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30分钟,分值100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毛仲,高丽人。父坐事,没为官奴,生毛仲,故长事临淄王。王出潞州,有李守德者,为人奴,善骑射,王市得之,并侍左右,而毛仲为明悟。景龙中,王还长安,二人常负箭以从。王数引万骑帅长及豪俊,赐金帛,得其欢心。毛仲晓旨,亦布诚结纳,王嘉之。‎ 韦后称制,以苛峭树威。葛福顺、陈玄礼诉于王,王方与刘幽求谋举大计,幽求讽之,皆愿效死,遂入讨韦氏。‎ 王为皇太子,以毛仲知东宫马驼鹰狗等坊。不旬岁,至大将军,阶三品。与诛萧至忠等,以功进辅国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实封户五百。与诸王及姜皎等侍禁中,至连榻而坐。帝暂不见,惘惘若有失,见则释然。开元九年,诏持节为朔方道防御讨击大使,与左领军大总管王晙、天兵军节度使张说、幽州节度使裴伷先等数计事。‎ 毛仲始见饰擢颇持法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及闲厩官吏惮之无敢犯于牧事尤力娩息不訾。初监马二十四万,后乃至四十三万,牛羊皆数倍。莳茼麦、苜蓿千九百顷以御冬。市死畜,售绢八万。募严道僰僮千口为牧圉。检勒刍菽无漏隐,岁赢数万石。从帝东封,取牧马数万匹,每色一队,相间如锦绣,天子才之。还,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开元后,唯王仁皎、姚崇、宋璟及毛仲得之。‎ 然资小人,志既满,不能无骄,遂求为兵部尚书,帝不悦,毛仲怏怏。与葛福顺、李守德等数十人相倚杖为奸。毛仲恃旧,最不法。中使至其家称诏,毛仲不甚恭,位卑者,或踞见,迕意即侮谇,以气凌之。高力士、杨思勖等衔之。毛仲有两妻,其一上所赐,皆有国色。尝生子,帝命力士就赐,仍授子五品官,还,问曰:“毛仲喜乎?”力士奏:“毛仲熟视臣曰:‘是子亦何辱三品官?’”帝怒曰:“前毛仲负我,未尝为意,今以婴儿顾云云。”力士等知帝怒,他日,从容曰:“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后毛仲移书太原索甲仗,少尹严挺之以闻,帝恐毛仲遂乱,匿其状。十九年,有诏贬瀼州。毛仲四子悉夺官,贬恶地,缘坐数十人。有诏缢毛仲於零陵。‎ ‎(节选自《新唐书·王毛仲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毛仲始见饰擢/颇持法/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及闲厩官吏惮之/无敢犯/于牧事尤力/娩息不訾 B.毛仲始见饰擢/颇持法/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及闲厩官吏惮之/无敢犯于牧事/尤力娩息不訾 C.毛仲始见/饰擢颇持法/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及闲厩官吏惮之/无敢犯于牧事/尤力娩息不訾 D.毛仲始见/饰擢颇持法/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及闲厩官吏惮之/无敢犯/于牧事尤力/ 娩息不 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制是指由皇后、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如果是男性代理国政,通常太子称摄政,其他男性称监国。‎ B.旬岁,旬的本意是十日,后来也指每十岁为一旬,有时称老人“八旬老母、年过七旬”,本文“不旬岁”指不满十年。‎ C.东封是指帝王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曾作文盛颂汉德宏大,请武帝东幸封泰山,武帝从其言。‎ D.牧圉杜预注《左传》“牛曰牧,马曰圉”,“牧圉”可以指牛马,也可指养牛马的人。由文意推断,文中指的是第一种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毛仲聪明颖悟。景龙年间,临淄王在长安倾力结交军队将帅和一些豪杰俊士,毛仲领会临淄王的心思,也诚恳地与他们结交,深得临淄王赏识。‎ B.王毛仲治政有才。在管理田草牧场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并在皇帝东封泰山时展示了自己的所牧之马,封禅归来得到皇帝的重赏。‎ C.王毛仲遭人嫉恨。高力士等人抓住了皇帝盛怒的机会,以王毛仲给了北门奴官许多东西,不除之必然引起大患为由,煽动皇帝惩治王毛仲。‎ D.王毛仲恃宠而骄。他依仗皇帝旧臣的身份,不守法规。中使到他家宣谕诏令,王毛仲总是表现不恭,甚至辱骂,以盛气凌压对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方与刘幽求谋举大计,幽求讽之,皆愿效死,遂入讨韦氏。‎ ‎(2)后毛仲移书太原索甲仗,少尹严挺之以闻,帝恐毛仲遂乱,匿其状。‎ ‎【答案】1.A 2.C 3.C ‎ ‎4.(1)临淄王正与刘幽求商议举大事,刘幽求委婉劝说,他们都愿为临淄王效力,于是入宫讨伐韦氏。‎ ‎(2)后来,王毛仲发文书到太原,索要兵器,太原少尹严挺之把此事报告皇帝,皇帝怕王毛仲突发叛乱,把事情压了下来。‎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1)划线句子的大意是:王毛仲刚开始被(皇帝)奖饰提拔,颇能持法行事,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及闲厩官吏都怕他,没一个敢犯事的,他对牧养牲畜尤为卖力,繁殖了不少。‎ ‎(2)抓主谓宾完整的句子: “毛仲始见饰擢”是被动句,译为“王毛仲刚开始被(皇帝)奖饰提拔”,“饰擢”是该句的谓语动词,不能与前文断开,故排除C、D。‎ ‎(3)抓状语和中心词:“于牧事尤力”译为“他对牧养牲畜尤为卖力”,“于牧事”是“尤力”的状语,状语应该紧邻中心词,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家作品、情节内容、思想主旨等。只有平时积累得丰富,识记得准确,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准确答题。‎ A项,“如果是男性代理国政,通常太子称摄政,其他男性称监国”错误,应改为“如果男性代理国政,太子称监国,其他男性称摄政”。‎ B项,“不旬岁指不满十年”错误,旬岁,本指小儿周岁,旬岁即满一岁。‎ D项,“由文意推断,文中指的是第一种意思”错误,文中“募严道僰僮千口为牧圉”翻译为“招募严道的僰僮一千人做牧童”,所以文中指的是第二种意思。‎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以王毛仲给了北门奴官许多东西,不除之必然引起大患为由”错误,原文“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中“所与”解释为“所结交的” ,重点词语解释有误。‎ 故选C。‎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举大计”,举大事,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讽”,委婉的劝说;“皆愿效死”,省略句,省略主语“他们”;“讨”,讨伐。‎ ‎(2) “移书”,发文书;“甲仗”,泛指武器; “闻”,使……听到,报告;“遂”,突然;“匿”,隐藏。‎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王毛仲,高丽人。父亲因犯事被收为官奴,生了毛仲,所以毛仲长久以来就侍奉临淄王。临淄王去潞州时,有一个叫李守德的奴隶,擅长骑马射箭,临淄王把李守德买过来,让他与王毛仲一同在左右侍候。王毛仲比李守德更聪明伶俐些。景龙年间,临淄王回到长安,王、李二人常背着弓箭跟随在临淄王左右。临淄王多次邀集万骑的将帅们及一些豪杰俊士一道饮酒,并送他们财物,以此结纳他们。王毛仲领会临淄王的心思,也诚恳地与他们结交。临淄王很赏识他的机灵。‎ 韦后临朝称制,以高压政策树立威信。葛福顺、陈玄礼向临淄王诉苦。那时,临淄王正与刘幽求商议举大事,刘幽求委婉劝说,他们都愿为临淄王效力,于是入宫讨伐韦氏。‎ 临淄王当了皇太子,因为王毛仲曾在东宫管理马、驼、鹰、狗等坊,不到一年,升官到大将军,官阶三品。后来王毛仲参与了诛杀萧至忠等人的事,以其功劳升任辅国大将军,检校宫内外闲厩,让他主管监牧使,封爵霍国公,赐实封五百户。与诸王及姜皎等人一同在禁中侍候。王毛仲与皇帝甚至连榻而坐。皇帝一时看不见,他就惘然若有所失,见到了,就开怀高兴。开元九年(721),诏令王毛仲持节为朔方道防御讨击大使,与左领军大总管王蛟、天兵军节度使张说、幽州节度使裴伷先等人多次商量大事。‎ 王毛仲刚开始得到奖饰提拔,颇能持法行事,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及闲厩官吏都怕他,没一个敢马虎犯事的。王毛仲对牧养牲畜尤为卖力,繁殖了不少。刚开始监马为二十四万,后来达到四十三万,牛羊也都增加了好几倍。他还种植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备牲畜过冬。他将死牲畜卖掉,得钱买了绢八万段。他还招募严道的僰僮一千人做牧童。收检整理牧草饲料,不让有一点浪费或隐瞒,一年下来节省下几万石。皇帝东封泰山,王毛仲跟从也去,拿出几万匹牧马,每一队一种毛色马,相间而行,如同锦绣。天子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封禅归来,升他开府仪同三司,这个官阶,开元以后,只有王仁皎、姚崇、宋瞡及王毛仲得此殊荣。‎ 然而,王毛仲本性是个小人,志得意满以后,就骄傲起来了,曾向皇帝要求任兵部尚书,皇帝不高兴了,王毛仲也郁郁不乐。后来,与葛福顺成了姻亲,李守德及左监门将军卢龙子、唐地文,左右威卫将军王景耀、高广济等几十人与王毛仲互相倚仗为非作歹。王毛仲仗着他是皇帝的旧人,最不守法规。中使到他家里来宣谕诏令,王毛仲总是不十分恭敬,若中使的 地位比他低,甚至踞坐着见中使。如果冒犯了他的意思,当即辱骂,以盛气凌压对方。高力士、杨思勖等中人十分恨他。王毛仲有两个妻子,其中一个是皇帝所赐,两人都极漂亮。曾有一人生了儿子,皇帝命高力士去赐物贺喜,并授那孩子五品官。高力士回来后,皇帝问:“毛仲得到赏赐高兴吗?”高力士说:“毛仲盯着臣说:‘这个孩子难道不能当个三品官吗?’”皇帝听了很生气,说“:以前讨韦氏之乱,毛仲就有负于我,我未尝在意。如今为一个区区婴儿,竟然说这样的话。”高力士等人知道皇帝生气了,过了几天,高力士从容地说:“北门的奴官,都是王毛仲的私党,若不早除,定生大患。”后来,王毛仲发文书到太原,索要兵器。太原少尹严挺之把此事报告皇帝。皇帝怕王毛仲突发叛乱,把事情压了下来。开元十九年(731),下诏贬王毛仲到瀼州,贬葛福顺到壁州,贬李守德到严州,贬卢龙子、唐地文到振州,贬王景耀到党州,贬高广济到道州,都任别驾,员外置官。王毛仲的四个儿子的官职一律剥夺,贬到荒漠处。为此事而受牵连的人有几十个。后来,又有诏令将王毛仲在灵陵缢死。‎ 二、基础知识积累(每题4分,共72分)‎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渺渺兮予怀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D.望美人兮天一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例句“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正确语序为“予怀渺渺兮”,意思为: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 A项,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标志,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意思为:不知句子如何停顿,不能解决疑惑。‎ B项,判断句,意思为: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么?‎ C项,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公子能急人之困”作“在”的主语,正确语序为“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意思为: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 D项,省略句,应为“望美人兮(美人)天一方”意思为:我望着美人,美人却在天一方。‎ 故选C。‎ ‎【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6.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和无寡,安无倾(倾覆) 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的奖赏) 揾英雄泪(擦拭)‎ 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垂拱而治(治理的好) 回首向来萧瑟处(风吹雨落的声音)‎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 倩何人唤取(请求,请托) 必浚其泉源(疏通)‎ D.不能者止(不能够) 人君当神器之重(掌管) 故垒西边(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要做好此题,重在平时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积累文言字词,一般说来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大量积累实词,要把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汉字、古今异义词”作为积累的重点。‎ D项,“不能者止(不能够)”错误,“不能”,古今异义词,能力不行。‎ 故选D。‎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予更欲一觇北 觇:窥视 不复顾利害 利害:利害方面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料想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追购:悬赏捕捉 C.予除右丞相兼枢 密使 除:授予官职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D.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遽:立刻 殆例送死 殆:接近于 ‎【答案】A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A项,“利害:利害方面”错误,“利害”在此句中为偏义复词,偏指“害”,译为“有危害的事”。‎ 故选A。‎ ‎8.下列选项没有通假字的一组( )‎ ‎①终老不复取②伏惟启阿母③箱帘六七十④摧藏马悲哀⑤幸复得此妇⑥泪落便如泻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⑤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时借用“音同或音近”推断,也可借用“字形”推断,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解释都解释不通时,考虑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乱代替,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① “取”通“娶”,娶亲;③“帘”通“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④“藏”通“脏”,脏腑。②⑤⑥不含通假字。‎ 故选D。‎ ‎【点睛】“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旦长成,遽躬蹈之(立刻) B.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呈现)‎ C.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大哭) D.予披宫锦还家(中举人)‎ ‎【答案】D ‎【解析】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D项,错误。唐朝进士及第披宫袍,后称中进士为“披宫锦”。‎ 故选D。‎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守或匪亲 或:有的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D.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答案】C ‎【解析】题考查理解课文中常见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做题时可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找准答案。‎ A项,“或”:倘若,如果。‎ B项,“歌”:作歌。‎ D项,“言”:字。‎ 故选C。‎ ‎【点睛】这类题大多为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含义。换言之,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导致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颇感费解的原因之一。一词多义主要是由引申、比喻、假借等产生的,因而一个词语的多种含义主要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等。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即词的最初的意义。它是词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的触发点。要做好这类题,首先是平时广泛积累,其次是做好知识迁移,另外就是能根据语境做好推断。‎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本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畦”,即半步,跨出两脚为“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中的“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骏马的别称。‎ 故选C。‎ ‎12.下列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破灭之道也(原因) 六国互丧(损失) 盖失强援(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固不在战矣(本来)‎ B.与战败而亡者(灭亡) 暴霜露(暴露) 举以予人(拿) 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C.侵之愈急(厉害)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至于颠覆(灭亡) 理固宜然(从道理上讲)‎ D.终继五国迁灭(迁徙)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始速祸焉(才)‎ ‎【答案】C ‎【解析】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A项, “六国互丧(损失)”错误,“丧”:灭亡。‎ B项,“与战败而亡者(灭亡)”错误, “亡”:失去,丢失;“ 举以予人(拿)”错误,“举”:全部。‎ D项,“终继五国迁灭(迁徙)”错误,“迁”:国家灭亡。‎ 故选C。‎ ‎13.下列各句有古今词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明日割十城④可谓智力孤危⑤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⑥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然后得一夕安寝⑧刺客不行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A.①②③⑦ B.④⑤⑥⑧ ‎ C.③④⑦⑨ D.④⑤⑦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 定要多积累东西,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①项,其实,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承上文转折。‎ ‎②项,祖父,古义:泛指祖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④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智慧。‎ ‎⑤项,故事,古义:旧例;今义:有情节的事情。‎ ‎⑦项,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⑧项,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 ‎⑨项,至于,古义:以至于;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③⑥不含古今异义词。‎ 故选D。‎ ‎【点睛】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③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中手自钞录 钞:通“抄”,抄写 道海安、如皋 道:取道 B.质明,避哨竹林中 质:正 悲予志焉 悲:悲伤 C.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纾:缓解,解除 分当引决 分:分明 D.诡踪迹 诡:隐藏 穷饿无聊 穷:穷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B项,“悲:悲伤”错误,悲:为……悲伤,同情。‎ C项,“分:分明”错误,分:名词作状语,按本分。‎ D项,“穷:穷困”错误,穷:窘迫、处境困难。‎ 故选A。‎ ‎15.下列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几彷徨死 C.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以至于永嘉 D.为巡船所物色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答案】C ‎【解析】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A项,行为:古义,“一行”,走一趟的意思,“为”, “是”的意思;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慷慨:古义,十分激烈;今义,大方。均为古今异义。‎ B项,可以:古义,两个词“可以”和“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彷徨: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均为古今异义。‎ C项,无辜:指没有罪,没有做错,古今含义相同。至于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另起一话题。‎ D项,物色:古义,搜寻;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无聊:古义,没有依托;今义,精神空虚。均为古今异义。‎ 故选A。‎ ‎【点睛】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2)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或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3)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4)还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比如褒义词变成贬义词,或者贬义词变成褒义词等。‎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贰过 贰:重复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处:安居,接受 B.天下归仁焉 归:归顺 见危授命 授:接受 C.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抑为之不厌 抑:不过 D.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掩饰 不愤不启 愤:郁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B项,“授:接受”错误,“见危授命”,指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所以应改为“授:交付,献出”。‎ 故选B。‎ ‎【点睛】文言实词释义题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所以除了死记硬背还应该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1)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2)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3)从语 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4)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5)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6)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7)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5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3篇。‎ B.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最具代表性的。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 C.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家作品、情节内容、思想主旨等。只有平时积累得丰富,识记得准确,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准确答题。‎ A项,“现有35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3篇。”错误,应改为“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项,“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错误,应改为“获得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 C项,“在两汉诸子散文中”错误,应改为“在先秦诸子散文中”。‎ 故选D。‎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8.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恐前语发(暴露) 前以降及物故(死亡) 扶辇下除(殿阶)‎ B.凿地为坎(炕) 服匿(盛酒酪的瓦器) 果引张胜(招供)‎ C.伏斧质请罪(砧板)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均之二策(平均)‎ D.位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 匈奴诡言武死(欺骗说) 具自陈道(方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可以借助代入后排除法,结合上下文语意成立,搭配上无语法问题就是正确的。‎ B项,“凿地为坎(炕)”错误,改为“凿地为坎(坑)”。‎ C项,“均之二策(平均)”错误,改为“均之二策(比较)”。‎ D项,“具自陈道(方法)”错误,改为“具自陈道(说)”。‎ 故选A。‎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举孝廉不行 常从容淡静 B.公车特征拜郎中 上下肃然 C.寻其方面 以为吉凶倚伏 D.衡下车,治威严 不好交接俗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及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A项,不行:古义,没有去应荐;今义,不可以。从容: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均为古今异义。‎ B项,特征:古义,特地征召;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肃然:古义,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今义,十分恭敬的样子。均为古今异义。‎ C项,方面:古义,方向;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以为:认为,古今含义相同。‎ D项,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交接:古,结交 ;今,连接或移交和接替。均为古今异义。‎ 故选C。‎ ‎【点睛】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③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20.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劝说) 侯生摄敝衣冠(整理)‎ B.让魏公子曰(谦让) 复引车还问侯生(调转)‎ C.愿枉车骑过之(路过) 此五霸之伐也(攻伐)‎ D.公子亲数存之(慰问) 士无贤不肖(没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B项,“让魏公子曰(谦让)”错误,应改为“让:责备”。‎ C项,“愿枉车骑过之(路过)”错误,改为“过:拜访”。“此五霸之伐也(攻伐)”错误,改为“伐:通“阀”,功劳、功业”。‎ D项,“士无贤不肖(没有)”错误,改为“无:无论”。‎ 故选A。‎ ‎21.下列各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矫厉所得 矫厉:造作勉强 犹望一稔 稔:庄稼成熟 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情绪激昂 悟已往之不谏 谏:劝止、挽回 B.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行人 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曷不委心任去留 委心:委屈心意 C.聊乘化以归尽 聊:姑且 家君作宰 宰:县令 逸兴遄飞 遄:迅速 云销雨霁 销:通“消”‎ D.俨骖騑于上路 俨:同“严”,整齐的样子 彩彻区明 区:天空 序属三秋 三秋:三年 阮籍猖狂 猖狂:狂妄放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可以采用翻译法判断正误,首先翻译每个句子,重点明确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对每个句子中的加点文言词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A项,“慷慨:情绪激昂”错误,应改为“慷慨:感慨”。‎ B项,“委心:委屈心意”错误,应改为“委心:随心”。‎ D项,“三秋:三年”错误,改为“三秋: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猖狂:狂妄放肆”错误,改为“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故选C。‎ ‎22.下列各项古代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始于秦始皇。‎ B.古代以木星绕日运行一周为一纪,“如何四纪为天子”中的“四纪”即为四十年。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居然保不住宠妃,还比不上普通百姓之间的恩爱,“不及卢家有莫愁”。‎ C.“黄昏”“人定”“鸡鸣”“平旦”四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段的名称,若按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平旦、鸡鸣、黄昏、人定。‎ D.《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帝王年号纪年法始于秦始皇”错误,“帝王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 ‎ B项,“四纪”为四十八年,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C项,“可排列为:平旦、鸡鸣、黄昏、人定”错误,鸡鸣(凌晨1:00—3:00)、平旦(凌晨3:00-5:00)、黄昏(19:00-21:00)、人定(21:00-23:00),所以应该排列为“鸡鸣、平旦、黄昏、人定。”‎ ‎23.默写。‎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3)在《离骚》中,面对君主的昏庸、小人的嫉妒、世俗的污浊,屈原心情忧闷,走投无路,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 ‎【答案】 (1)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2)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3)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糅”“昭”“匪”“豺”“ 溘”。‎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