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四中、六中上学期高一年级上学期末考试语文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四中、六中上学期高一年级上学期末考试语文 注意: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 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 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保护村落,有助于我们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 C. 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 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 作者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C. 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D.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最主要的缘由是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B.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C.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D.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和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乡村不无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湖 海桀 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 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 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 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着、闪烁着…… 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我崇拜汪洋的宏伟。 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微濛濛的天际…… 一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出来。一块块赤褐色的废墟袒呈开来。 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 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 (选自《经典美文》)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天湖的特异,主要表现在她生存的环境只有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和仙灵的水上。 B.“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离开天湖后对天湖真挚而纯洁的依恋之情。 C.这篇散文以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独具魅力。 D.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她美丽迷人的景色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5. 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6.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湖的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小题。 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有删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尝造其庐 造:建造 B.躬樵爨以事父母 樵:砍柴 C.父子昆弟每相饬曰 饬:告诫 D.士之道洛者 道:取道 8.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B.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C.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D.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邵雍少时志向远大,广泛阅读,刻苦磨砺,周游四方。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B.邵雍安贫乐道,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邵雍常到田间耕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C.门生故友因新法过于苛严准备弃官,征询邵雍意见,邵雍认为新法固然苛严,但能够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没有什么好处。 D.邵雍不求仕达,先后两次被举荐为官,都是在坚决推辞之后接受任命的,但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去世时,追赠秘书省著作郎,同时赐谥号康节。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 (2)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古风(其二十六)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的“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与近体诗中的律诗对对仗的要求相反。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但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1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兰亭集序》中表明作者生死观的两句是:“ , 。” (2)《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渺小的句子是:“ , 。” (4)《游褒禅山记》中说道,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诲的句子是:“ , , ?”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18分) 14.下列句子活用类型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火尚足以明 ⑥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②/③/④⑦/⑤⑥ D.①/②/③/④⑦/⑤/⑥ 15.对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1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以游目骋怀(放开) 极视听之娱(穷尽) B.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方其破荆州(正当)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 七月既望(农历十六) D.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无物以相之(辅助) 17.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死生亦大矣 ③凌万顷之茫然 ④固一世之雄也 ⑤而今安在哉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客有吹洞箫者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 ⑩然力足以至焉 A.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 B.①⑥/②④⑤⑨/③⑦/⑧/⑩ C.①⑥/②④⑨/③/⑤/⑧/⑦⑩ D.①⑥/②④⑨/③⑦/⑤/⑧/⑩ 1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3分) A.足以极视听之娱 译:足以用来极尽视听的乐趣 B.凌万顷之茫然 译: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因为他探索思索得深入并且无处不在地实践 D.其孰能讥之乎? 译: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六十年一个循环,称为一甲子。 B.斗牛:斗宿和星宿。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C.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阳”、“华阴”、 “河阳”等。 D. 古代人有“名”有“字”, 古人常自称其字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名以表示对人尊称,另名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英年早逝的陆蠡,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薄薄的散文集。尽管他的作品数量无法与著作等身的大家相比,但其艺术价值和他本人的高尚人格永存。 ②1910年10月27日深夜,托尔斯泰拖着年迈之躯仓皇出走,寻觅心灵的家园,真让人重足而立,敬佩不已。 ③古代的谏官,常常要违逆帝王的意志,匡正他的过失。在封建集权时代,这种火中取栗的行为被形象地称为“逆龙鳞”。 ④陆蠡是台州屈指可数的文化名人,他正直的品格、博爱的胸怀、质朴的情感、清丽的文风,流露在字里行间,凝成一篇篇现代散文史上的杰作。 ⑤据报道,某市专门制定的幼小衔接课程方案,缩短了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午睡时间,以更好地实现与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专家认为,这种揠苗助长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 ⑥文字的美贵在朴素自然,而一篇匠气过重的文字,常常渗透出用力过猛的刻意与陷入程式化的俗套,令人不忍卒读。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2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A.户籍制度改革以后,民众如果能够在一个地方落户,那么其享受的公共服务待遇就和当地已有户籍人口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待遇完全一样。 B.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它以独特的方式及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 C.大会期间,广大代表认真阅读并领会《公民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D.根据过去几年春运情况显示,除夕前三天一般进入乘客返乡高峰期,因此春运抢票也是高峰期。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年轻的时候,读郑振铎先生译的泰戈尔的《新月集》,极其羡慕书中那个稚气甚至近于傻气的小男孩, , 。 , , , 。 ①思维和行为可亲可爱可信赖可容忍 ②尤其像《孩童之道》、《偷睡眠者》、《同情》、《恶邮差》等 ③他是一个真正的孩子 ④不仅表现了孩子思维的幼稚天真 ⑤让人看到了一个孩子真实的精神世界 ⑥更凸显了孩子幼小心灵的爱心和善意 A.③①②④⑥⑤ B.③①④⑤②⑥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④⑥②①③ 23.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4分)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1) (2)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60分)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参考答案 1. A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强调“保护村落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C项“只要……就”关系错误,原文为“唯其如此,才能”。D项“不是……而是”关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C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C项,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3. A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最主要的缘由”错误,原文是说“……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 4.(3分)C(A.天湖的特异主要不是她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山和水,而是她古朴、安谧、空灵、和谐等优美动人的意境,这些才给作者以深深的生命感悟。B.运用比喻手法。D.“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说法欠妥,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有人喜欢长江黄河,这是为了说天湖具有另一种独特的美。) 5.(4分)①与文章开头部分“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深沉怀念,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答对一点2分) 6.(6分)①直接描写,绘形绘色,写出了天湖的清澈、静谧、古朴而神秘之美。②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将天湖比作“液态的翡翠”“天然的水墨”“静默的仙女”“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天湖纯朴、柔静之美。③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天湖的开阔、明净、静谧、安详与都市的拥挤、污染、烦杂、喧嚣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天湖迷人的优美景色。(答对一点2分) 7. A(造:造访、拜访)(3分) 8. B(3分) 9. D(“同时赐谥号康节”错误)(3分) 10.(1)富弼、司马光、大学问家、吕公著等退居洛中,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一起交往(随从交往、求学),大家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译出大意给1分,“雅”“恒”“相从”“市”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邵雍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译出大意给1分“其”“隐”“就”“强”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邵雍,字尧夫。邵雍年少的时期,也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凡是书籍他都要去认真的去读。开始为学就是艰苦而勤奋的。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打扇子,夜里不睡觉地刻苦学习好几年。在苦读中他叹息道:“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但唯有我自己没有去四方走走学学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游历了很长时间,然后幡然归来感叹地说道:“道就在这啊!”于是不再出行远游。 当时北海李之才担任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问邵雍说:“你知道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性命的学说吗?”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那个幸运的话,愿意接受先生的传授教育。”于是侍奉于李之才左右,系统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 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挡风避雨。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人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就这样的安然生活的原因何在。)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为尽孝道,他倾其所有安葬了母亲,成为一贫如洗的人了。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做过高官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大学问家、著名诗词家吕公着等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为大家在一起交谈的方便就集资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从此,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乐窝”,于是自己起个道号叫“安乐先生” 。 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就乘坐小车,一个人推着,随意所行。当官的人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迎候,连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不再直呼他姓名的。有时候留下连宿两夜才离开。有好事者在洛阳周边建有别致的小屋,如同是邵雍的小歇的居所,以方便他的到来时居住。名字叫“行窝”。 司马光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邵雍。它们二人的纯正品行成为四周乡里所仰慕学习楷模。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不要做不好得事,恐怕司马端明、邵先生知道。”有读书的士子取道洛阳,有不去官府,但必到邵雍处拜望的。邵雍德行气质纯粹,看上去就知道他的贤良,但邵雍自己从来不表露自己。不设置什么界限。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区别于他人。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 熙宁时颁行新法,官吏受胁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想要离开。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都带着书信造访邵雍,邵雍说:“这是有才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苛严,能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有什么好处呢?” 嘉祐时,皇帝下诏求散失的贤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下诏再推举有杰出才能的人,补任颍州团练推官,都坚决推辞之后才接受任命,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熙宁十年,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赐予他谥号康节。 11.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相反”错,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而近体诗中的律诗关于对仗则有严格要求。 12.(1)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2)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所得”,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的感慨。(3)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以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答对一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估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属咏物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碧池芙蓉之“艳”、“鲜”,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用“秀色空绝世”的“空”、“凋此红芳年”的凋,写荷花之不遇,暗示自己的怀才不遇;另可参照注解,并结合“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来理解全诗的主旨,即表达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意愿。 13.(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4.D 15.C 16.C 17.D 18.C 19.D 20.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カ。①使用正确。“著作等身”指所写的作品摞起来跟他的身体一样高。形容著述很多。②望文生义。“重足而立”的意思是两脚并拢站着,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此处误用为表示崇敬的“肃立”。③不合语境。“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カ,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④使用正确。“屈指可数”的意思是弯着手指头就能数出来,形容数目很少。⑤使用正确。“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⑥张冠李戴。“不忍卒读”的意思是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此处使用对象有误,可改为表示“文章写得不好,使人读不下去”的“不堪卒读”。 21.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向的能力。B项,语序不当,应将“它”放在“不仅”前。C项,搭配不当,“阅读”和“精神实质”不搭配。D项结构混乱,“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应删去“根据”或“显示”。 22. 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先通读全部文句,把握文段内容,理清思路。其次要抓住句中的关联词、代词等,如④中的“不仅”与⑥中的“更” 为一组关联词,⑥应紧跟④后。据此可以排除B项。③中的“他”指代的是横线前的“那个稚气甚至近于傻气的小男孩”,故③应排在第一空。据此排除C、D两项。 23.新春对联: 上联_翠柳迎春千里绿_ 下联_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 上联:桃李满园春绣锦 下联_芝兰绕阶座凝香 (写对一联2分) 24. 【写作指导】题干要求考生围绕有关“器”的一段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审题立意时,考生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器”的本义及其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器”可以是所有用具的总称,包括各种容器和工具,也可以指人的度量,还可以指才能、人才。有关“器”,考生可以联想到很多古语,如“君子不器”“玉不琢,不成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等。其次,逐句分析材料,迁移思考。如“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是在说“器”的特征,即内外兼美;“器能助人成事”,是在说“器”的功用,“器”是成就事业的实用利器;将“器”理解为“器量”,则可以写人应当有非凡的胸襟气度;若将“器”理解为“国之重器”,可以联想到要成为国之重器,应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追逐梦想,于己能实现个人价值,于社会和国家能济世安民。关于立意:考生可以写实物的“器”,或思考形制与内容的关系,或思索器与道的区别;也可以写个人的器量、オ识、气度,探究“器”在才德风范方面的意义;仍可以写作为工具的“器”,探讨利器推动科技发展、 社会进步的作用;还可以写大国重器,体悟器”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 大度能容,乃为“器” “器”在汉语中实在是一个意义丰富的字。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器,皿也。”“皿”的特征是包容性,能够容纳各种东西,如盛酒之“器”为梅,烹煮之“器”为鼎等。“器”对外物的容纳在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中已从器物的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的层面。有一种“器”叫器量,大度能容,兼容并包。 《易经》日:“器有大焉,高天厚地。唯其能容,容而不盈,故见其大。”一个人的胸襟要像天地一样博大,能够容纳外物,有如此博大的胸襟,才能够成就大事业。大度能容,是成为人オ的重要前提。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发现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具有非凡的胸襟。昔日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齐国王位,公子纠的师傳管仲用计箭射中公子小白,几乎殒命。后来公子小白在王位争夺中取胜非但没有对管仲施行报复,反倒赏识其才,重用管仲,君臣相济,最终成为春秋一代霸主。贞观名臣魏征曾参加李密的起义军,也曾为太子李建成效力,在李世民登基后,魏征更是“每犯颜苦谏”,而李世民却可以容忍魏征的屡屡“冒犯”。李世民非凡的胸襟和气度才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图景。 大度能容,能容的是批评,是质疑,是争议。蔺相如能容,面对廉颇的咄咄逼人,能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最终不仅促成将相和的佳话,而且使国家免于危难;苏轼能容,在仕途不顺、志不得伸之时,面对炎凉世态的困窘,依然相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大度成就了苏子为人津津乐道的豁达洒脱。我们也当能容,在生活中,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容得下不同的观点,接受得了批评,具备“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度量。 大度能容,才能走向成功,个人如此,集体、社会、国家亦然。 蔡元培先生在任北大校长之初,就秉持“兼容并包”的理念,彼时的北大,能够容忍留着小辫子的辜鸿铭,能够接纳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革命人物。当时的北大教授,既有学贯中西的博学鸿儒,又有仅有小学文凭从未出过国的“土”教授。“兼容并包”也成就了北大的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在治国理政时展现出非凡的胸襟气度。对外,以开放创新推动包容式全球化发展,求同存异,海纳百川;对内,以广阔的胸怀宽容失败,听取不同的声音。“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度能容即为君子之“厚德”,国家之“助力”。 “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愿我们都能如“器”之能容,在发展的浪潮中得渡人之船,兼容并包,在碰撞中获取激发成功的灵感。 不器与器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中,孔子如是说。 “君子当器。” 我说。 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拘泥于某种特定形态功能,但求一技之长安身;而应当追求“道”,不断“致良知”,探求人间真理。而当今,信息时代洪流滚滚,人们忙碌如蚁,转而追求起“小确幸”“佛系”的态度,向往随遇而安的生活,追求偏安一隅的快乐,这虽无可厚非,然而不得不引起我们警觉:这样的生活,是否正离先哲的教诲渐远,而庸碌的我们,又是否活得越来越简单,以至把自己活成了警言中单调的“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为探求人世真理孜孜不倦,终于成为“百科全书学者”,自成丰富的哲学体系,为后世景仰;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少年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雄心壮志,三十载踏遍华夏大地,一部《徐霞客游记》写尽九州风流。此番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人类星空耀眼的群星们,可能从未耳闻“君子不器”,但他们明白,一个处于时代之中的人,所要坚持的信念,所要追逐的目标。他们或许身处异代不同时,但都心怀天下,愿意为了人类的发展前进,不断追求真理,披荆斩棘。木桶或高楼,都无法阻挡他们。他们跳出了“器”的局限,真正成了孔子所言的君子。 而当代的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面对改革浪潮的隘口,在先哲指引下,更应该胸中有志,敢于跳出舒适的安全区,不甘为“器”,放远目光,为时代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此,才不负千年之前,孔夫子对青年,对苍生的愿景。君子,不为器—— 君子,也当器。 心怀天下,不囿于“器”,更当充纳自身,学习于“器”。学习“器”的包容,学习“器”的广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学习“器”,包含外物,也包含自己。 包含外物,要求我们心胸豁达开阔,学习“器”如一的品格,既要有不畏风霜的锐气,更要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不畏过往,也不忘初心。不断涵养,为自我发展提供更多的养料;包含自己,要求我们努力奋斗,学习“器”丰富的蕴含,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品质,锻炼自己,为接受知识、措置外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为了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在心怀天下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我们应当学“器”,又不囿于“器”,将内心的远大理想和个人修养有机统一,方能“成器”,方能不负韶华,成长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为新青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