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预测试题(一)‎ 命题人:王明霞 陈 博 审核人:黄喜彬 友情提示: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你考试顺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 斋 凝石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转引自《新华文摘》2007/2,有删改)‎ ‎1. 根据文意,给“书斋”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2.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的历史传统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 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 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 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 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答案】1. 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 ‎ ‎2. 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认真审题,题干要求:根据文意,给“书斋”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文本介绍书斋的内容集中在第一段。此段中“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这句话似乎是书斋的定义,但是作者紧接着说“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看来,如果用第一句话来给书斋下定义是不全面的。然后作者说:“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这应当是书斋的定义。注意题干中“下定义”的要求,“定义”必须是一个单句。检查上面的句子,是单句。答案可以确定了。‎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审明题干,题干要求归纳“书斋的历史传统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第五段开头“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这句话承上启下,介绍书斋的历史传统的内容应该是在上一段中。‎ 第四段开头,“书斋有三大特点”,这三大特点应是历史传统的内容。根据文本不难筛选和归纳。“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其中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句不离篇”是理解句意的原则,也是准确理解句意的切入点。在理解具体的句子时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此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抓住相邻句,挖掘隐含信息,这样去体味、推敲句子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这道题考查形式是选择题,降低了难度。‎ C项,“并将永远存在” 偷换概念。文章结尾说“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并不代表继续存在。‎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报刘一丈书(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①,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裾,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 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②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③,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注释] ①孚:信任。 ②刺:名片。③褊衷:狭窄的心胸。‎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公倦,谢客矣 谢:谢绝 B. 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 再:两次 C. 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 顾:回头看 D. 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 见:被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 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 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D.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 以吾一日长乎尔 ‎6.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作者对长者“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的称赞深表感谢,同时,又谦虚地表示自己做得还很不够。‎ B. “相公(权者)”气焰赫赫,贪污纳贿却又骄横虚伪,他是黑暗势力的代表。作者着重刻画他的傲相、伪态。‎ C. “守门人(门者)”狐假虎威,敲诈勒索,是一个贯会仗势诈钱的狗腿。对求进者是千方的刁难,神气得不得了。但是一得到银子盛怒全消。‎ D. 本文的形象性和讽刺性很突出。画出了官场现形记的漫画,展示出一个上骄下谀的群丑图。“干谒求进”的典型化情节,突出了官场的实质,达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答案】4. C 5. A 6. A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 C项,句意为:多亏老爷关照我!下次再来,希望不要阻拦我。顾:照顾,关照。‎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项,句意分别为“您在信中表达的情意十分恳切,说明您没有忘记我的老父亲”“这是上天要让我灭亡啊,不是战争的罪过”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没有实义。‎ B项,句意分别是“守门人再次得到他送的一笔钱,才起身放他进去。”“我关门窗户居住,时间久了,能凭借脚步声分别是谁”。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C项,句意分别为“有时经过他的门前,我也是捂着耳朵,闭着眼睛”“从今以后,我大概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其”分别为“代词,他的”“副词,大概”。‎ D项,句意分别为“至于信中以上下要互相信任,才能和品德要与职位相符合的话教导我”“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以”分别是“介词,用”“介词,因为”。‎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 A项,“深表感谢”理解错误。原文说:则不才有深感焉。意思是说:我有深深地感触。‎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在数千里以外,时常得到您老人家的来信,安慰我的长久想念,这已经十分幸运了。竟然还承蒙您赠送礼物,那么我更要用什么来报答呢?您在信中表达的情意十分恳切,说明您没有忘记我的老父亲,从而也可以知道老父亲是很深切地想念您老人家的。至于信中以“上下要互相信任,才能和品德要与职位相符合”的话教导我,正是我所亲切感受到的。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符,本来我就知道的。至于不能做到上下相互信任的弊病,在我的身上表现得更厉害。‎ 且看当今社会上所说的上下信任是怎么一回事呢?当他从早到晚骑马去权贵人家的门口恭候的时候,守门的人故意为难不肯让他进去,他就用甜言媚语装作妇人的姿态,把袖里藏着的金钱偷偷地塞给守门人。守门人拿着名帖进去之后,而主人又不立即出来接见,他就站在马棚里,与仆人和马匹相处,臭气熏着衣服,即使是饥饿寒冷或闷热得无法忍受,也不肯离去。一直到傍晚,那个先前曾经接受金钱的守门人出来对他说:“相公疲劳了,谢绝会客,客人请明天再来吧。”到了第二天,他又不敢不来。晚上他披衣坐等,一听到鸡叫就起来洗脸梳头,骑着马跑到相府门口,守门人发怒地说:“是谁?”他便回答说:“昨天的客人又来了。”守门人又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客人倒来得这样勤!难道相公能在这个时候出来会客吗?”客人心里感到受耻辱,只有勉强忍耐着对守门人说:“没有办法啦!姑且让我进去吧!”守门人再次得到他送的一笔钱,才起身放他进去。他又站在原来站过的马棚里。幸好主人出来了,在客厅上朝南坐着,召他进去见面,他就慌慌张张地跑上去,拜伏在台阶下。主人说:“进来!”他便拜了又拜,故意迟迟不起来,起来后就献上进见的金银。主人故意不接受,他就一再请求收下;主人故意坚决不接受,他就再三请求。然后主人叫手下人把东西收起来,他便拜了又拜,故意迟迟不起,起来后又作了五六个揖才出来。出来他就对守门人作揖说:“多亏老爷关照我!下次再来,希望不要阻拦我。”守门人向他回礼,他就十分高兴地跑出来。他骑在马上碰到相识的朋友,就扬起马鞭得意洋洋地对人说:“我刚从相府出来,相公待我很好,很好!”并且虚假地叙述受到接待的情况。因此与他相识的朋友,也从心里敬畏他能得到相公的优待。相公又偶尔对别人说:“某人好,某人好。”听到这些话的人也都在心里盘算着并且一齐称赞他。这就是所说的上下信任,您老人家说我能这样做吗?‎ 对于前面所说的权贵人家,我除了过年过节例如伏日、腊日投一个名帖外,就整年不去。有时经过他的门前,我也是捂着耳朵,闭着眼睛,鞭策着马匹飞快地跑过去,就象后面有人追逐似的。这就是我狭隘的心怀,因此经常不受长官欢迎,而我则更加不顾这一切了。我常常发表高谈阔论:“人生遭际都是由命运决定的,我只是守自己的本份罢了!”您老人家听了我的这番话,或许不会嫌我过于迂腐吧!家乡多次遭遇灾祸,不能不触动旅居在外的人的愁思。至于您老人家的怀才不遇,也使我心情悲伤而有所感触。上天赋于您的才德是很优厚的,不要说您老人家不愿轻易抛弃它,就是天意也不愿让您轻易地抛弃啊。希望您安心等待吧!‎ ‎(二)祭十二郎文(节选)韩愈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7.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止:留居 B.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去:离开 C.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能 D.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比:等到 ‎8. 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B. 将成家而致汝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C.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 ‎9.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京师后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重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 B. 文章第二段,作者陈述了自己未老先衰的情景,抒发了生命短暂的感慨。‎ C. 作者抒发了当噩耗传来时,从不信到确信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话语好像从肺腑中沛然流出,几个语气词的使用使悲伤的情感达到高潮。‎ D. 作者竟无法确切知道自己侄儿的死因、死期,也无法确定他们两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再次表达了自己内心无以复加的悲痛。‎ ‎10. 翻译下面句子 ‎⑴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⑵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⑶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答案】7. D 8. B 9. B ‎ ‎10. (1)我不能离开,你又不肯来,我担心我早晚死去,你就要忍受无穷的忧伤。‎ ‎(2)何至于又劳您赠给我礼品呢,我更加不知道拿什么来报答您了。‎ ‎(3)所以我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能使它硕大茂盛;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并不能使它结果早并且结得多。(加点词语为翻译的关键词)‎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 A项,句意是:留居了一年,请求回去接儿女。止:留居 B项,句意是:我离开汴州,你没有来成。去:离开。‎ C项,句意是: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克:能够。‎ D项,句意是: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比:近来。‎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项,句意分别为:“我十九岁,初次来到京城。”“庭院之中,一开始是篱笆,后来变成墙,一共变化了两次。”“始”都是副词,前者意为“初次”,后者意为“开始”。‎ B项,句意分别为:“将安置好家去接你。”“丢失了羊再补羊圈,不算晚。”“而”均表承接关系。‎ C项,句意为:“是真的是这样吗?还是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其”分别为连词和副词。‎ D项,句意为:“韩东野说,你在六月二日去世。”“苦于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以”均为介词,但前者引出时间,后者引出原因。‎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B项,“抒发了生命短暂的感慨”理解错误。第二段说自己未老先衰,怕自己去世之后,让十二郎独留人世,但十二郎却早夭,让自己不能接受的遗憾和悲痛。‎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中,去:离开旦暮:早晚,指时间短。戚:忧伤。‎ ‎(2)中,更:又。辱:因某种做法使对方受辱,客气话。馈遗:馈赠,动词作名词,赠送的礼物。不才,谦辞,称自己。益:更加。何以:宾语前置,拿什么。‎ ‎(3)害:妨碍。硕茂:使动用法,使它硕大茂盛。‎ 耗:损耗。早、蕃:使动用法,使它结果早并且结得多。‎ ‎【点睛】参考译文:‎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我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11.欣赏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诗中从哪些角度表现了深秋的季节特征?‎ ‎(2)颔联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1)木叶落,雁南渡,北风寒。‎ ‎(2)“遥隔”说明故乡之远,难以亲近,表现作者思乡之情。‎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题要求答出:诗中从哪些角度表现了深秋的季节特征。从诗歌内容上看,答题区在首联。首联句意为:树下落下,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江水凄寒。这些都体现了深秋的季节特征。‎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颔联的句意是: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第一问让答出“遥隔”内涵,遥隔的意思是远隔,家被楚天的云海远隔,望也望不见。说明故乡遥远,难以亲近。‎ 第二问要求答出其中透露出的情感。家乡因楚云而远隔,诗人望也望不见,远望家乡,本自思乡而起,望家乡不见,更添思乡之愁。‎ 四、基础知识积累(8分)‎ ‎12.补写下列名句空缺的部分。‎ ‎⑴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⑷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⑸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借书满架,__________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_____________,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答案】 (1).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 祸患常积于忽微 (5). 阳春召我以烟景 (6). 大块假我以文章 (7). 偃仰啸歌 (8). 而庭阶寂寂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矗、落、哀、劫、祸、忽微、召、假、偃、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是爱酒 张晓风 你——‎ 不知道冬日是不是读诗的季节?我常在冬夜里想到翻诗,书架上的,以及心底的。我不喜欢哲学书,如果我读过哲学,大概都是从诗里读到的。‎ 读诗让我想到许多事。‎ 不是人人耽酒的,白居易爱的是一个“晚来天欲雪”的黄昏,去邀一位故人来赴“红泥小火炉”的约会的情趣。那位叫刘十九的朋友或赴约,或不赴约,我们只读到千年前那一点点的闲情雅兴,那夜的酒早已挥发,不朽的是那一片情怀。‎ 而元曲中的刘致也用“瘿瓢,带糟”去舀酒的句子来刻画村酒的原始粗犷:一只疙疙瘩瘩的葫芦瓢,狠狠地伸入酒缸,连糟带酒,胡乱地舀起来就喝,自有一番金杯玉盏之外的豪情。‎ 而关汉卿的句子尤其迷人:‎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那样的饮酒情趣又岂在饮?‎ 中国诗人好像都是如此。他们爱花,但爱的是花所能完成的隐逸、高洁或烂漫的意象;他们爱月,但爱的是故乡的或故人的联想;他们爱玉,但永远不愿以克拉计算它的价值,因为它是被用来象征“君子之德”的(由于它的致密、坚实、润泽);他们爱马,爱的是那种振鬣长鸣,万谷回应的雄风。‎ 记得陶渊明吗?他幽默地给自己弄了一张无弦琴,并且题诗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他爱琴,爱的竟是众弦寂然之后的“琴趣”。‎ 生命,何尝不是一样的呢?所有的垂死者几乎都恋栈生命,但我们真正深爱的,是生命中的什么呢?‎ 如果生命是一瓮酒,我们爱的不是那百分之几的酒精成分,而是那若隐若现的芬芳。‎ 如果生命是花,我们爱的不是那娇红艳紫,而是那和风丽日下的深情舒放。‎ 如果生命是月球,我们爱的不是那些冷硬的岩石,而是在静夜里那正缓缓流下来的温柔的白丝练。‎ 如果生命是玉,我们爱的不是它的估价表,而是那暖暖柔光中所透露的讯息。‎ 如果生命是琴,让我们忘记这长达一百六十厘米或一百八十厘米的梧桐木,我们爱的是音符和节拍上的音乐——也许别人听不到,但我们知道,它在那里,在一个小小的划拨的动作里,可以触动多少音乐啊!‎ 如果我们爱生命,也必有什么是在这血、肉、脂肪、皮肤、毛发之外的美好。我这样说,你能同意吗?我不是说酒不够美,我是说美酒之外必然还有什么饮趣。‎ 圣经上说:“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看不见的是永久的。”我们喜欢自己这健康的、有弹力的身体,但我们更爱的是这身体之外的一种更动人的什么……‎ 我因而相信心灵,相信灵魂。‎ 你能同意吗?如果我们相信饮趣比酒更重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必有什么是比这七尺之躯更为昂然、更为敏锐、更为美好的。‎ ‎13. 既然“不是爱酒”,那么白居易、刘致、关汉卿各自爱的又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4.‎ ‎ “如果我们相信饮趣比酒更重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必有什么是比这七尺之躯更为昂然、更为敏锐、更为美好的。”这里的“什么”到底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在最后依然没有直接道出?‎ ‎15. 简述文章在构思上的特点。‎ ‎【答案】13. 白居易爱的是酒中的闲情雅兴;刘致爱的是喝酒的原始粗犷;关汉卿爱的是喝酒时的悠闲轻松。 ‎ ‎14. 生命之情趣与生命之美好(或心灵与灵魂);没有直接道出,因为答案已昭然若揭,言已尽而意无穷,显得含蓄隽永。 ‎ ‎15. 用形象表达深奥的人生哲理,化深奥为简单;用恰如其分的过渡体现思考的层层深入,使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做这种题需要审清题干,如本题,要求答出三个人各自爱的是什么,并让简要概括。第十七段说“我不是说酒不够美,我是说美酒之外必然还有什么饮趣。”,那么不爱酒,爱的就应该是其中的饮趣。‎ 我们首先找到答题区,在第四至第七段。‎ 第四段中有“我们只读到千年前那一点点的闲情雅兴,那夜的酒早已挥发,不朽的是那一片情怀。”酒已蒸发,照应题干中“不是爱酒”,不朽的是那一片情怀,情怀当是爱的内容,情怀是什么呢?由上文“我们只读到千年前那一点点的闲情雅兴”可知,白居易爱的是闲情雅致。‎ 第五段中有“刻画村酒的原始粗犷”“豪情”,这些都是酒外的所爱,概括而言刘致爱的应是“原始粗犷的豪情”。‎ 第六七段中有“笑呵呵”“闲快活”,可以概括关汉卿真正爱的是悠闲快活轻松。‎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和文章主题进行探讨。‎ 本题,第一问:‎ ‎“什么”是指什么?本文由古文人不是爱酒,而是爱的酒后的情趣作引,引出生命的真正内涵。从第十一段到文章结束,都在讲生命的真正情趣。‎ 从第十一段到第十六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写出我们深爱的东西如酒的芬芳、花的舒放、月的温柔、玉的柔光、琴的音乐。弄清这些喻体的内涵就能知道“什么”的所指了。通过分析,再联系第十七段中的“美好”“饮趣”不难发现,它们应该是生命中的美好和情趣。‎ 第十九段,“我因而相信心灵,相信灵魂”,这是作者概括性的话,因此也可以说“什么”是指心灵和灵魂。‎ 第二问:‎ 作者没有在最后道出,根据上面第一问的分析,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读者读完第十一段至十九段,不难看出比肉体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和灵魂,或是人生的情趣和美好。‎ 作者没有直接道出,使行文多了波折,更加含蓄蕴藉,引发读者的思考。‎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具体考查的是在构思上的特点。这种题需要答出作者在选材和组材方面的特点。‎ 如本题,在选材方面,作者为了说明生命的真正情趣所在,先用古文人好酒其实在于饮酒的情趣来类比,又用酒、花、月、玉、琴作比,生动形象,把深奥的人生哲理形象化,简单化。‎ 在组材方面,作者巧用过渡,使文意层层深入,流畅自然。‎ 如第三段,“读诗让我想到许多事”,承上启下,紧承上文读诗的经历,引出下文与酒先关的古人和诗句。‎ 第九段开头“中国诗人好像都是如此”,也是过渡句,紧承上文中国诗人的酒趣,引出下文的他们爱其他的东西也是爱其趣味,深入一层。‎ 第十一段,“生命,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也是过渡句。由上文引出对生命情趣的探寻,又深一层。‎ 如此,层层深入,文章衔接紧致,一气呵成。‎ 六.语言表达与运用。(7分)‎ ‎16.请在“亲情”、“小草”、“大海”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写三个句子。要求采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三个句子的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亲情像三月的雨,它用满满的爱滋润着你。‎ 亲情像六月的风,它轻抚着你的脸庞,把舒适和清凉吹进你的内心。‎ 亲情像冬日的暖阳,它奉献出光热,帮你驱走严寒。‎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本题,注意审题。注意①必须在“亲情”、“小草”、“大海”中任选一词②仿写三个句子③比喻和比拟的修辞④三句话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根据示例,这三个句子的结构应该是:‎ XX像XX,……(比拟修辞)。‎ 这三个句子要有内容上的联系,如例句“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年”“健壮的青年”,按年龄从小到大,写出了春天的不同时期的特点。所仿三句话也应该如此。‎ 七、文化经典及名著阅读(10分)‎ ‎17.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翻译画线的句子 愿无伐善,无施劳。‎ ‎(2)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志向?(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⑴希望能够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⑵孔子的理想就是以礼治国,使社会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人人各得其所的境界(人人知礼,社会大同)‎ ‎【解析】‎ ‎【详解】(1‎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愿:希望。无:不。伐:夸耀。善:优点。施:表白。‎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这种题,需要细读文本,找到相关答题区,然后划出相关内容,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中心意思。‎ 本题,答题区在文末。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的话,体现了孔子的志向。因前文有子路的问话:愿闻子之志。孔子话的句意是:使老者安享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这是一种非常和谐的人际关系,老人和年轻人各得其所,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孔子所说的是一种社会大同的和谐画面。这是孔子的理想,联系孔子的思想,我们知道,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必须通过“礼治”,也就是以礼治国。由此,不难得出答案。‎ ‎【点睛】参考译文:‎ 颜渊和子路陪伴着孔子,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者安享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18.根据名著《子夜》回答问题。(任选一题作答,100字左右)‎ ‎⑴.就在吴老太爷遗体入殓的那天下午到晚上,双桥镇的曾沧海也交上了霉运,请简述他在这天的遭遇。‎ ‎⑵.《子夜》中充满了利益的明争暗斗,李玉亭所说的“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具体指什么事情?‎ ‎【答案】①答:仆人阿二的顶撞、姨太阿金和儿媳的争风吃醋、与费小胡子斗心机的失败、儿子与姨太的乱伦,这一切使曾沧海再也忍耐不住。正当他破口大骂之时,农民暴动队伍攻破了双桥镇地方兵团防线,阿金的原丈夫进宝带领一些人冲进了仇人曾沧海的家,逮住并押走了曾家父子。‎ ‎②答:吴荪甫趁朱吟秋资金困难之际,设计夺取朱吟秋的干茧,使尽手腕极力压价逼迫朱,因此说他“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设陷阱引诱吴进入公债市场,使他越陷越深;在经济上对吴封锁打击,图谋吞并益中公司,让吴荪甫破产,因此说他“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这种题要在熟读名著的基础上才能作答,如果对名著比较熟悉,解决此类问题不难。考查方式一般为对名著中某情节的考查。‎ 如本题,根据名著《子夜》回答问题,注意基本要求:100字左右。字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应控制在90-110字之间。以下两道题任选一题作答即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且易于回答的内容,由于这种题还考查表达能力,需要先在草纸上列好草稿,然后誊抄在答题纸上。‎ ‎(1)题,题干规定了时间、人物、答题方向。时间是吴老太爷遗体入殓的那天下午到晚上,人物是双桥镇的曾沧海,答题方向是简述他的交上霉运的具体遭遇。根据《子夜》的内容回答即可,注意表达尽量简明,通顺。‎ ‎(2)题,题干给了事情的结果:“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要求考生介绍原因和具体情况。根据《子夜》内容,答出“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的原因和“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的具体原因即可。表达的时候注意简明,通顺。‎ ‎【点睛】《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八、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根据上述文字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字迹端正清晰。‎ ‎【答案】未断之章 一九三五年十月,卞之琳先生写下一首诗,他反复琢磨,细细品读,删去一处,又补上几句。经他一番苦心,原本的长诗终究是剩了四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因此,他将它取名为《断章》。他说他只满意这四句,索性就只取了这四句,句子虽好,到底是断了。‎ 我在十一岁生日那天收到父母的礼物,在那本书里收录了这首诗。早先时候,我也觉得它好,不过是觉得它言辞较别诗别致些,意境较别诗优美些。现在又一次回味起它,只是想,他何曾是断的呢!‎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你默默注视着水面,又有一双眼睛默默注视着你。‎ 明月用银色粉饰了你的窗台,照亮你沉沉睡去的脸,将它送入另一个人的梦境。‎ 是断的吗?我似乎看见有一根线,将那二人连着,似无意,却是有心。想必不是第一次注视着她吧,想必你也不是第一次希望流水冲走内心的孤独吧。但你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总有一双眼睛在等你,他也一点不落寞,因为总有一个人在梦里与他相遇。‎ 我又想到了我们。‎ 我在课堂上走神,专心地听窗外鸟的啼叫,我想原来春天确实来了,我想高考确实近了,我又想了想窗外的天,却不知道那些枝头上的鸟儿从头到尾奚落了我几遍。‎ 雨淅淅地下,母亲在卫生间洗鞋。她先是坐着,后来又改成蹲着。她摇摇晃晃地开始哼歌,先是老歌,又突然冒出几句流行金曲,有时又故意提高了调子唱个尽兴。她一个人在那里自娱自乐,却不知道我坐在客厅里盯着她的些许白发看了十多分钟。‎ 爷爷一直闭着眼,他大概是真的累了。他说当年他一个人走出平原进城上学,一个人忍辱负重赚钱养家。他说他一个人与病痛战斗了这么久,终于又要独自一人踏上归途。他安静地躺在那里回顾自己的一生,却不知道我又想起我们一起沿河散步的那些下午。‎ 我们的确都只身一人,但那如炬的目光和温柔的梦境,那片令人神往的外面的天空和那些偷偷溜走的时间,那个雨天突入其来的悲哀,以及那些静谧美好的午后,似一些令人期待的“未完待续”,连接着无数看似孤立又脆弱易逝的个体。‎ 章不曾断啊。你又何尝是一个人?‎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 ‎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 当然,也可以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这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更能引起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 [立意]‎ ‎1、人生充满了偶然和机遇。‎ ‎2、辩证的看待问题。‎ ‎3、人都不孤独 ‎4、世间人、事、物息息相关 ‎[素材]‎ ‎1、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斜倚栏杆,凝神静思,不经意间装点了他人的梦境。这一场奇妙的遇合让这夜的月格外明,这夜的梦格外香,尽管你我将不复相见。我因而渴望遇合,不论情节如何,我总期待着种种发生。‎ ‎2、不是孤独的哭泣,不是绝望的发泄,确实和一群不相识的同龄人相互扶持,这一场遇合实在太美,还带着青春的气息。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雎鸠,于是有了诗。牛郎遇见了织女,留下了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神话,纵然那道银河把距离拉向无尽的远方。‎ ‎3‎ ‎、你读到卞之琳的《断章》,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春雨桥头的观景人,沉醉于绿意未匀的春色中,晚风带着些暖意和着虫声入耳,全然不觉楼头凭栏人注视的眼眸。又是怎样千万般情思无以言说,付于明月穿窗洒一地明晃晃的斑驳影。梦中辗转辗转,却又转到了楼头,待一人捕获自己的视线,而你不知,何时你是在桥上,何时你是在楼上。桥上楼上,缀连出多少扇窗,多少场梦。‎ ‎4、或许,美的不是风景,是有人在这风景中投下剪影,才会让人独立楼头风满袖。‎ ‎5、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在楼上桥上走着,便有了无数风景。你却不知下一风景入梦,在桥上还是在楼上。‎ ‎[结构]‎ 题干对文体没有要求,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散文。如例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结构上比较自由。‎ 可以先介绍材料。如例文,先介绍《断章》的来历,这是文章的引子。‎ 接着,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如例文,对《断章》进行解释。这是过渡。‎ 然后写文章的主体部分。如例文写到“我们”。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最后可以揭示主旨。如本文得出“章不能断”,人生不孤独的主题。‎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