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0年高三月考试卷 语 文 ‎2020.8‎ 本试卷其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选题,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最佳答案。每道题2分,共20分。‎ ‎1.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沛公安在?‎ B. 大晋,何厌之有?‎ C.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D.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 B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 C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 D项,无特殊句式。‎ 故选D。‎ ‎2.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D. 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 A项,定语后置句,语序应为“可使报秦之人”;‎ B项,定语后置句,语序应为“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C项,省略句,应为“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D项,定语后置句,语序应为“茫然之万顷”。‎ - 25 -‎ 故选C。‎ ‎3.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 皆为陛下所成就 D. 何以汝为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A项,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B项,被动句,语意被动。‎ C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D项,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 “所以”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D.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的原因;句子译为: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B项,……的原因;句子译为: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C项,用来……;句子译为: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 D项,……的原因;句子译为: 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故选C。‎ ‎5. 下列“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失其所与;吾其还也。 B. 其人居远未来;吾令人望其气 C. 君知其难矣;共其乏困 D. 路漫漫其修远兮;臣左手把其袖 ‎【答案】B - 25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代词,自己的;/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可以翻译成“还是”。‎ B项,代词,那;/代词,那。‎ C项,代词,这;/代词,他们。‎ D项,语气词,无意义;/代词,他的。‎ 故选B。‎ ‎6. 下列“因”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不如因而厚遇之 C. 欲因此时降武 D. 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A项,因:通过。‎ B项,因:趁机。‎ C项,因:趁机。‎ D项,因:趁机。‎ 故选A。‎ ‎7. 下列“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越国以鄙远 B. 敢以烦执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其无礼于晋 D. 以勇气闻于诸侯;不然,籍何以至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连词,表目的,来;‎ B项,介词,拿、用;连词,来;‎ C项,连词,表原因,因为;‎ D项,介词,凭借。‎ - 25 -‎ 故选B。‎ ‎8. 下列“顾”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反而 B.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回头 C.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只是、不过 D.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照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 D项,“照顾”错误,应为“考虑、顾虑”。句子译为:干大事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行大礼不躲避小的责备。‎ 故选D。‎ ‎9. 下列表格内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编年体 左丘明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荆轲刺秦主》 《战国策》 编年体 刘向 “风萧萧兮易水寒”‎ C. 《苏武传》 《汉书》 断代史 班固 “见犯乃死,重负国”‎ D.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 纪传体 司马迁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的能力。‎ B项,“编年体”错误,《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故选B。‎ ‎10.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道”,指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取道”中的“祖”就是“祖道",指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B. 侯、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 古人的称谓比较复杂,如“留侯张良”是封号加姓名的。留,古地名,刘邦得天下后,封张良为“留侯”。再如“左尹项伯”,也是封号加姓名的。‎ D. 古时音乐分为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变徵之声”中的“变徵”,足“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 25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 C项,“‘左尹项伯’,也是封号加姓名的”错误。“左尹”,是官职。‎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问题。(共25分)‎ ‎(一)(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 祁彪佳,天启进士,授兴化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 其身入水,而泅成矣。今者入官,则翻壶却瓮之时也。”彪佳去。果以贤能称。‎ ‎ 巡按苏州,会无赖打行①,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杀否?”乡三老曰:“可。”又询诸观者曰:“是可杀否?”观者曰:“可。”于是棰杀之。‎ ‎ 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②,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议遂定。未几,有传正大位者。彪佳抗言曰:“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然是时邀功者,言史可法③有二心。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出彪佳安抚苏州。‎ ‎ 彪佳至,揭榜于路曰:“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捕苏民之首乱者,斩之。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时杰踞大观楼,谓彪佳必不至。至期风作,杰笑曰:“祁抚不至有辞矣。”顷之,隔江帆起破浪,顷刻达岸,传呼曰:“祁都堂至矣!”杰闻之大骇,迎及门,见彪佳角巾单衣,携胥隶各一人,又大喜。坐语久之,起指江誓曰:“公,巨人也!公在,杰敢越尺寸 以溷公者,有如此江。”乃飨彪佳,彪佳一举箸而别。‎ ‎ 我兵下江南,以书币聘彪佳,彪佳夜望南山笑曰:“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诘旦,家人失彪佳所在,见柳陌浅水,露角巾,曰是耶,盖入水端坐云。 (取材于陈鼎《东林列传》)‎ ‎【注】①打行:对当时以在市场上劫掠为业的人的称呼。②宋高故事:指宋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为后世所笑的旧事。③史可法:北京陷落后率兵拥立福王,有实权但一度遭遇排挤,后在扬州殉国。‎ - 25 -‎ ‎11.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 果以贤能称( )‎ A. 声称 B. 著称 C. 称呼 D. 称职 ‎②出彪佳安抚苏州( )‎ A.驱逐 B.开脱 C.外放 D.免除 ‎12. 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㧐其身入水,而泅成矣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 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 //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C. 捕苏民之首乱者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 监国本朝老制度,为什么要拉宋高宗旧例呢 B. 虽是彪佳言,不敢持 虽然这是祁彪佳的话,史可法也不愿意支持 C. 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 祁彪佳却用文书回应杰,约他定在大观楼会面 D. 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 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 ‎14. 把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 ‎15. 根据文意分析,第三段中祁彪佳两次“抗言”,原因各是什么?‎ ‎16. 根据文意,按照题目要求填空。‎ 祁彪佳第二次任职苏州时的主要事迹,可以用“平暴民”、“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__ ”四个短语来概括。‎ ‎【答案】11. ①B②C 12. C 13. B ‎ ‎14. 如果老拿着辅助漂浮的壶瓮,靠别人扶着胳臂,一辈子也学不会泅水。 ‎ ‎15. 第一次抗言,是因为诸臣援引宋高宗南逃偏安为先例,祁彪佳认为这有损朝廷的威信,在政治结局的预示上也于朝廷不利。第二次抗言,是因为有人怂恿福王登基称帝,祁彪佳认为急于继承大统会有所不利,另外劝表未到就会名不正言不顺。 16. 募勇士、斩乱兵、摄兴平伯(杰)‎ ‎【解析】‎ ‎【11题详解】‎ - 25 -‎ 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解答时要瞻前顾后,“称”应理解为动词“著称”;“出”联系其后的官职名可以理解为“外放”。‎ ‎【12题详解】‎ 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应当结合该词的位置作一定的语法研究,A项:承接前文指代,他的;B项:承接关系的连词;C项: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连词,来。‎ ‎【13题详解】‎ B项主要是对句中“是”的理解,“是”应是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的意思,因此该句可以翻译为“虽然认为祁彪佳说的话正确,但却不愿意支持”。‎ ‎【14题详解】‎ 文言文句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 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该句中应注意:“执”是“拿着”的意思;“扶”是“扶着”的意思;“藉”是“靠着”的意思;“终其身”是“一辈子”的意思。‎ ‎【15题详解】‎ 解答该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祁彪佳抗言的具体语境,第一次抗言是在“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的情况下;第二次抗言是在“未几,有传正大位者”的情况下。组织答案时,结合祁彪佳的语言和当时的情况分析即可。‎ ‎【16题详解】‎ 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章中的第四段分析概括即可,根据“募士为苍头军”一句可以总结出“募勇士”;根据“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一句可以总结出“斩乱兵”;根据“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彪佳一举箸而别”等信息可以总结出“摄兴平伯”,意思对即可。‎ ‎(二)(8分)‎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17. 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18. 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二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 ‎【答案】17. ‎ - 25 -‎ 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为政以德、建立有道的社会)才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本。 ‎ ‎18. (1)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怀刑”同前面的“怀德”也对应不上。真正心里想的是“刑”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更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而不是想着用刑罚来整顿百姓。‎ ‎(2)反对萧民元先生的观点,这里的“怀刑”意思是“君子关心刑罚当否”,能够同后面的“小人关怀利益足够否”对应;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相同。解读应要尊重经典文本,不能随意篡改。‎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孔子在本章中提出,刑罚只能避免人们犯罪,并不能让他们生出犯罪可耻的心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荣辱观,光靠政令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但是,若是用道德诱导人们向善,用礼制统一人们的言行,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能恪守正道,民心归服。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道德教化和以礼治国要比苛政刑罚高明许多。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本。‎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以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也可以反对萧民元先生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如认同,孔子在此强调“以德治国”的思想,重视道德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政治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若是统治者以德和礼治国,就能得到百姓的认同和亲近,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也会提升不少。倘若利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虽然也能相安无事,但是民众对国家的感情却很淡,缺少相应的凝聚力。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更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而不是刑罚。‎ 如不认同,这里的“怀刑”意思是“君子关心刑罚当否”,能够同后面的“小人关怀利益足够否”对应。他认为君子有“怀德”“怀刑”之心,他们时常记挂着道德礼仪,心中所想的只有仁德和善良。行事的时候考虑的比较周到,所有的一切都力求合理,担心自己的行为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而小人所存“怀土”“怀惠”之心,他们心中想的只有自身的那点私利,对一些小恩小惠和个人的利益十分在意,很少有人去关心道德的修养,很少顾及到事情的后果和他人的感受。为了获得一些利益,即使是作奸犯科,他们也在所不惜。‎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 - 25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孔子说:“君子心怀的是仁德;小人则怀恋乡土。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 三、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共18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9.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0. 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 B.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 - 25 -‎ C.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阮籍《咏怀》)‎ D.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 ‎21. 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 参考译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答案】19. B 20. C ‎ ‎21. 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三至六句……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错误,这几句主要是说战争不断导致自己和亲人不能相见,没有体现“阴阳相隔”,“商参”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写相隔之久;且这几句诗表达的应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25 -‎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然后理解本诗表达的情感,再分析四个选项中诗句表达的情感,选材不相同的一项。‎ A项中,通过“不能寐”和“起彷徨”可以看出战士的思归之情;‎ B项中,通过“离思”、“孤雁”和“哀吟”可以看出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悲伤;‎ C项中,阮籍的《咏怀》表现的是战士为了国家利益征战沙场的忠肝义胆,和本诗中体现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思乡之情不相符;‎ D项中,通过“鸣悲”、“凉风”和“寒无衣”,天气寒冷,蝼蛄悲鸣,将士独自在外没有过冬的衣服,表现出将士对亲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哀婉。‎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这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考查,然后分析两首诗歌中共同的表现手法,再分析两首诗歌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先看手法上,两首诗都是通过昔日和今日的对比表现前后的变化之快和时间之快,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是今昔对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是今昔对比。再看内容上和情感上,两者都是在表现战士内心的悲伤,但《采薇》中,还有战士在回乡之时对亲人团聚的期望。‎ ‎【点睛】‎ - 25 -‎ 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对比和反衬”。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二)(8分)‎ ‎22. ①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游褒禅山记》中与“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慨有着相似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们经常用《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形容当代各类聚会活动的盛况。‎ ‎④《鸿门宴》中刘邦对项伯解释:“___________,岂敢反乎!_____________。”‎ ‎【答案】 (1). 哀吾生之须臾 (2). 羡长江之无穷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于险远 (5). 群贤毕至 (6). 少长咸集 (7). 日夜望将军至 (8).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1)提示句是“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注意“须臾”字。‎ ‎(2)提示句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注意“瑰”字。‎ ‎(3)提示句是“各类聚会活动的盛况”,注意“毕”字。‎ ‎(4)注意“倍”字。‎ 四、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一)(1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栽棵自己的树 刘心武 ‎40多年前,随父母住在机关宿舍大院,那个院落是个典型的四合院,我家所住的厢房门窗外,有株高大的合欢树。‎ - 25 -‎ 一个星期天,忽然来了个面生的老头,绕着那合欢树转悠,又抚摩树皮,拣起落在地上的花,夹在手指缝里,嗅个不停,后来就站在树下发愣。我那时系着红领巾,在院子里玩耍,觉得他十分可疑,就过去问他找谁?他说找的就是这棵树,这树是他父亲带着他,亲自栽下的。我立刻跑回屋,向爸爸报告,说外头有个老头,搞反攻倒算呢!爸爸就走到窗前朝外望,我催爸爸出去轰他,这时,那老头也就拿着一簇花离去了。爸爸对我说,他认出那老头,是国务院参事室的,不熟,但肯定不是坏人,这院子原来是他家故居,对这棵合欢树有感情,忍不住来看望看望,属于人之常情,不必去干涉他。‎ 北京的古都风貌,直到50年前,还可以用“半城宫墙半城树”来概括。人们现在仍津津乐道胡同四合院文化,不过大多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建筑形态上,对胡同四合院的树文化,似乎重视得还不够。胡同里的遮荫树属于公树,这里暂不讨论。四合院里的树木,在过去是属于房主的私树,那些私家树往往是第一代房主亲自挑选树种,并且其中至少有一棵,是其亲自栽下的。四合院里最常见的树种有槐、榆、杨、柳、松、柏、桧、枣、梨、杏、毛桃、核桃、柿子、香椿、丁香、海棠等等。四合院里的树木,不仅用于遮荫、观赏,也不仅是取其花、叶、果食用,往往还同主人形成某种特殊关系,或含有纪念意义,或表达某种祈愿,或切合主人性格、体现出某种刻意追求的文化格调。‎ 最近继续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特别注意到曹家的树文化及《红楼梦》里的以树喻人、营造诗意的美学特性。曹雪芹曾祖父曹玺在南京任上,亲手在花园种下了一棵楝树,后来他祖父曹寅对此树倍加爱惜,还绘图征题,集为四五巨卷,当时的文豪名流,几乎全都襄与其事。楝树既非名贵树种,其花更不华美,而且结子味极涩苦,曹玺手植、曹寅咏叹,其用意均在教诲后人勿忘其作为满人的包衣世奴的苦涩身世。《红楼梦》里没写到楝树,说明它并非曹氏的家史,但却又一再通过书里赖嬷嬷向儿孙辈感叹“你吧哪知道那‘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等细节,把曹氏的兴衰际遇浓浓地投影在了字里行间。‎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贾宝玉住的怡红院里焦棠两植,林黛玉住的潇湘馆翠竹成丛“凤尾森森”,探春住的秋爽斋后廊满植梧桐,妙玉所在的拢翠庵冬日白雪中红梅盛开,包括薛宝钗所住的蘅芜院不植树木只种各色香草,全都关合着人物的性格命运。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方式给我们留下丰富的遗产,其中的树遗产也是异常丰富的,如清代纪晓岚给我们留下了诗文,留下了足以供今天电视剧戏说的趣闻轶事,也留下了一株至今每春花如瀑布的紫藤,那不仅有观赏价值,更氤氲出一种雅致格调熏陶着后人。‎ 保护四合院文化,其中也应包含保护四合院树文化的内容。在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今北京的四合院沦为了拥挤不堪的杂居院的情景,其中有个细节是张大民不得不把一棵大树包在了自己加盖的小房子里,那些镜头的语意是十分丰富的。如果我们再不努力保护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树木,那么,再登到景山顶上眺望全城时,将不复有“半城树”的景观,纵使能望见许多新拔起的“楼林”,恐怕心里也不会舒服。‎ - 25 -‎ 现在,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栽一棵自己的树,对于北京人——也不仅是北京人,各个发展中的经济区里,人们的处境大体相同——基本上是可向往而难以落实的一桩事了。就城市居民而言,通过纳税,而由有关部门用税款来营造公众共享的绿地,栽种属于大家的树木花草,是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但我以为,让一个人至少和一棵树建立更私密的关系,这一北京胡同四合院——也不光是北京胡同四合院——在我们民族世代生息的所有地方,其实都有着手植私树传给后人的文化传统。树比人寿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栽一棵自己的树,寄托志向情思,留给下一代甚至很多代,让他们在树阴下产生严肃的思绪、悠然的诗意,这个传统不能丢弃。‎ 参加公益性的植树造林活动,自然应该积极。倘若有一块自己可以支配的园地,就该兴致勃勃地栽棵自己喜欢的树。近年我在远郊有了一间书房,窗外有块隙地可以种树,妻子帮我栽了一棵合欢树,这既是与我童年时光的对接,也意味着我们31年的恩爱应该延续。这树又名马缨花,我的写作,仍是骑马难下的状态,那就再摇马缨,继续向前。北京市民却又把它称为绒线花,我更喜欢那昵称里的平民气息,鼓励自己将文字更竭诚地奉献给平凡的族群。但妻子查了书,又找出了此树花期的特殊气息可以制怒消忿的依据,她批评我近来脾气暴躁,希望我能在这树旁调理好心态情绪,雅意感人,怎能不从?‎ 栽一棵自己的树,实际也就是净化一颗自己的心啊!‎ ‎2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作者通过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老人与树深厚的感情,“站在树下发愣”的细节,说明这棵树牵动了老人对往事的回忆。‎ B. 文章不仅呼吁关注保护传承四合院的树文化,而且对城市“楼林”四起的发展状况表示深切的担忧,对不能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栽一棵自己的树表示不满。‎ C. 文章对《红楼梦》中树文化的引入,意在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树遗产,一些好的树文化传统不能丢弃,也使得文章富有文化内涵。‎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但字里行间流贯着作者对传统树文化深入的思考和诚挚的情感,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 ‎24. 简要分析文章开篇为什么要写40多年前一个老人绕合欢树转悠的事?‎ ‎25. 作者认为“栽棵自己的树”有那些意义,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26. 如果你有一块可以自己支配的园地,你会种一棵什么树?请结合树的特点,写出三条理由。‎ ‎【答案】23. B 24. 内容上: 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②使树与人的特殊关系、深厚感情更真实可感,从而突出文章中心。结构上: ③引出下文对“树文化”的思考(或者,为下文“树文化”的提出做铺垫;④首尾呼应,使童年与现在在时空和感情上对接。 ‎ ‎25. ①寄托志向情思; ②留给后代(熏陶后人),产生思考和诗意; ③传承优秀传统;‎ - 25 -‎ ‎ ④净化心灵。 ‎ ‎26. 示例 :松柏,四季常青,景致宜人,不择环境,顽强不屈。‎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深切的担忧”,文中没有;由原文“近年我在远郊有了一间书房,窗外有块隙地可以种树,妻子帮我栽了一棵合欢树”来看,“对不能在自己居住的地方裁一棵自己的树表示不满”,理解有误。‎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 所给内容为开头,相当于首段,从内容上看,原文有“我那时系着红领巾,在院子里玩耍,觉得他十分可疑,就过去问他找谁”,可见: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从原文“爸爸对我说,他认出那老头,是国务院参事室的,不熟,但肯定不是坏人,这院子原来是他家故居,对这棵合欢树有感情,忍不住来看望看望,属于人之常情,不必去干涉他”可看出,文章使树与人的特殊关系、深厚感情更真实可感,从而突出文章中心。从结构上看:下文中对“树文化”进行了思考,所以这段为下文“树文化”的提出做铺垫;文章结尾写道“栽一棵自己的树,实际也就是净化一颗自己的心啊”,这样构成首尾呼应,使童年与现在在时空和感情上对接。‎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作者认为‘栽棵自己的树’有哪些意义,联系全文,加以概括”,这就要求考生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进行概括总结。‎ - 25 -‎ 从文中“往往还同主人形成某种特殊关系,或含有纪念意义,或表达某种祈愿,或切合主人性格、体现出某种刻意追求的文化格调”,可见“栽棵自己的树”能“寄托志向情思”;从原文“留给下一代甚至很多代,让他们在树阴下产生严肃的思绪、悠然的诗意,这个传统不能丢弃”,可看出“栽棵自己的树”能“留给后代(熏陶后人),产生思考和诗意;传承优秀传统”原文有“栽一棵自己的树,实际也就是净化一颗自己的心”,可见能“净化心灵”。‎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 ‎“如果你有一块可以自己支配的园地,你会种一棵什么树?请结合树的特点,写出三条理由”,然后结合文章中提到的“种一棵自己的树”的意义,强调出树的某种精神,这是答案的重点。题目要求明确所种的树并阐明理由,这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语言流畅即可。语言不通顺流畅的或只写树名没有理由的,都不合格。如松柏,四季常青,景致宜人,贵在精神,不择环境,生命力顽强。‎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二)(8分)‎ ‎27. 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宝钗前来探望,临走时对袭人说:“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 有的版本在“不必”前加了一句“要想什么吃的、玩的,你悄悄的往我那里取去”对于塑造薛宝钗形象来说,你认为这一句加好,还是不加好?请结合上文及原著其他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由。‎ - 25 -‎ ‎【答案】“要想什么吃的玩的,悄悄的往我那里去取就是了”,照应的是前面宝钗送去治伤丸药表示对宝玉的关心,实际上也在委婉提醒袭人,不要将前面的薛蟠挑唆,贾环告密等事情四处传播追究。以免有人挑拨,贾政会觉得宝玉不干正经事儿,不利于贾政和宝玉的父子关系;同时也避免引得荣府内部之间的矛盾。故加上这句话更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和对文本语句的个性化比较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名著学习中注意识记名著内容,比如涉及人物、故事情节,重要时间、关键细节等,才能印象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名著主旨,按照要求有理有据地答出哪句话更好。‎ 比较加上或不加上“要想什么吃的玩的,悄悄的往我那里去取就是了”的好处,考生要联系宝玉被打的来龙去脉、关联人物、贾府矛盾等方面思考,宝钗所说的“玩”“吃”既表示出对宝玉的关心,也委婉提醒袭人宝玉被打的原因;而“悄悄的往我那里去”,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老爷等人,则是在暗示不必引起后面可能有的麻烦或矛盾。薛宝钗这个话,体现出薛宝钗的正直聪明和懂事体。‎ ‎【点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五、(共15分)‎ 走进胡同,就像置身于一幅生活情趣画里。古树依依,青砖斑驳。 。 。 。 。在北京,不仅胡同是城市中连接主干的小街巷,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记录着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 ‎28. 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串上几条胡同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 ‎②在北京有句老话叫“胡同串子”,不仅仅指那些喜欢提着鸟笼、没事瞎逛游的爷们儿,也反映出北京胡同生活的影子 ‎③安然的四合院,挺立的门楼,卧在门两侧的门墩……含蓄而不张扬,安然而不夸张,细腻而不动声色,凸显了京城胡同历史文化的韵致及魅力 ‎④在感受胡同带来的历史的同时,我们还能把握到一种古老文化给予我们的生活的感召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胡同见证了北京人平静的生活 - 25 -‎ A. ③①④②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②① D. ④①②③‎ ‎29. 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词语的位置错了,请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改正,并说明理由。‎ ‎【答案】28. C 29. 修改:胡同不仅是城市中连接主干的小街巷,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 理由:“不仅”应放在“胡同”之后,这样“胡同”就能统摄两个分句,使句意明确、畅通。‎ ‎【解析】‎ ‎【2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意思,“瞻前顾后”,抓住一些关键词,如指示代词、关联词等。‎ 横线前面是“古树依依,青砖斑驳”,这是在描绘北京城的“画面”,能与之衔接的是③中的“安然的四合院,挺立的门楼……”;③由“画面”说到“胡同历史文化”,④的“胡同带来的历史”能与之衔接;④由“胡同文化的历史”说到“北京人平静的生活”,②正是描绘北京人的生活,能与之衔接;①是对这个内容的总结,排在最后。排序为③④②①。‎ 故选C。‎ ‎【2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为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画线句“不仅胡同是城市中连接主干的小街巷,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两个句子的主语都是“胡同”,关联词“不仅”的位置错误,应放到主语“胡同”的后面,改为“胡同不仅是城市中连接主干的小街巷,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注意用“修改符号”修改。‎ ‎【点睛】语境式排序题要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一致性。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命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一句叙述的对象要考生修改。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必然要做到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0分)‎ ‎30. 在居家学习一段时间后,本届高三学生4月27日返校复课。收到这一消息时你有什么反应?请写一段文字作简要刻画。150字左右。‎ - 25 -‎ ‎【答案】放寒假时根本没有想到,再次回到学校竟然是3个多月之后。收到返校通知的时候,心情特别激动。疫情防控期间出门很少,和老师们也都是通过屏幕见面,能够真正的回归学校感到很亲切、很兴奋。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坦白说心里也有一些压力和紧张,不过即将回到学校上课,心里踏实了许多。我要努力学习,今后我也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回报国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明确题干要求,注重平时积累,紧紧围绕题干要求进行写作。注意题干中隐藏的一个写作身份“高三学子”,而不是随便选择一个身份进行写作。作为高三学子,在居家学习一段时间后终于收到了返校复课的消息,可以说说此刻的激动心情,表达在家时对返校的渴望,对即将到来的高考的紧张而充满斗志之情。这是在疫情背景下的特殊安排,可以表达对抗疫英雄的崇敬之情,对全国上下一心抗疫的自豪之情等,还可以由此将学习与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联系起来,表达自己的信心和志向等。总之,表述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 ‎31. 请以“2020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答案】2020我想对你说 我想在2020写一首抒情诗 浪漫情深,爱意绵长 可瞬间爆发的新冠疫情 让我的笔锋改变了方向 华夏儿女四海一心 无数白衣战士驰援江城 他们谱就的壮美诗篇 在我的笔下含泪流淌 忘不了,号角催征,雨夜集结 除夕夜的万家灯火映照着 迷彩军帽下青春的脸庞 一身戎装跑步前进的身影 是冬去春来最美的风景 ‎2020,我深信 战必胜,疫必除,春必至 我的战疫英雄啊 - 25 -‎ 我将年年月月为你深情吟唱 唱给巍巍青山、浩浩长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本题要求以“2020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无论是写诗还是抒情性文字,都要先想好要抒情的对象及表达的感情。2020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抗疫”,考生可以从这个内容出发,写给医护人员、钟南山、志愿者等都可以,要具体写出他们的英雄行为,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感激。语言要有抒情性,离不开排比等修辞,以及句式的整散结合,注意用词要有感染力等。当然,也可以把“你”看成“自己”,写出自己的愿望,或表达对自己的勉励;可以把“你”看成祖国,写出对祖国的祝福。‎ ‎32. 很多小说都有精彩的场面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请从《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呐喊)《边城》《老人与海》中选择一处场面描写,加以描述并做简要点评,要求:结合作品内容。180字左右。‎ ‎【答案】示例:‎ ‎《老人与海》:老人坐在船上,粗糙的手紧紧拉住渔线,手指上已经勒出了血痕,但老人毫不屈服,神情坚毅,做好了迎接下一场搏斗的心理准备。小船周围又聚拢来几条鲨鱼,正缓缓逼近,这是桑地亚哥在与鲨鱼们进行最后一场较量前的场面描写。已筋疲力尽的老人已经元气大伤,精力差不多耗尽,但他扔紧紧握着拖拽着大马林鱼的渔线,表现出老人坚强的斗志。然而这时却已是危机四伏,面对如此窘困的处境,老人会怎样做呢?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这个场面描写属于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突出表现了老人的坚强、独立、勇敢、顽强等人格魅力,赞美和讴歌了不服输的硬汉子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审题要点:从《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呐喊)《边城》《老人与海》中选择一处场面描写,加以描述并做简要点评。‎ - 25 -‎ 可以选择《红楼梦》里林黛玉进贾府的场面,黛玉母逝,贾母要接外孙女黛玉来自己身边,林如海写信给贾政为贾雨村谋求复职。黛玉进贾府,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怕被人耻笑。贾母疼爱林黛玉,忙嘘寒问暖。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时,王熙凤放诞无礼扬声说笑而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进来,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待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忙转悲为喜。在带黛玉去见其两个母舅的途中,王夫人劝告黛玉不要招惹宝玉,黛玉一一答应。但不一会,宝玉至此,宝黛相会,二人一见如故。当得知待遇并未有玉时,登时摘下玉,狠狠摔在地上。在众人好说歹说之下,方才罢休。点评时可以抓住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人中的一个写出场面中突出表现的性格特点,以及主旨思想。依此类推其它篇目也如此整理写作。‎ 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50分)‎ ‎33. 线上教学期间,我们学习了不少名家的文章,也认识了一些作品中的人物。假如他们中的一些人比如项羽、廉颇、苏武、烛之武、荆轲等穿越到现在,会发生些什么?‎ 请从这五者中任选一人,发挥想象力,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 ‎【答案】 我与荆轲相遇 坐在客栈的桌子上,手指不停地敲打着桌子,这个时候,他,该来了。‎ ‎“吱呀”门被打开了,凛冽的寒风夹杂着大雪直逼店门。在店门口站着一个身披黑色斗篷,戴着斗笠的男人。当他进来的一刹那,门关上了,他环顾四周,缓缓来到了我的桌子前,坐了下来。‎ 太好了,一切都与我想的一样,刚才我还在发愁,他要是坐在别的桌前,我还怎么去搭讪。现在,他就坐在我对面,我能见到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死亦无憾。‎ 小二送来两壶酒,悄悄退下了。我眯着眼,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英雄,头发干练,握着酒杯手上起着厚厚的茧,手背上,还依稀留有打斗时所受过伤的痕迹。他始终都没有拿下斗篷和斗笠,只是默默地一杯又一杯饮酒。我小心翼翼地试探:“你是荆轲?”他微点了下头,又继续喝酒。我又接着问:“你要去刺秦?”他愣了一下,随即又与刚才一般,淡淡的说:“是的。”他好像并不在意我知道他要去刺秦的这个惊天秘密,神态自若。“你为什么要去?”“因为燕国存亡。”荆轲的话不多,简短而有力,‎ 想起史书上会所说的荆轲的悲惨结局,再看着眼前这个活生生的人,我正色道:“你又不是不知道,此番刺秦必有凶险,何不退出,在一旁做观看者,倒落得一身轻?”他缓缓放心酒杯,抬头,那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我心里阵阵发虚——是不是刚才说话太不敬了呢?“绝对不可以,荆某是因为燕国存亡,也敬佩太子丹的仁义,难道要眼睁睁看着燕国这个唯一的乐土毁在秦王的手中吗?”他一字一句,咄咄逼人,脸上充满坚定。‎ - 25 -‎ ‎“你可以不去吗?”几番对话,不由得让我心生惋惜之情。“不去?”他错愕了一下,“有的选择吗?君可曾见燕国多少英雄之士在秦人的武器下挣命;君可曾见秦人怎样抢劫放火,屠杀妇孺?刺杀秦王,荆某心意已定!虽此行未必能成功,但必要一试!”他的话很轻,在我听来却是那么的震耳欲聋,一句句落在我的心里。荆轲的侠义,正如史书上述:“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天地动容。”如此情谊,惊天动地。‎ ‎“既使如此,望君珍重。”我知道,凭我那一两句话会是动摇不了荆轲坚定的心的,更何况,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荆轲是无论如何都要去刺秦的。他点了点头,放下酒杯,转身离去。‎ 在冰天雪地中,大大的写着“燕”字的旗帜,随风飘扬。太子丹一行人,身着素衣,目送荆轲与秦舞阳远去。荆轲头也不回一直走着,他在雪中的脚印,会随之被雪覆盖,毫无痕迹。那蓝色的天就像他那坚定的心,从未动摇,从未放弃。高渐离在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别离无再聚兮,怎当未离,白云处处兮,皆为尔家,我心悠悠兮,何去何从。”‎ 在他的前方,我看不到未来。‎ 莎士比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作者,一千部作品。那,在一千个人的眼里,就会有一千个荆轲。可是,我坚信,如果我与荆轲再次相遇,一定还会是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一定还是会见着一个正义凛然的铮铮好男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具体考查想象类记叙文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审题是关键。首先确定文章体裁,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考虑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争使语言活起来。‎ 审题:‎ 本题要求从高中课本中选择自己了解较深的人物,选择范围为“项羽、廉颇、苏武、烛之武、荆轲等”。启示我们平时学习中,要重视必修课本中那些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在写作的时候要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材料中所提供的任务均为历史人物或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他们身上或是展现出一种积极坚毅的品质,或是展现出上进勃发的担当,或是展现出一种乐观坚强的人生情怀,题目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选择其中一位进行表达,记述你与所选人物相遇的一段故事,突出描绘故事的情境与细节,通过和人物的直接对话,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注意写作的时候,想象要丰富,内容要详实。‎ 立意:‎ ‎(1)妇人之仁、错失良机的项羽。‎ ‎(2)以国家大义为先的廉颇。‎ - 25 -‎ ‎(3)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英雄苏武。‎ ‎(4)智勇双全,勇于出使的烛之武。‎ ‎(5)义薄云天、为国勇于赴死的荆轲。‎ 素材:‎ ‎1. 一阵猛风,窗户纸在风中挣扎着,终于破了,白烛青烟飘散,我与他来到太子屋内,太子丹一身素服,荆轲接过一碗酒,饮而尽,双眉紧锁,目光坚定,道:“吾定当竭力刺秦,以报太子之恩!”然后摔碗而去,碗击地锵锵声震耳欲聋。‎ ‎2.易水河畔,秋风吹刮着树干上不忍离去的残叶,凄婉地哀鸣。他目光呆呆地望向远去的连山,泪水荡开了墨韵,朦朦胧眬,若近若离,我问他:“你值得这样吗?你想过你的结果吗?”他略带离愁的目光突然凌厉起来,如一道寒光击碎我的哀求。他回头,干裂的嘴唇缓缓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知道,他定是勇往直前了!‎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淡淡的声音在易水上空回荡,回荡;凄惨的秋风在他耳边回响,回响。而他留给我的是一个坚毅的背影和一双注视他渐渐远去的朦胧泪眼。“图穷,匕见”,“秦王争袖而去”。“断左股”、“被八创”、“车裂”,这是壮士的容颜和英雄的泪眼。‎ 结构层次:‎ 文章首先描写“我”与荆轲在客栈相遇的情节,通过对荆轲的外貌、神态、动作、环境等描写手法,以及“我”与荆轲的对话描写,通过询问“是否要去刺秦”“为什么刺秦”“可不可以不去”等来展现荆轲的勇武、忠诚、正义等风采,表达“我”对荆轲的敬意。结尾通过引用名言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3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微信和QQ上常出现这样的信息:“孩子正在参加评选活动,请大家帮忙为XX号孩子投上宝贵的一票,麻烦大家了。”‎ 面对此类现象,有人说这是家长爱孩子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样做有失公平,还有人说这是用媒体牟私利……你对此有何看法?‎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例文:‎ ‎“友谊的小船”不需用拉票来维系 - 25 -‎ 花样百出的评选活动泛滥的今天,许多家长忙于在各自的社交圈子里为自己的孩子拉票,甚至于接力传递。这次我帮你家孩子拉了十张选票,下次就该你出手相助,既能帮助孩子赢得荣誉,又能增进你我有一,岂不美哉?‎ 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出现这样的潮流,其一方面即是各类评选活动的无度涌现。按理来说评优评先是为了发扬优秀品质,鼓励孩子发展,但实际上许多冠冕堂皇的评选活动却是商业宣传的手段,仅仅为了吸引眼球、提高人气而已。东西多了就会形成市场,各种空心头衔多了,也就变成了一种衡量工具;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给孩子背上了争夺头衔的压力和相互攀比的包袱。‎ 孩子尚且如此,家长就更不待言了。当朋友圈中出现一条求拉票的消息,若是置之不理,就难免背上“不够朋友”的评价;而积极配合,不仅可以现场赢得人情,也为未来自己的需要打好基础,如此一来,谁还能安之若素?在这种被绑架的选择之下,“相互拉票”就从一时的求助演化成了常态。谁之悲也?‎ 这样的行为,看系维系友谊的纽带,实则对评选和友谊两者都是玷污。透过这样的视角来看,荣誉成为了工具,而友谊成了利益关系。促成这一现象的,则是缺乏心灵沟通和价值导向的社会风气。因为沟通缺乏,才会需要用单纯的互利关系来维持;因为价值不明,才会将当下的荣誉看做未来的铺路石加以争夺。这样的观念若传递给下一代,是极为有害的。‎ 社会风气的改观不能一蹴而就,但需要一个开始。开展方和参与方都应正视评选活动的特殊意义。前者应仔细揣摩头衔、奖励和活动的安排,力求客观公正,有积极意义,而非仅仅着眼于商业效应和效益。后者则应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让孩子明白得奖的意义和落选的意义。此外,家长们也可以想想应该如何社交,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社交网络实际上拉原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距离,以至于开始影响心灵的距离。现今的“拉票社交”不啻为一声警钟,值得注意。‎ ‎“拉票社交”只是使人管中窥豹的现象,而社会风气的改善尚需时日,仍需努力。以此为切入口、突破口,必当对下一代的成长裨益匪浅。‎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 - 25 -‎ 大体意思是,孩子网络评选,家长微信拉票,朋友圈风云四起。或许被拉票,或许向别人拉过票。对于这样的事情,你怎么看。这里涉及的几方力量有哪些呢?孩子、活动举办方、家长、被拉票者。其核心事件是“家长替孩子拉票”,所以核心人物是家长、孩子。就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一般有争议点;这则材料的争议点是什么呢?家长此举合适否、可以接受否、利弊轻重如何。2.在行文过程中,首先要回答的就是如上争议问题,要深入“阐述”的也是如上争议话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辨析的关键概念”,就是如上所说的“评选”、“家长”、“拉票”、“孩子”等;“在多维度的阐述中说理论证”的“维度”,就是回答如上问题、支撑我们观点的维度。‎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点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本作文应属于材料作文中的难度较大的。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孩子”:多是幼儿,或是小学生。对评选没有强烈的比赛意识,胜负心、得失感并不强。“家长”:多是被举办方蛊惑进入活动的,有一定的功利心、虚荣心,也有带孩子参加活动锻炼胆量展示才艺的主观意图。“拉票”:又是被举办方裹挟进入的,或身不由己,或随手转发,或希望给孩子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其姿态是半推半就、半真半假的。虽未强求必胜,但也牵扯了相当的关注和精力。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都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 ‎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