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淮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绝密★启用前 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 语文 2019.11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C. 诗人应立足人类精神高地,与时代接轨,为人民发声,否则就难以写出“大诗”。 D. 那些能够成为经典并且世代流传下来的诗歌,一定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批评”。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5 题。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 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 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 闻、小说、图片等。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材料二 (摘编自百度百科)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考号: 诗歌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一些诗人对“讲品位、讲格调”没有异议,但提到“讲责任”“讲 担当”就未必赞同。有人认为“诗就是诗,不必承担社会历史责任”,“诗以外的任何附加,都会使诗不‘纯’”,于是只封闭在个人空间里,逃避公共空间与大众议题。其实,诗人只有跳出“纯诗”的观念窠臼,摆脱“小我”束缚,增强公共意识、使命意识,才能写出富有风骨的“大诗”。 … … 诗歌要有时代担当。诗歌是心灵颤动和诗意传递,但不可能离开特定社会历史语境,如果面对时代和人民“失语”,就只能是阁楼里的低吟浅唱和孤芳自赏。诗歌当面对时代,理解时代,呼应时代,拥抱时代,而不是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为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诗人的心上附着诗的灵魂,诗人要站在人类精神高地,关注人间疾苦、人民福祉、人类命运。 … 装 … … … … ○ … … … 班级: … 装 … … … … ○ … … … 诗歌要有艺术担当。诗有诗的劲道,即便是承载历史文化,也须是诗意的承载。诗歌要关注和表现人民, 当然是以诗的方式。在当下诗歌写作中,特别是宏大社会题材诗歌写作中,少数诗歌给人以大而无当、空泛无物的感受。诗歌应有心灵内凝的劲道,否则留下的既不是史,也不是诗,只是一个声嘶力竭的空洞姿态。真正有艺术风骨的“大诗”,应发自一个诗人的心灵深处。新时代诗歌应有大格局,关注的不仅是私人空间,还有公共空间,不仅是个人命运,还有人类命运,这才是有大境界、大胸怀,有大爱、大能的诗歌。具体来说,“大”既指书写对象的事件、主题的“大”,也指诗歌语言的大气,当然它不一定使用“大词儿”,而是经过诗性组合之后呈现出高端飞拔的气质,营造一种气场,带来震撼效果。此外,还应有大结构,开阖有度, 兼具创新性,充盈着昂扬的气势和气魄。 姓名: 诗歌要有社会历史担当。这不是要求每个诗人在大事件诗歌写作中复述新闻、图解政策,也不是希望诗 人在书写大事件时被叙事、细节所裹挟,而是要表达诗性体验,传递人生经验,在烟火中求真味,于坦率中 求蕴藉。 … … … … ○ … … … … 外 … … … … ○ … … … 学校: … … … … ○ … … … … 内 … … … … ○ … … … 诗歌对社会历史有担当,就要经得起批评。诗歌是精神食粮,要像保障食品安全一样,分清楚哪些有利成长,哪些有害健康,从而趋利避害。诗歌只有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批评”,才可能成为经典并世代流传。对社会历史负责,诗歌还要引导趣味,不是建“奇花异石”的“盆景”,而是耕耘肥沃的广阔大地。诗歌需要大众化,以“诗”为前提的大众化,不是一览无余、毫无蕴藉的浅显化,其要义是加强优秀诗歌在大众中的传播和赏读,让写作和阅读共同承担新时代诗歌的使命。 (摘编自胡丘陵《新时代诗歌要讲担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一些诗人认为诗歌应“讲品位、讲格调”,因而不赞同其“承担社会历史责任”。 B. 诗歌要有艺术担当,这意味着诗歌既要承载历史文化,也要关注和表现人民。 C. 诗歌是不是有大格局,这取决于诗人是不是有大境界、大胸怀,有大爱、大能。 D. 诗人在书写大事件时,应传达出自己的感受,而不一定过多地拘泥于叙事本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文章以一些诗人对诗的狭隘认识为立论的事实基础,引出了“讲担当”的必要。 B. 文章从时代、艺术、社会历史三个方面论述诗歌的“讲担当”,论证结构清晰。 C. 文章末段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形象地论述了诗歌如何才能对社会历史有担当。 D. 文章指出诗歌的社会历史担当要经得起批评,并据此对诗歌大众化作出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纯诗”与“大诗”格格不入,无法“讲担当”,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予以摒弃。 B. 诗歌是心灵颤动和诗意传递,阅读诗歌可以使读者与诗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 有 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 54.64% 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 合症。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 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 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 3.27 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 1.58 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 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 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 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 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 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 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 2014 年 9 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 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 1 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 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 1 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 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4.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 过程的主动参与。 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 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 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忧虑,它折射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但危机的根源不在大学生本身,而在于整个 第 1页 共 6页 ◎ 第 2页 共 6页 社会。 A. 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但是它会给人类文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 时还无法预料。 1. 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雪继续下 田 杕 我不叫父亲“爹”有很多年了,万不得已就叫他“哎”。这种局面的形成,始于上高一那年。 那年的冬天,放寒假了,父亲赶着牛车出现在了县一中的大门口。父亲让我把铺盖全都搬到车上。我愕然。父亲说:“你娘病了,家里没钱了,你在县里花销大,咱供不起了,还是转到咱乡高中吧。”我当然一万个不愿意,县一中是省重点,进了县一中,一只脚就算迈进大学门了,我费了很大劲才考上的。乡高 中一年也就能考上两三个吧。坐在牛车上,我一路哭,父亲一路抽烟,下了一路的大雪,回到家的时候, 天已经黑了。 工作后,我就很少回去,除了过年。有了孩子,就更有了借口,孩子小嘛,家里没有暖气嘛,于是连过年 也不回去了。 孩子三岁了,母亲打电话催回去过年,带着哭腔,说家里装暖气了。我再也没有借口了,只好应承。母亲在电话里立马显得高兴了,说:“让你爹去接你,咱邻居二满刚买了一辆小面包。” 我一直拖到除夕那天上午才走,到县城火车站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多。这是个小县城,火车站已经 空了,除了漫天飞舞着的雪花,就只有几辆接站的车。 一出站,就看见父亲瑟缩着身子,跺着脚,双手凑在嘴边,捧着一团白气,见了我们就赶紧上前,笑得有些谄媚:“回来了?”“嗯,甜甜,叫爷爷。”“爷爷。”“唉,好孩子。” 我们没看见小面包,却见到了一辆牛车,还搭着棚子,一头老牛披着一身雪,在左顾右盼。“下大雪, 二满说路滑,他不敢开。大年除夕的,都不出车了,钱再多也不中。好不容易才凑了这么一套,现如今都不怎么养牛了,牛不好找,排车倒还是咱家的排车。”父亲嘿嘿一笑,有些不好意思。 甜甜倒是挺高兴,又跳高又拍手。看见孩子高兴,我老婆也说:“嗯,牛车,我也没坐过。”看见他俩高兴,我也跟着高兴起来:“那就快上车吧,怪冷的。”父亲连忙制止,等一下,我上去先把火盆点着。 这辆车父亲可真是费心了,铺着一圈褥子,摞着两床被子,中间是一个小火盆,下面垫着几块砖头, 砖头固定在车上,火盆固定在砖头上,火盆上还罩着一个罩子,安全工作也做得很足。父亲手忙脚乱地把 火盆点着,怕我不放心,解释道,上好的木炭,没烟。 外面的雪泼剌剌地下,已经看不清雪花的模样。甜甜站起来,爬在车窗上向外看。父亲在帆布上掏了两个洞,用透明塑料布封起来,就成了窗户。透过门帘的缝隙,我看到了一道晃动着的白,当然,这就是父亲落满雪的后背的一部分。我老婆说:“外面太冷了,让咱爸到里面来赶车吧。”我说:“甜甜,叫你爷爷进来赶车。”“爷爷,外面冷,你到里面来赶车吧。”父亲很高兴的声音传进来:“好孩子,不用,那样透风撒气的,别冻着你们。” 我掀开帘子,只见天地间一片混沌,远远近近的村庄都隐在雪后,只能看到屡屡升起的爆竹的火光, 路只剩下一条长长的轮廓,雪中的老牛很是吃力。父亲偶尔扬起的鞭子,将漫天的雪抽出一道缝隙。父亲 成了一个雪人,我觉得这漫天的雪仿佛全都落到了父亲一个人身上。 我挪到父亲身边,将一件羽绒服披在他身上。父亲说:“我不冷,你娘给我做的棉袄棉裤厚实着呢。你们那衣服不行,一冻就透。”然后,羽绒服就转移到了我身上。 “小波,你还记恨爹吧?那年,爹不该让你转学,害得你多复读了两年,多遭了两年罪。” “也不全怨你,我娘不是生病嘛。” “其实,可以把牛卖了,也可以豁出去一张厚脸皮再借借。”风雪中,父亲嘴巴上的烟头使劲地亮了两下。 到家的时候,鞭炮声已经连成片。 吃过年夜饭,母亲在厨房里刷碗,我过去跟她聊天。母亲说:“刚才你叫他爹,他可恣坏了,你看他喝成那个熊样,多少年没喝醉过了。”我说:“那辆车我爹可是费心思了,他说下雪路滑,二满不敢开车。”母亲一撇嘴:“人家二满是老司机,多大的雪没见过?你爹跟我说给你打过电话,是你说甜甜想坐牛车。”我愣了一下,没再接茬,赶紧将目光转移到窗外。 雪继续下,父亲的车伫立在院子里,越发厚实。 (有删减) 2.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小说开头运用倒叙手法,既点出“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隔阂,设置悬念,又自然地导入下文。 B.我工作后很少回家,后来就以孩子小为借口过年都不回去,这强化了“我”与父亲的隔阂之深。 C.父亲见到我们时“笑得有些谄媚”,“谄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想得到“我”谅解的心理状态。 D.父亲骗“我”说二满不敢在下雪天开车,对母亲却说是孩子想坐牛车,体现了父亲言行不一的性格特点。 8.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雪”在文中的作用。(6 分) 9. 小说最后一段意蕴深长,请结合文本内容对其作用进行探究。(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早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 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 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还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 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 今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 ①。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早,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 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怒。陕西佥事计资言, 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 书/ B. 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 书/ C. 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 书/ D. 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 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B.两税,古代指唐朝开始在夏和秋两季征收的两次土地税 C.言官,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魏源关心百姓疾苦。他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西安发生大瘟疫,他不仅救活了好多人,还上 奏请求让百姓缴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 B. 魏源清廉正直有作为。黄河以南发生旱灾,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 役,帮助流亡的百姓重建家园。 C. 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天成、朔州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 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D. 魏源断案多平和宽缓。计资说,武官犯其他罪的,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 为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第 3页 共 6页 ◎ 第 4页 共 6页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 (2)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4~15 题。 普天乐•秋怀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10. 对本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该曲选取西风、驿马、落月、书灯、红叶等意象,这些意象色调幽冷,惨淡孤寂,呈现出凄清苍凉的特点,从而凸显出作者的伤心之绪。 考号: B. 本曲突出手法是情景交融。前六句在静谧幽美的景物描写中表现作者的失意和无人赏识的凄苦情状。 C.最后三句用严子陵富春江垂钓和季鹰思故乡莼菜、鲈鱼脍两个典故来表现作者对自己曾经苦苦追求功名的 否定和嘲笑。 … … D.这首元曲刻画出一个失意者形象。主人公终年为功名忙碌奔波,却始终抑郁落魄、不能施展抱负。 15.此曲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分) 18. 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人们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是很难的B.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很难让人们直观感受到C.人们很难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D.都很难让人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 B.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C.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D.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运用、有所建树。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气候能够左右人的性情,其中有两个因素十分重要,① 。南方常年气候温和、湿润,这使南方人头脑冷静,感情细腻,对外界变化敏感,并功于心计,② ;北方冬季寒冷而干燥,导致北方人容易急躁,行为粗犷,对外界感觉不太敏锐,历史上多有将才武士以及草莽英雄。另外,③ , 例如江南一带多雨,年降水量有 800 毫米至 1700 毫米,这使江南人更加多愁善感。 21. 下面是一名中学生写给某杂志社的一封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5 分) 我是一位高中生,对语文情有独钟。偶然发现了贵刊合订本,欣然买下,至今惠存于家,时常拨冗翻阅。 我觉得贵刊既有很浓的人情味,又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让人读了很受启发。 高考即将到来,希望贵刊能刊登一些词语误用的示例,务必说出词语的来源、正确含义和出错原因,并 加以斧正,我将不甚感激。 ○ … … … 班级: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叙写自己在回乡后和亲戚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 , … … 。 … … (2) 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 ,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 (1) (2) (3) (4) (5) 四.写作(60 分)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 装 … … … 装 … … 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姓名: (3)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 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7~19 题。 … … … … ○ … … … … 外 … … … … ○ … … 学校: … … … … ○ … … … … 内 … … … … ○ … … “美丽中国”愿景是“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 ,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取得瞩目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遗憾,某些扩建的城市新区,缺乏个性和特色。从美学角度深入探究这一情况, 将有助于我们改善提升城市建设,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美好目标。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 。从南到北 1.8 万多千米海岸线,海岸城市从南部的海口、三亚到中部的上海、厦门,再到北部的青岛、大连; 从东到西,从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起伏的山岭到崎岖的高原,各具特色;长江、黄河、松花江、伊犁河,以及青海湖、洞庭湖等各类水系, ,神州大地 。然而,城市街区中无论是街道景观、中心广场还是民居建筑,( )。其审美效果是,如果只看建筑风貌,人们不知道身处哪一座城市,也不知道城市所在地域,城市就与自然割裂开来。让城市美丽起来,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 劈山填海 丰富多彩 各有千秋 众彩纷呈 B. 夷为平地 众彩纷呈 各有千秋 五光十色 C. 劈山填海 五光十色 平分秋色 丰富多彩 D. 夷为平地 丰富多彩 平分秋色 五光十色 E.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 泉的。——鲁迅 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 ③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任正非 ④在变革的大湖中,我们每个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施一公 ⑤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过程中,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 骇浪。——央视国际锐评 ⑥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叶嘉莹 读了上面六则材料,身为当代高中生的你有怎样的感触或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 理引用,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 字。 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试题答案 1.D 2.D 3.A 【解析】 1. A 强加因果,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可知,一些诗人认为诗歌应“讲品位、讲格调”,因而不赞同其“承担社会历史责任”之间并没有果关系。故 A 分析不正确。 B 曲解文意;通过对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可知,诗歌要有艺术担当,并不只是意味着诗歌既要承载历史文化,也要关注和表现人民。 故 B 分析不正确。C 说法过于绝对。通过对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可知,诗歌是不是有大格局,这取决于诗人是不是有大境界、大胸怀,有大爱、大能,说法过于绝对。 故 C 分析不正确。 D 分析正确。 2.D 项中,通过对第四、五自然段的分析可知,“据此”指代内容不当,故 D 项不正确。ABC 均正确。 3.A“纯诗”与“大诗”格格不入,无法“讲担当”,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予以摒弃。此项分析正确,因此曲解文意,推断失当。故 A 说法不正确,BCD 均正确。 4.C 5 .B 6. 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 ②缺少阅读时间; 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 ④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缺乏教师指导; 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 【解析】 1.试题分析:C 项,“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表述绝对,结合“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分析,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故选 C。 2.试题分析:B 项,“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不正确。由原文“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症。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分析可知,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时间。故选 B。 3.试题分析: 由材料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可概括出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由材料一“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分析可知,读者有参与的乐趣;由材料二“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分析可知,他们缺少阅读时间;由材料二“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材料三“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等,可概括出学习生活压力大;由材料三“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可概括出浮躁的社会情绪等。 7. D 【解析】 D.“体现了父亲言行不一的性格特点”分析错误,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利用牛车这个工具唤起“我”对过去的回忆,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希望得到孩子的谅解。 8 . ①文中两次写“雪”,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营造了故事发展的氛围; ②第一次写“雪”,衬托“我”被父亲强制带回的伤感; ③第二次写“雪”,是“我”对父亲的情感由冷漠到温暖变化的触发点,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9. ①照应标题,营造氛围,使小说结尾富有诗意; ②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了父爱的深沉、浑厚; ③升华主旨,进一步突出我的情感变化,引发读者思考。 10.D 11.A 12.C 13.(1)这时,谏官把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作为魏源的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 (2)有一年发生旱灾,魏源审核上奏疑难案件,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朝廷批复同意。 【解析】 10.“江西人”不应该断开,“命”的主语应该是“帝”,前面应该断开,排除 A 项、C 项。“都督”是“任礼”的官职,不应该断开,排除 B 项。句意:皇帝认为魏源是江西人,命令他前往安抚,都督任礼率兵跟随其后。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于是皇帝又命令他们二人在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英宗即位,(魏源)升任刑部尚书。故选 D。 11 .A 项,“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错误。应该是“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故选 A。 12.C 项,“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错误。结合“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今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分析,“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于文无据。故选 C。 13 (1)“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候;“以”,介词,把;“擅”,擅自;“易”,更 换;“置”,设置;“为”,动词,作为;“疏”,上疏;“之”,代词,他。 (2)“旱”,发生旱灾;“录”,记录审核;“上”,上奏(名词作动词);“狱”,案件;“且”, 并且;“于”,介词,在;“且请推行于天下”(状语后置句);“报”,回复、批复。 参考译文: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考中进士,授职监察御史。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魏源巡视考察陕西,西安发生大瘟疫,治疗救活了很多人。上奏说:“各官府粮仓储存的粮食有 1090 多万石,足以维持十年。现如今百姓因发生瘟疫而妨害了农事,我请求(让他们)交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他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宣德五年,黄河以南地区因干旱发生饥荒,百姓大多辗转迁徙。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又有作为,任命他为左布政使,让他乘驿马快速赴任。当时侍郎许廓前往河南安抚灾民,朝廷商议又起用在家守丧的布政使李昌祺,让他官复原职。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不久,雨也降了下来,当年粮食大丰收。过了三年,魏源被召回朝廷,任刑部左侍郎。第二年,永丰百姓夏九旭等占据大盘山作乱。皇帝认为魏源是江西人,命令他前往安抚,都督任礼率兵跟随其后。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于是皇帝又命令他们二人在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英宗即位,(魏源)升任刑部尚书。正统二年,命令魏源整治大同、宣府各边镇,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魏源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卫独石。巡察天城、朔州各要塞,命令将吏分区守卫。设置威远卫,增加修筑开平和龙门城,从独石到宣府,增设瞭望敌情的堡垒。免除屯军租税一年,储存火器作为边防装备,那些依附权贵逃避兵役的人全部收编到军队中。不久,因为宣府、大同的军务长久松懈,请求朝廷召回巡抚佥都御史卢睿,推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这时,谏官把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作为魏源的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放置不予追究。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 有一年发生旱灾,魏源审核上奏疑难案件,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朝廷批复同意。不久因断案不当获罪,跟侍郎何文渊一起被关进监狱。得到宽恕,又因为上奏辽王朱贵烚的罪状,不说跟他有关内乱的事,和三司官员一起都被关进钦犯监狱。过了几个月,魏源被释放并官复原职。魏源在刑部时间长,断案大多平和宽缓。陕西佥事计资说,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他所说的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六年,因为脚病,朝廷特命他只须在初一和十五上朝。八年,退休回家,去世。 14. B 15. ①思乡的愁情:如,“西风驿马,落月书灯,笑我飘零”句; ②年华已逝的伤感:如,“不饶人白发星星”句;③不得志的感伤; ④心生归隐之情。 【解析】 14.“前六句在静谧幽美的景物描写中表现作者的失意和无人赏识的凄苦情状”分析有误,西风、驿马、落月、书灯、红叶等意象营造的意境不是静谧优美,而是孤寂凄冷。 15.“为谁忙?莫非命”表明自己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是这样辛勤劳碌,但却没有结果。景物描写营造出一派萧索凄怆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伤心怀抱。“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化用李白《蜀道难》诗句,形容自己求取功名的道路艰难,抒发的是不得志的感伤;“西风驿马,落月书灯”写的是一人在外漂泊赶路,在萧瑟的西风中投宿驿站,只有孤月书灯与自己相伴。“笑我飘零”,勾起了自己浓烈的思想之情;“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为了“功名”二字,如今我已鬓发苍苍,流露出年华已逝而功业无成的感伤;“钓鱼子陵,思莼季鹰”。在富春江垂钓的严子陵,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菜鲈鱼脍的张季鹰,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士”。他们笑我为了求取功名而四处飘零,与他们相比,作者觉得自己热衷功名却落得潦倒失意,确实十分可笑。作者已经有归隐之心了。 白话译文: 究竟是为谁这样辛苦奔波?莫非是命中注定。西风萧瑟瘦马颠簸,落月下书卷伴一盏昏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红叶满山吴江凄冷。为那两字功名,岁月匆匆不饶人,镜中人已白发频添。垂钓的严光,思恋莼羹的季鹰,定会笑我飘零。 16 .(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7.A 18.D 19.B 【解析】 17.第一处,劈山填海:用人力或爆破等方式开山,用开下的山体填海。比喻话大力气干某事或者干某事意志坚定。夷为平地:指铲平使成一块平地或指把地面以上的物体全部摧毁。第二处,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众彩纷呈:形容事物缤纷多彩。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第一处,根据“花大气力”和“山城、水城、山水脉络”的语境,选用词语“劈山填海”,排除 BD 两项;第三处,根据前文“各具特色”,选用成语“各有千秋”,排除 C 项。故选 A. 18.通读括号所在的上下文,可知句子的主语是“城市街区中”,AC 两项主语为“人们”,换了主语,排除这两项。根据上文“城市街区中无论是街道景观、中心广场还是民居建筑”中关联词语“无论……还是”,可推知括号内句子要用“都……”,排除 B 项。故选 D。 19.A 项,“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语序不当,应该为“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C 项,“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应该为“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D 项,“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运用、有所建树”也可以,但从语段的表达重点来看,研究城市美学的目的还是要提升美学境界,建设美丽中国,最后的落脚点是运用,而本项的落脚点在建树上,相对来说 B 项落脚点是运用,更恰当。故选 B。 20. 【答案】 ①分别是气温和湿度 ②历史上多有文人雅士及精明商人(其他合适身份,如“诗人才子和谋臣策士”等亦可) ③降雨量对人的情绪(或性情、性格等)也有影响 21. 【答案】 (1)一位 改为 一名稿 (2)惠存 改为 保存 (3)拨冗删去(4)务必 改为 请或最好(5)斧正 改为 修改 22. 【解析】 这六则材料中包含着①青年要有创造力、②每代人的担当意识、③要有远大的理想、④做事应专注、⑤发展中的困难、⑥坚守初心等丰富内容,涉及个人与国家、民族等不同层面。然后考生需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通过对其中两三句进行选择和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立意。如以④⑤⑥为基础,可以探讨应坚守初心,攻坚克难,专注做事的道理;以②③为基础,可以表达当代高中生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有担当意识等内容。在写作中,考生还应合理引用自己所选定的两三句材料,但不能为引用而引用,要使之与自己的作文有机组合、浑然一体。 参考立意: 1.坚守初心,勇于挑战 2.不畏艰险,担当责任 3.树立远大理想,开拓进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