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抢分点三概括分析题__抓点带面切片比对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抢分点三概括分析题__抓点带面切片比对课件

三步解题法 第一步,通读文章,标注区间。 解题时 , 先通读选文 , 把握大意 。然后再读选项,把选项和原文相对照,锁定概括区间。 第二步,选项切片,细加比对。 就近几年高考设题情况来看, “ 概括 ” 一般不错,错在 “ 分析 ” 。因此,可根据 “ 概括 ” 的内容,聚焦 “ 分析 ” ,在所叙事件上下功夫 —— 将选项与原文切片对比分析。 第三步,留心易错,聚焦高发。 概括分析一般从 “ 事之于人 ”“ 事之于时 ”“ 事之于地 ”“ 事之有无 ” 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设题 , 何事 、 何人 、 何时 、 何地都是易设误处 ; 曲解文意 , 错位嫁接 , 无中生有 , 以偏概全是其常设陷阱 。 考点诠释 概括分析题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 能对所写人物 、 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 。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以误扰正,以假乱真,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常见的错误有:张冠李戴、时地错乱、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关键点分析 人物: 韦陟 。 品格: 秀敏异常 、 风格方整 , 善文辞 。 事迹 : ① 才华出众 —— 十岁授祭酒,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 ② 恪守孝道 —— 父殁,与弟杜门不出八年。 ③ 为官有能 —— 长于鉴裁,铨综公平。 ④ 遭人忌恨 —— 李林甫恶其名高,杨国忠忌其才。 ⑤ 坚贞不屈 —— 誓不逃匿,坚卧不出。 ⑥ 忠于国家 —— 斋盟质信,协心戮力,报效朝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 .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 .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 D .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 1 步:整体读文,标注区间 请在原文中将 4 个选项的对应区间用横线画出并给予标注。 第 2 步:选项切片,细加比对 选项 标注敏感点 找准对应点 落实设误点 A 他从小聪明异常 , 十岁担任官职 ,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 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善文辞,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 在原文均有对应且理解正确。 选项 标注敏感点 找准对应点 落实设误点 B 他在 礼部 任职, 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 ;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 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 ,人称公平。 B 项,迁礼部侍郎。陟 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 试之,已乃程考,由是 无遗材。迁吏部侍郎, 擿 辨无不伏者,铨综号 为公平。 在原文均 有对应且 理解正确。 选项 标注敏感点 找准对应点 落实设误点 C 他因名声高被 李林甫排挤 ; 杨国忠妒忌 他的才华, 先指使人控告 他, 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 ,他没有屈服。 C 项,李林甫恶其名 高。杨国忠忌其才。 弟斌没贼,国忠欲构 陟与贼通,密谕守 吏,令胁陟使忧 死, …… 因谢遣,坚 卧不出。 在原文均有 对应且理解 正确。 选项 标注敏感点 找准对应点 落实设误点 D 有人叛乱时,他 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 ,感动士兵;他 不顾皇帝的劝阻 ,去 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 ,维护国家利益。 D 项,会永王兵起,委 陟招谕。斋盟质信, 以示四方。辞旨慷 慨,士皆陨泣。永王 败,帝趣陟赴凤翔。 陟表广琛为历阳太 守,慰安之。 皇帝没有 劝阻韦陟 去安抚季 广琛。无 中生有。 第 3 步:留心易错,正确作答。 [ 规范作答 ]   [A][B][C][D] 1.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选项特点 (1) 四个选项的先后顺序与原文内容的先后顺序大体一致。这种设置,有利于快速定位选项对应点。 (2) 一般用一到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品格事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略加分析。设误点多在分析部分。 2 . 破解文言文概括分析题两大关键点 关键点一:定区间。 概括分析题,要根据选项的设置特点,依照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语段或语句,锁定比对区间。 关键点二:定角度 ` 。 比对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 、 分析 , 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 , 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比对内容一般包括比对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添加内容、增删关键词、因果关系等。 参考译文: 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风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景见到韦陟感叹说: “ 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 ” 韦陟升任礼部侍郎。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 漏人才。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李林甫忌恨韦陟享有高名,唯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调韦陟出京担任裹阳太守。入朝考核到华清宫任职,杨国忠忌恨他的才能,对拾遗吴豸之说: “ 你能揭发韦陟的罪行吗?我任你为御史。 ” 吴豸之便弹劾韦陟赠送贿赂的事。韦陟被贬为桂岭尉。正值安禄山攻陷洛阳,韦陟的弟弟韦斌 陷入敌寇中,杨国忠想要构陷韦陟与敌贼勾结,秘密告诉守吏,命令守吏威胁韦陟,使他忧愤而死。州里的豪杰都劝韦陟说: “ 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 ” 韦陟感慨地说: “ 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 ” 于是表示谢意让他们离去,坚定地居住在家不出逃。肃宗继承皇位,起任韦陟为吴郡太守,正遇永王兵乱,委任韦陟前往招抚,便授任韦陟为江东度节度使。韦陟与高适、来瑱在安州会合,韦陟说: “ 如今中原没有平定,若不结盟约定效忠,以此宣示四方,让人们知晓我们同 心协力,就无法成功。 ” 便推举来瑱为当地之主,订下盟书,登上盟坛说: “ 皇天后土,明察此言。 ” 辞意慷慨,士兵都感动地流下眼泪。永王失败,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起初,季广琛跟从永王叛乱,不是他的本意,韦陟上表举荐季广琛任历阳太守,安慰了他。到这时,韦陟恐怕季广琛以后会发生变故,便先赶往宣示皇上的恩旨以化解他的疑惧,然后才赴召去拜见皇帝。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强化三个落实 1 . 抓住题干,落实要求。 要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要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2 . 紧扣人物,落实事件。 对传记记叙了人物的哪些事,与哪些人有关,说过什么话,必须一一落实,清楚了解。然后回到原文,准确找出选项与文本内容的对应点。 3 . 仔细比对,落实细节。 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地点上有没有混淆,有没有分清古今异义词,关键词语翻译的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 考点诠释 概括分析题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往往不在 “ 概括 ” 上设错误 , 而在 “ 分析 ” 中出问题 , 将考查点放在人物 、 事件 、 时间 、 地点 、 词语含义 、 语句关系的细微变化上 。因此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做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逐一落实,是解题的常用方法。 一、落实人物,避免张冠李戴 —————————————————————— [ 典例 1]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文段,比对出选项与文段的区别。 [ 选项 ]  杨师道刚正无私,守正有德。被评为 “ 令德无违 ” 。他曾因此受皇帝推重,同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一起审理太子李承乾谋逆一案。 [ 文段 ]   杨师道,恭仁少弟,隋末自洛阳归国,投上仪同,为备身左右。寻尚桂阳公主,超拜吏部侍郎,累转太常卿,封安德郡公。贞观十三年,转中书令。太子承乾逆谋事泄,与长孙无忌、房玄龄同按其狱。师道妻前夫之子赵节与承乾通谋,师道微讽太宗,冀活之,由是获谴,罢知机密,转吏部尚书。始恭仁父雄在隋,以同姓宠贵,自武德之后,恭仁兄弟名位尤盛,则天时,又以外戚崇宠。赞曰:恭仁独正,令德无违。师道慎密,抑势见机。 ( 节选自 《 旧唐书 · 列传第十二 · 杨师道 》) 比对结果: 选项中 “ 杨师道刚正无私,守正有德 ” 错,原文 中 “ 赞曰:恭仁独正,令德无违 ” 。是对杨恭仁的赞誉。 文言文阅读材料涉及的人物往往不是一个,有主角,也有配角。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产生不同的结果。阅读文章时,要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得到了何种评价。 [ 典例 2]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文段 , 比对出选项与文段的区别 。 [ 选项 ]  于仲文精于谋略,多次获得胜利。他趁檀让懈怠,攻取城武;夺取金乡,斩杀徐善净;俘获檀让,平定黄河以南。 [ 文段 ]   檀让以余众屯城武,仲文诈移书州县曰: “ 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 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飨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仲文遣人诈为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 “ 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 ” 金乡人谓为信然。仲文简精兵,伪建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 ( 节选自 《 隋书 · 于仲文传 》) 比对结果: 选项 “ 斩杀徐善净 ” 错误,原文为 “ 仲文执之, 遂取金乡。 ” 只是说于仲文捉拿住徐善净,于是夺取了金乡。 并没有说斩杀他。选项中的事件在文中没有落实处,是典型 的无中生有。 文中本无此信息,命题者往往添枝加叶,将此信息硬安在某人头上;或者只有类似信息,命题人故意说成是确定信息,造成选择项无中生有。 三、落实时地,避免时空错位 —————————————————————— [ 典例 3]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文段,比对出选项与文段的区别。 [ 选项 ]  孝文帝审时度势,有政治远见。他不想一直待在苦寒狭小的北方,认为北方只可武治不可文治,于是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进而占领中原,以洛阳为都。 [ 文段 ]   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 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 “ 革 ” ,帝曰: “ ‘ 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 ’ 吉孰大焉! ” 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 “ 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 ” 帝作色曰: “ 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 澄曰: “ 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 ” 帝久之乃解。 ( 节选自 《 资治通鉴 》) 比对结果: 选项中 “ 于是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 ” 错误, 只是担心群臣反对迁都,而以南向伐齐为借口,并不是真的 “ 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 ” 。 命题人故意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面设误,将此时此地说成彼时彼地,将已然说成未然,或将未然说成已然。阅读文本时,一定要注意有关时间、地点的词语。 四、落实关系,避免强加因果 —————————————————————— [ 典例 4]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文段,比对出选项与文段的区别。 [ 选项 ]  吴达可坚守原则,不畏权势。税使马堂等加盐税的提议和潘相的诬告及采木凿石等行为都因为他的上书劝谏而得以止息。 [ 文段 ]   吴达可,字安节,宜兴人,尚书俨从孙也。税使马堂、张日华议加盐税,奸商妄称嘉靖中大同用兵,贷其赀三万六千金,请于盐课补给,户部许之。达可皆抗争,事得已。改按江西。税使潘相殴折辅国将军谋圮肢,并系宗人宗达,诬以劫课,劾上饶知县李鸿主使。帝切责谋圮等,夺鸿官。达可言: “ 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诘责,将使天潢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 同官汤兆京亦极论相罪。相又请开广信铜塘山,采取大木,凿泰和斌姥山石膏,达可复极谏不可,阁臣亦争之,乃寝 。 ( 节选自 《 明史 · 吴达可传 》) 比对结果: 选项中 “ 都因为他的上书劝谏而得以止息 ” 错误, 原文是 “ 达可复极谏不可,阁臣亦争之 ” , “ 同官汤兆京亦 极论相罪 ” 。可见不仅有吴达可的极力劝谏,还有其他大臣 的极力争取。而且文中并未写明潘相的诬告行为 “ 得以止 息 ” 。 在概括分析选项的设置上,强加因果是常见的设误类型之一。这类错误往往将人物的行为和未必是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强加联系,或者因果倒置,或者原因不充分,需要仔细辨析。 五、落实表述,避免曲解文意 —————————————————————— [ 典例 5]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文段,比对出选项与文段的区别。 [ 选项 ]  蔡凝以国事为重,不惧得罪权贵。在皇帝想任用义兴公主的夫婿做黄门郎征求意见时,他直言反对,阻止了此事。 [ 文段 ]   蔡凝,字子居,济阳考城人也。凝年位未高,而才地为时所重,常端坐西斋,自非显贵名流,罕所交接,趣时者多讥焉。高宗尝谓凝曰: “ 我欲用义兴公主婿钱肃为黄门郎,卿意何如? ” 凝正色对曰: “ 帝乡旧戚,恩由圣旨,则无所复问。若格以佥议,黄散之职,故须人门兼美,惟陛下裁之。 ” 高宗默然而止。肃闻而有憾,令义兴公主日谮之于高宗,寻免官,迁交 阯 。顷之,追还。 (《 陈书 · 列传二十八 》 ,有删改 ) 比对结果: 选项 “ 直言反对 ” 错。蔡凝的回答是: “ 帝的同 乡与旧戚,若恩惠依从圣旨,那么就没有可以再问的了。若 以大家的意见为标准,黄散之职,本来必须人品与出身都 美, 请陛下决断。 ” 话说得比较委婉。 命题人故意曲解文中某一词语的意义,在意思的表述上制造干扰项。这类错误往往不易把握,需要通过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或需要揣摩语气,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整体读文: 理清人物生平事迹 ,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你的理解分析 。 传主 : 张策 生平 : 未弱冠,落发为僧 —— ( 唐末 ) 出为 ,改秘书郎 —— 辟为 ,带水曹员外郎 —— ( 梁时 ) 为郑滑支使 —— 除 ,迁膳部员外郎 —— 辟为判官,又为掌记 —— 奏为掌记 —— 拜 ,兼 —— 为 ,转 ,知制诰 —— 迁 —— 改 ,加承旨 —— 转 —— 拜 、平章事,判户部,迁中书侍郎 — — —— 乾化二年秋卒。 广文博士 观察支使 国子博士 职方郎中 史馆修撰 翰林学士 兵部 郎中 中书舍人 工部侍郎 礼部侍郎 刑部侍郎 改刑部尚书 主要事迹:① ;② ;③ 。 少多才智,辨识古鼎真伪 奉亲有孝名 深受赏识,屡次为官 二、模拟训练: 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 , 完成下列题目 。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风恙拜章乞骸 / 改刑部尚书致仕 / 即日肩舆归洛 / 居于福善里 / 修篁嘉木 / 图书琴酒 / 以自适焉 / B .以风恙拜章乞骸 / 改刑部尚书 / 致仕即日 / 肩舆归洛 / 居于福善里 / 修篁嘉木 / 图书琴酒 / 以自适焉 / C .以风恙拜章乞骸 / 改刑部尚书致仕 / 即日肩舆归洛居 / 于福善里修篁 / 嘉木图书琴酒 / 以自适焉 / D .以风恙拜章乞骸 / 改刑部尚书 / 致仕即日 / 肩舆归洛居 / 于福善里修篁 / 嘉木图书琴酒 / 以自适焉 / 解析: 根据 “ 以风恙拜章乞骸 ” ,下一句应为 “ 改刑部尚书致仕 ” ,两句句式对称。 “ 居于福善里 ” 句中 “ 居于 ” 不能分开。 答案: A 2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 章句 ” , 章节和句子 。也指对古书章节句读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里指章句之学。 B . “ 篆字 ” ,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C . “ 国子 ” ,国子监的简称,朝廷设立的官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D . “ 金紫 ” ,指金印紫绶,由皇帝颁赐给朝中的重臣,文中以此表明张策位高权重。 解析: D 项, “ 金紫 ” 不仅指 “ 金印紫绶 ” ,还有紫衣;也不一定赐给朝中重臣,张策当时也不是位高权重之人。 答案: D 3 . ( 概括分析题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张策聪明好学 , 博闻强识 。他十三岁就根据历史事实指出古鼎上文字内容的谬误,父亲查阅史书后证实了他的说法,族人们对此感到十分惊奇。 B .张策孝顺父母,至情至性。父亲去世,他在守丧期满后隐居郊野,十多年都无心功名;出任郑滑支使不久,又因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为母亲守丧。 C . 张策仕途顺畅 , 屡受提拔 。他出仕后因受太祖赏识,晋升很快,先在地方任判官、掌记等官职;后又在兵部、工部、礼部等多个重要部门任要职。 D .张策情致高尚,著述丰厚。他年轻时在雍州慈恩精庐修行,退休后过着情趣高雅的生活;他曾编写国史,平生著有 《 典议 》 、诗词、笺表等作品多卷。 解析: C 项,张策的晋升,并非都因太祖赏识。强加因果。 答案: C 答案: (1) 大盗侵犯朝廷 , 张策就恢复俗人的身份 , 侍奉父母一起逃难 , 君子们都称赞他 。 (2) 张策带着婢女用轿子抬着自己的母亲,向南逃离邠州地界,恰好遇上边塞积雪,他们被路人怜悯。 三、原创预测: 编者原创 , 多练一点 。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张策年少多才,精通历史。张策年少时十分喜欢学习,特别喜欢章句学问,在父亲把古鼎当作宝贝时,他根据历史纪年,指出鼎文的作伪。 B .张策情志高雅,无意功名。张策还没有二十岁就出家为僧;父亲去世后,自己又隐居郊外十多年,一直没有求取功名、为官做宰的想法。 C . 张策挚爱母亲 , 感动世人 。王行瑜造反战死,邠州被平定后,张策和婢女用轿子抬着母亲,逃离邠州,恰好边塞积雪,深受路人怜悯。 D .张策深受赏识,多次为官。王行瑜担任邠州节度使,征召张策为观察支使;太祖听说张策的孝行,上奏让其担任郑滑支使,后又奏为掌记。 解析: B 项, “ 一直没有 ” 错误,原文是 “ 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 ” 。时间表述错误。 答案: B 参考译文: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父亲张同,在唐朝做官,官位最高做到容管经略使。张策从小聪明机警,喜欢学习,尤其喜好章句之学。住在洛阳敦化里,家人曾经在疏通甜水井时,挖出了一只古鼎,鼎耳上刻有篆字,写着 “ 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 ” ,并且古鼎制作新奇精巧,张同十分喜爱,视为宝贝。张策当时在父亲身旁,慢慢地说道: “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汉献帝改年号为延康,这年十月,魏文帝接受汉帝让位,才改年号为黄初,那么黄初元年没有二月就很清楚了。鼎上的文字多么荒谬啊! ” 张同大吃一惊, 急忙让人打开书房,取出 《 魏志 》 翻阅,果然与张策说的一点不差,族人们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当时张策年仅十三岁。不到二十岁,他就削发为僧,住在雍州的慈恩精庐,颇有高致。唐广明末年,大盗侵犯朝廷,张策就恢复俗人的身份,侍奉父母一起逃难,君子们都称赞他。到为父亲守丧时,以孝行闻名。服丧期满,他隐居郊野,毫无谋求仕进的打算,像这样有十多年,才出任广文博士,改任秘书郎。王行瑜任邠州帅后,征召他为观察支使,兼任水曹员外郎,并赐给他红色官服。到王行瑜反叛时,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王行瑜战败而死,邠州被平定。张策带着婢女用轿子抬着自 己的母亲,向南逃离邠州地界,恰好遇上边塞积雪,他们被路人怜悯。梁太祖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赞扬了他,奏请 ( 当朝皇帝 ) 让他担任郑滑支使,不久后他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后,被授予国子博士,调任膳部员外郎。不到一年,华帅韩建征召他为判官,到韩建治理许州时,又任他为掌记。天复年间,张策带着唐朝皇帝的书信和礼物来访,梁太祖见了他高兴地说: “ 张夫子到了。 ” 就上奏任他为掌记,并给他赐金鱼袋及紫衣。天祐初年,又上表奏报他的才能,皇帝任命他为职方郎中, 兼史馆修撰,不久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