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写作专题二十二审题立意课件(共115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写作专题二十二审题立意课件(共115张ppt)

专题二十二 审题立意 【 训练目标 】 按照审题立意的方法,提升准确审题、集中立意的能力。 一、审题 “ 符合题意 ” 是高考作文 “ 基础等级 ” 的第一项要求,它 要求考生对作文题目、材料以及要求进行准确、全面的审视。 通过审视,考生可以准确地判断出作文题所要求的体裁、写作 范围和角度、写作重点等。题目审准了,才会写得切题。因此, 审题是高考作文的重要一环,也是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 立意、选材和构思的优劣。 下面,我们重点讲述一下如何对高考作文中常考的新材料 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进行准确审题。 ( 一 ) 新材 料作文审题 1.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 三性 ” 原则 (1) 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 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结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 走题现象。 示例: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 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 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 将其取名为 “ 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 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 立意 】 ① 人要从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弃 的精神。 ② 人要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需要有聪明过人的智慧、 灵活变通的思维、高超绝妙的技艺。 ③ 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 剖析: 三个立意都属于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其中 ①② 两 点可同时采用,也可从任意一个或几个角 度立意。假如有同学 立意 “ 创新塑造成功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则属于对材料的理 解存在偏差,没有从 材料的整体着眼,不符合新材料作文审题 立意的整体性原则。 (2) 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 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 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示例: 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 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 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 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 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 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 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 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 陋的寒鸦了。 【 立意 】 ① 外表的美不是真正的美。不应只凭表面现象去 评判他人。 ② 美丽不需要伪装,可以用心去塑造。不必借外表美来提 高自己。 ③ 对吸取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成功的人,我们不应该嫉妒 和指责,而应该宽容和高兴。 剖析: ① 是从宙 斯选拔鸟王只看表面的角度来立意的。 ② 是从寒鸦拾取百鸟羽毛美化自己的角度来立意的。 ③ 是从众鸟 嫉妒寒鸦,纷纷拔下寒鸦身上属于自己的羽 毛的角度来立意的。 三个立意都正确。 (3) 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 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地筛 选。筛选的原则是: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比较新颖; ③自己有话可说。 示例: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 “像 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 呢? ” 院长交给他 一块石头,说: “ 明天,你拿这块石头 去卖,但不是真卖,不 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 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 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 “ 稀世之宝 ” 。 院长对男孩说: “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 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 立意 】 ① 珍惜友谊,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 习机会等。 ② 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 价值。 剖析: 立意 ① 实际成了以 “ 珍惜 ” 为话题,写 “ 珍惜 友 谊 ”“ 珍惜时间 ”“ 珍惜幸福生活 ”“ 珍惜学习机会 ” 等,都 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和筛选,就会明白 这则材料对 “ 珍惜 ” 有着更具体的限制 —— “ 只要自己看重自 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 有价值 ” 。所以,立意 ② 才是材料的主旨所在。 2.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 四清 ” 方法 (1) 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对 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如 2015 年四 川卷作文题: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 “ 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 明 ” 展 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班会主题 “ 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 ” 直接引导考生思 考什么是真正的老实和聪明。甲、乙、丙三个人的观点由浅入 深,甲说出了 “ 老实 ” 和 “ 聪明 ” 的一般内涵,乙和丙说出了 这两种人生品质和人生态度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这里每一个 观点都可以立意。 (2) 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这几个对象 并不是并列的关系,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 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是次要对象,否则 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如 2016 年江 苏卷作文题: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 话则长 —— 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 话要说。有时 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此题既可以从 “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 的角度立意,也可 以从 “ 有话则短,无话则长 ” 的角度立意,但从要求 “ 有时这 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 来看,从后者的角 度立意更有话可说,可以写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时是怎样 “ 有 话则短,无话则长 ” ,进行教学改革的;可以写父母在教育自 己时是怎样 “ 有话则短,无话则长 ” ,促进自己健康成长的, 从而彰显他们各自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3) 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 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清这几个对 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如 2016 年山东卷作文题: 行囊已经备 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旅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 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 ,有的 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 极富思辨性,即 “ 准备好的却没 有用到 ”“ 没有准备的却可能有用 ” ,写作时要注意辨清 “ 有 用 ” 与 “ 无用 ” 等概念的关系,不可脱离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片面地选择一个角度去写。 (4) 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含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 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含的意义或 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如 2017 年浙江卷作文题: 有位 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 “ 有字之书 ” ,一本是 “ 无 字之书 ” ,一本是 “ 心灵之书 ” 。 领会这 “ 三本大书 ” 各自的 含义是写作的前提,需要我们在作文时考虑材料所蕴含的言外 之意,只有这样才不会偏题。 3. 新材料作文分类指导 指导一 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 同中求异找主旨。 相同的材料,从它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 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分量的结论。 示例: ①马克思 23 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 恩格斯 21 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 列宁 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 毛泽东 26 岁主编 《 湘江评论 》 。 ⑤ 徐特立 48 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剖析: 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 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 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 ①-④ 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 代就出成果,而材料 ⑤ 是讲徐特立 48 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 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 点可以立论:青年时代 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 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 异中求同找主旨。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 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 点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 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 走过去者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 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 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剖析: 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 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 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一样 —— 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 ① 良好的心理素 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② 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异中辨异找主旨。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 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 ①俗话说: “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 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 ② 俗话又说: “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 和尚没水吃。 ” 剖析: 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 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三个人,同样是要做一件事。 可是,为何同样是三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他们的分歧 点在哪里呢? 三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 过了诸葛亮;三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 —— 要吃水,可是他们互 相推诿,不往一处使劲儿,三个和尚没水吃。可见他们的分歧 在于是 否齐心协力。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 ① 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 ② 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 往一处使。 (4) 互补叠加找主旨。 有些材料性质是相同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 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 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示例: ①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言: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 去说吧! ” ② 波兰谚语: “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剖析: 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 ① “ 走 自己的路 ” 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 ② “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 失方向 ” 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 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很合 理。因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既要有 “ 走自己的路 ” 的 坚定信念,又要有 “ 常问路 ” 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 生之路。 以上是多项材料提炼观点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根据材料 提炼观点,前提是要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种 或几种分析方法,立意就会很准确。 指导二 单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 故事类材料作文。 ① 提取关键词句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 “ 文眼 ” ,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 将其作为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作文的材料中, 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2019 年浙江卷 )( 题目见 P27 9[ 考场作文 ] 第 ( 六 ) 题 ) 剖析: 整个题目的写作落脚点 应在第三句话,前两句只是 帮助 考生理解 “ 作者 ” 与 “ 读者 ” 关系的 “ 引子 ” ,提示考生 需先做出一个判断 ,是以 “ 读者需求 ” 为中心来 “ 创作 ” 还是 坚 持 “ 作者独立 ” 为 中心来 “ 创作 ” 。这还只是表层意思,深 层意思则是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每个人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 待生活,是以 “ 他人的评判、需求 ” 来生活,还是以 “ 自我的 坚守、需求 ” 来生活;同时还暗示, “ 自我 ” 的生活与 “ 他 人 ” 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像 “ 作者 ” 与 “ 读者 ” 一样, 关键就看自己选择以 “ 谁 ” 为中心;且题目又有暗示,既然是 “ 创造 ” ,应是 “ 自我 ” 的 “ 坚守 ” ,不过 “ 创造 ” 也有根据 “ 他人 ” 的需求 应运而生的,但根据 “ 他人需求 ” 创造的也有 “ 创造者 ” 本色在其中 。另外还必须明确,生活的 “ 读者 ” 包 括作者自己和他人。具体分析时,需要抓住这些关键语句进行 思考,明确立意的要点。 本题的立意角度可以有: 思路一: 创造生活作品,既要笃守本色,又要与时俱进。 思路二: 创造生活作品,需要 “ 独立 ” 意识。 思路三: 创造生活作品,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可并驾齐驱。 思路四: 创造生活作品,需注重作者与读者心理期许的默 契。 ② 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 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 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 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 ( 对象 ) 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示例: (2015 年山东卷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 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 “ 丝瓜藤,肉豆 须,分不清。 ” 意思是丝瓜 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 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 “ 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 是用来分 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剖析: 上述材料属于叙事类材料,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从 不同的角度审题立意。 从父亲的角度看,第一,父亲认为丝瓜藤和肉豆须无须分 清,得到果实就可以,可以写注重结果。第二,丝瓜藤和肉豆 须无须分开,它们自会各自结各自的果,可以写尊重自然规律, 分清主次等。 从小孩的角度思考,孩子想分开两种植物,认清它们,说 明孩子有一种探索精神,可以写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精神等。 从丝瓜藤和肉豆须的角度看,可以联系人生,人生也如丝 瓜藤和肉豆须一样,时不时与人纠缠不清,只要记住自己的出 发点,不忘自己的目标,不必在意过程中的不愉快,由此可以 写认准目标,懂得放下必能成功,不忘初心,勇敢向前等。 ③ 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 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 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 角度。 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 者,医院开通 “ 绿色通道 ” 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 虽然老板主动送来 5000 元,老王仍欠下 4000 多元医药费,而 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 “ 哪怕打工 还钱 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 ” 可欠款还是 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 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 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剖析: 上述材料属于叙事类材料,可以采用明确褒贬法审 题立意。分析这则材料,可以看出命题人的情感倾向是什么。 材料向人们宣扬了和谐、理解、回报、感恩、关爱、信任等社 会正能量。在这个材料中,三个主体很明确,即老王、老板和 医院。好心的老板帮忙支付医药费;医院在老王没有完全结账 的情况下,同意老王出院;老王在病愈之后没有一走了之,并 且要回报医院、报效社会。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关 系,这个世界的美好首先是因为存在那些奉献出爱心的人,但 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有那些懂得领受他人善意,心存感恩的人。 根据材料确定立意: ① 农民工拖欠医疗款项 后的感恩、回 报之心; ② 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救助,医患关系的和谐源 于两者的互相理解; ③ 呼吁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④ 有了社会 良知和人的良知、社会责任和人 的责任,才会建立人与人、人 与社会团体、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 (2) 哲理类材料作文。 ① 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 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为文章 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 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示例: (2015 年福建卷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 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 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 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 题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 得套作。 剖析: 上述材料属于哲理类材料,可以采用提炼中心法审 题立意,针对路的象征意义,根据材料确定立意: a. 世上本没有路。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成功没有现成的模 式可遵循套用,一切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自强自立,找到 适合自己的路。据此可以写创新,追求个性,追求理想,探索, 走自己的路等。 b. 走错路会发现新的路。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 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踏上征程,很可能发现走错了而不能继 续前行,这时候就可以总结教训,重新找到新的出路, “ 柳暗 花明又一村 ” ,豁然开朗,据此可以写失败也是收获,失败是 成功之母,敢于尝试,有尝试就会有收获,正确面对错误等。 c. 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条条大路 通罗马” ,只要你敢走,最终总会到达目的地。可从不要因循 守旧、故步自封,要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角度立意。 d. 三则材料综合考虑,可写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 “ 路 ” 。 思考后本题的最佳立意: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 “路”。 ② 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 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 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 最佳的立意。 示例: (2019 年江苏卷 )( 题目见 P27 8[ 考场作文 ] 第 ( 五 ) 题 ) 剖析: 该作文类型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的解读逻辑清 晰, 先是提供了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秉性:物各有性,水至淡, 盐得味。接下来谈到了各自发展境界的局限:水加水还是水, 盐加盐还是盐。前面的这两句话实际为后面的内容张本,很自 然地为转折做了铺垫: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 味纷呈。这些话语是本次作文的解读关键: “ 万物共存相生” 是因,“百味纷呈”是果,由果溯因,这则材料所揭示的中心 就跃然而出:万物只有互联互通,共存相生,才能百味纷呈, 异彩纷呈。 立意角度示例 写作点拨 ① 写和,阐释物与物 共存相生的道理。 观照世间万物,阐释物与物相互融合的重 要作用,强调 “ 五味 ” 的调和以及平衡, 突出只有各方共同起作用,才 能实现互利 共赢。 ② 写人,谈一个人成 长过程中既坚守自我 又包容借鉴他人。 着眼人的学习,讲一个人既要坚守自我, 又要包容借鉴他人。正所谓 “ 君子和而不 同 ” ,这里的 “ 和 ” 绝不是使一个人失去 自我的彻底 融合,而是始终清醒地保持自 我特性的调和。 立意角度示例 写作点拨 ③ 写文化、文明,谈 国家、民族之间的交 流互鉴。 放眼全球,只有对不同文化兼收并蓄,才 可体现出有容乃大的襟怀与气度。在全球 化浪潮下,我们既要坚持民族优秀的传统 文化,也要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大 胆借鉴。 ( 续表 ) (3) 寓言类材料作文。 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 料的表象,进行 “ 由物及人 ”“ 由物及事 ” 的联想,即由材料 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 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2015 年湖南卷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 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 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 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 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 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剖析: 上述材料属于寓言类材料,可以采用寓意揭示法审 题立意,从不同角度揭示本则材料的寓意。 从飞禽、走兽等角度立意: ① 飞禽、走兽认为要旅行,就 必须有翅膀、有腿,这是常规思维;换个角度思考,没有翅膀 和腿照样可以旅行。我们可以写凡事不要妄下结论,做人要有 自己的识别能力和判断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事物的 假象所蒙蔽。 ② 飞禽、走兽原本想帮助大树旅行,苦于大树自 身条件不足,但无心之中却助成了大树旅行,可以立意为 “ 无 心插柳柳成荫 ” 。 从大树的角度立意,考生应紧扣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 一,大树想要实现旅行的愿望,在直接请求飞禽、走兽帮忙而 不可得的情况下,决定自己想办法,由此可立意为: ① 求人不 如求己; ② 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二,大树通过结出甜美 的包着种子的果实,让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将种子传播到 世界各地。由此可立意为: ① 蛮干不如巧干; ② 要善于借助他 人的力量; ③ 理想、愿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智慧。但是一切 脱离材料的立意均视为离题,比如不扣材料谈 “ 理想”,不扣 材料谈“道德”,不扣材料谈“感恩”。立意也不宜偏颇,比 如肯定“只能靠自己”“他人靠不住”等。 根据材料确定立意: ① 大树面对飞禽、走兽的拒绝,并不 灰心丧气,而是自己想办法,自力更生; ② 梦想的实现要靠自 己去努力争取; ③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如果站在飞禽、走兽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 ① 受恩必 报; ② 交流很有必要; ③ 应该学会乐于助人。 思考本题的最佳立意:梦想的实现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 (4) 图画类材料作文。 这类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一般由标题、画面、注释三部分构 成,审题时要重点审读这三部分,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思 考,透视画面本意。考生可以通过以下五步进行审题: ① 看标题。标题往往揭示图画的主题思想,是图画的 “ 眼 睛 ” 。透过 “ 眼睛 ” ,可洞悉图画的主题。所以,审题时首先 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图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 析,这样就容易弄清图画的寓意所在。 ② 观画面。以图画为材料的作文题,分析画面是审题的重 要环节。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图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 因此,考生在审读图画类材料作文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 认真地观察画面。 ③ 读注释。图画是一门艺术,为了更好地表达其寓意,常 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注释文字。所配的注释是弄清图 画寓意的一把金钥匙,考生必须仔细品味,思考其所隐含的信 息和观点。 ④ 析夸张。很多图画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进行变形 夸张,以达到讽刺或警世的目的,引起观者共鸣。夸张之处往 往就是图画的弦外之音,是图画表达的寓意所在。所以,考生 审题时必须注意图画的夸张之处。 ⑤ 联现实。图画大多具有针砭时弊、抨击社会不良现象的 功能,解读时必须展开想象,跳出画面,联系现实,揣摩画外 之意。考生要多角度思考,切忌就画论画。 示例: (2016 年新课标 Ⅰ 卷 )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 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据夏明作品改动 )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剖析: 题中漫画由两幅画面组成。第一幅:画面上左右各 有一个学生,手里拿着带有考试分数的试卷。左边学生试卷上 标明 100 分,面带微笑,而且脸上还有一个吻痕以示受到了表 扬与肯定。而右边学生试卷上的分数是 55 分,他神情沮丧,脸 上挨了耳光,说明他受到了惩罚。第二幅:仍然是由两幅画面 组成,可左边学生手里的分数变成了 98 分,脸上印记随之变成 了耳光,学生神情落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右边的学生试 卷上的分数变成了 61 分,脸上的印记换成了亲吻的痕迹,他的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左边学生学习成绩尽管起点很高,但有了 一 点儿退步,就受到家长的惩罚;右边学生成绩尽管起点较低, 但有了一点儿进步,也受到家长的奖赏。题中漫画意在说明, 在家长或老师眼中,学生的优秀与否全看考试的分数,唯分数 是论。 分析完画面以后,联系现实,可按以下三个思路作文: 思路一: ( 紧扣内容 ) 岂能让分数成为孩子的命根。 分析:这幅漫画反映了家长们对待孩子学习的普遍现象。 他们不问试卷的深浅,不问不同孩子在考试中的成绩,更不问 孩子成绩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情况。以为分数比上次高就是进步, 分数低了就是退步;进步了就要奖励,退步了就要责罚。分数 成了孩子的命根,一切唯分数论,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是错 误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孩子的成人成才。 思路二: ( 结合寓意 ) 要奖励后进,但莫要鞭打快牛。 分析:为了激励后进,我们有时会想出各种举措,对于后 进的进步,我们也不会吝啬溢美之词。但对于先进,却总以为 理所当然,如果稍微出现一点退步,就加以责罚,甚至上纲上 线。其实,先进者要想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比那些后进者获 得进步要难得多。进步的过程总会有瓶颈,进步的顶峰也无法 超越。所以,你可以奖励后进,但莫要鞭打快牛。 思路三: ( 结合寓意 ) 对事物的评价要注意标准、方式。 分析:对孩子的评价,如果只是以学习成绩的优劣为标准, 教育出来的人才就不会是真正的人才。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如此, 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应该且必须是多元的。对孩子的教育,也不 能简单地采取鼓励或责罚的方式。比如帮孩子分析原因,疏导 思想等。在社会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对于一个人的进步或退步, 我们也应该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去帮助、促进他的成长。 ( 二 ) 命题 作文审题 1. 命题作文的命题类型 (1) 完全式命题作文,即题目+要求。题目通常是一个词、 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 “ 要求 ” 则是若干说明,规定本次作文 的体裁、选材范围、字数等。如: 2019 年北京卷 “ 文明的韧 性 ”“ 2019 的色彩 ” , 2018 年北京卷 “ 新时代新青年 —— 谈在 祖国发展中成长 ”“ 绿水青山图 ” , 2016 年北京卷 “‘ 老腔 ’ 何以令人震撼 ”“ 神奇的书签 ” 。 (2) 材料式命题作文,即材料+题目+要求。这种形式与话 题作文极为相似,应该说是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嫁接。既有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又具备命题作文的限制性。 (3) 半命题作文,即给出一个有空白的句子,考生可以自主 添加词语,形成完全式命题作文,题后也有相关的写作要求。 如: 2013 年天津卷的作文题目 “ ________ 而知之 ” 。 2. 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1) 抓住题眼,确定重点。命题作文的关键是审题,必须找 准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称 “ 题眼 ” 。抓住 “ 题 眼 ” ,是确立文章写作中心和采用文体的关键。 名词,我们要明确知道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动词,应 突出这个动作行为本身的意思,然后给这个动词添加枝干,使 它的动作性更加明确。形容词或副词,要了解这个词语所表示 的人或物的性质、状态。主谓结构的短语,题目的主旨、精神 或题眼往往在谓语动词上。偏正短语,即 “ 修饰语+中心词 ” 形式,中心词是写作的对象和范围,修饰语是写作的重点和中 心。动宾短语,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 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即 “ 题眼 ” 。 例如: 2016 年北京卷以 “‘ 老腔 ’ 何以令人震撼 ” 为题, 写一篇议论文;展开想象,以 “ 神奇的书签 ” 为题,写一篇记 叙文。两道题一道考议论文,一道考记叙文;一道考查认识力 和思辨力,一道考查想象力和创造力。若写第一题,就要抓住 “ 何以 ” 这个题眼来深入思考,不能就艺术论艺术,要看到艺 术背后的东西,如泥土气息、草根文化、原生态艺术等,又如 粗犷的地方风格和当地彪悍的风土人情,这就是它具备震撼力 的原因。俗话说 “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套用一句也可以说 “ 地 方的就是民族的 ” ,因而还可以说,老腔体现的是一种孔武有 力的民族精神,这就是它震撼力的源泉。当然,也可以与当下 流行的艺术加以对比,从对比中谈论其震撼力所产生的原因。 就写作对象而言,虽可以捎带写到其他艺术形式,但一般来说, 要以题目中的 “ 老腔 ” 为主。第二题的题眼是 “ 神奇 ” 二字, 据此,可以写科技幻想,也可以写人文想象。写科技幻想,如 写书签可以发光、发热、发电,变色、变形等;写人文想象, 可以写书签如何可人之意,如会提示时间,叫你保护视力;会 发现问题,帮助你思考等。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书签做 生命化、动物化、拟人化的想象。 (2) 由表及里,揭示寓意。标题的含义往往是多层次的,有 浅表的,也有深层的;有明言的,也有隐含的。有些命题采用 比喻、象征手法,命题者拟出一个作文题,常常不只是要求我 们写表面的东西,还要求我们写出包含在题目中的深层含义。 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透过表面意义去挖掘内 在的含义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寓意。如 2011 年广东卷 “ 回到原 点 ” , “ 原点 ” 可理解为 “ 道路的起点 ” ,比喻义为 “ 事业早 先的开始 ” ,由此可立意为 “ 人生、事业、学业方面,回到原 点,重新出发 ” 。 “ 原点 ” 也可理解为 “ 长河的源头 ” ,比喻 义为 “ 历史曾经的开端 ” ,由此立意为 “ 企业、团体、民族方 面,回到原点,从头再来 ” 。 “ 原点 ” 还可理解为 “ 坐标的中 心 ” ,比喻义可为 “ 白纸一般人生的童年 ” ,由此立意为 “ 面 对成功,淡然处之,以再回到 ‘ 原点 ’ 的勇气,争取更大的胜 利 ” 。 (3)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 要化实为虚,对其进行提高和深化;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 需要化虚为实;还有些命题虚实兼备,考生写作时需要虚实结 合。如 2017 年北京卷 “ 说纽带 ” 就属于虚实兼备的作文题。 (4) 把握内涵,梳理关系。几年前有些高考作文命题是由两 个以上的概念组成的关系型作文命题,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 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 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如 “ 一步与一生 ”“ 人与路 ” 等。这些概 念之间一般有依存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层进关系、取 舍关系等。如 2012 年江苏卷的 “ 忧与爱 ” , “ 忧 ” 是担忧, “ 忧 ” 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与身边同学的事、家庭的事,甚至 国家的事; “ 爱 ” 侧重爱心、关爱。 “ 忧与爱 ” 不只是简单的 并列关系,还可视为因果关系,即因为 “ 爱 ” ,所以 “ 忧 ” ( 当 然不是所有的忧都是爱引发的 ) 。 “ 忧 ” 中有 “ 爱 ” , “ 爱 ” 中 有 “ 忧 ” 。 “ 忧 ” 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历史使命,有了责 任感和使命感,对家庭、社会和生活就会充满爱。正所谓 “ 爱 之愈深,忧之愈切 ” 。 (5) 添加词语,构成语境。遇到词语或短语式命题时,我们 可以用 “ 添加词语,构成语境 ” 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 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 使作文更好地扣紧中心。如 2011 年湖北卷 “ 旧书 ” ,审题时, 可以在词语前后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具体,如 “ 怀念旧 书 ”“ 生活就是旧书 ”“ 旧书引起的回忆 ”“ 旧书引起的思 考 ” 等。 ( 三 ) 话题 作文审题 “ 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 ” ,是近年高考话题作文所 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 话题作文虽然较以前的材料作文对考生的限制少了,但限 制少不等于没有框限;审题难度降低,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 “ 海阔凭鱼跃 ” ,而鱼不能跃入天空; “ 天高任鸟飞 ” ,鸟也 不能飞进水底。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呢?可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 1. 审材料 。 “ 审材料 ” 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即材料中暗含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赞美什么、批判什么、讴歌什么、鞭挞什么等。 2. 审提示语 。 “ 审提示语 ” 的关键在于围绕提示展开联想 和想象,寻找与所给材料相似、相反、相关、相连的作文素材。 3. 审话题 。 “ 审话题 ” 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深入理解话题的 内涵,然后从相近和相反两个角度扩展联想,寻找话题的外延。 如果是短语,还应辨明它的结构层次。 4. 审要求 。 话题作文的要求,是对作文的最明确的限定, 它直接规定着作文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 “ 审要求 ” 的关键 在于看准作文要求中的 “ 能 ” 与 “ 不能 ”“ 可 ” 与 “ 不可 ” 。 话题作文的审题既要关注话题的类型和内涵,又要找出话 题与材料的结合点,将话题与材料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准确审 题。综合运用 “ 新材料作文审题 ” 和 “ 命题作文审题 ” ,即可 做到准确审题。 如 2014 年北 京卷: 北京过去有许多 “ 老规矩 ” ,如 “ 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 招呼 ”“ 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 ”“ 不许管闲 事儿 ”“ 笑不露 齿,话不高声 ”“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 做客时不许随便动 主人家的东西 ”“ 忠厚传世,勤俭持家 ” 等,这些从小就 被要 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 “ 老规矩 ” 渐渐被 人们淡忘了。不久前, 有网友陆续把一些 “ 老规矩 ” 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 一片热 议。 “ 老规矩 ” 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 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 诗歌 除外 ) ;不少于 700 字。 审读材料,可以明确:要细心阅读作文材料,挖掘 “ 审题 点 ” ,特别要注意第二段,其实,题目希望考生关注的是一个 “ 老规矩失而复得 ” 的问题,写作时要关注的是这一变化的 “ 社会现象 ” ,如果只关注 “ 传统文化 ” ,而没有写出对 “ 失 而复得 ” 的思考,立意就不够高远。 审话题,可以明确:要理解 “ 老规矩 ” 的内涵, “ 老 ” 是 指历史传统、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精华。 “ 规矩 ” 是指对文化 传统的继承,是人们共同的约定,是对人的行为的约束。 “ 老 规矩 ” ,一是要 “ 爱国 ” ,即精忠报国;二是要 “ 敬业 ” ,即 敬业乐群;三是要 “ 诚信 ” ,即诚实守信;四是要 “ 友爱 ” , 即友好善意,邻里和谐。 “ 老规矩 ” ,实际上都是在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通过日常的生活、活动,对中国优秀的传 统文化的恢复。要选好 “ 规矩 ” ,一要准确,确实是 “ 老规矩 ” ; 二要对 “ 老规矩 ” 有自己的认识,能够辩证地看问题,不能一 边倒,并不是所有 “ 老规矩 ” 都要继承和发扬。 审要求:题目灵活性非常强,要求考生会灵活运用文体知 识。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 诗歌除外 ) ,考生可以写议论文,围 绕材料来写人物,对人物进行深入挖掘,或者以材料中的人物 来思考当代人的精神追求;也可以写记叙文,联系身边的人物 来进行写作;还可以写散文,根据材料中的人物精神和特点, 联想到某些事物的特征。 参考立意: “ 发扬老规矩,枯树发新芽 ”“ 老规矩也要与 时俱进 ”“ 在老规矩中成长 ”“ 老规矩助力梦想 ”“ 说说我家 的老规矩 ”“ 老规矩都去哪儿了 ” 。 二、立意 “ 千古文章意为高 ” ,立意,是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 的关键。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在 “ 符合题意 ” 的基础上力求明确、 具体;更高的要求则是追求 “ 活 ”“ 深 ”“ 新 ” 。下面介绍一 些立意技法,以供借鉴。 ( 一 ) 点睛 明旨法 点睛明旨法又叫 “ 画龙点睛法 ” 。作文时,在关键地方, 或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用一两句话点明主旨,这 就叫作 “ 点睛明旨法 ” 。 从作用看,一是向读者阐释了开篇背景描写的深刻含意; 二是点破题目,明确主旨;三是留下意味深长的思考;四是突 出所写事物的特点。点睛,文章便生动精辟;反之,便呆板平 滞。 从句式上看,点睛明旨的警句多是议论句式。如 《 过秦论 》 的篇末: “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作者在前四段叙史实,末段发议论,这样写,能水到渠成、顺 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避免了空泛的议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不过,点睛句也可以是叙述、对话,甚至是描写等。 从位置上看,点睛明旨句可在作品的不同位置。它可以置 于文首,如朱自清的 《 荷塘月色 》 开篇便是: “ 这几天心里颇 不宁静。 ” 由此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和出游的原因,引出他来 到荷塘排遣烦恼的情节。它也可以置于文中,如莫泊桑的 《 项 链 》 ,在写主人公玛蒂尔德为赔项链而奋斗十年、备尝艰辛时, 作者描述了玛蒂尔德的向往并进行了评论: “ 要是那时候没有 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种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 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 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 作者用点睛之笔,揭示出人生遭遇 的不确定性。它还可以置于文末,即 “ 卒章显志 ” ,如上一段 提到的 《 过秦论 》 便用了此法。因此,何时点睛,并无一定之 规,关键在于你能否把 “ 点睛 ” 处写深、写透,使重点和主题 突出,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 二 ) 多向 立意法 作文如何选择角度,对于其成败,常常是至关重要的。苏 轼 《 题西林壁 》 中的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恰 可说明这个问题。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视 角和思维方式来观察、审视和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描写景物、 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评论问题等。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立 意也不同。尽管高考话题作文的主题是唯一的,不能反其意而 为之,但是只要巧妙转换立意角度来表现,仍会令人眼前一亮。 如变一般性的歌颂为思考,寄以远虑;或从人文角度来批判, 表达忧思;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谈论价值;或从生物 科学的角度表述,推因析果。总之,转换立意角度、进行立体 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将其中一两种运用熟练,便能在考场 上出奇制胜。常用立意法有以下三种: 1. 顺向立意法 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如依据 《 智子疑邻 》 的故事,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能凭感情的亲疏远近来认知事物, 感情阻碍人对事物的认知。 2. 逆向立意法 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如材 料: “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 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 ‘ 你们将会贫穷不堪 了。 ’ 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 ‘ 麻鞋是穿在脚上 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 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 呢? ’”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即可得出鲁 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 改革。这就是逆向立意。 3. 辩证立意法 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 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 度的审视。如论述学习的 “ 苦与乐 ” ,一般考生会说学习是苦 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那么,换一种眼光呢?对 “ 苦 与乐 ” 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有人却乐此不 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苦不堪言。吃不着苦的苦比吃着 苦的苦还苦,是心灵之苦。这样的立意就会比前一种观点更高 一筹。 ( 三 ) 虚实 转化法 有的作文命题很实,实者则虚之。如作文题 “ 肩膀 ” :从 实在的人体部位 —— 肩膀的角度就难写,如果由 “ 肩膀 ” 联想 到 “ 依靠 ”“ 担子 ”“ 责任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肩负起 历史使命 ”“ 个人的肩膀 ”“ 民族的肩膀 ” 等,可写的空间就 大大地拓宽了。 有的作文命题很虚,虚者则实之。如作文题 “ 感悟大自 然 ” : “ 大自然 ” 是个范围很大的抽象概念,只想到对整个大 自然的感悟,就虚而难写,倘 “ 万中取一 ”“ 尝其一脔 ” —— 或只写水,感其千变万化;或只写山,悟其奇崛险怪;或只写 树,感其万种风情;或只写云,悟其千姿百态。也可写夜望星 空,慨叹宇宙之广阔深邃,感悟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 也可写流星,想到 “ 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 辉 ” ;也可写静听虫鸣,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无穷 力量。哪怕只写蝉鸣,也会感悟 “ 四年的黑暗劳作,才有短短 一个月的欢唱 ” ;哪怕只写小草,也会感叹 “ 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 ” …… 这些无不符合 “ 感悟大自然 ” 这个大话题。 1. 化实为虚 所谓 “ 化实为虚 ” ,就是完全避开实实在在的文题内容, 从侧面着手,寻找与文题内容相应的感官、意识、思想和情感 等方面的 “ 虚 ” 的内容,进行含蓄表达。所谓的 “ 虚 ” ,具体 来说就是假托的、主观的、抽象的、隐含的、未来的、未知的 等内容。化实为虚,可使文章显得空灵、飘逸,又可收到气氛 浓烈、想象飞腾的效果。当前盛行的话题作文大多适于用这种 方法。 虚写,需要运用相似联想行文,多采用比喻手法。如由真 实的 “ 桥 ” 可以联想到 “ 感情的沟通 ”“ 友谊的珍贵 ” ;由 “ 家 ” 可以联想到 “ 珍贵的亲情 ”“ 人间的温暖 ” ;由 “ 根 ” 可以联想到 “ 心灵的归宿 ”“ 祖国的统一 ” ;由 “ 水 ” 可以联 想到 “ 勇往直前的品质 ”“ 水滴石穿的精神 ” …… 如 2018 年天 津卷作文要求考 生围绕 “ 器 ” 展开联想和思 考,就可以运用 “ 化实为虚 ” 法展开写作。 2. 化虚为实 考生写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 为抽象甚至空洞,如 “ 尝试 ”“ 诚信 ”“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 认知 ”“ 时间啊,时间 ” 等;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 现,如 “ 独到的感觉 ” 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 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化虚为实法。 化虚为实,即把虚幻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喻的道理说 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 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1) 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除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丰 富、深刻的隐含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对重点词语反复推敲,理 解意蕴,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如 “ 诚信 ” 包括诚实、有信 用,抓住这两个方面才能做到切题。若把 “ 诚信 ” 理解为真诚、 诚意等而忽视了 “ 信 ” 这个语素的意义,则不十分切合话题。 (2) 先发散,后聚合。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事物 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为具体,由虚拟事物联 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联想到一般等。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 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如面对 “ 时间啊,时间 ” 这一作文题, 有考生这样写: “ 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是 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是什么使 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 是时间。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 ” 作者在议论说 理时,采用 “ 虚则实之 ” 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枯燥说教, 把 “ 虚 ” 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 ( 四 ) 大小 互为法 “ 大小互为法 ” 包括 “ 化大为小 ” 和 “ 以小见大 ” 两种。 1. 化大为小法 高考作文往往给定一个写作的大范围,考生必须在这个大 范围之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炼出多个不同的写作中心。 然后选择其中一个为文,即从宽泛的话题中提炼出一个小角度, 从文题材料涉及的一人一事、一枝一叶中,洞隐烛微,深入发 掘,将大范围凝缩于其上,让 “ 大道理 ” 融于其中。 2. 以小见大法 应考作文宜运用以小见大法,通过个别来窥知全体,透过 表象探究本质,通过一个侧面反映大的主题。善于以小见大, 就要把具有典型意义的小细节、小片段、小事情投放到时代大 背景中去展示,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让人们从 “ 小 ” 中悟出 “ 大 ” 来。还要善于联想,由此及彼,由点带面,因事见理, 见微知著,能够在一滴水里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一粒沙中看 出世界的面貌。 ( 五 ) 立意 高远法 所谓 “ 立意高远法 ” ,就是指作文要 “ 大气 ” ,有高远的 立意,也就是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 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有了才 识,就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有了 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充分 地展示自我。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 高低。一些考生立意不高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 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和荣辱得失 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 “ 小气 ” 。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 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1. 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 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 “ 自我 ” 无缘的,所以,必须超越 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和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 入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 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 低级到高级,由微观到宏观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 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 “ 习惯 ” ,多数考生就习 惯写 “ 习惯 ” ,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自 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宗教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 “ 习 惯 ” 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 “ 习惯 ” 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 “ 习惯 ” 发出挑战,这 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 “ 习惯 ” 自然就超越 了一般,显示出非凡的才识。 2. 运用发散思维,纵横古今中外 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 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它的实质是展开丰 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 “ 纵 ” 就是纵向思考,按 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组 成。 “ 横 ” 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 “ 水 ” 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 …… 想到外国的江 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 六 ) 出奇 制胜法 考场作文立意多求稳妥,确保稳定;但如果人人满足于此, 阅读岂不疲倦?也有一类文章,它们以 “ 险 ” 取胜, “ 意 ” 在 人外,闪出智慧的灵光,令人读后不由地拍案称奇,这种 “ 奇 ” 指的是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走的是险道,险得成功,实际是 一种创新。创新也就是创造。什么是创造?创造有两个重要条 件,一是 “ 创 ” ,二是 “ 造 ” 。所谓 “ 创 ” 就是打破常规,想 出新的东西;所谓 “ 造 ” 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构建有实际 意义的东西。有人把这个过程概括为 “ 荒谬的合理化 ” ,即提 出超越常理、违背常规甚至有些荒谬的构想和创意,然后想办 法使之合理化,让别人认为合情合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材料,人们往往会 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新奇独特 的感受和心得。例如:同样是看赛跑,人们总是赞美跑在最前 面的人,嘲笑跑在最后面的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赞美 “ 那虽然 落后而非跑至终点不止 ” 的人,他把着眼点放在 “ 不耻最后 ” 者身上,发掘出他们身上的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这个立意与 众不同,不但新奇,而且深刻。那么作文怎样 “ 出奇 ” 呢? 1. 出奇,要有甘冒风险的勇气 出奇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思维,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 没有一点冒险精神,满足于四平八稳,如何能摧枯拉朽,推陈 出新?凡有创新品质的学生,即使在大的立意观点方面一时无 法全面突破,也应尽量在细小的方面 “ 跳一跳 ” 。 2. 出奇,要有拒绝平庸的气度 拒绝平庸就要突破模式的束缚。模式是 “ 出奇 ” 的死敌, 只有突破模式的桎梏,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只有从模式 中突围出来,才能让创新的思想在蓝天下自由飞翔。当然,我 们鼓励 “ 出奇 ” ,但对 “ 出奇 ” 的认识要全面、辩证。出奇要 有基础,脱离了自己的实际就会走火入魔,沦为一味猎奇或胡 说八道。出奇也不会是横空出世、亘古未有之奇。对多数考生 来说,只能是较之一般人在某一点上新一点、深一点、广一点、 巧一点。 【 高效训练 】 1.(2020 届内蒙古鄂尔多斯第一中学月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完成题目。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 “ 注意了,留一 条缝隙。 ” 木工讲究 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 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 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 “ 丰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 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 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出三个不同的 立意角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点拨 ] 审题要点: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抓住关键句 “ 留一道缝隙 ” 进行审题立意。如何确定 “ 缝隙 ” 这个喻体所 蕴含的意义呢?先看关键词 “ 缝隙 ” 的含义,木匠和装修师傅 所说的 “ 缝隙 ” ,都是指一种空白,一个狭窄的空间,其作用 巨大 —— 能调节因为环境冷热干湿压力等变化带来的膨胀和收 缩,从而使整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由此及彼,可知 “ 缝隙 ” 应 该比喻的是一种可供回旋、可供调节的 “ 余地 ” 或 “ 空间 ” 。 “ 留一道缝隙 ” ,应该在哪些方面 “ 留下一道缝隙 ” ?现实生 活中,做人处事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都应 “ 留一道缝隙 ” ,关键 在于一个 “ 留 ” 字。为什么要 “ 留一道缝隙 ” ?以此可以留足 空间,避免出现问题。如何才能 “ 留下一道缝隙 ” ? ( 方法 ) 如 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包容。 “ 留下一道缝隙 ” 应该注意什 么? ( 告诫 ) 该疏则疏,恰到好处。材料中,要求 “ 丰满 ” ,装 修反而会失败;留一道缝隙,竟然成就完美,由此可以联想到: 做人和处事,不可求全责备,不为己甚,尊重他人方可和谐, 等等。反之,如果时时处处追求 “ 丰满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就会紧张,就会裂变。同样,一个人把所有行为都目的化,就 会把自己的理想挤压得变形。留一道缝隙,给自己,给他人, 给社会,留一个可供吻合的人际空间。 参考立意: (1) 环境保护,有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给后代留下发展的 缝隙。 (2) 处理生活中的摩擦时,给别人留下缝隙。对别人宽容也 是对自己的宽容,为自己留后路。 (3) 朋友、夫妇之间留缝隙,是尊重和爱的表现。 (4) 给异于己者留缝隙,可形成文化、思想的兼容。 2.(2020 届山东青岛期初调研检测 ) 请以 “ 让世界倾听你的 声音 ”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 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我来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点拨 ] 审题要点: 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必须抓 住命题中的关键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立意,通常要解决三方面 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 具体过程: (1) “ 让世界倾听你的声音 ” ,是一个呼告式的标题,主张 要说出 “ 你 ” 的主张,让世人听听 “ 你 ” 的心声。文体没有限 制,可以写散文、小小说、议论文等。 (2) 题目中三个名词 “ 世界 ”“ 你 ”“ 声音 ” 都要关注,这 是作文写出个性的关键所在。 “ 世界 ” 要考虑其外延,小到生活圈,大到国家、全人类 生活的地球村,都可以是其外延。这个作文题目的个性之一在 于取怎样的概念外延。 “ 你 ” 同样精彩在外延的所指。既可以 指个体,也可以指全体,也可以指国家甚至整个人类,以及其 他生命体或无生命物。 “ 声音 ” 这个概念要写出个性,关键在 于增添合适的修饰限定语,比如 “ 豪迈的声音 ”“ 自信的声 音 ”“ 悠扬的声音 ” ,等等。 (3) “ 倾听 ” ,表示细心地听。这个动作凸显的是主客体的 一种状态,呈现的是主体通过一种情感倾诉或理性认知,和客 体达成共识或情感的沟通或共鸣期待。 参考立意方向: 这个命题作文兼具内外指向,既可以视野向外,倾向宏大 叙事,和国家、时代衔接,表现家国情怀,青年使命担当,民 族脊梁等;也可以视野向内,侧重个体成长,诉说人生感悟与 理性思考。这两个方向恰恰是当前高考作文的两大方向。 参考立意: ① 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张扬个性。 ( 谈当代青年是有责任有担 当,积极进取的一代 ) ② 让世界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 谈环境保护 ) ③ 让世界倾听大河的声音。 ( 谈水体保护 ) ④ 让世界倾听你自信的声音。 ( 谈自信 ) 3.(2020 届重庆忠县六校联考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写作。 人生如书,一页页被翻过。 有人说,要经常回头翻翻,这样你会懂得更多,这代表一 种反思与成熟,不忘过往方可更进一步。 也有人说,人要向前看,少翻过去的旧账,这是一种明智 之举,懂得放下才能真正超越。 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 除诗歌 外 ) ,不要套作与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请弄清三段文字的内在联系,理清其内在逻辑来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点拨 ] 首先解读材 料。材料由三段 文字组成,第一段 “ 人生如书 ” 这句话是 个引子,引出写作的方向 —— 人生。该 题在立意时,既要着眼于材料本身,也要联系当下的社会实际。 第二段话 “ 有人说,要经常回头翻翻,这样你会懂得更多,这 代表一种反思与成熟 ” ,意思是我们要经常回望过去,反思自 己,我们才能更进一步。第三段话 “ 也有人说,人要向前看, 少翻过去的旧账,这是一种明智之举,懂得放下才能真正超 越 ” ,意思是我们懂得放下才能进步。本次作文指向 “ 人生 ” 或 “ 生命 ” ,即 “ 生命的成长 ” 或 “ 生命境界的提升 ” 。如果 把 “ 人生 ” 延伸到家、民族、社会,则属切题;如果开篇只以 “ 人生 ” 为引子,然后大谈国家、民族、社会,则属偏题。审 题时,要把握 “ 不忘过往 ”“ 向前看 ” 与 “ 更进一步 ”“ 超 越 ” 的关系,理清其内在逻辑 ( 不忘过往 — 品味反思 — 生命的成 长;面对未来 — 放下过往 — 生命的超越 ) 。然后分析文体,材料 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 参考立意: (1) 回望过去,走向生命的成熟。 (2) 总结过往的成败得失,实现生命的超越。 (3) 放下过往的生命体验,面对未来,昂首向前。 (4) 不管是回望过去还是走向未来,其目的是促进生命的成 长、生命境界的提高。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一个乡下人在城里的商业街开了家店铺,发现这里到处是 残砖乱石。邻街的商家说,街上的生意不好做,石头可以使路 人和车辆慢下来,进店铺的概率增加了,才能有商机。乡下人 却坚决搬走石头,并找人修平了路面,从此,人车畅流,一派 繁华,以前绕道的人也回来了。 请以 “ 石头与商机 ” 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我来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点拨 ] 话题中的 “ 石头 ” 就是一个典型的喻体,对材 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到 “ 石头 ” 的本质是利己主义的表现,而 “ 商机 ” 是事业成功的关键。由此可以立意: (1) 不能损人利己,而应先利人后利己。 (2) 要真诚善良,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目光短浅。 (3)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关怀他人,亦被他人关怀。 (4) 为大家就是为小家,帮助他人亦被他人帮助。 (5) 要想事业成功,就必须要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6) 改善环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