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绝密★启用前 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勿斋记 ‎(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千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墨竹赋 ‎(宋)苏辙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裱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 ‎“至若丛薄之馀,斤斧所施。山石荦埆,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信物生之自然信:诚然,确实 B.庐乎修竹之林庐:搭建茅庐 C.绝涧谷而蔓延绝:横穿 D.蹇将抽而莫达达:达到 ‎3.(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嗟壤同而性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与可以墨为竹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猗猗其长,森乎满谷以吾一日长乎尔 D.而养生者取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4.(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墨竹赋》是以对话体结构全篇的一篇赋作。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B.与可指出画竹必须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这段文字既是展示竹的神韵的美,也是表现画家胸襟的美,同时又是表现艺术构思的过程,情、理、物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C.爱竹的与可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D.文末借助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把题旨升华到了“万物一理”这个社会生活根本原则上。‎ ‎5.(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视 听 漠 然 无 概 乎 予 心 朝 与 竹 乎 为 游 莫 与 竹 乎 为 朋 饮食 乎 竹 问 偃 息 乎 竹 阴 观 竹 之 变 也 多 矣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3分)‎ ‎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4分) ‎ ‎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书后记 ‎(清)袁枚 ‎①书将散 ,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①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②持筹,必取证于质剂③契约之纷繁,而圭撮④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⑤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⑥,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注)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7.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B.尔 C.矣 D.焉 ‎8.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9.赏析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11.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 ‎1.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考生先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答题区域,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分析概况。题干要求“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并“用自己的话作答”。首先应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再进行概括。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第三段借对藤君追求“四勿”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点睛】‎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考生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参考译文:‎ ‎①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②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③藤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 ‎2. D ‎ ‎3. B ‎ ‎4. C ‎ ‎5. 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共六处断句,每断对两处给1分) ‎ ‎6. (1)比如在风停雨住的时候,太阳出来,山色空明。(“若夫”“霁”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即使上天创造竹子的时候没有痕迹,又与我画墨竹有什么不同呢?(“虽”“朕”“焉”各1分;句子通顺1分) ‎ ‎【解析】‎ ‎2.试题分析:达:幼苗出土。揣摩前句“山石荦埆,荆棘生之”的意思,怪石嶙峋,荆棘丛生,就可体会到后面句子是说竹子的生长,因此此处达的意思是幼苗出土。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两个“以”作介词,意为“用、拿”;A中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第二“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 C中第一个“乎”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第二个“乎”是介词,可译为“比”。D中第一个“之”为代词,第二个“之”为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没有实在的意义。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全放置于”错。应该是“不仅仅放置于竹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然、无、莫”,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若夫”解释为至于,比如;“霁”解释为天晴;第二句时注意“虽”解释为即使;“朕”解释为征兆、痕迹;“焉”为句末语气助词,可解释为呢。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文同擅长画墨竹,画出的竹子看起来和真的一样。  ‎ 客人见到他画的竹子之后非常惊讶,说:“大自然赋予了竹子生命和形貌。竹子受到雨露滋润,存在于天地间。春天竹子开始萌芽生长,夏天竹笋就脱离竹壳,舒展为竹。等到叶子慢慢增多,到了冬天竹子就长成了。竹子性情刚直,长得姿态却娴雅妩媚。历经寒暑变化,笑傲面对冰雪严寒。草木所吸收的 天地间浑然之气是一样的,嗟叹它们生长的土壤一样,但是性情却不一样。确实万物生长有其天然的本性,除了造物主谁能够驾驭的了?如今你却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不一会儿就画好了。竹子枝叶纷繁茂盛,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画出的竹子弯直横斜,粗细高低,形态各异。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你难道就是那得道的人吗?”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文同听过了之后微笑着说:“我所追求的就是道,把这种追求寄予在竹子中了。我开始在高山的南面隐居,在竹林附近修建房屋,视听淡漠,对外界无牵挂。早晨和傍晚都和竹子在一起。在竹林间吃饭,在竹阴下睡觉休息。看到竹子形态体貌的变化很多。每当风住、雨停的时候,山林间空旷幽静,太阳出来,竹林就显得特别秀丽茂盛,布满了整个山谷。竹叶像是翠鸟的羽毛,竹上的青皮像是青玉,非常淡薄,竹上的寒露好像都要滴下来了。只有蝉和鸟在林间鸣叫,人的声音寂寞而寥落。我顺着风长啸一声,终日看着那苍茫的远方。新的竹笋带着笋壳一起落下,根在土里生长,穿过涧谷蔓延开来,生出成千上万的子孙。‎ ‎“到了被斧头砍过,比较稀薄的地方,怪石嶙峋,荆棘丛生,竹在那种地方艰难地抽出来却不能伸展开,虽欲倒却顽强支撑着,虽环境艰难元气受损却更加坚强,身体弯折形状却更加奇特。狂风怒号的天气,天寒地冻,叹息别的树木即使很粗大却没有自持。竹却依旧在严寒之后苍翠,没有那种可怜的姿态,使自己与松柏同列,这是效仿仁者的做法,这就是竹子为什么称之为竹了。我一开始见到竹子就很喜悦,现在这种喜悦的感觉已经融入自己身体里了。来了兴致之后,挥毫泼墨,那真切的竹子就在眼前了。虽然自然的竹子是天造地设的,可是这与墨竹又有什么分别呢?”‎ 客人听了之后说:“我从前听说,庖丁,是个杀牛的厨师,但是学养生的人从他那里学到了养生的道理;轮扁,是制造车轮的木匠,读书的人却从中学到了读书的道理。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而已,更何况您把这道理寄托在竹子中,我说您是得道的人,难道不对吗?”文同听过之后说:“大概是这样子的吧。”‎ ‎7.C ‎8.“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参考者”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 ‎9.示例:把“著作者”比作“造屋大匠”“把‘参考者’比为‘持筹计吏’”,化高深玄妙的学术理论为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直观形象地表现出二者一个着眼于整体结构”“一个注重细枝末节。”‎ ‎10.B ‎11.作者认为著书立说既早于考据研究,也高于考据研究。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著书立说是创新,用不着依傍古人。而考据研究只是依从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创造性,所以著书立说更有价值。‎ 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研究,此观点有失偏颇,考据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广泛应用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应被轻视。‎ ‎【解析】‎ ‎7.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对应相关虚词的用法准确辨析。本题所给空格在句末,而且“书将散”句意完整,所以此处应填句末语气词,“尔”一般不用在句末,可排除B项。“也”用在句末可以表陈述或判断语气;“矣”用在句末相当于“了”,可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焉”用在句末可表示陈述或疑问语气。本题中“书将散”说的是一种事实,用表判断语气的“也”更恰当。故选C。‎ ‎8.本题考查对作者的观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联系全文弄明白作者的观点,并进行评析。再明确自己的观点,按要求作答。本题解答时需要首先找到作者的原话,翻译过来之后,再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作者的原话为“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写书的人是把书读得通透,提取书中的精华为己所用,书多了反而杂乱了;参考书本的人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多方查证,让自己的思想、知识和书中的一致,书少了,就容易遗漏。其关键点就是著作者提取书中的精华为己所用,而参考者则是让自己的思想知识和书中一致。‎ ‎9.‎ 本题考查赏析文言句子的能力。具体为要求赏析画线句子所使用的比喻修辞手法,解答时就要找出本体和喻体,然后再指出这一比喻的妙处。画线句子有两层意思,第一层的本体是“著作者”,喻体是“大匠造屋”,二者的相似性就是注重整体结构,而不注重细枝末节;第二层的本体是“考据者”,喻体是“计吏持筹”,二者的相似性在于注意细枝末节。画线句子使用比喻说理的妙处就在于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著作者”和“参考者”之间的区别。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作者的观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弄明白作者的观点,按要求作答。‎ A项,“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错误,对散书原因分析不当,原文说“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作者不想做“参考者”,所以要把“备参考”的书送出去。‎ C项,表述与原文相反,原文说的是“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 D项,对原因表述不全面,文中还提到作者认为当朝考据者太多,作者散书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不想做参考者。‎ 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作者的观点的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联系全文弄明白作者的观点,并进行评析。再明确自己的观点,按要求作答。本题解答时首先要依据原文,总结出作者的观点,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联系文本或联系现实证明自己的观点。从文章第二段来看,作者说“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显然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也早于考据。考生可以赞同作者的观点,认为“著作”高于“考据”,然后论证著书立说的重要意义;也可以不赞同作者的观点,认为“考据”也应有其重要地位,然后分析考据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注意观点鲜明,言之成理。‎ ‎【点睛】‎ 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途径,一是多朗诵,形成语感;二是多阅读,开阔视野,在大量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积累文言知识;三是多做题,就是要通过做题落实各项文言知识。三者综合起来,效果更显著。‎ 参考译文:我准备把书分送出去,管书的人问我所散书的书目。我告诉他说:大凡图书,有帮助写作的,有备作参考的。备作参考的书,即便有几万本也觉得不够多;帮助写作的书,就算只有几千本也已经绰绰有余了。这是为什么呢?写书的人是把书读得通透,提取书中的精华为己所用,书多了反而杂乱了;参考书本的人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多方查证,让自己的思想、知识和书中的一致,书少了,就容易遗漏。写书就像高明的工匠建造房屋,常常对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的构造进行精心思考,因而木屑、竹头等细小的东西就不是他所考虑的;考据就像古代那些州郡掌管簿册登记的官吏手持计算用的竹码一样,一定要从各种纷繁的质剂契约中取证,那么一丝一毫都是他们一定要做好的。可见,写书和考据,两者都不是很容易的。‎ 如此,那么写作和考据,一个注重创新,一个注重因袭;一个靠虚拟变得灵动,一个因审核是否属实而变得板滞;一个以因袭沿用别人的东西为耻,一个以接受依据书上的东西为尊;一个费心思,一个耗体力。两者相比较,写作更为重要。再说,先有写作然后才有图书,先有图书然后才有考据。所以,著书立说从《六经》开始,在周朝和秦朝时走向兴盛;可是考据学,却是从东汉末年才兴起的。郑玄、马融的注释已经很繁杂。他们的门徒弟子们更是追随他们而且增加了注解,批评攻击,错乱驳杂,渐渐变得更多。诸葛亮讨厌这样的注解,所以读书只看个大致;陶渊明讨厌这样的注解,所以读书不追求深刻的理解。这两个人,一个是圣贤,一个是高士。我的性情承受不了繁杂,私下里仰慕诸葛亮和陶渊明这两人的见解,而且又烦心于本朝考据人才太多,那么何不把备作参考的书全都分送出去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