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五校(奉化中学、宁波中学、北仑中学等)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宁波市五校(奉化中学、宁波中学、北仑中学等)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届宁波市五校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 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 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yí)必定产生在朔.(shuò) 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篷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其他那些著名的友谊佳话,外部雕 饰太多了。 B. 有专家提出,带有新型冠.(guān)状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失去水分,形成微小的 携带病毒的飞沫核。这些微小的飞沫核分散.(sàn)在空气中,有可能形成气溶胶,飘浮在远 处,造成远距离传播。 C. 《论语》多次用到“殆”字,都是作“危险”讲。孔子主张“放郑声,远佞.(nìng)人, 郑声淫,佞人殆”。为什么要禁绝郑声?因为郑国的音乐淫糜。为什么要远离“佞人”?因 为这类人善于阿谀谄.(xiàn)媚,如果国君周围都是这些人的话就很危险。 D. 推杯换盏.(zhǎn)、筷来箸.(zhú)往是中国社会普遍认同的代客习俗,推行公筷公勺不能 急于求成,要先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逐渐形成新的文明习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 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 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 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 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 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A 项,友谊(yí)——yì,篷头垢面——蓬头垢面(意思是头发蓬乱,脸上很脏。旧时形容贫 苦人生活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 - 2 - C 项,淫糜——淫靡(淫荡,颓废。多用以形容乐声),阿谀谄(xiàn)媚——chǎn(意思是 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讨好)。 D 项,筷来箸(zhú)往——zhù,代客——待客(招待客人,接待客人)。 故选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 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很快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甲]不管是把“人非圣贤孰能 无过”当成孔子的话,还是误将“差强人意”当作“让人不满意”用了,均是一种常识性错 误,表明公众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运用,已经开始退化..。 [乙]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认为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占 80.8%;认为造成汉语 应用能力危机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的占 52.0%。 [丙]现在,到了初中、高中阶段,甚至..大学,学生的汉语水平之低令人震惊..,许多并不 冷僻的字不认识,许多经常用到的词语不懂意思,错别字比比皆是,病句泛滥成灾。此前据 媒体报道,一名大学毕业生,手写 400 字简历,居然出现 24 个错别字,因此被应聘..单位拒之 门外。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退化 B. 甚至 C. 震惊 D. 应聘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B 【解析】 【2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正确运用词语,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分 析,考虑其意义是相吻合,还要考虑该词语的使用对象、词性是否合适,感情色彩是否符合 语境。 A 项,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叫 做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语境是说公众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运用的能力已经 开始不如以前。因此使用正确。 B 项,甚至,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还可以强调事例突出。语境是与初中、高中阶段相比,大 学生的汉语水平竟也很低,前后之间有近一层的关系。该词使用正确。 - 3 - C 项,震惊:大吃一惊;使大吃一惊。语境强调目前学生汉语水平低得让人吃惊。词语使用正 确。 D 项,应聘:接受聘请。语境是说这个大学生因简历中错别字太多而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该 词使用错误。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解答该种题型时要注意:把握整个语句的意思;逐一辨 明每个词语、每个句子的意思与作用;辨明句子的语气与停顿;注意把握常见的标点错误点。 B 项,乙处“认为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占 80.8%;认为造成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 原因……”中间的分号使用错误,前一个分句说的是阐述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 占比,后一句是分析原因,前后两个分句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因此不能使用分号,应使用逗 号。 故选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确凿证据表明,如果不再只是向人们提供纸质或口头形式的信息,而是由他们自身对某 种提问作出反应来产生信息,那么他们的回忆效果将会得到显著改善。 B. “泥人张”是人们对民间手艺人张明山的昵称。他塑造的泥人一般高不过尺,形神兼备, 极具个性,深受人们所喜爱。 C. 2019 年 3 月,埃塞俄比亚一架波音 737-8 飞机发生坠机空难,举世震惊。不少媒体报道: 波音飞机的安全性令人担忧。 D. 不仅张岱的书有中国文人需要读的文化常识,还囊括了传说、段子、神药偏方等荒诞不经 的内容,它就像沃土,从中能孕育出有趣的灵魂。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 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 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 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A 项,“据确凿证据表明”中,“据……表明”结构混乱,可改为“据确凿证据”或“确凿证 据表明”。 - 4 - B 项,“深受人们所喜爱”中,“深受……所”搭配不当,去掉“所”。 D 项,“不仅张岱的书有中国文人需要读的文化常识,还囊括了……”中,语序不当,应把“张 岱的书”调到“不仅”前面作句子的主语。 故选 C。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 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 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 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 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 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 “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 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 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 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5.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 郭沫若对鲁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评价,“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者 犀角烛怪,或肝胆照人;鲁迅先生也①______,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 任心腕之交应,质朴而不拘挛,洒脱而②_______”。我们还可以补充一点:鲁迅先生不是美 术家,但他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与理解却独有洞见,③________;而他的文学作品又常得绘画 艺术之神韵,又为许多作家所不及。 【答案】 (1). 无心做书法家 (2). 有法度(不随意) (3). 对作品的创作笔锋犀 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考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 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第一空,依据后文“所遗手迹”“融冶篆隶于一炉”可知此处应填有关“书法”的句子,再 依据前文“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可推知此处应填:无心作书法家; 第二空,依据前文“质朴而不拘挛”可知此处应填与“洒脱”相对应的“不随意”“有法 度”等词; - 5 - 第三空,依据后文“他的文学作品又常得绘画艺术之神韵”,结合鲁迅文学作品风格犀利等 特点,再依据前文“他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与理解却独有洞见”可推知,此处应填鲁迅美术作 品的创作风格:对作品的创作笔锋犀利。 【点睛】情景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 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 造句;(5)串读检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地摊经济由来已久,经营者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它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一 直由于影响市容环境而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地摊经济是一种有独特优势的经济形式,特别是 在当前背景下,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就业压力。 2020 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 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2020 年 5 月 27 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 2020 年全 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6 月 1 日上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 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截至 2020 年 6 月 4 日,已经有多个省份的 20 多个城市,先后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 (1)根据材料第一段,请用一句话对“地摊经济”下定义。不超过 25 个字。 (2)请对上面这则新闻进行点评,不超过 60 个字。 【答案】(1)地摊经济是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的一种边缘经济形式。 (2)此新闻简明扼要介绍“地摊经济”的内涵,指出其独特优势的特点,还指出它在当前经 济下的提供就业机会,给予普通人民温度。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下定义。题干要求给“地摊经济”下 定义。下定义必须符合“被定义概念”+“是”+“种差”(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概念”(包 含被定义概念范围的上一级概念)的格式要求。根据这个格式,阅读材料第一段内容,分析 并选取这三项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定义即可。解题步骤:第一步:①确定主干,找到属概 念。属概念(宾语)是活动。主干从“地摊经济由来已久,经营者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 它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中提取为:地摊经济是……一种边缘经济形式。第二步:筛选 信息,分析种差。从“地摊经济由来已久,经营者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中提取“通过 摆地摊获得收入的”作定语,放在种差“一种边缘经济”之前。第三步:③整合,按序组成 - 6 - 一个单句,即:地摊经济是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的一种边缘经济形式。 (2)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这道题要求对这则新闻进行点评。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 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要求语言简洁,态度鲜明。解答此题注意:一要读懂新闻;二要 评在点上;三要评得有理。 本题,这则新闻首先简明扼要介绍“地摊经济”的定义、特点、作用,指出它是城市里的一 种边缘经济,独特优势,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然后引用国家李总理、人大代表以及中 央文明办的话,介绍地摊经济的有点,最后介绍我国多地先后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该新 闻抓住“地摊经济”这一概念,导向鲜明,有理有据,给人希望和启发。 【点睛】新闻点评是新闻评论的一种,它比短评还要简短。它以新闻报道为依托,从具体事 实中画龙点睛地评说,或褒或贬,旗帜鲜明地点明要害。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一 要读懂新闻。对所提供的新闻要认真阅读,了解这个新闻的有关背景,熟悉其主要事件及相 关细节,把握其精神实质,这样就为点评打下了基础。二要评在点上。点评的篇幅很小,但 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一语中的,目标集中、准确,而不可分散,什么都想评。三要评得 有理。好的点评应做到以理以法阐释,导向鲜明,事理清晰,鞭辟人里,以理服人,发人深 省。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时至今日,疫苗仍然是防控传染病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手段之一。当有新的 疫情暴发时,人们最大的期盼莫过于能尽早接种疫苗。然而,疫苗的性质决定了其研发必然 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疫苗本身就是灭活或减毒的病毒,或是病毒的关键蛋白、多肽或是核酸。 也就是说,只有把一种病毒研究透,才能研发出相对应的疫苗。即便疫苗已经研制出来,后 续的临床试验和规模化生产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疫苗研制滞后的困局呢? 随着免疫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疫苗研制的理论依据 和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完善和提高,研发周期明显缩短。如今迎战新冠病毒,科研人员更是 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展开攻关,并拿出了多技术并行的方案,力争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缩短研制流程。 所谓“多技术并行”,就是传统方法和新技术齐头并进,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除 了传统的灭活疫苗外,科研人员同时采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如亚单位疫苗、mRNA 疫苗、病毒 - 7 - 载体疫苗等。从既往经验来看,这些新型疫苗安全性更强、效果更好。亚单位疫苗是将病毒 经物理、化学方法“肢解”,提取出病毒外壳等具有典型特征的“零件”制成的疫苗。当人 的免疫系统接触到这些“零件”后,就能“举一反三”,提前掌握对抗病毒的技能。mRNA 疫 苗的原理更为巧妙,人们把新型病毒的“设计图纸”——mRNA 直接交给免疫系统,诱导人体 产生免疫应答,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而病毒载体疫苗则是直接在病毒内部“做文章”, 通过对病毒进行“移花接木”的改造,使其在丧失毒性的同时,仍能引发人体免疫。 (摘自《解放军报》2020 年 03 月 06 日) 材料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啥时候能出来?有人说 3 个月,有人说 3 年,还有人说 5-10 年。那么研制出一款可供使用的疫苗究竟要多长时间呢?为此,不妨参考一下近年来其他引 起“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传染病疫苗的开发历程。 2014 年,埃博拉疫情在非洲暴发以后,全球各大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竞相展开了一场疫 苗开发的攻关。5 年多过去后,终于在 2019 年年底由默沙东公司申报的第一款埃博拉疫苗在 美国和欧盟获得批准使用,耗时达 5 年之多。 2015 年底,寨卡疫情从巴西暴发以来,迅速蔓延全球。由于寨卡病毒感染孕妇引起严重 的新生儿畸形,疫苗的开发刻不容缓。到现在 4 年多过去了,推进最快的疫苗还处在临床试 验阶段。 那么为什么疫苗的研制要如此长的时间呢?因为和新药一样,疫苗研发有固有的周期规 律。首先,研发疫苗需要设计并确定有效组分。比如灭活的病毒或毒力减弱的病毒,或者选 取其中的关键蛋白或多肽;进而需要进行生产工艺的建立和质量控制。其次,疫苗需要完成 一系列实验获得的足够的数据支持进一步申请批准开展临床试验。这里面包括疫苗在动物模 型上的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等。这一过程顺利的话一般也需要 1 年半载。接下来疫苗还 要在人身上验证,经过 I、II、III 期临床试验才能获批。这一过程往往花费数年,需要花费 大量的时间和费用。所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开发,难以在短期内应用到当前的疫情中来。 但在当前疫情紧急情况下,开发和审批的流程应该能够大大加快,这将有可能将疫苗的开发 周期大大缩短。 (摘自《光明日报》2020 年 02 月 13 日) 材料三:中国研究团队 22 日在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对一种新冠 病毒疫苗开展了 I 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且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 应答。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等人领衔的团队开展了这项临床试 - 8 - 验。试验中使用的疫苗是一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团队在试验中招募了 108 名健 康的成年志愿者,年龄在 18 岁至 60 岁间。这些志愿者分成不同组别接种了不同剂量的疫苗。 报告介绍,接种后的 28 天内,这种疫苗在不同剂量的组别中都展示了很好的耐受性,也 没有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陈薇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说,I 期临床试验表明接种这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 毒疫苗能够在 14 天内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 T 细胞,“这些结果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 碑”。 不过,陈薇同时指出,要谨慎对待相关成果,开发新冠病毒疫苗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并且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并不一定意味着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该项成果“展 示了新冠病毒疫苗开发的很好前景,但我们离这种疫苗达到让所有人使用的阶段仍有较长的 路要走”。 报告说,这项临床试验的主要限制包括样本规模较小、试验期较短、缺乏随机对照组等, 因此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验证。 (摘自《新华网》2020 年 05 月 24 日) 7. 下列对材料中“新冠病毒疫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地展开攻关,采用多技术并行的方案,就能最大限度缩短新冠病毒 疫苗的研制流程,并保障其安全、有效性。 B. 从既往经验来看,新型疫苗比传统疫苗安全性更强,效果更好,因此,当前全球科研人员 将倾全力研发新型疫苗,而非传统疫苗。 C.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开发难以在短期内应用到当前的疫情中来,主要是因为研发疫苗需要 设计并确定有效组分;还因为疫苗需要完成一系列实验获得的足够的数据支持进一步申请批 准开展临床试验,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D. 陈薇研究团队已对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疫苗是安全 的,且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这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身就是灭活或减毒的病毒,或是病毒的关键蛋白、多肽或是核酸这一疫苗的性质决定了 疫苗的研发必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只有把病毒研究透,才能研发出相对应的疫苗。 B. mRNA 疫苗的原理比亚单位疫苗更为巧妙,研究人员破译出新型病毒的“设计图纸”,并把 它交给免疫系统,人体在其诱导下就会产生免疫应答,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C. 疫苗研发的临床试验之所以要进行三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试验需要较大的样本规模、较 - 9 - 长的试验期以及足够的随机对照组。 D. 陈薇院士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说,I 期临床试验表明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 苗在接种后的 28 天内,在不同剂量的组别中都展示了很好的耐受性,也没有引起不良反应, “这些结果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9. 根据材料,新冠病毒疫苗最终实现广泛接种人类,需要经历的主要流程是什么? 【答案】7. C 8. A 9. (1)研发疫苗需要设计并确定有效组分;(2)疫苗需要完成一系列实验获得的足够的数 据支持进一步申请批准开展临床试验;(3)疫苗在动物模型上的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 接下来疫苗在人身上验证,经过 I、II、III 期临床试验才能获批,组织生产等。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中“新冠病毒疫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然 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新冠病毒疫苗”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A 项,“只要……就”错误。结合“如今迎战新冠病毒,科研人员更是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 展开攻关,并拿出了多技术并行的方案,力争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研制流 程”分析,“只要……就”表述绝对化。 B 项,“因此,当前全球科研人员将倾全力研发新型疫苗,而非传统疫苗”错误。结合“所谓 ‘多技术并行’,就是传统方法和新技术齐头并进,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除了传统的 灭活疫苗外,科研人员同时采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如亚单位疫苗、mRNA 疫苗、病毒载体疫苗 等。从既往经验来看,这些新型疫苗安全性更强、效果更好”分析,选项内容“当前全球科 研人员将倾全力研发新型疫苗,而非传统疫苗”于文无据,而且推断错误。 D 项,“这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错误。结合“要谨慎对待相关成 果,开发新冠病毒疫苗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并不一定意味着疫苗 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该项成果‘展示了新冠病毒疫苗开发的很好前景,但我们 离这种疫苗达到让所有人使用的阶段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分析,原文为“并不一定意味着 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 10 -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 项,“因为只有把病毒研究透,才能研发出相对应的疫苗”错误。结合“疫苗的性质决定了 其研发必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疫苗本身就是灭活或减毒的病毒,或是病毒的关键蛋白、多 肽或是核酸。也就是说,只有把一种病毒研究透,才能研发出相对应的疫苗。即便疫苗已经 研制出来,后续的临床试验和规模化生产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分析,选项原因概 括不全,还有“即便疫苗已经研制出来,后续的临床试验和规模化生产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 间和费用”。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 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首先,研发疫苗需要设计并确定有效组分。比如灭活的病毒或毒力减弱的病毒,或者 选取其中的关键蛋白或多肽;进而需要进行生产工艺的建立和质量控制”分析,研发疫苗需 要设计并确定有效组分。 结合“其次,疫苗需要完成一系列实验获得的足够的数据支持进一步申请批准开展临床试验。 这里面包括疫苗在动物模型上的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等。这一过程顺利的话一般也需要 1 年半载。接下来疫苗还要在人身上验证,经过 I、II、III 期临床试验才能获批”分析,疫苗 需要完成一系列实验获得的足够的数据支持进一步申请批准开展临床试验,在动物模型上及 在人身上验证,经过临床试验才能获批。 疫苗获批之后,组织生产,新冠病毒疫苗最终才能实现广泛接种人类。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 11 -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 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挪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 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这时,窗前走过了几个小小的黑影,在不远的田垄上围成一圈蹲下来。在那圈娃们中间, 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背景上,火星的红色格外醒目。他知道娃 们是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 笼罩着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 半年前,他拿起一根扁担,和想从校舍取下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 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 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远方,在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这是一场几乎波及整个银河系的星际大战,是银河系中碳基和硅基文明之间惨烈的生存竞争, 但双方谁都没有料到战争会持续两万银河年!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 的隔离带,以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严重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已 形成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得到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全班的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 12 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吃药了。他挣扎着想在 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虚 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起来。 娃们中传出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 - 12 - 定律。 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 3 号行星检测,检测 30 个随机点。 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 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 3C 级文明测试。 1 号测试题未通过,2 号测试题未通过……10 号测试题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 号测试题未通过! 12 号测试题未通过! “3C 文明测试题 13 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 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 文明测试题 13 号通过!3C 文明测试试题 14 号……” “3C 文明测试题 14 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 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 文明测试题 14 号通过!3C 文明测试题 15 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 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 文明测试题 15 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 500921473 的 3 号行星上存在 3C 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 在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 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 13 - “我们险些毁灭了一个碳基文明。”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在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 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起锄头铁锹,开始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挖 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 3C 级,是 5B 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 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 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 1 至 10 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 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 1 至 10 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 5B 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 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 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 当娃们造好那座新坟时,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 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 太阳从山后露出一角,把一抹金辉投进沉睡着的山村。在仍处于阴影中的山谷草地上, - 14 - 露珠闪着晶莹的光,可听到一两声怯生生的鸟鸣。 10. 选文充满奇幻色彩,写了“天上”和“地上”两个不同场景的故事,请分别概述情节要 点。 (1)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划线句“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有何作用? 12. “宏大”是刘慈欣作品常见的核心词,请结合选文内容,简析“宏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13. 试探究本文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10. (1). 老师身患绝症,临终前让学生们记住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老 师去世后,学生们掩埋了老师的遗体。 (2). 碳基联邦舰队在摧毁行星、建立隔离带的过 程中,发现 3 号行星创造出了 5B 级文明和创造文明的是“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 体”——教师。 11. ①构思巧妙: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串接起了两个不同时空故事,即一方面银河系碳基 舰队在建立隔离带过程中探触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小山村碰巧成为探测点;另一方面,黄 土高原上这个偏僻山村有师生间知识文明传承。②制造悬念,让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 更加关注。③突出主题:为山村小学的师生成为拯救地球的英雄埋伏笔,表现了悲情的英雄 主义主题。 12. ①视野宏大:宇宙空间,以光年为计算距离的单位。②人格伟大:乡村教师平凡无私, 用自己的生命传播文明。③教育力量强大:依靠教师让人类的文明得以代代传承。 13. ①与前文多处乡村教师临终前病重情形的叙写相照应,使小说结构完整。②对早晨“一 抹金晖”“晶莹的光”“鸟鸣”等环境的描写,暗示乡村教师虽然去世,但给山村带来了希 望的力量。③语言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教师坚守使命、传承文明的崇高职业精神的赞美。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清题干的要求,根据题干 指示的关键信息,圈定答题范围;其次要将散落在文本中的较零散的内容分类,整理成答案 要点。注意不要遗漏内容,也不要将同一内容的要点换个说法重复作答。 本题中,要求概括“天上”和“地上”两个不同场景的情节要点。“地上”的人物是李老师 和学生们,文中主要叙述了李老师的老师为救下他被狼咬死后,李老师也留在了贫瘠落后的 小山村,做了一名乡村教师;因被人殴打而去医院检查,发现自己身患绝症,李老师放弃了 - 15 - 治疗,临终前努力让学生们记住了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学生们在李老师去世后,悲痛地 掩埋了老师的遗体。提取出关键信息,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和结局来概括,即是老 师身患绝症,临终前让学生们记住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老师去世后,学生们掩埋了 老师的遗体。“天上”的人物是碳基联邦舰队,主要叙述的是舰队将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 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以免除硅基帝国的威胁,而隔离带中只有已形成 3C 级以上文明的 恒星系才会得到保护。在检测 3 号行星的时候,发现 3 号行星上存在 5B 级文明,进而引发了 上尉和舰队统帅之间关于 3 号行星上的生命在没有记忆遗传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文明创造的对 话,最后得出结论,“文明的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是依靠一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 递知识的个体”——教师——来完成的。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和结局来概括,即是 碳基联邦舰队在摧毁行星、建立隔离带的过程中,发现 3 号行星创造出了 5B 级文明和创造文 明的是“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教师。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 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 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 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本题中,分析画线句的作用,首先要从情节的安排上去考虑。文章是双线结构,“地上”和 “天上”两条线索并行,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将两条线索 连接在一起,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由此而将“地上”和“天上”两个场景的故事串接在了 一起,让看似无关的两个故事有了连接点。一方面,银河系碳基舰队在建立隔离带过程中探 触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小山村碰巧成为探测点;另一方面,黄土高原上这个偏僻山村有师 生间知识文明的传承。从情节手法上来考虑,“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 区的圆心上”制造了悬念。面对银河系碳基舰队摧毁大部分行星、建立隔离带,只有已形成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得到保护的严峻现实,山村小学平凡、落后,即使老师“用尽了 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同笼罩着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 那火苗是多么弱小”,这样的山村小学,能否逃过一劫?吸引了读者,让读者对情节发展和 人物命运更加关注。从主题上来考虑,“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 心上”,可见能否保护地球不被摧毁,全在于这所山村小学的师生。看似平凡渺小的普通师 生,因为老师临终前努力让孩子们记住的牛顿定律而拯救了地球,画线句为此埋下了伏笔, - 16 - 表现了悲情的英雄主义的主题。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主题和探究作品价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从作品的形象和情节 入手,要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作品要揭示的社会意义。其 次要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抓住文本中不同的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 们的情感态度,或者通过抓住作品中流露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最 后还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 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和主题价值的目的。 本题中,要探究“宏大”的体现,首先可以从选材方面来考虑。小说在选材上,叙述了“天 上”银河系碳基舰队探触 3C 级文明行星的故事,“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远方,在银河系的中 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故事发生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以光年为计算距离的单 位,可见作品视野宏大。从人物形象上分析,李老师“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 小山村了”“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 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 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在临终前吃完了所有的止痛药,努力地让孩子们记住牛顿定律,传 授完最后的知识。李老师平凡、普通、无私,用自己的生命传播着文明的火苗。从主题上来 考虑,小说叙述的是普通乡村教师在临终前传授知识,在银河系碳基舰队探触 3C 级文明行星 的时候,“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的山村小学通过了测试,从而拯救了地 球的故事。拯救地球依靠的是文明的人类的文明,人类文明的代代传承是通过“在两代生命 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教师——来完成的。作品歌颂了教育的力量,赞美了无私奉献、 传承文明的教师,主题宏大。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理解其中人物、情节和环境是 小说的“三要素”;主题是核心,“三要素”以表现主题为根本目的,而三要素之间又是相 互影响的关系。小说就其中任何一个角度命题时,往往要把四个方面都考虑进去。这是一个 “循环解题思路”。其次,考查情节的作用,可从情节本身、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来分 析。再次,还要规范答题模式,这类题型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 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作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要采用“观点+具体阐释”式。 本题中,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首先从结构上考虑,前文中多次写到“他忍住几乎使他 - 17 - 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挪向床边的窗口”“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 没钱管”“他把剩下的 12 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吃药了”“他吐 出了一口黑红的血,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起来”等李老师病重临终前的情形,结尾处,李 老师去世,孩子们为他造好新坟、立碑的描写与前文相照应,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其次, 从主题上考虑,结尾的景物描写“太阳从山后露出一角,把一抹金辉投进沉睡着的山村。在 仍处于阴影中的山谷草地上,露珠闪着晶莹的光”,都象征着希望和美好。乡村教师虽然逝 去,但他在学生们心中燃起的“科学和文明的火苗”,给山村带来了新的希望,人类的文明 正因为有了教师而代代传承。结尾处升华了主题。从语言的角度上考虑,小说的语言含蓄, 没有运用直接抒情,也没有直接揭示作品的主题,叙写普通乡村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时,语言 朴实,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教师坚守使命、传承文明的崇高职业精神的赞美。 【点睛】小说文本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种常考样式。阅读文本时要紧紧围绕“三要素 一主旨”进行圈点勾画。通过对标题、开头、结尾、意蕴深刻处以及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 语句的圈点勾画,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为快速而准 确地答题作准备。小说试题的命制往往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答题时要弄清各题考查 的考点,然后根据考点所指向的小说三要素及主旨答题。如分析小说标题、段落(情节)作 用,可用“四指向一联系”的思考模式答题。1.指向小说环境:对环境的作用。点明时间地 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指向故事情节:对情节结构的作用。贯穿始终的线索, 推动(暗示)情节发展。3.指向人物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 格。4.指向小说主旨: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主旨。5.一联系:联系读者思考,谈读者对此 的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新关题名记 【明】何塘 财者,天下之大计也,国脉民命皆系乎此,故君子尽心焉。太古之时,上之用度甚节, 故取于民之法甚简;中古用度渐繁,故取于民之法渐密。观《禹贡》《周官》 之所载,大略 可知矣。然方其盛时,山泽之利与民共之,商贾之征复时时有所纵舍,民犹未甚病也。降及 后世,山泽之利悉归于官。农之税不止什一..,而其从事商贾者则已税其贷,又算其舟车缗钱, 可谓取之尽锱铢矣。民之病可胜言哉!议者多谓商贾诸税可罢,宋儒范仲淹独谓上之用度既 - 18 - 不可减,与其取于农不若取于商,犹不失厚本抑末之意。固非谓此法之为尽善矣,盖有所不 得已焉耳!国朝之于商贾,既税其货又税其舟船,盖亦依仿近代而为之者也。 浙省之物货甲天下,故四方之商贾咸辐辏..焉。货税船税之出入,往年止以有司治之。当 道虑有侵克之弊,乃于弘治六年始请命南京户部员外郎或主事来监临之,周岁代去。然财犹 腻也,近则污人。故士之以洁廉自好者,多以厥任为嫌。稍失慎防,则往往至贻物议..。嘉靖 二年三月,徽州潘君希平以主事被命至,或以为虑。君蹙然曰:“财者,天下之大计也。使 人皆避嫌不理,将委之谁哉!亦处之有道而已矣。”乃令税课商税及北新关船税之所入,皆 寄于杭州府库,以典籍钩稽焉。是岁薄征,而税入视往岁加倍。闻者佥谓君持廉革弊,故能 致此,同声贤之。君闻之愀然不乐曰此非予之意也岁入之赢缩在商船之多寡近岁北方道梗商 贾皆萃于浙故税入最赢。若不察其然,遂以是岁为率而必取盈焉,则贻害于后日多矣。”乃 具疏其故,陈于当道。闻者以君识高而虑远,非常情所及,愈贤之。 甲申之春,君以瓜期 将屈,念惟古人一登眺游览之适,犹或题名以志感于后,况监临于 此,经历岁时,而其人之贤否得失,不无可法戒者。而姓名不传,后之人何所惩乎!乃稽案 牍、询故老,得监临于此者凡若干人,皆勒.于石。虚其左,以俟来者而关其不知。间属塘为 文,以述其意。塘非能文者也,而财用之轻重本末,则颇闻君子之论矣,谨书以归之。呜呼! 仁人志士,其亦有感于此也。夫其亦有警于此也夫! (略有删改) 【注】 《禹贡》《周官》:都是中国古代名著《尚书》中的篇名,记载了各地山川、地形、土 壤、物产以及官制等情况。 瓜期:谓官吏就任或者谓女子出嫁之期。瓜期将屈,文中指任期 将尽。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之税不止什一.. 什一:十分之一。 B. 故四方之商贾咸辐辏..焉 辐辏:辐射开去。 C. 稍失慎防,则往往至贻物议.. 物议:非议。 D. 得监临于此者凡若干人,皆勒.于石 勒:雕刻。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令税课商税及北新关船税之所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 闻者以.君识高而虑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 犹不失厚本抑末之.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19 - D. 天下之大计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提出“财政是天下大事,国运民命都维系在财政上”的看法,国运昌盛时,国家 对商人的征税常常比较宽松,等到后世,山川的产出就都归于官府。 B. 潘希平担任主事的那年征收的税率不高,但收入比往年增加,听说此事的人都称赞潘君, 但潘君听说后却忧愁烦恼,担心如果不明察其原因,会给将来遗留很多祸患。 C. 议政者认为商贸税可以征收,宋代的儒者范仲淹也向皇帝上书建议与其取税于农民,不如 取之于商人,还能体现历代以来重商抑农的传统。 D. 本文是一篇“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等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的作者想通过此文来突出财赋用度的重要 性,以此来警醒仁人志士。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 闻 之 愀 然 不 乐 曰 此 非 予 之 意 也 岁 入 之 赢 缩 在 商 船 之 多 寡 近 岁 北 方 道 梗 商 贾 皆 萃 于 浙 故 税 入 最 赢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士之以洁廉自好者,多以厥任为嫌。 (2)乃令税课商税及北新关船税之所入,皆寄于杭州府库,以典籍钩稽焉。 【答案】14. B 15. B 16. C 17. 君 闻 之 愀 然 不 乐 /曰 /此 非 予 之 意 也/ 岁 入 之 赢 缩 在 商 船 之 多 寡 /近 岁 /北 方 道 梗 /商 贾 皆 萃 于 浙 /故 税 入 最 赢 18. (1)所以那些凭借清白廉洁自爱自重的士人,多数把那个职务当作厌恶的事。 (2)于是命令把税收部门的商税和北新关的船税收入,全都在杭州府库中寄存,按照法典图 籍查考审核这些收入。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确 定它的词性,根据词性并结合语境进行推断其意义。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 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项,辐辏:也作辐凑,车辐的一头聚集在毂上,形容人或物聚集在一块儿。所以,此处是动 词,集中、聚集的意思。句意:所以天下各处的商人都聚集到这里。 - 20 - 故选 B。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 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 根据要求选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项,第一个“乃”,副词,于是、就。句意为:于是命令把税课的商税和北新关的船税收入。 第二个“乃”,副词,却。句意:如今少卿却教诲我要推荐贤士。 B 项,两个“以”都是动词,认为的意思。句意分别是:听到的人认为他见识高思虑远;认为 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C 项,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句意为:还不违背重农抑商的传统。第二个“之”,助 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句意为:不懂得句子如何停顿,不能解答疑惑。 D 项,第一个“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句意为:是国家统治的重大事情。第二个“也: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句意为:(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翻译文章,既要对文章进行 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然后理解每一个选项,要仔细分析选项中 考查的重点,针对选项并结合语境对文章的内容、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再作出判断。本 题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议政者认为商贸税可以征收,宋代的儒者范仲淹……还能体现历代以来重商抑农的传 统”说法有误。原文中说“议者多谓商贾诸税可罢,宋儒范仲淹独谓上之用度既不可减,与 其取于农不若取于商,犹不失厚本抑末之意”,所以议政者大多认为商贸税可以免去,而且 “厚本抑末”指的是重农抑商。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 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 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 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 21 - 句意为:他听了后神情不悦,说:“这不是我的本意,每年收入的多少在于商船的多少,近 几年,北方的道路阻塞,于是商人们都聚集在浙江,所以赋税收入最充裕。”“君”是主语, “闻之愀然不乐”是陈述内容,所以第一处停顿在“愀然不乐”后。关键词“曰”后为第二 处停顿。“此非予之意也”是判断句,语气词“也”后为第三处停顿。“近岁”是时间状语 前置,所以其前为第四处停顿,其后为第五处停顿。结合关键词“故”及句意可知,“北方 道梗”“商贾皆萃于浙”两句是“税入最赢”的原因,所以“北方道梗”后为第六处停顿, “故”前为第七处停顿。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 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 有: (1)“士之以洁廉自好者”,定语后置句,调整为“以洁廉自好之士”;“多”,副词,大 多;“厥”,相当于“其”,那个;“以……为”,把……看作(当成),“嫌”,作名词, 厌恶的事。 (2)“税课”,旧时税收机关中分设的部门;“所入”,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指 收入;“寄于杭州府库”,状语后置句,调整为“于杭州府库寄”,“以”,介词,按照、 依据;“钩稽”,查考、审核;“焉”,代词,指赋税收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财政,是国家统治的重大事情,国家、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都系于此,所以君王用 尽心思啊。远古的时候,皇帝的费用开支很节制,所以从百姓那里获取的法度也很简单;中 古时期费用开支逐渐增多,所以从百姓那里获取的法度逐渐繁多、复杂。查看《禹贡》《周官》 的记载,大概可以了解。然而,正当他们兴盛的时候,山区水域的物产与百姓共有,商人的 赋税又常常有所宽放,百姓还没有十分困苦。发展到后代,山区水域的物产全都归属官府。 百姓的赋税不仅十分之一,而那些进行商品买卖的人便已经是出卖的货物要交税,又算上船 车运输的钱,可以说能获得的很少了。百姓的困苦可以尽言啊!议论的人大多认为商人的各 - 22 - 种赋税可以罢免,宋代儒者范仲淹唯独认为皇帝的费用已不可以减少,与其从农民那获取不 如从商人那获取,还不违背重农抑商的传统。本来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十分完善的,想来却有 不得已的原因啊!国家对于商人,既要对货物征税又对舟船征税,大概也是仿效近代的做法 吧。 浙江的货物丰富,居天下第一,所以天下各处的商人都聚集到这里。货税船税的收入, 往年只让主管官吏管理。执政者担心有侵吞克扣的弊端,于是在弘治六年时开始向上请示南 京户部员外郎或主事前来监督,满一年换其他人代替后离开。然而财犹如油腻,靠近就玷污 人。所以那些凭借清白廉洁自爱自重的士人,多数把那个职务当作厌恶的事。而且稍微失了 谨慎防范,就常常导致留下非议。嘉靖二年三月,徽州的潘希平以主事的身份奉命到达这里, 有的人把这当成忧虑。他忧愁不安地说:“财务是国家统治的重大事情。让人都为了避嫌不 愿管理,那么将把此事委托给谁啊!处置办理要讲究方法罢了。”于是命令把税收部门的商 税和北新关的船税收入,全都在杭州府库中寄存,按照法典图籍查考审核这些收入。这一年 减轻了租税,但是赋税收入与往年相比却增加一倍。听的人都说他保持廉洁革除弊害,所以 能做到这样,众口一辞的认为他贤能。他听了后神情不悦,说:“这不是我的本意,每年收 入的多少在于商船的多少,近几年,北方的道路阻塞,于是商人们都聚集在浙江,所以赋税 收入最充裕。如果不考察它这样的情况,于是把这一年的收入作为标准,一定要从这里获取 更多的收入,那么会给以后遗留很多的害处啊。”于是上疏详细的向皇帝陈述其中的缘故。 听到的人认为他见识高思虑远,不是一般情理可及,更加认为他贤能。 甲申年的春天,他因为任期将尽,考虑古人全都享受登眺游览的闲适,有时还题名来明 志并感动后代的人,更何况在此地任职的人,经过一年时间,他们的贤愚得失,没有可以楷 式和鉴戒的。并且他们的姓名不流传,后代的人怎么鉴戒啊!于是核查官府的公文案卷、询 访年高且见识多的人,获取在此监督任职的共多少人的情况,全部雕刻在石头上。让雕刻之 人空出左边的位置,来等待将来出现的人关注他没了解查考到的人。私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 来陈述他的心意。我不是能写文章的人,然而财政用度的轻重主次,却略微听闻过君子的谈 论,慎重的写成赠送给他。唉!仁爱而有节操的人,相信他们也将对此有所感叹。他们也将 对此事有所鉴戒吧! (二)(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 - 23 - [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 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19. 本词用字精妙,“________”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________”字,又 将视感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20. 本词是如何表现诗人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9. (1). 涵 (2). 寒 20. (1)借景抒情,这首《虞美人》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词作,上片写景,借萧瑟秋色、分飞 双燕暗喻别离之苦;(2)借典故抒情,下片用陆凯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 见的迫切心情。全词情感真挚深厚,格调悲凉深沉,语言清婉雅丽。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注意特定的思路,如先理解词语的 含义,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强调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诗中“芙蓉落尽天涵水”, 意思是荷花都已凋落,天连着水,苍茫一片。“涵”的意思是包含,包容。暮色将至,水面 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背飞双燕贴云寒”的意思是分飞的 双燕各自东西,远远向寒云飞去。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 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看见分飞的双燕不由得对自己的身世感到孤独和 凄凉并且渴望友人的信息。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过分 析可知,本诗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两句写日暮登台所 见,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由下及上,先由细处着笔。 “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 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沧波起”点出寒意,冬季傍晚 时分,波涛涌动,带来阵阵寒气。这两旬重在写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背飞双 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 背向云边飞去。“贴云寒”,状飞行之高。 “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 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 - 24 - 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下片直抒念远怀远之情。“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两句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 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 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友情的思念彼此相似:我之思彼, 亦如彼海内存知己之思我,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 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这一枝明 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这是用典, 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折梅相赠这一典故,在这里具有普遍与特殊 的双层含义。 (三)(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材料二: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材料三: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 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 之泽乎?(《韩非子》) 21. 从上面的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孔子: 韩非子: 22. 有人认为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义利观是对孔子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21. 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 22.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孔子义利观是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获 利应以守义为前提),反对见利忘义。而董仲舒的义利观则认为仁爱的人,言行合乎正义,不 谋个人私利,宣明大道而不计较功利。他强调是人要正直不能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二者是有 区别的。 【解析】 【21 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与观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 认真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理解来概括得出答案。 材料一中,孔子强调的是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 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这说明孔子的义利观是重义并不排斥利。 而材料三中,韩非子强调的是父母对于子女,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 子女都出自父母的怀抱,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女孩就杀了的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 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尚且用计算利弊相对待,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 间恩泽的人呢?由此可见韩非子的义利观是只重利完全排斥义。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与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 文本内容,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进行个性化解读,说明理由。 本题中提到有人认为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义利观是对孔子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简要说明理由。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然后再结合材料一、材料 二来分析孔子与董仲舒的义利观的区别,说明自己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一“疏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孔子义利观是 强调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而根据材料二“正其 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可知,董仲舒是强调正人君子要不谋个人私利,不计较功利。 二者是有区别的,所以董仲舒的义利观不是对孔子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 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26 - 材料一: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 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材料二:仁爱的人,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宣明大道而不计较功利。 材料三:况且父母对于子女,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子女都出自父母 的怀抱,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女孩就杀了的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 打算的。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尚且用计算利弊相对待,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胜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任安书》) (3)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5)_______ ,_______。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燎沉香》) 【答案】 (1). 申之以孝悌之义 (2).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 古者富贵而名 摩灭 (4).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 无求生以害仁 (6). 有杀身以成仁 (7). 人生如梦 (8). 一尊还酹江月 (9). 鸟雀呼晴 (10). 侵晓窥檐语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与 字 义 分 不 开 , 学 生 应 借 助 字 义 来 识 记 字 形 。 注 意 重 点 字 的 写 法 。 如 “颁”“摩”“酹”“檐”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意大利的普里莫·莱维在《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中说:“可能因为我们本是社交动物, 那种‘我们’和‘他们’泾渭分明的需要如此强烈,以至于这种行为模式,这种敌、友二分 性,胜过了其他所有模式。” 生活中,我们常常主动或被动地进入这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境地,请写一 篇文章,谈谈你的体验或感悟。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能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 800 字。 - 27 - 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事物的对立面 什么事物都有双面,而这两个面,恰巧是对立的。 ——题记 事物一:善与恶 善与恶是截然相反的两极,其实,又是相生相伴的两个伙伴。有的人表面上十分善良, 做尽了善事,却是道貌岸然小人,背地里什么丧尽天良的事全做光了。有的人虽然口口声声 自称是坏人,却是心地十分善良的一个“坏人”。 自盘古开天辟地,善与恶就存于天地之间,人类发现了它,就开始用它来判定一个人的 好与坏。这是不全正确的,比如说,一个囚犯在看见溺水者的时候会奋不顾身的下河救他, 这是什么?是良知,是他善良的本质。而一个君子会在自己将死的时候想方设法的救自己, 甚至不惜伤害他人的性命,这是什么?是我们口中的好人所做出的行为,他的行为和恶的行 为有何区别? 人类的善与恶没有一个特定的界限,人性的善与恶同在,有恶才会突出善,有善才会攻 击恶。 事物二:光明和黑暗 夕阳释放出最后一道强光,光有多强黑暗就有多暗,光明和黑暗把世界的一切都变成黑 白色的图象。我能从黑暗中分辨光明,是因为经历了黑暗和光明,在光明与黑暗共存体验之 中,建立起两者即对立而又统一的印象。 在人们处于绝境的时候,内心非常渴望希望的曙光降临,即便那是一道淡淡的烛光,也能够 弃掉自己所有的绝望与悲伤。就象人们在黑暗中不知所措般,盲目的摸索,搜寻,眼睛十分 不适应,但人类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无以到达光明。 所以说,光明和黑暗的存在都必不可少,若没有了黑暗,怎能衬出光明?若失去了光明, 又怎么能突出黑暗的恐惧? 事物三:幼稚和成熟 什么叫做幼稚?天真无邪?单纯可爱?都是,亦或者都不是。幼稚的表现可能就是喜欢 问为什么,喜欢听故事,喜欢用最简单的思维去思考所有的问题,傻傻的笑,傻傻的哭。幼 稚是纯洁,是荷花一样的纯洁,是一种异样的美,一种脱离世事的美。 那么什么又叫做成熟?饱经沧桑?有心计?或许这些都不是。成熟的表现可能就是做事 - 28 - 沉着,处世稳重。余秋雨曾经说过:“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 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 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成熟的人总是拥有一种淡定从容的美,让人为之着迷。可是成熟的人往往把事看的太过复杂 化了,失去其本质。“幼稚”的小孩往往能看出事物本质,真正理解其含义。 其实,成熟与幼稚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 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 5 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 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 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 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 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 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 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二元论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灵和物。灵魂的本质在于思想,物的 本质在于广延,二者的本质不能互换,不能决定、不能派生,彼此完全独立。这是建立在世 界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的本原的基础上,即是典型的“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 立方式。题干引用意大利犹太人化学家的普里莫·莱维在《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中说的一段 话,说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陷入对“我们”和“他们”泾渭分明的二元对立境地,提示语中 强调“生活中,我们常常主动或被动地进入这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境地”, 考生需要就“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出世态度表明自己明确的态度,也就是要求考生在面 对生活中的轻与重、大与小、冷与暖、美与丑、刚与柔、善与恶、真与假、内与外、空与满、 有与无、收与放、虚与实、同与异、是与非、难与易、勤与懒、先与后、快与慢、义与利、 达与穷、新与旧、平凡与伟大,要能展现个人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 参考立意: 1.权轻才知任重;2.对立与统一;3.人生两对立,选择不一样的人生。 参考素材: 1. “事半功倍”并不恒等于“事倍功半”。为什么要这样阐述呢?我们自身便是一个很好的 例子,就拿课堂 45 分钟来说,作为学生,上课认真,努力学习是天职,可偏偏有些特例,但 - 29 - 却不是不愿意学和听,而是听一半,课余翻倍赶。这是以自我中心进行自修吗?这种方式的 学习又能使自己增加多少知识呢?是认为自己的自学能力够好还是觉得老师讲的不通俗易 懂,这些都是侧面反映的要素罢了。再看上课认真听,大脑不停的运转,眼、嘴、手三位合 一,对老师所讲的都作文理解得牢牢当当。打开练习题,飞笔疾书,这样的功效可谓比前者 更佳。 2. 喜欢黑,喜欢那莫名的悲伤,喜欢那莫名的沉重,喜欢那几分沉着,几分冷静的温暖。而 喜欢白,喜欢那无边的绝望,喜欢那无边的脆弱,喜欢那几分冷洌,几分肆意的明亮。其实, 黑是白的影子,白是黑的相伴。没有黑,又何有白,没有白,又何有黑。对立的背后有太多 的相同,如同黑的耀眼,白的明亮,又或是黑的纯粹,白的单纯。 3. 只有经历过冷,才知暖的可贵,只有经历过暖,才知冷的彻骨。冷是那距人于千里之外的 冷漠,带着与生俱来的傲气与决然。如绝代传人般遗世而独立。而暖,则是那飞蛾扑火的热, 带着至死方休的炽热,如熊熊大火般浓烈。困为冷,所以不在乎窗外的流言蜚语,所以不关 乎别处的天翻地覆。因为暖,所以不计较他人的冷言冷语。所以不计较红尘的谁是谁非,世 人尽道冷眼相待他人,是如何故作清高,却不知那心如止水,冷眼旁观的背后,是对那世间 万物剪不断的爱意。如同丑的极致便是美丽,冷的内心深处便是暖的发源。只有那经历世事 沧桑的波折,只有那冷漠孤僻的外表下,才能滋生出对天地的大彻大悟,对万物的暖意相牵。 4. 对与错只不过是一墙之隔,一水之遥,亦或,一字之差,没有一件事会是绝对的对,也没 有一件事是绝对的错,所有的对错终究会在站在对立的山巅上,我向远方眺望,而视线所达 到的地方,是我从未见过的风景 结构示例:文章开篇开门见山,紧扣标题,强调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简洁明了。然后从三 个发明来论证:人类的善与恶没有一个特定的界限,人性的善与恶同在,有恶才会突出善, 有善才会攻击恶;光明和黑暗的存在都必不可少,若没有了黑暗,怎能衬出光明?若失去了 光明,又怎么能突出黑暗的恐惧;成熟与幼稚并没有绝对的界限。采用片段式作文方式,条 理清晰,逻辑严密,有说服力,有号召力。 - 3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