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三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9】现代文阅读(3)小说阅读
1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 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 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 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 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 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 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 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 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 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 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 要考查其表达效果。 “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 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 常说的“文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 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品味精彩 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 辞作用。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 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 感。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 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 族精神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 化心理。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 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 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 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个性化阅读就 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 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分析文章的结 构就是弄清文章的 段落层次、开头结 尾、过渡照应等问 题,把握行文思路。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 的是对具体内容的 概括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 散文的形散神聚,戏 剧的矛盾冲突,诗歌 的凝练、抒情性、形 象性,文体特征是阅 读解题必须思考的 因素。 【真题共赏】 (2012 新课标全国卷)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 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的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2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的很快,可依然是很 和气。 茶房看马裤客人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 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 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 的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自己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 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 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毛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 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 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房,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稍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3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 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 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的说, “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鼻孔全 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 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 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 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 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 通过茶房眉毛的微妙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 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 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 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答案: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C、E 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C 项,马裤先生向 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 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E 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 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 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审清题干,第一段,意 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 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4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 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 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 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 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 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 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2012 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 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 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 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 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 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 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 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 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 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 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 ”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 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5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 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 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 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 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 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 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 分) 答案:平靜,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概括作品主题,先要归纳小说主 要情节,理出作者的思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加以归纳。 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 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 格。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分析人物性格。分析时要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人 物的心理,抓住画线句子的重要词语,如,①句中“足够老头子忙”,②句中“抱歉”“但愿”。 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 分) 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 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和作用。邮差先生一出场就表现得随和、与世 无争,对人友好,对事耐心,关爱他人,充满仁心,正因为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眼里 及心里的小城自然是美好的。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来揭示主旨,礼赞小城的。 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6 分) 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 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对表现小说内容的作用。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这一关键点。 内容包括人物、事件、主题等。 (2012 福建卷)(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双琴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最适合取其材而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 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裸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 6 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辕。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 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 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片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 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裸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 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校、挑选, 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 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 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 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扰豫地交换了琴。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有些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问孰 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 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 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 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 他们成为仇敌。 ⑬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碎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⑭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 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⑮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 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⑯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 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⑰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 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 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B.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 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C.第⑧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贪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 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7 D.第⑩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 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 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A 选项有误, 应是不把琴卖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D 选项第⑩、⑪段并未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14.小说的结局是悲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简述。(4 分) 答案: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 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壁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注意本题强调的是“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 因自然应归咎于外部的环境,本文所指的外部环境为世人对两位演奏家的评判和看法,故只 要筛选出有关世人对演奏家的行为的句子加以分点概括即可。 15.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 分) 答案要点: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 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 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可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 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 本,表达自己的观点。 (2012 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报复 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 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 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 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 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 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 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 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 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 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 再有 5 分钟就是午夜。12 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 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 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 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 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8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 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 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 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 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 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 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 12 点的时候, 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 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 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 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 15 秒钟!”彭恩拿起铅 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 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 套大了一号。彭恩。” 16.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4 分) 答案:①塑造了彭恩尖刻辛辣的剧评作者的形象。②开门见山,营造氛围,激发读者 阅读兴趣,并推动情节发展。③此时的盛气凌人与在枪口下懦弱胆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④首尾呼应,以剧评开始,一剧评结束。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一情节的作用。首先要考虑小说首段的一般作用,其次要考虑 情节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17.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5 分) 答案:情节突转,类似欧亨利式结尾文章情节结尾时使主人公命运、情节陡然逆转,突 然让阅读者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 9 理之中,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并借此深刻地反映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分析其艺术效果要考虑到在结构安排、 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18.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8 分) 答案:①批评贵在不屈不饶,贵在执著和坚守;②批评需要风骨,需要犀利、批评,但 也需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和技巧,不能侮辱人格;③演员的成长离不开剧评家,要客观、理性 看待批评;④剧评家和演员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还要互相理解和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和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点 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而且要结合文本分析;体会小说给读者的启示,给答题者的空间比 较广阔,本文主要结合彭恩和陌生老头的对话、情节的突转来分析。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 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B.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 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 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 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 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BE 解析:B 项,“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错,通过 “战战兢兢”“浑身乱颤”等对彭恩描写的词语可以看出,彭恩一开始并没有看穿他的真实 身份;E 项,“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错。文亚明话中的省略号会就表现 了人物的得意和自信。 【命题趋势】 近年来,小说的考查呈现上升的趋势,所以在备考过程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 重视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兼顾中外名篇,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 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纵观 2012 年高考试卷,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 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透析】 根据《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 共八个考点。小说的三个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 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 10 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一、情节结构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情节”,并“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C。 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 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 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 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 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 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 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如《想讨一本书》就是通过“讨书”“买书”这两个 事件反映出方先生不读书又强装斯文儒雅的性格特征的,物质的富有与精神的贫乏这个矛盾 也是在“讨书→买书→碰壁”这个情节中得以展现的。要分析情节,先要抓线索,情节的发 展离不开线索的贯穿。《想讨一本书》这篇文章就是以“书”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 展的。有时,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文章还会有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就设置了两条情节 线索。文章可以以事物为线索,也可以以感情或心理活动为线索。如巴金的《灯》开头是“窒 闷”,中间有“心渐渐安定”“呼吸也畅快了许多”,结尾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抓住 了这些,文章的情节和思路就得到了整体把握。其次抓时空变化(或情节发展脉络)。例如 阅读鲁迅的《祝福》,抓住祥林嫂几次来鲁镇的不同时空及其肖像言行的变化,就可以较准 确地把握全文的情节和思路,进而把握祥林嫂被封建礼教一步步摧垮的深刻主题。当然,与 分析情节有关的还要看选材、组材是否典型合理,文章结构是否完整,过渡照应是否自然恰 切等。 分析小说结构注意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 旨。开头和结尾是小说结构的重要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 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其基本思路。也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 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一旦把握了小说的过渡与照应,文 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 二、人物性格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人物”,能力层级C;并“欣 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他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 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 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 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 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小说的整体阅读,能 对各色人物做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就是现 实中的“真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谓“典型化”, 就是作家以概括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 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并加以充分的想像和合理的 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达到反映生活、 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所以,小说的世界,是作者经过艺术加工的世界,它源于生活又 11 高于生活。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在阅读中钻牛角尖。评价人物,只有从事件本身来评价人 物才是客观公正的,切忌带先入为主的主观色彩,也要避免贴标签式地将人物脸谱化的泛泛 而谈。 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需要通过各种描写方法来刻画。心理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性 格、烘托气氛、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等。如高尔基的《母亲》一文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 有侧面叙述人物内心活动或感觉的,有运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剖析心理活动的,有通过动作 表情描写反映心理活动的。莫泊桑的《项链》在心理描写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例如写玛蒂尔 德看到舞会请帖时,既急切盼望出席舞会,又没有合适的服饰,那种焦急、懊恼、悔恨的复 杂心理,就刻画得惟妙惟肖。细节描写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常包括 人物言谈举止细节、生活情景细节、自然景物细节等。细节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这“细” 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是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其二,对它的描写必须是细致入微的。另外, 细节应当是典型的,能以一当十地反映生活及表现人物性格。如《变色龙》里写奥楚蔑洛夫 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 使舵的变色龙性格。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独白和人物对白的描写。人物语言描写要求个性化 和本质化,即在用词、语气、表达方式上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思想修养、职业 身份、内心世界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描写人物的独白、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 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如孔乙己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多乎哉?不多 也”“窃书不能算偷”打上了封建读书人的鲜明烙印;而咸亨酒店掌柜重复的“孔乙己还欠 十九个钱呢”,也打上了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的鲜明烙印。多种描写手段集中而精彩表现出 来的作品还要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出场的那段场面描写。对王熙凤未见其人先 闻其声的语言描写,“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林黛玉的心理描写,周围人物的肃 整和王熙凤的放诞无礼的对比描写,先哭后笑、转悲为喜、又是打量又是抹泪等综合运用的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把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 征刻画得入木三分。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必须分析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 三、环境描写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环境”,能力层级C。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 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 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 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 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很多作品所浸含着的往往就是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意绪。如《药》中 对愚昧麻木的民众的描写,正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反映。《祝福》中的祥林嫂 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 对黑暗社会的不平,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四、把握主题 《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 小说的主题实际就是作者通过各种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要感奋 人、激励人、愉悦人,使人从中得到教益,所以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 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于主要人物 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 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在性格小 12 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 主题所要展示的内容。在心理印象小说中,主要人物是特定环境的主要感受者和由此产生的 特定心理的主要反映者。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往往具有对特定社会环境客观认识的普遍价 值,是作品的主题所在。所以,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透彻了,作品的主题也就不言自明 了。 五、品味语言 《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阅读小说要充分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力量。要分析它怎样运用具体性的语言叙事描 景,展开情节;更要分析它怎样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性格化的语言刻画人物,通过典 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而且小说运用各种写作方法结构篇章,也都是通过语言 来体现的,分析写作方法和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也都和分析语言的表现力量融合在一起, 不能割裂。因而,把握小说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并且具体分析它的表现力量,是深 刻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小说中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对语言的运用有不同的 要求。一般地说,叙述要简明、流畅,描写要生动、形象,抒情要真切、感人,议论要精确、 深刻。品味语言要做到:①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 议论、抒发感情等的叙述语言是如何构成一篇和谐完美的整体的;②充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 的客观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动性;③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 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④学会正确审视作家的艺术语言,正确评价作家运用自己的艺 术语言所形成的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 命题人在以下四个方面设置考点: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 “文眼”,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思想内涵丰富的语句,表现力强的一些动词 和形容词。考生的体会品味要三结合:结合上下文、结合主题、结合时代背景。 六、表达技巧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高考命题不会孤立的考查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 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的作用。 “技巧”指文学技巧。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及表达方式、修 辞手段等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技能;它 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 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 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应从以下几 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 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 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②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 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 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 13 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 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 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 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七、探究发掘 《考纲》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F。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能进行个性化阅读,此考点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要求考生立足自我, 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探究创新能力。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 千个哈姆莱特,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鉴赏小说戏剧可以从历史的、现 实的、哲学的、审美的等不同的角度对作品作深层次的探究。古今中外经典的小说戏剧,往 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蕴含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也隐含着博大深沉人文精神。 解答探究题也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发挥。个性化解读不是想说什么就 说什么,仍然强调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创作背景和创造意图,对某些问题作个性化解读。 【方法指津】 一、人物的鉴赏方法: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 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 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 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 Q 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 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 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 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 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 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 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 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 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 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 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 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常见命题方式: 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解题思路: 14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 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 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情节的鉴赏方法: 第一,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弄清故事的来龙出脉,从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尤其注意分析透发展和高潮部分。善于体悟出故事情 节中寄寓的深刻生活哲理、社会现实意义。 第二,鉴赏小说的情节要从细节入手,细节往往成为设题点,伏笔与点睛之笔是命题者 的热点选择。另外,还要注意鉴赏小说情节中倒叙、插叙、伏笔、悬念等的表达效果。 第三,小小说必有情节上的“转”(即情节、感情的变化);因为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 戛然而止,引人深思。这使结尾句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的关键。 第四,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 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官居高位。小说在前五回里,浓墨叙述了“娘子受辱”、“带刀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 “大闹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情节,展示了林冲一步一步地被逼上梁山 的过程。一位逆来顺受的“忠臣”最终成为犯上作乱的“英雄”,其性格刻画运用的是情节 推进法。 常见命题方式: ①某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②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 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③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④小说在 哪些方面对某某人物作了伏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 的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② 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是对整个故 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主题的鉴赏方法: 鉴赏的小说主题,方法有四:第一,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第二,联系 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第三,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 题,即知人论世。第四,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 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 大的误区。 常见命题方式: ①怎样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②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③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 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有的小说题目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从 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 15 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 说主题的目的。 四、环境的鉴赏方法: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 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 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 情的作用。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如鲁迅的《祝福》 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 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还有人心冷漠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 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 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 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 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 此,在欣赏时,我们就要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 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 环境。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分析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第一,要善于从地点、时间、行动、季节、气 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第二,善于从人与 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常见命题方式: 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②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 写在文中的作用。③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④简要分析人物命运 的社会根源。 解题思路: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 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 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 画人物作铺垫等。 五、手法的鉴赏方法: ①弄清情节结构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前后照应、明线、暗线、出人 意料的结尾、衬托、铺垫、先抑后扬等哪些方法,并了解这些方法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 起的作用。②弄清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如人物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 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等。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 形象的作用,领悟景物描写对衬托人物心境、渲染气氛的作用,悟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 效果。通过对小说中描写的分析,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 的感情倾向等。另外,要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 活动的背景等的作用。③把握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如,人物语言个性化、寓意深刻、批评锋 芒含蓄而尖锐、句式整齐、用词准确而形象等。 16 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 等)以及对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所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 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 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 复习时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系具体内容, 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五、语言的鉴赏方法: (1)由叙述语言确定小说的情感基调。“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这样开始祥 林嫂悲剧故事的讲述。这是一个肯定陈述句,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旧历的年底”,不是辛亥 革命后确定使用的公历的年底,从语义表层看,“旧历的”指称语义是“传统的”、“历史的”; “毕竟最像”,作为逻辑联系语,在这里具有强调的意味,联系作品和外部语境理解,它强 调年终大典深深地浸淫着、厚厚地积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和习俗,指向中国深邃复杂的 历史背景。鲁迅的这句话以违反规则的形式流露出沉重的忧思,给充满喜庆气象的现实世界 蒙上了一层冷峭深沉的灰色,故事的情感的基调也因之悄然确定下来。 (2)由叙述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社会主题。《祝福》一开头便讲述到鲁四老爷。这是“一 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叙述者“我”讲道:“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 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过后说我‘胖了’,说‘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这段叙 述是平实的,叙述者介绍了鲁四的身份,通过其言行的概述,反映出人物的立场和政治态度。 “监生”在清王朝是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的,可见鲁四并非货真价实的“科班”出身; “讲理学”暗示了人物维护封建道统,注重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大骂其新党”更暴露了 他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政治立场。这段平实的叙述刻画出鲁四的形象特征,寓意深刻,言近 旨远,辛辣地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常见题型: 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②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三是联系人物性格、小说 主题理解词句。 【名校模拟】 (山东潍坊 2012 届高三仿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先下手为强 (美)希区柯克 华伦先生吻吻太太,说了声“早晨好”,再从太太的胖手里接过一杯咖啡,然后在报纸 后面坐下来,假装看报。其实,他正在盘算如何把她干掉。 他们已经结婚两年了,不错,这个老女人很有钱。可是,凯琳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亲爱的,我们阳台的正下面,开了一朵玫瑰花。”华伦太太走进来说,“这太有意思了, 对吗?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小花园。今天晚上之前,它会开花的。我们结婚两周年的舞会上, 我要把它摘下来戴在头上。” 就在那一刻,华伦先生脑子一闪,想出了一个主意。今天晚上,他要带着她,走到阳台 17 边上,叫她指给他看那朵玫瑰花。然后,一抬,一推……他可以想象阳台下面,阳伞和桌子 中间,有一团不成形的东西.他还可以听到自己痛苦地低语:“她为了看那朵玫瑰花,身子 一定是探出去太多了。” 当然,他会继承她所有的金钱,也会受到人们的怀疑,不过,谁也不会看见发生了什么 事。只要没有过硬的证据,就没关系,他不在乎人家怎么想,凯琳住在一栋廉价的房子里。 身边这个老女人对他是够大方的,经常送他礼物。为他付账。但是,对他的零用钱却扣得很 紧,使他无法在凯琳身上多花钱。凯琳中午十一点钟等他,他必须找个借口,比如理发或者 买衬衫等等类似这样的理由溜出去。华伦太太对他说,他整个上午都是他的,可以自由安排。 她没有说中午是不是回家吃饭,因为她答应到迪奥旅馆,然后去上舞蹈课。 “你和你的舞蹈课!”华伦先生说,开玩笑地拍拍她,“我想你是爱上那个叫毕克的舞蹈 教师了,你总是和他跳舞。”“噢,亲爱的,我以前总是和你一个人跳,可是,结婚后,你似 乎放弃跳舞了。” “还记得在乔治家的那个晚上,我们一起跳《蓝色多瑙河》的情景吗?” 和她相处的时间不多了,回忆一下过去,让她高兴高兴。 “那天晚上,你不肯接受小费.你说,不愿意让金钱玷污我们之间纯洁的爱情。所以, 第二天我就买了一只金表送给你,作为补偿——你还记得吗?” 他们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中,然后分手,各干各的去了。 华伦先生趴在一张椅子上,向他的情人凯琳说出他的计划,凯琳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姑娘, 她有些激动,恨不得马上就和华伦过上富足的生活。 与此同时,华伦太太正在舞蹈老师毕克的怀里.笨拙地扭着舞步,嘴里还哼着调子,毕 克凑近华伦太太的耳边,说:“可爱的小女孩,昨晚我没有接受你慷慨的馈赠,弥没有生气 吧?我只是不想让金钱玷污我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华伦太太一点也不难过,她带来一只白 金手表来补偿他柜收的小费。 华伦先生回家时,带着一只二手的钻石发夹,准备送给太太,花那么多钱买礼物是有点 浪费,但是,事成之后,他可以随时把它转送给凯琳。绝对没有人会怀疑,一位刚刚买钻石 发夹送给太太做结婚周年礼物的人,会是谋害太太的凶手。 看到礼物,太太显得非常高兴,现在需要的是把一朵玫瑰插到头发上面,然后,她就准 备和丈夫一起下楼吃晚饭。 华伦先生觉得,真正的谋杀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 他们一起来到阳台,探身向下望去。 一举,一推……一声惊恐的哭叫。下面,一群人从阳伞下跑向那个摔成一团的人。出人 命啦!快叫救护车,报警,找一块桌面盖一下…… 警察冲进旅馆套房,不错,沙发上坐着紧握双手、头发凌乱、猫哭耗子的人。那个人痛 哭流涕地向警方讲述那可怕的故事: “他一定是为了看那朵玫瑰花,身子探出去太多了。”华伦太太说道。 (选自 2011 年第 12 期《经典美文·文苑》) 19.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华伦先生的形象特点。(4 分) 20.在这篇小说中,“那朵玫瑰花”反复出现,请分析“那朵玫瑰花”在文中的作用。(4 分) 21.小说中详细描述了华伦先生的杀人动机,而对最终的凶手华伦太太的心理活动却不着一 字,作者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 分) 22.这篇小说的标题是“先下手为强”,选用这一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用意?(6 分) 18 参考答案: 19.用情不专、贪图金钱、惯于撒谎、阴险歹毒。(4 分。意思对即可) 20.①“那朵玫瑰花”是本文的线索,串起了小说情节;②“玫瑰”常被视为爱情的象 征,而在小说中却成了夫妻二人企图索取对方性命的工具,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突出了 小说中人物思想及行径的卑劣。(共 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1.对华伦先生的心理描写,同样可以折射出华伦太太的卑鄙凶残心理;(1 分)可以 使行文简洁,取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1 分)使故事具有强烈的悬念,增强了戏剧性和 震撼力。(2 分)(共 4 分。要点全面,意思对即可) 22.①表明了两人虽为夫妻,但各怀异心,欲置对方于死地的残忍之情。②小说虽然明 写华伦先生密谋杀害对方的心理过程,但也暗示他的太太蓄谋已久,使双方的谋划过程都得 到了很好的体现。③更突出了两人的内心险恶,本性凶残,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共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山东省淄博市 2012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 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 第一,信用好。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 城,把船停在大淖,挂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 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 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 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 第二,连老板为人和气。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 杯热茶送了过来。他家柜台上随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 伞、扁担、箩筐、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 连老板对孩子也很和气。酱园和孩子是有缘的。很多人家要打一点酱油,打一点醋,往 往派一个半大孩子去。妈妈盼望孩子快些长大,就说:“你快长吧,长大了好给我打酱油去!” 买酱菜,这是孩子乐意做的事。 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 敲打。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到了元宵节,家家店铺都上 灯。连万顺家除了把四张玻璃宫灯都点亮了,还有四张雕镂得很讲究的走马灯。孩子们都来 看。孩子们都不是空着手来的,他们牵着兔子灯,推着绣球灯,系着马灯,灯也都是点着了 的。灯里的蜡烛快点完了,连老板就会捧出一把新的蜡烛来,让孩子们点了,换上。孩子们 于是各人带着换了新蜡烛的纸灯,呼啸而去。 预备锣鼓,点走马灯,给孩子们换蜡烛,这些,连老大都是当一回事的。年年如此,从 无疏忽忘记的时候。这成了制度,而且简直有点宗教仪式的味道。连老大为什么要这样郑重 地对待这些事呢?这为了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心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第三,连老大很勤快。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大小事他都要过过目,有 时还动动手。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到了出茶干的时候,酱园上上 下下一齐动手,连老大也算一个。 19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 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 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 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 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 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 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 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 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 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酱 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 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 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19.文章的题目是“茶干”,可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篇幅介绍“连老大的生意经”?(4 分) 20.简要概述连万顺茶干的特点。(4 分) 21.文中说“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连老大?(4 分) 22.结合全文探究一下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深层意蕴。(6 分) 参考答案: 19.作者介绍连老大的生意经是为了表现连老大的诚信、善良和勤劳,(2 分)为介绍 他的优质茶干做充分铺垫。(2 分)。 20.一是要工序考究(或复杂或不马虎);二是使用药料多;三是成品精致好看(或外 皮呈深紫黑色里面是浅褐色);四是有结实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答对 1 条得 1 分,答对 2 条得 2 分,答对 3 条得 4 分) 21.虽然连老大只是一个普通正派的生意人,没有曲折动听的生活经历,但是他的诚实 守信、为人和气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 分)所以作者还是写 出来颂扬他的这些可贵品质。(2 分) 22.这句话包含了丰富的意蕴的,探究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像茶干这样传统 东西失传的惋惜之情(或无奈);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事物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三 是对有些传统中的好的事物,我们应该有责任抢救保护。(每条 2 分,意思对即可) (安徽省六安一中 2012 届高三第十次月考)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1—14 题。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①金井是个小农庄。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的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 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 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 ②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明朗.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不知不觉中, 20 太阳已经遨游到中天了。这岸的果实已经采尽,他们打算渡过青鱼河,对岸有一片茂密的透 着隐隐红光的山丁子树,挂在枝头的果实仍然可观。 ③青鱼河河水流急,深不可测,因而很少有人在夏秋之时到对岸采浆果。一般来说,青 鱼河被寒风冻僵了之后,才会有人拉着爬犁从它身上走过,去柳树丛中拾捡干枯的枝条当柴 烧。 ④他们决定涉水渡河,把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随着河心的临近,水 涨到他们腰际了,他们有些站不稳,但他们咬着牙,互相鼓励,坚持着。突然,曹大平的腿 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水花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从脖颈下跃 过。他的女人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她也栽歪了身子,挎着的竹篮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 走了。他们相互搀扶着哆哆嗉嗉地回到岸边。曹大平一回去就发高烧,大病一场。他的女人 唉声叹气的,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⑤金井有个头发全白的“苍苍婆”,三十年来,她的男人一直瘫在炕上靠着她的服侍而 活着。苍苍婆的眼睛,没有老年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 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 ⑥开始的几天,苍苍婆还认认真真地采上一天的都柿,交给收浆果的人,换来几十块钱。 可是接下来的日子,当她独自在林中垂下老迈的腰,手指触到皱纹累累的已经蔫软的都柿的 时候,她的心凄凉了。她尝了一粒都柿,真是甜极了,这甜让她更觉凄凉,苍苍婆就很想喝 上一碗酒。山上没酒,她自然把采来的都柿当酒吃,竞一发而不可收,吃空了盛都柿的盆子。 ⑦这时候又有三个采浆果的人回来了,一个说撞见蛇了,一个说看见了一种从未见过的 鸟,它发出的叫声像小孩子的哭声。另一个嘟囔着倒霉,眼皮被蚊子叮肿了不说,半新的裤 子还被树枝划了道口子。可是当他们拿了钱后,谁也不发牢骚了,他们带着喜悦回家,走前 都满怀同情地看着一无所获、佝偻着腰渐行渐远的苍苍婆。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 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苍苍婆说: “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么?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 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 ⑧苍苍婆在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惟一还在秋收的 人。他们是一对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满嘴酒 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 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 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苍 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 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 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⑨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 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 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 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⑩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这个夜晚,天空下起了大雪。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 埋在大雪之下了。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 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惟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 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21 ⑾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看来在 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 镶嵌。 (节选自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这篇小说在鲜活的生活图景的展示中蕴蓄着耐人寻味的人生意蕴,是一篇出色的充 满哲理与诗意的人生寓言,引发读者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和思索。 B.全篇流淌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讴歌,文字如行云流水,情节跌宕起伏,都围绕采浆 果的人行进着。 C.本文不是仅仅依赖于大鲁、二鲁的故事,多是一种整体的叙事,苍苍婆、曹大平夫 妇都可以看做本文的主人公。 D.文章结尾写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野刺莓,这是采撷之后美丽和幸福的点缀, 和苍苍婆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E.篇末写了一场突降而至的大雪,金井人一年的收成被无情地封冻在了大雪之下。这 既是写自然环境,又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1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6 分) (1)第④节描写曹大平夫妇涉水渡河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3 分) (2)文中第⑥节苍苍婆吃都柿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3 分) 1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大鲁二鲁的形象特点。(6 分) 14.小说叙写了金井人采浆果的故事,请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8 分) 参考答案: 11.B D(B 本文不以情节取胜,没有勾魂夺魄的悬念和跌宕起伏的情节。D“和苍苍婆 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错。突出大鲁、二鲁恪守着祖训的收获,这样的点缀显得完满而别 具意义。也突出二鲁爱美、不贪婪的形象。) 12.(1)①表现曹大平夫妇为了挣钱(或“眼前利益”)不惜冒险的形象;②与大鲁二 鲁的不为所动形成对比;③承接了上文大多数金井人的表现,预示了金井人的悲剧(体现了 作品的价值取向)。 (2)①由都柿的“皱纹累累”和“蔫软”联想到自己的老迈(“孤独”、“悲苦一生”), 内心充满凄凉(或“由都柿的甜让她更加感觉到处境的苦”)。(2 分) ②把“都柿当酒吃”, 且“一发而不可收”是想要以酒解愁,摆脱内心的苦楚。(1 分) 13.(6 分)坚守传统和诺言、老实本分(质朴)、勤劳肯干的农民形象。(4 分)先天愚 钝(智障),热爱生活(爱美、乐观等)。(2 分) 14.示例一: 隐喻现代社会中金钱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或“批评现代人 对金钱的崇拜”等),启示人们要控制欲望(或“抵制金钱诱惑”、“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舍 本逐末”等)。曹大平夫妇贪心不足,涉水过河采浆果时 “赔了夫人又折兵”,落得大病一 场;精明的金井人采浆果赚钱的欲望无止境,最后反而两手空空。作家批判的锋芒,直指人 性的贪婪和本末倒置的愚行,同时也启示当代人在财富的诱惑面前,要控制欲望,抵住诱惑。 示例二: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传统的生活和劳动方 式。急功近利的金井人,一年的收成因采浆果之误被无情地封冻在了大雪之下。舍本逐末的 金井人,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惩罚。弱智的大鲁、二鲁反而成了智者,他们一直恪守着祖训, 种地、收获,这个冬天只有他们家是殷实的。 启示当代人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一定要尊 22 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严惩。(其他理解,如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课堂限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8 分) 县长卖字 葛洪兵 县政府班子年初换届选举,春节刚过,竞选就呈白热化状态,在位的要保乌纱帽,想争 位子的忙着暗地拉选票。 主管文教的莫县长也陷入了惶恐,上回换届选举,莫还是一名乡镇党委书记。一眨眼, 又要换届了,莫县长深知要保住乌纱帽,难! 这几年莫县长分管文教,虽然风平浪静,但政绩却不显著。去年该县某小学因教室陈旧, 遇雨,一夜之间坍塌,幸好是半夜时分,教室无人,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被媒体披露后,一 时全县舆论大哗。上级责令拆除危房,重新修建,可是“吃饭”财政一时拿不出多少钱,县 长责令莫县长想方设法把学校尽快建成,秋季入学投入使用。 为此,莫副县长在去年人大代表评议上,得了基本合格,如果扣上“不合格”,乌纱帽 肯定靠不住。 莫县长心急火燎,口舌生疮。 可建学校绝非易事,县财政虽然同意拨点款,莫县长好不容易又从上级部门争取了一部 分,可还是有 30 万元左右缺额。 莫县长曾想过群众集资,可在县长办公会议上予以否决,的确,现在一谈到集资,谁也 不敢开口,群众一上访,问题就麻烦了。 可这 30 万元到哪里去弄呢? 莫县长曾经私下找了几位私营企业主,希望他们主动捐资弥补这个缺口,可是老板们精 明得很,没有回报的事,傻瓜才去做。莫县长与几个老板电话联系,都被他们很巧妙地以流 动资金周转不过来为借口拒绝了,让莫县长大为恼火。 莫县长平时爱好不多,除了练练毛笔字,便是钓鱼、读书。说起莫县长的毛笔字还不赖, 年轻时,莫县长就是省书法协会会员,还在全国书法大赛得过大奖哩。后来沉醉于官场后, 毛笔字成了莫县长的休闲爱好。 莫县长竞选成功后,曾有不少下属或老板登门求字的,但莫县长很注意,轻易不为他人 写字,一是自己是副职,动不动为他人润笔,难免有喧宾夺主之嫌。二来呢,怕人家议论他 以写字为由,收取润笔费,扣上一顶受贿的帽子实在担当不起。邻县就有一位退居二线的老 县长晚节不保,锒铛入狱,其受贿就是收受人家润笔费。 莫县长已有好些时日未能提笔了,脑子想的多是建校一事,想着,想着,一个计谋竟然 忽现在莫县长的脑海。 不久,传出该县拟建教学大楼 2 栋,建设金额多在千万元以上。一时莫副县长门庭若雀, 但均被莫县长拒绝接纳。 正在不少老板绞尽心思寻找机会之时,莫县长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并现场拍卖,一时人 头攒动。据传莫县长的书法拍卖收入达 40 万元之多。 莫县长的书法拍卖,一时在县里舆论大哗,议论纷纷。有人说,公开拍卖,正当收益, 有人说,借拍卖为由,搞个人利益。上访信如落叶飘进市纪委。 就在市纪委派人调查莫县长卖字一事之时。某小学的教学楼全线竣工,500 多个学生娃 23 娃喜迁新校舍。而建校的资金缺口,正是莫县长卖字所得。而莫县长的收入全由学校财务现 场收取,有学校收据为凭。 很快,市晚报以大篇幅报道此事,尤其是对莫县长筹资一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 莫副县长声名大振。 年底,县政府换届选举如期进行,莫县长不但未被人大代表否决,还以高票当选,听说 比县长的得票还多了两票。 至于该县投资千万建校一事,纯属传言。并未列入县政府建设议程。 1.文章里写道“说起莫县长的毛笔字还不赖,年轻时,莫县长就是省书法协会会员,还在 全国书法大赛得过大奖哩。”请你谈谈小说写这个有什么作用? 2.刚开始,莫县长三十万元都凑不齐,私营业主不帮忙,后来为什么莫县长卖字能得到四 十多万元? 3.莫县长筹资建校的方法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理解。 4.请你根据全文概括一下莫县长的人物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 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 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 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 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 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 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儿也是贫 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 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 -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 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 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 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 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 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 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 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 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 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 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睛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 24 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 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 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 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 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5.文章两次写到风雪,试分析其作用的异同。(4 分) 6.文章第六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究竟要 表达什么意思?(4 分) 7.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描写,其作用何在?(4 分) 8.文章结尾虽然只有寥寥 8 个字,但却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含义。试作分析。(5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 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 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 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 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 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 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 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 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 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 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 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 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 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 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25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 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 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 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 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 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 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 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 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9.第②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4 分) 10.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6 分) 11.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 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6 分) 12.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 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6 分) 参考答案: 1.①小说写莫县长书法好,是为下文作铺垫,莫县长是文章赞颂的对象,莫县长的字是真 好,即使莫县长使用了一些手段,但是莫县长的字也是物有所值的,不会降低莫县长的形象。 ②推动力情节发展。正因为字好,才出现了下文的卖字事件。 2.关键是老板们听到了要建两座大楼的消息,他们有利可图,所以纷纷出钱买字,这是墨 副县长的计策,既惩罚了那些不法老板,又完成了建校任务,一举两得。 3.答案示例: 同意。莫县长是为了解决建校问题,迫不得已出此下策,他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 了学生,莫县长卖字的对象是那些不法的老板,他们不愿为建校出力,让他们掏点钱也是应 该的。同时莫县长的字还是可以的,有一定的价值,因为是拍卖所得,所以不是完全骗人的。 不同意。莫县长这种做法还使用了欺骗手法,是不对的。首先,莫县长建校是为了完成 自己的任务,他分管教育,建校是他的责任,他应该完成的。其次,换届选举到了,莫县长 为了自己的乌纱帽,所以,采用了非正常手段,这还是不对的。 4.莫县长是一个正直的干部,他不贪不占,不徇私情,他为了建校的事绞尽脑汁,是一个 想干事的领导。他头脑灵活,做事有技巧,是一个开拓型县长。是小说赞扬的人物。(社会 风气不正,莫县长为了筹集建校资金,采用了一些手段是情有可原的,这不会影响人物的形 象) 5.异:首段描写风雪,既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显现故事发生的背景;中间借风雪之冷 衬托中年人有家的温暖。同: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各 2 分) 6.由于下放农村,也由于高不成,低不就,“她”感觉已经错过恋爱时节,婚姻之门已经 关上。 7.插入对中年男人的描写,既给“她”带来希望,为行文制造波澜,又衬托“她”的孤苦 和凄凉。 8.结尾运用曲笔的写法,既给人以意料之外的惊喜(1 分),也给小说平添无限暖意(1 分), 26 更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永远不会将我们拒之门外(3 分). 9.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 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10.(1)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毕生心血 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2)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 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11.①用美好的想象,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②从外形上衬托了姥姥的美丽,使姥姥 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③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代代相传。 12.①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②使文 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 ③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 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④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 统的人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 深蒂固的影响。(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精练提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头牛 马卫 岳步云活了六十二岁,家里来的最大的官就是村长,这回村长说这是县长,吓得他差点 尿裤子。不为别的,就为他岳步云是我们黑水村的老落后,全村都脱贫了,只有他家还没有 脱贫,害得村长年年受批,乡长年年挨骂。这些是小,最关键的是乡长升不了官,常把村长 的祖宗八代拿出来骂。 县长真是个好县长,朴实得就像地里的玉米。他看了粮仓,看了猪圈,特别是看到有一 头肥硕的牛,嘴里赞不绝口:“不错嘛,这牛不就值五千多吗?还有五头猪,这一加起来不 就脱贫了吗?” 随行的记者忙着记录, 乡长、村长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第二天,村长正儿八经地把红红的“脱贫户”铁牌牌牢牢地打在岳步云的门楣上。 “老岳啊,你家脱贫了,这牛也该还给人家了吧?”村长心情很放松。 “村长,啥子牛?我家可没有租人家的牛啊。”岳步云摇着脑袋说。 “就是昨天县长看过的那头黄牯牛。” “嘿嘿,村长,你真会说笑话,那头牛是我喂了几年的了,怎么会是别人的?” 这下轮到村长鼓眼睛了。为了让县长参观,更为了脱贫致富的牌子,县长还没有来之前, 村长找到在邻村的表弟,那是个养牛专业户,让他借头牛来装门面,事后再还他,顺带给他 点儿补助。表弟当然同意。 “岳步云,你可不能耍横啊,这牛明明是为了应付县长的检查借来的,怎么会成了你 的?” “村长啊,这牛在我家的牛圈,不是我家的还是你家的?” 双方说红了眼,撕破了脸。村长怄得吐血,想不到这老实巴交的岳步云,要昧良心,吞 了这头牛。村长想:你也太胆大了,也不想想我是谁! 27 岳步云真是十头牯牛也拉不回头,坚决不承认这牛是别人的。 村长心里很冒火,路过红红酒楼,抬腿就跨了进去。 红红给村长炒了他爱吃的椿芽鸡蛋,炖上香菌排骨,再开一瓶本地的崇阳大曲,生意也不做 了,二人对酌起来。 村长说出他的痛苦。 红红嘻嘻笑起来:“真是笨,不就是一头牛吗?” “你个蠢婆娘,也敢侃大话?那是一头牛,不是一只鸡,一只兔!” “一头牛就把你难倒了?” “你有啥子办法?” 红红说出了她的妙计,村长也不得不佩服。 村长第二天早早地起来,对直来到岳步云家中。他要看看那头牛还在不在。 岳步云看到村长来他家,心里不爽,但没发作。 “村长,你有啥子事哟?” “还不是那头牛!” 岳步云早料着了,很坦然:“你去牛圈牵嘛!” 村长真的去牛圈,可哪里有?只有几泡牛尿还热乎乎地冒气。 村长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原来,红红给他出的主意很简单,晚上找人把牛偷回来,不就 得了?本来就不是他的牛,他岳步云也不敢报案。可现在牛上哪儿去了? 转天,村长还在纳闷,毕竟心里有事,老是放心不下那头牛,不料乡秘书风风火火地闯 进来。 “你个背时砍脑壳的还在做梦,乡长叫你快去,出了大事!” “出了大事?”村长心里迷糊了。 骑着自行车到了乡里,乡长一脸的怒火—— 原来县里打电话来说,我们黑水村的岳步云牵着头牛到了县里上访。牛背上写着:村长 借来一头牛,我们全家熬出头,脱贫就是块铁牌牌,不信大家问这头牛! 县城轰动了,电视台的,报纸的,杂志的,广播的,嚷得个不得了。 岳步云回来了,不过不是一个人,当然还有那头牛。 跟着岳步云回来的小车上,坐着调研组。乡长陪着,村长没资格陪,只有端茶递水的份。 那个戴着眼镜白脸白皮的什么科长,亲自把“脱贫户”的铁牌牌摘下来,然后对岳步云说: “大叔,你说了真话,这牛归你,钱由县里出。” 岳步云说:“我不要牛。我只想要上面晓得真相!” 乡长、村长全垂着脑壳。 村长还是不明白:那天,这岳步云为啥不当着县长的面揭穿他呢?不过他已不为这个操 心了,因为他的村长当不成了,连累得乡长也当不成了。好在村长的表弟还是得到了县里赔 的牛钱,不会来找他的麻烦了。 后来,岳步云成了养牛一专业户,很快就脱贫了,起因就是那头借来的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岳步云家还没有脱贫,害得村长年年受批,乡长年年挨骂。村长急得帮岳家借了头 牛,瞒天过海地给他家 “脱了贫”,钉上一了红红的“脱贫户”的铁牌牌。 B.村长的表弟愿意借牛给岳步云,一方面是因为村长允诺给他一些补助,另一方面他 也怕由于表哥管辖的村里还有个别贫困户的存在,而影响表哥的政绩。 28 C.此事轰动了县城,调研组查清事实真相,岳步云家虽被摘下“脱贫户”的铁牌牌, 但领导说“谢谢你说了真话,这牛归你”,实现了他不还牛的目的。 D.这篇小说写村长为溜须讨好领导,乡长为了升官,合起伙来造虚假业绩,结果弄巧 成拙。小说对社会上弄虚作假、搞虚假政绩之风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E.这篇小说语言平实,日语化,如话家常,具有浓郁的乡村特色,同时又极具个性化。 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用语简省,但性格跃然纸上。 (2)小说前四段的交代和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岳步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岳步云一开始给人的印象与后来的行为构成一了巨大反差,你认为这种反差是否合理? 请从人物形象或情节设计中任选一项,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 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布拉格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 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 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见背景资料)。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 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 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 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 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 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 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 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 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 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 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 勇敢的男孩,杰夫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遇 到这种情况,杰夫卡考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 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来, 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 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 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 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 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29 当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 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 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又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 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 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 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 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背景资料】1968 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 脱苏联。8 月 20 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 制了捷克全境。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厌恶 战争,想尽快结束。 B.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所以 后来他去教堂询问其名字。 C.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天堂 看到父母的幸福。 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因为 面对敌人的枪口。 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克的 希望和未来。 (2)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杰夫卡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4)杰夫卡夫斯基是合格的军人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李培俊 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要知道主家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子,自 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两个人猜出了主 家今天的用意,心里都像灌了铅一样地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意,省 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呐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天,留下不少的遗 憾。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进了深谷。他们都知道,不是 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吹不好了。 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由于 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 上午九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今天这阵势你们已经看 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汉子说着拿出一卷钞票,足有 30 五千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赢了呢,这钱就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谁都想得到这 笔钱。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年到月尽,都想给穷了一年的伙计们 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师傅,原谅弟子吧。 于山也对徒弟点点头,意味却有点苦涩,说不清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对台戏从上午十点 开始,一直持续了七个小时,中午吃饭时,金娃端着一盘炒肉丝来到师傅的桌上,和于山挨 坐在一起,很是关心地看了看师傅的脸色,小心地问:“师傅,您老没事吧?”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累。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金娃脸上讪讪地,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师傅!我……” “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身上才有劲。”于山把手 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金娃的一曲“百 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拉走了不少。于山颇 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 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之后,他的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 面埋伏》。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万千军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 想听,不忍离去。 这时候,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 在地上铺了绒绒厚厚的一层。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悲壮的 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那支唢呐拉走完了。 于山的唢呐声是在突然之间停下来的。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音,抬头 望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于山待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时候流向了人群。 这是一种极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 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损,艺术生命也就 随之终结。 于山决定停下来,不吹了,他不能眼看着他的徒弟给毁了。他把唢呐轻轻地放到桌子上。 这是认输的表示。 金娃也曾朝他这里看过几眼,他以为金娃会停下。但金娃没有停,他站在桌子上继续唔 唔啦啦地吹下去。于山走向金娃的场地,在桌子前站下,仰脸看着金娃,他的眼神里含满了 乞求和抱怨。金娃,孩子,你就停下来吧,师傅不和你争了…… 直到一曲吹奏完毕,金娃才含着泪跳下桌子,摇摇晃晃地抱住了于山,叫了一声师傅, “我老婆还在医院躺着,她需要钱哪……”话没说完,一大口鲜血喷涌而出,飞溅在他面前 的雪地上,像盛开了几朵血红的鲜花…… 于山雇车把金娃送走以后,他把跟随他三十年的唢呐放在一块石头上,大脚踩了上去。 他踩得很慢很慢,仿佛怕惊吓了它似的,但他还是把它踩扁了,然后扭头走了。茫茫雪地上, 留下他一溜歪歪斜斜的脚步。 (选自《小说界》有改动) 31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第 3 段的插叙交代了小说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及人物的生活境况,为下文写师徒 二人被迫唱对台戏作了铺垫。 B.于山对金娃在中午吃饭时向自己表达出的关心以及金娃目前的难处,虽能体会和理 解但最后还是表现出了冷漠。 C.于山选择吹奏《十面埋伏》,一方面是为了向众人展示高超的技艺,另一方面也想借 此曲表达师徒相争的悲壮。 D.金娃在师傅谦让认输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停止“鼻吹”,是想让于山明白徒弟确实是因 万不得已才与师傅相争的。 E.小说中有关大雪的描写既烘托出《十面埋伏》的苍凉悲怆,又侧面反映出听众的如 痴如醉,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2)根据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雪地上盛开的鲜花”的含义。(6 分) (3)于山最后踩扁了跟随自己三十年的唢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加州牛肉面 穿过“五月花”广场的时候,林郁急匆匆的脚步声第一次放舒缓了一些,还仰起脸迎着 夕阳金色的余晖。恰好教堂敲响礼拜的钟声,成群的鸽子从喷泉劲射的水柱旁掠过。几位黑 人摇滚乐手走过来,向他露出了好看的白牙。 今天是个美妙的日子。林郁不禁哼着《美丽的加利福尼亚》,找了一家加州牛肉面馆, 正经八百地坐在餐桌旁,接受美国女招待的服务。一年多来,他一直在这样的馆子干洗盘子 的苦差,至今也没有品尝出加州牛肉面和咱们兰州牛肉面有什么不同。 好了,总算幸运,他设计的小童凳,终于被一家儿童用品超级商场的老板点了头。美国 佬真痛快,看中了,一下就拿出 5000 套的订单。在加州,成功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同是武 汉来的一位电脑工程师,为停车场晒太阳的小汽车设计了折叠式钢丝白布蓬,起了个俏皮的 名字叫“汽车太阳镜”,从老美饿荷包里掏出大把大把的钞票,如今开了两家公司呢。 回到寓所,林郁却不敢陶醉,伏在设计图上精心修改。这是一组竹节、树兜、蘑菇形状 的小童凳一个个富有中国园林的山野情趣,又有那么一点点西方抽象艺术的现代韵味。或许, 这就是美国佬乐意说 OK 的妙处所在? 楼道里响起沉重的脚步声,接着响起沉重的关门声。林郁知道,这是邻居——一位著名 的台湾流体力学专家回来了。他原来好风光,供职于一家高科技军火公司,年薪让大陆人想 都不敢想。偏偏“冷战”降下帷幕,经济萎缩,以高科技军火工业闻名的加州倍受打击。他 被炒了“鱿鱼”,这几天正被迫在街头擦皮鞋。皮鞋,也需要流体力学吗?林郁觉得有点开 心。 加州牛肉面真不容易吃啊!林郁为自己庆幸不禁抓起床头的拉力器使劲拉了一下,仿佛 要试试自己的力量。在用尽力气撑开最后一个回合时,他一眼瞥见床头妻子和女儿的照片, 眼角一下迸出了泪花。 一切努力都十分顺利。林郁同家乡的一家工艺品出口公司订了货,还点名挑选著名的星 海钢琴厂承担油漆工艺。他要让小童凳闪烁中国国漆的古典光彩,柔和而凝重,体现东方文 化的高雅与悠远,征服加利福尼亚和整个美利坚。 32 样品很快送来加州,果然出色,宛如一套精致的工艺品。国漆的光泽沉静温润,又拉出 了木纹、竹斑……很适合贵夫人们去娇宠她们的小宝宝。美国的童凳太没文化,不是一段粗 糙笨拙的原木,就是冷冰冰的钢制组装品。 林郁特意借了台湾流体力学家的高级轿车,去超级商场送样并确定交货期。他已胜券在 握,让国内提前生产了 5 万套。 “NO,NO,”一位经销主管连连摇头,“林先生,你为什么修改设计,给这么有魅力的作 品穿了一件多余的外衣?” 林郁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急忙托起一只“蘑菇”说:“瞧,只有中国才能制造出这么美 妙的工艺品……” “NO,孩子们不需要工艺品。他们只需要最原始、最自然、最亲切或者能唤起好奇心而 动手去组合的东西。” 林郁懵了,只顾选择一些美丽的词语,夸耀中国的传统国漆工艺。 “NO,在我们美国人看来,越是漂亮的东西越不可靠。顾客们有充分的理由这么怀疑: 只有非常糟糕的木料,才用得着刷这么好看的油漆……尽管我个人对你们国漆工艺充满敬 意。” …… 林郁又找到了一家加州牛肉面洗盘子。半夜三更,饥肠辘辘扒拉牛肉面时,他依稀觉得 味道与中国的牛肉面不太一样。 抬起眼,窗外一派灯红酒绿。加州不是他的家,但加州牛肉面还得吃下去,吃出味道 来…… (1)阅读整篇小说,概括标题“加州牛肉面”的作用(5 分) (2)小说中写到了“五月花”广场、教堂晚礼拜的钟声、黑人摇滚乐手以及《美丽的 加利福尼亚》的歌声,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6 分) (3)“正经八百坐在餐桌旁,接受美国女招待的服务”以及听说台湾流体力学家被炒了 “鱿鱼”,上街擦皮鞋之后“就觉得有点开心”这些内容,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态?作者对 此持什么态度?(6 分) (4)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林郁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8 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大 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 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 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 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 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 33 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 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 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 1978 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 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 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 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 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 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 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 着的檀香。 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 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 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 愧!” 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的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 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 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 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 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 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34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2010年第3期《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 像颜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D.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 情。 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6 分) (3)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6 分) (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应从主人公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 什么?(8 分) 参考答案: 1.(1)答 E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B、C 不给分。 解析:D 项,造假是村长一人所为,“乡长与村长合伙”在小说中并没有明显体现,故给 1 分;B 项,“他也怕由于表哥管辖的村里还有个别贫困户的存在,而影响表哥的政绩”在文 中没有依据;C 项,岳步云说:“我不要牛。我只想要上面晓得真相!”表明岳步云此举的目 的不是真想得到牛。 (2)①前四段是小说的开端,交代故事起因,说明村长造假的缘由,交代岳步云贫困户的 身份,胆小的性格,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张本。 ②照应标题,设置伏笔。突出“肥硕的牛”,照应标题“一头牛”;岳步云是贫困户, 家里却有一头“肥硕的牛”,暗示事有蹊跷,为下文交代村长造假埋下伏笔。故意不描写主 人公岳步云的表现与态度,为下文他去县里揭露真相埋下伏笔。 ③生动的细节描写造成欲扬先抑的效果(对比)。岳步云的胆小窝囊与下文的胆大机智 构成鲜明对比,加深读者印象;县长的赞不绝口,村长、乡长的微笑,记者的忙着记录,与 下文县里的严肃处理,村长、乡长垂下脑壳构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 解析:6 分。答对 1 点得 2 分,没有分析得一半分。 (3)①胆子小,没见过世面。见过最大的官是村长,听到县长来差点吓得尿裤子。 ②正直倔强。不能接受村长用虚假手段欺骗上级。 ③机智明理。留下造假物证(牛),写打油诗披露真相,相信政府。 ④贫穷有志向。主动摘牌,奋力脱贫成为专业户。 解析:要有特点概括和分析,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给 6 分。 (4)参考答案一:(1)我认为文中前后这种巨大的反差不合理。 (2)从情节设计看:①岳步云讨厌造假,也不想昧下牛,那他为何一开始不拒绝村长造假, 也不当着县长的面揭穿真相,过后却牵牛上访?村长想不通,读者也很难想通。②既然岳步 云如此机智,有心计,一头牛就让他走上了致富路,那为何“是我们黑水村的老落后,全村 都脱贫了,只有他家还没有脱贫”?③这些情节设计,虽在意料之外,却不在情理之中,给 读者一种虚假编造的感觉。 参考答案二:(1)我认为文中前后这种巨大的反差合理。 35 (2)从情节设计看:①县长视察时,作为主要当事人,他竟然毫无反应,小说一开始 就为岳步云扣牛不还,牵牛上访埋下了伏笔,情节上并不突兀。他开始的不动声色,正是为 了造成既定事实,扩大影响,出造假者的丑。②岳步云是如此“脱贫”的,就可以想见全村 是如何“脱贫”的了。岳步云的未“脱贫”,其实正是他坚持不虚报造假使然。一头牛就让 他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正表明干部们过去并未给他以实实在在的帮助,否则身上蕴藏着巨大 潜能的岳步云早就真正脱贫了。这正是小说独到的设计。③这样安排抑扬跌宕,前后巨大的 反差,使小说富于故事性,突出小说主题。 参考答案三:(1)我认为文中前后这种巨大的反差不合理。 (2)从人物形象看:①一开始岳步云没见过比村长更大的官,听到县长来吓得差点尿 裤子,村长也说他“老实巴交”,给人胆小怕事的感觉,却突然间不怕得罪领导,主动向造 假之风宣战,人物性格变化太过突然,前后判若两人。②一开始的岳步云是全村唯一尚未脱 贫的,给人窝囊的感觉;后来屡出惊人之举,而且因一头牛而迅速脱贫致富,能力非常出众, 前后矛盾。③这样塑造人物,人为刻意安排的性格突变,不符合生活的必然逻辑。 参考答案四:(1)我认为文中前后这种巨大的反差合理。 (2)从人物形象看:①岳步云胆小但并不窝囊,贫穷但并非没有能力,作者对他的描写是 欲扬先抑,前后并不矛盾。②岳步云虽然是一个胆小、没见过世面的农村老汉,但他的性格 中有农民的朴实、正直、倔强、厌恶虚假的一面,他的勇于打假的行为是有心理依据的,符 合人物的性格发展。③这样塑造人物,人物形象丰满,避免了概念化、脸谱化,更能给读者 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观点明确 2 分,每一个分点给 2 分。共 8 分。言之成理就行。 2.(1)选 C 得 3 分,选 E 得 2 分,选 D 得 1 分,选 A、B 不得分。 (2)①照应题目,以美好的“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渲染宁静而压抑的氛围; ③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绪,以情感人,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 展。 (3)①他热爱音乐,如果不是战争,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②他满怀爱心,他喜欢听孩 子们在教堂唱歌的感觉,男孩绊倒时他毫不犹豫地去搀扶;③他勇于自我牺牲,甘愿为保护 反抗入侵的“孩子”而接受军法处置。 (4)示例一:我认为杰夫卡夫斯基是一个合格的士兵。①从资历上看,杰夫卡夫斯基是一 个“二战”老兵,德军入侵苏联,他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为了祖国利益而战。②从信 仰上看,杰夫卡夫斯基对“伟大的莫斯科”有着无比信任,体现了其军人的坚定信仰。③从 军事素质看,杰夫卡夫斯基训练有素,当男孩拿出手枪的那一刻,他习惯性地下手并保住了 自己的性命。 示例二:我认为杰夫卡夫斯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士兵。①杰夫卡夫斯基并不热爱自己的职业。 他喜欢音乐,对自己差点成为钢琴师念念不忘,战争期间也因为听到钢琴声而思想上开小差。 ②杰夫卡夫斯基意志不坚定,太善良,太具爱心。军人作为国家的战争机器,应该是冷酷无 情的命令执行者。但杰夫卡夫斯基在枪杀了男孩之后,却“觉得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 ③杰夫卡夫斯基自作主张,“保护敌人的同伴”,这并不是一个 军人应有的行为。 3.(1)AD(A,3 分;D,2 分) 分析:B.于山并没有完全理解金娃目前的难处,“表现出了冷漠”的理解也有错误;C.“借 此曲表达师徒相争的悲壮”理解错误;E.“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理解错误。) (2)①指金娃因为“鼻吹”,口吐鲜血,飞溅在雪地上,像盛开的鲜花。②象征了金娃为了 36 穷伙计们的生计,为了给妻子治病,竭尽全力,勇于付出的品质。③歌颂了在恶劣的生存条 件下、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依然保存着的那份包括师徒之情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和 美好的人性。(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3)①表明于山决定放弃自己喜欢的唢呐演奏事业,但仍有些不舍;②表现出于山深深的 自责以及对徒弟金娃的歉意;③提示了生活的艰难以及艺术生存环境的恶劣。(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4)(8 分)观点一:主人公是金娃。 ①小说的矛盾冲突是于山与金娃之间的对台戏,金娃情感的变化和发展推动着小说故事 情节的发展,金娃在其中占主体地位;②小说的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而这主要是通 过金娃这个人物表现的;③小说细致地刻画金娃这个人物形象,金娃的性格也具有一定的典 型意义。 观点二: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 ①小说的矛盾冲突表面上看是于山与金娃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却是于山、金娃与社会现 实之间的冲突,于山、金娃两人情感的变化和发展共同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小说 的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虽然标题涉及的情节与金娃直接关联,但这个主题却是通过 于山、金娃两个人物相互映衬才得以表现的;③小说刻画的于山和金娃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很 细致,他们的性格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观点明确,得 2 分;论述合理,得 6 分,意思对即可) 4.(1)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作为全文情节的眼线,引出情节,结束情节,前后呼应; 二世具有象征意义。加州牛肉面象征美国文化,兰州牛肉面象征中国文化,没有品尝出加州 牛肉面与兰州牛肉面有什么不同,即没有弄清楚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2)渲染异域情调的特定氛围,暗示美国文化的生活气息,使读者首先从文化氛围上 感觉到中美的不同,为下文展开情节揭示全文的主题作铺垫。 (3)表现了人物的浅薄的、盲目的得意心态,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作者对此持 批评态度。 (4)林郁能吃苦,也富有聪明才智,他的失败主要是不了解美国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 特点;林郁与美国某超级市场经销主管的对话,反映出中美两国文化意识的差异。小说最后 写林郁打算将加州牛肉面继续吃下去,吃出味道来,表明他打算弄清美国文化的特点以及与 中国文化的差别。小说通过想象所经历的“童凳“这件事,反映出重大的文化主题。 5.(1)AC(5 分,答对一项 3 分) 解析:A.小说是以黄云山对“陌生汉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C.“像颜回一样闻名” 错,原意是说国内有这样一个像颜回一样默默住在僻壤民间的真正大师。 (2)“满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满屋子飘满浓郁的焚香之味;(1 分)深层意思是满屋都 飘散着秋溪谷先生绘画的墨香。(2 分)(意思对即可) 其作用是承上启下,(1 分)即内容上由接受鉴定画作转到欣赏推崇画作,情节上由故 事发展转向故事高潮,感情上由对画作的接纳转到珍爱,由对画家的“相识”发展到敬重。 (意思对即可)(2 分) (3)原因有三:一是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二是想到“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 大师所认可并向外推介而高兴;三是为“父亲”过早去世,看不到他的画作在北京美术馆展 出而遗憾。(每点 2 分) (4)意图:①歌颂主人公黄云山倾力向世人推举已故民间绘画大师及其艺术珍品的高 37 风亮节;②对一些凭借环境优势而自傲自大、孤陋寡闻的艺术家进行善意的批评;③歌颂像 在秋小峦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尽孝传统美德;④呼吁艺术家眼睛向下,向民间学习, 发现并珍爱民间艺术家及其艺术珍品。(4 分)学习:①助人为乐的精神;②虚怀若谷,眼 睛向下的艺术品格;③不惜降低自己身价推介民间艺术家,珍藏民间艺术珍品的精神;④敢 于批评绘画界不正之风的正直品格。(4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