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二语文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34 - / 34 历史上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农耕文化发展较早,其体系也较为成熟和完整,对北方的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汇聚,使得中原文化在发展中也吸取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而且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据考证,从赵武灵王提倡胡服到清代的旗袍、马褂,古代中原民族上衣下裳、宽领褒袖的笨重服饰有了重大的转变。伴随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从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或蒙古草原进入长城地带或其以南的中原腹地,“胡床”带入农耕地区并改变了中原民族席地而坐的习惯。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家用畜力中的马,主要是从蒙古高原引入长城以南,汉代极为有名的汗血宝马传入中原方备受珍惜。此外,在新疆阿拉沟、直儿沟等地西周至战国末期的墓葬中发现的骡子骨骼,经鉴定其最早应该是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者培育出来的。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同云岗等石窟艺术以及敦煌的璧画艺术等,都是长城地带各民族乃至世界艺术的汇聚。 民族融合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不论是农业民族政权还是游牧民族政权,当他们主导中原后,自觉不自觉地都希望能够统一中国,这种思想的形成是长期以来民族融合最好的也是必然的趋势。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想要稳定和谐发展就必须与农业民族的思想文化进行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汉民族契合,这正是农业民族与各民族不断融合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虽然长城地带各民族的起源地域各异,但在几千年相互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学习所进行的“民族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更深层次的诸如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度交融。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保有自己风俗习惯的同时,又兼具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才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促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繁荣,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包容性。 - 34 - / 34 费孝通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自从长城修建以来,长城内外逐渐形成了农牧两大经济体。两千多年来,长城内的农业民族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长城见证了农牧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节选自段清波《城和长城:中华文明的见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历史上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在影响北方游牧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从而形成了长城地带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 B. 在相互打交道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长城地带的“民族融合”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在保有自己风俗的同时,又兼具其他文化特征。 C. 从胡服、旗袍、马褂,到五谷杂粮和磨面方法,从胡床、骡子、汗血宝马,到琵琶胡琴和歌舞杂技,可以看出长城地带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多元影响。 D. 两千多年来,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长城内的农业民族在长城地带形成了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国在较早时期就发展了农耕文化,还有着较为成熟和完整的体系,在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过程中,也推动了他们的文明进程。 B. - 34 - / 34 游牧民族主导中原后,总是希望统一中国,这样就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农业民族相融合,这也是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 C. 在魏晋以前,中原人都是席地而坐,不懂磨面方法,也没有面食,直到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带来了胡人的生活习惯,才改变了这种情况。 D. 长城地带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起源地域,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彼此交流,相互促进,在思想文化中已经变得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根源于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沿着长城一带向中原汇聚。 B. 各民族的融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繁荣,但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化有一个过程,期间有着几千年的跨度。 C.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不仅在长城地带汇聚各民族乃至世界的艺术精品,也使中原的文化艺术例如戏剧、词、曲等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D. 长城修建以来,在它的内外各民族就不断进行着各方面的交流,因此长城不仅是农耕和游牧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 34 - / 3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从……五谷杂粮……可以看出长城地带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多元影响”有误,选项张冠李戴,第一段说“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由此可知,“五谷杂粮”是中原汉族的膳食种类,故选C。A项,源自第一段,B项,源自第二段,D项,源自第三段,这三项的信息与文本一致。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范围失当,“在魏晋以前,中原人…不懂磨面方法,也没有面食”错误,原文第一段中“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传入时间没有明确说明,故选C。A项,源自第一段,B D项,都源自第二段,这三项的信息与文本一致。 3. - 34 - / 3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曲解文意,“期间有着几千年的跨度”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故选B。A项,源自第一段,文中说“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汇聚,……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选项与之一致;C项,源自第一段,“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选项与之一致;D项,源自第三段,文中说的是“自从长城修建以来,长城内外逐渐形成了农牧两大经济体。两千多年来,长城内的农业民族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长城见证了农牧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选项与之一致。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舞台 袁省梅 一直以来,王少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 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 可是,没人给他舞台。 当他不拉二胡的时候,他就这样发问,一遍,一遍。 当然,也不问别人。问谁呢?问谁谁听呢? - 34 - / 34 他只问老婆孙兰。 他抱怨父亲,抱怨孙兰。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 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就这样,王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好了,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想上舞台。去联校、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戏了。 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了。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沉重,伤感,是难心难肺了。 - 34 - / 34 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王少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他不屑。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钱花了不少,可王少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孙兰说,他们不懂。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的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重要的东西。孙兰说怎么会呢?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的碟片十多年了。孙兰知道王少宏的二胡里,多了几分浮躁之气,少了纯净之感,好好的曲子,也是急慌慌得如擦过水上的石片,滑出几道涟漪,就没了。可孙兰从没说给王少宏。 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做得是加倍的合格。孙兰在逼仄的阳台上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 是舞台。 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 孙兰把王少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舞台”的墙上。孙兰叫王少宏坐到“舞台”上拉。王少宏开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说到底,心里还是别扭。孙兰却总是催他拉。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孙兰不说自己是观众,或者粉丝什么的。王少宏喜欢“听者”这个称号,当然,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舞台”上,给他唯一的“听者”拉起了二胡。 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 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是,炫耀了,嗯,是有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了呢。 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再加上一点情绪,心无旁骛,人琴合一,琴曲合一,就更好了。 - 34 - / 34 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他为孙兰的这句话。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王少宏抱着孙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再好不过的舞台了。 孙兰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 王少宏生气了。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家里就缺你这点钱?无趣,庸俗。 孙兰倒不生气。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最好做手术……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费…… 王少宏不说话了。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 孙兰不同意。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 王少宏咬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 4. 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王少宏虽然志向远大,并且已经被分配到省城大剧院,但是现实的无奈、家庭的责任感使他最终听从父亲的劝说回到小县城。 B. 校长从心里就不喜欢王少宏的孤傲,学校、联校、县里电视台的演出都不让他参加。本文这一情节旨在表现校长心胸狭窄,打击人才。 C. 孙兰听完王少宏的曲子后,先批评他炫耀,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然后建议他,要加上一点情绪,做到心无旁骛,人琴合一。 - 34 - / 34 D. 后来孙兰提到了现实生活的困难,使王少宏颇为震动,促成了王少宏性格的转变,使他终于面对现实;也自然引出结尾,水到渠成。 E. 本文融合口语与书面语、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平易自然,体现了作者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5. 结合全文,你认为王少宏理想受挫的原因有哪些? 6. 小说标题“舞台” 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DE 5. ①性格上,为人不踏实,理想太高。怨天尤人,孤僻高傲,甚至瞧不起妻子。②艺术上,他的音乐不完美,有浮躁之气。③客观上,校长对他打击阻碍,不能给他提供舞台;父亲让他回来,小城的环境束缚了他的发展。 6. ①“舞台” 是主人公演奏二胡的场所; ②“舞台” 是主人公施展才华的机会; ③“舞台” 象征着艺术本身,是主人公心灵寄托的空间。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但是……家庭的责任感使他最终听从父亲的劝说回到小县城”有误,从文中来看,家庭的责任全被妻子担起,直到结尾王少宏才有了“家庭的责任感”。B项,“学校、联校、县里电视台的演出都不让他参加。本文这一情节旨在表现校长心胸狭窄,打击人才”错误,之所以写这一内容,应该是侧面表现王少宏的孤傲性格。C项,“先批评他炫耀,作威作福,不可一世”错,从孙兰的话来看,这是贬词褒用,赞赏王少宏拉的二胡曲恣肆奔放的特点。 - 34 - / 34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文,你认为王少宏理想受挫的原因有哪些”,这是考查梳理小说情节和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这类题目可以王少宏自身和所处环境两个方面来看。从王少宏自身来看,“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他抱怨父亲,抱怨孙兰”“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王少宏理想太高,为人不踏实,只知道怨天尤人,且性格孤傲,这是他理想受挫的原因之一;如“孙兰知道王少宏的二胡里,多了几分浮躁之气,少了纯净之感,好好的曲子,也是急慌慌得如擦过水上的石片,滑出几道涟漪,就没了”,从妻子的感受来看,王少宏的音乐不完美,有浮躁之气,这是他理想受挫的原因之二。从所处的环境来看,“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好了,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想上舞台。去联校、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戏了”,校长对他打击阻碍,不能给他提供舞台,这是他理想受挫的原因之三;如“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父亲让他回来,小城的环境束缚了王少宏的发展,这是原因之四。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6. - 34 - / 3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标题‘舞台’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一般先理解其表面意思,“舞台”即在剧院中为演员表演提供的空间,然后到文中圈出与“舞台”相关的文字,如“孙兰在逼仄的阳台上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是舞台。……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这里的“舞台”是指孙兰为王少宏搭建的演奏二胡的场所;由表面意思延伸,分析其内在的意思,如“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可是,没人给他舞台”,此处是“舞台”是指可以让王少宏施展才华的机会;最后要结合主旨进行延伸,如“王少宏咬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此处的“舞台”不仅仅是演出的场所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应是指艺术本身,指心灵寄托的空间。 点睛:小说标题类的题目属于常考题型。一般考查的形式如下:标题内涵、标题作用、标题比较。对于内涵类题目,考生应抓住标题中的词语,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如“舞台”,考生应圈出写“舞台”的句子,如妻子为王少宏搭建的“舞台”,这是主人公演奏二胡的场所,如王少宏认为自己啥都不缺,就是缺少一个“舞台”,这里的“舞台”是指可以让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对于作用类题目,考生可以从标题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主旨等的作用角度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34 - / 34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市、××市、××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 34 - / 34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图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 34 - / 34 B.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C.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D.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B. 材料一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C.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D. 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E.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9.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AB 9. 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 34 - / 34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A项,“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谱”有误,三则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且由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C项,“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错,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并非“不接受”。D项,“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有误,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在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并非在内容上也做出改变。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较为合理”“两项”。C项,“材料二……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错误,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而是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D项,“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有误,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 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E项,“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有误,材料三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二则材料一致。 9. - 34 - / 3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就“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谈自己的看法,可根据文中的内容“立法工作亟待推进”“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从“政府”“人员培养”“社会”和“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材料的内容或观点,向外挖掘主要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本题貌似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要注意从各材料中提取观点进行概括,不要抛离原文原文进行答题。注意针对材料的重点从政府、人员、渠道和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源,字文渊,××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 34 - / 34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不听。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魏源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B. 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 34 - / 34 C. 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D. 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因特殊原因朝廷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而官员守丧期满之后,朝廷就可以起用。 B. 伍,是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也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士兵五名编为一伍。文中用来代指军队,今天也有“参军入伍”之说。 C. 朔望,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称为“望”,望日的第二天,叫既望,农历的每月第一天称为“晦”。 D. 疏,疏通、分条陈述,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战国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朝始称为奏。汉代臣僚分析问题的奏章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 1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源办案精明,体察民情,安抚灾民,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有作为。魏源深得朝廷重用,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 - 34 - / 34 B. 魏源本来被委以重任去平定大盘山的乱民,但他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皇帝又命令他去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C. 陕西佥事计资提出,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此建议很好,上奏请求朝廷施行。 D. 魏源整治边镇有方,但因推荐兵部侍郎于谦等事被谏官以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为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并没有追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 (2)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2)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搁置不予追究。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 【解析】 - 34 - / 34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魏源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卫独石。巡察天城、朔州各要塞,命令将吏分区守卫。设置威远卫,增加修筑开平和龙门城,从独石到宣府,增设瞭望敌情的堡垒。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官职人名:“都督佥事李谦”;地名:“独石”“天城朔州”“开平龙门城”“宣府”等即可做出判断。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朔”和“晦”的解释说反了。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项,“深刻”在文中是“苛刻”的意思,“寝”是“停止”的意思。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发”,打开;“仓廪”,粮仓;“逋赋”,拖欠的赋税;“归”,回归(家园)。第二句得分点:“劳”,功劳;“竣”,办完、完成;“詈”、责骂;“闻”,使……闻,报告。 - 34 - / 34 参考译文: 魏源,字文渊,××县人。永乐四年考中进士。授职监察御史。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魏源巡视考察陕西。西安发生大瘟疫,他治疗救活了很多人。上奏说:“各官府粮仓储存的粮食有1090多万石,足以维持十年。现如今百姓因发生瘟疫而妨害了农事,我请求(让他们)交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他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 宣德五年,黄河以南地区因干旱发生饥荒,百姓大多辗转迁徙。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又有作为,任命他为左布政使,让他乘驿马快速赴任。当时侍郎许廓前往河南安抚灾民,朝廷商议又起用了在家守丧的布政使李昌祺,让他官复原职。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不久,雨也降了下来,当年粮食大丰收。过了三年,魏源被召回朝廷,任刑部左侍郎。第二年,永丰百姓夏九旭等占据大盘山作乱。皇帝认为魏源是江西人,命令他前往安抚,都督任礼率兵跟随其后。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于是皇帝又命令他们二人在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 34 - / 34 有一年发生旱灾,魏源审核上奏疑难案件,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朝廷批复同意。不久因断案不当获罪,跟侍郎何文渊一起被关进监狱。得到宽恕,又因为上奏辽王朱贵烚的罪状,不说跟他有关内乱的事,和三司官员一起都被关进钦犯监狱。过了几个月,魏源被释放并官复原职。魏源在刑部时间长,断案大多平和宽缓。陕西佥事计资提出,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他所说的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正统六年,因为脚病,朝廷特命他只需在初一和十五上朝。正统八年,退休回家,去世。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B.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C. “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 34 - / 34 D. “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E. 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15. 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案】14. CE 15. 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E项,错在对末尾两句的理解,这两句其实是借空中的大雁能够相伴飞翔,和人的弟兄分散进行对比,表达弟兄离散的悲伤。 点睛:这是诗歌5选2的题目,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 34 - / 34 试题分析:题干问“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要求结合诗句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概括能力。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三四句“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是紧承第二句说不仅诸弟分散且路途遥远不知生死,对诸弟充满了担忧之情。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避寇”,避安史之乱。表明适逢战乱,时局动荡,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虎狼”,喻叛军,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作答时将这些内容进行分点概况即可。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 (2)《滕王阁序》中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用比喻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诗句是: “____ ,__”。 【答案】 (1). 奈何取之尽锱铢 (2). 用之如泥沙 (3). 爽籁发而清风生 (4). 纤歌凝而白云遏 (5). 问君能有几多愁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34 - / 34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对秦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第二句中“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第三句中“用比喻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根据这些内容进行默写即可。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奈何”“锱铢”“爽籁”“遏”等。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徒步三千,流亡万里”,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硕果仅存的一次悲壮的师生长征,堪称我国教育史上一次可歌可泣的文化长征。 ②要形成良好风气,赢得群众信赖,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转变认识,率先垂范,这样上行下效,社会风气才能从根本上好转。 ③从南极洲的血色瀑布到毛里求斯近海的“水下旋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有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④射击比赛开始,小刘第一个上场,他趴在那里,目不交睫地盯着靶子,不慌不忙,一勾扳机“叭”的一声,打出了九环的好成绩。 ⑤杜甫写景的作品不多,而全诗都写景的更是鹤立鸡群,在他西行途中,却被太白山的美景所吸引,写下了《喜达行在所三首》。 ⑥前三季度500余只可比债基净值平均增长1.68%,这一成绩与前两年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在“资产荒”背景下,整体表现仍然可圈可点。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B - 34 - / 34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使用正确。“硕果仅存”,比喻经过淘汰,留存下来的稀少可贵的人或物。②褒贬失当。“上行下效”,指上面或上辈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那样做(多指不好的事),而句中说的是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是好事,感情色彩不当。③使用正确。“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④望文生义。“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句中误用为“不眨眼睛”,故错误。⑤对象不当。“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语句中用于描写诗句,不恰当。⑥使用正确。“可圈可点”,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也引申为事物值得称赞。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目不交睫”,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不眨眼睛”,故错误。第二,辨析感情。比如 “上行下效”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而句中说的是好的做法,故不当。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4 - / 34 A. 韩国乐天集团自签署供地协议后,中国游客抵制韩国的声音就此起彼伏,鉴于目前的情势,不少旅行社下架了赴韩国的旅游产品。 B. 改善就业率不是简单的追市场、设置热门专业,更不是让学生“被就业”,而应该更新高校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C. 2017年高考加分政策在 2014年和2015年连续瘦身的基础上再次大规模瘦身,这使得自主招生成为高考录取前获得加分的最珍稀的途径。 D. 朗读不仅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手段,更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央视《朗读者》以其精美的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好评如潮。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应将“自”放在“韩国乐天集团”之前。B项,搭配不当,“改善”与“就业率”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应为“朗读不仅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手段”。 - 34 - / 34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注意重点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句子,放回原文中,验证其恰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听说好友小李的母亲病了,小赵打电话给他说:“家慈的病好些没有?我有一个朋友是医生,要不我们一起带她老人家到我朋友所在的医院去看看吧?” B. 中秋节到了,李兵提了一盒月饼去拜访他的高中班主任王老师。王老师说:“小李,师生之间就不要这么客气了!可是却之不恭,我也只好笑纳啰!” C. 在校运会总结会上,班主任刘老师激动地说:“这次校运会我们班的女生表现优秀,在很多项目上摘金夺银,真是‘须眉不让巾帼’,可喜可贺!” D. 王教授新近出版了一部学术专著,他给他的研究生李惟一送了一本,并在扉页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一句题词:“爱徒李惟一惠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对象之间的关系。A项,“家慈”是对人称呼自己的母亲,称呼别人的母亲可用“令堂”。句中是称对方的母亲,故使用“家慈”不当。B项,“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收受方不能用“笑纳”,而句中说的是自己收下礼物,故不当。C项,“须眉不让巾帼”错误,“须眉”指男子,“巾帼”指女子,而前面说“女生表现优秀”,故应改成“巾帼不让须眉”。 - 34 - / 34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讲究家国观念,欲治其国,①______。事实上,一个人的责任、担当与情感,总是按照家庭伦理、由近及远扩散开去。很难想象,一个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人,会对这个社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能相信,一个对自己家人缺少担当的人,②________。③______,才能谈得上爱社会和国家。 【答案】 (1). ①必先治其家。 (2). ②会对这个国家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3). ③只有首先爱家人和家庭。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梳理句间逻辑关系,依据相关提示语与相关信息提示,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下面是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的一段话,请概括郁达夫对《古文辞类篡》的评价。要求:运用一个转折复句,不超过50个字。 - 34 - / 34 《古文辞类纂》风行二百余年的原因,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就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了一步,想依文章的表达方式来分类辨体。于是乎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 【答案】《古文辞类篡》虽然材料丰富,能够分门别类,但以类名来决定内容并不科学,分类也不够合理、简明。 .....................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这些词常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绿水青山、清洁能源、再生能源、淘宝、支付宝、快递、家风、文明家庭、文明出行、中国智造、匠人精神、百年书店……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根,滋养着民族之魂,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也出现了无数伟大人物。 - 34 - / 34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人口最多、正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今日,中国是东方雄师,是东升旭日,是腾飞的巨龙!中国,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千古文明古国的风范。中国,这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年磨难为基石,多少兴衰成败,多少荣辱悲欢,成就了这只浴火重生的东方凤凰!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是华夏子孙生存繁衍的思想基础,是华夏子孙(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全体人民的精神纽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华民族的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加到别人身上”;“人们要彼此关心,相互扶持”;“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与小孩”等社会层面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君子应发愤图强,勇于拼搏,永不停息”;“国家的存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求人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人们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等公民层面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34 - / 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泉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行不悖,互相促进。大力发掘传统文化中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要素,即令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又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使二者相得益彰。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崇礼重德、尊重世道是传统美德。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从日常小事、点滴小事做起,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乐于助人,尊敬师长。注意个人行为和修养,培养和谐家庭气氛,这样,国家才能长久治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沉淀让中华文明散发着悠久的韵味,继承和发扬需要我们终身努力以求。 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让我终身受益。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让我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而奋斗! - 34 - / 34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驱动任务型的材料作文,题目要求从材料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作文立意解读:十二个关键词可以分为四大类:①绿水青山、清洁能源、再生资源,体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的关系;②淘宝、支付宝、快递,体现新兴经济、高科技与开放、创新、变革、发展的关系;③家风、文明家庭、文明出行,体现传统的继承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④中国智造、匠人精神、百年老店,体现中国特色、继承传统与创新、科技的关系。但是这四大类也可以彼此融合,生出新的立意来。例如“再生资源”与“快递”,就体现了快递包装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必须要解决的资源的回收再利用问题,这就又离不开经济生活与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的相关话题了。其他方面:①围绕“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这一宏大话题,所选的关键词是将宏大的话题具体化、细化的抓手;②有理性的思辨,感性的叙说“讲好中国故事”;③关心国情与新的变革与发展,展现考生积极、自信、开放的精神状态。 点睛: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第一步,利用材料,表明态度。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第二步,分析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论证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 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而是回应开头,既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 - 34 - / 3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