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作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刘莉 审题人:朱荣恩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要走创断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创断人才的聚集,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个单位来说,亦是如此。实践证明,有一流的人才方能产出一流的创断成果,要想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有优秀人才的源源会聚。‎ ‎②人才竞争的核心是环境竞争。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不仅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而是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环境的较量。曾有一段时间,不少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花费重金向全社会“招贤纳士”,在轰烈烈的优惠政策之下,一时间英才云集。但遗憾的是,引才成本不断攀升的同时,人才发挥作用情况却与预期相去甚远。机制不活的无形羁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缺少公平的竞争环境、捉襟见肘的发展空间······这些都让人才难以施展才干,最终导致人才再次远走高飞。‎ ‎③梧高风必至,花香蝶自来。优惠政策的确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吸引人才,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但简单地拼资金、拼优惠政策,已很难形成持久的人才吸引力。决定人才流向和作用发挥的因素,越来越体现为政策环境、发展空间、文化认同、人居环境等综合性实力。‎ ‎④显而易见,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走向。只有特续倾听人才需求,帮助其打通干事创业所面临的阻碍,令其舒心、安心地创新创业;着力破解束缚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瓶颈,不断加大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的创断力度,才能最终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断创业的乐土。‎ - 24 -‎ ‎⑤风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成就人才的环境,比物质特遇更宝贵。硅谷创新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形成了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人把硅谷比喻为“热带雨林”,有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既孕育了领军企业“大树”,也催生了创业企业“小苗”。即使不能健康生长的“大树”或“小苗”死去,留下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又会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催生和滋养新生的创断创业“种子”。‎ ‎⑥人才政策极易被模仿复制,人才生态才是持久竞争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须以一流的人才生态为依托。只有营造一流人才生态,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让人才拥有“如鱼得水”的环境,才能让更多人才向往、融入、扎根。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落户、住房、资金支持这些优惠政策固然动人,但从长远看,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更体现在看不见的人才生态上,如“清”“亲”的政商关系、完善的公共服务、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等,这些因素才是真正构筑人才高地的决胜密码。‎ ‎(进自‎2017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不是单纯的薪酬待通比拼,面是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环境的较量。‎ B. 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对人才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C. 硅谷因为形成了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故而其创新能够长盛不衰,既孕有了领军企业。也催生了创业企业。‎ D. 因为简单地拼资金、拼优惠政策的吸引人才之举极易被模仿复制,所以人才难以施展才干,最终导致人才再次远走高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文章开头点明人才资源对发展的重要作用,走好创新发展之路需要优秀人才的聚集。‎ B. 文章第②段通过分析高成本引进的人才不能施展才干的原因,论证人才竞争的核心是环境竞争。‎ C. 文章第③段以“梧高风必至,花香蝶自来”形容说明良好的适应人才发展的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 D. 文章主要运用比喻论证,例如将硅谷喻为“热带雨林”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才生态的持久竞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才如果缺少自我提升发展的空间、公平的竞争环境、必要的政策支持,即使引得进,也难以留得住、用得好。‎ B. 风非梧不栖与良禽择木而栖,都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培育和涵养优厚的人才生态,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才能吸引人才栖息。‎ - 24 -‎ C. 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优秀人才的源源会聚,而且能够有效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D. 除非营造一流人才生态,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才对人才有着吸引力,否则难以令人才向往、融入、扎根。‎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混淆是非,“不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错误,否定了薪酬待遇比拼,原文表述为“人才竞争已不仅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B项,“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对人才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走向”,并非是“起着决定性作用”。D项,强加因果,两者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手法。D项,以偏概全,“文章主要运用比喻论证”说法不正确。从全文来看,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手法的是第⑤段。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清晰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D项,推断不正确。由原文第③段“优惠政策的确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吸引人才,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可知并非“营造一流人才生态,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才对人才有着吸引力,诱人的优惠政策同样具有对人才的吸引力。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4 -‎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可没。曾有一位日本专家赞叹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参加‘轻核理论组’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始攻关。从9月到11月的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1984年12月,于敏和同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进行实验。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 最终,那次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节选自“新浪新闻综合”,‎2019年1月16日)‎ 材料二:‎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咸城镇贼首,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土、“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 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麻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 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使认识有所前进。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 24 -‎ 谈到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麻院士以“足球队”作比喻。他说:“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 ‎(摘编自人民网《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材料三:‎ 于敏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他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因为保密,几十年来,于敏经常“失踪”很久,家事全靠夫人孙玉芹打理。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客厅依旧悬桂着诸葛亮《诚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仍然保持着从小的两项爱好: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 ‎60年代,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场试验取得成功,回到北京后,九院所有人都出去迎接,唯独不见副主任于敏——他正躲在宿舍读《红楼梦》。‎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历经国难,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遭受到的深重屈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投身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B. 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于敏没有流泪,睡得踏实;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吟诵《出师表》却泪流满面,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 C. 于敏在物理方面的オ华从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时就初步显露了出来,在后来的氢弹研究道路上,他不仅获得了诸多大的奖项,还赢得了世界声誉。‎ D. 三则材料虽然出自于不同的新闻媒体,但从中都可见科学家于敏的形象,其中对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5.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敏在73岁时所作的《抒怀》诗,将国家命运、时代风云、个人经历融为一体,高度概括了这位科学界泰斗沉默而又轰麦烈烈的一生。‎ B. 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带领他的团队用三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氢弹原理突破,上演了核武器研究界著名的“百日会战”。‎ - 24 -‎ C. 在有关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的研究中,于敏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发挥到极致,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麻的高度评价。‎ D. 除了挚爱的核武器研究事业外,于敏到老也不改自己对京剧和古典文学的喜爱,曾经在整个九院都去迎接试验成功的邓稼先归来时,他却在读《红楼梦》。‎ ‎6. 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C ‎ ‎6. ①淡泊名利,谦逊。为了氢弹研究事业,隐姓埋名几十载;婉拒“中国的氢弹之父”的称呼;晚年生活依旧简朴。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国家需要毫不犹豫地服从上级分配,转行研究氢弹。③意志坚定。于敏热爱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坚持几十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主观臆断,原因是《出师表》表达出了于敏他们这群科技工作者甘于奉献、勇担重任的心声;且“结果难料”与材料要表现的主旨不符。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C项,“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麻的高度评价”分析有误,原文“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不等同于“快速抓住本质”;且何祚麻高度评价的是“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传记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要找出相关的事件,从事件中分析传主的特点。具体作答时,可先概述传主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为一名“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极具人格魅力,具体表现为:① “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 - 24 -‎ 年代的简易铁床”。以上内容,表现了于敏淡泊名利,谦逊的性格特点。②于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钱三强的要求。他无悔于自己的选择,“于敏带领部分科研人员在上海突破了氢弹的设计原理,提出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以上材料表现了于敏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③于敏以毕生的精力拖入了核物理的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无怨言,从无退缩,可见其意识坚定。‎ ‎【点睛】人物传记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  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  3.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救命恩人 江岸 正是下班高峰。侯一凡挺起胸膛,绷紧双腿,笔直地站在工厂门口。他目送着下班的人群潮水一般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后来,只有零星的工人一个个往外走的时候,他才稍微放松下来。‎ 虽说只是一名工厂的保安,但是,侯一凡毕竟刚从武警部队退役半年,他站岗的姿势还是完全保留了真正的军人风范。‎ 他晃晃微微发酸的脖子,扭动了一下腰肢,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突然想起,怎么没看见吕晓红大姐走出来呢?‎ 侯一凡愣了一下,勾头往厂区方向看去。他拥有一双视力在2.0以上的眼睛,一眼看去,能看得很远。他发现,正在往外走的工人,包括厂区纵深处三三两两的人影,都不是吕晓红。吕晓红平时上下班都很准时,今天怎么了?侯一凡决定在门口再站一会儿,等等吕晓红。‎ - 24 -‎ 侯一凡在这个肉联厂虽然已经工作了半年时间,但是,认识的工人并不多,多数人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在他值班的时候,才在他面前晃一下。他一个从山区农村黄泥湾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小保安,没有几个工人主动跟他搭讪,并告知他自己的名字。吕晓红这个名字也是他听别人喊的,可能听的次数稍微多了一些,他便牢牢记住了。‎ 大概等了十多分钟,厂里没有一个人往厂门口走了,当然,吕晓红依然没有出来。侯一凡感觉有些不对劲,到底哪里不对劲,他一下子也想不起来。他只好给保卫科长打电话。‎ 科长,你认识吕晓红吗?她是哪个车间的?‎ 我不太清楚,怎么啦?‎ 我没看见她下班出来,有些不放心。‎ 下班的时候,工人一窝蜂地出来,你一个个都看清楚了?你点名了?你怎么知道她没有出来? ‎ 吕晓红和别人不一样,我知道的。‎ 你别管闲事了,你又不是人事部的,考勤不归你管。看好你的门吧。‎ 科长没好气地挂了电话。科长说到人事部,提醒了侯一凡。他查了一下人事部的电话,把电话打了过去。‎ 请帮忙查一下,吕晓红是哪个车间的?‎ 冷冻车间。‎ 还没有等侯一凡再说点什么,人事部那个人已经火急火燎地挂了电话。他把电话打到冷冻车间,可是,没有人接电话。他只好硬着头皮把电话打到厂办公室。 ‎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没有出来。‎ 怎么了?‎ 我怀疑她会不会被关在冷库里了。‎ 不会吧? ‎ 厂办公室的那个人漫不经心地挂了电话。该打的电话都打了,侯一凡没辙了。他在值班室坐了两分钟,椅子上好像放着一盆火,烧得他坐不住。终于,他站了起来,咬咬牙,拨通了厂长的电话。 ‎ 厂长您好。我是保卫科小侯,向您报告一件事。 ‎ 哦?说吧。 ‎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怀疑她被关进了冷库里。请您赶紧派人到冷库去看看吧。 ‎ 有这样的事?我马上让冷冻车间主任去看看。 ‎ - 24 -‎ 放下了电话,侯一凡惴惴不安地站在值班室门口,眼睛盯着大街。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冷冻车间赵主任骑着摩托车,箭一般射过来。到了厂门口,他猛地刹车,停了下来。赵主任指着侯一凡的鼻子,喝道,就是你打电话给厂长,说冷库里面有人?‎ 是我。侯一凡挺了挺身子。‎ 老子喝个酒都喝不安生。如果我去看了,冷库里没有人,出来我揭了你的皮……说着,赵主任一加油门,摩托车嘶吼着冲进了大门。‎ 后面的事情就不必细说了。‎ 医院救护车开进厂区的时候,几滴泪水猛地涌出了侯一凡的眼眶,挂在了他的睫毛上。‎ 吕晓红出院以后,买了一大兜水果,到厂门卫值班室感谢侯一凡。她紧紧握住侯一凡的手,说,大兄弟,如果不是你救了我,大姐就冻成死猪了。‎ 大姐,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 为什么这样说?‎ 侯一凡说,每天你上班,总是问候一声:你好;每天你下班,总是说一声:再见。我那天没有听到你说再见,所以知道你没有出来。否则,全厂五六百个工人,我怎么可能单单记得你呢?‎ ‎(选自《洛神》2016年第6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写侯一凡值班站岗的情景,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严肃认真,而又拘谨刻板的工厂保安形象,这种形象与下文他救人的执着是一脉相承的。‎ B. 侯一凡在目送下班的人群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想起没看见吕晓红走出来,然后觉得不大对劲,这说明他是一个细心留意的人。‎ C. 多数职工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门卫侯一凡值班的时候只见他们一晃而过,这导致他不认识大多数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际关系的单薄。‎ D. 小说明写侯一凡疑心吕晓红留在冷库里,求人救出她,暗写吕晓红被关在冷库里,被救出,两条线索在救护车进厂时交会,这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 ‎8. 小说详细地叙述侯一凡打电话救人的过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这句话,对理解小说情节、主人公和主旨都很重要,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7. B 8. ①形象上,凸显侯一凡对救人认真执著的“救命恩人”的形象.②情节上,展示侯一凡的认真热心与有关负责人麻痹冷漠的对比,造成矛盾冲突,突显救人不易.③效果上,运用延迟手法,使救人的情节一波三折,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 ‎9. ‎ - 24 -‎ ‎①情节上,引出对救人原因的说明,解释悬念,使情节完整.②人物上,侯一凡把救人的原因归为吕晓红,表现了他谦逊淳朴的形象特点.③主旨上,这句话揭示了吕晓红被救的根本原因在于她自己尊重他人、友善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表达了友善和关爱的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A“拘谨刻板”理解不恰当,侯一凡的形象没有这样的特点。C这是客观情况,真正表现人际关系淡薄的是,侯一凡是一个从山区农村黄泥湾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小保安,没有几个工人主动跟他搭讪。D对两条线索交会的理解不恰当,应该是在吕晓红感谢侯一凡时交会在一起。‎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小说的写作手法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以下角度作答,①形象上,凸显侯一凡对救人认真执著的“救命恩人”的形象。②情节上,展示侯一凡的认真热心与有关负责人麻痹冷漠的对比,造成矛盾冲突,突显救人不易。③效果上,运用延迟手法,使救人的情节一波三折,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本的写法理解和分析类试题,题干中已经给出了分析的角度,考生要注意从以下角度分析,①情节上,引出对救人原因的说明,解释悬念,使情节完整。②人物上,侯一凡把救人的原因归为吕晓红,表现了他谦逊淳朴的形象特点。③主旨上,这句话揭示了吕晓红被救的根本原因在于她自己尊重他人、友善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表达了友善和关爱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守约,开封酸枣人。以父任为左班殿直,至河北缘边安抚副使,选知恩州。仁宗谕以乱后抚御之意,对曰:“恩与他郡等耳,而为守者犹以反侧待之,故人心不自安。‎ - 24 -‎ 臣愿尽力。”徙益州路钤辖,累迁文州刺史、康州团练使、知雄州,历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步殿前都虞候。‎ 入宿卫,迁洋州观察使。卫兵以给粟陈哗噪,执政将付有司治,守约曰:“御军安用文法!”遣一牙校语之曰:“天子太仓粟,不请何为?我不贷汝。”众惧而听命。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威武军留后。神宗以禁旅骄惰,为简练之法,屯营可并者并之。守约率先推行,约束严峻。或言其持军太急,帝密戒之,对曰:“臣为陛下明纪律,不忍使恩出于臣,而怨归陛下。”帝善之,欲擢置枢府,宰相难之,乃止。宋守约为殿帅,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声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人颇不堪故言守约恶闻蝉声神宗一日以问守约曰然上以为过守约曰:“臣岂不知此非理?但军中以号令为先。臣承平总兵殿陛,无所信其号令,故寓以捕蝉耳。蝉鸣固难禁,而臣能使必去,若陛下令守一障,臣庶几或可使人。”上以为然。莅职十年卒,年七十一。赠安武军节度使,谥曰勤毅。‎ 子球,以荫干当礼宾院。再使高丽,密访山川形势、风俗好尚,使还,图纪上之,神宗称善,进通事舍人。帝崩,告哀契丹,至,则使易吉服,球曰:“通和岁久,忧患是同。”契丹不能夺。积迁西上阁门使、枢密副都承旨。为人谨密,朝日所闻上语,虽家人不以告。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 ·卷三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八》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声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人颇不堪故/言守约恶闻蝉声/神宗一日以问守约/曰然/上以为过/‎ B. 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声/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人颇不堪/故言守约恶闻蝉声/神宗一日以问/守约曰然/上以为过/‎ C. 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声/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人颇不堪/故言守约恶闻蝉声/神宗一日以问守约/曰/然/上以为过/‎ D. 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声/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人颇不堪/故言守约恶闻蝉声/神宗一日/以问守约/曰/然/上以为过/‎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钤辖,宋代武官名官高资深的称都钤辖、都钤辖使和副都钤辖,官低资浅的称钤辖和副钤辖。有知州兼安抚使、经略安抚使,又兼路分钤辖的,也有知州兼州钤辖的。‎ B. 禁旅,犹禁军,是封建时代直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御林军等。‎ - 24 -‎ C. 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调动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授”“拜”“迁”“补”“徙”“升”等。“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D. 节度使,宋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守约凭借父亲的恩荫担任左班殿直,后来官至河北缘边安抚副使,被选拔担任恩州知州时。面对仁宗治理恩州的晓谕,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B. 宋守约进入禁军,升任洋州观察使。卫兵因为供给的军粮太陈而喧哗吵闹,主管官员将把他们交给主管部门治罪,宋守约认为对禁军不能使用一般的法令条文。‎ C. 皇上认为宋守约命令十兵捕蝉一事不妥,宋守约进行了辩解:军队中是要有命令就要执行的,不知道士兵能不能做到有令必行,所以就以捕蝉来检验罢了。‎ D. 神宗驾崩,吊唁的契丹使者到达后,宋球就让契丹使者脱下身上穿的华丽的吉服,他认为宋和契丹互相往来和好已经很久了,忧患相同,契丹使者不能(反驳)他的意见。‎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恩与他郡等耳,而为守者犹以反侧待之,故人心不自安。‎ ‎(2)再使高丽,密访山川形势、风俗好尚,使还,图纪上之。‎ ‎【答案】10. C 11. D 12. D ‎ ‎13. (1)恩州和其他州郡一样,可是作为主政治理的人,却用不安分不顺服的眼光来看待(恩州百姓),所以(恩州)人心不能安定。‎ ‎(2)(宋球)两次出使高丽,暗中调查山川形势、风俗喜好崇尚,出使回来,用图片记录呈上。‎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轮军校十数辈”的目的事件是“捕蝉”,结合句意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闻”是听的意思,宾语为“声”,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一日”作状语,修饰“以问守约”,不应该断开,排除D - 24 -‎ 项。句意:自从进入夏天,他就轮番派他的士兵十多人去捕蝉,不能让他听到蝉叫声。如果让他听到蝉鸣的,就重重地鞭打那些士兵,一些人难以忍受,因此说宋守约是讨厌听蝉的叫声。神宗皇帝有一天拿这件事问宋守约,他说:“是有这事。”皇上认为他做得过分了。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宋代开始设立”错,应是“唐代开始设立”。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宋球就让契丹使者脱下身上穿的华丽的吉服”错。结合文本内容“帝崩,告哀契丹,至,则使易吉服,球曰:‘通和岁久,忧患是同。’契丹不能夺”分析可知,应是“宋球就让契丹使者更换祭祀时所穿的衣服”。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与”,连词,和;“等”,一样、相同;“而”,连词,表转折;“为”,作为,动词;“以”,介词,用;“反侧”,不安分不顺服的眼光;“待”,看到;“之”,代词,指恩州百姓;“故”,连词,所以;“安”,安定。(2)补充句首主语“宋球”;“再”,两次;“密”,暗中、私下里;“访”,调查;“尚”,崇尚;“图纪”,用图片记录;“上”,名词作动词,呈上;“之”,代词,指调查所得。‎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 24 -‎ 参考译文:‎ 宋守约,是开封酸枣人。凭借父亲的恩荫担任左班殿直,(后来)官至河北缘边安抚副使,被选拔担任恩州的知州。仁宗晓谕他战乱后对百姓既要安抚又要控制,他回答说:“恩州和其他州郡一样,但是作为主政治理的人却用不安分不顺服的眼光来看待(恩州的百姓),所以(恩州)的人心不能安定。我愿意尽全力。”改任益州路钤辖,多次升官后担任文州刺史、康州团练使、雄州知州,历任龙神卫、捧日大武都指挥使、马步殿前都虞候。‎ 进入禁军,升任洋州观察使。卫兵因为供给的军粮太陈而喧哗吵闹,主管官员将把他们交给主管部门治罪,宋守约说:“对禁军怎么能使用文法!”派遣一个牙校告诉主管官员说:“国家仓库中拿出的粮食,(你们)还不愿意,你们要干什么?我不会宽恕你。”众人恐惧而听从他的命令。升任步军副都指挥使、威武军留后。神宗皇帝认为禁军骄傲懈怠,创设了精简的办法,驻扎在军营的可以合并就合并。宋守约率先在禁军中推行这一办法,管束得十分严格。有人说他管理军队太急躁了,皇帝暗中训诫他。他回答说:“我为皇上严明军纪,不忍看到恩惠从我这里施出,而让士兵怨恨皇上。”神宗认为他说得好,想提拔他在枢府任职,宰相阻挠这件事,才停止。宋守约担任禁军统帅,自从进入夏天,他就轮番派他的士兵十多人去捕蝉,不能让他听到蝉叫声。如果让他听到蝉鸣的,就重重地鞭打那些士兵,一些人难以忍受,因此说宋守约是讨厌听蝉的叫声。神宗皇帝有一天拿这件事问宋守约,他说:“是有这事。”皇上认为他做得过分了。宋守约说:“我怎么会不知道这不合情理?但军队中是要有命令就要执行的。我在太平时期担任禁军统帅保护陛下,不知道士兵能不能做到有令必行,所以就以捕蝉来检验罢了。蝉的鸣叫声固然难以禁绝,而我能让上兵一定把它去掉,如果陛下哪一天让我去守一个小城,我差不多还有听从命令的士兵可供使用。”皇上认为他做得正确。就职十年后去世,七十一岁。追赠为安武军节度使,谥号为勤毅。‎ 宋守约的儿子宋球,凭借父亲的恩荫主管礼宾院。(宋球)两次出使高丽,暗中调查山川形势、风俗喜好崇尚,出使回来,用图片记录呈上,神宗称赞,升任通事舍人。神宗驾崩,向契丹报丧,契丹使者到达后,宋球就让契丹使者更换祭祀时所穿的衣服,宋球说:“宋和契丹互相往来和好已经很久了,忧患相同。”契丹使者不能(反驳)他的意见。多次升官后担任西上阁门使、枢密副都承旨。为人谨慎细密,上朝之日所听到的皇上的话,即使是家人不会告诉。死在官任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东莱学士无竞①‎ - 24 -‎ 陈子昂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怀②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③新。‎ ‎[注]①无竞:王无竞,东莱人,性格刚烈耿直,仕途坎坷。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竞送行之时。②怀:想到,想念。③白首:亦作“白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宝剑是建功立业的象征,诗人把其送给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朋友的鼓励与期望。‎ B. 诗歌借宝剑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送剑则表明诗人与他是志趣相投的知己。‎ C. 诗歌结尾写友人遭遇的不公待遇虽已成事实,但是不可虚度年华,让头上徒添白发。‎ D. 该诗属于赠别诗,赠物与赠言相辅相成,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直接表现出诗人的愤慨。‎ ‎15. 诗歌颈联为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4. D 15. ①“晚岁”双关,既指一年将尽,也暗含大器晚成的意思,用此鼓励对方,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 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②运用象征(比喻)手法。“孤松”傲岸不屈,铮铮铁骨,象征具 有高尚节操的人,以此赞扬王无竞;“众木”象征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③通过“孤松”和“众 木”的对比,表现了对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的鄙视和对友人的褒扬。‎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D项,“直接表现出诗人的愤慨”理解有误。全诗大意为:这把宝剑异常珍贵价值千金,多年来我从未答应送给别人;想到你就要启程到远隔万里的地方去,把它赠送给你以表结交情深;峰顶孤松适宜在严寒中生长,一般草木喜欢在春天里争胜;生在当今世道还有什么可说,你千万别愁添白发就此消沉。从全诗来看,诗人对友人遭遇不公的愤慨之情是从诗意中隐隐流露出来的,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 故选D。‎ ‎【15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赏析本词的颈联,考生可仔细阅读本词的颈联,结合上下文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本诗的颈联为“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从手法上来看,“孤松”,指山峰顶上孤独的松树。自然界中的松树有不畏严寒的特点,用“孤”来修饰“松”,则赋予了松树傲岸不屈、铁骨铮铮的品格,这里诗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孤松”来象征有高尚节操的人,意思是说王竞就是像“孤松”一样的人,表达了赞美之意;而“众木”则是与“孤松”相对的,象征了失掉本心、趋炎附势之人。“晚岁”,本意是一年将尽的时候,这里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是指季节,也是指人的年龄,含有大器晚成的意思,“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意思是“峰顶孤松适宜在年底严寒天气中生长,一般草木喜欢在春天里争胜”。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竞送行之时,从内容上来看,诗人是用这两句诗来鼓励王竞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 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个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滕王阁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秋水秋空和秋景与孤鹜浑然一体。‎ ‎(3)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语句描写大鹏徙于南冥时的壮观场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舟遥遥以轻飏 (2). 风飘飘而吹衣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水击三千里 (6).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 ‎【详解】‎ - 24 -‎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此题默写容易漏掉的字词是:轻飏、孤鹜、抟,容易漏掉的虚词有:以、而,考生要强化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我们的一般认知中,科幻片的受众集中在中青年,且以男性群体为主,然而《流浪地球》的观众却覆盖了老中青群体,很多家庭 共赴两个多小时的科幻之旅。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打动亿万观众,获得口碑与票房双贏,其主要原因是它所呈现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很“中国”。‎ 从精神层面来说,在影片宏大的故事设定、突破天际的想象和 的叙事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无论是顾全大局的忍让,还是 的勇气;无论是对家园故土的眷恋和珍视, 般的执着,还是影片中因为缺乏交流沟通而疏离的父子关系,都有很多现实中的投影。从物质层面来说,一些道具细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关键性发动机的核心样貌参考了古代地动仪的设计,太空空间站的样貌则参考了古代计时器日晷,( )。‎ 在肯定《流浪地球》人文情怀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探索意义,通过《流浪地》的探索建立了一套中国科幻电影前期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完整流程,并且结合了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与资本状况,借鉴了西方特别是好菜坞科幻电影的创作模式。而最终呈现的影片效果也让西方媒体惊叹中国有能力挑战这一曾经由好莱坞垄断的题材。正如影评家戴锦华所评价,《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据《光明日报》‎2019年2月12日)‎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携家带口 荡气回肠 殊途同归 愚公移山 B. 扶老携幼 荡气回肠 向死而生 愚公移山 C. 扶老携幼 动人心弦 殊途同归 铁杵成针 D. 携家带口 动人心弦 向死而生 铁杵成针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4 -‎ A. 在探索中,《流浪地球》结合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与资本状况,借鉴了西方特别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创作模式,建立了一套中国科幻电影前期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完整流程。‎ B. 在探索中,《流浪地球》借鉴了西方特别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创作模式,结合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与资本状况,建立了一套中国科幻电影前期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完整流程。‎ C. 通过《流浪地球》的探索,借鉴了西方特别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创作模式,结合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与资本状况,建立了一套中国科幻电影前期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完整流程。‎ D. 通过《流浪地球》的探索,结合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与资本状况,借鉴了西方特别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创作模式,建立了一套中国科幻电影前期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完整流程。‎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观众看到这样的设计时就会达到极大的审美契合,觉得无比亲切 B. 中国观众看到这样的设计时就会觉得无比亲切,也会达到极大的审美契合 C. 这样的设计会让中国观众觉得无比亲切,也会让观众与设计者达到极大的审美契合 D. 这样的设计会让中国观众看到时达到极大的审美契合,觉得无比亲切 ‎【答案】17. B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成语的运用。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扶老携幼:形容民众成群结队出行。携家带口:携带家眷,指受家眷拖累。文本指大家纷纷去影院观赏影片,故只能用“扶老携幼”,排除A、D项。动人心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婉转动人。程度上,“荡气回肠”更适合语境。向死而生: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也可理解为:为绝望所生,为希望所遗弃,形容已经看透生死。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后文的“勇气”决定了只能用“向死而生”。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语境表达的有一种执着奋斗之意,“愚公移山”更恰当。故选B。‎ ‎【18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先排除C、D两项,因为这两项表述的句子是病句,缺主语。A、B两项看语序,先“借鉴西方……”再“结合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与资本状况……”,故选B。‎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注意语意的衔接。上句说的是“一些道具细节的设计灵感”,所以要填写的句子的主语应承前指代,是“这样的设计”,排除A、B项。决定了。C、D两项要考虑语序,应先说“让中国观众觉得无比亲切”,再说“让观众与设计者达到极大的审美契合”。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某班长在一次班会上的结束语,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遵守纪律,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班的班风从此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既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也是责无旁贷的。‎ ‎【答案】(1)“抛砖引玉”用于先发言者自谦,应改为“精彩的发言”:(2)“给予高度评价”不合身份,应改为“感到十分高兴”;(3)“学习成绩差”太直露,伤人自尊,应改为“学习成绩不大理想”;(4)“殷切期望”与身份不合,应改为“希望”;(5)“目前的”与“当务之急”重复,应删去“目前的”。‎ ‎【解析】‎ ‎【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作答此题,应该先明白这是一则班会结束语,是班长主持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既要鼓励、肯定班集体,又要尊重同学。‎ 具体而言,①“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是自谦之词;此处形容同学们的发言不妥,应改为“精彩的发言”。②“给予高度评价”明显属于居高临下类型的总结,不符合人物身份和对象,应改为“感到十分高兴”。③“学习成绩差”的表达不利于激励同学,且容易伤害这些同学的自尊,应改为“学习成绩不太理想”。④“殷切期望”指深厚而迫切地期望,多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晩辈;此处指班长对同学们的期望,明显不妥,应改为“希望”。⑤“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这个成语之前又出现了“目前的”,明显赘余,应删去“目前的”。‎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答案】 (1). 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2). 他不仅爱好美食 (3). 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解析】‎ ‎【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题时,要纵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相关提示,进行准确补写,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本题从后文孟子的说法和后文的解说可以看出,第①处从后面孟子所说“君子远庖厨”可以知道,前面应是说爱好做饭的文人不多见。第②处,从前面“苏轼偏不在乎”可以知道,后面应是说苏轼与前面所说的文人不同,再结合后面的句子“还极爱下厨房”,前面应是使用关联词语“不仅”。第③处,从后面列举的例子可以知道,前面应是说苏轼创造出很多名菜。‎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郭川,“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这位31岁时已任大型国企副总的青岛男子,在42岁毅然选择成为职业竞技帆船赛手,不停刷新自己和中国的帆船运动纪录。他说帆船运动让他找到了“生命中注定属于他的东西”“回归了真实的自我”。2016年10月下的,郭川在单人不间断跨太平洋创纪录航行时于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 有评论认为,郭川不甘于平庸,追求有生命厚度的生活方式,凸显了人的主动性和求索精神。当芸芸众生沉涌于对“已知”进行享乐性消费的时候,他却在勇敢地挑战“未知”。也有评论认为,这种个人用帆船航海,面临巨大生命危险的行为,或许不值得。他的离开,对亲人是不负责任和伤害。‎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答案】拒绝平庸 郭川不甘于平庸,追求有生命厚度的生活方式凸显了人的主动性和求索精神;当芸芸众生沉湎于对“已知”进行享乐性消费的时候,他却在勇敢地挑战“未知”。他用生命告诉我们 ‎ - 24 -‎ ‎“拒绝平庸!” ‎ 郭川,“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这位31岁时已任大型国企副总的青岛男子,在42岁时却毅然选择成为职业竞技帆船赛手,不停刷新自己和中国的帆船运动记录。他说帆船运动让他找到了“生命中注定属于他的东西”,“回归了真实的自我。”‎ 他拒绝平庸! ‎ 也许郭川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是最独特的。他仿佛是龙身上的一片逆鳞,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他以最不循规蹈矩的精灵,在艺术的殿堂自由舒展,发挥自己无与伦比的激情。 ‎ 拒绝平庸需要足够的勇气。 ‎ 也许有人挣扎过拒绝平庸,却最终被流言或因内心不够强大而屈服于平庸。这时候,坚守住内心高地而带来的强大魅力熠熠闪光。‎ 拒绝平庸需要一定的才情。 ‎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说出“拒绝平庸”,因为拒绝就表明你决定为这个世界带来不一样的色彩。郭川做到了,当芸芸众生沉湎于对“已知”进行享乐性消费的时候,他却在勇敢地挑战“未知”。‎ 拒绝平庸带给我们多少摄人心魄的震撼。‎ 有些人,让世界为之惊艳。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永被湮没,而真正与平庸斗争的战士却已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只立于历史的另一边,颔首微笑。 ‎ 诗人北岛喝出:“告诉你吧,我不相信!”拒绝成见,拒绝既定规则,拒绝那最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平庸。 让每一颗星在夜空闪出最亮的光泽,让拒绝平庸的光芒似太阳普照真理人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的主要事件为“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郭川失联”,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媒体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题干“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也要求将议论的焦点放在对郭川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认识上。从命题意图看,本题是对考场作文“底蕴”的有效检测,引导考生深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场景,‎ - 24 -‎ 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底蕴。考生可以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确定立意:一是肯定郭川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郭川主动放弃温馨安逸的生活,执着于自己热衷的事业,选择了一种不同凡俗的生活。二是质疑郭川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郭川的选择,的确是一种大智大勇,如果没有非常之意志,超凡之理念,绝不会做出如此选择。但是,郭川的失联,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可贵、人的责任等问题。‎ 立意:‎ ‎(1)人生应不甘平庸,应追求生命的厚度。‎ ‎(2)探寻未知,超越常态,凸显人的主动性和求索精神。‎ ‎(3)敢为天下先,不被安逸所困。‎ ‎(4)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归真实的自我。‎ ‎(5)珍爱生命,不做无谓的牺牲。‎ ‎(6)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 ‎(7)勇于承担家庭的责任。‎ 素材:‎ ‎(1)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2)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3)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4)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 - 24 -‎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由材料引出观点:用生命告诉我们 “拒绝平庸!”文章从拒绝平庸需要足够的勇气、拒绝平庸需要一定的才情和拒绝平庸带给我们多少摄人心魄的震撼三个方面论述观点,文章结尾点题:让拒绝平庸的光芒似太阳普照真理人间。‎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