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2编专题二 微案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2编专题二 微案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微案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分类 示例 人物 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如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位清高孤傲的隐士的人物形象。‎ 景物 形象 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事物 形象 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李贺的《马诗》,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寄寓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微点突破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分类 人物 形象 鉴赏 鉴赏抒情 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因此必然带有诗人的个体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 鉴赏诗歌所刻 画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看法,并寄托自己的理想。‎ 常见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示例 不慕权贵、傲岸不羁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性格,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续表 人物形象 示例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反映出诗人忠君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愤慨之情。‎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现了诗人独处异乡,到了重阳节,分外想念亲人和家乡,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关心人民疾苦、反对征伐 杜甫《兵车行》中“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塑造了一个十五出征,四十还在戍边的士兵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关心人民疾苦、反对征伐的诗人形象。‎ 儿女情长 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常见题型 ‎(1)(2018·江苏高考)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2)(2017·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3)这首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4)诗歌(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5)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6)某一句(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见微知著赏人物 ‎(1)看标题、注释,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形象、情感都有所提示。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应该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2)抓描写,理解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明显这处神态描写体现了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 ‎(3)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注意典故反用现象,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以晋朝人张翰(字季鹰)见秋风起想到家乡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的典故,来写诗人自己有家难回的乡思。‎ ‎3.答题步骤 第一步 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第二步 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应先分点说明,再概括;或先概括,再分点说明。‎ 第三步 概括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此步骤有时也可省略。‎ 口诀 联系诗人和注释,关注标题和诗句。按照思路和规范,步步为营拿高分。‎ 典题演示 ‎(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其一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其二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剖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诗中描写人物行为的诗句进行分析。第一首诗中描写陈居士行为的有两句,“楚酒困人三日醉”和“亭角寻诗满袖风”;第二首诗中也有两句,“爱把山瓢莫笑侬”与“醒来推户寻诗去”。综合分析四句诗,可以发现陈居士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喝酒,二是爱写诗。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其形象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具体解答时要注意题干的问法,此题的设问方式已经明确要求考生要先概括,再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 ‎,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也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白话诗歌】 [其一] 我畅饮了楚地的美酒,酣醉三日不醒,此时小园里的花儿,经历了雨水的洗拂,显出分外明艳的红色。可惜这里没有画师,否则,满园的春色中,一位宿醉初醒,便尔寻诗的诗人,正站在小园亭中的一角,一面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一面在苦思冥想,搜寻着最能够表现这自然美景的诗句,一阵清风吹过,诗人的袍袖被风吹得鼓了起来,这样一幅画面,岂不是正好入画?‎ ‎[其二] 我就爱喝点酒,拿着葫芦瓢悠哉游哉,你们可不要笑我。酒这个东西,在忧愁之时,能让你酣然大睡,其功至高至奇,切切不可轻忽。(大抵诗思愁郁之时,智慧否塞,难有新意,不如以酒浇愁,先大醉一场,)待到从醉中醒来,头脑分外清明,推门出去,找寻那逝去的诗思,抬头兀地看见满院的乔木,在明月的映照下,呈现出各种峥嵘的姿态。(此时物与情会,景与境偕,诗思泉涌,也正在这明月下、树影间。)‎ 即学即练 ‎1.(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 ‎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人形象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人所住环境的特点(如“竹轩”“柴门”“狭径”等)、诗人日常生活(如“倦卧”“闲吟”等)、诗人的爱好(如“梅”“竹”等)进行分析概括。‎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细细的,映在茗碗里,好像通过茗碗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里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迫竹枝的情景。设想到了冬季,这里的风景,一定更加宜人;冬天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使竹轩更有幽致,为此切不可移走墙角的梅花树。‎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女词(其三)‎ 李白 耶溪①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 ①耶溪: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 诗中的采莲女有什么特点?试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①勤劳。采莲归来,自己挥棹驾驭小船,自如熟练。②机灵。见到陌生人,掉头回避,躲入荷花丛中,迟迟不肯出来。③美丽可爱。挥棹、唱歌,再入荷花丛中,清新可爱,具有劳动之美、青春之美。④纯朴羞涩。羞于见陌生人,一见到马上回避,久久也不出来。‎ 解析 概括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通过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来总结;第二,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总结。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如从少女采莲归来驾驭小船的熟练动作,表现了她勤劳的特点;从采莲女见到陌生人,掉头回避,表现了她机灵、纯朴羞涩的特点;从采莲女驾船、唱歌、进入荷花丛中,表现了其活泼可爱的特点。‎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耶溪采莲的女子一面划着船一面唱着歌回来了,看到客人,笑着把小船划入荷花丛中,假装害羞不肯出来。‎ ‎3.(2019·山东青岛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加一片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于万物上,更达清澈澄明之境。‎ B.“市人”,奔走闹市红尘,“野人”,荒僻之处,自足于怀,表达了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清幽、寂静的环境特点。‎ C.第二句主要通过象征的手法来写。“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即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D.一、二两句“月色清”“市人行尽”写出了东坡的宁静。第四句用“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象征的手法”错误,应为对比。‎ ‎(2)此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诗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谪人形象。他不避人间坎坷,视险为夷,以险为乐,超脱旷达,让人体会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回答此题,注意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 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诗一开头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片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惟幽人才有雅致欣赏月下东坡。后两句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对比中凸现了出来。本题可据此回答。‎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微点突破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的组合。此类试题,命题者重点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 需要注意的是,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鉴赏,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注意其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提示:常见意象详见附册《考点知识必背清单》的“必背清单四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集锦”。‎ ‎  必背清单四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集锦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通俗地说,意象就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蕴含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1.“青山”意象。‎ ‎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的特色,是文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因而备受文人喜欢。‎ 例'“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 ‎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的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例'“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例'“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2.“月”意象。‎ ‎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例'“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3.“冰心”“冰雪”意象。‎ 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 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水”意象。‎ ‎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例'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②时光流逝。‎ 例'“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5.“关山”意象。‎ ‎①表现将士思乡之情。‎ 例'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②表现将士保家卫国之志。‎ 例 《木兰诗》:“关山度若飞”。‎ 陆游《诉衷情》:“关河梦断何处”。‎ ‎③表现对战争的思考。‎ 例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6.“清风”“白云”意象。‎ ‎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 例'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这种思想常由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组成悠远、清静、平淡的意境来表现。‎ 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7.“斜阳”“云烟”“清霜”意象。‎ ‎①沉郁思古幽情。‎ 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 例'柳永《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 ‎8.“梅花”意象。‎ 梅花在严冬中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风范。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例'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香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9.“兰花”意象。‎ 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含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 例'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徐渭《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10.“竹子”意象。‎ 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含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隐士君子。‎ 例 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11.“菊花”意象。‎ 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蕴含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 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12.“草”意象。‎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变化,易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易将人的思绪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3.“落花”意象。‎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落花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例'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14.“杨柳”“杨花”等意象。‎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借其表示眷恋不舍之情,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5.“松柏”意象。‎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生长环境恶劣,但它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柏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例'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16.“梧桐”意象。‎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梧桐叶先行凋落,即所谓“一叶落而知秋”。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7.“芭蕉”意象。‎ 代指离情别绪。‎ 例'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葛胜仲《点绛唇·县斋愁坐作》:“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18.“莲”意象。‎ ‎“莲”与“怜”音同,古诗常用“莲”表达爱情。‎ 例'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相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切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乐府《子夜歌四十二首》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利用谐音双关,写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的敏锐感觉。‎ ‎19.“蝉”意象。‎ ‎①品行高洁,为人清高。‎ 例'骆宾王《咏蝉》:“无人信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两首诗都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②孤独无助,孤苦无告。‎ 例'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20.“杜鹃”意象。‎ ‎①孤独悲苦。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例'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乡思乡愁。‎ 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1.“鸿雁”意象。‎ 也叫“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 例'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2.“乌鸦”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衰败荒凉之意。‎ 例'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23.“猿啼”意象。‎ 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 例'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等都是借助猿啼来表达伤感情绪。‎ ‎24.“鹧鸪”意象。‎ ‎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 例'“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②“鹧鸪”还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 例'“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25.“燕”意象。‎ ‎①燕子因常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例'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酒醒后的凄寂惆怅以及浓重的相思之情。‎ ‎②世事变迁的寄托。‎ 例'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透露了诗人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26.“长亭”意象。‎ 送别,依恋。‎ 例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白《菩萨蛮》)‎ ‎27.“白发”意象。‎ 衰老。‎ 例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28.“羌笛”“胡笳”意象。‎ 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9.“西楼”“楼”意象。‎ 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 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蒋捷《虞美人》)‎ ‎30.“凭栏”意象。‎ 意为“依靠栏杆站着”,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凭吊,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慷慨激昂。‎ 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1.常见题型 ‎(1)(2019·天津高考)“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2016·全国卷Ⅰ)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某句(联)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4)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由景及情析景物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反映。如诗中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时,则极可能是在塑造“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答题步骤 找景象,组画面 一要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力求语言优美。‎ 抓特点,联意境 抓住描述的具体景象,把握景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景象的共同特征,进而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意境的特点。‎ 表感情,明作用 根据景象的特点来分析景物暗含的寓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要具体,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景象和所表达的情感,点明其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口诀 优美语言展画面,运用术语点意境,具体分析明感情。‎ 典题演示 ‎(201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剖析 赏析画面,要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来概括画面特点,本题可抓住“山色”“江光”两个物象,再根据“远”“寂寞”“夕”“滋漫”‎ 等关键词加以描述,如“滋漫”在这里是“满溢”的意思。这两句诗的大意是:远远望去,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阳照在江面上,江水满溢,夕照增辉。可见诗句描绘的是一幅寥廓壮美的画面。对此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白话诗歌】 我沿着小溪行走,衣服不知不觉被雾气沾湿,到了正午雾气才渐渐消散。这里的冬天很温暖,仍有蚊蚋聚集在一起;人离得还很远,凫鸭就开始骚动。我一路行来,山中浓荫密布,道路崎岖、险峻。远外驿站边衰败的柳树旁,已经可以看到县城中的袅袅炊烟。这样美丽壮观的景象,我看了一整天。远远望去,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阳照在江面上,江水满溢,夕照增辉。我感慨时局动荡,无法为国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我远离京城的命运,如同王粲一般。我身世飘零凄苦,历经磨难,只能独自嗟叹。‎ 即学即练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歌元丰五首(其五)①‎ 王安石 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 ①神宗元丰初,王安石退居江宁,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这是其中的第五首。②埘:古代称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③南山:钟山的南面。‎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B.“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C.“随意”“飘然”表现了诗人的自在,“得往还”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 D.全诗格调明快,虽然不在官,但自己的新政依然在造福于民,诗人带着愉悦之情结束行程,兴致不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说法错误,“得往还”是说诗人自己来也自由,去也自由,体现的是诗人行程结束后轻松愉悦却又依依不舍的心情。‎ ‎(2)“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①描绘了一幅深秋山林图:深秋时树林里木叶凋尽,钟山呈现出清晰的身影。②王诗重在客观地描述眼前之景,描绘了苍茫开阔的意境;而陶诗蕴含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的意境。‎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物象的能力。第一问,应先圈出诗句中所写的景物,分析其特点,然后描绘画面,最后概括其特点。这句诗中主要写“林”“落叶”“南山”,从诗句来看,此处所写的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季,描绘的是一幅清秋暮色山林图,深秋时节,林中木叶凋尽,远处南山兀立,清晰呈现。第二问,结合前后的诗句可以知道,诗人重点写眼前景,清秋时节的山林呈现出苍茫开阔的景象,诗歌中流露出的是愉悦的心情;再看陶渊明的诗歌,“悠然见南山”,“悠然”呈现出诗人的情态,诗人脱离官场羁绊,内心悠然自得,诗句描绘的是静穆而高远的意境。‎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苍茫暮色之中但见家家户户猪归圈鸡入窝,放眼远望,山间木叶尽脱,南山显露出她的真容。国泰民安的丰收之年真是好啊,我随兴所至飘然往来于美丽的村庄。‎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问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 ‎[唐末五代]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了村民的勤劳。‎ B.“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C.“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C.“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第一问: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第二问: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作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描写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第一问时要用优美的语言把前三句的景象描绘出来,再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概括意境的特点。“如家禽”说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水香”“桑柘深”等展现了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特点。解答第二问时首先要结合诗句内容,因为是开篇的写景句,所以要考虑其在营造氛围、引起下文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其作用,田园生活如此美好,自然寄托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肯定与向往之情。‎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睦邻友好,彼此不相侵害。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微点突破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回答时,要先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1.常见题型 ‎(1)(2019·北京高考)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2018·全国卷Ⅱ)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简要分析诗歌(词)中塑造的“××”这一艺术形象。‎ ‎(4)这首诗(词)描绘的“××”具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这首诗(词)为什么要写“××”?作者借“××”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挖掘寓意品物象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歌(咏物诗),往往在对物象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情感和人生理想。这些物象不仅具有事物的特点,还具有人的品性。‎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要注意古代诗歌中沉淀于花鸟虫鱼、月露风云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 ‎(2)结合作者处境,了解作者身世,分析物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特征与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理想。‎ ‎3.答题步骤 第一步 总结概括出诗中所歌咏描绘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第二步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将“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点连接起来。‎ 第三步 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后两步常综合在一起进行表述)‎ 口诀 找出物象品内涵,关注词语定基调,结合身世悟情感。‎ ‎4.温馨提示 常见物象(意象)内涵 松梅菊竹寓高洁,借月把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落叶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寓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典题演示 ‎(2019·北京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剖析 第一首诗赞美梅花虽然被画成黑色,但梅花“清姝”的气质和风韵更凸显。第二首诗说画师将白梅画成黑色,乃是“遗貌取神”,他追求的是神韵而不拘泥于梅花的外在颜色,尤其“意足不求颜色似”道破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的境界,可见作者是赞美画家的艺术造诣。‎ 答案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白话诗歌】 ‎ ‎[其一]再巧妙的画师也没法改变无盐的丑陋,但纵使将梅画成墨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其风韵反而更显清姝。在画师笔下,虽然梅花变成了黑色,但鲜艳的桃花、李花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 ‎[其四]在含章殿檐下休息的寿阳公主因梅花而更加美丽,而这巧夺天工之画出自画师的生花之笔。画师画梅不求颜色等外在形似,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只求其神韵。‎ 即学即练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董颖: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天空飞翔的鸥鸟,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成双的鸥鸟反衬出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 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一双鸥”在诗中除了作为景的一部分,点缀秋景外,显然也是后两句抒怀的触发物。联系注释中诗人的经历,显然“双鸥”与诗人的孤独一身形成反衬,触发了诗人孤寂、漂泊的伤感,并引发了对安定生活的期盼。据此归纳概括即可。‎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秋天的江水碧波万顷;澄澈明净的天空如同一面镜子,两只白鸥如飞雪般忽高忽低地飞舞。抚摸着岸边仅数尺高的小柳树;我期盼你快快长大,等到你枝条成荫的时候能够系住我垂钓的扁舟,使我过上安定的生活。‎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 秦观①‎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 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C.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D.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答案 B 解析 B.应为“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而非“忧愤之情”。‎ ‎(2)“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 ‎ ‎ 答案 ①“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达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②诗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解析 诗中咏“碧桃”这个主要物象,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情志。“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写出碧桃天生丽质,幽独不凡的高雅,及碧桃居处荒僻,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的可悲处境。作者将自己的身世寄托在碧桃之上,表现出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坎坷的身世遭际,突出了虽怀才而为世所弃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天上的碧桃和露栽种,自然不同凡花俗卉。尽管地处荒僻乱山,依然在萦回盘旋的溪水边开得盈盈如画,但如画的花枝又有谁能欣赏?‎ 微微春寒中,霏霏细雨里,这碧桃更显脉脉之情,怎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挽留。何妨为花酣醉以遣愁绪,只怕酒醒时分更让人寸断肝肠。‎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问题。‎ 沁园春·梅 吴渊①‎ 十月江南,一番春信,怕凭玉栏。正地连边塞,角声三弄,人思乡国,愁绪千般。草草村墟,疏疏篱落,犹记花间曾卓②庵。茶瓯罢,问几回吟绕,冷淡③相看。‎ 堪怜。影落溪南。又月午无人更漏三。虽虚林幽壑,数枝偏瘦,已存鼎鼐④,一点微酸。松竹交盟,雪霜心事,断是平生不肯寒。林逋在,倩诗人此去,为语湖山。‎ ‎[注] ①吴渊:南宋政治家、军事家、词人。②卓:建立。③冷淡:“冷澹”,清淡,不浓艳,素净淡雅。④鼎鼐:旧以宰相治理国事如鼎鼐之调和五味,故以喻宰相之权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怕凭玉栏”中“怕”是“害怕”“不愿”之意,原因是地连边塞,角声频频和思念家乡。‎ B.“犹记花间曾卓庵。茶瓯罢,问几回吟绕,冷淡相看”是作者写自己在家时的情景,是虚写。‎ C.作者是政治家、军事家,所以文中的“愁绪千般”写出了诗人关心家国的情怀。“堪怜”一词,写出了梅花凄惨境遇值得同情。‎ D.“松竹交盟,雪霜心事,断是平生不肯寒”表明了梅花与松竹一样不向霜雪低头的品质。‎ 答案 C 解析 C.“堪怜”是“值得爱怜”的意思。‎ ‎(2)下片所写之梅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同:坚贞、高洁、孤独。吴词中的梅甘居虚林幽壑,愿与松竹交盟;陆游词中的梅独自于驿外断桥边开放,不论环境如何恶劣,依然馨香如故。②异:陆游笔下的梅只是孤芳自赏,无意争春;吴渊笔下的梅还心存鼎鼐,有入世的情怀。‎ 解析 诗词作品中相同的事物其品质一般是相同的,当然也会有差别,需要结合作者不同的情景描写与情感表达加以揣摩,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可看到二者的“梅”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如坚贞、高洁、孤独。从本词中“虚林幽壑,数枝偏瘦,已存鼎鼐”“松竹交盟,雪霜心事,断是平生不肯寒”可知,吴词中的梅甘居虚林幽壑,愿与松竹交盟;再联想陆游词中的梅,我们可知其笔下的梅在驿外断桥边独自开放,不论环境如何恶劣,馨香依然如故。至于二者的不同,陆游笔下的梅只是孤芳自赏,并无积极争春之意;而从吴渊笔下我们可看到这里的梅还心存鼎鼐,有积极入世的情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