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散文阅读 分析结构思路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散文阅读 分析结构思路 Word版含解析

- 1 - 精练提分 2 分析结构思路 ZHEN TI KAI LU DIAN MI JIN 真题开路·点迷津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 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 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 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 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 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 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的所有 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 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 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 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 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 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 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 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 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 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 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 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 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 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 - 2 - 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 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 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 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 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 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 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 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 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 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 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 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 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 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 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减)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结构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 区间,再依据叙述顺序、方式和内容,分别从事件、情感等角度来分析层次。文章第一段先 写看火车的缘起,“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许多同学都萌生了 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听到同学的炫耀,激起了看火车的期待之情;第二段写去看火车的 途中,夜晚的阴森树林带给“我们”恐惧害怕之情,“我们”为了看火车而穿过林子,克服 了恐惧;第三段是终于到达铁道旁,感到“兴奋和好奇”,并贴在道轨上听火车运行的声音, 可谓未见火车,先闻其声,通过声音的越来越大,“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把“看 火车”的期待情绪提到了最高;第四段是看到火车,首先看到的是“一股强大的光束”,以 光束与声音渲染火车到来时的震撼与激动心情,同时又通过“我”“捂紧耳朵睁大眼睛”看 到的“镰刀”“锤头”,呼应标题“记忆里的光”,勾连起下文对镰刀锤头的情感体验与相 关事件的叙述;第六段写了看过火车之后的内心情感,因火车上的“镰刀”而感到自己与火 车有了“亲近”“关联”的特别感觉,引起后文。 - 3 - 事件层次:按时间顺序,以期待看火车、夜行看火车途中、贴近铁轨听火车声、看到火 车强烈的光束与火车头上的图标的顺序,层层递进地写了看火车的经过。 情感层次:向往——惧怕——兴奋、好奇——激动、震撼——感到亲近与特别;通过情 绪的起伏波澜,层层渲染加深,描绘出孩子第一次看火车的真实心理感受,同时在结构上也 为后文的情感体验与相关事件叙述做铺垫。 【答案】 (示例)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 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发 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GAO XIAO TU PO QIANG JI FA 高效突破·强技法 命 题 解 读 分析 结构 思路 题型 特点 命题 特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试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 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命题角度较多,有时 直接发问,有时间接设置问题。题型一般有 3 种:行文思路结构分析题、 线索作用分析题、句段作用分析题。 设问 方式 ①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行文的?请依据线索梳理文章思路。②本文是如 何展开写作思路的?请加以分析。③××段写了××,具有怎样的作用。 思维 导词 线索及其作用,结构思路与结构方式,句段作用。 题型一 行文思路结构分析题 答 题 技 法 结构思路是作者按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结构体现,具体命题形 式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一、散文常见的结构方法 名称 解读 艺术效果 开门 见山 文章开头直接显示中心,“一开始 就走向目的地”。 ①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②总领 全文;③总起下文;④行文不枝不蔓,干脆 利落。 卒章 显志 文章结尾时显示中心。 ①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 文,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 调之效。 - 4 - 过渡 衔接 层次段落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 语或句子。 ①承上启下,使内容连贯,文脉畅通;②使 结构严密,衔接自然。 题文 照应 文章题目与正文的照应。 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 ②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首尾 呼应 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①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②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伏笔 铺垫 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 出现预设的埋伏。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 文缜密,耐人寻味;③结构圆合严密。 二、散文思路结构分析“4 环节” 圈 圈点勾画 抓关键语 善于捕捉文本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以及 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抓 抓住线索 理清脉络 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 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合 合并段落 概括要点 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 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 联 联系主旨 分析效果 任何结构形式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文章的构思要有利于突出事 物、凸显主题、抓住读者。 三、行文思路结构分析题解题 3 方法 题目类型 解题方法 明考型 1.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 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2.寻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线索有: 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推移、空间变化等。分清了文章 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理清了行文思路。 暗考型 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解答此类题,首先也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然后 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串起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心 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检索,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加工。 重 难 突 破 行文思路结构分析题答题 3 步骤 【满分攻略】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 变化。 - 5 -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 情)变化。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 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 ×××,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典题试做】 (2019 ·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①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②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是 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正在浙东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班,来回途中要穿过 一个村庄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田野 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往日,对江南乡 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 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 的时机,那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 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 咯咯咯,咕咕咕,咯咕咯咕。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 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时而低翔,在嫩绿的 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 ③阳光、蛙鸣、白鹭、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 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 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④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歇 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摄人心 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 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 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 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 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面对这惊世骇俗、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 - 6 - 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⑤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 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 ⑥如果说,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 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外,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 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⑦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烂漫的代名词。这样的丰富多彩和缤纷烂漫,也洋溢在人世间。 ⑧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浙东四明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几年的 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对“结对”的那些孩子来说,这一特 征似乎更为明显,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与女孩的老师交谈后正要与 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 怏怏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叔叔”,她一边叫, 一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她一脸通红, 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 为我知道,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⑨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小鸟在快乐地啁啾,紫薇 已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 春天了。就像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样,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江南的春天,还是最美的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3 月 27 日,有删改)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概括其结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题干已明确指出“行文思路”,可知该题属于直接考查型的行文思路题。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文章以“江南的春天”为线索,①~③自然段,先写江南春天的自然风光;④~⑥自然 段,进一步写江南的春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⑦~⑨自然段,写在江南春天里发生 的事——“我”去看望“结对”的小女孩,小女孩送花答谢,作者感慨:春天是丰富多彩、 缤纷烂漫的。三个层次之间由具体到抽象,是递进式关系,将景、人、事融为一体。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答案】 (示例)(1)行文思路:①文章以“江南的春天”为线索,先写江南春天的自然风 光;②进一步写江南的春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③最后写江南春天里发生的事 ——“我”去看望“结对”的小女孩,小女孩送花答谢,作者感慨: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 - 7 - 烂漫的。 (2)结构特点:①围绕“江南的春天”,将景、人、事融为一体;②由具体到抽象,层层 递进,思路清晰。 【易错警示】 1.概括不精练。出现这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准线索,或抓不住内容关键词来概括。 如本题,内容关键词有三个,即“江南的春天”“自然”和“人”,抓住这三个关键词之间 的关系,再结合其他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答案不按顺序。行文思路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但个别考生忽视其逻 辑关系,任性作答。 〔对点训练 2〕 (2020·四川宜宾第一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 余君才 ①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 不住大声咳嗽。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 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 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的事物。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 来了。 ②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雪要落下来了,母 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 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她要 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 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 ③那时候雪还没有来,雪还在风雨之后。母亲在那块月光下的麦地里除草,母亲头上包 着一块暗红色的头巾,身上穿着那件厚厚的棉袄,棉袄有些破旧了,里面的棉花露了出来, 乍一看像是飘落在棉袄上尚未融化的雪花。但雪还没有落下来,天空越来越明亮了,母亲心 里越来越急,她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在月光之下,努力地除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④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那时候,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 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 的雪花,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 发亮。 ⑤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雪花纷纷扬 扬,在大地上尽情狂欢。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雪落在大地 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功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 - 8 - “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 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 ⑥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 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 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人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读过唐代 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归来的 人会是谁呢?我们一遍遍读,又一次次地猜测。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 但这个画面让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 ⑦在我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无数次落雪。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 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 路的收废纸的老人,雪落在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 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 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的战栗…… ⑧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 经历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 ⑨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田野、城市的街道…… 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 有的轻衣简从,有的辎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 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 ⑩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 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那个在风雪夜里 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 (原载《散文》2018 年第 2 期,有删节) 请围绕“雪花”简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示例)雪花下着→雪中劳作的母亲→书中的雪(雪中人)→雪中劳作的人们→点题“每 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的能力。梳理文章思路就是弄明白作者在文章 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文章是怎样展开的。文章以“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为标题,全 文围绕“雪花”展开。开头写母亲半夜咳嗽,“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 了”,接着写“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然后描写了雪中劳作的 母亲。再联想“水浒中的雪”“红楼梦里的雪”“唐诗里的雪”,为下文写风雪中像母亲那 样讨生活的人作铺垫。然后回忆起经历中看到的雪中劳作的人,他们都是普通人,与自己的 母亲一样,最后点题,“每一朵雪花都认真漂落”。 题型二 线索作用分析题 - 9 - 答 题 技 法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事件、事物、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某种情感等都 可以作为散文的线索。线索的考查,有的直接明确某事物是文章的线索,有的说某事物是文 章的文眼,有的说文章是围绕某个内容展开的,其实质都是考查文章的线索。 一、弄清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 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是将线索作 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线 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二、掌握结构线索 重 难 突 破 线索作用分析“2 步走” 【满分攻略】 第一步:找出线索——“4 看”定线索 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白杨树的赞美 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看时空 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如《荷 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 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小狗包弟》就是 以“小狗包弟”这一常出现的“物”为线索的。 看议论 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 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 - 10 - 悲愤之情。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 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 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特别提示: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 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典题试做】 ( 2015 ·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 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 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 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 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 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 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 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 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 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 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 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 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 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 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 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 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 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 - 11 - 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 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 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 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 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 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 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 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 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 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 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 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 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 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元支招】 第一步:找出线索 本文主要写了闻到的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通篇都围绕“气味”着 笔,所以“气味”为本文的线索。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 结构方面的作用:文章紧紧围绕“气味”,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 内容方面的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 生活状态的思想。 【答案】 (示例)(1)线索:气味。(2)作用:①结构方面,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 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②内容方面,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 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易错警示】 1.找不准线索,作用分析劳而无功。如本题,若不能确认“气味”的线索地位,作用分 析会白费功夫。要找准线索,需借助前面的“‘4 看’定线索”法,认真读文,精准确认。 - 12 - 2.作用分析不到位,答案要点笼统。有些考生答题往往脱离文本,笼统地列出要点。再 如本题,简单答出“结构上,串联全文”“内容上,丰富文章内容”,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不会得高分。 〔对点训练 3〕 (2020·上海徐汇区高三一模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 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 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 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 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 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 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 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 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 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 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 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 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 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 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 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 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 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 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 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 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 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 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 - 13 - 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 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 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 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 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 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 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 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 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 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 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 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 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 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示例)(1)线索:椿树。(2)作用:①以“椿树”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时期、 不同人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②以“椿树”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 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③“椿树”象征着一生勤劳朴素、善良无私的父亲,成为作者回 忆父亲的切入点。 【解析】 找线索时要注意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不能只出现一半。从全文看“椿树”是 本文的行文线索,承载着作者的情思,具有象征意味。结合文中内容分析作答即可。回答线 索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题型三 句段作用分析题 答 题 技 法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局部考查时,即分析文章开头句段、中间句段或结尾句段在全文 中的作用。 一、散文句段常见的作用 开篇 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③曲笔入题,设置悬念。④埋 下伏笔,铺垫照应。⑤设置疑问,引人深思。⑥比喻开头,由虚入实。⑦对比入 - 14 - 题,强调主体。⑧类比引入,发人遐思。⑨乍显异常,扣人心弦。⑩侧面入笔, 含蓄自然。 中间 ①承上启下。②由叙述转向议论。③由写景转向抒情。④由正面转到反面。⑤层 层深入。⑥总领下文。⑦总结上文。 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③用省略号,余味绵长。④比 较作结,突出情感。⑤想象作结,意蕴深远。⑥直抒胸臆,情感强烈。⑦呼应前 文,对比照应。⑧以景结情,深化主题。⑨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点睛句 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或总结全文。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 以启迪。 插入段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 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反复出现 的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 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二、解答句段作用题 3 步走 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审题要关注三点:句段位置,答题方向,提示或暗示性语言。 2.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 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句段本身,明确它写了什么,怎样陈述的, 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等。 3.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向和答题模式。 解答此类题,一般遵循这样的思维方向:先从思想内容上考虑,再从篇章结构方面考虑。 重 难 突 破 分析句段作用“3 角度” 【满分攻略】 内容、主题 (常规角度) 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 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结构、思路 (常规角度) 要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 还要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 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表达效果 (特殊角度) ①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 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可视具体句段而定。②读 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 鸣、发人深思、催人想象等作用。 - 15 - 【典题试做】 (2020 ·湖北省襄阳四中高三 5 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到乌镇,看木心美术馆 ①2015 年冬天,初雪。第二次到乌镇,木心美术馆已经落成。 ②人来人往的乌镇,地道的江南水乡味道。一如木心《从前慢》的诗: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 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③行者以为千年往事都这般活在寻常巷陌里头,走着走着,不免发现整个镇却似一个怀 旧的情绪博物馆。那些缠绵的温情,忐忑的相思,在水中,在摇橹声里,在拐角的小桥上, 在长街夜色拥挤的人群中,盈盈绕绕,都陈列在眼皮底下,久了让人无味。 ④西栅的美术馆却安静。一方宁静的水上,横竖几抹白色的墙,极简约的外观,像是一 顶桥。听说临终的木心看着美术馆设计图,喃喃自语。今天的美术馆,进门就见到这句话: “风啊,水啊,一顶桥。” ⑤想到桥这个意象,就想到读木心作品的感觉。木心的作品,很有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 2007 年春天,我初读《哥伦比亚的倒影》,一片错愕,随手在页眉上涂写:“看木心的散文有 点颠覆传统的感觉,不是习见的散文,在形而上的思索中,隐约见到一些作者经历的影子, 暗暗让人揣摩其家当是大户,生当盛世自然顾盼生姿,乱世也见许多讲究。”我揣测木心也 许是那种在欧美成熟的作家吧,眼界和视野都远较土生土长者开阔,也怪异。 ⑥那时候不知道木心其人,不知道文字里头那些氤氲的味道,是做作还是自然流露?揣 测的心境很像梁文道说的:“刚刚在大陆出版作品的时候,大家以为他(指木心)是台湾作家, 或是不知从哪儿来的海外作家;更早在台湾发表作品的时候,那边的圈子也在探听是不是一 个民国老作家重新出土。” ⑦这么多年下来,木心也终于只是在读者圈中知晓。仅此而已。 ⑧乌镇东栅有木心故居,西栅有木心美术馆,都不引游人注目。我们在故居门口排队, 蜂拥而过的游客会偶尔驻足问,这里边有什么好玩的?得到一个回答后,“哦”的一声,继 续跟着导游的旗帜和小喇叭中的解说词远去了。 ⑨“大家看门前的大狮子,传说王母娘娘……”总是如此。劣质的导游词不知道谁写就, 所有的景点都充斥着虚假的传说。游人们心底没有神话,对传说也“哦”的一声,和导游彼 此心照不宣,又继续赶点去了。 ⑩木心美术馆里并没有传说。庶几近之的,或者也有。陈列在展柜中细如蚊蚋的狱中书 简,让狱中岁月一如传说。美术馆兴建背后的师生情谊,见古礼古风一如传说。传说有时候 就是这不能言说的历史吧,有时候就是遗失不再有的情怀吧。 ⑪我们在美术馆前面拍照,雪在栏杆上积得有些厚。朔风射眼,冻得南来的人瑟瑟地抖。 步行的游客经过,也取个背景拍几张照,听说要再购票进入,追问一句:“木心是谁?”转 - 16 - 身走了。 ⑫木心是谁?馆内还是有零星的介绍的,旧物如新,旧语如新,在展厅的光色声影中。 其实,我是在想,把木心美术馆建在乌镇好么?乌镇古镇其表繁华其里,再好的人,再好的 东西,会不会被如织的游人的目光洗去特质,最终如不远处的茅盾故居一般,成了导游嘴里 一处乏善可陈的老房子? ⑬木心的特质是什么?我曾经想,他的文字是荒原、雪域,越读越在阔大的平淡中觉出 滋味。有时候,读到“花叶茜明、萧闲、葛蕊”这样的词语,会突然怔住,觉得自己落到一 个阳光明媚的花园,推门出去,却突然是古长安的街巷。推门进去,却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 建筑。木心美术馆融合着现代建筑的干练和明快。走进去,沉浸,逐渐沉浸,彻底地沉浸。 ⑭灰白的展厅墙上,一行行镌刻着木心的诗。那韵味,像一颗琥珀,闪烁着时光流逝的 光芒。 ⑮“你这样吹过/清凉,柔和/再吹过来的/我知道不是你了” ⑯“每夜,梦中的你/梦中是你/与枕俱醒/觉得不是你/另一些人/扮演你入我梦中/哪有你, 你这样好/哪有你这样你” ⑰这些诗,是韦庄?晏殊?还是木心?思念的唯一,时空里头的荒凉,亘古以来的诗人 各有意境,却有共同的悲凉。 ⑱2015 年冬天,初雪。第二次到乌镇,只看一个木心美术馆。 (取材于吴合众的同名散文) 文章开头引用木心的诗,体现了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元支招】 本题要求回答开头引用木心的诗所体现的“匠心”,其实就是要求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 作用。根据满分攻略,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思考。 内容 主题 首先要理解木心此诗的内涵是表现乌镇“从前慢”,引用之前有这样的话:“人 来人往的乌镇,地道的江南水乡味道。”所引木心的诗歌正是对这种地道的江南 水乡味道的诠释。 结构 思路 题目是“到乌镇,看木心美术馆”,主要内容是写游览美术馆时的所见所感,从 而表达对木心其人其文的理解,这是铺垫写法。而作者的见闻却是游人的浮躁、 喧嚣,以及乌镇的繁华、美术馆内的声色光影,这就与“从前慢”构成强烈反差。 文章结尾两段又一次引用木心的诗,这就形成了一种照应。 表达 效果 作为一篇表现木心先生的游记散文,通过引用木心的诗句,把人带入以前古朴的 江南,形成一种诗意之美。 【答案】 (示例)①开头引用木心的诗,是对乌镇地道的江南水乡味道进行诗意诠释。② - 17 - 为下文转向描写木心美术馆做铺垫,与后文中参观者的浮躁、喧嚣形成对比,并与结尾引用 木心诗作形成照应。③增添了文章的诗意美(艺术美)。 【易错警示】 1.不善寻找思路标志。考生阅读粗疏,抓不住行文的线索标志和语言标志。如文中“木 心美术馆”是线索标志,而文中多次出现的“乌镇”“木心”“木心的诗”则是语言标志。 2.缺乏对全文的整体驾驭。考生只是就题论题,未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思路结构,看不出 材料之间的关联。如题目中很多考生难以把所引诗歌的内涵与游览见闻相联系。 3.分析作用不结合原文。如考生不是密切联系文本内容做分析,而是按照所谓的模板一 味列举术语,导致答案不切题意。 〔对点训练 4〕 (2020·江苏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挠力河外传 肖复兴 关于挠力河,有一个传奇,让我很是难忘。在我们大兴岛,紧靠挠力河的是七队。有一 个叫盛贵林的北京知青,从七队调到我们农场的加工队。加工队的酒坊里一个姓韩的师傅新 生的婴儿缺奶,这在那时的加工队也算是大事。没办法,韩师傅两口子只好喂一些玉米糊糊 或者面汤,可孩子哪里吃得饱,整天嗷嗷地啼哭。徒弟盛贵林动了恻隐之心,听说喝鱼汤可 以催奶,他便想到自己原来所在的七队。 盛贵林想给师娘弄鱼吃,此时正是数九寒天,挠力河的冰都结了一两尺厚。但是,盛贵 林心疼师傅两口子,心疼他们刚呱呱坠地的孩子,执着地非要弄几条鱼不可。他请了假,从 加工队往七队赶。正临近春节,天寒地冻,路上人很少,赶到七队已是黄昏,在路口碰见了 赶牛车的当地老农杨德云。听说盛贵林大老远地从加工队回来是为了弄几条鱼,给师傅的老 婆下奶喂嗷嗷待哺的孩子,杨德云一把拉住了他,把他拉到自己的家里。 从七队到挠力河,抄近路,有五六里地远。这五六里地,是一片荒野,在夏天,是沼泽 地,只有些野鸭、野雁、水獭,没有什么凶猛的动物,但到了冬天,荒草萋萋,常有野狼出 没。先别说去挠力河捉鱼了,就是在这半路上,遇到狼也够他一个人招呼的。杨德云怎么能 够让他一个北京的小知青去冒这个险呢? 杨德云把盛贵林拉到自己的家里,让老婆先做了个烙饼摊鸡蛋(那年月里鸡蛋是稀罕物), 再让老婆把炕烧热,把炕头让给盛贵林,把家里唯一一床新被子褥子给盛贵林,然后对他说: “你一路也累了,先睡吧!”盛贵林还惦记着弄鱼呢,师娘等着鱼汤催奶,着急的事呀。杨 德云拍拍他的肩头,说:“你安安稳稳地把心放回肚子里,鱼的事情,包在我身上,明天你 回加工队,我一准儿让你把鱼带走。”他说得那么坚决,盛贵林放心了,加上肚子里有了食, 一路跑得也累了,躺下没一会儿就呼呼入睡了。 盛贵林哪里想得到,杨德云是到挠力河给他凿冰捉鱼去了。老杨好不容易从冰封的挠力 - 18 - 河里把鱼弄到手,回来的路上,深更半夜的,就怕遇到狼,偏偏真的遇到了狼。黑夜里,绿 色的小眼睛里的贼光,闪烁在老杨的身前身后,他被狼群包围了。冬天里饥肠辘辘的狼是要 吃人的!老杨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 这荒野里,谁也救不了自己,他和狼群对峙着,他知道,这样的对峙是短暂的,他必须 要先出手和狼群过招。他想起袋里刚刚从挠力河捉到的鱼,这是他唯一的子弹,他先掏出一 条鱼,像投手榴弹一样,向狼群扔了过去。狼群不知道遇到了什么样的武器,吓得往后退, 一看落在雪地上的鱼没动,一只狼跑了过来,闻了闻,没吃,又退了回去。 他又扔出第二条鱼,狼还是没吃,也没动。他把袋子里的鱼都扔光了,狼开始向他进攻。 一只小狼冲在最前面,一口咬住他的脚,拖着他就跑,其他的狼跟在后面追,一直把他拖到 一片灌木丛里。就在此时,身后突然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惨叫,在寂静的荒野里是那样的瘆 人,原来是一只狼被夹子给夹住了。小狼和其他狼都往回跑,跑到夹子前。老杨也一瘸一拐 地跑到夹子前,看见那狼的腿已经被死死夹住,他掏出别在腰间杀鱼用的鱼刀子,怒吼一声, 一把刺死了那匹狼。那一声怒吼在荒野的夜空里激荡、回响,血花飞溅在四周的雪地上。其 他狼立刻吓得如鸟兽散。非常吊诡的是,居然有几匹狼又跑了回来,把嘴里叼的鱼扔在老杨 的身前,就像落败之师投降时的缴械。 一个叫杨德云的当地老农,一个叫盛贵林的北京知青,为了几条鱼而经历的这样一段故 事,为挠力河平添了一抹传奇的色彩。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作用。 答:(示例)①介绍从七队到挠力河的路况,交代上文杨德云将盛贵林拉回家的原因。②交 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到挠力河的路上冬天有野狼出没,为下文杨德云遇到野狼埋下伏笔。③ 写出了杨德云的善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注意首先概括该语 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 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结合“从七队到挠力河,抄近路……就是在 这半路上,遇到狼也够他一个人招呼的。杨德云怎么能够让他一个北京的小知青去冒这个险 呢”分析,文本第三段主要讲从七队到挠力河的路况。结合上文“听说盛贵林大老远地从加 工队回来是为了弄几条鱼,给师傅的老婆下奶喂嗷嗷待哺的孩子,杨德云一把拉住了他,把 他拉到自己的家里”分析,交代上文杨德云将盛贵林拉回家的原因。结合“先别说去挠力河 捉鱼了,就是在这半路上,遇到狼也够他一个人招呼的”“回来的路上,深更半夜的,就怕 遇到狼,偏偏真的遇到了狼”分析,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杨德云遇到野狼埋下伏笔。 结合“杨德云把盛贵林拉到自己的家里,让老婆先做了个烙饼摊鸡蛋(那年月里鸡蛋是稀罕 物),再让老婆把炕烧热,把炕头让给盛贵林,把家里唯一一床新被子褥子给盛贵林”“老杨 好不容易从冰封的挠力河里把鱼弄到手”等分析,写出了杨德云的善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