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登泰山记》专项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登泰山记》专项训练

2020-2021 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登泰山记》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 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 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 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 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 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 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 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为阳 B.古时登山,循.东谷入 循:顺着 C.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烛光 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逐渐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回视日观以.西峰 B.其.级七千有余 其.阴,济水东流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哀吾生之.须臾 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下列选项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 巅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 巅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 巅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勾勒出泰山的轮廓。写泰山最高点是日观峰,为后文观日出埋下伏笔。 B.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 C.结尾描绘泰山严冬景观,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呼应。 D.这篇文章剪裁极见功力,记述详略都与作者描写登山活动的对象主次、个人感受深浅密切相关。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6.《登泰山记》与下面的文段都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景象。请从“云海”“朝霞”中任选一种景物,从写作手 法、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竟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 工程,居然造了一片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 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 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 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 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 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节选自徐志摩《泰山日出》,有删改) 【答案】1.C 2.B 3.D 4.B 5.(1)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路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2)山上的石头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 的,很少有圆形的。 6.示例:(以“云海”为例)在手法上,《登泰山记》运用白描(描写),简笔勾勒;《泰山日出》则运用细 致的描写、比喻的修辞来写云海的特点。景物特点:二者都写出云海浩瀚无垠的特点,《泰山日出》还写出 云海柔软的感觉、局部的形状。在情感上,二者都抒发了震撼、赞叹之情。但《登泰山记》情寓于景,抒 情含蓄;《泰山日出》除借景抒情外,还直抒胸臆,震撼、赞叹之情更加强烈。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 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 项,“烛”,结合“明”“天南” 分析,此处译为动词,照。“明烛天南”,(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句意: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 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故选 C。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 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 项,介词,在;助词,用在单 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B 项,代词,它的。C 项,连词, 不译;连词,表修饰。D 项,代词,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 B。 3.“绕”是环绕的意思,宾语为“泰安城下”。“郦道元”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前面需要断开,排除 A 项、 C 项。“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道少半”,路不到一半,“少半”修饰“路”,不应该断开,排除 B 项。 句意: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 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故选 D。 4.B 项,“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于文无据。结合“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 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分析,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 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 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并没有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登泰山记》 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 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 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人。故选 B。 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1)“迷雾”,大雾弥漫;“冰滑”,冰冻路滑;“几”,几乎;“登”,攀登。(2)“多”,大 多;“平方”,平的、方形的;“圜”,圆形的。 6.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 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登泰山记》与下面的文段都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景象。 请从‘云海’‘朝霞’中任选一种景物,从写作手法、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点”,需 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手法、景物特点及情感,然后比较两者的异同。以“云海”为例,结合“而半山居雾 若带然”分析,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运用白描,简笔勾勒,写出云海柔 软的感觉、局部的形状,情寓于景,抒情含蓄,抒发了震撼、赞叹之情。结合“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 居然造了一片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 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分析,直抒胸臆, 运用细致的描写、比喻的修辞来写云海的特点。在情感上,二者都抒发了震撼、赞叹之情。也可以选取“朝 霞”,结合“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 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 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等,从写作方法、景物特点、情感等方面分析 比较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 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 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搏蒲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 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 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内城的墙为“城”,外城的墙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城郭”指 城。 C.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 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幅泰山 日出变化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 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数百字,却充分表现 出作者雪后登山的独特情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答案】1.C 2.D 3.B 4.(1)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不到一半路,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我就到了泰山的山 巅。(2)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解析】1.“是日”表示时间,是“这一天”的意思,应在其后面断开“观道中石刻”的意思是“观看了 路上的石刻”“道中石刻”是动词“观”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石刻”是一个专有名词,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句意: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 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 不上去看了。故选 C。 2.D 项,“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表述错误,在文中,“桐城”指作者的籍贯,表明作者是桐 城人。故选 D。 3.B 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表述错误,应该是作者按 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 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搏蒲数十立者,山也”是日出前之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是日出时之景;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是日出后之景。故选 B。 4.(1)“循”,顺着;“入”,进入;“越”,翻过;“遂”,连词,于是,就;“其”,代词,指泰山的;“巅”, 山巅。(2)“数里”,附近几里以内;“齐”,一样平齐。 三、阅读《登泰山记》完成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 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 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官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 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 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 泛指城。 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 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选文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 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 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不到五百字,却充分 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答案】1.C 2.D 3.B 4.(1)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2)大风 扬起积雪打击脸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3)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 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致敬的样子。 【解析】1.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观看了路上的石 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 都来不及去看了。分析此句,句中“观”的对象是“道中石刻”,不要断开,排除 A、D;“自唐显庆以来” 意思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应在“自”前断开,排除 B;故选 C。 2.D 项错误,“桐城”是地名,是作者的籍贯,不是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故选 D。 3.B 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戊 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 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 段的景色。B 错误。故选 B。 4.关键词(1)始:开始;循:沿着,顺着;少半:不到一半;复:又,再;遂:于是,就;巅:山顶。(2) 击面:打击脸颊;自:从;皆:都;漫:弥漫。(3)回视:回头看;或:有的;驳:一种颜色夹杂着别种 颜色,不纯净;偻:脊背弯曲。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 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 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 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 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 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 泛指城墙。 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 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 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 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 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答案】1.C 2.D 3.B 4.(1)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2)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 里呢?(3)大概我到达的地方,与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所到的地方相比,还不及十分之一。 【解析】1.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 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观”的对象是“道中石刻”,不要断开; “尽漫失”是“远古刻”的特征,且句子较短,不要断开。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题中 D 项,“桐城”为籍贯。 3.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 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B 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 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 4.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 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回视:回头看;或:有的;固:本来;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哪里;盖:大概;所 至:到达的地方;尚:还;十一:十分之一。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 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 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 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 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蚤匿于岩窔,从古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 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 大腹弇口若甖,瀑坠甖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 者是吾邑之才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峣子厚、合淝黄甫升。绍圣丙 子正月甲寅。”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 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 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B.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C.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D.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巳,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也是历代 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始于西周,为君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各朝代大都 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C.文端,是清朝大学兼礼部尚书张鹏翮的谥号。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 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薨,《礼记·曲礼》中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所以春秋战国以 后,只有诸侯死了才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首先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张文端墓舍的原因,然后对双溪的自然风景做了精彩描写: 岩石青碧,松树茂密。 B.置身于双溪优美的环境,作者情不自禁地凭吊张文端,张文端功成身退,衣锦还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 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 C.作者将披雪瀑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其气势、声威和盘托出。其中“坠”“奋”“起”等动词笔 力千钧,生动传神。 D.观披雪瀑布的所记所感的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 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2)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 5.本文以“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开头,这里运用了哪些纪时方法?在《登泰山记》中又用到了哪些纪时 方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1.A 2.D 3.B 4.(1)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在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 有相同之处呢?(2)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只是)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 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达这里。 5.这里运用的是年号纪年和天干纪日的方法。《登泰山记》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年号纪年法,如”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天干纪日法,如“是月丁未”;天干纪月和五更纪时法,如“戊申晦五鼓”。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中间一 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才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中间有一座山岭,岭 上山林幽深,水石陡峻,好像是故意成为诡谲骇人的样子而变化与此的, 这是我们县里的一大奇景。根据对 文意的文句的把握,“而山林之幽邃”“而”作为分句之间的连词,前面要断句,所以可以排除 BD 两项。“幽 邃”幽深,形容词组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 C 项。故选 A。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 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 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 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 项,只有诸侯死了才叫“薨”。说法有误。也可以用于皇帝 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故选 D。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注意常见的错误原因的把握。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 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 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B 项,“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错误,原文说的是“我” 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故选 B。 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 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 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自得”心得;“昔”往昔;“尚” 尚且“其——其”选择判断句,是——还是。(2)“以”因为;“治”治所;“尝”曾“未及至”没有到达; “乃”才。 5.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中对纪年法的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题干要求是: 本文以“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开头,这里运用了哪些纪时方法?在《登泰山记》中又用到了哪些纪时方 法?请举例说明。根据题干要求是要把握“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纪时。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干支 纪年法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 85 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 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年号纪年:又称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 来纪年。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 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期中清朝时期的“康熙”时间最长,长达 61 年;“乾 隆”是 60 年,为了在位时间不超过康熙帝而将皇位让给儿子嘉庆帝。改元“嘉庆”后,因乾隆帝未驾崩, 皇宫内依然用“乾隆”纪年,所以,“乾隆”在皇宫内纪年时间是最长。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 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 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 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余以乾隆 三十九年,年号纪年法。“是月丁未”干支纪时。“戊申晦”干支纪时。 ★迁移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 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 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 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 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 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 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 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 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 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 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 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 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B.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 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C.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 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D.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 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 象。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 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C.黜,指官职的贬退;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转考功郎中”中 的“转”则指提拔任用。 D.“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那一年为壬戌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曾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 到郑余庆的称赞而出名。 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 山做县令,移职江陵。 C.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 的豪门贵族,多不予理睬。 D.韩愈奖掖后进,弘扬仁义。他对待后进和颜悦色,尽管有时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 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接近十人。 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5.文中说韩愈“改太子右庶子”,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答案】1.B 2.C 3.B 4.(1)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赶不上孔子。(2)回首远望日观峰 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5.韩愈任中书舍人期间,有人看着韩愈不顺眼,找出他以前与荆南节度使裴均结交的旧事非议韩愈;韩愈 写序文为裴均的儿子裴锷送行,礼敬凡俗鄙陋的裴锷;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划线句的翻译是: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 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 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终成科第”意 思是终于考中进士,是动宾关系,不宜断开,排除 AD;“后”是时间词,与下句语意联系紧密,应断在下 句,排除 C。故选 B。 2.本题中,C 项,“转”指调整官职,不是提拔重用。故选 C。 3.本题中,B 项,“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错误,原文是说“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 数千言极论之”,应是“上奏章陈述宫市的弊端”。故选 B。 4.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师,以……为师;不及,赶不上。(2)或,有的;绛皓,或红 或白;驳色,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 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韩愈“改太子右庶子”的原因所在语境:“俄有 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 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意思是: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找 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 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 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据此分条表述即可。 【参考译文】 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出名,没有官位。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 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等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 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 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 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 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 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 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 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 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 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 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 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淮 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 《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訫,他的功劳最大, 李訫很不服气。李訫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 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盛衰,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 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 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 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 予理睬。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是仍然和 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 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江阴三山记 元·朱德润 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 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 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 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 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两山之间,浦溆萦带,北通江口,地名石堰。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 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乌 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若古朱陈村①焉。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篁苍翠,石磴丹垩,或颇 然如屋,或顽然如虎;洼然而湫,林然而壁;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 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 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 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仉②,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注:①朱陈村:在今江苏丰县东南,传说中仅朱陈两姓,世为婚姻,男耕女织,风俗淳朴。②傲仉:动摇 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B.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C.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D.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正,元惠宗的年号,“至正”意思为“最中正之道”。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 庆历、武帝、太祖等。 B.丁亥,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 24 年称“丁亥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 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十六。“望”即“望日”,一般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即“过 了十五”为“十六”。 D.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头,引申为开始、根本、根源等,道家学 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清新明快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江南的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冈 连绵,屋瓦参差。 B.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庄和顺太平,一 派丰收在望景象。 C.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而且句式上也富有特色,骈散 结合,错落有致。 D.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只好暂时记下这次游 历做个时间的记录。 4.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他在感叹什么?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答案】1.B 2.A 3.C 4.①三山景色秀丽,但在荒远的郊野,寂寞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②遗憾不能和友人一起游览并品题美 景。 5.(1)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2)等到已经登 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 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 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又行十里,到佗村,堤岸一丈多高, 河流弯弯曲曲,像蛇屈伸爬行的形态,这才到达江阴州治所在地。晚上拜访了州尹翟仲直,夜里停宿在桥 边堤岸下。句中,“至佗村”意思是到达佗村,“至”与“佗村”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晚”是时 间状语,“谒翟仲直州尹”是谓语和宾语。因此“晚”不能跟在前句后,应与下句相连。排除 C 项。故选 B。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 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 项,“年号是古代纪年的 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解说错误,其中“武帝”是谥号,“太祖”是庙号。 故选 A。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 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 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 项,“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分 析错误,第三段的前半部分并非以行舟为立足点,如“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应为“以游踪 为立足点”。故选 C。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 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感叹的内容可以从这一 段后面的语句分析得知,如“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作者感叹:三山景 色秀丽,但在荒远的郊野,寂寞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又如“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 之”,作者感叹:不能和友人一起游览并品题美景而遗憾。 5.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 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 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斯,这;盈虚,时圆时缺;卒,最终。(2) 及,等到;既,已经;明,雪光;烛,照亮。 【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历过许多名山,从来没有过不写文章记下它们美丽的景色。江阴离苏州一百八十里,没有听 到有什么佳山秀水的名胜。(正丁亥年)冬天的十一月十六日,我同永嘉通守余德汇,相约进行京口之行。 余公的递舟行驶速度很快,随从们的船被落下很远,追不上他。我由无锡的北门外几里的大石桥穿入, 经过水滨渔村,看到广阔的田畴,荒远的房屋,草木枯萎,树叶凋零。船行驶了六十多里,到达青阳镇, 才见到挂着酒帘的村庄集市,客船并排聚集在一起。又行十里,到佗村,堤岸一丈多高,河流弯弯曲曲, 像蛇屈伸爬行的形态,这才到达江阴州治所在地。晚上拜访了州尹翟仲直,夜里停宿在桥边堤岸下。 第二天朝西兜回,登临高丘,东面俯瞰长江,南面与吴越通连。又从湾河经过佗村向北,看到的都是 美丽的田野,肥沃的土壤,一路上都可看到有斥堠在守卫,两岸绵延的青山迎送着舟船,樵夫牧童的山歌, 此唱彼和。人在船上,准备返回,顺着山前的一条小河行驶。村落一个接着一个,岸上的杨柳交相掩映。 两座大山之间,这条小河犹如一条长长的绸带,向北通道江口,这里的地名叫石堰。不久,船转过弯 曲的河岸,向前穿过一座木板桥,到达三山坞。这里民居集聚,房屋瓦缝参差,草垛一个接着一个,水路 通畅,街巷众多,犹如城墙,又如梳篦;这里民风习俗淳朴,老人呼唤孙子应答,妇女到田头送饭,姑娘 在水井打水。牛羊在山上吃草,猪狗在圈内奔跑,乌鸦在林间鸣叫,鸡飞上了屋顶,一片和睦友好太平丰 收的景象,像古时候的朱陈村。这里山都不太高大险峻,但松林竹丛苍翠欲滴,有石头的岩壁红色的峰峦。 有的平坦如屋面,有的突兀如猛虎,有的低洼如水潭,有的林立如峭壁。不一会儿,退出山坞,有一横山 在前面,田野开阔,水道港湾渐趋宽广。询问是什么地方,已是常州的晋陵县地界。于是,船夫奋力摇桨, 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溱市桥停泊下来。 啊!大自然的灵气,自亘古而来,归集于大山与湖泊,孕育着秀美的山水,处在荒僻的角落,不经过著 名的贤士游览,便默默无闻,江阴的一些山就是如此。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 惠山,恐怕超不过江阴三山,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赏玩,暂且记录下来。况 且在船上动摇不安,观察的不详细,姑且写下来作为岁月的纪念。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已有大四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 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出, 又遣微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知忠州,俗畜盘①杀人,尚宽揭方书②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转运使 持盐数十万斤,谭③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 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④陂⑤渠故迹,益发 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 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 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 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众乃安。已 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 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注)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②方书:记载药方的医书。③谭。通“谈”,与……商谈。④召 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⑤陂(bēi):池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宽趣.尉出捕 趣:催促 B.募索为蛊者穷.治 穷:彻底 C.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 交:交结 D.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 像:立……的塑像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是( ) ①尉既出,又遣微巡兵蹑其后,悉获之②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③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④复 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⑤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⑥田日加辟,户日益众 A.③④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尚宽善于地方治理。他任平阳县令时,邻县有十几名重囚逃逸,杀死居民,且将犯平阳。赵尚宽利用 罪犯们的嚣张、麻痹,先发制人,果断派出尉官和士兵,将罪犯全部抓获。 B.治理忠州时,赵尚宽传播医药知识,查究法办蓄蛊者,改变了当地蓄蛊杀人的恶俗;还果断拿出官币为 当地百姓垫付盐银,然后再慢慢将盐转卖给百姓,使百姓生活不受干扰。 C.治理忠州、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前土旷民稀的状况, 受到了仁宗的褒奖。他因为领导新开垦的田地和修建新的水渠,而得到了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 D.在同州、宿州任职期间,赵尚宽对河中府神勇卒与他们的校尉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妥善处理,既扑灭 了士兵中动乱的苗头,也让贪婪暴虐的校尉尝到了苦头。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来自文本)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来自教材《六国论》)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来自教材《登泰山记》) 【答案】1.C 2.A 3.C 4.(1)贼人以为我们不可能前往,(所以)正处于懈怠慵懒的状态,这样正好容易捉拿。应该赶紧去,不 要让他们散开,又去为非作歹 (2)有像这样(大好)的形势,却被秦国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 天、一月月地被削减、割让,结果走向灭亡。(3)天的尽头,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 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举着初升的太 阳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 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 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词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项,句意为:三司让包拯和 部下的使者一起上奏他的事情。交:一起。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 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全都说明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①句意为:武官 出发后,(尚宽)又派巡查兵跟在后面,把贼盗都拿获了。是捕捉盗贼的事情,与农政毫无关系。②句意为: 尚宽在集市拿着药方教人服药治病,此句讲他治病救人,改变放畜蛊杀人的恶俗。与农政无关。⑤句意为: 不久就上奏罢免那个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军营。说他整顿军营的事情,无农政无关。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 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C 项,“他因为领导新开垦的田地和修建新的水渠”强加因果。他被赞美应该是“尚宽勤于 农政,治有异等之效”。故选 C。 4.(1)中,谓:以为。方:正。取:捉拿。亟:赶紧。且:又。(2)中,势:形势。为……所:被动。劫: 胁迫。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削、割:被削减、割让。以:表结果。(3)极天:天的尽 头。一线异色:名词作动词,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须臾:一会儿。采:通假字,通“彩”。 承:托举。 【参考译文】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是参知政事安仁的儿子。曾任平阳知县。邻县有十几个重囚徒挣破镣铐夜 里逃了出来,杀死居民,将要跑到平阳境内,尚宽急忙派出武官抓捕,并说:“贼人以为我们不能(及时) 赶到,正在偷懒,正好容易抓捕。应该赶紧去,不要使他们散开了,再做坏事。”武官出发后,(尚宽)又 派巡查兵跟在后面,把贼盗都拿获了。 后来任忠州知州时,当地有放畜蛊杀人的恶俗,尚宽在集市拿着药方教人服药治病,并且彻底地追查 那些放蛊的人,交给执法官员处置,这样大大改变了这种恶俗。转运使持有十万斤盐,叫百姓用白银来交 换,约定的时间越来越接近了,尚宽先拿出储备的官币帮助交付了所需要的费用,再慢慢地卖给百姓,这 样就没有扰乱百姓的生活,一切都很安定。 嘉祐年间,赵尚宽凭借考核第一出任唐州郡守。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经历五代战乱,有的田地不再耕 种,土地荒芜,百姓稀少,(收缴的)赋税不能满足填补徭役,官员商议想废郡为邑。赵尚宽说:“土地荒芜 可以增加开垦,百妊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废除郡制的呢?”于是查看地方志。找到议代召信臣(率民挖 掘的)湖泊沟渠遗迹,于是增发兵卒重新疏通三处湖泊一处沟渠,灌溉农田万余顷。又指导百姓自发开挖数 十条支渠,互相灌溉。四方百姓蜂拥而至,赵尚宽又请求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给他们,并且用官方的钱贷给 百姓让他们购买耕牛。等到三年后,长满丛杂草木的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人口增加万余人。赵尚宽勤 于农政,治理有超出一般人的功劳。三司使包拯和部下的使者向皇上上奏他的事迹,仁宗听说以后很赞赏 他,颁布诏令赞扬他,多次(为他)增加官俸、赏赐银两。在唐州共生活了五年,百姓在祠堂为他建了一 尊塑像,而王安石、苏轼也写下《新田》、《新渠》等诗作来赞美他。 后来调到同州、宿州做官,河中官府勇猛的士卒苦于校尉贪婪、暴虐,刊刻匿名文书称校尉叛变,尚 宽下令烧掉上告的文书,说:“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话。”众人才安定下来。不久就上奏罢免那个校尉,并 分散士卒到其他的军营。不久有调到梓州。尚宽离开唐州几年,农田每天不断开垦,百姓一天比一天众多, 朝廷推举功劳,让尚宽从少府监做到直龙图阁任梓州知州,后来做官一直做到司农卿,死后,皇上下诏赏 赐钱币五十万贯。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汉王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 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汉王召让平。平曰:“臣事 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得请骸骨。”汉王乃 谢,拜为护军中尉。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 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 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 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 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 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 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将南游云梦。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 载后车。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 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 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绝”是会意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绝,断丝也”,其本义是把丝弄断。后来“绝”的意思延 伸开来,文中“世世勿绝”中的“绝”是①______的意思。随着词义的不断演变发展,现在“绝”已有很 多意思,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是②______的意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是 ③______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弟,指兄弟,与昆仲、昆玉一样都是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 B.巡狩,即巡行狩猎,文中汉高祖借外出打猎的机会平定楚地。 C.郊迎,指到郊外迎接宾客,韩信为表示对皇帝的敬重到郊外迎接。 D.剖符,汉朝封功臣时,将作为信物的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初受重用,却遭谗毁。汉王任命陈平为都尉后,绛侯、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认为陈平是反复无常的 奸臣,不可重用。 B.陈平思虑周全,行事谨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诸将表示应立即发兵,而陈平在充分了解情况后,认为 应以计平乱,不宜用兵。 C.陈平足智多谋,深受倚重。高祖问计,陈平建议高祖假装南游云梦,然后趁韩信到郊外迎接高祖时,派 力士生擒韩信。 D.陈平屡出奇计,功勋卓著。陈平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祖征讨陈豨和黥布,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因 此被封为户牖侯。 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出,限 3 处)。 今 兵 不 如 楚 精 而 将 不 能 及 而 举 兵 攻 之 是 趣 之 战 也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6.陈平为什么不主张发兵攻打楚王韩信?请简要说明。 【答案】1.断绝 与世隔绝 横渡 2.B 3.D 4.今 兵 不 如 楚 精/ 而 将 不 能 及 /而 举 兵 攻 之/ 是 趣 之 战 也。 5.(1)高帝预先准备好武士,见韩信来了,立即将他拿下捆绑起来,装在副车中。(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 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6.陈平通过和高帝沟通,全面的了解了双方的实力,发现高帝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 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没有胜算。所以不宜用兵,而应以计平乱。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世世勿绝”句意是:世代相传而不断绝。根据语境,“绝” 译为:断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意是:带领妻子、儿女、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根据语 境,“绝”译为:与世隔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意是:不会游泳的,却能横渡长江黄河。根据语境, “绝”译为:横渡。 2.B 项,“巡狩,即巡行狩猎,文中汉高祖借外出打猎的机会平定楚地”表述错误。巡守,古时指天子巡察 各地。文中高祖假装出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活捉韩信,平定楚地。故选 B。 3.D 项,“陈平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祖征讨陈豨和黥布,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因此被封为户牖侯” 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 奇计”可知,陈平是先封为户牖侯,而后又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祖征讨陈豨和黥布。故选 D。 4.本题句意为:如今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 同我们作战。根据句意,“今兵不如楚精”与“将不能及”用句首连词“而”字连接,表并列关系,故从“而” 前面断开,后一句“而举兵攻之”,“而”句首连词,表转折,还是从“而”前断开。“是……也”这是一个固 定句式,表判断。故从“是”前断开,故答案为: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 /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 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的得分点:①“具”,准备;“执”, 捉拿;“缚”,捆绑;“载”,装。②“及”,等到;“既”,已经;“负”,覆盖;“烛”,照亮。 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 定答题区间,通过分析文本,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简要说明陈平为什么不主张发兵攻打楚王韩信? 根据文本“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可知,陛下 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同我们作战,陛下的安危 很让人担忧。于是,陈平建议高祖假装南游云梦,然后趁韩信到郊外迎接高祖时,派力士生擒韩信,以计 平乱,不宜用兵。 【参考译文】 陈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汉王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做参乘,主管护军一职的工作。绛侯、灌 婴等都诋毁陈平说:“陈平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 王。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 汉王召来陈平责问他,陈平说:“我在魏王那里做 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他到项王那里做事。项王不能够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 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有奇才也不能重用,我这才离开楚王。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 归附大王。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若没有值得采用的,并请求辞职回家。”汉王 于是向陈平道歉,任命他为护军中尉。将领们才不也再说什么了。 (汉六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高帝问询将领们,将领们说:“赶紧发兵活埋这小子。”高 帝默默不语。高帝问陈平,陈平一再推辞,反问道:“各位将领说些什么?”皇上把各位将领的话都告诉了 陈平。陈平问:“有人上书说韩信谋反,有知道这件事的外人吗?”皇上说:“没有。”陈平问:“韩信本人 知道这情况吗?”皇上说:“不知道。”陈平说:“陛下的精锐部队跟楚国比哪个强?”皇上说:“不能超过 它。”陈平问:“陛下的将领中用兵有能超过韩信的吗?”皇上说:“没有谁赶得上他。”陈平说:“如今陛下 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同我们作战,我私下里为 陛下的安危而担忧。”皇上说:“那该怎么办呢?”陈平说:“古时天子巡察各地,会见诸侯。南方有个云梦 泽,陛下只是假装出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在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到天子怀着善意出游,看 那情势定然无事,因而到郊外迎接拜见陛下。拜见时,陛下趁机将他拿下,这只不过是一个力士就能办到 的事。”高帝觉得他的主意不错,于是派出使者告知各诸侯到陈县会面,说“我即将南游云梦”。此行尚未 到达陈县,楚王韩信果然在郊外的路上迎接。高帝预先准备好武士,见韩信来了,立即将他拿下捆绑起来, 装在副车中。高帝于是在陈县会见了诸侯,全部平定了楚地。 当时与陈平剖符,世代相传而不断绝,封为户牖侯。此后陈平曾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帝征讨陈豨 和黥布。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每次都增加了封邑,一共增封了六次。奇计有的颇为隐秘,世间无人得知。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 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 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 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 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姚鼐《登泰山记》 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 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 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速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 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晞岩隙,白 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窃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 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项,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 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 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 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嘱。盖有形之高,不 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 若无外/ B.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 若无外/ C.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 若无外/ D.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 若无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从阜,与山有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与阳相对,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B.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泰岳、中岳,是“五岳”之首,被誉为“中华国山”。 C.既望,既望多指小月农历十六,大月农历十七,表示满月后一天;既,已经达到。 D.记,属杂记类散文一种,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都属“记”的范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鼐登临泰山,另辟蹊径。古人登山大多选择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作者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水道走, 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B.姚鼐登山途中,艰险异常。“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一句,运用近乎夸张手法,写出了一路上大 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的情形。 C.薛福成先读游记,再登泰山。先从姚鼐先生《登泰山记》的记述了解了山的大致形势,此次登山,都是 按照姚鼐先生在“登泰山记”中记录的路线爬山。 D.薛福成记游抒情,融合巧妙。经过十多处特别有名的名胜古迹,大体游览,徘徊不舍;登临山顶,才明 白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渺小:体现出作者心灵与山水的融合。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答案】1.A 2.B 3.A 4.(1)(那些如泰山这类)有形的高山,往往不能长处,(如精神境界这类)无形的高,才不会很快离自己 而去。(2)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 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 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 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 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此句大意是: 汶水自东边流过来,蜿蜒似衣带;徂徕山雄踞旁边,高出其他山峦许多,它的山巅好象可达到泰山的半腰; 而指泰安府居于原野,象棋盘一样。远远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高渺仿佛没有边际。其中“汶水东来”主 谓都全,其后断开;“蜿蜒似带”主谓都全,不可断开;排除 BD 项。“其上”是“杰峙”的宾语,中间不可 断开;“群岫”是“高出”的宾语,不开断开;“其巅”是“仿佛可及山半”的主语,不可断开;“殆如方罫” “遥睇穹碧”都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A。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 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 的含义作答。本题 B 项,泰山又名“中岳”错,“中岳”是“嵩山”,泰山又名“东岳”。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 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 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 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 A 项,“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 的天门”错,原文是“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 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并未交代作者选择这条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故选 A。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高,形容词 形容词做名词,高山;居,住;斯须,很快,表示时间短;去,离开。(2)爪,名词作动词,掐;以,来; 验,观察;本,树根;性,天性;日,名词做状语;离,离开、远去。 【参考译文】 四月十六日,乘着上山的轿子,出郡北门三里便进入山中。盘旋向上登山,将近四十里,经过的名胜 古迹中特别有名的都有十多处,都游览徘徊不舍离去。越过南天门,折向东行进,有碧霞宫、东岳庙。又 向北上去就是岱顶,也就是天柱峰。山的大致形势,桐城姚姬传(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我们此次登山, 皆按姚先生记的路线。偏僻不在主要道路的景点,都没有前往,所经过的还不到全部景点的百分之一,然 而景象美好,气韵灵动,各具特色,妙不可言,因此我没有办法描摹下来。当我还没到南天门时,石阶山 道就突然陡峭起来,巍然直入云天。从岩隙仰望刚升起的阳光,看到白云孤独地飘过。一级级台阶往上登, 不知终点在哪儿。向下看则看见险峻的石阶象一条线一样,深远不能见底,让人头晕目眩心生恐惧,感觉 进退两难。屏住呼吸放下顾虑,鼓起勇气再向前走。不久登上南天门,道路忽然平坦起来,感觉一下换了 种境界,看到了从未看过的景象,才自己庆幸刚才没有停下脚步。于是上到岱顶,极目四望。众多山峰起 伏环绕,相互倚靠,有的象拱有的象蹲。汶水自东边流过来,蜿蜒似衣带;徂徕山雄踞旁边,高出其他山 峦许多,它的山巅好象可达到泰山的半腰;而指泰安府居于原野,象棋盘一样。远远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 高渺仿佛没有边际。俯视山下的云烟,瞬息万变。这才明白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渺小。人处世间,何 尝不是如此?当你站得高看得远的时候,则万物都不能遮蔽自己。那些事物的各种变化,也都不能逃脱自 己的眼睛。然而那些如泰山这类有形的高,往往不能长处,只有如精神境界这类无形的高才不会很快离自 己而去。 ——薛福成(登泰山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