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 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通俗小说,应是以民间最喜爱的题材,以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所写的,目前还不为纯文学家和理论家看重的小说。通俗小说是个相对概念,若要较为准确地把握通俗小说,不能不与“纯文学”小说从整体上作一番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分,从两种小说的源流看,虽然共同发端于上古神话,通俗小说却是沿着传说—口传历史—市人小说—说话—话本小说—通俗小说一脉发展而趋于完善的,发展过程中通俗小说的文化积淀主要是世俗民众的奇趣、俗趣。“纯文学”小说是沿着先秦散文—志人、志怪—唐人传奇—笔记小说、文言小说一脉发展而来,它的文化积淀形式主要表现为文人墨客的雅趣、奇趣。从创作方法上看、“纯文学”小说选材具有宽广性、典型性的特点、通俗小说则偏重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偶见的、特殊的、曲折的、新奇的素材,选材面相对较窄,故而情节和人物多有似曾相识之感,“纯文学”小说不屑于程式化,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注重文字的精美,结构的精巧,内涵的深刻,而情节不构成它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纯文学”小说不是靠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大起大落来媚悦读者,通俗小说则往往是遵循传统模式、情节密集、悬念迭起,富有浓厚的戏剧性色彩,娱乐消遣性表现得更为强烈。为增强传播效果,通俗小说比较注重语言的通俗性,尽可能用村言俚语、浅近易懂的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语言创作,但语言不构成它的本质特征。从创作动机看,“纯文学”小说追求审美趣味的雅致,蕴藉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人类、对社会乃至自然界的某些总是独特而深刻的美学思考,因而“纯文学”小说能表现出鲜明的美文学风貌。而通俗小说主要是满足和适应世俗大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并不着重对个人性灵的抒发,故而作者常常为某种实利主义目的驱使,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编派一些富有传奇性、趣味性的故事,因此通俗小说表现出厚重的商品属性。从价值取向上看,“纯文学”小说常常流溢出理性的美感,具有塑造人类灵魂、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意义。而通俗小说有时能起到人生教科书的作用,但不具有向社会提供启发性或隐喻性艺术形象的任务,它主要是弘扬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通俗文化和民族精神,来现人世间的道德美、人性美、世情美、风俗美。 通过对两种小说样式的对比,我们基本能看出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的重大差别。这两种形态的小说是不能混淆的,有了这种差别,对“什么是中国通俗小说”问题,就可以作出这样的解答或界定:通俗小说是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和一定程式创作的,以较大密度的情节,艺术地表现世俗大众的审美理想和伦理观念,并以此为特征服务于社会的一种文学样式。 (摘编自百度百科“通俗小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通俗小说是相对于“纯文学”小说而言的一个概念,选材具有宽广性、典型性的特点。 B.通俗小说是沿着传说—口传历史—市人小说—传奇—话本小说—通俗小说而趋于完善的。 - 16 - C.通俗小说表现世俗民众的奇趣、俗趣,具有风俗美;“纯文学”小说追求雅致美和蕴藉美。 D.通俗小说有时向社会提供启发和隐喻,能起到人生教科书的作用,而“纯文学”小说则不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用比较论证的方法,分析了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的不同,旨在阐明“纯文学”小说的特点。 B.文章从发展轨迹、创作方法、创作动机,价值取向等方面对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进行了比较。 C.文章不仅从文学的要承上对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进行比较,还阐释了其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意义。 D.作者通过对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的比较分析,对中国通俗小说作了比较科学、完整的界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语言的通俗性是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仅从语言是白话文体或文言文体来识别小说的属性是不科学的。 B.通俗小说是靠丰富、新奇、大密度情节取悦读者的,如果用心理时空、意识流、情节淡化等艺术手法将会丰富其创作手段。 C.由于通俗小说主要是满足和适应世俗大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常常为某种实利主义目的驱使,因此表现出厚重的商品属性。 D.“纯文学”小说虽然不是靠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大起大落来媚悦读者,但仍然讲究文章的精巧构思来吸引读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我国自汉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有着丰富的防治瘟疫的经验。根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了三百多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控制住了疫情蔓延,得到了较好救治,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1956年北京流行性乙型脑炎,2003年非典,2009年的禽流感,中医药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在救治工作中也发挥了更加重要、更为广泛的作用。强化中西医结合、中医深度介入诊疗过程,成为医疗救治的鲜明特点。2月15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地坛医院报告,中医药对轻型、普通型和重型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单用中药加对症治疗有效率为87.5%,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达92.3%。 2月24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中医药治疗率总体为87%,使用中药汤剂的比例占82%,治疗总有效率为92%。 (摘编自求是网2020年03月19日《发挥好中医药在抗疫中的独特优势》) 材料二 - 16 - 近年来,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在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方面体现出显著优势。随着中医药事业发展活力被不断激发和释放,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也在不断增强。社区里就有国医堂,不仅可以看中医,还能享受针灸、推拿等特色医疗服务,非常方便。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越来越多中医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中医药科技论文数量不断攀升。近年来,中医药科技创新实现了飞跃发展,整体实力大幅提高。中医药行业坚持自主创新,原创优势更加凸显。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中医药教育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中医药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实现了从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全覆盖。 (摘编自田雅婷《历久弥新中医药保障人民健康大有可为》) 材料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给沿线国家人民带去了卫生资源和健康。我们要让中医药产业在国际上发扬光大,就必须整合中医药资源、中医药产业、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集中优势,构建中医药国际化交流平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传统医药海外中心建设、医疗服务、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国家形象宣传等方面的共同协作,不断扩大中医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中医药合作交流的国际水平及影响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和产业更稳定扎实地走向世界。 新时代中医药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仍有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传播滞后,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大。目前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主要是中医针灸和部分作为保健品的中成药等,代表的只是中医药的一部分,真正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并未转化为软实力。二是中医“去中国化”问题突出。针灸作为最先走出国门的中医文化之一,被广泛应用,但“去中国化”的趋势也很明显。程序针灸、阿是针灸和针灸欧美化,都是针灸被异化的形式。法国部分学界代表更是认为针灸是产生于法国,并对其归属问题提出了诉求。从药材的产出来看,滥采乱伐现象造成部分珍贵野生药材流失,同时,我国机械化生产技术落后,难以形成较高的产量和规模。再者,中医药的形成与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大部分中医药文献以古汉语编成,文化理解不了,中医理论就难以真正掌握。这就要求中医从业者不仅要有相当的文化底蕴,还要有很好的悟性,给非中国文化圈的医学者带来很多困惑,加大了中医药国际化的难度。 (摘编自杜加辉、武东霞、王瑛《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次因瘟疫造成的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是因为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 B.就医越来越便利,使得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C.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医药将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去卫生资源和健康。 D.要想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要将传统中医药文化转化为我们的软实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是历史还是现状都证明中医药在防治疫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只要不断扩大中医药高等教育规模,加大人才培养,中医药事业就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C.大部分中医药文献以古汉语编成,难以理解的文化是中医理论很难掌握的一个重要原因。 D.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需要我们抓住机遇的同时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困境。 6.中医药事业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1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啊,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吗?”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 16 - “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是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 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多么美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我”和妻子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人物虽少,故事虽简单,但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B.小说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和人物,如第一段对客厅环境的描写,文中对曾祖母与镜子形影不离、不停地照镜子的叙述,以及妻子一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的交代等,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C.“我”的妻子第一次照镜子之所以“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昏倒在地,是因为她在镜子里看到了“我”变形的可怕的脸和自己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美丽动人的脸。 D.“我”的曾祖母和妻子两个女人都痴迷那面神奇的镜子,因为那面镜子不说谎,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模样,给予了她们自信和幸福。 8、小说题目是“不平的镜子”,可是开篇却用较多的文字描写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9、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孝孺幼警敏,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延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建文四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碹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 16 - 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徐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B.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C.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D.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皇太子,皇帝的长子,是封建社会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其地位仅次于皇帝。 B.学士,古代官名,唐宋时为文学侍从之臣,明清时内阁翰林院等均设学士之职。 C.榻,本指长狭而低的坐卧用具,也指置于榻前的几案。此处指宫殿中明成祖的宝座。 D.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古人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即全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孝孺幼时勤学,超出同门。他幼时读书,一天可以读一寸厚的书页,拜宋濂为师后,学业超过同门名士。 B.方孝孺儒者楷模,深受重视。姚广孝请明成祖不要杀方孝孺,明成祖答应了,并准备让方孝孺草拟诏书。 C.方孝孺循法行事,正直敢言。他认为明成祖的行为不合法,在与明成祖的对话中坚持自己的原则,据理力争。 D.方孝孺工于文章,影响巨大。他每写出一篇文章,人们都争相传诵;永乐年间,私藏方孝孺文章的人判死罪。 13.把文中两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2)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4、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16 -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15.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自然形象的概括了自己当年无意入世和现今因厌倦而辞官的决心。 (2)《滕王阁序》中写洪都人烟密集,尽是名门望族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3)《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茶峒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的西北方是四川(重庆),西南是贵州,东及东北、东南则属于湖南,处在三省的交界点上。这里山城雄峙,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路整洁风雅,吊脚楼 ,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如诗如画。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 。《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连两岸的篾缆换成了脚拇指粗的钢索了。( ),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读过沈从文的《边城》《湘西》《湘行散记》等著作,他一片深情地把湘西一带的民情风俗、老幼贵贱的爱憎哀乐,写得 。沈从文的笔是彩笔,写出来的文章像画出来的画。画的是写意画,只几笔就点出了韵味和神韵,轻妙而空灵。我想,是这块神奇的土地哺育了沈从文,使他 。有了沈从文,使这荒远的边地边城走近了我们,成为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熟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古色古香 明澈如镜 绚丽多姿 声名鹊起 B.遗风余韵 波光粼粼 光怪陆离 风生水起 C.古色古香 明澈如镜 绚丽多姿 风生水起 D.遗风余韵 波光粼粼 光怪陆离 声名鹊起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B.摆渡的还是个老人,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C.老人还在那里摆渡,翠翠和黄狗也许是没有的 D.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翠翠和黄狗也许是没有的 - 16 -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了沈从文,这荒远的边地边城走近了我们,成为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 B.沈从文使这荒远的边地边城走近了我们,成为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 C.因为沈从文,才使这荒远的边地边城走近了我们,成为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 D.沈从文因为使这荒远的边地边城走近了我们,所以成为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5个字。(6分) 法律给违法者以惩戒,束缚着人们心中的兽性,维护着社会的和平与安定,我们需要谨遵法律的绳墨,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反,他们总是相辅相成。以法律之利剑斩断前进路上的荆棘,铺平正义之道;把人情之鲜花栽植到道路两旁,辅以人性花香;通向和谐世界的通衢一路芬芳。有法无情者冷酷,固守严苛的法律而忽视人情,只会造就冰冷的社会与僵化的人际关系;有情无法者优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会带来混乱与不平。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使冰冷的法律软化,才能使柔软的善意披上原则坚硬的铠甲。 21.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60个字。 (5分) 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紧急编辑制作的图书《大国战“疫”》近日出版。该书从200余万字主流媒体公开报道中精选相关素材、有机整合汇编,全景式介绍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紧急动员、齐心协力,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阶段性进展和积极向好态势。全书 10万余字,既突出重点节点、人物、事件,又突出整体性、纪实性、故事性,图文结合、言之有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五四青年节前夕,一段演讲视频《后浪》在网上被转载播放后,迅速成为热点话题,发了人们对“后浪”与“前浪”的热议。高三(1)班也准备举行“我看后浪与前浪”的主题讨论活动,复兴同学将作为高三代表发言,为此,他与班里的同学、老师进行了交流。 班长说:“网上的那段演讲真是震撼人心,我最忘不了结尾那一句最深情的呼告一一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宣传委员说:“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后浪,必能在这个时代发光发热,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委员说:“别忘了,牛顿也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的肩膀上。” 班主任说:“我记得央视主播郭志坚在《主播说联播》中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没有哪代青年不经过淬炼。”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复兴同学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后浪与前浪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 16 - 1.C【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通俗小说……,选材具有宽广性、典型性的特点”错误。原文信息是“从创作方法上看,‘纯文学’小说选材具有宽广性、典型性的特点”可见选项张冠李戴,“具有宽广性、典型性”是“纯文学”小说的特点。A项错误。B项,“传奇”错,根据文本“唐人传奇”是“纯文学”小说发展的一种阶段性表现,另外明清戏剧也叫“传奇”,可见选项概念不清。B错误。D项,“通俗小说有时向社会提供启发和隐喻”错误。根据原文“而通俗小说有时能起到人生教科书的作用,但不具有向社会提供启发性或隐喻性艺术形象的任务”可见选项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旨在阐明‘纯文学’小说的特点”错误。对研究的目的表述错误,应是“旨在阐明通俗小说的特点”。 3.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B项,“通俗小说……如果用心理时空、意识流、情节淡化等艺术手法将会丰富其创作手段”错误。由通俗小说的定义和特征可知,“心理时空、意识流、情节淡化等艺术手法”不适合通俗小说的创作。 4.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C项,“中医药将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去卫生资源和健康”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三第一段文句“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给沿线国家人民带去了卫生资源和健康”分析得知,原文是“已经传播”了,不是“将传播”故表述的时态不对,即选项将“已然当未然”了。 5.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只要……,……就能……”理解有误。依据原文“……中医药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实现了从高职”分析可知,原文表达的意思是“完善的教育体系夯实了中医药人才队伍”,原文无此充分条件,故此项说法过于绝对。 6.①老百姓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不断增强;②科技创新为中医药发展助力;③完善的教育体系夯实了中医药人才队伍。 7.B 8.①表现祖宗住所(客厅)的古老陈旧和荒寂破败;②渲染一种沉闷、压抑、令人绝望和窒息的气氛;③为下文有关镜子的故事做铺垫。 - 16 - 9.①揭露和批判那种歪曲事实、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迷惑人心的不正常社会现象;②讽刺和批判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容易为假象蒙骗的人性的弱点;③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往往出现失真的现象,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④人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而要积极探求假象出现的原因。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A项,“记叙了‘我’和妻子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错,整个故事不是都发生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 C项,“看到了‘我’变形的可怕的脸”说法错误,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我”的妻子第一次照镜子之所以“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昏倒在地,是因为她看到镜子中美化的自己; D项,“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模样”错,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应该是看到了自己被美化的形象。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本题考生可按照上述思路对照原文进行分析即可。本题要求分析小说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的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是为人物提供一个具体的活动时空,进而渲染一种气氛,表达人物的心情,它还与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服务。这篇小说的开头的描写了客厅的陈旧和破败,这是我家祖宗的住所,渲染一种沉闷而恐怖的气氛,为下文的镜子的故事作了铺垫。 - 16 - 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文章主题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的理解。然后通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叙述的主要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契诃夫的小说大多为讽刺批判型,这篇小说写了一面不平的镜子,这面镜子能将美的变丑,将丑的变美。这正影射了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而无论是曾祖母还是妻子,都陷在这种扭曲的美中不能自省,这正影射了社会上那些不能正视自己,缺乏自知之明者。作者由此提醒人们不为假象迷惑,要有清醒的认识。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临朝奏事”是一个状语,是“临朝奏事时”的省略,表意明确,独立成句,名词“臣僚”应作“面议可否”的主语,据此排除A、C两项。“批答”是动词,应作“孝孺就扆前”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项。 11.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皇帝的长子”错,应为“皇帝的嫡长子”。 12.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中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明成祖答应了,并准备让方孝孺草拟诏书”说法错误,明成祖答应不杀方孝孺是明成祖发兵北平时的事,让方孝孺草拟诏书是明成祖攻破都城后的事,两件事不是在同一个时间点发生的,不能混为一谈。 13.(1)方孝孺却轻视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 (2)派人用割让土地作为许诺,拖延几天,(使)东南一带招募的军队逐渐聚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顾”(反而,却)、“末视”(轻视)、“明”(阐明)、“许”(许诺)、“稽延”(拖延)、“募”(招募) 【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他父亲名叫方克勤,是洪武年间的循吏。方孝孺年幼时就机警聪明,每日读书都可以读一寸厚的书页。长大后跟随宋濂学习,宋濂门下的知名学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太平作为的自己的使命,洪武十五年,由于吴沉、揭枢的举荐,方孝孺得到皇上的召见。明太祖喜爱他姿态和风度端庄整齐,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位正人君子,应该让他的才干更成熟。” - 16 - 礼节性地把他送回去。等到明惠帝即位后,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第二年升任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常常咨询他。明惠帝喜欢读书,每当遇到疑问时就召见他让他讲解。皇上驾临朝廷,朝臣陈述事情,大臣当面议论可否,(皇上)有时就命方孝孺到屏风前批示答复。当时朝廷正在编撰《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总裁。燕王起兵以后,朝廷商议征讨燕王,诏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五月,燕军打到了长江以北地区。方孝孺说:“事情已经十分紧急。派人用割让土地作为许诺,拖延几天,(使)东南一带招募的军队逐渐聚集。北方的军队不擅长水战,(如果)两军在长江上决战,胜负就难以预料了。”皇帝派庆成郡主前往燕军中,陈说方孝孺的意思。燕王没有听从。皇帝命令众将在长江上集结,但陈碹率领战舰向燕军投降了,燕军于是渡过了长江。那天是六月乙丑日,金川门被打开了,燕军入城,建文帝自焚而死。当日,方孝孺被抓进监狱。在这之前,明成祖发兵北平,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明成祖,说:“攻下京城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请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明成祖点头答应。这时(明成祖)想让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殿后,悲伤恸哭的声音响彻大殿。明成祖从坐榻上走下来安慰他说:“先生不要使自己痛苦,我(不过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问:“成王在哪里?”明成祖回答说。:“他已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为帝呢?”明成祖回答说:“国家(应当)依靠年长的君王。”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为帝呢? ”明成祖回答说:“这是我家内部的事。”命近臣把笔和纸拿给方孝孺,说:“告知天下的诏书,非先生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又哭又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会起草的。”明成祖大怒,命令在集市(对方孝孺)处以磔刑。方孝孺激愤赴死,时年四十六岁。方孝孺擅长写文章,其文醇厚精深、雄壮豪迈。每写出一篇文章,天下的人争相传诵。永乐年间,私藏方孝孺文章的人判死罪。方孝孺的门人王徐暗中把方孝孺的文章编录成《侯城集》,(方孝孺的文章)因此得以流传于后世。 14.B “连绵不断的蝉声”有误,原文为“薄暮两三声”。 15.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每点2分,概、述各1分。) 16. ①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②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③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17.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组,“ - 16 - 古色古香”是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遗风余韵”是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韵致;从语境来看,该句主语为“吊脚楼”,应选择“古色古香”。第二组,“明澈如镜”是明亮而清澈,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波光粼粼”是形容水面明净,指水波被阳光照射到的样子;从语境来看,“河水”为主语,整个语境为“安宁静谧”,选择“明澈如镜”最好。第三组中,“绚丽多姿”是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五彩缤纷;“光怪陆离”是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语境中无“奇形怪状”之意,应使用“绚丽多姿”。第四组中,“声名鹊起”是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风生水起”是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从语境来看, 夸奖对象为“沈从文”,是说这块土地的滋养让沈从文知名度迅速提高,应使用“声名鹊起”。 18.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上文中的“还是‘拉拉渡’”,说明茶峒现在的情况和以往相似,且由“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连两岸的篾缆换成了脚拇指粗的钢索了”可知,这里说的应该是渡口的情形,这就排除AD两项,因为这两项从爷爷的居住情况来说的,与前面的渡口情形不一致。后文说“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C项,“也许是没有的”与后文矛盾,排除C项。 19.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有了沈从文,使这荒远的边地边城走近了我们,成为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该句“有了……使……成为……”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分析句子可以发现,这句话的主语应为“这荒远的边地边城”。B项,偷换主语,前一句的主语是“沈从文”,而后一句的主语是“边城”。C项,偷换主语,后一句的主语应是“边城”。D项,偷换主语,后一句的主语应是“边城”。 20、【答案】但法律与人情并非完全对立的 受制于泛滥的人情而不顾法律 只有将法律与人情紧密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需要灵活的理解能力,还要思维缜密,学会“瞻前顾后”关照全面。关照规律指津:完成这类题的补写,一是抓住关联词,二是关注语段中的重点句子(过渡句、中心句等),三是关注上下文所在的语境,四是关注标点符号。 第一空:通读全文,可知文段的核心话题是法律与人情的关系,所以后文中的“ - 16 - 他们”指代法律与人情,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此空的主语也应为法律与人情。依据后文“相反,他们总是相辅相成”,可知二者并非完全对立。所以此空可填:但法律与人情并非完全对立的。 第二空:分号前后的语句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同时根据“有法无情者冷酷”“ 有情无法者优柔”,可知分号前后的语句在内容上是对立关系。依据前文“固守严苛的法律而忽视人情”,可知此空应强调只考虑人情不顾及法律。所以此空可填:受制于泛滥的人情而不顾法律。 第三空:依据后文“才”,根据关联词语的搭配关系,此空应以“只有”开头;后文“使冰冷的法律软化”“使柔软的善意披上原则坚硬的铠甲”,这些都是将法律与人情结合起来所产生的的效果。所以此空可填:只有将法律与人情紧密结合。 21、【答案】(1)《大国战“疫”》近日出版;(2)该书全景介绍中国疫情防控进展和积极 向好态势;(3)该书内容详实又具有可读性。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把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这段话一共三句话,把每一句话概括成“谁+怎么样”的形式后再整合成一段话。保留关键信息时勿重复,语言力求简明,严格控制字数。 本题,“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紧急编辑制作的图书《大国战“疫”》近日出版”概括为:《大国战“疫”》近日出版。“该书从200余万字主流媒体公开报道中精选相关素材、有机整合汇编,全景式介绍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紧急动员、齐心协力,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阶段性进展和积极向好态势”概括为:该书全景介绍中国疫情防控进展和积极向好态势。“全书10万余字,既突出重点节点、人物、事件,又突出整体性、纪实性、故事性,图文结合、言之有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概括为:该书内容详实又具有可读性。把以上概括出的三句话整合成一段话即可。 22、【答案】例文: 前浪也曾是后浪,何妨再做前浪人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 16 - 大家好! 我是高三学生代表复兴,很荣幸能在班上发言。说起“前浪”和“后浪”,我想起《增广贤文》中的那句“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树木到了春天还能再次发芽,而人生却不会有两次少年时光。作为只有一次少年时光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前后浪的关系?这是我今天想聊的话题。 李敖写过一句打油诗:“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风光能几时,转眼还不是一样。”难道“前浪”的命运只有“死”吗?其实不然。“前浪”的生命在于一种“人梯”的灵魂。就像苏轼的“带货”,他不仅写下“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样的文字称颂黄州猪肉的价廉物美,还写下“几思压茅柴……何从得此酒”这样的诗句称赞黄州的茅柴,这还使小作坊酿酒后来竟变成世间的名品。这样的“前浪”,又怎会直接瘫倒“岸滩上”呢? 不仅如此,前浪还蕴含一种成熟后博大的胸怀。就像泰戈尔所说:“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这种前浪的伟大,并不一定惊天动地,它也可以润物如酥。就像在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上,董卿老师说的,是那些先贤圣人,“用生命写下的这字字珠玑”,直到今天,都“依然在滋养着我们的心灵。”难道这样的伟大,不令人惊叹吗? 习总书记曾说:“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如果说“人梯”是“前浪”的灵魂,那我想“奔涌” 便是“后浪”的精神。哈萨克斯坦诗人阿拜·库南巴耶夫说:“世界有如海洋,时代有如劲风,前浪如兄长,后浪是兄弟,风拥后浪推前浪,亘古及今皆如此。”俄罗斯文学家果戈里也说:“青年之所以幸福,是因为拥有未来”。如果“时代”是“劲风”,那么“未来”这股“后浪”一定是乘着这阵“劲风”奔涌向前吧! 如今的我们仍处“后浪”之时,习总书记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 16 - 我们要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更要成为后人的“前浪”,未来的“肩膀”!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发言人:复兴 2020年X月X日 【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背景叙述。材料背景是五四青年节前夕,在网络上热议的《后浪》视频。这是“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国家一级演员何冰以老一辈的口吻向中国的年轻人们表达羡慕、认可、鼓励等多种情绪,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也导致了巨大的争议。在此背景下,高三(1) 班准备举行“我看后浪与前浪”的主题讨论活动。复兴同学将作为高三代表发言,这是这篇作文的写作背景。 第二部分,是班里同学的畅所欲言。有班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和班主任,虽然大家发言的角度不一样,但总得来说是积极向上的,符合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诉求。其中学习委员的话凸显了前浪和后浪的关系。班主任的话更有思维深度——突出每一代青年都要经历“淬炼”。 第三部分,是任务阐述和写作要求。这道作文题的形式是一篇发言稿,要求我们表达对后浪与前浪关系的认识与思考。既然是发言稿,就要注意在格式和语言上的要求,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交互性和宣告性,不能脱离写作对象(同校师生)行文。 参考立意: 1. “前浪”“后浪”都是时代“弄潮儿”; 2. 秉承前浪精神,开创后浪时代; 3. 前浪后浪共携手,实现中华复兴梦; - 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