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 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 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 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 即便建筑, 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 - 25 - 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 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 25 -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第一段“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可见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C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D项,“故”字强加因果,原文是“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常用论证方法有: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D项,“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结合“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等分析,文章并不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原文说“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可见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而不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故选A。 - 25 -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塞罕坝,是蒙古语和汉语的混合用语,意思是“美丽的高岭”,位于北京正北约450公里的河北承德境内。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年为弥补国库亏空,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开围放垦,再加上日寇掠夺、山火不断,到新中国成立时,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变成了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 上世纪60年代初,正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但国家仍然下定决心,在塞罕坝建设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1962年9月,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肩负“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从全国18个省(市)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 塞罕坝地处高寒,冬季漫长,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3摄氏度,加上偏远闭塞、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困难和挫折超出想象。由于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头两年人们满怀希望种下的2000多亩落叶松,成活率还不到8%。经过反复试验,林场技术攻关组改进了“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改变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此后,塞罕坝机械造林全面提速。 但是,塞罕坝人要经受的考验并没有结束。1977年10月28日,塞罕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一夜之间,57万亩树木被厚厚的冰凌包裹,20万亩树木全部被毁。1980年夏天,塞罕坝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12万亩树木旱死。 就这样,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接续奋斗55年,终于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使得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复的塞罕坝生态,重现盎然生机。 (摘编自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 材料二: - 25 - 建场55年来,塞罕坝林场的造林面积达到了112万亩,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且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高,达到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林木总蓄积1012万立方米,林木价值40多亿元,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如果把这里栽种的树木按一米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至10倍。近十年,塞罕坝与建场之初的十年相比,年均无霜期增加14.6天,年均降水量增加66.3毫米,年大风天数平均减少30天,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塞罕坝林场总减排量为4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造林碳汇和营林碳汇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备案,其中18.3万吨造林碳汇已经挂牌出售。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林业碳汇签发碳减排量最大的资源减排碳汇项目,如果全部实现上市交易,保守估计可以实现上亿元收入。塞罕坝促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脱贫的作用是巨大的。 (摘编自《塞罕坝:中国如何造就生态奇迹》) 材料三: 每年七八月份,旅游进入旺季。1993年以来,塞罕坝已累计接待游客52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3亿元。去年,塞罕坝接待了逾50万人次游客,门票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使一度占全部收入90%以上的木材产业比重降到50%左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百姓带来商机。 塞罕坝林间的山野菜能从春一直采到秋,有的人家仅靠这一项就能年收入几万元;尤为可喜的是,塞罕坝森林碳汇交易也在运作中,据中国碳汇基金会测算,塞罕坝机械林场有45万余亩森林可包装上市,碳排放权交易总额可达3000多万元。在塞罕坝,松树的松针经年累月地落下,形成了厚厚的腐殖土,商贩们收来装在白色口袋中,摆上了超市的货架,这就是养花人最爱的“松枝花土”;源自塞罕坝的伊逊山泉,1吨卖到4000多元,超过了一吨粗钢的价格 绿水青山靠着强大的后劲,释放出了金山银山的效应。2002年,塞罕坝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区;2007年5月,通过国务院审定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摘编自《读懂塞罕坝精神的内涵》)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地处高寒,其中造林面积达到112万亩,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一座现代化的国有机械人工林场。 B. 经过了几代造林人艰苦奋斗,塞罕坝林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数倍,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也超过全国甚至全世界平均水平。 - 25 - C. 全国林业碳汇签发碳减排量最大的资源减排碳汇项目——18.3万吨造林碳汇挂牌出售,说明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多样化。 D. 塞罕坝林场取得了突出成绩,每年接待游客几十万人,门票收入可观,但过度的旅游开发也使林场的木材产业收入明显下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原本森林茂密的塞罕坝从清代到解放初,再到如今人工林场,其兴衰巨变,充分说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重大影响。 B. 植树造林改善环境,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奋斗,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回报,只有经过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会有收益。 C. 虽然塞罕坝林场的林木没有直接转化为金钱,但旅游业给百姓带来商机,这也说明“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说法的正确。 D. 一吨粗钢还比不上塞罕坝一吨伊逊山泉水的价格,说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意义重大,前景广阔,可以取代钢铁等传统工业。 6.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产生了哪些方面的效益?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 D 5. A 6. ①经济效益:林木、旅游、山野菜、碳排放、松针、山泉都能创造价值;②生态效益: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为当地阻沙源、涵水源,净化水质,改善气候;③精神效益:为我们树立了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不断创新,勇于创造的精神榜样。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D项,“但过度的旅游开发也使林场的木材产业收入明显下降”曲解文意,结合“去年,塞罕坝接待了逾50万人次游客,门票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使一度占全部收入90%以上的木材产业比重降到50%左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百姓带来商机”可知,这是在赞扬塞罕坝旅游收入高,并非说过度的旅游开发使木材产业受影响。故选D。 【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是否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B项,据材料一末段“接续奋斗55年,终于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可知B项“植树造林改善环境,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奋斗”正确,但后半句“只有经过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会有收益”说法太绝对,材料三提到塞罕坝1993年开始接待游客,也就是31年便有了收益,故B项错;C项,“塞罕坝林场的林木没有直接转化为金钱” 说法错误,据材料三第一段“使一度占全部收入90%以上的木材产业比重降到50%左右”可知林木有直接转化为金钱;D项,“可以取代钢铁等传统工业”于文无据。原文“源自塞罕坝的伊逊山泉,1吨卖到4000多元,超过了一吨粗钢的价格”意思是在赞扬塞罕坝的成就,而非将它与钢铁进行比较,更不可能取代钢铁。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塞罕坝林场的建设产生了哪些方面的效益”,回归原文,从每则材料立足的角度(技术经验、生态、经济、精神)思考材料的收益点,如材料一在植树造林的技术经验上的收获、在生态上防风固沙的效益;材料二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促生态脱贫的效益;材料三介绍的旅游、山野菜、碳排放、松针、山泉方面的效益。考生分要点概括,语言应简洁。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天 张抗抗 (1)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2)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3)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 25 - (4)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5)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6)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7)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8)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9)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10)“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11)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 25 - (12)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13)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14)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15)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16)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洇湿的纸条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4)(5)段对大雪的描写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为下文“我”迷路,老妇人引路等情节做铺垫。 B. 文章第(8)段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C. 文章第(11)段的“病人”指搬弄是非、给我造成心理伤害的人。 D. 作者通过本文告诉我们,不要被世间的纷纷扰扰所困扰,要学会用宽容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嫌怨,懂得宽容的心灵会使生活的天地变得更开阔。 8. 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 9. 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答案】7. A 8. ①运用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②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声音,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呼应。③表达了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触动“我”心灵的感受。 9. ①第一次转变是由满怀恼恨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②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动摇到彻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应该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 【解析】 - 25 -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A项,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于文无据,四五段的大雪渲染了暗淡寒冷迷茫之感,烘托了我寻人之艰难。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体会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蹒跚”,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思想感情角度分析作答,注意结合表现手法。“声音被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把听觉写成了能看见的视觉,是通感的手法,“蹒跚”是比拟手法;“蹒跚”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与“苍老”相照应,表达了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触动“我”心灵的感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总结概括,注意结合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心理变化原因。第一次转变是在第10、11段,注意关键词的提示,“我心里咯噔了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第二次转变是第15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根据这些语句可概括出“我”心理转变的过程,原因结合老妇人的言行对我的影响分析即可。 【点睛】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题,要牢记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常见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渲染营造某种 氛围,为后边内容作捕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25 -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生三岁,值晋乱,徙家洛阳。孤贫力学,有远志,慕唐李大亮之为人,故字师亮。太祖幸西都,齐贤以布衣献策马前,召至行宫,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以为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及还,语太宗曰:“我幸西都,唯得一张齐贤尔。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汝为相也。”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先是,诸州罪人多锢送阙下,路死者十常五六。齐贤道逢南剑、建昌、虔州所送,索牒视之,率非首犯,悉伸其冤抑。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自是江南送罪人者为减太半。雍熙初,迁左谏议大夫。三年,大举北伐,代州杨业战没。上访近臣以策,齐贤请行,即授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副部署卢汉赟畏懦,保壁自固。齐贤选厢军二千,出正之右,誓众慷慨,一以当百,辽兵遂却。端拱元年冬,拜工部侍郎。辽人又自大石路南侵,齐贤预简厢兵千人为二部,分屯繁畤、崞县。下令曰:“代西有寇,则崞县之师应之;代东有寇,则繁畤之师应之。比接战,则郡兵集矣。”至是,果为繁畤兵所败。二年,置屯田,领河东制置言方田都部署,入拜刑部侍郎、枢密副使。淳化二年夏,参知政事,数月,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齐贤母孙氏年八十余,封晋国太夫人,每入谒禁中,上叹其福寿、有令子,多手诏存问,加赐与,搢绅荣之。 (《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B.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C.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D.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出师表》“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亦为此义。 B.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雍熙初”中的“雍熙”是宋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C. 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的事务。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侍郎是次官。 - 25 - D. 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 、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齐贤为人自信,敢于坚持己见。宋太祖到西都时,虽已认可了他所陈述十件事中的四件,但他坚持认为自己所说的十件事都是好的。 B. 张齐贤审案认真,尺度把握得当。路上遇到从南剑等地押送去京的罪犯,就要来他们的案卷重审,为所有不是首犯的蒙冤者伸了冤屈。 C. 张齐贤勇于担当,能急国家之难。杨业战没,他主动向皇上请行以作策应;卢汉赟畏懦自保,他亲自带领两千厢军,身先士卒,击退了辽兵。 D. 张齐贤颇有谋略,讲究用兵之术。辽兵又一次向南进犯时,他将一千厢兵分为二部,分别驻扎在繁畤、崞县以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敌兵。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 (2)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于是向朝廷竭力建议,以后凡送囚犯到京城,委任精明强干的官吏审问,如果不实,那么罪责就要降到原来审问的官吏身上。 (2)(张衡)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比较选项断句异同处,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来断句。“上不悦”是“有司偶失抡选”这一原因引出的结果,而不是不悦“一榜”,故排除CD;“鞫”的对象是劫盗,“皆死”的主语不是“州”,而是劫盗,劫盗被论罪处罚都该处死,故“论”划在下句更好,排除A,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 - 25 - 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D项,禁中,“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 、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错,指帝王所居的宫苑。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C项,无中生有,文本中没有能体现“亲自带领”和“身先士卒”的内容。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1)“力言”:竭力建议、尽力进言;“委”:委任、委派;“及”:降罪到、牵连到;(2)“从容淡静”: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交接”:交往;“俗人”:世俗之人;“举”:被推举;“不行”:不去,不应召;“就”:就任。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文中事件发展的逻辑事理合理推出。 【译文】张齐贤,曹州冤句人。出生才三岁,遭遇后晋之乱,迁家到洛阳。孤贫用功学习,有远大志向,敬慕唐朝李大亮的为人,因此取字为师亮。太祖到西都,齐贤以平民身份到太祖马前献策,被召到行宫,齐贤以手画地,逐条陈述十件事,其中有四件符合太祖的意思,齐贤坚持认为十条都是好的,太祖发怒,令武士把他拖出去了。太祖回朝后,对太宗说:“我到西都,只得到一个张齐贤罢了。我不打算授任他官职,今后可以让他辅佐你任宰相。” - 25 - 太宗选拔进士,本想把齐贤录取为前几名,有关部门偶然选择失误,太宗不高兴。一榜进士都授任京官,于是任命齐贤以大理评事身份通判衡州。当时衡州审讯劫贼,审判后都要处死,齐贤到任后,救活其中误判的五人。从前,各州罪人多械送到京城,在路上死去的有五六成。齐贤在路上遇到南剑、建昌、虔州押送的罪犯,要来案卷一看,凡不是首犯的,全部为他们解伸冤屈。于是向朝廷竭力建议,以后凡送囚犯到京城,委任精明强干的官吏审问,如果不实,那么罪责就要降到原来审问的官吏身上。从此江南送罪犯到京城的减去一大半。雍熙初年(984),改任左谏议大夫。雍熙三年,宋军大举北伐,代州杨业战死。太宗访求近臣作为策应,齐贤请求前往,即授任他为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一起统领边疆军队。这个时候辽兵从湖谷进犯,逼近城下,神卫都校马正把所率领的部队摆在南门外迎敌,但寡不敌众,副部署卢汉斌贝畏惧,保营自固。齐贤选派厢军二千人,从马正的右面出发,慷慨誓师,以一当百,辽兵于是退却。端拱元年冬天,授任工部侍郎。辽兵又从大石路往南侵犯,齐贤预先选择厢兵一千人分为二支,分别驻扎在繁、崞县。下令说:“代西有敌人,则崞县的部队出战,代东有敌人,则繁的部队出战。战斗发生后,则郡中部队集合作战。”到此时,辽兵果然被繁部队打败。端拱二年,建立屯田制。齐贤兼任河东制置方田都部署,入朝授任刑部侍郎、枢密副使。淳化二年夏天,任参知政事。几个月后,授任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齐贤的母亲孙氏年纪有八十多岁,封为晋国太夫人,每次入宫朝见,太宗叹服她高寿,有好儿子,常常下手诏慰问,给与赏赐,官员们都感到他家很荣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和江丞北戍琅邪城 南朝·齐谢朓 春城丽白日,阿阁跨层楼。 苍江忽渺渺,驱马复悠悠。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 岂不思抚剑? 惜哉无轻舟。 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 【注】“江丞”,即江孝嗣,“丞”,官名,是正职官的辅佐。是谢朓的同僚。江孝嗣带兵驻守琅邪城(今山东胶南),因苦于驻地生活,思念故乡亲人,写了一首《北戍琅邪城》诗赠谢朓。江诗语意愁苦。谢朓写作此诗回复。 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二两句 “丽白日”写出了春城明媚绚丽之景。“跨”字让人似觉阿阁与层楼彼此互欲超越而在争胜斗奇,以动写静。 B. 三四两句写城外动景。面对滚滚东流的苍茫江水,诗人顿觉心潮起伏,忧思难收。引发读者联想:诗人的忧思自何而来?又何来之多? C. 五六两句多用借代手法,“京洛”代指当时京都建康;“尘雾”代指朝廷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对皇权所进行的斗争。“淮济”流水“未安”,代指边境战事不息。 - 25 - D. 七八两句化自曹植《杂诗》其五:“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诗句。“轻舟”,指办法、途径。 15. 面对朋友的愁苦,谢朓用哪些理由劝勉江丞? 【答案】14. C 15. ①用时局劝勉:边境未安,正是有志之士杀敌安边,报国立功的天赐良机。②用诗人自己的处境与苦闷劝勉:当前国家多难,我岂不想脱离这"多尘雾"的京城,奔赴边疆杀敌立功?可惜我没有实现我志愿的途径啊!③用江丞的现状劝勉:青春年华即将过去,不应妄自愁苦,而贻误施展抱负的良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往往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借代”错误,“尘雾”、“淮济”流水“未安”都是比喻。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内容,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结合题干和注解,要先读懂作者的《和江丞北戍琅邪城》是为了劝勉江孝嗣“因苦于驻地生活,思念故乡亲人”而悲苦,也即,劝勉朋友身在边关,多奋斗。原因,第三联“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以比喻的手法写了时局战乱,劝勉友人报效国家;第四联写了“岂不思抚剑? 惜哉无轻舟”写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只能无奈叹息;尾联劝友人“良自勉,岁暮勿淹留”,惜时自勉,施展抱负。 【点睛】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以结果代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当年的遗迹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对比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5 - (3)《定风波》中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在词的开头用平静的口气说道“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舞榭歌台 (2).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莫听穿林打叶声 (6). 何妨吟啸且徐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情景式默写题是名句默写中较难的题型,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用古诗文,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名句名篇,同时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依据题中艺术手法和意境特征、思想情感等关键词准确填写。(1)依据“当年的遗迹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凭吊英雄人物”“对比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忽然遇雨”“词的开头”“平静的口气”,容易推知答案。易错字:榭、尊、酹、啸。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这与传统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义有关。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__________,去成就事业。人到中年,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父亲习惯__________,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并且少了几分慈祥温和。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__________的。 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单依靠“意会”。孩子未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时,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的情感表达习惯,彼此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子女纠正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子女和父亲__________。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B. 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 - 25 - C.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解。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 D.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浪迹天涯 隐忍不发 无懈可击 亲密无间 B. 东奔西走 隐忍不发 十全十美 亲密无间 C. 东奔西走 忍辱负重 无懈可击 如胶似漆 D. 浪迹天涯 忍辱负重 十全十美 如胶似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就子女而言,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虽他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B. 在子女看来,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C. 对子女来说,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D. 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上文是说“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与其衔接最紧密的应该是和其相比更进一层的“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与前文陈述对象不一致。由此应选A。 【1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东奔西走:形容四处奔走或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到处活动。浪迹天涯:到处流浪,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据语境“去成就事业”,应选“东奔西走”。隐忍不发:克制忍耐而不表露出来。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语境中无“屈辱”之意,应选“隐忍不发”。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语境无“严密”之意,应选“十全十美”。亲密无间:关系非常亲近密切,毫无隔阂。如胶似漆: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语境强调没有隔阂,应选“亲密无间”。故答案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选项A,语序不当,“虽”应移到“他”后面。选项B,句式杂糅,可以删掉“产生”。选项D,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子女而言”并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下面却开始说“中国的父亲”的事,或成分残缺,在“子女”前面加“对”;语序不当,“往往”应移到“父亲”后面。故答案选C。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太阳能与风能①________,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很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②_________。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③________,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发电更经济。 【答案】 (1). ①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2). ②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 (3). ③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 - 25 -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互补性”,第②空注意前面的“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第③空注意前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答案】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消息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的能力。解答压缩语段的题型关键在于能够准确概括出所给语段的全部要点,并能分清这些要点的主次。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看清要求(尤其是字数的限制),组织出的答案一定要语句通顺。该消息分为两段,第一段陈述了两个事实,一是综合阅读率提升;二是数字化阅读率上升。综合起来可概括为“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第二段主要阐释“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点睛】对于一句话新闻或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题,一般格式是: “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或作用或影响”,有的题还有字数限制,考生要看清题干要求,组织答案要简明,又不遗漏信息。最好比较原文,验证概括提炼的内容是否准确。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25 -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 让梦想自由飞翔 梦想的翅膀,能让人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一个人要实现梦想,最重要的是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蜗牛有了梦想,却不付诸行动,这只能算是空想。要知道,“坐而论道”永远是空谈。梦想往往和现实有着太遥远的距离,需要经营和坚持。 纳塔莉·杜图瓦从小就有着做游泳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梦想。但不幸发生了,一场车祸使她失去了船桨般有力的左腿,看起来这场车祸使她的梦想破灭了。看着清澈的泳池,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当队友们都让她放弃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说:“我失去了左腿,但右腿仍然有梦想。”仅仅一年后,她依然出现在健全人参加的运动会上。在2008年奥运会资格选拔赛中,她成为与世界顶尖选手同台竞技的残疾运动员,获得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资格。 梦想不灭,奋斗不息。杜图瓦尽其所能,一路“游”来,把似乎做不到的事情变成可能,终于梦想成真——“怀揣梦想游向北京”。 蜗牛的悲哀不仅在于它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太远,更因为它没有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 或许,蜗牛的梦想超过了它的能力。登泰山、涉汉水,对于蜗牛而言,只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平线。但是梦想并非一成不变,当发现梦想与现实相距太远,无法实现时,适时调整和改变方向,也许会更快地走向成功。 著名演员蒋雯丽出生在具有浪漫艺术氛围的家庭。高中时,她萌发了当教师的梦想,但高考落榜了,只好进了一所中专学校。中专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一家自来水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一向心高气傲的她不甘平庸,有了另一个梦想,当一名作家。为此,她阅读了大量文学书籍,并且勤奋练笔。后来,为了增长阅历,积累素材,她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作家没有当成,她又对自己的人生梦想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成就了日后演艺事业的辉煌。“总会有梦想。”这是她每次梦想受挫后,父亲对她说的话。 - 25 - 总会有梦想。有梦想时,要努力去奋斗,像中州蜗牛一样望洋兴叹,不付诸行动,最终只会一事无成。蒋雯丽虽然多次改变梦想,但她为每一个梦想都努力过、奋斗过。当一个梦想无法实现时,可以试着为更接近自己的梦想而奋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我们在一条路上走了许久却看不到未来时,也许转个弯,人生就会柳暗花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解答寓言型材料作文,读懂寓言、理解寓意是作文的关键。把握寓意时: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明确材料主旨。二要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找出材料的隐喻对象和结果。三要由果及因,思考隐喻对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中心论点。这则寓言故事中,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答案就是本文的立意。 立意: 立意一:目标要切合实际(认清自我) 立意二:坚持梦想 立意三:心动不如行动 素材: 素材一: 目标要切合实际(认清自我) 1.理想与妄想不同,因为妄想超越了人生的范围;理想与幻想不同,因为幻想是无可遵循的途径;理想与野心不同,因为野心常出于自私和占有。 ——梭罗 2.并非每个人都能作船长,一定得有人当船员;不是大路,羊肠小道也无妨;不是太阳,星星亦能发光;成败无论大小,只在于你是否竭尽所能。 ——戴尔•卡耐基 3.黄希,现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高三之前一直不务正业,主要在街头闲逛,去录像厅。高三奋起学习,3个月内模考成绩提升300分。后考入中科大生物系,北大研究生,美国生物博士。但发现研究工作并不适合自己,而自己从前就喜欢说笑话,在工作三年后从事脱口秀演讲并创立了自己的黄氏风格,被称为近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之一。 4.皇太极:认清形势,不急于大举进攻明王朝; - 25 - 庄子:充分认识自己的本性,在楚国相位诱惑面前持竿不顾; 史铁生:认清现实,从事文学创作。 刘翔:原来从事跳高,后来认清自己的优势,改练田径110米跨栏,终成世界冠军,他还拒绝剧组邀请出演; 新加坡:弹丸小国能认清自己独特的旅游优势——阳光。 马克•吐温:开始热衷发明,后来经商,都不成功,逐步认清自己能力所在,从事写作成名家。 爱因斯坦:认清自己兴趣和能力在物理领域。拒绝出任以色列总统。 梵高:即使生前没卖出一幅画,但能认清自己的理想追求永不放弃,终被后世认可。 卓别林:认清自己,把容貌不佳转化成喜剧优势。 比尔•盖茨:上大学时中途辍学,从事软件开发,找准了人生定位,终成世界首富。 霍金:身体虽残,但能认清自己在理论物理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写成《时间简史》等畅销世界的科普著作。 六国:面对强秦,认不清形势,反而争相赂秦,国力日弱。 诸葛亮:认不清天下大势。六出祁山,病死在五丈原。 大跃进:没有正确估量实力和认清形势,造成国民经济的后退。 尼采:狂妄地自称“太阳”,认不清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素材二三:坚持梦想,付出行动 1.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 ——罗曼•罗兰 2.一个人可以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有梦想,就能改变自己的处境。 ——奥普拉 3.人生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米兰•昆德拉 4.梦想是人类精神家园里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进剂。试想,没有远古人类“飞天”的梦想,没有万户殉梦的壮举,怎么会有今天的“神七”升空、翟志刚的太空漫步? 5.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6.为梦而生。我想起了奔跑在撒哈拉沙漠上充满传奇的女子三毛。丈夫荷西的离去没有阻挡住她追梦的脚步,她收拾好悲痛的心情再次踏上了漫漫征途。因为前方还有美丽的梦等待着她,为了梦向前冲,为了梦让悲痛暂且远离。 - 25 - 7.为梦而死。我想起了被世人认为作茧自缚的天才——维吉妮亚•伍尔芙,她终生在爱与死之间徘徊,在疾病中写完《奥兰多》,然后欣然离世。可人们无法忘记她曾微笑着说,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记住梦想。 8.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为此,人们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虎奶,但是都没能实现这个目标。于是,许多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人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路程,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然而,有一个人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先河,证明了那些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是错误的。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引来了万马奔腾,此后一年,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突然改变,数十年前被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变成了可能?是因为有人不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9.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为人类造福而献身的神。他出于对人类的同情,为使人类免遭毁灭,把天火偷来送给人类,并把科学、艺术和医药等知识传授给人类,使人类从此能够战胜危难,并变得文明起来。他因此而惹怒了众神之王宙斯。宙斯用铁镣把他铐锁起来,钉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让神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对奉命来逼降的神使赫耳墨斯说:“我决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你奴隶般的命运;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献身的精神,称他为“ 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10.有一位叫罗伯特•克里斯托夫的美国人,想用80美元来周游世界,他坚信只要有信心,有诚意,任何目的都能达到。年仅26岁的罗伯特完成了准备后,他就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罗伯特为什么能成功?全在于他有积极的心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人一旦定下目标,就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11.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 25 - 12.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著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 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13.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1950年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有人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他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搞火箭导弹能行吗?他的回答是:“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 ”钱学森的誓言最终实现了,中国卫星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比武”了,载人航天事业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结构: 写作本文,开篇就必须简析蜗牛材料,由事及理,明白无误地表明自己的中心观点如认清自我,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如坚持梦想;如空想不如行动。论证观点时,可综合运用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的逻辑顺序写作,材料可以古今中外多方引证,例子要有典型性。文段最后紧扣现实生活,呼吁人们立恰当的志并为之奋斗不止。结尾点题,以景结情,用美好的画面象征做了到中心观点后迎来的美好,简洁有深意。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关键词句法:即在材料中寻找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词句等,抓准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更好地把握主旨,确定立意;2、以果溯因法: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入手立意,是行之有效的立意方法;3、情感倾向法:材料中往往有表明感情倾向的形容词、动词、关联词,把握住这些词的内涵,可以选择出最佳角度立意。 - 25 - - 25 -查看更多