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襄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1月襄阳市普通高中调研统一测试高二语文试题 2020.1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文化的发源地 诗三百,谓之天籁,谓之诗源。《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大多数篇章是反映汉水流域的诗篇,在“雅”和“颂”中,有不少内容也与汉水流域有关。 “沔彼流水,朝宗其海”,“江汉浮浮”,“江汉汤汤”这就是诗经中描写的伟大汉江。《汉广》唱道:“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有文字记录以来第一首汉江情歌,其景其情,与那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异曲同工。《诗经》中还有《南有嘉鱼》《早麓》《四月》《江汉》《常武》《沔水》等吟及汉江。可见公论汉江是《诗经》产生地之一是有根据的。 - 25 - 汉江孕育了《诗经》,也是《楚辞》的发源地。2300年前,屈原谏阻楚怀王赴“武关之会”,被无端流放汉水之北。屈原一生有过两次流放,第一次在汉北,第二次在湘江流域,正是这两次流放,造就了中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在流放汉北期间,创作了《天问》《九章》等伟大诗篇。在《九章·抽思》一篇中,他忧愤地唱道:“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屈原曾经流放在鄀城一带,都在今宜城东部,公元前504年楚鄢郢为吴所破,楚都被迫迁至鄀。屈原在迷茫中来到鄀城的“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庙堂中有“天地山川神灵”以及“古贤圣怪物行事”的壁画,由此引发了诗人的万般伤痛和不尽疑端,挥笔写下了包含170多个问题的奇诗《天问》。从《楚辞·渔父》一诗中,可以看出,屈原早在第一次流放汉江时,就有了投江的想法。诗中屈原和渔父有一段对话,渔父认出在江边行吟的屈原,于是问道:“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回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当屈原表示不愿与世间恶物同流合污,为保持己之皓白宁肯投江葬于鱼腹时,渔父莞尔而笑乃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之水特指汉江中游这一段。《书·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由此可以说明,《渔父》一诗形成于汉水之滨,时间大约是屈原即将被迁逐江南的前夕。渔父的歌词意思大概为:汉江水清的时候可以洗我的头巾,水浊的时候可以洗我的脚。潜台词则是让屈原顺其自然,没有必要去投江自尽。可以看出这个“渔夫”绝非等闲之辈,不是天上神仙,也是世间高人。也许屈原正是听从了渔父的劝告,才未当即投入汉江自尽,而是忍辱负重,南下潇湘,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流放生涯。由此,才有了《离骚》《九歌》等伟大的诗篇的诞生。 在屈原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夏水”,如《哀郢》中:“遵江夏以流亡”,“过夏首而西浮兮”,“背夏浦而西思兮”,“江与夏不可涉”等。古之夏水即汉水。屈原在《思美人》一篇中有“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这里的嶓冢,同样是指汉江。嶓冢即嶓冢山,汉水的发源地。 “楚辞”是战国时代南方楚地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同时也指伟大诗人屈原和后来其他作家用这种诗体写的一些诗,还指把这些诗选辑而成的一部诗集。在《楚辞》中,并非只有屈原才写到汉水,宋玉和王逸同为汉水之滨的宜城人,他们也是《楚辞》的主要作者。宋玉在《楚辞》中有《九辩》和《招魂》二篇。宋玉作为屈原文学的继承人,实现了由楚辞向楚赋的转变,创作了《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等,成为中国赋体文学的开山祖师。王逸还是《楚辞章句》的作者。王逸在《楚辞·九思》中写道:“周徘徊兮汉渚,求水神兮灵兮。”第一句写的是屈原流放汉水之滨,第二句写的是求汉水女神显灵。宋玉和王逸继承了屈原“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创作精髓,发扬和光大了楚文化和汉水文化。 (选自《文化襄阳》,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被誉为诗源的《诗经》在风、雅、颂三个类别中,都有涉及汉江流域的内容。 B. 《诗经》中《汉广》和《关雎》两篇描写的场景和抒发的感情是一致的。 C. 屈原先后被流放汉北和湘江的经历是他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的直接原因。 D. 宋玉实现了由楚辞向楚赋的转变,因此创作了《高唐赋》、《神女赋》等大量的赋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两段先概述《诗经》和汉水流域的关系,后以《汉广》为例进行了具体论证。 - 25 - B. 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来论证汉江是《楚辞》的发源地这一说法,使人信服。 C. 文章在阐述汉江和《诗经》、《楚辞》的渊源时,条理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D. 文章结尾处集中论述了《楚辞》的其他作者都在屈原创作精神的感召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中有很多篇目吟诵汉江,这成为认定汉江是《诗经》产生地之一的有力证据。 B. 两次被流放的经历对屈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屈原在此间创作出大量优秀诗作。 C. 如果流放汉江时屈原没有遇到劝慰他的那位渔夫,可能就没有《离骚》等伟大诗篇的诞生。 D. 汉江孕育了《诗经》和《楚辞》,而《诗经》和《楚辞》反过来又发扬和光大了汉水文化。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描写的场景和抒发的感情是一致的”错,原文第二段“《汉广》唱道……异曲同工”,“异曲同工”不等于“一致”; C项,“直接原因”错,屈原两次被流放的经历只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他的诗歌创作; D项,“因此创作了《高唐赋》、《神女赋》等大量的赋作”错,原文最后一段“宋玉作为屈原文学的继承人,实现了由楚辞向楚赋的转变,创作了《高唐赋》等”,并非因为宋玉实现了由楚辞向楚赋的转变,才创作了《高唐赋》、《神女赋》等大量的赋作。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 25 - 项,“《楚辞》的其他作者都在屈原创作精神的感召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错,原文最后一段“宋玉和王逸……也是《楚辞》的主要作者”,所以并非其他作者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宋玉和王逸继承了屈原……的创作精髓”并非“创作精神”。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诗经》和《楚辞》反过来又发扬和光大了汉水文化”错,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宋玉和王逸继承了屈原……的创作精髓,发扬和光大了楚文化和汉水文化”。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咨询机构IDC最新发布的报告预测,2019年大数据与商业分析解决方案全球市场的整体收益将达到1896.6亿美元,相比2018年增长12.1%。在2019年-2023年的预测期内,全球大数据市场相关收益将实现13.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并预计总收益于2023年达到3126.7亿美元。 - 25 - 未来五年,由于政策支持以及多方技术融合,中国大数据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该机构预测,2019年中国大数据市场总体收益将达到96亿美元,2019年-2023年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3.5%,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到2023年,市场规模则将增长至224.9亿美元,从技术上看,大数据相关硬件在2019年中国整体大数据市场中占比最高,达到45.2%;大数据相关服务支出和软件收益的占比则分别为32.2%和22.6%。而到2023年,随着技术的成熟与融合以及数据应用和更多场景的落地,软件规模占比将逐渐增加,服务相关收益占比保持平稳发展的趋势,而硬件规模在整体的占比中则逐渐减小。硬件、服务、软件三者的比例将更为相似,逐渐趋近于各占三分之一的权重。 (摘自2019年09月18日《人民邮电报》谢静的《中国大数据市场保持稳定增长》) 材料二: 根据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44万亿GB,其中我国的数据量占比18%,人类已经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数据安全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重要数据是国家数据安全管理政策中的核心概念,影响国家安全,影响公共利益”,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表示。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安全官刘志乐认为,作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大数据是保护的重中之重。“保障数据安全,打造一个更安全、更明朗、更健康的网络空间,需要网络安全从业企业和政府、科研力量以及社会共同努力。” “随着海量数据的进一步集中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安全正成为大数据快速发展的瓶颈”,中国工程院沈昌祥院士在题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与网络安全”的报告中表示,大数据信息安全主要集中体现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个人设备安全、供应链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杀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的传统“老三样”难以应对人为攻击,且容易被攻击者利用;找漏洞、打补丁的传统思路不利于整体安全。 “要主动为网络信息系统培育免疫能力,实施主动免疫可信计算,在计算运算的同时进行安全防护,以密码为基因实施身份识别、状态度量、保密存储等功能,及时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与排斥进入机体的有害物质”,沈昌祥院士表示。 今年5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办法》),对公众关注的个人敏感信息收集方式、广告精准推送、APP过度索权、账户注销难等问题进行了直接回应。论坛上,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处长陈吉学对《办法》中涉及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建立共享转让重要数据的风险评估制度、建立数据安全管理认证制度、网络运营者数据安全管理责任四大方面进行了介绍。 - 25 - (摘自2019年09月19日中国经济网《业内畅谈大数据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亟待出台标准规范》) 材料三: 2017年以来,贵州省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在全国设区的市一级层面制定出台三部大数据地方性法规,将大数据立法与大数据发展中的难点痛点、民生热点紧密结合,用创制性地方立法的方式为大数据发展保驾护航。 “大数据地方立法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先例可循,如何让大数据立法立得住、行得通、接地气、有实效,是不小的难题。”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陈寿宇说,在大数据立法工作中,他们准确把握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定位,恪守“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地方立法原则。 “三部《条例》的出台实施,已初步构建起贵阳大数据立法领域的体系性框架。”李忠表示,未来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将立足贵阳大数据发展应用的实践,加强调查研究,加快经验做法的总结提炼,及时推进立法权限内的相关立法,让贵阳的大数据立法领域有一个更加完善、科学的体系性框架,为贵阳大数据发展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摘自2019年08月29日《人民日报》《立法护航大数据发展》) 4. 下列对咨询机构IDC预测的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9年大数据与商业分析解决方案全球市场的整体收益将达到1896.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2.1%。 B. 中国大数据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2019年大数据市场总体收益将达到96亿美元,2019-2023年预测期内的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C. 中国大数据市场到2023年,市场规模则将增至224.9亿美元,其中大数据相关硬件在整体大数据市场中占比最高。 D. 到2020年人类已经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全球数据总量将达44万亿GB,中国的数据量将占全球数据总量的18%。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到2023年,由于技术的成熟与融合以及数据应用和更多场景的落地,人们会更加重视软件,轻视硬件,硬件、服务、软件三者的比例将更为相似。 B. 大数据是国家的基础战略性资源,信息安全愈来愈重要。信息安全正成为大数据快速发展的瓶颈,传统的找漏洞、打补丁思路难以确保大数据信息安全。 C. 主动培育网络信息系统免疫能力,实施主动免疫可信计算,在进行计算的同时采取安全防护等措施,可以有效保障大数据信息安全。 - 25 - D. 从贵阳制定出台三部大数据地方性法规可推知,创制性立法是为了填补法律法规的空白或者补充法律法规的规定而进行的创制新的法律规范的活动。 6. 如何促进中国大数据稳定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A 6. ①保障数据安全,需要企业和政府、科研力量以及社会共同努力。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多方技术融合。②通过网络安全从业企业和政府、科研力量以及社会共同努力,保障数据安全,打造一个更安全、更明朗、更健康的网络空间。③出台标准规范,推进大数据立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其中大数据相关硬件在整体大数据市场中占比最高”错,材料一第二段“大数据相关硬件在2019年中国整体大数据市场中占比最高”,并非2023年,而是2019年。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A项,“人们会更加重视软件,轻视硬件”错,材料一第二段“软件规模占比将逐渐增加……硬件规模在整体的占比中则逐渐减小”,并没有体现人们更加重视软件,轻视硬件。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 25 -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未来五年,由于政策支持以及多方技术融合,中国大数据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可知政策支持和技术融合使大数据稳定发展,所以要继续促进中国大数据稳定健康发展,仍要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二可知“信息安全正成为大数据快速发展的瓶颈”,所以要继续促进中国大数据稳定健康发展,就要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由材料三可知大数据相关立法没有先例可循,所以更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力量和社会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为心累 魏启扬 人在旅途,总会有累的时候。累有不同的累法,有的人活得身累,有的人却是心累。 我最崇拜我父亲的累法。父亲年轻时当过兵,挖过煤,然而大半生则行走在黄土地里。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就像一头不知吃草只知耕耘的老黄牛,终日不停不歇地在艰难中爬行。在靠挣工分的年代,父亲干的活最多最苦最累,可挣的工分却比别人少一等,对此父亲从不抱怨。每天收工回家,疲惫的父亲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卷一支“小喇叭”,坐在门前杏树下吞云吐雾,那是瘦弱的父亲劳累一天后最惬意的一点时光。夜幕里的父亲,就像土屋前的一尊石像,让我们几个孩子从心底感到踏实。那些年代,我们老家不通公路,父亲托人说情找到一个为供销社当背夫的活儿。每天鸡叫头遍,父亲便踏上背夫之路。从一个商店到另一个商店,要趟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谷,最后还要从山谷到山顶爬一大段陡坡路。父亲每次背着一百四五十斤的货物,来回三四十里路程,常常是夜半才回家。那时缺钱缺粮,父亲背货很少携带午饭,即使是早晚两顿到肚的饭菜也是不见油水。父亲从不对人诉说自己的苦累和艰辛,在他的脸上,似乎永远挂着那不变的微笑和慈祥。 - 25 - 这就是我父亲曾受过的累。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背夫,是一个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他的累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遥不可及无法想象的。但是,从杏树下父亲的那种坦然,夜灯下父亲为准备第二天重上背夫之路的那种从容,我知道父亲的心并没有像压在他身上的货物那么沉重。 其实,身累并不可怕,真正让人累得喘不过气来的是心累。 我有一位朋友,其职业在现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是足以让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单位虽不是最好,但双休日照休,节假日照放,上班时更不用担心日晒雨淋,工资虽不高,但也称得上是铁饭碗。不知为什么每次见面交谈时,他满肚子的抱怨之声扑面而来直让人喘不过气。我不明白,有条件好好地生活,却为什么生出那么多的烦恼,让那么多的“不公平”、“不合理”将自己折磨得如陷入茫茫沼泽之地不能自拔,让自己的生活因这些烦恼而变得黯然失色。 我时常会忆起老家门前那棵杏树下父亲的身影,想起父亲艰难爬行后挂在脸上的那种坦然和从容。我不敢肯定在那个时代父亲是乡邻中最累的一个,但我却敢肯定父亲所承受过的生活压力、所经历过的艰难困苦一定是最大最多的。然而父亲的心却永远是简单的,平静的,在他心底唯有的希冀,就是用他那单薄的躯体,为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撑起一片生存与成长的蓝天。 心不累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人在生活中,有欢乐也有忧愁,有喜悦也有烦恼,有甘甜也有困苦,有顺势也有逆境,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幸福也有辛酸,对于这些众多的可能,我们将如何面对呢?可能每个人都希望多有阳光,少有冰雪。然而,当冰雪就在你的脚下的时候,唯有选择前行,将冰雪留在身后,去迎接新的阳光。或许换一种心境,去对待眼前的一切,即使是身处逆境,却仍然可以到达心灵的彼岸。冰雪融化之后不就是滋润万物的甘露和养分吗?茫茫雪皑将所有枯残存储起来,我们的心境是否也应该像这洁净的山川田野一样静然?这正如哲人所言:越过山峰便是平川,寒冬过后春天就会到来。 古人说:山不转路转,石头不转磨子转。这对于我们养心也是一剂良方。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顺着一条路可以走到底,有时也可能走进死胡同。如果真的遇到了死胡同,我们改变一下方向,可能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社会,身处这种纷繁复杂的环境里,如果我们少一些物欲,少一些轻浮,我们的心也就会宁静许多。心灵的路要靠自己开凿,唯有不给自己设障碍,多给自己找出路,才是吾心不累的良方。 (选自2011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5 - A. 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人在旅途,难免有累,有人身累,有人心累,二者必居其一。 B. 文章层次清晰,第一自然段的人生感悟引出关于父亲和朋友的故事;第四自然段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C. 父亲“坐在门前杏树下吞云吐雾……”的形象多次出现,其用意一是用杏树衬托父亲高大的形象,二是表现父亲虽生活艰难但感到惬意满足的快乐心情。 D. 文中描写父亲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赞美他的勤劳、坚韧和敢于吃苦的品质;同时,对那些时时抱怨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人们给予了无情的鞭挞。 8. 文章第五段写朋友的烦恼,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9. 作者说“心不累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请说说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7. B 8. ①在内容上,此段生动呈现了社会上心累现象。②朋友的身不累心累和父亲的身累心不累形成对比,引发读者思索正确的人生选择。③结构上,照应上文的“心累”,为后文“心不累”的议论作铺垫。 9. 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每个人要用坦然的心态来接受,应保持平和从容的生活态度;人们要从生活中悟得乐观向前的生存哲理,少一些物欲,努力达到宁静淡然的人生境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二者必居其一”错,文章第一句话“人在旅途,总会有累的时候。累有不同的累法,有的人活得身累,有的人却是心累”,当然也会有不累的时候,此项说法绝对; C项,“用杏树衬托父亲高大的形象”错,文中写父亲坐在杏树下只是为了表现父亲虽生活艰难但感到惬意满足的快乐心情; D项,“对那些时时抱怨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人们给予了无情的鞭挞”错,原文第二段“父亲干的活最多最苦最累,可挣的工分却比别人少一等,对此父亲从不抱怨”、“父亲从不对人诉说自己的苦累和艰辛,在他的脸上,似乎永远挂着那不变的微笑和慈祥”,所以“父亲”并没有对那些时时抱怨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人们给予无情的鞭挞。 故选B。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第五段写朋友心累的故事,承接上文“其实,身累并不可怕,真正让人累得喘不过气来的是心累”,引起下文议论“心不累”;“朋友”是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代表,“但双休日照休……他满肚子的抱怨之声扑面而来直让人喘不过气”“我时常会忆起老家门前那棵杏树下父亲的身影,想起父亲艰难爬行后挂在脸上的那种坦然和从容”通过写“朋友”的事例和父亲的身累心不累形成对比,引发读者思索正确的人生选择;为描写“心累”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心不累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这句话在原文第七段开头,仔细阅读第七段,可以找出以下几个关键词:坦然、从容、乐观、宁静,这四个关键词就是使人达到“心不累”境界的最好方法,尤其注意最后一句话“越过山峰便是平川,寒冬过后春天就会到来”,走过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就会迎来不一样的人生。人们要从生活中悟得乐观向前的生存哲理,少一些物欲,努力达到宁静淡然的人生境界。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武皇帝讳邕,字祢罗突,文帝第四子也。母曰叱奴太后。魏大统九年,生于同州,有神光照室。帝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文帝异之曰:“成吾志者,此儿也。”孝闵帝践阼,拜大将军,出镇同州。明帝即位,迁柱国,进封鲁国公,领宗师。甚见亲爱,参议朝廷大事。性沉深,有远识,非因问,终无所言。帝每叹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25 - 武成二年,即皇帝位,大赦。幸太学,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而问道焉。集群臣,亲讲《礼记》。诏诸胄子入学,但束脩于师,不劳释奠。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葬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诏曰:“衰麻之节,苫庐之礼,率遵前典,以申罔极。百僚以下,宜遵遗令。”于是遂申三年之制,五服之内,亦令依礼。召大将军以上于大德殿,亲谕以伐齐之旨,言往以政出权宰,无所措怀,自亲览万机,便图东讨。恶衣菲食,缮甲练兵,数年以来,战备稍足,群臣咸称善。亲帅六军,入齐境,……禁伐树残苗稼,犯者以军法从事。亲帅诸军,攻拔河阴大城。攻子城未克,身有疾,班师。建德五年冬十月,帝复谕群臣伐齐,诸将多不愿行。帝曰:“机者事之微,不可失矣。沮军事者,以军法裁之。”帝每日亲督战,乘常御马,从数人巡阵。所至辄呼主帅姓名以慰勉之,将士感见知之恩,各思自厉。帝幸晋州,仍率诸军追齐主。诸将固请还师,帝曰:“纵敌患生。卿等若疑,朕将独往。”诸将不敢言。大军次并州,诏齐王公以下,示以逆顺之道,于是齐将帅降者相继。突厥入寇幽州,帝总戎北伐,六月丁酉,帝疾甚,还京。其夜崩于乘舆,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本纪·卷十》)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葬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 B. 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葬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 C. 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葬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 D. 皇太后叱奴氏崩/帝居倚庐朝夕/共一溢米/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葬后于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践阼,指登上践阶(古代庙寝堂前东阶)主位,文中指孝闵帝登上主位,行封官之礼。 B. 束脩,古代相馈赠的干肉礼物,儿童入学用束脩作为拜师礼物,以示对老师的尊重。 C. 五服,古代丧服制度,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 D. 班师,还师,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武皇帝未当皇帝之前就深得前几任皇帝赏识,明帝时更是深受皇上器重,参与朝廷大事。 - 25 - B. 高祖武皇帝很重视教育,亲临太学,主动向儒学长老请教,下令让王公子弟入学读书。 C. 高祖武皇帝极力推进汉化政策,亲自向群臣讲授儒家经典《礼记》,带头践行汉文化丧葬礼仪,为母亲守孝三年。 D. 高祖武皇帝生活简朴,谋划长远,注重军事训练,亲帅大军,身先士卒,一举灭掉北齐,为后来天下统一奠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每叹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所至辄呼主帅姓名以慰勉之,将士感见知之恩,各思自厉。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明帝经常赞叹说:“这个人平常不多说话,一说话就说到点子上。” (2)每到一处就马上叫出主帅的名字加以安慰勉励,将士们感激被知遇的恩情,人人都想激励自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根据句意断句。“朝夕”是“共一溢米”的状语,期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 “累旬乃止”,是说几十天以后才恢复正常,表意完整,应断句,“群臣表请”是说群臣上表请求宇文邕多吃一点,“请”应属于上一句话,排除A项。 故选C。 这段话翻译为:皇太后叱奴氏去世,周武帝住进了守丧的简陋茅棚,早餐和晚餐只吃一溢的米饭。群臣上表请求宇文邕多吃一点,而武帝不听。几十天以后才恢复正常。安葬文宣皇后于永固陵,在送葬时,宇文邕脱去上衣,赤着脚走到陵地。 【1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文中指孝闵帝登上主位,行封官之礼”错,践祚:指登上践阶(古代庙寝堂前东阶)主位,也可指帝王即位。此处应指“帝王即位”。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一举灭掉北齐”错,由原文“亲帅六军,入齐境”、“帝复谕群臣伐齐”、“于是齐将帅降者相继”可知并非一举灭掉北齐。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重点字:(1)“夫人”,这个人;“中”,说到点子上,抓住要领。(2)“辙”,就;“慰勉”,安慰勉励;“见知”,“见”表被动,被,“见知”,被知遇;“厉”,奋勇效命。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 25 - 译文: 高祖武皇帝名邕,字祢罗突,是文帝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叱奴太后。西魏大统九年,他出生于同州,出生时有神光照亮房间。年幼时孝敬长辈,聪颖机敏有器度禀赋。文帝认为他很不一般,说:“能够完成我的志向的,一定是这个孩子。”孝闵帝即位后,他被拜为大将军,出京镇守同州。明帝即位,升为柱国,晋封为鲁国公,领宗师。他很受明帝的宠爱,朝廷大事,多与他一起商议。武帝性情沉静稳重有眼光见识,除非有人征求他的意见,他从不开口多言。明帝经常赞叹说:“这个人平常不多说话,一说话就说到点子上。”武成二年,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武帝亲临太学,任命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并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召集大臣们,亲自宣讲《礼记》。下诏规定各位王子入学,只是送给教师十条干肉作为酬礼,不必举行置爵祭奠先师的礼仪。皇太后叱奴氏去世。武帝居住在中间用木搭建的草庐中,从早到晚一共才吃一溢米。群臣上表请求,几十天后才停止。将文宣皇后下葬在永固陵,武帝袒衣赤足到文宣皇后陵地。下诏说:“身穿缭麻,居住草庐的礼节,要遵循从前的典制,以表达对父母的无限哀思。百官以下,都应依照先人的遣命。”于是就重申守丧三年的制度,在五服之内,也下令遵照这种礼仪……在大德殿召集大将军以上的官员,亲自向他们发布讨伐北齐的诏书,认为从前因为政令出自权臣,(皇帝)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就亲自总理朝政,接着考虑向东讨伐北齐。穿粗衣吃薄食,修理锁甲整治兵器,几年来,军备逐渐充足,群臣都说好。亲自统率六军,进入北齐境内,禁止砍伐树木、践踏禾苗庄稼,违反的人按军法处置。武帝亲自率领各军攻占河阴大城。接着进攻子城,没有攻下来,武帝生病,周军班师回去。建德五年冬天十月,武帝再次宣告群臣讨伐北齐,将领们大多不愿前往。武帝说:“时机是事情成败的关键,不可以丧失。如果有人阻挠我的军事计划,我会以军法惩处他。”武帝每天亲自督战,骑着一匹他平常骑的马,带着几个随从到阵地巡视指挥。每到一处就马上叫出主帅的名字加以安慰勉励,将士们感激被知遇的恩情,人人都想激励自己。武帝前往晋州,随后又率各军追赶北齐国君。将领们一再请求回师,武帝说:“放纵敌人会产生后患。你们如果有所疑虑,我将单独一人前往。“将领们才不敢反对。大军驻扎在并州,诏令北齐王公以下的人,向他们示以抵抗和归顺的政策,自此北齐的将帅,相继投降。突厥侵犯幽州,武帝统率大军北伐,六月丁酉日,武帝病重,返回京师。当天夜晚,武帝死于车驾上。当时他三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郊外 - 25 -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首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城里不知春天来临,突出城外春光烂漫,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B. 唐诗颈联诗人用比喻和听觉、嗅觉描写等手法,表现郊外景色的美丽,抒发内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 苏诗颔联写岭上笼罩着白色的雾霭,树梢上挂着报晓的铜锣,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雨后晨景图。 D. 苏诗尾联写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表现出山村生活的生机勃勃,寄托着诗人对农人生活的向往。 15. 赏析第二首诗中的画线句。 【答案】14. C 15. ①意象选取——诗人选用野桃、溪柳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生机盎然意境。②表现手法——运用拟人和寓情于景的手法,将作者的喜悦之情寄于自然景物之中,使感情表达形象生动、富有情趣。③情感表达——表达了作者饱览秀美明媚春光时的愉悦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苏诗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意思是: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似挂着铜锣。“树梢上挂着报晓的铜锣”错,原句是指太阳形似铜锣。 故选C。 - 25 -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意思是: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诗人选用野桃、溪柳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意境。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前者不明言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来;不直说“野桃”高过竹篱,而以“竹篱短”3字从侧面加以烘托。后者不写溪边柳的枝条被春风吹得摇曳多姿,而写它在自由自在地自我摇动,给人以“溪柳”在主动地翩翩起舞之感。这样写,就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跃然纸上。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句子:“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生物寿命的短暂。 (3)杜甫在《蜀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熔铸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和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答案】 (1). 潦水尽而寒潭清 (2). 烟光凝而暮山紫 (3). 朝菌不知晦朔 (4). 蟪蛄不知春秋 (5). 出师未捷身先死 (6). 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以及文化常识掌握情况。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潦”“凝”“菌”“晦朔”“蟪蛄”“捷”“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生活幸福美好;葫芦吸收万物精华,寓意着健康长寿;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意味“子孙繁茂”;葫芦上下球体 ,符合“和合”的理念;葫芦“大肚小肚”,代表着“能容”的胸怀。葫芦代表的吉祥文化是 的。 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许多国家的沿线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类之处。历史文献显示,( ),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予以 。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 ,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其核心理念开放包容也与许多国家的葫芦文化息息相通,因而赢得沿线各国的支持。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浑然一体 多极化 验证 说明 B. 浑然天成 多样化 证实 表明 C. 浑然一体 多极化 证实 说明 D. 浑然天成 多样化 验证 表明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许多国家的沿线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通之处。 B. 不仅我国人民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许多国家的沿线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类之处。 C. 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的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类之处。 D. 不仅我国人民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的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通之处。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5 - A. 在“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上,中国人民与印度人民有共识 B. 中国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印度人民有共识 C. 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 D. 葫芦“多子多孙”文化寓意是印度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共识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注意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第一空处:浑然一体,也说混然一体,融和成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浑然天成,谓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此处指葫芦上下两个球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应该选择“浑然天成”。 第二空处:多极化:使变为有两个以上的重心。例如:~发展;世界~。多样化:就是种类形式多。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根据语境应该选择表达样式种类多的“多样化”。 第三空处:验证,经过检验得到证据证明是否可行或者对错。证实,证明确实、真实;验证侧重检验;证实强调真实性。此处的语境是“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来证明“这一点”的真实性,所以“ 予以”后应该填“证实”。 第四空处:说明,通过解释说明白,强调直接性。表明,通过具体现象加以表现,强调间接性,由现象看本质。此处的语境是指通过“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能够证实“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此处体现的是“间接”证实,而不是“直接”证实,所以确定最佳选择是“表明”。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具体包括关联词语和定语位置,平时复习应该充分了解常见病句,以及应对技巧。比如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放主语前,一致时关联词放主语后面。 D - 25 - 项,递进关系的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关联词“不仅”应该放在第一个主语“我们”前面,所以AC关联词位置不当,排除 ; “一带一路”许多国家的沿线人民”沿线应该紧邻“一带一路”做“许多国家”的定语,所以排除AB; “相通”,相通,指彼此沟通;连通;互相通融,强调有交集;相类,相像,根据前语境“葫芦文化与我国的有通融、接近之处”强调某些方面互相通融,有交集,与后语境“息息相通”相照应,并非强调二者整体或外在相像。排除BC。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题,即补写语句的能力,属于连贯得体衔接方面的内容。 C项,结合后语境,“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重点谈的是印度的文化,所以C项陈述对象为“印度人民”衔接最紧。AB陈述对象却是“中国人民”,D项陈述对象为两国的“文化”,与下文内容不能紧相照应。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空不超过15个字) 辣椒能把人辣出眼泪、辣出鼻涕、辣出汗水,不爱吃辣椒的人不禁要问:“人们何苦要吃辣椒?”________:一是它的营养丰富;_______;三是能增进人的食欲。每100克辣椒的维生素含量大于100毫克,在蔬菜中占首位。此外,辣椒还含有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谚语曰:“三个辣椒,顶件棉袄。”辣椒中的辣椒素对人体具有刺激作用。__________,神经就迅速把“烧灼”信息传给大脑,大脑便让身体处于戒备状态,使心跳和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从而使人感到“发热”。大脑还同时指挥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这就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 【答案】 (1). ①这是因为吃辣椒有三个好处 (2). ②二是能驱风散寒(此处答“有刺激作用”不能算对) (3). ③辣椒素一旦接触口腔中的神经末梢(此处一定要出现“神经末梢”或“神经”等类似表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 25 - 第一空前面是问句,所以第一空所填应是原因,后文分三点阐述辣椒的好处,所以此处填:①这是因为吃辣椒有三个好处;第二空前文是“一是……”,后文是“三是……”,所以此空应填吃辣椒的第二个好处,“二是……”,再看后文“三个辣椒,顶件棉袄”得出第二空应填:②二是能驱风散寒;第三空前文说“辣椒素对人体具有刺激作用”,后文说“神经就迅速把‘烧灼’信息传给大脑”,提取此空关键词“辣椒素”“神经”,由此可以得出第三空应填:③辣椒素一旦接触口腔中的神经末梢。 21.襄阳市某中学将举行2020届毕业生成人礼。以下是×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修改。 邀请信 尊敬的各位家长: 我校将于2020年5月4日早8时在明德广场举行2020届毕业生成人礼,我们谨代表全班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拔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班班委会 2020年4月16日 【答案】①家父家母家长(您) ②实属是删去“实属”或“是” ③惠赠敬赠 ④抽出时间拨冗删去“抽出时间”或“拨冗” ⑤敬谢不敏深表感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家父家母:对他人称自己的父母用家父、家母,表示谦卑,此处运用不当,可改为“家长”或“您”; “实属是”是语病,句式杂糅,“实属”和“是”意思相同,可任意删去一个; - 25 - 惠赠:别人赠给自己;敬赠:自己赠给别人。根据语境,是说“我们”赠给家长礼物,所以此处应用敬赠; “抽出时间拔冗”句式杂糅,“抽出时间”和“拔冗”意思相同,可任意删去一个。 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不适用于此语境,可改为“深表感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盐铁论》)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安之若素方能翩若惊鸿 佛曰:天机不可泄露。世事沧桑,大多说不清道不明,纵使你细加揣测,又能明白多少过往,预料多少未来?所以安之若素方能翩若惊鸿。 古人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并非所有的等待都能换来春暖花开,也并非所有的坚持都会灯火通明,人的烦恼往往来自其执念。佛曰:万事皆空。人世间,刻舟求剑只能换来一场空,每个人最终都会赤裸裸地归去,一丝云彩也不能带走。但是,结果并非全部,人生这个旅途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你不会因为花终将枯萎而避免了一切开始。人生如渡,平常心最重要;也许命适早已经写好刷本,我们都只是入戏的戏子,所有勉强得来的结果都不会是最终的结果,安之若素,方得始终。 德国女总理默克尔,原是社会主义东德的化学工程师,她依然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访问北京,她拒绝住总统套间,早餐与大家一起吃自助餐。而她夹面包片时,不小心掉落了一片,她很自然的蹲下拾回自己的盘子。颗平常心,让她质朴而伟大。 - 25 - 然而,佛家所说平常心并非一味堕落的无为之心,扯着一切顺其自然的幌子而安于碌碌无为是一种谬论,强行给自己下结论本身就违背了常理。古人亦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即使你无法改变已经走过的路,但你依然可以决定将要走的路。在我看来,贝多芬曾经被命运下了禁行令,然而他吃的苦受的难正是他的通行证,涅槃方能重生。 不必埋怨你的舞台上还是一片漆黑,它只是在给你更多的时间做幕后人,每个戏子即使出演的时间再短,也终将出现在聚光对下,昙花一现也有其倾城之美。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不必彷徨,不必怀疑。你来到了人世,自然有你的使命,你并非为了一生碌碌无为而来,更不是为了一生怨天尤人而来,也许我们生来平凡,但请你拒绝平庸。 当命运无法改变时就去接受它,接受不了就去改变自己,做一个“明者”“知者”,没有什么会是永垂不朽的。如果生活绊倒了你,你要爬起来跟它说:来,我们三局两胜。在这漫长的斗争中,会有受伤的时候,往往敌人比我们更加强大,但毋庸置疑,我们终会握手言和。你并非命运的奴隶,也终就不会是命远的主人,谨慎行走于世间时愿你享受诗和远方。 花开终有时,唯愿那时的你,翩若惊鸿。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审题: 这是一道名言组合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四句名言组成,分别选自《盐铁论》《论语》《庄子》《孟子》。题目的要求“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首先,要明确每一句名言的内涵。第一句强调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讲究因时、因世而为;第二句强调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毅精神;第三句强调顺应自然与规律,乐天安命;第四句强调懂得取舍。其次,要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要体现所选两句的某种关系,如包含、并列、递进、条件、对立、一分为二等。因此本题可多角度立意。如,①②结合,可理解为当时代进步,事情的发展会推着人向前,这时即便有些事你觉得困难,也要迎难而上,由此可提取出与时俱进、努力奋进等立意;①④结合,则可提取出与时俱进,积极有为等立意;②③结合,可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为而为之“,在什么情况下“安之若命";②④结合,则可从"有所为"的标准上分析,得出对的事要为,并且要迎难而上的观点;①③结合,可写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变化等;③④结合,可写不为不义之事,即使有危险也安之若命等。 参考立意: ①②结合,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努力奋进,随时而动等; ①④结合,与时俱进,积极有为等; ②③结合,关乎道义不可为而为之,顺应规律安之若命等; - 25 - ②④结合,不为不义之事,正义之事不可为亦迎难而上等。 ①③结合,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变化等; ③④结合,不不义之事,即使有危险也安之若命等。 素材: 1.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明代张居正 2.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宋代苏轼 3. 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伦理学史》。针对清朝末年中国思想文化界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蔡元培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他把散见于中国古书中的"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激励人的说法概括综合为"与时俱进"。 行文结构: 本题没有限制文体,如写议论文,此题可采用对比式的结构行文,首先明确选择哪两则名言,然后通过分析这两则名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再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此题可围绕“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变化”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引用张居正的名言,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然后再列举反面事例,分析不能审时度势的危害性,前后形成对比,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名言名句类型的作文要写好,首先是解读名言名句的意思,其次才可能结合名言名句的内涵准确立意。而要真正理解名言名句的内涵最好能结合其产生的背景,以及材料中给这些名言 名句附加的限定来理解,如名言名句的作者、创作背景。忌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本题要求从所给的句子中,选择两个确定立意,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可选出两个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具体写作时,如选择议论文,则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则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