服,因百姓多穿麻布衣服,后代指平民百姓。 D.君子:指人格高尚或地位高的人,也用于对别人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阳城上不劝谏君主,下不关心百姓疾苦,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算不上有道之士。 B.作者列举大禹、孔子、墨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古代圣贤之人并不是只图自己的清高安逸,而是敬天悲 人,救济天下,体现了古代圣贤博大的政治胸怀。 C.文末作者表明批评阳城不是恶意讥刺,根本上是为了阐明道,希望阳城能够改正,成为真正的有道之士。 D.本文结构独具一格,采取问答形式,层层设问,有驳斥也有议论,在辩论过程中,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 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 (2)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 【片段写作】 1.针对“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写一段批驳文字,不少于 200字。 2.以“尊师”为中心,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论证时必须引用《师说》中的 语句,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A 【解析】A项,句意为“继承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句中没有通假字。B项,句意为“天下豪杰像 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景”通“影”。C项,句意为“有 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不”通“否”。D项,句意为“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解答疑难问题的”,“受”通“授”。故此题答案应为 A项。 2.【答案】D 【解析】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A项,第一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代词, 代指“道”。B项,第一个“其”,代词,那些;第二个“其”,语气词。C项,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 “于”,可译为 “比”;第二个“乎”,助词。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识记字音的能力。所给词语皆选自课内文言文,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语境及词义来确定 正确读音。B项,“召滑(zhào)”应为“召滑(shào)”,人名,战国时楚国人。C项,“崤函(yáo)”应为“崤 函(xiáo)”,中国古地名,指崤山与函谷关。D项,“隳名城(tuī)”应为“隳名城(huī)”,意思是毁掉著 名的城池。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①“师”,名词,老师;②“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把……当作老师;③“师”,名词,老师;④“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⑤“师”,名词意思意动用法, 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⑥“师”,名词做动词,学习;⑦“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⑧“师”, 名词做动词,学习;⑨“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故此题答案应为 B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 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 称谓、宗法和礼俗等,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C项,对 “士大夫”的解说错误。“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故选 C。 【文本阅读】 一、【答案】 1.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 2.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 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提取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这题一共有两个小问题。第①题,要求提取作 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的句子。文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指出教师的职能作用,说明从师的重要 性。该句的意思是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从句式特点看,这是一个判断句,“也” 表判断。第②题,要求提取能反映“人必须从师的理由”的句子,“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的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 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句中的两个“惑”字,突出说明不从师的害处。这句话列举两种情况, 旨在说明“闻道”是从师的标准。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提取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首先要读懂选文的意思,然后结合题干的提示,抓住题 目要求,从文中提取合适的句子。这题一共有两个小问题。本题,第①题,要求提取作者指出的“从师”的 对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列举两 种情况,旨在说明“闻道”是从师的标准。第②题,题干要求在提取选择从师对象时,不考虑年龄因素的理 由。文中“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的意思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 大还是小呢。这句话既诠释前文,又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凡有道者皆可为师,这句话正是本题的答案。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提取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首先要读懂选文的意思,然后结合题干的提示,抓住题 目要求,从文中提取合适的句子。这题一共有两个小问题。本题,第①题,要求提取文段经过论证后形成的 结论的句子。文中的句子“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进一步论述择师的原则。 这是作者所说的“师道”的基本精神。这种有道为师(包括“能者为师”)的原则,正中当时积弊。 第②题,题干要求提取文段中的一个统率全文中心句。文中“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语 段提笔点题,单刀直入。“古”字指出从师的历史传统,“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强调从师的必要。一 开头就揭示出学者和教师的关系,作为全篇纲领,肯定坚决,不容辩驳。 二、【答案】1.C 2.C 3.D 4.(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所以无论(地位)是高贵还是低贱, 无论年纪大还是年纪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3)(一方面)不通晓断句,(另一方面) 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 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 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 项,“官盛则近谀”意思是“(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近”,接近,近乎。故选 C。 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C项,“‘学者’在古代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能在相关领域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 人”错误,“学者”在古代指求学的人。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 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 进行比较分析。D项,“只属于‘小学’这一水平”分析有误,由文中第二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可知,“小学”说的不是老师的水平,它在文中的意思是“小的 方面倒要学习”。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中,“所以”,“用来……的……”,这里意为“用来……的人”;“…… 者……也”,判断句,“……是……”。(2)中,“是故”,因此,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 标志“……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所存”,所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 性短语,这里意为“存在的地方”。(3)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 解惑”,译为“不通晓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或”,有的;“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形 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遗”,放弃。 三、【答案】 1.D 2.唐代受魏晋门阀制度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拜师求学,而一般的知识分子也不敢抗颜为师。韩愈以儒家 道统的继承者自居,收召后学、为师论道,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 “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 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 高度概括。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一分析选项内容和艺术技巧, 然后回归原文,分析相关内容的观点、艺术手法等,比对选项是否有分析不当。D项,“主要批评对象是‘今 之众人’”错误。段中批判“今之众人”用的疑问语气;批判做父亲的人,用的是否定语气,批判“士大夫 之族”则在讽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态,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故主要批 判的对象是“士大夫之族”,故选 D。 2.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考生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可联系作者创 作背景,用以果溯因法,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结构上,是否铺垫或总结,要思考作者表达的思 想情感和观点态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 大小,道理存在的地 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传道者角色。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 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 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 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拓展阅读】 一、【答案】1.C 2.C 3.B 4.(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 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题属于文言断句,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 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 第一步找到常用语句首的副 词“遂、俄而”,前面断开;第二步找到主语“芝、宣帝”,前面断开;第三部,根据结构,转折关系“而” 前面断开,根据对仗句式“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中间断开。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本题中“践 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踏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 阶上为主位。同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不符合原文,也错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 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 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译是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1) 以:凭借;出征:出兵征讨;以为:作为;先驱:先锋。(2)以: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作: 建造;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五十间屋。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他的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 十七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文化思想研究。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是 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为孝廉,提升鲁芝为郎中。后封鲁芝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 再后来又升任为尚书郎。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逝后,宣帝代 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 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 了。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 芝继续做天水太守。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拜为司马。多有正直的言论和深远的 谋略,然而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他的手下攻打城门,竭力保护曹爽, 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 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仪,号令天下征讨天下,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 毙,那不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 束手就擒。鲁芝也受到牵连而被下狱,论理当死,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喜欢他, 于是赦免了他。不久做了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 文武官兵作为先锋。平定诸葛诞之后,升为大尚书,掌管刑法。武帝登基后,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因 为他为官清廉为臣正直,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鲁芝知道 后,借口年高力微,告老还乡,向朝廷请求的奏表上了十多次,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御 赐随行吏卒及车马。羊祜作为车骑将军,于是以自己的位置让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为人 谦和而不苟同,年迈华发,却始终在尽为臣之礼(孝命朝廷),尚且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却超越了他(坐 这么高的位子),凭什么来化解天下人(对我)的怨恨呢!”皇上没有听取。(可见)他被人敬重到了这样的 程度。泰始九年去逝,时年八十四岁。武帝为他哀悼,并御赐大量的车马作为送葬之用,赐谥号贞,并赐墓 地百亩。 二、【答案】1.B 2.D 3.B 4.C 5.(1)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2)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 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解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要知道,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 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 现,B项,“圣人生于疾学”意思是“圣人是在努力的学习中产生的”,“疾”的意思应是“奋力、用力、努 力”。 2.本题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前一个“其”,代词,那个、那些;后一个“其”,语气副词,表揣 度,大概。B项,前一个“以”,介词,用;后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C项,前一个“之”,助 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两个“所”都是助 词,“所”加动词后构成名词性词组。故此题答案应为 D 项。 3.A项,句意是“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B项,句意是“不 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杰出人物的,从来就没有过”,是从反面说明重学。C项,句意是“因此,自动前往教人 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 听从教诲”,不是从反面说明重学。D项,句意是“凡是师徒相处,能否互相融洽,那不是一定的”,也不 是从反面说明重学。故此题答案为 B项。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 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 项,“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不正确。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 喻,是为了证明“弗能兑而反说”,即“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 此生矣”是“弗能兑而反说”所造成的结果。 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 “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 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疾”,努力、奋力、用力;“而”,却; “为”,成为;“魁士”,贤士;“未之尝有”,宾语前置句,未曾有过。(2)“显”,显赫;“安”,平安; “是”,这;“怀”,动词,怀揣;“腐”,腐臭的东西;“恶”,厌恶;“濡”,沾湿。 【参考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教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圣人所在的地 方,天下就会治理得平平安安。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会到 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显达 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所传之道。他 们倘若能够,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 到圣人教诲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的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杰出人物的,从来就没有 过。 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尊重,言语就会被人信从,他的理论也就会被人论述阐明。所以, 亲自登门去教人,学生是不会接受他的教育的;招呼老师来教,学生也不会接受他的教诲;自卑的老师,学 生不会听他的教导;卑视老师的学生,也不会听老师的话。老师如果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 法勉强去教育人,想到推行自己的道,想要使自己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学习的人,处在不接受教化, 不听教诲的地位,自行其是,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 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凡是说教讲学的人,是用敏捷的口才说服人,而不是迎合学生的心意使他们高兴。今世说教讲学的人, 多数不能用敏捷的口才说服人,反而迎合学生的心意使他们高兴。不能用敏捷的口才说服人,反而迎合学生 的心意使他们高兴,这好比抢救落水的人,却反而把一块石头绑在他身上让他沉下去,又好比给人治病却把 毒药给他吃,这样只能适得其反。世道更加混乱,不肖的君主更加糊涂昏庸,也就是由此而产生了。所以做 老师所要从事的,在于以理服人,在于推行其信条。理能服人,信条能为人接受,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 就不敢轻慢老师了,就是上至天子来拜见老师,老师接受他的朝拜,也不觉得惭愧。凡是师徒相处,能否互 相融洽,那不是一定的。如果老师违背常理,放弃自己的信条,去追求不一定能实现的融洽关系,而希望人 们尊重他,这不也很难吗?所以做老师的,只有以理服人,推行自己的信条,才能受到尊敬。 三、【答案】1.D 2.C 3.A 4.(1)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 (2)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应注意句中的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特定名称等。“由……以下” 为固定句式,其后应断开,排除 B、D两项;“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是韩愈提倡 师道的种种不同表现,其后皆应断开,排除 A项;故选 D。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C项,“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族内长官”错误,“卿士”在本文中是指上 朝的朝臣们,并不是“族内长官”;孙昌胤向其说自己给儿子行冠礼之事,并非汇报。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项,说作者“有自知之明”“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 老师”错误,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并非真的如此。故选 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1)中,“既”,已经;“以为”,把……当作;“吾子”,您;“为”,成为;“病”,辱,受到辱 骂。(2)中,“厚”,敦厚;“凡”,凡是;“所作”,所写的文章;“恢恢”,宽阔广大的样子。 【参考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说: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 得您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也不认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 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己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 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哪里敢做您的老师呢?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 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世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并且严正不 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 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狂妄的名号。 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大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 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 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 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 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 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 招惹人们的喧哗和恼怒呢? 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是借此来教导他们成年人的道理,这是圣人特别重视的。几百年以来,人们 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独自下决心为儿子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朝, 他来到外廷,把笏板插进衣带对大臣们说:“我的儿子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 京兆尹郑叔则满脸怒气,垂手拖着笏板,后退站着,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廷中的人都大笑起来。 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 事。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 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 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一些、丢弃一些, 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 是肯定的。 四、【答案】1.A 2.A 3.A 4.(1)他实在应该有所行动来尽自己的职责,使全国各地和子孙后代知道朝廷有直言不讳、刚正忠直的臣 子,君主有乐于接受批评意见的美名。(2)像您的议论,直率是够直率的了,恐怕有点损害道德并且浪费口 舌了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解这句话的大致意思, 找出句中的动词“闵”“得”“不敢”等进行断句。“圣人”“贤士”一起做后面句子的主语,中间不必断开, 排除 B项;“也”作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排除 C项;“不敢”说的是“独善其身”,所以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D项。故选 A。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A项,“在野:原指不在朝廷做官,后指不做官后隐居山林”错误,“在野”并无隐居山林之意,应为不 做官,不当政。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 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 行比较分析。A项,“不关心百姓疾苦”无中生有;“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错误,这种理解与原 文意思不符,原文句子是“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文中认为这些都是大臣宰相之 事,不是阳城应该做的。故选 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1)中,“宜”的意思是“应该”;“骨鲠之臣”的意思是“刚正忠直的臣子”;“从谏如流” 的意思是“乐于接受批评意见”。(2)中,“若”的意思是“像”;“直”的意思是“直率,正直”;“无乃…… 乎”是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伤”的意思是“损害” 【参考译文】 有人问我,谏议大夫阳城可以算有道德的人吗?他履行古人的道德准则,皇帝任用他为谏议大夫。他担 任这个职务已经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与隐居在民间时一样,他难道会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吗? 我回答说:“哪里算得上有道德的人呢?现在阳先生担任职位的时间,不能说不长久了。了解国家的政 治得失,不能说不熟悉了。皇帝对待他,不能说不加恩了。然而他从没有说过一句关系国家政治的话。看待 政事的得失,心中一点也没有喜悦或忧愁。有道德的人,难道是这样的吗?” 有人说:“阳城厌恶那些毁谤皇上的人,厌恶那些作为臣下却公开揭发君主的过失而为自己求名的人。 所以他虽然有进谏和议论,却不让别人知道啊。”我回答说:“在内向君主进谏,在外不使别人知道,这是 大臣宰相的事情,不是阳城所应做的。阳城本来以平民身份隐居在草野之间,皇上赞赏他的品行道义,提拔 他到这个职位,任命他做谏议大夫,他实在应该有所行动来尽自己的职责,使全国各地和子孙后代知道朝廷 有直言不讳、刚正忠直的臣子,君主有乐于接受批评意见的美名。阳城的心思,恐怕将会使君主厌悉听到自 己的过失吧?” 有人说:“阳城不求任用而君主任用了他,他不得已才出来做官,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而不改变,为什 么您责备他如此苛刻呢?”我说:“自古以来的圣人贤士,都不是追求名望而被任用的。他们哀怜世道不太 平;懂得圣人的道德学说之后,不敢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一定要使天下民众都受到救济。所以大 禹治理洪水时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进去看一下,孔子周游列国时连坐席也来不及坐暖就又出门了,而墨翟从 不安居一地,灶上烟囱不及熏黑就离家了。那两位圣人和一位贤人,难道不懂得自己过安选生活的快乐吗? 实在是救畏上天的旨意、怜悯人民的困窘啊。上天将圣贤的德才和能力授予这些人,哪里只是让他们自己有 余就算了,实在是想通过他们来补充别人的不足啊。” 有人说:“像您的议论,直率是够直率的了,恐怕有点损害道德并且浪费口舌了吧?”我说,君子在官 位上,就应准备以身殉职。没有得到官位,就考虑修饰文辞来阐明圣贤之道。我要做的是阐明道理啊。《国 谱》上说:‘只有善人才能够毫无保留地接受批评。’这就是说他听了之后能改正。阳城虽然现在未能达到, 难道他将来也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吗?” 【片段写作】 1.【参考例文】 寒门子弟当自强。出身寒门,并不能阻挡一个人为生活奋斗的路途,寒门子弟亦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 获得成功。2013年进入大学的冯马生出身贫寒却自立自强,他从兼职送外卖做起,最终创立了自己的公 司,并为校友提供了许多实习机会。多年的努力使他摆脱了“寒门难出贵子”的命运,为身后寒门出身的 学子树立了榜样。出身寒门的既定事实无法改变,但寒门子弟切记当自强,端正自己的心态,勇敢地追求 未来。正如食指诗中所写,“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 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疼,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写作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本题要求针对“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写一段批驳文字,“寒 门难出贵子”的说法表现出了对阶级的固化和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写作时首先明确态度,“寒门也能出 贵子”类的观点,写批驳性的文字时,可以至少两种论证方法,比如举事例、讲道理、排比、正反、假 设、引用等方法。如,采用事例论证时,因为篇幅小,字数少,所以举事例时,可以用一个事例展开论 述,也可以用几个事例形成排比;还可以从反面举例,形成正反对比,突出自己的观点;联系社会现实阐 释道理;引用名言警句等。 2.【参考例文】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也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关于尊师的名言,如韩愈《师说》中的“古 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还有程颐的《二程粹言》中的“学者必求诗,丛德师,亦赍得 友”,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在如何做人上给学生 以深刻的影响。尊师,实际上是对知识的尊重,对师德的尊重。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他 都不应忘记老师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饮水思源,怀师感恩。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 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 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本题要求以“尊师”为中心,写一段 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论证时必须引用《师说》中的语句,200字左右。写作时可以写 为什么要尊师,这部分可以引用《师说》中的语句;然后可以举例论证;最后呼吁要尊师、懂得感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