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解析

- 1 - 考点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近年在考查形式上有所创新, 题目不仅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而且要求会从文本的角度 展开思考分析,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从旧知中获得新知,对某些观点态度进行 分析判断,要求考生具有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设题角度一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相关知识|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将文本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内容用简明扼要的 几句话表达出来,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各部分的 内容归纳成一种观点或态度,是归纳整理的过程。 论述类文本的归纳概括,是对命题人就这一能力命制的选项的判断,“归纳内 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放在一起考查。 |方法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三个突破角度 1.从核心语句突破。文章中能领挈全文的某一词语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文章、 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这种词语或句子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文章中 间或标题中。 2.用层层概括突破。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可以在理解和分 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相关文字信息反复筛选、层层概括、综合归纳,然后运 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3.挖隐含信息突破。隐含信息有时体现在文章的关键语句中。文章的关键语 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 意义挖掘出来,才算真正理解阅读材料,吃透作品的含意,从而准确地归纳和概 括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隐含信息有时还体现在文章的注释、说明中。 |解题示例| 【例】 (2019 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 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 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 - 2 - 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②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 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 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 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于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 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 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 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③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 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 《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 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 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 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 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 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 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④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 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 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 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 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 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 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 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 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 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 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 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 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 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 作用。 [思维流程] 第一步:知观点——从核心语句突破 (微指导)通读全文可以发现:文章就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议论,认为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要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必须坚持以人 为本,活态保护;不能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轻活态传承。 第二步:析选项——用层层概括突破 (微指导)A 项错误,原文只是说“(使其‘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 文化内涵”,对能否获得成功,并未有明确的说明。 (微指导)B 项错误,原文只是说“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 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并非所 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 (勤动手)C 项 C 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说法错误,原文说这样“能较好 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 (勤动手)D 项 D 项说法正确,对应的是“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 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组织答案] [答案] D 设题角度二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4 - |相关知识| 1.了解论点的提出方式,准确把握观点 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 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的要 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 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的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 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 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这种观点的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 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2.掌握必要的逻辑推理,学会合理推断 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有时选项 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表述是否符合原意,而是侧 重于思考,侧重于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 它要求考生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由此推彼、由已知推未知的以分析综 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这种推断关系,往往表现为论据与观点的推断,或者 是因果推断、条件推断、对比推断、取舍推断、目的推断、三段论............................等等。要掌握 一些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常见的推理形式: 推理 形式 特点 举例 试题中的表现 常见 错误 充分条 件假言 推理 有之必然,无之 未必不然 如果天下雨,那 么地上就会潮 湿 “ 如 果 …… , 就 ……”“ 若…… , 则……”“只要……, 就 ……”“ 一 旦…… 就”等 强加因 果、说法 绝对,以 偏概全 - 5 - 必要条 件假言 推理 有之未必然,无 之必不然 只有人人都献 出一点爱,社会 才会变成美好 的人间 “ 只 有 …… , 才 能 ……”“ 除 非…… 才 ”“ 除 非 …… , 不……”“没有……, 就没有……”等 说法过于 绝对、武 断,以偏 概全 因果 推理 从结果出发,寻 找原因;从原因 出发,寻找结果 因为天下雨,所 以地上潮湿;地 上潮湿,因为天 下雨了 “ 因 为 ”“ 由 于 ”“ 因 此 ”“ 因 而 ”“ 以 致 ”“ 致 使”“从而”“就在 于”“说明了”等 曲解文 意、强加 因果、因 果倒置 三段论 推理 “大前提”+ “小前提”推 出“结论” 所有的偶蹄目 动物都不是昆 虫,牛是偶蹄目 动物,所以牛不 是昆虫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前 两项有一项错误,结论 就错误 无中生 有、强加 因果、张 冠李戴 |方法思路| ★从四个角度推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立足全局,整体解读 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中找到,但是只要依据文本,在整 体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观点 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征引的事实材料和文献资料。分析这些材料的含 意和其在文中的作用,是推断作者观点的重要手段。 3.梳理信息,准确判断 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些内容是文本没有、命题者强加 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有些内容是别人的观点。 4.识别陷阱,辨清关系 分析选项中的条件和结论,注意各种逻辑关系方面的陷阱,如部分与整体、 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前期与后期等,着眼整体,从而做出准 - 6 - 确合理的判断。 |解题示例| 【例】 (2018 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 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 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 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 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 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 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 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 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 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 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 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 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 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 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 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 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 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 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 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 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 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 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 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 - 7 - 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 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 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从题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可知,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观点 态度的把握能力。文章认为城市的文明弹性是一个动态的和谐,过于绵柔、松散, 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城市文明弹性要注意空间弹 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这对城市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准确理解题目要求和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找出选项在文本中的出处或 说法依据。 第二步:找角度 (勤动手)A 项依据 A 项须依据整篇文章,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城市文明的弹性,但没有提及 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之间的关系。故 A 项强加关系。 (微指导)B 项观点来自原文第三段。依据原文“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 段”,正在兴起的城市和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制度的功能不完全相同,说 法正确。 (勤动手)C 项依据 C 项依据原文第四段:“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 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 - 8 - 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可知说法正确。 (微指导)D 项的依据在原文第四段:城市的意义弹性是“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 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 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可知“没有直接关系”的说法正 确。 [组织答案] [答案] A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所谓家集,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汇辑了家族历代成员著述的特殊学集。科名 累世的家族,会将其先辈的制艺、朱卷等搜辑成集以彰显荣耀,还可“用诏后人”, 起到示范、教育的功用:有的家族整理家集不限于采选诗文,而是将一族的文学 及学术成果辑为丛书,内容丰赡,体现家族积淀;有的则在家集中专收某一特定 文体,这种集中性地创作与搜集,突出了家族的诗文创作理念。这些不同的家集 形态,令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性变得多样。 家集的文献材料虽是采于家族历代成员,但要纂成一集,自然要有一人或几 人来谋定体例。因此,家集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文学创作结晶,但同时也会受到个 人意志的影响。正是在家族整体与整理者个人的双重影响下,清代家集才表现出 如此的多样性。 清代家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对于窑族文学与地域文学而言都具有重要 的研究价值。清代家集在地域分布上不平衡。据统计,江浙两省仅占省数的 10%, 但家集数量已超全国的半数。在同一区域内,“声气相求”,家族之间或仿效、 或竞争,很容易就形成了某种风气,这或许还能反映出家集的编纂与清代文学在 地域上的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联。家集并非为“仅一个家族可见的朋友圈”,家 族与地方风气、地域流派有频繁的互动。同一地域流派(如桐城派、阳湖文派、常 州词派等)的家族之间相互仿效,唱和、题跋,形成超越姻亲谱系的地缘与血缘、 学缘交融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影响到家族文学和地域文学的创作与传承。故而 在文学研究价值外,家集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 的“战争与和平”,还可以揭示该背景之下家族成员如何推进文学的传承。 家集中所描绘的家族生活图景,或如“青灯伴子”“闺中唱和”“儿侄夜读”“兄 - 9 - 弟酬唱”“卷轴自娱”等,常常会令人感到非常温馨、和谐,并对家族文学的一脉 相承而感动。就目前可得见的家集刻本而言,以道光至光绪年间数量为丰,尤以 光绪朝为最,这并非说明战乱促进了家集的繁荣,而是从侧面反映出战乱后人们 对家族文学传衍的断裂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因此大家纷纷搜文理稿,整理家 集,以盼能保存旧籍、继往开来,将书香风雅传承下去。 (摘编自杨珂《清代家集与家族文学传承》,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续有成员为官的家族,其家集的功名目的明显,而其诗文方面就会弱于 其他家族。 B.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之间互动频繁,会形成家学传衍与地域文学发展相互 间的影响。 C.文学、教育价值是家集编撰之初的主要用意,但它是时代的反映而具有了 史料价值。 D.和平时期,虽然没有文化传衍断裂的忧患意识,但传承书香风雅依然推动 家集编撰。 解析:选 A A 项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只是说“科名累世的家族,会 将其先辈的制艺、朱卷等搜辑成集以彰显荣耀……”,但并没有说家集中就没有 诗文的内容,或者诗文的内容就弱于其他家族,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